中国电影短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电影起源于视镜,发展于短片。关注电影发展,自然离不开电影短片。
     电影短片不以长度占优势,却以实验探索特性自成一脉。从国外来说,奥斯卡金像奖和三大国际电影节等都设有短片单元,百余年的短片发展成绩明显;中国短片从《定军山》开始,一个世纪以来也渐成风景,特别是新时期后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投拍机制的变化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一股被称之为“短片”、“小电影”、“微电影”的电影短片浪潮正在中国两岸三地风起云涌:知名导演创作此起彼伏,底层大众尝试方兴未艾,各类原创大赛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和视频网站推波助澜。电影短片正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关注中国文艺发展,就不能漠视电影短片浪潮的蓬勃态势于不顾;关注中国电影短片,就应当进行整体式的研究,而非散片式的解读。为此,本文将中国电影短片置于全球电影和中国社会发展视阈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电影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中国电影短片进行艺术表征、发展脉络、创作机制、叙事策略、传播图景、发展得失等多角度、全景式的研究,努力挖掘出中国电影短片所具有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文化意义,切实强化电影批评的现实力量,弥补短片整体式研究的缺失,进而为中国电影短片研究和发展提供镜鉴与参考。
     本文共包括七个部分,主要构架如下:
     第一章是“穿上短小外衣的电影”。这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明确电影短片的定义、特征、界定及分类,并介绍电影短片研究的现状与意义,同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理论选择和创新之处进行说明。
     第二章是“三朵奇葩的成长之旅”。主要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对中国电影中的故事短片、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进行由点涉面的梳理,呈现电影短片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第三章是“大众电影梦成为现实”。曾让无数人止步于现实的电影“导”“演”梦,在短片这里获得了实现的可能。这与法国新浪潮提出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和演员”异曲同工。本章包括“新世纪前:专业作者语境中的民间创作”、“新世纪后:底层大众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大时代与小成本:大众电影梦实现的原因”三个方面。
     第四章是“叙事探索从短片开始”。电影探索主要见于叙事的探索。本章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对电影短片的“时间”、“空间”和“视角”等叙事话语中的探索实验,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考量,藉此发现电影叙事发展的源泉和趋向,同时为结论部分的短片价值呈现打好伏笔。
     第五章是“零票房下的传播图景”。文化产业时代,票房高低是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电影短片却因自身的形制短小,逐渐被院线所抛弃,呈现出微票房和零票房的现象。但电影短片的传播却表现出了新的特质。基于此,对其普适大众的传播内容、被院线抛弃到主动抛弃院线呈现分众传播的形态,以及传播效果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众参与度较高的电影短片也是对“以票房论英雄”现象的一种反拨。
     第六章是“短片个案的延展分析”。主要从三种类型的短片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由点到面的升华。当然,个案是类型发展的一个视点,通过个案分析延伸出故事短片、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的艺术呈现,有助于深化并实现论文研究点与面的结合、纵与横的覆盖。
     第七章是结论部分。主要对中国电影短片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藉此指出电影短片的努力方向。此外,还对本文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有待继续深入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比如建构中国电影短片发展史、建设中国电影短片数据库和发布中国电影短片年度发展报告等。
     最后附录有整理的中国电影短片国际主要获奖情况、近两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入围名单,以及研究过程中制订的《中国电影短片调查问卷》及其数据分析,便于形成研究总况。
Films are originated in box-like kinetoscope, and developed from short films. It is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think about short films while 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films.
     The short film is not dominant in length, but in experiment and exploration. From abroad, the Academy award and the thre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wards or film festival have short unit,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of film development be in the ascendant; Chinese film began from the short documentary "Ding Jun Shan", For A Century has gradually come to maturity, especially after the new period, along with the origin of multicultural, the change of producing mechanism and the promotion of multi media technology, a called "micro film","small film" short film wave is be raging like a storm in the three areas.The famous director creation As one falls, the underlying mass to be just unfolding, all kinds of original competition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video website adding fuel to the flames. Short film has bright prospect.
     Short Film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 stud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such as has not many bright spots, not enough depth, not wide perspective, and badly in need of further expanding are the main characterization. Concer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we can not ignore the booming trend of the short film wave; concern Chinese short films, we should study on integral, rather than scattered and sporadic. This paper put the Chinese short film in the view of globe film development; fully absorb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bout film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o make depth and detailed study about Chinese film short. Specifically, will make a study of short film which have more than one hundred developed, and which contained short story, short animated and short documentary; and will study comprehensively on the art characterization, development skeleton, creation mechanism, narrative strategy, communicate prospect, develop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tc. And trying to dig out the uniqueness, innovativeness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Chinese short film, at the same time also will comb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ticipate the future directio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the main structure is as follow:
     The first chapter is "wearing short coat film." This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to define the basic definitio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films, and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hort film study, Also the content, the train of thought, the method, the innovation and the theory choice of this thesis are illustrated.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growing trip of three wonderful."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velopment, to comb the Chinese film contained short story, short animated and short documentary from the points to the surface, to show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the short film development, to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to lay the found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masses'movie dreams become reality." many people's movie dreams that ever been stopped by reality, become true by short film. It's the same as "everyone can become the director and actor" be proposed in the French New Wave (Nouvelle Vague). This chapter includes "before the new century:the folklore in the professional writers context,""in the new century:the time that the mass massive use image has come," and "Big Time and Little Cost:the reasons of the mass' movie dreams come true" three aspect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narrative exploring starts from the short." Films exploring mainly in the narration exploring, this chapter from the angle of narrative to study the exploring experiment about the "time","space" and "view" etc narrative utterance of short film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and from the shallower to the deeper,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ourc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ilm narrative, and do foreshadowing for the conclus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communicate prospect under zero box office." In the era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box offic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a successful movie. The short film was gradually abandoned by theaters because of the short shape, presents micro-box office and zero box office appearance. But the spread of short films showed new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i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nalysis the general public communication content, the presente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forms from be jilted by theaters to abandon the theater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short film. At the same time, the short film that the mass highly participated is a backwash about "take the box office on hero" phenomenon.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extension analysis of the short case". Mainly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works from three main types short to study from the points to the surface. Of course, the case is a viewpoint of type development, and to extend the art presentation of the story short, animated short and documentary short by case analysis. So the study of the paper will be deepen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oints and surface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part. Mainly summarize the value of Chinese short film, and comb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hort film. In addition, some practices and some in-depth questions will be discussed such as to construct the develop history, the database, and to publish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s about Chinese short film.
     Finally the Appendix include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award-winning of Chinese short film, the short candidate award in Beijing College Original Movie Game, and the "Chinese short film questionnaire" and its analysis, to format the total research.
引文
① 视镜即电影视镜。电影视镜是早期的一种电影观看装置,尽管它还不是电影放映机,但单个的观众可以透过电影视镜箱体顶部装有放大镜的窥视窗口,来观看箱体内胶片上的活动电影画面。电影视镜使用了一条穿有齿孔的胶片,在高速旋转遮光器的断续遮蔽下,载有序列影像的胶片被一个光源断续地照亮,这种工作方式后来演变为电影放映的方法。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于1888年最早描述了电影视镜的概念,而研制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雇员威廉·肯尼迪·劳里·迪克逊于1889年至1892年之间完成的。
    ② [美]彼得·W.雷伊,大卫·K.艾尔文,石川译.影视短片的制片与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467.
    ③ [法]夏尔·福特,朱延生译.法国当代电影史(1945—197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173.
    ④ 根据陈振兴主编的《国际电影节概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介绍,20世纪的许多电影节,如里尔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克拉科夫短片电影节、毕尔巴鄂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维斯卡国际短片电影节等,都以促使优秀短片更多地在电影院作商业性发行放映为己任。
    ⑤ [英]帕特里克·菲利普斯.电影制作的行业背景[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22.
    ① 王一川.从大师微电影看微电影美学[J].当代电影,2012(6).
    ①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399.
    ② [英]保罗·威尔斯.动画语言[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243.
    ③ [英]保罗·威尔斯.动画语言[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245—246.
    ① 比如美国彼得·W.雷伊、大卫·K.艾尔文的《影视短片的制片与导演》(Producing &
    ①截止到2014年3月15日。
    ②短片被列入奥斯卡评奖范围已经80年,获得“合法身份”的时间并不算短,这些年,些短片还颇受影迷、网友、文艺青年追捧,但是为什么很难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大概是片源过于零散,资料也极其匮乏的缘故吧。此外,某些短片的创作者过于强调个性美学所带来的欣赏阻隔,甚至导致难辨良莠,也使得它一时难获青睐。(转自:张晓鸥.首映日:世界优秀电影短片赏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264.)
    ① 张晓鸥.首映日:世界优秀电影短片赏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263.
    ② [日]佐藤忠男,钱杭译.中国电影百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
    ① 丁帆.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和设想[J].文学评论,2010(1).
    ② [美]奥格尔斯,关世杰等译.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
    ①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
    ①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前行路上三道坎[J].南方文坛,2009(3)
    ① 区念中,杨德建,黄慰汕等.中国短片浪潮[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13.
    ② 1913年,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庄子试妻》在中国电影史上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头衔:它是中国第一部运到海外放映的电影;电影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女性演员。
    ①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
    ② 根据《上海滑稽戏志》所列“滑稽电影”剧名统计(第217—222页)考证:从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至1930年代初期,中国人拍摄的滑稽影片有40余部,而且多为短片。
    ③ 据《中央与电影》(《现代电影》1933年第5期)载:该会每年拟制长片六部,教育短片廿四本(每月二本),新闻片四十八本(每月四本)。
    ① 民国二十年之国产电影检查情况[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全宗号(5):12120.
    ② 中央电影摄影场概况[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全宗号(588):000066.
    ③ 陈智.我国首部在国际获正式奖的影片实为《农人之春》[J].电影艺术,2004(3)
    ④ 教育部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Z].南京:国民政府全宗.卷宗(5353):2.
    ⑤ 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Z].1936(12)
    ⑥ 阳翰笙.关于国防电影之建设[A].阳翰笙.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83.
    ⑦ 1937年一年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巡捕审查了451部长片、932部短片和269部新闻片,有132部影片在删去了有争议的部分之后得以通过。(转自:[美]魏斐德,章红译.上海警察:1927—193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54.)
    ①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5.
    ② 韩鸿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2004,P56)中也指出:“在解放后,公与私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政府与民间之间的差异,被‘大公无私’、‘人民政府’之类的词汇消弭了。民间和个人被抽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基石。中国的影像生产只服务、服从于政治和政府意识,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和权利,所谓民间的大众影像生产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大众影像生产在短片生产上占据一定分量,后续章节将会提及——笔者注。)
    ③ 刘思羽.百年中国影院史论[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80.
    ④ 陈荒煤.于“在京编剧座谈会”上的发言[A].转自: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6(上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65.
    ⑤ 文化部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Z].转自: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85.
    ① 毛泽东.关于文艺工作的批语[A].转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66:346.
    ② 陆天明.创作自由与社会担当[N],人民日报,2009-04-16.
    ③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7.
    ① 杨晓林.叛逆与困惑——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64.
    ② 电影短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开拍[N].人民日报,1997-08-23.
    ③ 根据维基百科介绍,音乐影片(Music Video),又名音乐录像,是指与歌曲搭配的短片。现代的音乐影片主要是为了作为宣传音乐唱片而制作出来,即使音乐影片的起源可以追朔至很久以前,但直到1980年代美国音乐电视网(Music Television, MTV)成立之后音乐影片才开始成为现今的样貌与普及,音乐影片可以包括所有影片创作的形式,包含动画、真人动作影片、纪录片等。音乐影片的正确简称为MV,但在台湾等地区,早年曾误用MTV作简称,一般认为是受到MTV频道的影响。时至今日,很多人已开始改称用回正确的简称。而在内地的MV,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的诞生既不是因为歌手需要用画面来展现自己的歌曲,也不是唱片公司为了推销专辑,在内地,第一批拍摄MV的人是一群电视台的导演。
    ① 据悉,首届30万元的最高奖就吸引了2万多部作品参赛,第二届金鹏奖又有2.8万多件作品参赛,这项赛事的成功让海内外的短片爱好者有了奔头,也鼓舞了主办者以颁奖推动短片创作的信心。
    ② 百度百科.黑色早餐[EB/OL]. http://baike. baidu. com/view/4924614. htm, 2013-12-27/2013-12-29.
    ① 如《追打》、《我爱中国菜》、《最棒艺术家》、《荫凉湖畔》和《分界线》等。
    ① 吕新雨.《百姓家园》能为中国纪录片贡献点什么——与制片人王子军对话[J].电视研究,1998(12).
    ② 比如:《爱到底》、《这一刻,爱吧!》、《行在水上》、《春游》、《状况排除》、《梦幻的年代》等。
    ① 岳晓英.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D].上海:复旦大学,2008:37.
    ② 建国以前的中国动画短片大约为40部左右。由于这一时期史料不全,缺乏权威文献来源,本文数据参考了相关著作和论文,分别是:1、陈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万籁鸣口述,万国魂记录.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3、张慈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4、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5、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① 转自:张松林、贡建英.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4.
    ② 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244—246.
    ③ 比如意大利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1956)、意大利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览会荣誉奖(1958)等。
    ④ 此时期“中国动画的总产量大约为115部,其中,手绘动画57部,木偶动画42部,剪纸动画13部,折纸动画3部,除了《孔雀公主》和《大闹天宫》两部动画长片之外,其余都是动画短片。”(见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27)。
    ① 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32.
    ① 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电影年鉴1991》、《中国电影年鉴1996》、《中国电影年鉴1997》和《中国电影年鉴2005》。
    ② 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41.
    ③ 2005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2005年9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对从事动画、漫画创作、出版和生产以及动画片制作、发行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十部委《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32号)。2006年9月文化部 又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① 张松林.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四十周年而作[A].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98—1999[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10.
    ② 如图像处理、动画后期、动画合成、视觉特效、声音合成、三维动画等。
    ① 转自:邵静静.谈数字短片的起源与发展现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2)
    ① 如《香港商团》、《香港码头》、《香港街景》和《上海街景》等。
    ② 许道明、沙似鹏.中国电影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21.
    ① 由于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主要偏重于时事风景教育方面,故不太引起观众的注意,所拍摄的滑稽片也因为情节演员枯涩,不能引起太多人注意。(转自:商务印书馆所出影片之统计[N].申报,1923-05-10.)
    ②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
    ③ 尘无.中国电影之路[J].明星月报,1933(1).
    ④ “施威德讲演之后,听说还有余兴,如“东方大乐”及“踢毽子”等,报上语焉不详,无从知道底细了,否则,我想,恐怕也很有意义。”(鲁迅.准风月谈·野兽训练法[A].鲁迅.鲁迅全集(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5.)
    ① 郑竣生.如何抓住电影这武器[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全宗号(2):6092.
    ②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制定《战时电影事业统制办法》[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46-248.
    ③ 王平陵.战时教育电影的编制和放映[J].时代精神,1941(3)
    ④ 国民党中央摄影场概况[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全宗号(588):000066.
    ⑤ 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纪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327.
    ① 谢阳.用影像记录“时代的面貌——解放区电影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30.
    ② 区念中,杨德建,黄慰汕等.中国短片浪潮[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24.
    ③ 转自:钱筱章、高维进.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回顾[A].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35年[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244.
    ① 张文凌.云南省人大代表呼吁建立影视人类学基金,实施“文化救险”[N].中国青年报,2007-02-05.
    ② 转自: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杭州:浙江大学,2004:76.
    ③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75.
    ① 唐晨光.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天津:南开大学,2001:153.
    ② 陈光忠.平凡与高尚的启迪——看短片《雷锋是谁》随感[N].人民日报,1990-05-02.
    ③ 何建军简介[EB/OL]. http://baike. soso.com/v8984504. htm,2013-12-27/2014-01-06.
    ① 罗锋.“历史的细雨”: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上海:复旦大学,2011:152.
    ①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85.
    ② 吴文光.村民影像计划报告[EB/OL].http://ent.sina.com.cn/m/2009-06-25/18492582190.shtml,2009-06-25/2014-01-13.
    ③ 李邑兰.除熊猫之外,还有谁能够代表中国[N].南方周末,2010-10-08.
    ①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艺术[A].转自:[英]卡雷尔·赖茨,盖文·米勒,方国伟等译.电影剪辑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404.
    ② [英]瑟尔·柯克伯格.电影制作的行业背景[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33.
    ③ 刘藩.产业政策杠杆撬动中国电影强国梦——兼论“国办9号文件”[J].电影艺术,2010(4).
    ④ [英]保罗·沃森.关于电影的作者身份[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15.
    ① [英]保罗·沃森.关于电影的作者身份[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35.
    ① 具体为《长坂坡》、《艳阳楼》、《青石山》、《金钱豹》、《白水滩》、《收关胜》、《纺棉花》。
    ② 佚名.旧剧电影化并非始自梅兰芳[J].电影周刊,1938(14).
    ③ 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17集,电影集一)[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3.
    ④ 张石川曾经说过,“导演的技巧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过,摄影机的地位摆好了,就吩咐演员在镜头前面做戏,各种的表情和动作,连续不断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胶片拍完为止”。
    ① 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46.
    ② 田汉.影事追怀录[J].中国电影,1958(6)
    ③ 田汉.银色的梦[J].银星,1927(5)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左联回忆录(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83.
    ② 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17集,电影集一)[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7.
    ③ 台湾情况也大抵相似,据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96页)介绍:“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受到电影政策的遏制,除了‘台制’、‘中制’和‘中影’三家官办电影机构之外,台湾还未出现民间创办的电影企业”。由此可见,个人化的摄制也是处境艰难。
    ④ 诸如《大闹画室》、《国人速醒》、《民族痛史》、《龟兔赛跑》、《骆驼献舞》、《抗战标语》等。
    ① [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7.
    ① 周隽.第五代与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43.
    ② 李正光.“以丑为美”: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1.
    ①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7.
    ② 李运抟.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新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6.
    ③ 我们这里所定义的“底层”当然是一种概述,更确切的指称或应为“普通大众”,但确实是有一些底层在当前实现了电影梦的可能。
    ① 何天平.1+1=?筷子兄弟![J].中学生天地(B版),2012(10).
    ② 何玉新.超阅之视点:准备好了吗?微电影来了[EB/OL].http://www.tianjinwe.com/hot/2011/cy/tt/201205/t20120530_5756118-1.html ,2009-06-25/2014-02-10.
    ① 吴文光.村民影像计划报告[EB/OL].http://ent.sina.com.cn/m/2009-06-25/18492582190.shtml,2009-06-25/2014-01-13.
    ② 刘未博.东营草根拍摄科幻穿越微电影[N].黄河口晚刊,2012-12-12.
    ① 崔丽.全国残疾人微电影大赛启动[N].农民日报,2014-02-18.
    ②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212.
    ① [英]瑟尔·柯克伯格.电影制作的行业背景[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54.
    ② 比如潘虹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其主演的《杜十娘》、《人到中年》、《末代皇后》等都获得好评,她本人也获得过“小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等荣誉;巩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主演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获得过“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等荣誉;章子怡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主演过《我的父亲母亲》、《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影片,是目前华语影坛首位囊括华语电影五大奖最佳女主角奖的女演员(“五大奖项”: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目前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章”。
    ③ 曹浩然.“群众演员”:鲜为人知的辛酸故事[J].时代潮,2003(16).
    ④ 宋月辉,申萍.孟村农民拍摄微电影《一本万利》[N].沧州日报,2013-08-27.
    ① 龚兴建,王敏等.一农民拍两百部微电影走红网络[N].常德日报,2012-03-17.
    ② 吕桂明.吉县农民潮拍微电影[N].山西日报,2013-11-09.
    ③ 左靓.8秒微视频帮你拜大年[N].黑龙江晨报,2014-01-24.
    ① 胡菊彬,姚晓濛.新中国电影政策及其表述(上)[J].当代电影,1989(1)
    ② 加强党对于电影创作领导的决定[Z].北京:文化部存档资料,1951.
    ① 微电影发展前景被看好:市场规模将达百亿元[EB/OL].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12_06/07/15118567_0.shtm: 2012-06-07/2014-02-23.
    ①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J].美术广角,2001(2)
    ② 张春.中国小小说六十年[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53.
    ③ 孟繁华.大众文化与文化领导权[A].王光明,胡越.我们时代的文化症候[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1.
    ① 万佳欢.“超级女声”:关于民主的解读盛宴[J].中国新闻周刊,2013(6).
    ② 孟繁华.大众文化与文化领导权[A].王光明,胡越.我们时代的文化症候[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
    ③ 张贺.《泰囧》挠了谁的胳肢窝[N].人民日报,2013-01-24.
    ④ 陈旭光.“华语电影”与“华语大片”:命名、工业、叙事与文化表意[J].艺术百家,2012(4).
    ⑤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
    ① 梅冰,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① 朱晓芝.中国独立电影文化与产业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4.
    ② 梅冰,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7.
    ① [英]菲利普·肯普,王扬译.电影通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6.
    ① 陈旭光.“华语电影”与“华语大片”:命名、工业、叙事与文化表意[J].艺术百家,2012(4).
    ② [美]斯坦利.梭罗门,齐宇译.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2.
    ③ [法]克里斯丁·麦茨,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36.
    ① [法]马赛尔·马尔丹,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74.
    ② “故事时间”归属于“故事”范畴之内;“叙事时间”归属于影像文本故事“叙述”、“情节”之范畴;“放映时间”则归属于接受主体(观众)范畴之中。
    ③ 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EB/OL].http://www.cctv.com/movie/special/C15101/20051228/100839.shtml, 2005-12-28/2014-02-24.
    ① [法]克里斯丁·麦茨.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A].《世界艺术与美学》编辑委员会.世界艺术与美学(第五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364.
    ② [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3.
    ①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98.
    ① [美]西摩.查特曼,徐强译.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7.
    ② [法]雅克·奥蒙.视点[A].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447-448.
    ① See Aesthetics (New York,1958), p.240.In Walker Gibson, "Authors, Speakers, Readers, Mock Readers, "College English,11 (1950),260—169; 及 Kathleen Tillotson, The Tale and the Teller (London,1959)
    ② [美]西摩.查特曼,徐强译.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1.
    ③ 转自: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7.
    ④ 郦苏元.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J].当代电影,1993(6)
    ① [美]西摩.查特曼,徐强译.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1-82.
    ② 项仲平.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101.
    ③ [法]米特里,崔君衍译.论一般影像[J].世界电影,1988(3)
    ①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作为语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
    ① [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68.
    ② [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28.
    ③ 转自: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500.
    ④ 胡星亮.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纪实学派理论评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5)
    ① Lefebvre,Henri,(1991a).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asil Blackwell(Original work publishedl974)P38.
    ① 李超.现代进程中的空间呈现——1905—-1949年的中国电影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24.
    ② 高小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139.
    ① 张利.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D].苏州:苏州大学,2011:51.
    ① [美]摩里塞特,闻谷译.“视点”论(上篇)[J].世界电影,1991:2.
    ②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28.
    ① 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17.
    ① [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A].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21.
    ②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08.
    ①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7.
    ② [美]苏珊·朗格.关于电影的笔记[A].邵牧君等译.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323.
    ③ 许栩.电影叙事视角探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1:7.
    ① [法]克—埃·马格尼,陈梅译.电影美学和小说美学的比较[J].世界电影,1983(3)
    ②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87.
    ① [美]摩里塞特,闻谷译.“视点”论(上篇)[J].世界电影,1991(2)
    ① 荆声.小小说艺术[J].小小说选刊,1990(1)
    ② [美]杰拉德.普林顿,徐强译.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55.
    ① 尹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J].当代电影,2006(3).
    ② “五W”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一一“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① 转自: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97.
    ② [美]斯蒂文·小约翰,陈德民等译.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79-580.
    ③ [美]李R波布克,伍菡卿译.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22.
    ①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8-19.
    ① 闫李.九旬还念悟空情——访万籁鸣先生[N].中国文化报,1990-07-08.
    ② 郑竣生.如何抓住电影这武器[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全宗号(2):6092.
    ① 纪录片型微电影对剧本要求更高[N].山东商报,2012-05-02.
    ② 李超.现代进程中的空间呈现——1905—1949年的中国电影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8.
    ①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4.
    ② 陈荒煤.于“在京编剧座谈会”上的发言[A].转自: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6(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65.
    ① 杨晓林.叛逆与困惑——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64.
    ②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杭州:浙江大学,2004:138.
    ③ 张满锋.影像城市[D].济南:山东大学,2008:1.
    ④ 张同道.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与美学特质[J].电影艺术,2000(3).
    ①李安口述,张靓蓓整理.十年一觉电影梦[M].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38.
    ②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4.
    ①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6).
    ②袁洁玲.探源动画之“魅”——动画片审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80.
    ①[美]尼尔·D·希克斯,廖澺苍译.编剧的核心技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11:3.
    ① [英]瑟尔.柯克伯格.电影制作的行业背景[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45.
    ② [美]斯蒂文·小约翰,陈德民等译.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75.
    ③ Scott Higgins,Book reviews-High Concept: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 by Justin Watt,Historical Journal of Film,Radio and Television,June 1996,pp.302-304.
    ① [英]瑟尔.柯克伯格.电影制作的行业背景[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32.
    ② [英]瑟尔.柯克伯格.电影制作的行业背景[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34.
    ③ 电影企业家劳罗在沪逝世[J].电声,1937(8)
    ① 一般来说,资金较少,规模较小,适合于电视播放无疑是电视电影的特征。(转自:倪震.电视电影和新生产力的探索[A].王人殷.电视电影纵览(1999—2002)[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7.)
    ② 黄式宪.开拓艺术审美的新亮点——关于电视电影的断想[A].王人殷.电视电影纵览(1999—2002)[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3.
    ③ [英]瑟尔·柯克伯格.电影作为社会公共机构:行业、技术和观众[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45.
    ④ 微电影纷纷打入主流卫视名人监制靠作品打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2-06/29/c_123347997.htm, 2012-06-29/2014-02-13.
    ① [英]瑟尔·柯克伯格.电影制作的行业背景[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50-51.
    ① 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J].新闻与写作,2006(9)
    ② Web 3.0时代:网络对你无所不知[EB/OL].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1-03/01/content_22025450_2.htm, 2011-03-11/2013-08-14.
    ① 央视微电影频道[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616167.htm, 2013-05-23/2014-02-15.
    ① 隋岩,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2(12)
    ① [英]帕特里克.菲利普斯.观者、观众和反应[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83.
    ② [英]帕特里克.菲利普斯.电影研究再发现:一些新的出发点[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9.
    ③ [美]比尔.尼科尔斯.推荐序[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4.
    ④ Paul Lazarsfeld and Robert K.Merton, "Mass Communication, 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on, "in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eds.W.Schramm and D.Roberts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1), P.577.
    ⑤ [德]马克思,恩格斯,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26.
    ① 胡木贵,郑雪辉.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1.
    ② 周秀萍.接受主体的能动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③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常见的模式就是让‘被动的’(passive)观者受制于那些压制性的表现机制和银幕上展现出的风姿绰约,这样一来,观者也就容易受到一般认定存在于观影体验中的‘意识形态效应’的影响。”(转自:[英]帕特里克.菲利普斯.观者、观众和反应[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85.
    ① 李道明.台湾电影史[M].台北:财团法人出版社,2000:5.
    ② 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4.
    ③ 陈独秀.论戏曲[A].转自:周靖波.中国现代戏剧论:建设民族戏剧之路(上卷)[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
    ① 上海影戏公司之新出品[N].申报,1923-02-04.
    ② 郁达夫.如何的救度中国的电影[J].银星,1927(13)
    ① [美]苏珊·桑塔格,陶洁等译.重点所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111.
    ② 张英进.新世纪海外中国电影研究书评[J].电影艺术,2006(1)
    ③ 张常人.从游戏场的衰落说到电影业的发展[J].明星月报,1933(1)
    ④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71.
    ⑤ 萍华.中国影评运动的诸问题[J].文艺电影,1935(3).
    ① 虞吉.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90.
    ② 陈一默.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125.
    ① 王书放映队在安北[N].国民公报,1939-10-01.
    ②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马克,第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3-14.
    ③ 转自:沈芸.新中国电影事业创建的始末[J].当代电影,2005(4)
    ④ [英]帕特里克.菲利普斯.观者、观众和反应[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92.
    ⑤ [英]保罗.沃森.关于电影的作者身份[A].[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28.
    ① 陈伙平,吴振东.试论儿童电视美术片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向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① 郭曲波.二十年风和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中国电影[J].中国电影市场,1999(2)
    ② 蒋建国.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13(2)
    ① 章柏青,张卫.建构电影观众学批评[J].电影艺术,2001(3)
    ② [美]达德利·安德鲁.主要电影理论:引论[M].纽约: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24.
    ① 王土根.电影心理学:闵斯特堡、爱因汉姆和米特里[J].电影艺术,1989(11)
    ② [法]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吴珮慈译.当代电影分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22.
    ③ 贾磊磊.观众:作为电影叙事体中的不同角色[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4)
    ④ 蔡骐,肖芃.中国语境下的媒介融合[J].湖南师范大学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① 唯一性(singularity)是德勒兹使用的另一术语。它沟通的是那些因不适应某些前定的思维结构或生命类别而被故意忽略或不受注意的观念。单一(singular)是不能照常规来解释的。作为一种解放论哲学(liberationist philosophy)的组成部分,德勒兹用单一作为有什么或可发生的一个节点,一个充满着或然可能性的事件。不仅是维奥拉那种高度形式主义的活动影像工作,卡萨维茨的故事影片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似乎也充斥着这种单一性。
    ② 孔朝蓬.成长的蜕变——论当代中国电影的成长之路[J].文艺争鸣,2007(7).
    ① 李韧,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万玛才旦访谈[J].电影艺术,2006(1).
    ② 尕藏加洋.藏族题材电影和藏族电影中的文化反思[J].西藏艺术研究,2007(1).
    ③ 贾磊磊.守望文化江山:全球化历史语境中的本土电影与国家文化安全[J].艺术百家,2007(5).
    ① 贾磊磊.第三电影:对影像的颠覆与重构[J].电影艺术,1994(1)
    ② 赵炎秋,毛宣国.文学理论教程[M].岳麓书社,2000:124.
    ① 获得的奖项还有:1962年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和1981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二等奖。
    ② 转自:王晓君.动画巨将特伟[J].大众电影,2004(3)
    ③ 转自:上海美术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三十年1957—1987[Z].
    ④ 丁海祥,姚桂萍.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①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中国电影家列传(第六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320.
    ②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中国电影家列传(第六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320.
    ① 谢晓昱.科学与艺术的联姻:水墨动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1:24.
    ② 张松林.独树一帜的水墨动画片[A].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82[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457.
    ③ 松林.艺苑老将栽新花一—介绍美术电影艺术家特伟同志[J].大众电影,1980(8)
    ① 周晨.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78.
    ② 肖路.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及其文化探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3.
    ① 袁洁玲.探源动画之“魅”——动画片审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3.
    ② 谢晓昱.科学与艺术的联姻——水墨动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1:17.
    ① 转自: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00.
    ② 李俊.杨紫烨:这绝对是意外![N].上海青年报,2007-02-27.
    ① 何忠洲,朱小雯.登上奥斯卡的颖州孩子们[J].中国新闻周刊,2007(8)
    ② 安徽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9461人[N].新安晚报,2013-11-26.
    ① [美]桑塔格,黄灿然译.反对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8.
    ② 冯俊苗.纪录片中的情感真实——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J].科技风,2010(19)
    ① 转自: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9.
    ② 罗先哲.摄于1911年的《武汉战争》——我国首部反映辛亥革命的新闻片[J].文史月刊,2011(10).
    ③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5:73.
    ④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杭州:浙江大学,2004:31.
    ① 转自: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196.
    ② 转自:高维进.中国新闻记录电影史述略(下)[A].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新闻研究资料(第48期)[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32.
    ③ 转自:高维进.中国新闻记录电影史述略(下)[A].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新闻研究资料(第48期)[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32.
    ① 萧树琴.谈《滇藏路纪行》的构思[A].转自:郝玉生、关明国.我们的足迹(续集)[C].北京:新影音像出版社,1998:618.
    ② 《漓江画童》荣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1982年哥伦比亚布加拉曼卡市第四届国际短片电影节纪录片二等奖。
    ① 《心灵随想曲之一》也荣获1989—1990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1993年“奋发、文明、进步”电影奖短片金奖。
    ②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50.
    ③ 周欢.真实——纪录电影的基石[J].电影艺术,1996(6)
    ④ 吕新雨.什么是纪录精神[A].李陀、陈燕谷.视界(第3辑)[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6.
    ① [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
    ② 张同道.真实:支点还是陷阱?[J].电影艺术,2004(1)
    ③ 周星.关于近年中国纪录短片的分析思考[J].当代电视,2004(2)
    ①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为自制活动影片请准免税呈文[Z].商务印书馆通讯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5).
    ② 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53.
    ① 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136.
    ① [美]彼得·W.雷伊,大卫·K.艾尔文,石川译.影视短片的制片与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467.
    ② 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下)(1977—-2005)[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64.
    ③ 故事长片《静静的嘛呢石》一举夺得第二十五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八届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入围第十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唯一竞赛单元"New Currents"单元并获第一特别提名奖、入围第二十四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Dragons and Tigers"竞赛单元并获特别提名、2006年度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第十二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等。
    ④ [美]白睿文,刘祖珍等译.光影语言: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M].台北:台北麦田初步、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289.
    ① [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
    ② 陆绍阳.中国电影十面“白旗”[N].经济观察报,2001-05-14.
    ③ 郑照魁.“微电影”还是“伪电影”?——透视微电影行业乱象[N].南方日报,2013-11-03.
    ④ 龚丹韵,石川.微电影:为草根文化开一扇门?[N].解放日报,2011-12-03.
    ⑤ 刘末博.东营草根拍摄科幻穿越微电影[N].黄河口晚刊,2012-12-12.
    ⑥ 郑照魁.“微电影”还是“伪电影”?——透视微电影行业乱象[N].南方日报,2013-11-03.
    ⑦ 就连本应最具独创性的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目前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作品较多,精品很少,商业性、广告味明显,实验性、探索性和先锋性在借鉴、复制和抄袭之风中缺失、缺乏和缺位,亟需遏制、扭转和反拨。
    ① 何琛.基于移动新媒体特征对新媒体短片创作与发展趋势研究——以深圳为例[J].电子世界,2012(14).
    ② 曹先安:“微电影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维持‘内容’与‘商业’,以及‘草根’与‘精英’之间的生态平衡,一方面要发挥微电影以内容为主的吸引力,避免内容广告化造成观众的排斥感而浙行渐远;另一方面要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让新媒体平台成为创意萌芽以及人才培育的基地,而不是被过度的商业操作挤压了优秀人才的创意成长空间!”(转自:素淡.微电影:源于草根,不止于草根[N].中国文化报,2012-06-13.)
    ③ 饶曙光.中国电影大变局与内生性增长[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4).
    ① 顾骏.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N].解放日报,2009-09-06.
    ② 转自:田建川.中国新媒体短片方兴未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10cal/2013—05/25/c_115906939.htm, 2013-05-25/2014-02-26.
    ③ 张春.提供群众需要的理论[N].人民日报,2010-08-03.
    ④ 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J].社会科学,2009(10).
    陈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胡木贵,郑雪辉.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王人殷.电视电影纵览(1999—2002)[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李安口述,张靓蓓整理.十年一觉电影梦[M].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李运抟.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新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李道明.台湾电影史[M].台北:财团法人出版社,2000.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鲁迅.鲁迅全集(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李陀、陈燕谷.视界(第3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66.
    梅冰,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王光明,胡越.我们时代的文化症候[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人殷.电视电影纵览(1999—2002)[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35年[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区念中,杨德建,黄慰汕等.中国短片浪潮[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17集,电影集一)[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下)(1977—2005)[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
    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郝玉生、关明国.我们的足迹(续集)[C].北京:新影音像出版社,1998.
    许道明、沙似鹏.中国电影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丁海祥,姚桂萍.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新闻研究资料(第48期)[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阳翰笙.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张慈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82[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98—1999[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张晓鸥.首映日:世界优秀电影短片赏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赵炎秋,毛宣国.文学理论教程[M].岳麓书社,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左联回忆录(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纪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陈独秀.论戏曲[A].周靖波.中国现代戏剧论:建设民族戏剧之路(上卷)[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陈荒煤.于“在京编剧座谈会”上的发言[A].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6 (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张春.中国小小说六十年[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德]马克思,恩格斯,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艺术[A].[英]卡雷尔·赖茨,盖文·米勒,方国伟等译.
    电影剪辑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法]克里斯丁·麦茨,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法]克里斯丁·麦茨.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A].《世界艺术与美学》编辑委员会.世界艺术与美学(第五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法]马赛尔·马尔丹,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法]夏尔·福特,朱延生译.法国当代电影史(1945—197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法]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吴佩慈译.当代电影分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法]雅克·奥蒙.视点[A].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美]奥格尔斯,关世杰等译.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白睿文,刘祖珍等译.光影语言: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M].台北:台北麦田初步、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美]彼得·W.雷伊,大卫·K.艾尔文,石川译.影视短片的制片与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美]达德利·安德鲁.主要电影理论:引论[M].纽约: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美]杰拉德·普林顿,徐强译.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3.
    [美]李·R·波布克,伍菡卿译.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美]尼尔·D·希克斯,廖澺苍译.编剧的核心技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美]桑塔格,黄灿然译.反对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美]斯蒂文·小约翰,陈德民等译.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美]斯坦利·梭罗门,齐宇译.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美]苏珊·朗格.关于电影的笔记[A].邵牧君等译.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美]苏珊·桑塔格,陶洁等译.重点所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美]魏斐德,章红译.上海警察:1927—193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美]西摩·查特曼,徐强译.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马克,第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3-14.
    [日]佐藤忠男,钱杭译.中国电影百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英]菲利普·肯普,王扬译.电影通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英]吉尔·内尔姆斯,李小刚译.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王一川.从大师微电影看微电影美学[J].当代电影,2012(6).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J].美术广角,2001(2).
    贾磊磊.第三电影:对影像的颠覆与重构[J].电影艺术,1994(1).
    贾磊磊.观众:作为电影叙事体中的不同角色[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4).
    贾磊磊.守望文化江山:全球化历史语境中的本土电影与国家文化安全[J].艺术百家,2007(5).
    饶曙光.中国电影大变局与内生性增长[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4).
    尹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J].当代电影,2006(3).
    张同道.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与美学特质[J]. 电影艺术,2000(3).
    张同道.真实:支点还是陷阱?[J].电影艺术,2004(1).
    周星.关于近年中国纪录短片的分析思考[J].当代电视,2004(2).
    周秀萍.接受主体的能动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陈光忠.平凡与高尚的启迪——看短片《雷锋是谁》随感[N].人民日报,1990-05-02.
    蔡骐,肖芃.中国语境下的媒介融合[J].湖南师范大学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蒋建国.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13(2).
    陈伙平,吴振东.试论儿童电视美术片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向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陈旭光.“华语电影”与“华语大片”:命名、工业、叙事与文化表意[J].艺术百家,2012(4).
    陈一默.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陈智.我国首部在国际获正式奖的影片实为《农人之春》[J].电影艺术,2004(3).
    崔丽.全国残疾人微电影大赛启动[N].农民日报,2014-02-18.
    丁帆.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和设想[J].文学评论,2010(1).
    高小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龚丹韵,石川.微电影:为草根文化开一扇门?[N].解放日报,2011-12-03.
    顾骏.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N].解放日报,2009-09-06.
    郭曲波.二十年风和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中国电影[J].中国电影市场,1999(2).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J].社会科学,2009(10).
    胡菊彬,姚晓濛.新中国电影政策及其表述(上)[J].当代电影,1989(1).田汉.银色的梦[J].银星,1927(5).
    田汉.影事追怀录[J].中国电影,1958(6).
    胡星亮.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纪实学派理论评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5).
    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纪录片型微电影对剧本要求更高[N].山东商报,2012-05-02.
    荆声.小小说艺术[J].小小说选刊,1990(1).
    孔朝蓬.成长的蜕变——论当代中国电影的成长之路[J].文艺争鸣,2007(7).
    张春.提供群众需要的理论[N].人民日报,2010-08-03.
    李超.现代进程中的空间呈现——1905—1949年的中国电影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李俊.杨紫烨:这绝对是意外![N].上海青年报,2007-02-2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杭州:浙江大学,2004.
    李韧,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万玛才旦访谈[J].电影艺术,2006(1).
    李邑兰.除熊猫之外,还有谁能够代表中国[N].南方周末,2010-10-08.
    李正光.“以丑为美”: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郦苏元.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J].当代电影,1993(6).
    刘藩.产业政策杠杆撬动中国电影强国梦——兼论“国办9号文件,,[J].电影艺术,2010(4).
    刘思羽.百年中国影院史论[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刘未博.东营草根拍摄科幻穿越微电影[N].黄河口晚刊,2012-12-12.
    陆绍阳.中国电影十面“白旗”[N].经济观察报,2001-05-14.
    陆天明.创作自由与社会担当[N],人民日报,2009-04-16.
    罗先哲.摄于1911年的《武汉战争》——我国首部反映辛亥革命的新闻片[J].文史月刊,2011(10).
    吕桂明.吉县农民潮拍微电影[N].山西日报,2013-11-09.
    吕新雨.《百姓家园》能为中国纪录片贡献点什么——与制片人王子军对话[J].电视研究,1998(12).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前行路上三道坎[J].南方文坛,2009(3).
    萍华.中国影评运动的诸问题[J].文艺电影,1935(3).
    上海影戏公司之新出品[N].申报,1923-02-04.
    龚兴建,王敏等.—农民拍两百部微电影走红网络[N].常德日报,2012-03-17.
    冯俊苗.纪录片中的情感真实——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J].科技风,2010(19).
    尕藏加洋.藏族题材电影和藏族电影中的文化反思[J].西藏艺术研究,2007(1).
    邵静静.谈数字短片的起源与发展现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2).
    沈芸.新中国电影事业创建的始末[J].当代电影,2005(4).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松林.艺苑老将栽新花——介绍美术电影艺术家特伟同志[J].大众电影,1980(8).
    宋月辉,申萍.孟村农民拍摄微电影《一本万利》[N].沧州日报,2013-08-27·
    素淡.微电影:源于草根,不止于草根[N].中国文化报,2012-06-13.
    隋岩,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2(12).
    唐晨光.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天津:南开大学,2001.
    何琛.基于移动新媒体特征对新媒体短片创作与发展趋势研究——以深圳为例[J].电子世界,2012(14).
    何天平.1+1=?筷子兄弟![J].中学生天地(B版),2012(10).
    何忠洲,朱小雯.登上奥斯卡的颍州孩子们[J].中国新闻周刊,2007(8)·
    万佳欢.“超级女声”:关于民主的解读盛宴[J].中国新闻周刊,2013(6)·
    王平陵.战时教育电影的编制和放映[J].时代精神,1941(3).
    王书放映队在安北[N].国民公报,1939-10-01.
    王土根.电影心理学:闵斯特堡、爱因汉姆和米特里[J].电影艺术,1989(11)·
    王晓君.动画巨将特伟[J].大众电影,2004(3).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项仲平.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肖路.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及其文化探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谢晓昱.科学与艺术的联姻:水墨动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1.
    谢阳.用影像记录“时代的面貌——解放区电影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熊澄宇,吕宇翔,张铮.中国新媒体与传媒改革:1978—2008[J].清华大学学报,
    2010(1).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J].社会科学,2009(10).
    许栩.电影叙事视角探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1.
    闫李.九旬还念悟空情——访万籁鸣先生[N].中国文化报,1990-07-08·
    杨晓林.叛逆与困惑——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佚名.旧剧电影化并非始自梅兰芳[J].电影周刊,1938(14).
    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6).
    虞吉.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郁达夫.如何的救度中国的电影[J].银星,1927(13).
    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J].新闻与写作,2006(9).
    袁洁玲.探源动画之“魅”——动画片审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岳晓英.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D].上海:复旦大学,2008.
    张常人.从游戏场的衰落说到电影业的发展[J].明星月报,1933(1).
    张贺.《泰囧》挠了谁的胳肢窝[N].人民日报,2013-01-24.
    张利.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D].苏州:苏州大学,2011.
    张满锋.影像城市[D].济南:山东大学,2008.
    张文凌.云南省人大代表呼吁建立影视人类学基金,实施“文化救险,,[N].中国青年报,2007-02-05.
    张英进.新世纪海外中国电影研究书评[J].电影艺术,2006(1)
    章柏青,张卫.建构电影观众学批评[J].电影艺术,2001(3).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5.
    郑照魁.“微电影”还是“伪电影”?——透视微电影行业乱象[N].南方日报,2013-11-03.
    周晨.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周欢.真实——纪录电影的基石[J].电影艺术,1996(6)
    罗锋.“历史的细雨”: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上海:复旦大学,2011.
    周隽.第五代与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朱晓芝.中国独立电影文化与产业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左靓.8秒微视频帮你拜大年[N].黑龙江晨报,2014-01-24.
    曹浩然.“群众演员”:鲜为人知的辛酸故事[J].时代潮,2003(16).
    尘无.中国电影之路[J].明星月报,1933(1).
    央视微电影频道[EB/OL]. http://baike. baidu. com/view/10616167. htm,2013-05-23/2014-02-15.
    Web3.0时代:网络对你无所不知 [EB/OL]. http://www. china. com. cn/economic/txt/2011-03/01/content_22025 450_2. htm,2011-03-11/2013-08-14.
    百度百科.黑色早餐[EB/OL]. http://baike. baidu. com/view/4924614.htm, 2013-12-27/2013-12-29.
    [法]克—埃·马格尼,陈梅译.电影美学和小说美学的比较[J].世界电影,1983(3).
    [法]米特里,崔君衍译.论一般影像[J].世界电影,1988(3).
    [美]摩里塞特,闻谷译.“视点”论(上篇)[J].世界电影,1991(2).
    Lefebvre, Henri, (1991a). TheProductionofSpace. Oxford:BasilBlackwell(Ori ginalworkpublishedl974) P38.
    PaulLazarsfeldandRobertK. Merton, " MassCommunication, PopularTaste, andOrganizedSocialAction," inTheProcessandEffectsofMassCommunication, eds. W. SchrammandD. Roberts (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71), P.577.
    ScottHiggins, Bookreviews-HighConcept:MoviesandmarketinginHollywoodbyJ ustinWatt, HistoricalJournalofFilm, RadioandTelevision, Junel996, pp.302-304.
    SeeAesthetics (NewYork,1958), p.240. InWalkerGibson, "Authors, Speakers, Readers, MockReaders, " CollegeEnglish,11 (1950),260—169; 及 KathleenTillotson, TheTaleandtheTeller (London,19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