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七世纪初,藏族人民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诸部落,结束了西藏高原长期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以逻些为中心的奴隶制吐蕃王朝。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青藏高原的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吐蕃王朝崛起后,随即向其四周广大地区进行武力扩张。在其势力扩张过程中,吐蕃不仅与其北邻吐谷浑、中原的唐王朝及于阗、突厥等西域诸民族发生密切的关系,还与南亚的泥婆罗、天竺及中亚的勃律、迦湿弥罗等国进行不同程度的接触与交往,发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吐蕃王朝与其周边民族的关系发展史丰富了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内容,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共分七章。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一章介绍了吐蕃王朝的建立过程,主要涉及到有关藏族族源的几种传说、藏族的远古社会、西藏高原上一些势力较强大的部落。雅隆部通过对这些部落的兼并,结束了西藏高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从而建立了吐蕃王朝。第二章介绍了吐蕃对吐谷浑的兼并及吐蕃对吐谷浑的统治状况。第三章论述了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和亲、和盟及战争构成了双方关系的重要内容。第四章介绍了唐蕃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唐蕃在经济、文化艺术、佛教、历算、医学、建筑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大大丰富和改善了汉藏两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兄弟情谊。第五章论述了吐蕃与其统治下的河陇地区的民族关系。第六章介绍了吐蕃、唐朝及南诏三者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复杂关系。第七章介绍了吐蕃与南亚的泥婆罗、天竺及中亚诸国的关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运用历史学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在搜集、阅读和整理大量的有关汉藏古籍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辈学者研究的诸多成果,多视角、多方位地考察了吐蕃与其周边民族,尤其汉藏两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发展过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藏族与其周边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论证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历史演进以及藏族人民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藏族人民与我国其他民族的密切联系与融合,为日后西藏纳入元朝中央政权直接统辖,为最终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In the early 7th century, Srongtsen Gampo,the outstanding leader of Tibetan,united all the tribes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put an end to the chaos situation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established the slavery Tubo dynasty centered in Luoxie. The establishment of Tubo dynasty symbolized that the history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had opened anew era. Upon the growing up of Tubo dynasty, it sought to extend territory by arms. During the time, Tubo did not only build up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uguhun,Tang dynasty and Yutian, Tujue, but also associated, to certain extent, with Nipoluo, Tianzu, Bolv and Gashimiluo in asia, which was displayed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Tubo dynasty's dealing with other enthic groups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the nationality relations in our country and played an crucial part from withi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7 chapters. Among them,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narrate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in question,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s well as the flaws. Chapter o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establishment procedure,with regard to the several story about the origin of Tibet group, the ancient society of Tibet, several strong tribes in Tibet area.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fact that Tibet gobbled up Tuguhun and the domination issues.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economic rel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ng dynasty had with Tibet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economy, culture, art, Buddhism,medicine, architecture and customs, which had promoted substantially the brother friendships between Han nationality and Tibet nationality Chapter five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 among ethnic groups in Gansu area(Hexi, Longyou). Chapter six introduces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 among Tubo, Tang dynasty and Nanzhao in southwest china. Chapter seven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 among Tubo, Nipoluo in south Asia, Tianzu and other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This article is guided by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of Marxism. it uses the method in history and ethnology, coupled with the versatile productions always made, revie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ubo and other surrounding ethnic groups and its development, demonstrating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 as a united united multi-ethnic country and the important role Tibetan had played in the said procedure. The Tibetan close relation with and amalgamation into other ethnic groups in our country, set a profound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ted multi-ethnic country, and its later direct domination under the Yuan dynasty as well.
引文
1 江道元:《西藏卡若文化的居住建筑初探》,载《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
    2 安应民著:《吐蕃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1 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等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一)》,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3 [印度]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5页。
    1 洲塔,乔高才让著:《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1 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128页。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一)》,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1 傅崇兰主编:《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2 安应民著:《吐蕃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1 萨迦·索南坚赞著,陈庆英,仁庆扎西译:《王统世系明鉴》,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页。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二)》,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二)》,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4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一)》,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1 王忠著:《松赞干布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页。
    1 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2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1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2 《册府元龟》卷995《外臣部·交侵》,第11687页。
    3 《新唐书》卷221《党项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1 《旧唐书》卷198《党项羌》,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91页。
    2 《旧唐书》卷198《党项羌》,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91页。
    3 《新唐书》卷222《南诏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4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1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 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3 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4 黄奋生编著,吴均校订:《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5 才让著:《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1 才让著:《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2 黄奋生编著,吴均校订:《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2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
    3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页。
    1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33页。
    2 第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3 石硕著:《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一)》,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2 引自恰白·次旦平措著,敏学译:《聂尺赞普本是蕃人一悉补野世系起源考略》,载《西藏研究》1987年第1期。
    1 马长寿著:《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8页。
    2 石硕著:《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1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1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6页。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一)》,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3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一)》,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一)》,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页。
    2 黄布凡,马德译注:《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3 [印度]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
    4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
    1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二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90页。
    1 石硕著:《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页。
    1 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据《晋书·吐谷浑传》记载,涉归死前分给吐谷浑一千七百户,但《宋书·吐谷浑传》、《魏书·吐谷浑传》则记载为“七百户”,如《宋书》所载: “阿柴虏吐谷浑,辽东鲜卑也。父弈洛韩有二子,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若洛廆别为慕容氏。浑庶长,廆正嫡,父在时分七百户与浑。”
    1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59页。
    2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载记类《十六国春秋》之《前燕录》。转引自李文学博士论文《吐谷浑研究》,第20页。
    3 李文学博士学位论文《吐谷浑研究》,第20页。
    1 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2 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3 《北史》卷96《吐谷浑传》。
    1 《新唐书》卷62《李大亮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2 《唐大诏令集》卷129《原吐谷浑制》;《册府元龟》卷964《外臣部·封册二》。
    3 《旧唐书》卷198《吐谷浑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1 《唐大诏令集》卷129;《册府元龟》卷964。
    2 《资治通鉴》卷196,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167页。
    1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但是,《西藏的观世音》说:“赤年桑赞是达戈年思。传说达戈年思先天双目失明,后来凭借向先祖的‘玄秘神物’和‘水晶宝塔’祷祝,双目得以复明。”亦即达戈年思的双目得以复明,不是由吐谷浑医生医治的,而是通过向其先祖的神物祷祝才得见光明的。见[印度]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2 噶玛降村编著:《藏族万年大事记》,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本书认为,达日年思属于第32代赞普。但也有学者认为,达日年思属于第30代赞普。如《西藏通史》所述:“第三十代赞普达布聂斯,是没庐年德茹赞普与琼氏鲁嘉恩姆措之子。……达布聂斯遵循父王的遗嘱,派人从吐谷浑请来良医治眼。”怡自·次旦平措,诺章·吴坚等著,陈庆英,格桑益西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一)》,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1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2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1页。
    3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1页。
    1 苏晋仁,萧鍊子著:《〈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2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73页。
    3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1页。
    4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1-5222页。
    5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贤者喜宴》载:“恭日恭赞(即恭松恭赞)受权执政。其子芒松芒赞生……。又,此恭松在其父松赞干布五十三岁阴铁蛇年时出生,十三岁执政,娶妃吐谷浑妃蒙洁墀嘎,其子芒松芒赞于火狗年降世。”
    1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2 《资治通鉴》卷199,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271页。
    3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75页。
    4 《资治通鉴》卷196,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164页。
    5 苏晋仁,萧鍊子著:《〈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1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5页。
    2 苏晋仁,萧鍊子著:《〈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4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5 陈楠著:《藏史丛考》,民族出版年社1998年版,第100页。
    6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7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75页。
    1 陈楠著:《藏史丛考》,民族出版年社1998年版,第100-101页。
    2 《资治通鉴》卷201,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35-6336页。见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2 《资治通鉴》卷201,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35-6336页。
    1 《册府元龟》卷991《外臣部·备御四》。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155页。
    3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3页。但也有文献记载为“领兵五万, 以击吐蕃。”见《册府元龟》卷119《帝王部·选将一》。
    4 《册府元龟》卷986《外臣部·征讨五》。
    5 《资治通鉴》卷201,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64-6365页。
    6 《册府元龟》卷456《将帅部·不和》。
    1 《册府元龟》卷456《将帅部·不和》。
    2 《册府元龟》卷962《外臣部·才智》。
    3 《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68页。
    4 周伟洲著:《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1 《册府元龟》卷962《外臣部·才智》。
    2 《新唐书·吐蕃传上》记载为:“然以仲琮非用事臣,故杀其礼(即降低接待标准)。”
    3 《册府元龟》卷991《外臣部·备御四》。
    1 《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85页。
    2 《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84页。
    3 《册府元龟》卷327《宰辅部·谏诤三》。
    4 《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84-6388页。
    5 《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84-6388页。《新唐书》卷110《黑齿常之传》记载为:“帝叹其才,擢左武卫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赐金帛殊等。进为河源军副使。”
    1 《册府元龟》卷991《外臣部·备御四》。
    2 《新唐书》卷122《魏元忠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3 《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84-6388页。
    1 《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384-6388页。
    2 《册府元龟》卷420《将帅部·掩袭》。
    3 《册府元龟》卷390《将帅部·警备》。
    4 《新唐书》卷110《黑齿常之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4121页。
    5 《新唐书》卷110《黑齿常之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4121页。
    6 《新唐书》卷110《黑齿常之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4121页。
    7 《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402页。
    8 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1 《资治通鉴》卷205,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487-6488页。
    2 《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条记载:“咸亨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吐蕃陷我安西、罢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此乃安西四镇第一次罢废时的名单,其中有焉耆而无碎叶。
    3 《旧唐书》卷93《王孝杰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2977页。
    1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78-6079页。
    2 《资治通鉴》卷205,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504-6505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关于素罗汗山之战的时间,汉文史籍记载为696年,而敦煌藏文文书记载为695年。
    4 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1 陈楠著:《藏史丛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2 《资治通鉴》卷205,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508-6509页。
    3 《通典》卷190《边防典·吐蕃》。
    4 《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2889页。
    5 《旧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79页。
    6 [日]森安孝夫著,劳江译:《吐蕃在中亚的活动》。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1 《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2 《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3 苏晋仁,萧鍊子著:《〈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4 薛宗正著:《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5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6 《册府元龟》卷655《奉使部·谋略》。
    1 《旧唐书》卷196《吐蕃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5-5226页。
    2 《资治通鉴》卷206,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539-6540页。
    3 《旧唐书》卷196《吐蕃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5页。
    1 黄布凡,马德译注:《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258页。
    1 唐王三朗指唐玄宗李隆基。莽布支投奔唐朝是在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唱词的“今后我主是,唐王名三郎”可能是后人于唐玄宗在位年间所编。见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2 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279页。
    3 《资治通鉴》卷206,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542页。
    1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页。
    2 《新唐书》卷110《论弓仁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4126页。
    1 范学宗,吴逢箴,王纯洁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7页。
    2 周伟洲著:《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页。
    3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66页。
    4 《敦煌变文集》上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3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4 林冠群著:《唐代吐蕃史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4、41页。
    5 周伟洲:《吐蕃与吐谷浑关系史述略》,载《藏族史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11页。
    1 [英]F·W托玛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
    4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
    5 林冠群著:《唐代吐蕃史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1 《新唐书》卷147《南诏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148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150、151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页。
    2 林冠群著:《唐代吐蕃史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九),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2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页。
    3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151、154页。
    3 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1 [英]F·W托玛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2 [英]F·W托玛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3 [英)F·W托玛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4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1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98-99页。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
    3 《资治通鉴》卷215,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856页。
    4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页。《资治通鉴》卷215记载:天宝四年九月“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与吐蕃战于石堡城,为虏所败。”
    5 林冠群著:《唐代吐蕃史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6 《旧唐书·吐蕃传上》卷196,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37页。
    7 《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8 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9 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1 《全唐文》卷37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71页。
    2 《资治通鉴》卷206,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540页。
    3 《通典》卷190《吐谷浑》。
    4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页。
    1 《旧唐书》卷71《魏徵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2558页。
    2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1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2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1页。
    3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4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1页。
    5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6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1页。
    1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1页。
    2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1-5222页。
    1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2页。
    2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3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4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1页。
    5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2页。
    1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2页。
    2 《全唐文》卷21《亲征吐蕃制》,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4页。
    3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1 《资治通鉴》卷207,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569页。
    2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6页。
    3 《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2889页。
    4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5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81页。
    1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7页。
    2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8页。
    1 《全唐文》卷7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80页。
    2 《全唐文》卷7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76页。
    3 《全唐文》卷9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8页。
    4 《全唐文》卷6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72页。
    5 《全唐文》卷9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6页。
    6 《全唐文》卷4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0页。
    1 《全唐文》卷5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62页。
    2 《全唐文》卷9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0页。
    3 《全唐文》卷87,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42页。
    4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7页。
    5 《旧唐书》卷92《赵彦昭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2967页。
    1 《资治通鉴》卷210,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661页。
    2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81页。
    3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95页。
    4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
    1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82页。
    2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3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82页。
    4 《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二》,第11500页。
    5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82-6083页。
    1 《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二》,第11500页。
    2 《资治通鉴》卷21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736页。
    3 《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二》,第11500页。
    4 《资治通鉴》卷21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第6752页。
    1 《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二》,第11501页。
    2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
    3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
    1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9页。
    2 《册府元龟》卷986《外臣部·征讨五》,第11585页。
    3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4 《资治通鉴》卷213,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784页。
    5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30页。
    1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31页。
    2 《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二》,第11527页。
    3 《册府元龟》卷653《奉使部·称旨》,第7825页。
    4 《册府元龟》卷653《奉使部·称旨》,第7825页。
    5 《新唐书》卷78《李暠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531页。
    1 《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二》,第11503页。
    2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3 恰自·次旦平措等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123页。
    1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83页。
    2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33页。
    3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33页。
    4 《资治通鉴》卷214,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832页。
    1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2页。
    2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211页。
    3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
    4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
    5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46页。
    1 《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盟誓》,第11529页。
    2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47-5248页。
    1 《资治通鉴》卷230,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403页。
    2 《资治通鉴》卷230,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403页。
    3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6页。
    1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2 《资治通鉴》卷231,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443页。
    3 《资治通鉴》卷23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470页。
    4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1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2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3 《旧唐书》卷133《李晟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675页。
    4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1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1页。
    2 《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盟誓》,第11530页。
    3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3页。
    4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3页。
    1 《旧唐书》卷126《柳浑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555页。
    2 《旧唐书》卷134《马燧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702页。
    3 《新唐书》卷155《浑城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4896页。
    4 《旧唐书》卷134《浑瑊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708页。
    1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
    2 《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二》,第11505页。
    1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8-189页。
    2 《新唐书》卷222《南诏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3 《旧唐书》卷198《大食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316页。
    4 《旧唐书》卷129《韩滉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602页。
    1 《册府元龟》卷993《外臣部·备御六》,第11666页。
    2 《册府元龟》卷987《外臣部·征讨六》,第11589页。
    3 《册府元龟》卷987《外臣部·征讨六》,第11590页。
    1 《册府元龟》卷42《帝王部·仁慈》,第482页。
    2 《册府元龟》卷42《帝王部·仁慈》,第482页。
    3 《旧唐书》卷196《吐蕃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64-5265页。
    4 《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盟誓》,第11531页。
    1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绿》,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
    1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41-43页。
    1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绿》,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43-44页。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十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3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400页。
    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十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1 张云著:《丝路文化·吐蕃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2 《全唐诗》卷298,《凉州行》,中华书局1979年版。
    3 陈小平著:《唐蕃古道》,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1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第1025页。
    2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4页。
    1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400页。
    2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5-76页。
    3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
    1 《新唐书·百官三》。
    2 《唐六典·太仆寺》。
    3 苏晋仁,萧鍊子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91页。
    4 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页。
    1 《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4603页。
    2 苏晋仁,萧鍊子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3 苏晋仁,萧鍊子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4 苏晋仁,萧鍊子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
    1 苏晋仁,萧鍊子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112页。
    2 苏晋仁,萧鍊子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135页。
    1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
    1 《新唐书》卷216《吐蕃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2 《资治通鉴》卷213,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800页。
    3 《资治通鉴》卷239,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720页。
    1 《玛尼宝训》,转引黄灏《贤者喜宴》。
    2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四)》,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4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5 《旧唐书·吐蕃传上》卷196,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2页。
    1 苏晋仁,萧鍊子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2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32页。
    3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32页。
    1 苏晋仁,萧鍊子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133页。
    2 苏晋仁,萧鍊子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3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4 蔡巴·贡噶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等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5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1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89页。
    2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 黄颢:《唐代汉藏文化交流》,载《藏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四)》,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 《新唐书·吐蕃上》卷216,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081页。
    2 《新唐书·吐蕃下》卷216,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103页。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八)》(译注),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4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八)》,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 《旧唐书》卷196《吐蕃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26页。
    1《全唐文》卷427,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05页。
    1 《旧唐书》卷103《牛仙客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195页。
    1 [日]山口瑞凤著,高然译:《吐蕃统治的敦煌》,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2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3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1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44-45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46-47页。
    1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2 《资治通鉴》卷236,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99页。
    3 《册府元龟》卷980《外臣部·通好》,第11515页。
    4 《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通好盟誓》,第11531页。
    5 杨铭著:《吐蕃统治敦煌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4-15页。
    6 [日]山口瑞凤著,高然译:《吐蕃统治的敦煌》,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7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1 王尧,陈践编注:《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2 王尧,陈践编注:《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1 王继光,郑炳林:《敦煌汉文吐蕃史料综述—兼论吐蕃控制河西时期的职官与统治政策》。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
    2 山口瑞凤:《吐蕃在敦煌统治形态的变迁》,载《讲座敦煌·敦煌の历史》。
    3 [英]F·W托马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2页。
    4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5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6 王尧,陈践编注:《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51-52页。
    2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1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2 [日]藤枝晃:《吐蕃支配期の敦煌》,载《东方学报》第31册,1961年版,第249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1 [英]F·W托马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309页。
    1 转引自姜伯勤:《突地考》,载《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
    2 陈庆英:《从敦煌出土帐薄文书看吐蕃王朝的经济制度》,载《藏学研究论丛》第3辑,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1 《通鉴考异》卷17,引沈既济《建中实录》。
    2 《沈下贤文集》卷10。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
    2 [日]藤枝晃:《吐蕃支配期の敦煌》,载《东方学报》第31册,1961年版,第212-215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44-46页。
    4 《新唐书》卷216《吐蕃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5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133页。
    6 杨铭:《试论吐蕃统治下汉人的地位》,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3 [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第519-522页。
    4 杨铭:《试论吐蕃统治下汉人的地位》,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1 王尧,陈践:《敦煌藏文写卷P.T.1083、1085号研究》,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
    2 杨铭:《关于敦煌藏文文书〈吐蕃官吏呈请状〉的研究》,载《马长寿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 杨铭:《试论吐蕃统治下汉人的地位》,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2 荣新江: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载《归义军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 《新唐书》卷216《吐蕃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4 《全唐文》卷382,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84页。
    5 《全唐文》卷42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98页。
    6 《全唐文》卷63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261页。
    1 《全唐文》卷41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19页。
    2 《新唐书》卷216《吐蕃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3 《沈下贤文集》卷10。
    4 《全唐文》卷41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19页。
    1 转引自邵文实《沙州节儿考及其引申出来的几个问题—八至九世纪吐蕃对瓜沙地区汉人的统治》,载《西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2 马子海,徐丽:《吐蕃统治下的河西走廊》,载《西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9期。
    1 转引自邵文实《沙州节儿考及其引申出来的几个问题—八至九世纪吐蕃对瓜沙地区汉人的统治》,载《西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2 转引自邵文实:《沙州节儿考及其引申出来的几个问题—八至九世纪吐蕃对瓜沙地区汉人的统治》,载《西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3 《新唐书》卷216《吐蕃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4 邵文实:《沙州节儿考及其引申出来的几个问题—八至九世纪吐蕃对瓜沙地区汉人的统治》,载《西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5 邵文实:《沙州节儿考及其引申出来的几个问题—八至九世纪吐蕃对瓜沙地区汉人的统治》,载《西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1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页。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十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十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4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109页。
    1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2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
    1 《资治通鉴》卷247,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992页。
    2 《资治通鉴》卷249,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大中四年(850年)九月条。
    3 《新唐书》卷216《吐蕃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4 《资治通鉴》卷249,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8047页。
    5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页。
    6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278页。
    1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2 [日]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吉川弘文馆昭和三十九年,第227页。
    3 《新唐书》卷216《吐蕃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4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7页。
    1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2 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中),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77页。
    3 《汉藏霍尔蒙佛教史》,转引自黄颢《唐末吐蕃奴隶起义述略》,载《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4 翁独键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6页。
    1 《新唐书》卷222《南诏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94页。
    1 《资治通鉴》卷204,中华书局胡注本1956年版,第6457页。
    1 方国瑜:《麽些民族考》,载《民族学研究集刊》1944年第4期。
    2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1 张九龄:《敕西南蛮大首领蒙归义书》,载《全唐文》卷287。
    2 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8页。
    1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页。
    2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16页。
    3 杨福泉著:《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4 郎达:《纳藏关系资料文摘》,载丽江政协文史组编《丽江文史资料(第十辑)》。
    1 《资治通鉴》卷188,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5887页。
    2 《新唐书》卷197《韦仁寿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616页。
    3 王文光,龙晓燕,陈斌著:《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4 《新唐书》卷197《韦仁寿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617页。
    1 《资治通鉴》卷189,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5941页。
    2 《唐会要》卷98,第1750页。
    3 《资治通鉴》卷199《唐纪十五》,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275-6278页。
    4 《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297页。
    5 《新唐书》卷222《南蛮传下》,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324页。
    1 《新唐书》卷222《南蛮传上》,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322页。
    2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3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3辑),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4 《资治通鉴》卷204,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457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
    3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页。
    4 李昆生,祁庆福著:《南诏史话》,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1 《新唐书》卷199《徐坚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662页。
    2 《资治通鉴》卷210,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661页。
    1 张九龄:《敕西南蛮大首领蒙归义书》,载《全唐文》卷287。
    2 木芹:《云南志补注》。转引自王文光,龙晓燕,陈斌著:《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1 《封蒙归义云南王制》,载《全唐文》卷24。
    1 《旧唐书》卷197《南诏蛮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1 尤中著:《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2 《资治通鉴》卷216,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唐纪玄宗天宝九载条。
    1 《旧唐书》卷197《南诏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81页。
    2 《资治通鉴》卷216,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906-6907页。
    3 汪宁生著:《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1 《旧唐书》卷160《杨国忠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243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91-192页。
    2 《旧唐书》卷197《南诏蛮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
    1 赵鸿昌辑著:《南诏编年史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105页。
    2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
    3 赵鸿昌辑著:《南诏编年史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4 《新唐书》卷222《南诏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71页。
    1 《新唐书》卷222《南诏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71页。
    2 《资治通鉴》卷226,中华书局胡注本1956年版,第7271页。
    3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8-189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页。
    2 《新唐书》卷222《南诏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72页。
    3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206页。
    1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213页。
    2 《资治通鉴》卷233,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17页。
    1 《资治通鉴》卷233,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37页。
    2 《资治通鉴》卷233,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37页。
    3 《新唐书》卷222《南诏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72页。
    1 《资治通鉴》卷234,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52页。
    2 《资治通鉴》卷234,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52页。
    1 《资治通鉴》卷234,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70页。
    2 《资治通鉴》卷234,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83页。
    3 《资治通鉴》卷234,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85页。
    4 《资治通鉴》卷234,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7599页。
    5 《新唐书》卷222《南诏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72页。
    1 [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68-169页。
    1 [唐]玄奘,辨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4页。
    2 [唐]玄奘,辨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4页。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 [尼]I..R.阿里亚尔,T.P.顿格亚尔著,四川外语学院《新编尼泊尔史》翻译组译:《新编尼泊尔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5-36页。
    2 《旧唐书》卷198《泥婆罗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89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4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5 [尼]I..R.阿里亚尔,T.P.顿格亚尔著,四川外语学院《新编尼泊尔史》翻译组译:《新编尼泊尔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8页。
    1 《旧唐书》卷198《泥婆罗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289页。
    2 《新唐书》卷221《泥婆罗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14页。
    3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4 [唐]玄奘,辨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3页。
    5 [尼]I..R.阿里亚尔,T.P.顿格亚尔著,四川外语学院《新编尼泊尔史》翻译组译:《新编尼泊尔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8页。
    6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
    1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
    2 《资治通鉴》卷207,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569页。
    3 [尼]I..R.阿里亚尔,T.P.顿格亚尔著,四川外语学院《新编尼泊尔史》翻译组译:《新编尼泊尔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0-43页。
    1 《新唐书》卷221《天竺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39页。
    2 [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卷2,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32页。
    3 《旧唐书》卷198《天竺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306页。
    1 《新唐书》卷221《天竺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39页。
    2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二)》,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3页。
    4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二)》,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3页。
    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二)》,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4页。
    2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3 《新唐书》卷221《天竺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39页。
    4 《新唐书》卷221《天竺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39页。
    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六)》,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六)》,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六)》,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六)》,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2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3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八)》,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 [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卷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6页。
    2 [唐]岑仲勉著:《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8页。
    3 张毅笺释:《往五天国传笺释》,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4页。
    4 [唐]玄奘,辨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9页。
    5 《新唐书》卷221《西域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51页。
    1 《新唐书》卷221《西域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51页。
    2 《资治通鉴》卷212,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第6752页。
    3 《册府元归》卷964《外臣部·封册二》,第11344页。
    1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2 《新唐书》卷221《西域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51页。
    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
    4 《旧唐书》卷140《高仙芝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3203页。《册府元归》卷358《将帅部》载:“天宝五载(746年),特敕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往讨之。”
    5 《新唐书》卷221《小勃律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51页。
    6 《新唐书》卷221《小勃律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51页。
    7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155页。
    1 《册府元龟》卷999《外臣部·请求》,第11724页。
    2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3 《册府元龟》卷721《幕府部·谋画二》,第8588页。
    1 [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73页。
    2 [唐]玄奘,辨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2页。
    3 《新唐书》卷221《箇失密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6256页。
    1 《旧唐书》卷198《天竺传》,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第5306页。
    2 杨铭:《吐蕃与南亚中亚各国关系史述略》,载《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3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4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1 《册府元归》卷979《外臣部·和亲二》,第11501页。
    2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
    [唐]魏征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唐]玄奘,辨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唐]岑仲勉著:《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版。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王钦若著:《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明]诸葛元声撰,刘州朝校点:《滇史》,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周连宽著:《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1984年版。
    张毅笺释:《往五天国传笺释》,中华书局1994年版。
    王忠著:《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王忠著:《松赞干布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王忠著:《新唐书南诏传笺证》,中华书局1963年版。
    苏晋仁,萧鍊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印度]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安应民著:《吐蕃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藏族史论文集》编辑组编:《藏族史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胡小鹏著:《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马长寿著:《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等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蔡巴·贡噶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洲塔,乔高才让著:《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傅崇兰主编:《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萨迦·索南坚赞著,陈庆英、仁庆扎西译:《王统世系明鉴》,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才让著:《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王尧著:《西藏文史探微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尧著:《吐蕃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石硕著:《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伟洲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噶玛降村编著:《藏族万年大事记》,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陈楠著:《藏史丛考》,民族出版年社1998年版。
    周伟洲著:《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刘锡淦,陈良伟著:《龟兹古国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薛宗正著:《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范学宗,吴逢箴,王纯洁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敦煌变文集》上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林冠群著:《唐代吐蕃史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F·W托玛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杨福泉著:《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王文光,龙晓燕,陈斌著:《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3辑),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李昆生,祁庆福著:《南诏史话》,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尤中著:《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汪宁生著:《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赵鸿昌辑著:《南诏编年史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尼]I..R.阿里亚尔,T.P.顿格亚尔著,四川外语学院《新编尼泊尔史》翻译组译:《新编尼泊尔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杨铭著:《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杨铭著:《吐蕃统治敦煌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辑校》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格勒著:《藏族早期的历史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赵萍,续文辉编著:《简明西藏地方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新疆大学图书馆编,吴平凡,朱英荣辑:《龟兹史料》,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刘建丽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西北史研究》第一辑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西域史论丛》编辑组编:《西域史论丛》,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陈小平著:《唐蕃古道》,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尕藏才旦编著:《吐蕃文明面面观》,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王小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连开主编:《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办:《民族史研究》第3辑,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齐陈骏主编:《西北通史》第二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厚安,李清凌主编:《西北通史》第三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林承节著:《印度古代史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培伦主编:《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胡戟,傅玫著:《敦煌史话》,中华书局1995年版。
    李并成主编:《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荣新江著:《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云著:《丝路文化·吐蕃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云著:《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毓华,彭陟焱,王玉玲编著:《简明藏族史教程》,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法]石泰安著,耿升译,王尧审订:《西藏的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戴密微著,耿升译:《吐蕃僧诤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法]A·麦克唐纳著,耿升译,王尧校订:《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二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七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陈庆英,耿升等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二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陈庆英,耿升等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四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尧,王启龙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六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日]山口瑞风著:《吐蕃王国成立史研究》,岩波书店1983年版。
    [日]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
    谢建华著:《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中),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詹全友著:《南诏大理国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何光岳著:《氐羌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熊文彬:《两唐书〈吐蕃传〉吐蕃制度补证》,载《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
    熊文彬:《两唐书吐蕃传赞普世系及其政绩补证》(下),载《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
    熊文彬:《吐蕃本部地方行政机构和职官考》,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第1-18期),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朱文旭:《“吐蕃”考》,载《中国藏学》2000年第2期。
    田晓岫:《藏族族称考》,载《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田晓岫:《吐蕃刍议》,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田晓岫:《吐蕃王族族源新考》,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
    安应民:《略论噶氏家族专权时期唐蕃之间的吐谷浑之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安应民:《论墀松德赞时期唐蕃关系的曲折发展》,载《西藏研究》1990年第3期。
    东主才让:《藏族古代氏族及姓氏管窥》,载《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祁振纲:《吐蕃起源及其读音问题试探》,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姚远:《唐以前“吐蕃”问题初探》,载《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朱小琴:《唐初的民族政策》,载《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吕一飞:《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
    陈楠:《吐蕃时期佛教发展与传播问题考论》,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
    罗润苍:《西藏佛教史上的政教关系》,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王继光,郑炳林:《敦煌汉文吐蕃史料综述—兼论吐蕃控制河西时期的职官与统治政策》,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
    石 硕:《藏族族源“西羌说”的缘起及其不成立性》,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石 硕:《吐蕃王朝以前雅隆吐蕃部落的经济变迁及其与政权发展的关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石 硕:《论藏族关于自身族源的三个传说及其价值》,载《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
    石 硕:《附国与吐蕃》,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
    石 硕:《从唐初的史料记载看“附国”与“吐蕃”》,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石 硕:《佛教对吐蕃王朝政权体制的影响—兼论吐蕃王朝前、后期政权形态的变化》,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石 硕:《从敦煌藏文写卷P.T1287看囊日伦赞时代吐蕃联盟政权的扩展及其内部矛盾》,载《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
    石 硕:《关于金城公主入藏及出嫁对象等相关史实的考订》,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胡小鹏,杨惠玲:《敦煌古藏文写本〈吐谷浑(阿豺)纪年〉残卷再探》,载《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
    胡小鹏:《吐谷浑与唐、吐蕃的关系》,载《西北史地》1985年第4期。
    刘建丽:《唐代吐蕃的民族统治与民族融合》,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崔明德:《论隋唐时期的“以夷攻夷”、“以夷制夷”和“以夷治夷”》,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崔明德:《论隋唐时期和亲的影响》,载《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崔明德:《关于和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吴以宁:《唐蕃交聘制度考述》,载《学术月刊》1994年第10期。
    郭卫平:《金城公主入藏》,载《中国民族》1985年第9期。
    郭卫平:《唐蕃关系中的又一盛事—浅谈金城公主入藏》,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金石:《唐太宗尊为天可汗唐玄宗征蛮失民心》,载《民族团结》1997年第7期。
    周新会:《吐谷浑亡国原因及其影响》,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邓慧君:《试论吐蕃与唐争夺吐谷浑获得成功的原因》,载《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邓慧珺:《吐蕃吞并吐谷浑后关系探析》,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恰巴·次旦平措,诺昌·乌坚著,巴桑罗布,格桑益西译:《西藏简明通史》(选载),载《西藏研究》1990年第3期。
    古格·其美多吉:《小考吐蕃798~804年历史》,载《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
    任树民:《论吐谷浑在唐蕃关系中的枢纽地位》,载《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任树民:《吐蕃军事力量概述》,载《西藏研究》1990年第3期。
    李存福:《隋唐与吐谷浑关系述略》,载《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李剑虹:《唐代中原,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问题佐证》,载《西藏研究》1998年第2期。
    吴松弟:《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载《河北学刊》1996年第2期。
    杨作山:《吐谷浑与唐蕃关系述论》,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尕藏加:《联姻在吐蕃王朝中的政治作用》,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
    谢全堂:《试论唐蕃大非川之战》,载《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落蕃官初探》,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李正宇:《沙州贞元四年陷蕃考》,载《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金滢坤:《吐蕃瓜州节度使初探》,载《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
    冯培红:《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载《敦煌研究》2001 年第3期。
    金滢坤:《吐蕃沙州都督考》,载《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
    王 尧:《敦煌吐蕃官号“节儿”考》,载《民族语文》1989年第4期。
    金滢坤:《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部落使考》,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林冠群:《唐代吐蕃军事占领区建制之研究》,载《中国藏学》2007年第4期。
    林冠群:《唐代吐蕃的僧相体制》,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金滢坤:《吐蕃节度使考述》,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杰当·西饶江措:《吐蕃铁索桥考》,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心 雨:《唐蕃对峙》,载《青海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李玉林:《敦煌遗书P.3774号的研究—从一个家庭的财产分割牒看吐蕃统治下的敦煌》,《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年第4期。
    李天石:《论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载《西藏研究》2001年第2期。
    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载《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
    金滢坤,盛会莲:《吐蕃沙州节儿及其统治新探》,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金滢坤:《吐蕃统治敦煌的户籍制度初探》,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杨铭:《吐蕃统治下的河、陇少数民族》,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杨 铭:《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作用》,载《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杨铭:《试论吐蕃统治下汉人的地位》,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杨铭:《吐蕃迎金城公主遣使考》,载《西藏研究》1987年第4期。
    杨铭:《唐代中西交通吐蕃—勃律道考》,载《西藏研究》2007年第2期。
    马子海,徐丽:《吐蕃统治下的河西走廊》,载《西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5期。
    霍巍: 《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西亚的古代交通—兼论西藏西部在佛教传入吐蕃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载《中国藏学》1995年第4期。
    冯 智:《滇西北吐蕃铁索桥遗址及古藏文石碑考略》,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
    端智嘉,陈庆英:《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生平简述》,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陈庆英:《试论赞普王权和吐蕃官制》,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唐嘉弘:《论唐元时期的吐蕃政制》,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马国荣:《唐代吐蕃在新疆的活动及其影响》,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载《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2期。
    王 尧,陈 践:《吐蕃职官考信录》,载《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
    王尧,陈践:《敦煌藏文写卷P.T108 3、1085号研究—吐蕃占有敦煌时期的民族关系探索》,载《甘肃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尹伟先:《唐蕃长庆会盟辨考三题》,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马 林:《敦煌文书P.T1083号藏文写卷考释》,载《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马德:《吐蕃统治敦煌初期的几个问题》,载《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马 德:《敦煌文书所记南诏与吐蕃的关系》,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薛宗正:《噶尔家族专国与吐蕃的北部领土扩张—兼论唐、蕃间的河源、西域争夺》,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4期。
    汤开建:《关于公元八六一年至一○一五年凉州地方政权的历史考察(上)》,《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
    陈柏萍:《吐蕃东扩略论》,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夏敏:《玄奘取经故事与西藏关系通考》,载《西藏研究》1991年第1期。
    顾吉辰:《唐代入蕃使者李道宗事迹编年》,载《西藏研究》1991年第4期。
    金宝祥:《吐蕃的形成、发展及其和唐的关系(上)》,载《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
    金宝祥:《吐蕃的形成、发展及其和唐的关系(下)》,载《西北史地》1985年第2期。
    杨文炯:《唐蕃灵州之争》,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2期。
    管彦波:《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
    曾 超:《唐代防秋兵力考证》,载《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赵橹:《南诏北臣吐蕃发微》,载《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
    [日]山口瑞风:《吐蕃在敦煌统治形态的变迁(摘译)》,载《甘肃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郭 弘:《试评唐蕃战争中的河陇形势》,载《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巴桑旺堆:《藏文文献中的若干古于阗史料》,载《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1期。
    张亚莎:《吐蕃与于阗关系考》,载《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宋蜀华:《论南诏的兴亡及其和唐、吐蕃的关系》,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李福长,牛秋实:《唐初至天宝年间唐与南诏的关系》,载《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牛秋实:《开元至贞元年间唐与南诏关系考略》,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王海兵:《唐蕃西川战争及相关路线考辨》,载《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杨文顺:《唐代麽些蛮与吐蕃、南诏关系初探》,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刘建丽:《唐代吐蕃的民族统治与民族融合》,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刘建丽:《唐代吐蕃与汉民族的融合》,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方 铁:《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
    朱丽双:《8世纪前后吐蕃势力入西洱河地区问题研究》,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
    肖亮中:《南诏对唐、吐蕃和战政策嬗变考略》,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木芹:《贞元间唐诏苍洱之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单 文:《南诏归唐原因之探讨》,载《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刘范弟:《章仇兼琼述论》,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黄兆宏:《七至九世纪吐蕃与党项关系述论》,载《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杨福泉:《论唐代吐蕃与麽些的关系》,载《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1999年第1期。
    杨福泉:《略论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李吉和:《吐蕃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载《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
    王香莲,蓝琪:《论吐蕃在唐西域的活动及其对丝绸之路的影响》,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李智君:《唐代吐蕃内侵与河陇语言地理格局的演替》,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李琪:《唐代高丽边将高仙芝及其在西域的活动》,载《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刘安志:《唐朝吐蕃占领沙州时期的敦煌大族》,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王继光,郑炳林:《敦煌汉文吐蕃史料综述—兼论吐蕃控制河西时期的职官与统治政策》,载《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
    刘进宝:《关于吐蕃统治经营河西地区的若干问题》,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
    洛加才让:《吐蕃王国和勃律古国的政治及其文化关系研究》,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邓兵:《印度国名的历史与文化》,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邓兵:《印度国名考略》,载《南亚研究》1999年第2期。
    赵心愚:《吐蕃入滇路线及时间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赵心愚:《吐蕃入滇与滇藏交通的发展》,载《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
    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心》,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王景迁:《试论平凉劫盟及其影响》,载《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王宏道:《释爨及西爨白蛮》,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王晓燕:《试论官营茶马贸易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4期。
    王晓燕:《关于唐代茶马贸易的两个问题》,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聂静洁:《略论历史上的茶马贸易》,载《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9年第1期。
    黄 萍:《马球文化:唐文化的潜流》,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王志胜,冯幼丽:《唐代马球略论》,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张兆才:《唐代马球兴盛与衰落的社会原因》,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杨延福:《对“六诏”之诏的考释》,载《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靳艳:《桑耶寺、吐蕃道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载《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徐亚萍:《唐代中印经济文化交流论略》,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周润年:《历史上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综述》,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