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组织法制监督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党组织的有效监督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国家繁荣昌盛的重大问题。党组织监督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对党的执政权力有效的规约,让党的权力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效的行使,在于防止和纠正党组织的执政权力的滥用,确保党组织的执政权力的行使更趋科学化和合法化。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相对独立完整的权力,地方经济社会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著名的成就,中国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组织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问题相伴而生。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少地方党员干部经不起权力和利益的诱惑,贪污腐化和权力滥用令人担忧,这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关系到地方党群关系,更关系到地方社会的稳定,对党的形象和执政的基础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加强地方党组织的监督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完善就是我们执政党建设的完善,是社会发展领导力的完善,也是政治合法性、先进性的标志。
     本文在对监督作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地方党组织监督的相关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对地方党组织的监督主要属于政治性的党内监督,即主要是靠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开展的监督,并通过党的代表大会、集体领导制度等进行相关的配套监督。但这一监督模式无疑是缺少法律意义的。据此,笔者借鉴和移植监督的概念,通过构建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基本结构,来明确地方权力机关、地方民主党派、新闻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主体角色,将地方党组织“一把手”的决策权以及地方党政关系纳入监督的规约之中。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执政党监督的相关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法治前提是完善我国地方党组织监督的钥匙,制度建设是完善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关键,政治文化是完善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基础性保障。
     本文结构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七章。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缘起与意义,述评国内外研究现状,架构起分析思路与全文框架;第一章主要对监督以及政党组织监督理论进行概述;第二章在借用与移植监督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党组织的监督体系进行了铺垫性梳理,进而界说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内容、形式和重点,旨在找寻各主体对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第三章从时代、公共、价值三大理性维度,对地方党组织监督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系统的观察;第四章首先介绍党组织内部监督的历史沿革,对党组织内部监督的专门形式——纪委的监督进行专门考察,然后论述地方党组织内部监督的配套体系,最后探讨了地方党组织内部监督的困境与改革;第五章深刻分析了地方党组织外部监督陷入“软约束”的困境;第六章主要是抛砖引玉,通过对西方不同国家执政党监督的梳理分析,寻找西方执政党监督的先进经验;第七章在上述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对策措施。
In China, supervision on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is a big problem which causesgreat public concerns. For the reason, the problem seriously undermines the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prosperous country. The core of thesolution is to identify the limit on the power of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to guaranteethat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apply power under the limit, to prohibit the power abusewithin the organization, and to ensure the party more scientific and legal administration.
     Since the reform policy was implemented,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is granted by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power in social economy activities, which leads noticeableeconomic achievements.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some crises have emerged. With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ny local party members failed in resisting luresof power and profits, which resulted in tremendous corruption and power abuse. Crisesinfluence positi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ultiple relationships amongparty groups. More important, the problem also hazards local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image of governing party. Therefore, in new situations, it is definitely very necessaryand important to deal with negative influence and to optimize the party’s leadership bystrengthening legal supervision on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This proposition is simple, use a word of administrative law "legal supervision" todemonstrate that many political subjects, social subject supervision of the local Party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general analysis of supervis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of supervise the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the current of our country, demonstrates thesupervision of the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s mainly political inner-party supervision,mainly rely on the Party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to a comprehensive develop,by means of The Party Congress,Collective leadership system and some relevantsupporting system to supervise.However, the lack of legal basis for supervision system.Accordingly, the author reference and transplantation of legal supervi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concept, by means of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party organization legal supervision, Clear the supervision role of local authorities, thelocal government, the local democratic parties, the media and people, and emphasize the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leader’s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local Party-GovernmentRelationship in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le of law supervis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author on the basis of related system in western countries about the ruling party'ssupervision and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emphasizingthe rule of law is to improve the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hina's key supervision,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perfect the supervision of the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s,political culture is the guarantee to supervise the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is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origin andsignificance of topics, and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so as toconstruct the analysis train of thought and framework of the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ismain introduce the supervision, the supervision theory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thencomb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hina. The second chaptermainly defines the subjects and content of legal supervision of the party, and discussesthe supervision mod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upon the subjects of local partyorganization, aiming to find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unity of the legal supervisionsubjects of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from three rationaldimension--the era, public and value observe legal supervision on the local partyorganization all-directions and stereoscopically. The fourth chapter first introduces thehistory of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then investigate the specialsupervision---supervis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in the party. Thenexpounds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the supervision of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finallydiscusses the dilemma and the reform necessity of the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internalLegal supervision.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s the predicament that the external legalsupervision of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falls into “soft constraint”. The sixth chapterseeks for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western ruling-Party supervision in research ofinner-Party supervision and non-Party supervision of different western countries. The seventh chapt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erfect the legal supervision of ourlocal Party org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above. The conclusionof the full text is that despite of the high attention and vigilance of the whole Party, inorder to perfect the supervision of local-Party organization, we should transform theprinciple to institutional, elevate from volitional to rule of law, change random intoprocedural, transform temporality to thoroughness. At the meantime, we shouldcombine the external supervision with internal supervision and view the accountabilitysystem as the path to entry point. Moreover,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ivic awarenessand develop the Democracy Politics which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perfect thesupervis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
引文
①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①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①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②[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162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页。
    ①路爱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合理性新论》,《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
    ②孙景峰、王凤敏:《建构与重塑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路径选择》,《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5期。
    ③徐邦友:《论参政党的政治监督》,《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①浦兴祖、严鸠生:《试论努力开发中国政党制度中党际“互相监督”的政治资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②张献生:《我国多党合作中的互相监督关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③朱联平:《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析论》,《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④贺东航:《“民主监督”与“政治协商”的深化——论充分开发我国政党制度的资源》,《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①林尚立:《以政党为中心:中国反腐败体系的建构及其基本框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8期。
    ②何增科:《反腐新路: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③莫吉武:《当代中国政治监督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黄盛林:《党内专门机构的监督与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①黄盛林:《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的政治生态分析》,《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②蒯正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5期。
    ③王海峰、赵晓呼:《基于控权理论的党内监督:巡视制度》,《.理论导刊》,2009年第12期。
    ④李海滢:《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化必须主义四个问题》,《理论探讨》,2010年第4期。
    ⑤王亚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监督的三个相互关系》,《求实》,2011年第3期。
    ⑥王翠芳:《中共党内监督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⑦谢志高:《党内监督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①周敬青:《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的双向互动》,《党政论坛》,2004年第8期。
    ②王翠芳:《发展党内民主——党内监督的基础政治生态建设之关键》,《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③张健、李宗楼:《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与加强党内监督》,《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3期。
    ④顾阳、唐晓清:《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思考》,《理论导刊》,2010年第4期。
    ⑤孙晓晖、郭文亮:《定位、离位与到位:党代会监督党内权力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①毛政相:《实现党代会的监督职能是提高党内建都质量的关键》,《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
    ①张铭等:《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见《后汉书·荀彧传》。
    ②毛宏升:《当代中国监督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①[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3页。
    ④[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3页。
    ⑤[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1页。
    ⑥[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页。
    ⑦[德]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3页。
    ①[德]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91页。
    ②[德]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83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2页。
    ④孟祥新:《权力授予和权力制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7-4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2页。
    ①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②莫吉武:《当代中国政治监督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邬思源:《中国执政党监督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③陈国权:《政治监督论》,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②陈国权:《政治监督论》,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③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29页。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8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3页。
    ③《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①洛克:《政府论》下册,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9页。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9页。
    ①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页。
    ②转引自王哲:《论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①[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23页。
    ②见《尚书·周书·酒诰》。
    ①见《管子·明法》。
    ②见《商君书·壹言第八》。
    ③见《商君书·禁使第二十八》
    ④见《韩非子·难三》
    ⑤见《册府元龟》卷五二三。
    ⑥见《荀子·臣道》。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96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6页。
    ④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6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5页。
    ②邬思源:《中国执政党监督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0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162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3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8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0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7页。
    ①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②沈荣华:《现代行政法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页。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页。
    ②黄世江:《论形式结构对内容要素的决定性》,《攀登》,2001年第1期。
    ①1958年6月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就“中央决定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稿”上有一个批语。见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①鹿斌、周定财:《公民社会视角下的权力监督》,《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
    ②白龙、张洋:《整治网络谣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人民日报》,2012年4月18日。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页。
    ②谢志高:《党内监督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105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
    ①谢志高:《党内监督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②朱德:《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3页。
    ③李向东:《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监督检查作用》,《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第12期。
    ④雒树刚:《党内监督》,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79—180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1990.12)》,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4页。
    ①金姗姗:《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功能》,《金色年华》,2010年第10期。
    ②牛安生:《推进党内民主必须注重六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①刘燕玲:《论人大对党的监督》,《理论学刊》,2002年第3期。
    ②“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的表述正式列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但实际上这一直是党的指导思想。
    ③田毅鹏:《“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
    ①游劝荣:《地方党组织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关关系运行机制研究》,《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①厉有国:《党政关系的历史借鉴》,《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①黄世江:《论形式结构对内容要素的决定性》,《攀登》,2001年第1期。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陈石庆:《论民主党派监督与中国执政党建设》,《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
    ②刘洁:《论民主党派监督与中国执政党建设》,《长白学刊》,2007年第2期。
    ③刘红凛:《论党的监督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英]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②竺乾威:《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0页。
    ③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①于泽远:《县委书记被网络妖魔化?》,《联合早报》,2011年2月13日。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162页。
    ①张诗蒂:《新闻市场的规范与法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4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4页。
    ①所谓软性监督是指地方党组织成员的道德自律,是西方国家政府广泛用于公务员监督的举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困境,这些国家政府随即提出了“软性监督”,如1978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政府道德法案》,1993年,美国又颁布了《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2001年日本出台了《国家公共事业道德法》,墨西哥制定了《公务员职责法》。除此之外,法国、德国、英国、挪威等西欧国家也颁布了类似的道德法律。
    ②温家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求是》,2012年第6期。
    ③温家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求是》,2012年第6期。
    ④周长伟、蒋慧敏:《浅谈我国政府部门人事管理》,《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①关于这一论断,详见中国共产党中央统战部网站。不仅当前民主党派主要组成人员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民主党派就是团结知识分子的组织。详见铁木尔·哈达1990年发表于《统战理论教学》上的论文《发挥民主党派在知识分子工作中的作用》。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1日。
    ②林尚立:《以政党为中心:中国反腐败体系的建构及其基本框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③林尚立:《以政党为中心:中国反腐败体系的建构及其基本框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①[美]迈克尔·约翰斯顿:《腐败征候群:财富、权力和民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205页。
    ②“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于2000年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创办,该奖项每两年举行一次,为了突出该奖项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从第五届开始由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办。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活动于2011年3月在北京启动,10个项目最终赢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12个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本部分内容参见中国政府创新网,《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委:完善民意畅达机制》,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aspx?id=33607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82页。
    ②李建华等:《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③自由党以推翻王权,实现人民主权为己任,自然属于革命党队伍;然而,保守党以维护王权,巩固传统为己任,实际上也可被看作一种以否定自由革命的革命形态。最终,两党的政治目标殊途同归,同属于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革命党之列。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绪论第4页。
    ②我们这里所探讨的政党是专指在该国有巨大政治影响与气候的,也曾一度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政党。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045页。
    ①祝君灵:《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导言第2页。
    ①这里的政策底线也即我党党员基本的,也是根本的群众意识与民主信仰,是其在现实中的政治过程中绕不过去的政党社会伦理最低标准。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①《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页。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绪论第5页。
    ①李建军等:《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131页。
    ①往往,在我党这种精英特性与大众特性兼备的前提下,地方党委的集权制会使得政党的精英性质倍显突出,这样会使得地方政权的政治运作实际依靠于地方党委(主要是其负责人)的推动上;如此大的权力空间,免不了会有一种权力腐化的担忧;近来,作为政治腐败的重要类型之一的地方党委一把手腐败导致整个地方政权集体腐败事件也给我们在关于地方党组织监督上敲响了警钟。
    ①李建华等:《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②《张闻天文集(三)》,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①笔者特别在此声明,我们不是说要人们通过参加政党途径来用政治权力不计手段地谋取自身个人利益。当下的一些党员个人职权腐败莫不与这个错误认识密切相关!我们的真实想法是让真正想为人民谋取幸福的人参加到政党中,来为全社会制定一定公平正义的全民利益分配框架,使得所有人能够一律依凭自身的努力奋斗来追求自己所要的幸福和所要的生活。政党党员所要争求的并不是朋党派系时代那样的个人私利占有,而实际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取幸福之后的那种荣耀感和自豪感。
    ①以上是笔者围绕着政党社会属性转型所做的一般设想,具体设置方案还需要政党与民众各方协调才能确定。然而,笔者还有个担心,就是党委的机构改革应当防范成为任意增添编制的工具,认为将大量的人(无论能力是否合适)都吸纳进政党或者政治组织就能够解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问题的简单化思维实在是误人极深,由此造成了“冗官冗爵”的后果得不偿失(不可再步有宋以来的后尘)。如果党委的机构改革能够彻底捋清与政府的各种权益纠纷,那么政党就能够实现真正的社会转型。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②戴立兴:《政党与群众:中国共产党执政考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导论第17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②[美]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杨百朋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①这句话本来没什么谬误,可是作为某些人反对政治体制变革的理由,未免显得荒唐滑稽!试问西方各政党有几个未经历革命战争的?在我们前面关于“时代理性”的分析中,我们就已经明确指出,西方政党,即便它们主张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但也实实在在地与本国封建顽固势力做出过艰苦斗争,多有牺牲,有不少还是经历过革命战争,方才取得了今日的政权!
    ②康德这句“存在即合理”,若不加清晰阐释的话,是十分害人的;一方面,它会为少数既得利益者固守自己利益而不顾一切地阻碍一切符合公共利益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行动托辞;另一方面,它还成为了愚弄基层的、大多数的、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的大众的思想武器。安于现状虽有益于维系传统,却也有害于变革。故而还是我们先人睿智,他一针见血地道出“知法治所由生,变法而治;不知法治之源,循古终乱。”(《淮南子·武训》)
    ①[英]欧内斯特·巴克:《关于政府的若干思考》,牛津大学出版社,1942年版,第39页。
    ①[德]罗伯特·米歇尔斯:《政党》,美国多佛尔出版公司,1959年英文版,第1-2页。
    ①卢文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不久前,新闻曾报道暴力拆迁在利欲熏心地引诱下,会把任何潜在的“钉子户”当做拆迁对象,比如市委党校,军功家属等。在其中拆迁问题不是焦点于要不要拆迁,而在于怎么拆迁的问题;不少地方拆迁时,多半出于一厢情愿地主观态度,以为只要是围绕公共利益的需要就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反而得不到民众的理解,进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①林尚立:《党政关系建设的制度安排》,《学习时报》,2002年第5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①其实,党政一家不仅导致政党逐步开始远离民众,还是“一窝腐败”的重要根源。当地方党委一把手不自觉地腐化堕落时,很可能就会造成被称为“一把手腐败”的整个党政结构腐败现象。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页。
    ②谢志高:《党内监督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0页。
    ①阎颖:《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1页。
    ①《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读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148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③邸乘光:《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历史考察》,《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3期。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①冯文彬等:《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第9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②冯文彬等:《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第4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2页。
    ③冯文彬等:《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第9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338页。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6—157页。
    ②冯文彬:《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第9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351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①王树春:《党内监督领导体制与权力架构》,《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84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84页。
    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77页。
    ⑦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0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0—1341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④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⑤《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5-06/27/content_9940.htm.
    ①黄宇、王宏旭:《党内监督发展与资源统合》,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②《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六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六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②阎颖:《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2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3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②1947年12月至1948年秋,根据中央的部署,鲁中区部队开展了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发扬民主和群众性练兵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对部队进行阶级教育,发扬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以提高部队的阶级觉悟和战斗力;鲁中区各级党组织开展了以“三整”(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后统称“三查三整”。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4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3页。
    ⑤黄宇、王宏旭:《党内监督发展与资源统合》,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2—47页。
    ①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②阎颖:《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①“三反”是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是指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五反”是在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的,是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三反”“五反”运动声势浩大,对于加强党的廉政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③《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六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⑤《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页。
    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文献选编(第4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67、71-7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日报》,1986年9月28日。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3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③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aspx?id=28573
    ①关于闵行区全委会改革的研究较多,主要参见《改革全委会运行机制,提高区委民主决策水平——上海市闵行区委全委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全委会改革突破党内民主的“瓶颈”——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全委会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启示》等文章。
    ①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227442/230836/16418433.html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7页。
    ①钱家栋:《地方党代表直接选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形势下的制度创新》,《求实》,2007年第1期。
    ②阎颖:《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9页。
    ①“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原则,是江泽民在1997年北戴河军委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正式将“十六字”原则规定为“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是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制度在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上的具体运用。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四句新话”,是相对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四句话而言的。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63页。
    ①王建瑞:《党领导人大与人大监督党的机构》,《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
    ①张惠康:《参政党民主监督功能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79-80页。
    ①[美]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报业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潮流的关系》,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725页。
    ②[美]韦尔伯.斯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文版,第60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①朱维究:《政府监督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监督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①林尚立:《党政关系建设的制度安排》,《学习时报》,2002年第5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①[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65页。
    ①http://www.zjsy.org.cn/news_detail.aspx?id=3994&classid=187.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35页。
    ②石国亮:《党务公开理论与实务》,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①[意]乔万尼·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2页。
    ①[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②孙关宏、胡春雨:《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③[意]乔万尼·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05页。
    ①[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②唐晓等:《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③兰华:《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
    ①[意]乔万尼·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7页。
    ②唐晓等:《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页。
    ③金太军:《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南欧诸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④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①[意]乔万尼·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页。
    ①[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②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4页。
    ①陈元忠:《中西方政党执政比较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页。
    ①吕元礼、张子友:《执政文化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①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页。
    ②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5页。
    ③中央社院课题组:《国外政党监督运行机制剖析及对我国民主监督的启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23—124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9页。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①[荷兰]亨利·范·马尔塞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①[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0页。
    ①唐晓:《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
    ①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9页。
    ①中央社院课题组:《国外政党监督运行机制剖析及对我国民主监督的启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应克复:《从狭义制权到广义制权——西方国家权力制约的历史述评》,《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③李建中:《借鉴西方国家党际监督的有益经验》,《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④李建中:《借鉴西方国家党际监督的有益经验》,《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①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7页。
    ②中央社院课题组:《国外政党监督运行机制剖析及对我国民主监督的启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③刘剑华:《中外监督体比较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145页。
    ①杜建中、顾思茂、叶华青:《中外政党监督之比较及对我国政党互相监督的思考》,《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①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①[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89页。
    ①应克复:《从狭义制权到广义制权——西方国家权力制约的历史述评》,《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①应克复:《从狭义制权到广义制权——西方国家权力制约的历史述评》,《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②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陈振锟:《执政党党内监督重在制度建设》,《福州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③[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①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0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③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增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活力与实效的对策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①韩冰:《中国执政党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①韩冰:《中国执政党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页。
    ②梁冶平:《法辩》,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215页。
    ②陈国权:《政治监督论》,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③陈国权:《政治监督论》,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②韩冰:《中国执政党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①刘作翔:《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①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②[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①[英]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江田宪治:《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历史与现状》,见吕增奎:《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执政的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18日。
    ①除非是该党委书记是作为本级党团主席被人大全体代表选举为人大主任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直接的操控安排的结果,而恰是人大民主制度运作的结果。所以,这种情况应当与上述所讲的“直接兼任人大主任的情况”区别开来。
    ①这种联合政府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多党竞争制那样的联合执政的政党政府,这是由于我国仍然没有改变单一执政党的政治形势,这样从历史眼光来看,对我国政治秩序稳定是极有裨益的。
    ①吴丕等:《政治监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②尤光复:《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7页。
    ③应克复:《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4页。
    ①王惠岩认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参见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王浦劬则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参见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五篇政治文化。)
    ②Gabriel Almond,"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Journal of Politics,18(August1956):391-409
    ③F. Bernd Wegener,"Political Culture and Post_Communist Transition_A Social Justice Approach: Introduction"Social Justice Research",Vol.13,No.2,2000:75-82.
    ①[德]威廉·魏施德:《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考》,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①钱穆先生就在他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的序中就开章明义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是制度的,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我若不能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构别人的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已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了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是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之私心,全用专制黑暗来抹杀?”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①汉代分天下为十三部(州)监察全国郡国,唐初本分为十部,后到玄宗时期增为十五部制。
    ①参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汉官典职仪》。
    ②参见《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6页。
    ②像党内当下重要的监督手段——双规、双指都将由于执政党监督体系的法治化而消融到制度框架中,从而使得我党从自身行为特征上摆脱了人治化色彩和倾向。
    ①[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20页。
    ①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两种阶段:其一是“只计义务不计权利”的臣民时代,另一是“只计权利不计义务”的刁民时代。实际上,真正公民是必须平衡地讲求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以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的制度目标。
    ①来源于中国新闻网2007年05月18日14:58。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51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02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国权:《政治监督论》,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论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规制改革》,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元忠:《中西方政党执政比较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正来、[美]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方世南、范俊玉:《先进文化与小康社会》,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黄莲芬:《层次分析方法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何精华:《现代行政管理:原理与方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黄宇、王宏旭:《党内监督发展与资源统合》,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韩冰:《中国执政党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
    靳辉明:《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金太军:《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金太军:《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南欧诸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军鹏:《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刘剑华:《中外监督体比较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卢文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梁冶平:《法辩》,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兰华:《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李松玉:《制度权威研究:制度规范和社会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马长山:《法治的社会根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莫吉武:《当代中国政治监督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毛宏升:《当代中国监督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彭澎:《政府角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彭文贤:《行政生态学》,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
    彭国甫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潘小娟:《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钱振明:《苏南乡镇政权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沈荣华:《现代行政法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桑玉成等:《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孙亚飞:《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府职能变革趋势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谭健:《外国政府管理体制评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邬思源:《中国执政党监督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乐夫:《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阳:《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定位》,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魏淑艳:《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俊华:《先导与示范——21世纪初苏南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谢庆奎:《政府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谢庆奎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谢志高:《党内监督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徐湘林:《中国国情与制度创新》,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03——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杨龙等:《发展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于军:《英国地方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严强、张凤阳、温晋锋:《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宝煦:《行政机构改革透析——中国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永桃:《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雒树刚:《党内监督》,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国庆:《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竺乾威:《组织行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朱光磊:《以权力制约权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卓越:《西方行政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邹钧:《日本行政体制和管理现代化》,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朱光华:《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美]弗雷德·W·里格斯:《行政生态学》,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美]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查尔斯·林德布罗姆:《政府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理查德·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唐纳德·E·克林纳,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Edith Stokey and Richard Zeckauser,A Primer for Policy Analysis, New York:W、W、Norton,1978.
    Myears,Rowon,How did the Modem Chinese Economy Develop? The Journalof Asian Studies,1991.
    J.L.Cohen, A.Ara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2.
    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Marc Blecher,Vivienne Shue,Tethered Deer: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aChinese County,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Virginia Gray,Peter Eisinger,American States&Cities,Longman Publishing,Inc,1997、
    The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7:The State In A Changing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N、Y、1997.
    Michael Engel,State&Local Government-Fundamentals&Perspectives,PeterLang Publishing,Inc,1999.
    Guy Peters and Donald Savoie,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Revitalizing the Public Service,Mc 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0.
    Donald F.Kettl,The 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Revolution,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
    Arnold, William G.2008. Performance Budgeting: What Works, What Doesn’t.Management Concepts, Inc.
    Blecher, Marc, and Shue, Vivienne.1996. Tethered Deer: Government andEconomy in a Chinese County. Stand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ohen, Jean L, and Arato, Andrew.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Massachusetts: MIT Press.
    Engel, Michael.1999. State&Local Government: Fundamentals&Perspectives.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Gray, Virginia, and Eisinger, Peter.1997. American States and Cities (2nd Ed).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Inc.
    Hatry, Harry P.2006.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 The UrbanInstitute Press.
    Kelly, Janet M, and Rivenbark, William C.2003. Performance Budgeting for Stateand Local Government. M. E. Sharpe, Inc.
    Marc, Holzer, and Mengzhong, Zhang.2009.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Comparative Chinese/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9(Supplement):S5-S12.
    Nicholas, Henry.2003.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Affair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Peters, B. Guy, and Savoie, Donald J.(Edited)2000. Governance in theTwenty-first Century: Revitalizing the Public.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Sachs, Jeffrey D.2009. The Failing US Government-The Crisis of PublicManagement. Scientific American.
    The World Bank.1997.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7: The State in a Changing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徐邦友:《论参政党的政治监督》,《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浦兴祖、严鸠生:《试论努力开发中国政党制度中党际“互相监督”的政治资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张献生:《我国多党合作中的互相监督关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朱联平:《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析论》,《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贺东航:《“民主监督”与“政治协商”的深化——论充分开发我国政党制度的资源》,《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黄盛林:《党内专门机构的监督与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黄盛林:《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的政治生态分析》,《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蒯正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5期。
    王海峰、赵晓呼:《基于控权理论的党内监督:巡视制度》,《理论导刊》,2009年第12期。
    李海滢:《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化必须注意四个问题》,《理论探讨》,2010年第4期。
    王亚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监督的三个相互关系》,《求实》,2011年第3期。
    王翠芳:《中共党内监督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王翠芳:《发展党内民主——党内监督的基础政治生态建设之关键》,《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王树春:《党内监督领导体制与权力架构》,《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王亚银:《提升基层党组织监督执行力的思考》,《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16期。
    鹿斌、周定财:《公民社会视角下的权力监督》,《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
    刘燕玲:《论人大对党的监督》,《理论学刊》,2002年第3期。
    刘红凛:《论党的监督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周敬青:《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的双向互动》,《党政论坛》,2004年第8期。
    张健、李宗楼:《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与加强党内监督》,《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3期。
    顾阳、唐晓清:《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思考》,《理论导刊》,2010年第4期。
    刘洁:《论民主党派监督与中国执政党建设》,《长白学刊》,2007年第2期。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增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活力与实效的对策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陈振锟:《执政党党内监督重在制度建设》,《福州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应克复:《从狭义制权到广义制权——西方国家权力制约的历史述评》,《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中央社院课题组:《国外政党监督运行机制剖析及对我国民主监督的启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杜建中、顾思茂、叶华青:《中外政党监督之比较及对我国政党互相监督的思考》,《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李建中:《借鉴西方国家党际监督的有益经验》,《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孙晓晖、郭文亮:《定位、离位与到位:党代会监督党内权力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毛正相:《实现党代会的监督职能是提高党内建都质量的关键》,《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吴丹、周定财:《试论异体行政问责的现实困局与发展趋势》,《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
    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周志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1期。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熊文钊、郑毅:《建设法治政府的模式与政府法治论》,《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
    项继权:《乡村关系行政化的根源与调解对策》,《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沈远新:《正和互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范式及其政策意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徐光:《政府自利性:表征、根源及对策》,《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刘剑雄:《中国的政治锦标赛竞争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
    王建兵:《反对“诸侯经济”》,《经营与管理》,2004年第7期。
    王海峰:《制度控权:构建机关党组织监督职能发挥体系》,《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于天宇:《对党内监督机构运作机制的理论思考——以党员、党组织的互动与博弈为研究视角》,《延边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庞明川:《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2期。
    周定财:《执政成本:执政理论必须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王国生:《过渡时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纵向博弈及其经济效应》,《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黄永炎,陈成才:《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探析》,《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7期。
    顾继虎:《关于机关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的思考》,《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第4期。
    高路,常戈:《评邓小平的买办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红旗》,1976年第7期。
    唐兴霖,李东辉:《论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制度化取向》,《学术研究》,1999年第2期。
    陈剩勇,马斌:《区域间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刘顺义:《中国地方政府届别机会主义倾向经济行为探讨》,《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
    王建芹:《体制变革的中国模式》,《理论月刊》,2009年第2期。
    应松年、杨伟东:《不断把政府职能转变推向深入》,《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沈荣华、汪波:《论地方公共服务的体制创新》,《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沈荣华、杨国栋:《论“一站式”服务与行政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0期。
    乔耀章:《政府自觉与政府创新》,《学术界》,2002年第4期。
    乔耀章:《从治民到官民互治:行政现代化历程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李金:《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推进:显形制度化与隐性制度化》,《探索》,2001年第1期。
    胡晓燕:《社会转型的社会化阐释及其反思治理》,《探索》,2009年5期。
    周玉:《“人治”文化遗存与现代法治型人格的构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