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二十多年来,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对我国而言,伴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日益增多,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弊端也不断暴露;尤其是网络民意也越来越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议题,逐渐构成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压力。网络民意通过诸如虚拟政治动员、网络政治集结、大规模网络抗议等形式给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模式增添了新的技术变量和制约因素,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及转型社会所带来的挑战是当前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所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从网络社会和政府治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性分析入手,着重对网络与网络时代以及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划分了治理与管理、治理与统治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从工具性、边界模糊性、多元性、规则性、相互依赖性等五个方面就网络时代与政府治理的价值关联进行了分析;其次,为理清网络社会对政府治理创新提出的问题或挑战的具体含义,本文从公民对政府治理的政治需求、网民权力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影响以及政府治理的机遇与挑战等三个方面对网络时代政府治理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具体分析;再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湖南省55个红网县级分站的数据调查,以县级政府网络平台建设为例对我国目前的政府网络平台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了我国县级政府网络平台建设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网络平台的功能定位、分类与民意关注的公共事项存在差距,功能分类的形式化现象大量存在;网络平台与公民网上问政的互动环节存在着信息共享机制缺失或运转不畅的弊端;政府网络平台中的信息反馈、监督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最后本文基于前述的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对网络时代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或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以及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相应的举措进行了分析,提出现阶段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应以网络政府为基本目标模式,坚持以公民参与、无缝隙服务和关注民生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具体操作则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从功能定位方面而言,应该破除将网络政府理解为电子政府的狭隘观念,网络政府不单纯是一种政务信息化工具,它是一种包括公共信息共享、公民参与和合作治理等内容的新型政府运作形式;从网络政府的运行模式而言,为建构完善的网络政府,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当中应该强调信息表达机制、信息回应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以及绩效评估机制等环节的统一性;从微观运行机制而言,当前我国网络政府建设应当以加强监督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重点,建立一种包括诸如部门回应效率排行榜、网民满意度排行榜、行政首长问责及评估机制等内容的系统而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为网络政府的利益表达、信息共享、公民参与和合作治理等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保障。
Nearly twenty years, the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greatly influenced and changed the modern way of life and socialorganization, human society is entering a new era of network. For mycountry, with a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in transition,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of the growing contradictions, traditional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defects have been exposed; especiallyonline public opinion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political reformagenda, and constitute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external pressures. Networks such as virtual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through the network of political assembly, protests and other forms oflarge-scale network to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political control mode adds a new technical variables and constraints.Therefore, how to deal with the network era and the challenges of social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current governance model of reform andinnovation are facing urgent task. For this theme, this paper from a networkof social and governance reform correlation analysis start in the first partfocuses on the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age, and governance of the relatedconcepts of the sort, dividing th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governanceand rule boundaries; on this basis, further from the instrumental, fuzzyboundaries, diversity, rules, interdependence on five aspects of the Internetage the value associated with governance are analyzed. Then, in order toclarify the network society on governance innovation problems orchallenges raised by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this article and from thecitizens of governance and political needs of power users running on the reality of the authority of government influence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challenges of governance and other three aspects of the network era ofgovernance innovation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alyzed in detail. In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Youyi county government networkplatform as an example to our current government network platform andthe basic status of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55Rednet Hunan county sub-station survey data, through the relevant countygovernment network platform to conduct comparative analysis found thatthe operation of county government network platform existence of the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network platform functional orientation,classification and public concern there is a gap in public matters, functionalclassification of formal phenomena abound; Second, network platform andcitizen online interactive sessions in politics there is information sharingmechanism drawbacks of missing or dysfunctional; Third, the governmentnetwork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network era of governance modelinnovation or reform objectives mode selection and the main tasks facing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analyzed. Specifically, the stage ofChina's reform and governance model innovation networks should targetthe government as the basic mode, you should adhere to citizenparticipation, seamless service and attention to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basic value orientation; while our government network platform or networkgovernment construction should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rom thefunctional positioning regard, the government should get rid of the networkunderstood as the narrow concept of e-government, online governmentgovernment information is not simply a tool, it is a common informationsharing, including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governance andoversight of the new content such feedback mechanisms form ofgovernment; From the network operation mode of government, thegovernment is to construct a sound network, 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construc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should be stressed express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feedback mechanisms, feedback mechanisms, andother aspect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unity; run from themicroscopic mechanisms word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should be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oversigh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focus, specifically, should establish a systematicand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that includes suchdepartments responded efficiency ranking list, users satisfaction rankings,Chief Executive accountability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otheraspects, so as to express the Government's interest networks, informationsharing, governanc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functionseffectively provide prote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foundation..
引文
1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本报告中的数据指中国大陆地区,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网易新闻中心,2011年4月23日。
    2何家正:《网络媒体的力量》,作序于《中国式网络问政“胶东在线”的标本意义》,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版第3页。
    3张卓:《中西方互联网使用差异:中国人娱乐成分过多》,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4日。
    4张淑华:《网民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268页。
    1周光辉、周笑梅:《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吴玉宗:《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和政府建设》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22页,他认为善治的六个基本要素是:法治、
    1[美]戈德史密斯等著:《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23页。
    1胡庆亮:《网络民意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冲突与发展趋势》,武汉学刊,2011年第1期。
    2姜胜洪:《透视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态势》,红旗文稿,2011年第3期。
    1徐美珠、李竹宇:《网络时代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障碍及消解》,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1徐艳霞:《县级政府网站建设:问题与对策——以山西省为例》,理论探索,2008年第7期。
    1杨冠琼著:《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版第63页。
    2万林艳:《网络时代的主体状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张成福著:《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46-47页。
    1张国庆著:《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65页。
    2包国宪等:《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张国庆著:《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121页。
    1[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版第76页。
    1吴志成:《西方治理理论述评》,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2胡祥:《近年来治理理论研究综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3赵景来:《关于治理理论若干问题讨论综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4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22页。
    3谢旭人:2011年中央财政支出三分之二用于民生,新华网,2011年3月7日。
    1调查显示:超八成北漂想过离京,新京报,2011年2月24日。
    1沙莲香著:《中国网民社会心理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版第28-30页。
    1[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等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253页。
    2转引蔡文之著:《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59页。
    1郑雄:《网民:影响中国社会的“第五种权力”》,名人传记(上半月),2010年第5期。
    1教育局长举报县长,人被刑拘家被遭抄,县长或为官二代,华商网,2011年2月25日。
    1湖北“最年轻市长”何以激起质疑,山西晚报,2009年6月23日。
    12006年上海磁悬浮一辆列车出现车厢起火的事故,百度新闻,2006年8月11日。
    1叶竹盛:《突发事件叩开政策窗口》,南风窗,2012年第1期。
    2江平:《网络力量可推动法制完善社会进步需妥协》,搜狐网,2011年1月22日。
    1祝华新:《网络媒介事件的舆论形成机制探析》,人民网,2012年4月13日。
    1赵义:《不行反思,何来共识》,南风窗,2012年第5期。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版第78页。
    1陈戈寒:《试论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第4期。
    1抑制网络非理性情绪需加强引导,人民网,2009年12月22日。
    1郑文:《阮次山,究竟是什么人》,视野,2011年第23期。
    3转引自张淑华著:《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167页。
    1杨波:《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及其理性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转引自杜治洲著:《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互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版,第164页。
    1刘霞等:《网络政府建设中的问题探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1全国享低保人数超7000万,北京晨报电子版,2010年3月11日。
    1[美]詹姆斯·W·西瑟著:竺乾威译,《自由民主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98版第101页。
    1、王惠岩著:《王惠岩文集》第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版。
    2、张贤明著:《论政治责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版。
    3、[美]斯迪芬海哥德等著:张大军译,《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版。
    4、[美]科恩著:聂崇信等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5版。
    5、[日]内田满著:唐亦农译,《现代美国压力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版。
    6、袁峰等著:《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在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7、展江主编:《舆论监督紫皮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版。
    8、何精华著:《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版。
    9、张小罗著:《网络媒体之政府管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版。
    10、唐晋主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版。
    11、刘春著:《权力的陷阱与制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版。
    12、[美]理查德斯皮内洛著:李伦译,《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13、唐守廉主编:《互联网及其治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版。
    14、[美]塞拉本哈比主编:黄相怀等译,《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版。
    15、谢岳著:《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版。
    16、蔡文之著:《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版。
    17、刘彦昌著:《聚焦中国既得利益集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版。
    18、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版。
    19、周永坤著:《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版。
    20、高放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重庆出版社,2006版。
    2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版。
    22、邓伟志等主编:《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
    23、李斌著:《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版。
    24、刘京希著:《政治生态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版。
    25、严励著:《秩序的中国解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版。
    26、王煌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27、薛晓源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28、吴丕主编:《中国反腐败——现状与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版。
    29、蔡翠红著:《信息网络与国际政治》,学林出版社,2003版。
    30、[美]约翰奈斯比特著:魏平译,《中国大趋势》,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版。
    3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7版。
    3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版。
    33、[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版。
    34、丁水木等编:《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版。
    35、陶德麟主编:《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版。
    36、张雷等著:《转型与稳定》,学林出版社出版,1999版。
    37、聂运麟编:《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版。
    38、宋士昌编:《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版。
    39、马建中编著:《政治稳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40、聂运麟著:《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版。
    41、黄建刚著:《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中信出版社,2003版。
    42、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版。
    43、周平主编:《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版。
    44、万高潮等著:《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从同质共同体的追求到异质共同体的重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版。
    45、于建嵘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版。
    46、肖德甫著:《美国崛起沉思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版。
    47、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48、[美]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中译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49、[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让改革公营部门》,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版。
    50、[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版。
    51、[英]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林登著:《无缝隙政府》,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53、[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5版。
    54、迈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00版。
    55、世界银行:《1997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版。
    56、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段宏等译,外文出版社,2000版。
    57、威廉·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版。
    58、波普诺著:《社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版。
    59、罗伯特·普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60、杨冠琼著:《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61、[美]芳汀著:邵国松译,《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版。
    62、[美]戈德史密斯等著:孙迎春译,《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63、刘文富著:《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版。
    64、胡泳著:《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
    65、李永刚著:《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和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
    66、西门柳上等著:《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版。
    67、[英]查德威克著:《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华夏出版社,2010版。
    68、[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69、张锐听主编:《电子政府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版。
    70、王四新著:《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
    71、段永朝著:《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中信出版社,2009版。
    72、金太军等著:《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版。
    73、许跃军等著:《政府网站与绩效评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版。
    74、[印]古普塔,库马,布哈特塔卡亚著:《政府在线:机遇和挑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75、吕艳滨著:《信息法治:政府治理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版。
    76、曾庆香等著:《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版。
    77、霍布斯著:《利维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版。
    1、申晨霞:《中西方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0期。
    2、王春福:《政府执行力与政策网络的运行机制》,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傅宁等:《舆论监督和政治文明———中美比较研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虞崇胜等,《非对称性制衡:权力制衡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理论探讨,2008年第4期。
    5、严志兰:《“话语民主”语境下的草根民主——从毛泽东的底层民主到网络的民主实践》,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6、唐海华:《“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宁波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7、龚喜林:《近代中国政治转型制约性因素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8、燕继荣:《民主之困局与出路—对中国政治改革经验的反思》,理论参考,2007年第9期。
    9、张新光:《社会如何制约权力———多元主义民主的解析及其困境》,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
    10、姚尚花:《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合作主义理论视野下的思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1、何增科:《试析我国现行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12、周蔚:《社会制约权力——市民社会中权力制约模式的选择》,理论观察,2008年第5期。
    13、俞睿:《社会冲突与政治妥协:社会和谐的内在张力》,探索,2008年第6期。
    14、冯昀:《权力制约与我国监督机制创新》,辽宁法治研究,2006年第1期。
    15、甘信奎:《社会民主视角下的反腐倡廉建设》,理论探索,2008年第6期。
    16、顾宁:《网络政治:虚拟空间里的绝对民主——从“网络愤青”现象看网络舆论对政治的影响》,理论界,2006年第3期。
    17、于建嵘等:《县政改革是中国改革新的突破口》,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18、李连奎:《政治生态化——未来政治的发展趋势》,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5期。
    19、朱晓鸣等:《当代中国政治监督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与路径选择》,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
    20、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理论探索,2008年第3期。
    21、兰绍江:《论网络舆论监督》,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2、吴建华:《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3、郭晓静等:《论网络舆论在政府行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8期(下)。
    24、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3期。
    25、郭小安:《试论网络时代政治控制的困境》,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6、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27、梁波:《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稳定机制》,理论参考,2008年第6期。
    28、庞涛:《论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政治稳定》,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29、邓集文:《政治稳定转型时期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0、高文知:《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及有效引导初探》,长江论坛,2006年第2期。
    31、邓集文:《论互联网的政治负荷性》,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32、马西恒:《政治与社会稳定:转型时期的不利因素及其控制》,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6期。
    33、朱静:《政治稳定: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目标和条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34、钟瑛:《我国互联网管理模式及其特征》,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5、汪军:《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权力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理论参考,2008年第8期。
    36、包琪:《浅析反腐败与政治稳定》,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37、迟汗青:《建立人民监督体系——新民本主义的首要课题》,学习探索,1998年第5期。
    38、董文芳:《实现政治稳定的路径选择》,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9、张小兵:《网络表达与社会稳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0、郭为桂:《公共空间与公民参与:大众民主的困境及其出路》,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41、郭为桂:《大众民主何以可能:一种现实主义民主观的审视》,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2、郭玉梅:《舆论监督问题的政治学分析》,理论月刊,2008年第11期。
    43、陶建钟:《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及其治理策略选择》,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4、田书芹等:《论新闻舆论监督体制的完善——一个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四川行政学报,2005年第5期。
    45、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新型关系及其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6、齐百健:《民主执政视角内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求实,2009年第2期。
    47、邢建华:《当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实现程度》,发展研究,2005年第6期。
    48、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9、陶建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50、刘力锐:《我国网络民意的成长、政治意蕴及政府回应》,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1、付建军:《网络参与的比较性分析》,学术纵横,2009年第6期。
    52、李飞:《浅析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新视野,2008年第6期。
    53、郭小安:《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功能及限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54、宋元林:《网络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55、王亚军等:《河南省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6、谢晓专:《我国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调查与分析——问题与原因》,电子政务,2007年第10期。
    57、吕同舟:《简析县级人民政府网站建设_以安徽省歙县为例》,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7期。
    58、徐艳霞:《县级政府网站建设:问题与对策——以山西省为例》,理论探索2008年第4期。
    59、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60、张体魄:《我国政治稳定研究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3期。
    61、杨树林等:《“守门者”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治稳定功能——基于政治系统分析的视角》,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62、王升伟等:《“守门者”视角下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界,2007年第11期。
    63、钟宜:《从民主的双重功能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策略选择》,学习论坛,2008年第9期。
    64、严一云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5、尹艳红等:《公民有序参与的突破:以信访组织结构变革为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66、王锦辉:《构建和谐社会背景的网络建设》,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67、唐皇凤:《回归政治缓冲: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理性审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68、杜旭宇等:《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稳定功能的优化—基于和谐思维社会整合功能的分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69、薛小荣:《网络党组织建设应着重“三个定位”》,理论探讨,2010年第3期。
    70、李永洪:《新时期增强我国网络反腐实效的对策探析》,兰州学刊,2010年第1期。
    71、吴晓明:《群体性事件中的自媒体作用考察》,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
    72、岳世平:《西方国家政府官员问责制的实践及其启示》,行政与法,2005年第6期。
    73、姚冰:《加强公民在问责制中的作用》,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下)。
    74、迎春:《网络化治理_公共部门的新形态_简介》,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9期。
    75、夏金华:《网络化治理_政府回应力建设的新视阈》,行政与法,2009年第6期。
    76、柴艳荣:《变迁中国家治理模式的类型分析及其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77、徐振岭等:《网络社会与政府治理范式的互动》,前沿,2004年第12期。
    78、刘学民:《乡镇政府治理困境与改革策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79、关曙村等:《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80、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81、詹扬扬:《论网络化对政府管理职能的影响》,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2、杨嵘均:《论治理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境遇及其出路》,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