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刑基准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刑法对量刑方法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导致不同法官因其学识、素养、经验等的不同,对相同或相似案件的量刑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最终导致了量刑失衡问题的产生。量刑的绝对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量刑应尽可能的均衡、合理。因为量刑均衡、合理既是司法公正的要求,同样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近年来,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越来越重视对量刑问题,特别是量刑基准问题的研究。但是关于量刑基准的概念、对量刑基准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内容等很多方面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现阶段对量刑基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关于量刑基准研究和实践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量刑基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汇总了刑法学界关于量刑基准概念的不同界定,对狭义的量刑基准和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2010)中规定的基准刑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提出应该从广义的角度对量刑基准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分析了量刑基准的内容,对我国量刑基准的刑事立法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我国量刑基准刑事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在不同的刑罚目的观的指导下对量刑基准内容的不同界定,为后文量刑基准的正确界定打下基础。第四部分:对德国和日本量刑基准刑事立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立法中量刑基准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完善我国量刑基准刑事立法提供经验;第五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刑罚目的的选择、量刑原则的内容和常见的量刑情节,对我国量刑基准刑事立法完善提出相应的建议。
Chinese criminal law does not have a specific provision for sentencing method, so different judges will have sentencing difference for the same or similar cases owing to their difference in knowledge, attainment and experience, which will finally cause the problem of sentencing disequilibrium. Absolute equilibrium of sentencing is impossible, but sentencing should be balanced and reasonable as far as possible. Balanced and reasonable sentencing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justice, but also the demand of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and principle of appropriate sentence.
     In recent years, criminal law theory circle and judicial practice circle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tudy on sentencing, including sentencing criterion. However,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still have not gained unified comprehension about concept of sentencing criterion, necessity and specific contents of study on sentencing criterion, etc. Under such background, I consider that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sentencing criterion at this stage. Based on reading a great quantity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studying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about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entencing criterion in criminal law theory circle and judicial practice circl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is paper studied relevant issues about sentencing criterion.
     This paper includes five parts:Part1summarizes different definitions about concept of sentencing criter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criminal law, compares narrow sentencing criterion with standard punishment stated in Guiding Opinions on Sentencing by the People's Courts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2010) issued by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finally raises that the concept of sentencing criterion should be defined from a generalized angle; Part2analyzes contents of sentencing criterion, studies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Chinese sentencing criterion, and gives problems that exist in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Chinese sentencing criterion; Part3analyzes different definitions about sentencing criter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fferent punishment objective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correct definition of sentencing criterion in the following part. Part4studies German and Japanese sentencing criterion and defines the content of sentencing criterion in legislation, expecting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improvement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Chinese sentencing criterion; Part5provid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Chinese sentencing criterion by analyzing selection of Chinese punishment objectives, contents of sentencing principles and common sentencing circumstances.
引文
1(口)西原春夫.刑法总论[M].成文堂1978年版.第451—452页.(转引自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2云五社会科学大词典(法律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84页.
    3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90页.
    4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90页.
    5高铭暄、马志昌.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69页.
    6(日)大琢仁.日本刑法总论[M].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9页.
    1洪流.对量刑问题的再认识[J].载《中央政治管理干部学院报》2000年第4期.第27页.
    2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48页.
    3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52页.
    4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林荣远校.中国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4页.
    2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M](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3张明楷.刑法学[M](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90页.
    1[日]曾根威彦.量刑基准[J].载[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法的形成与特色》.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与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第140页.
    2刘军.从法定刑到宣告刑之桥梁的构建——以《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为蓝本对量刑基准的解读[J].载《当代法学》.2011年第3期.第76页.
    3周光全.量刑基准研究[J].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第127页.
    4梅传强,刘柏纯.量刑基准要义[J].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第149页.
    5张明.量刑基准的适用[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研究量刑基准问题的要义在于:确定抽象各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适用的刑种和刑度,为宣告具体犯罪的刑罚量作出铺垫。基准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为法官的法定刑运用设置一道起码的栅栏,尽可能防止量刑的畸轻畸重现象;如果缺乏这一道基准线,就没有参照物引导法官的量刑行为,刑罚权的运用大有失控之虞。”周光权.量刑基准研究[J].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第127—137页.
    2张向东.基准刑研究[J].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8页.
    32010年10月1日起开始试行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规定,量刑活动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根据基本犯罪构成事实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根据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数额、犯罪次数、犯罪后果等犯罪事实,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3)根据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并综合考虑全案情况,依法确定宣告刑.
    1张明.量刑基准的适用[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2高铭暄,赵秉志.刑法总论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3张明.量刑基准的适用[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1赵延光.论量刑原则与量刑公正[J].载《法学家》2007年第4期.第44页.
    2高铭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M].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1李玉萍.程序与实体并行的量刑规范化改革[J].载《法制资讯》.2010年2期.第74—75页.
    1陈瑞华.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J].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36—138页.
    1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57页.
    1臧冬斌.量刑的合理条件与量刑方法的科学性[M].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4页.
    2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1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罚根据论[M].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13—14页.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5—106页.
    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4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7—43页.
    1刘守芬.罪刑均衡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6页.
    2高铭暄,赵秉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3(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1高铭暄,赵秉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2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4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5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页.
    6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1—60页.
    1赵秉志.刑罚总论问题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2吴景芳.量刑基准之研究[M].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1982年硕士论文.第81页.(转引自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1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1周振想.刑罚适用论[M].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页.
    1 (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M].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6—72页.
    2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
    3刑事古典学派对于犯罪的分析,仅止于行为,鲜有论及行为背后的支配因素。行使人类学派代表任务龙勃罗梭开始将犯罪行为归之十一定的主体,并从主体的人类学特征上揭示犯罪原因。因此这种犯罪原因是生物学上的一种遗传决定论,也就是说是犯罪原因一元论。菲力从刑事人类学派转向刑事社会学派,提出了犯罪原因三元论: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李斯特秉承刑事实证学派的传统,创立了刑事社会学派,以其犯罪的二元论著称,即“犯罪是有事实犯罪行为当时行为者的特征,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引自陈兴良.刑法格言的展开[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245页.)
    4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192页.
    1肖世杰.中德(日)量刑基准指比较研究[J].载《法学家》.2009年第5期.第84页.
    1肖世杰.中德(日)量刑基准指比较研究[J].载《法学家》.2009年第5期.第84页.
    2(日)大塚仁.刑法概况(总论)[M].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3页.
    3即“根据犯罪人之性格、年龄、境遇、犯罪之轻重及情况与犯罪后之情况,不必要追诉的,得不提起公诉”(转引自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0页.)
    4肖世杰.中德日量刑基准比较研究[J].载《法学家》2009年第5期.第85页.
    1陈兴良.本体刑法学[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37页.
    2邱兴隆.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116页.
    3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459页.
    1郭宁.量刑情节适应的基本原则[J].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85页.
    1如我国《刑法》第384条第2款规定: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扶优、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2高铭暄,赵秉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3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M].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4高铭暄,赵秉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1陈兴良,莫开勤.论量刑情节[J].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第46页.
    2高铭喧,赵秉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1如我国《刑法》第243条第2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
    2如人民法院1997年11月4日颁布的《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4项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务或者近亲属的财务,一般可以不按照犯罪行为来处理,确需追究刑事责任的,应该与其他盗窃案件有所区别。”
    3我国《刑法》第383条第1款第3项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0000元的,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又如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量刑指导意见》中规定的坦白、当庭自愿认罪、退赃退赔、赔偿损失、获得被害人谅解等情节。”
    [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讲史略[M].重庆: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2](日)大塚任.刑法概说(总)[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陈瑞华.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储槐植.刑事一体化和关系刑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樊凤林.刑罚通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高铭暄,赵秉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0]胡学相.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胡学相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马秀娟.量刑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3]马志昌.刑法学全书[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4]石经海.量刑个别化的基本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5]孙春雨.中美定罪量刑机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汤建国,吴晓蓉.中国规范量刑指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谢望原.刑罚价值论[M].重庆: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18]臧冬斌.量刑的合理条件与量刑方法的科学性[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1]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2]赵秉志,吴振兴.中国刑法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3]钟安惠.西方刑罚功能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24]周光权.刑法诸问题的表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5]张明.量刑基准的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白建军.同案同判的宪政意义及其实证研究[J]。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第133—142页.
    [2]陈瑞华.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关系模式[J].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3]陈兴良.刑罚共争论[J].载《法学研究》.第19卷第3期.第83—102页.
    [4]邓秀明.我国刑罚的目的新探[J].载《现代法学》1990年第2期.
    [5]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J].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50—160页.
    [6]姜涛:重新理解量刑基准:从点幅之争到确立程式[J].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111—120页.
    [7]李洁.法定最高刑与最低刑设定研究[J].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41—49页.
    [8]李玉萍.中国法院的量刑程序改革[J].载《法学家》2010年第2期.
    [9]林亚刚,邹亚铭.关于量刑基准的几个基本问题[J].载《学术界》2009年第3期.第169—175页.
    [10]梅传强,刘柏纯.量刑基准要义[J].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第146—152页.
    [11]苏力.复仇与法律[J].载《浙江人大》.2007年第8期.第33页.
    [12]王恩海.论量刑基准的确定.载《法学》.2006年第11期.第62—69页.
    [13]王习银.在冲突和和谐之间——对司法权本性的追问[J].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5期.第20—25页.
    [14]吴锦芳.刑罚与量刑[J].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2期.第9—19页.
    [15]张明楷.新刑法与合并主义[J].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06—113页.
    [16]郑伟.法定刑的基准点与量刑基准的精雕细琢(美国量刑指南给我们的启示)[J].载《人民司法》.2003第7期.第24页.
    [17]周光权.量刑基准研究[J].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第127—138页.
    [18]周金刚.基准刑的理性分析[J].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5期.第18—23页.
    [19]郜占川.民意对量刑的影响考量[硕士论文].甘肃:兰州大学.2012.
    [20]侯德红.量刑基准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8.
    [21]侯德红.量刑基准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8.
    [22]金剑.刑罚个别化与量刑规范化及其冲突解决[硕士论文].山东:烟台大学.2002.
    [23]王量.量刑基准初探[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24]王托弟.对我国刑罚目的的理论的反思和构建[硕士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2.
    [25]朱国美.与“许霆案”相关的法律问题分析[硕士论文].甘肃:兰州大学.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