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孟子政治思想的人性基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是孔子思想体系最重要的继承者。他明确提出了性善论,并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建构起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孟子的这套政治理论主要围绕四大主题展开,即以天人合一奠定终极依据,以性善论提供德性凭借,以内圣外王描摹政治理想,以德主刑辅为具体治道。从而将政治与伦理紧密联系了起来,为儒家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孟子的性善论与政治思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性善论,孟子的政治思想就失去了内在的根据;离开政治思想,性善论的地位和作用也将一定程度地降低。
Mencius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he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herits of Confucianism that Confucius founds. He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An embryo of the whole Confucian system base on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is formed.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encius opens up around four themes. First, the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s regarded as the ultimate foundation. Second, it regards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as its virtue evidence. Third, it portrays the political ideal as one who dominates by his saintly virtue. Forth, the rule of virtue with punishment as supplement is considered the essence of the institution of ethical politics. And then he takes an ethics view of politics, this helps people complete the mutual assimilation of ethics and politics. So Mencius's political theory will lose the inherent basis without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And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will also be greatly lowered without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encius.
引文
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②刘洋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⑤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⑦任继愈等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篇》,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⑧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牟宗三:《圆善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①李明辉:《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版。
    ②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小写出版社,2010年版。
    ④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⑤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⑥朱伯昆:《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⑦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⑧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⑨葛晓莉:《孟了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⑩任剑涛:《人性诘问与早期儒家政治哲学》,《哲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1任剑涛:《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
    12任剑涛:《内圣外王——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的理想境界》,《齐鲁学刊》,1999年第一期。
    13任剑涛:《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涉——孔了思想的再诠释》,《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①胡启勇:《性善与礼法——孟了礼法思想的人性根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王政燃:《孟了圣人观思想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刘斌:《法治的人性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02期。
    ④张彦修:《孟了的实践哲学及其特征》,《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⑤陆鸿英、吴根友:《徐复观与儒家的政治哲学》,《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
    ①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②参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③参见乔健:《论老子思想中所内涵的“绝对性”因素》,《文史哲》,2010年第04期。
    ④参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墨子·兼爱中》。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雍也》。
    ③《论语·子路》。
    ④《论语·颜渊》。
    ⑤《论语·颜渊》。
    ⑥参见乔健:《中国古代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⑦《论语·颜渊》。
    ⑧《论语·颜渊》。
    ⑨《论语·八佾》。
    ⑩《论语·季氏》。
    11《论语·雍也》。
    12《论语·阳货》。
    13参见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14乔健:《孔孟“义命分立”的价值与局限》,《史学集刊》,2008年06期。
    ①乔健:《中国古代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358页。
    ②《孟了·梁惠王上》。
    ③《孟子·离娄下》。
    ④ 《孟子·梁惠王下》。
    ⑤《孟了·梁惠王下》。
    ⑥《孟子·告子下》。
    ⑦ 《孟了·万章上》。
    ⑧《孟了·公孙且下》。
    ⑨《孟子·梁惠王下》。
    ⑩ 《孟子·万章上》。
    11 《孟了·万章上》。
    12《孟了·万章上》。
    13 《孟了·告子上》。
    14《孟了·离娄上》。
    15《孟了·滕文公上》。
    ①《孟子·尽心下》。
    ②《孟子·万章上》。
    ③《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离娄上》。
    ⑤《孟了·尽心上》。
    ⑥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U,2007年版,第102页。
    1《孟子·滕文公下》。
    ①《荀子·性恶》。
    ②参见冯滬祥:《中国政治哲学》,台湾学生书局,2008年版;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思想》,齐鲁书社,2001年版: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荀子·儒效》。
    ②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至105页。
    ③《孟了·公孙且上》。
    ④《孟子·告子上》。
    ⑤《孟了·進心上》。
    ①《孟子·告子上》。
    ②《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公孙且上》。
    ④《孟子·告子上》。
    ⑤《孟子·告子上》。
    ⑥《孟子·告子上》。
    ⑦《孟子·公孙且上》。
    ⑧《孟了·滕文公下》。
    ⑨《孟子·尽心上》。
    ①《孟子·离娄上》。
    ②《孟子·离娄下》。
    ③《孟子·告子上》。
    ④《孟子·离娄上》。
    ⑤《孟子·告子上》。
    ⑥《孟子·尽心下》。
    ⑦《孟子·公孙且上》。
    ⑧《孟子·尽心下》。
    ⑨《孟子·尽心上》。
    ① 参见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 参见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 参见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惴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社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728页。
    ④ 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社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6贝。
    ⑤《孟子·公孙且上》。
    ①《孟子·离娄上》。
    ②《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离娄上》。
    ④ 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社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71页。
    ⑤参见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598页。
    ⑥参见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5页。
    ⑦如汉代孟子思想的崛起,一些士人甚至以此谴责当时的统治者:汉昭帝时春秋学家、符节令睦弘上书说:
    “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
    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白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乐顺天命”:宣帝时儒家出身的司隶校尉盖宽饒见宣帝倚重刑罚,任用宦官,十分不满,小但上书指责宣帝,还大胆提出了“让位传贤”的建议:“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则不居其位’①《孟子·滕文公上》。
    ②《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离娄下》。
    ④《孟子·告子下》。
    ①《孟子·尽心下》。
    ②《孟子·梁惠王下》。
    ③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④《孟子·离娄上》。
    ⑤《孟子·万章上》。
    ①《孟子·离娄上》。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孟子·离娄下》。
    ④《孟子·尽心上》。
    ⑤《孟子·公孙且上》。
    ⑥《孟子·滕文公上》。
    ①《孟子·梁惠王上》。
    ②《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公孙且下》。
    ④《孟子·万章上》。
    ⑤《孟子·梁惠王下》。
    ⑥《孟子·梁惠王上》。
    ⑦《孟子·梁惠王下》。
    ⑧《孟子·告子上》。
    ⑨《孟子·告子上》。
    ①《孟子·梁惠王上》。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孟子·滕文公上》。
    ④《孟子·梁惠王下》。
    ⑤《孟子·滕文公上》。
    ⑥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⑦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⑧《孟了·尽心上》。孟子在这里只是提出人们的道德与物质水平相连,意在要求统治者制民之产,进而百姓归仁。通观全文,我们可以确定孟子并没有主张对人民的财富做无限的扩充。
    ① 参见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3贝。
    ②《孟子·告子下》。
    ③《孟子·尽心上》。
    ④《孟子·梁惠王上》。
    ①《孟子·滕文公上》。
    ②《孟子·离娄下》。
    ③《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离娄上》。
    ⑤《孟子·尽心上》。
    ⑥《孟子·万章上》。
    ⑦《孟子·滕文公下》。
    ⑧《孟子·告子上》。
    ①《孟子·滕文公下》。
    ②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④《孟子·告了下》。
    ① 参见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9、13、18、26页。
    ②《孟子·离娄下》。
    ①《孟子·万章下》。
    ②《孟子·离娄上》。
    ③《孟子·公孙且上》。
    ④《孟子·万章下》。
    ①《孟子·梁惠王下》。
    ②《孟子·滕文公下》。
    ③《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离娄上》。
    ⑤《孟子·尽心下》。
    ⑥《孟子·离娄上》。
    ⑦《孟子·万章下》。
    ①《孟子·尽心上》。
    ②《孟子·离娄上》。
    ③《孟子·尽心上》。
    ④《孟子·公孙丑下》。
    ⑤《孟子·离娄下》。
    ⑥《孟子·万章下》。
    ⑦《孟子·离娄下》。
    ⑧《孟子·公孙丑下》。
    ① 刘述先:《论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载《儒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东亚哲学研究所,1987年版,第218——219页。
    ② 刘述先:《论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载《儒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东亚哲学研究所,1987年版,第218页。
    ③《孟子·公孙且上》。
    ①《孟子·公孙且上》。
    ②《孟子·公孙且上》。
    ③《孟子·公孙且上》。
    ④《孟子·告了下》。
    ①《孟子·万章上》。
    ②参见林小安梧:《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学生书局,2003年版,第72页。
    章诗同:《苟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梁启雄:《苟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陈戌国:《四书校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
    陈文生:《孟子学说研究》,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任继愈等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篇》,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朱伯昆:《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
    刘述先编:《儒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东亚哲学研究所,1987年版。
    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秦志华:《心治与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朱伯昆:《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杨国荣:《善的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三联书店,1994年版。
    杨国荣:《孟子评传:走向内圣之境》,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明辉:《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版。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曙光:《外王之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长华:《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张奇伟:《孟子精蕴:孟子哲学真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丁冠之编:《孟子研究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孔孟学研究丛书编:《孟子研究论文集》,出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孟晓:《政治伦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丙安、唐能赋:《政治伦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景林:《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韩强:《儒家心性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吴灿新:《政治伦理学新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韩德民:《苟子与儒家的社会思想》,齐鲁书社,2001年版。
    刘宗贤:《儒家伦理一秩序与活力》,齐鲁书社,2002年版。
    李维武主编:《徐复观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何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探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处境》,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林安梧:《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学生书局,2003年版。
    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止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三联书店,2004年版。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冯滬祥:《中国政治哲学》,台湾学生书局,2008年版。
    乔健:《中国古代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牟宗三:《圆善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陈楚佳:《论人性与德性》,《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涂平荣:《孟子政治伦理思想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赵敦华:《中西传统人性论的公度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倪素襄:《孟子仁政思想探微》,《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陈根法:《论德性与心灵的秩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吴洁生:《孟子伦理道德思想探要》,《探索》,1997年第6期。
    任剑涛:《给政治以伦理化解释——孟子道德政治哲学主题分析》,《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
    任剑涛:《伦理的政治化定位一苟子思想主旨阐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期。
    任剑涛:《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涉——孔子思想的再诠释》,《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任剑涛:《人性诘问与早期儒家政治哲学》,《哲学研究》1998年第4期。
    任剑涛:《内圣外王: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的理想境界》,《齐鲁学刊》,1999年第1期。
    杨阳:《内在超越于内圣外王——孟子思想的政教一体化思维特征》,《管子学刊》,1999年第1期。
    任剑涛:《伦理与政治的双向涵摄——董仲舒思想的再诠释》,《哲学研究》,1999年第3期。
    崔宜明:《政治伦理与伦理政治——析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困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任剑涛:《早期儒家伦理整理构想》,《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
    杨泽波:《孟子气论难点辩疑》,《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张应杭:《论孟子的性善说及其现代意义》,《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高兆明:《中国古代“德治”发微》,《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杨国荣:《儒家政治哲学的多重面向——以孟子为中心的思考》,《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唐潇浩:《孟子王道政治学说的局限》,《江淮论坛》,2004年第1期。
    张之锋:《<孟子>政治哲学中的“圣”与“贤”》,《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赵炜:《论孔孟之“政”道德伦理品性》,《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陈默:《小议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李葆华:《孟子思想体系构成纲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陆鸿英、吴根友:《徐复观与儒家的政治哲学》,《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
    张彦修:《孟子的实践哲学及其特征》,《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刘斌:《法治的人性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02期。
    乔健:《孔孟“义命分立”的价值与局限》,《史学集刊》,2008年06期。
    胡启勇:《性善与礼法——孟子礼法思想的人性根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皮伟兵:《先秦儒家“和”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006年
    葛晓莉:《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王政燃:《孟子圣人观思想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