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公诉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我国学界对刑事公诉行为的研究现状呈现出关注较少且非系统性、非深入性的特点。然而,作为中外检察机关都践行的一项重要司法行为,恰恰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不仅可以全面把握检察机关标志性功能的外在形式,而且有利于“规范司法行为”的积极落实。鉴于传统法学视角的单一性,笔者在本文中将采用行为法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探索式的研究,以期有利于我国刑事公诉制度的完善和刑事公诉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运作。
     本文除导论(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和结论外,分为上篇“基本理论探析”和下篇“具体样态分析”两大部分。其中,上、下篇各由三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刑事公诉行为界说”沿着“行为”——“法律行为”——“刑事诉讼行为”——“刑事公诉行为”的逻辑路线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对行为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视角的总结,并对行为法学从其源起与发展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辩证角度进行了评介,以奠定概念基石和方法论基础。第二节先梳理了法律行为理论的源起与基本发展情况,然后分析了法律行为的结构、特征与意义。之后,文章又就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界定与既有理论发展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其分类、效力与意义问题。在第四节中,首先对刑事公诉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继而对其与行为、法律行为、刑事诉讼行为的关系,与审判行为、辩护行为的关系以及与刑事公诉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具有主体专属性、时空特定性、法律规范性、严格的程序性等基本特征,并总结出刑事公诉行为在我国行为样态更加多元、管理机制日益专业等五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刑事公诉行为模式”从行为模式理论概述和刑事公诉行为模式基本要素分析两个方面展开。在行为模式理论概述中,文章对法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管理学领域以及社会学领域的典型学说进行了简介,包括“S→O→R”行为模式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等,并对其规律性的认识予以借鉴,将“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满足)—→新需要—→新动机—→…”模式运用到对刑事公诉行为的研究之中。据此,文章紧接着认分析了刑事公诉行为模式的基本要素,即以秩序维护为基本需要、以权利保障为终极需要、关系修复则体现时代需要,公诉行为动机则体现在惩罚犯罪、权力分工和威信树立三个方面,行为运行则着重把握程序规制下的权力与权利以及对证据的审查判断两个方面,最后对三个行为目标——司法正义的实现、公共利益原则和客观义务的恪守进行了内涵解读与实质分析。
     第三章“刑事公诉行为调控”论述了其调控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机制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其理论依据,文章认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其根基性的理论,并着重论述了实践的观点与矛盾的观点对刑事公诉行为的指导作用;继而又分析了司法行为场理论和系统论、交换理论和角色理论以及和谐论对刑事公诉行为的指导作用。就调控的具体机制方面,文章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即涵盖需要多样性的满足、需要层次性的凸显以及制度框架的优化在内的行为需要之满足机制,由一般原则、基本方式、角色定位以及效力规定构成的行为动机之激励机制,由原则、制度、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职务待遇、制约机制构成的行为运行之保障机制,由平衡公正、落实政策、贯彻准则、发挥文化作用构成的行为目标之导向机制以及由评价标准之选择和考核指标之设置构成的行为效果之评价机制。
     第四章对“不起诉裁量行为”进行了模式要素与调控机制的具体分析。文章首先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域外的相关制度进行了简介与评析,并对我国不起诉裁量行为的现状从案件适用范围、适用比率、操作规程、考核机制、试点探索等方面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考察。之后,文章认为不起诉裁量行为模式的要素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即行为需要——犯罪形势的要求与刑罚观的发展、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之现代司法的要求、刑事政策的回应,行为动机——程序分流、利益平衡和社会和谐,行为运行——公诉权与诉讼权利间的互动、行为的保障与制约,行为目标——起诉便宜主义的践行以及公共利益原则的维护。在此基础上,就不起诉裁量行为调控机制的完善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包括对多种需要的平衡、对动机的理念与制度之双重激励、对相关制度的完善、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相关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为导向以及通过对不起诉率的思考设定合理的考核目标。
     第五章就“公诉变更行为”展开论述。首先对其进行了制度设置方面的域外考察与评析,并就我国相关的立法沿革、司法解释和现存问题并结合案例进行了现状考察。紧接着,文章指出公诉变更行为模式要素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由于对罪名认识不一和证据变化而产生的行为需要,基于控审分离和诉讼效率而引发的行为动机,通过诉讼请求变更权、罪名认定权和辩护权的博弈以及与诉因和公诉事实制度联系紧密而展开的行为运行,由客观义务的恪守、被告人诉讼主体地位的维护以及诉讼效率的保障构成的行为目标。就调控机制的完善方面,则从理念、制度与考核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六章分析了“量刑建议行为”。文章首先同样先介绍了选择量刑建议行为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法视野下的考察以及我国相关的规范依据、司法实践以及学界争鸣的现状概述。进而对其行为模式要素进行了分析,即以公诉权内容的全面性、诉讼效率的追求和司法公正的要求为需要,以量刑程序改革的推进为动机,通过求刑权与审判权的平衡、建议权与辩护权的博弈表现出的运行过程和以量刑程序更加公正、权利保障更加细化为内容的行为目标。最后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其调控机制的完善,即强化公诉精细化与量刑透明化的理念、推进量刑程序独立化的构建、规范量刑建议的具体程序以及通过对量刑建议采纳率和上诉率的解读合理设定考核目标。
Currently, the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in domestic legal circle is not systematic and not deep. However, as an important judicial behavior in the procuratorates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the research subject which most closely combines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To have a thorough and deep research on it can not only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procuratorate’s symbolic function,but also positively carrying out the goal of“regulating the judicial behavior”.In view of the single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is trying to use a behavioral law-based perspective,in order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cirminal prosecution system and the scientific,normalized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wo parts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this subject, current situa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the goals, significance, thread and methods of study in this dissertatiion) and conclusion.“The macro-study of the basic theory”i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first part that is made up of three chapter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behavior patterns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which also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ix chapter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segments, generally discusses the theories of the behavior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in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The first segment summarize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behavior”in the views of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jurisprudence.It also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ehavioral law,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arl law and other related subjects. All this lay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methodology. The second segment firstly introduces the orin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act theory, and then analyzes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legal act. The third segment generally explore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heory development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act. Also especially it elaborates the classification,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act. The fourth segment firstly defines the behavior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 the legal act, the behavior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the behavior of trial and the behavior of defense. Next, it points out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ts subject is parcicular, it operates in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it has to obey leg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strict procedural law. At last,it summarizes five trends in domestic behavior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the behavior pattern is more divers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more professional and so on.
     Chapter two explores the behavior pattern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from two aspects: the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 of the behavior pattern and the basic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of the crminnal prosecution. As for the former aspect,this chapter ha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ypical theroies in the fields of jurisprudence,psychology,management and sociology,including the“S→O→R”behavior pattern theory,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wo-factor theory, goal-setting theory. By using the above theory on regular pattern for reference, we can apply the behavior pattern of“need→motivation→action→goal(the satisfaction of need)→new need→new motivation→…”to the study on the criminal prosection.Next,based on this, the chapter analyzes the baisc elements of the behavior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need-order maintenance as the basic need, right protection as the ultimate need, relationship repair as the contemporary need; the punishment of crime, the division of pow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dibility as the motivation;the balance bewteen power and right in the proceedings and the evidence examination and judgment are the key points in the opera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goals-the realization of judicial justice,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interests and the aeherence to the objective obligation.
     The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the behavior adjustment and control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First, it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bases. Specifically, Marx’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is the foundational theory, and the theories of practice and contradiction are significant in guiding the behavior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Also, the judicial field theory, the system theory, the exchange theory, the role theory and the harmony theory all have guidance to the behavior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Next, it explores the specifical mechanisms from five aspects. Specifically, the mechanism of meeting the need includes the meeting of the need diversity, the highlighting of the need hierarchy and the optimiz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he incentive motivation mechanism consists of general principles, basic ways, role orientation and the provisions of effectiveness. The operation safeguard mechanism is made up of the principles, provisions,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post treatment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 The goal orientation mechanism includes the balance between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mestic policies and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the role-playing of culture. The ef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consists of the choice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he setting of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s.
     Chapter four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elements and adjustment and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discretionary behavior in non-prosecution. First, it has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 about relevant provisions in England,the United States,Germany, Japan and Taiwan of China.Then it fouses on the current domestic situ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cope,application rate, operat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assessment mechanism,pilot projects and typical cases. Next,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elements of the discretionary behavior pattern in non-prosecution. They include the needs-the requirement of crime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nalty views, the requirement of rigorously enforcing the rules and free discretion, the response of criminal policies; the motivations-procedure division, interest balance and social harmony; operation-the interaction of prosecution power and litigation rights, the safeguard and restriction of the operation; goals- fulfillment of the doctrine of prosecution discre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public interest principle. Based on the above element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perfection of its adjustment and control mechanism from five aspects: the balance between multiple needs,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by establishing proper ideas and institutions, the perfection of relevant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and relevant UN standards and norms in criminal justice, the reasonable setting of assessment goals by analyzing the rate of non-prosecution.
     The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behavior of the change in prosecution. First, it discusses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at home and abroad, especially focusing on domestic legislative evolutio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levant cases. Next,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behavior pattern of the change in prosecution: the needs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cognition of the accusa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evidence; the motivation based upon the separation principle between charge and interrogation as well as the litigation efficiency; the operation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hanging power in the litigation claim, the accusation determination power and the right to defense as well as the system of count and the fact of public prosection; the goals made up of the compliance with the objective obligation, the safeguard of the suspects’litigation subject status and the guarantee of litigation efficiency. Finally, it expounds the perfection of th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mechanism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dea, institution and assessment.
     The chapter six focuses on the behavior of sentencing proposal. First, it introduces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this specific behavior pattern and generally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domestic judicial practice and existing academic discussion. Next, it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the behavior pattern:the needs of comprehensive power of public prosecution, the pursuit of litig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requirement of judicial justice; the motivation propelled by the sentencing procedure reform; the operation mainly made up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entence-seeking power and the jurisdiction,the interaction of the proposal power and the right to defense; the goals of making the sentencing procedure more equitable and the guaranteed rights more detailed. Finally, this chapter expounds how to perfect th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mechanism. It includes the idea of making the behavior of prosecution more meticulous and the sentencing procedure more transparent,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sentencing procedure and the specific sentencing proposal procedure as well as the reasonable setting of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s by analyzing the sentencing-proposal adoption rate and the appeal rate.
引文
1参见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293页。
    2参见王新环著:《公诉权原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121页,第157-193页。
    3参见郝银钟著:《刑事公诉权原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73-105页。
    4参见胡震、韩秀桃著:《行为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参见谢邦宇著:《行为法文稿.》,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参见刘为军著:《刑事证据调查行为研究——以行为科学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8冯象:“正义的蒙眼布”,载冯象著《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9郝银钟著:《刑事公诉权原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页。
    11【德】黑格尔著:《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7页。
    12转引自【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德文第二版序。
    13转引自【日】大木雅夫著:《比较法(修订版本)》,范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14【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09页。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08页。
    17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2-423页。
    18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2页。
    19王海明著:《新伦理学(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44页。
    20【德】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杭聪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1孙国华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461页。
    22陈光中:《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四十年(下)》,载《政法论坛》1989年第5期。
    23参见陈光中:《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四十年(下)》,载《政法论坛》1989年第5期。
    24【德】克劳斯·罗克辛著:《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1-29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17页。
    27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0页。
    28参见胡震、韩秀桃著:《行为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9谢邦宇:“探索,创新,开展行为法学研究”,载《行为法学》1988年第3期。
    30马宝善:“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学科——行为法学”,载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31卓泽渊:“我国行为法学基本问题试解”,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
    32陈美生:“行为法学方法论初探”,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33参见谢邦宇著:《行为法学文稿》,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15页。
    34参见谢邦宇著:《行为法学文稿》,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8、86-92页.
    35参见吕世伦、杜钢建:“行为主义法学评介”,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3期;张文显:“行为主义法学派评介”,载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谢邦宇:“法学与行为科学”,载谢邦宇著:《行为法学文稿》,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饶艾:“行为法学与管理学关系论”,载《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陈会林:“西方行为主义法学述评”,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等。
    36参见刘为军著:《刑事证据调查行为研究——以行为科学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宋远升著:《刑事侦查的行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 1988年1月27日在中国行为科学学会行为法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谢邦宇等著:《行为法学》,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38杨栩编:《外国名人名言录》,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18页。
    39【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40舒国滢主编:《法理学阶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41【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4页。
    42【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43【德】鲁道夫·V·耶林:《罗马法在其不同实现阶段中的精神》,第1卷,第2版,1866年,第40页。转引自【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莫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44高其才著:《法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45宋炳庸著:《法律行为辨证论》,延边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46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47孙晓红:“法律行为概念与构成问题”,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49李林:“试论法律行为的性质与特征”,载《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50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51孙笑侠、夏立安主编:《法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52钱学森等著:《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53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94页。
    54参见武步云著:《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164页。
    55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56参见郭宇昭:“‘法行为’研究的基本范畴”,载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57舒国滢、艾群:“法律行为概念与结构:一个学理的探讨”,载《研究生法学》1998年第4期。
    58参见张勤、赵玉芹著:《谈判与行为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3页。
    59参见李林著:《法制的理念与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125页。
    60参见王建东、陈林林主编:《法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26页。
    61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73页。
    62王果纯著:《现代法理学——历史与理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251页。
    63【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译本),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65 D.Black,The Boundaries of Legal Society,The Yale Law Journal,Vol.81,p.1086.转引自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66参见夏红:“刑事诉讼行为理论的发展流变”,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7夏红著:《无效刑事诉讼行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68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69卞建林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70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72参见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6页。
    73参见澳门政府法律翻译办公室译:“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180页。
    74转引自曹鸿兰:“刑事诉讼行为之理论基础(1)——刑事诉讼行为之效力”,载陈朴生主编:《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79页。
    75夏勤著:《刑事诉讼法要论》,朝阳大学出版部1921年版,第81页。
    76胡开诚著:《刑事诉讼法论》,三民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77陈瑾昆著:《刑事诉讼法通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78张建伟著:《刑事诉讼法通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79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增订版),海天印刷厂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14页。
    80陈健民著:《刑事诉讼法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81【德】克劳思·罗科信著:《刑事诉讼法》(第24版),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82谢家友、邓云:“刑事诉讼行为引论”,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3期。
    83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84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85陈永生:“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行为理论——兼论对我国的借鉴价值”,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86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5页。
    87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88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89参见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90陈永生:“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行为理论——兼论对我国的借鉴价值”,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91曹鸿兰:“刑事诉讼行为之理论基础(1)——刑事诉讼行为之效力”,载陈朴生主编:《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0页。
    92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9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90页。
    94参见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241页。
    95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96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97参见【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132页。
    98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99王新环著:《公诉权原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100卞建林著:《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101姜伟等著:《公诉制度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03 L.Friedmann,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aw,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p.46.转引自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104参见李利君:“刑事公诉行为的规范与运行”,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期。
    106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107【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108舒国滢主编:《法理学阶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109黎国智、黄建武:“个体行为法律控制探究”,载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110郭宇昭:“‘法行为’研究的基本范畴”,载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86-87页。
    111【美】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著:《行为主义》,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译序第6页。
    112张爱卿著:《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13参见【美】爱德华·C.托尔曼著:《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文版译序第9-10页。
    114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161页。
    115参见杨明权、韩景卫主编:《行为科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8页。
    116参见杨明权、韩景卫主编:《行为科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1页。
    117刘俊生主编:《管理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
    118刘俊生主编:《管理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页。
    119参见毛海峰编:《安全管理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158页。
    120段万春主编:《组织行为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00页。
    121参见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组织行为学》(第12版),李原、孙健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176页。
    122参见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组织行为学》(第12版),李原、孙健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168页。
    123参见程国平、刁兆峰主编:《管理学原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260页。
    124高清海主编:《文史哲百科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页。
    125【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2页。
    12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6、101页。
    127陈独秀:“学说与装饰品”,原载《新青年》8卷2号,选自《独秀文存》,署名:陈独秀,载《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5页。
    128【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228页。
    129【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130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页。
    131 N. Luhmann,op.cit.,supra note5,S.141.日译本,第158页。转引自季卫东著:《法治程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132杨宇冠、李立译:《检察官人权指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33程燎原、王人博著:《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序第2页。
    134【美】罗·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杨昌裕、楼邦彦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6-48页。
    135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0页。
    136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137转引自陈晓明:“论修复性司法”,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38陈健民、王静:“恢复性司法理念及其引入中国的可行性”,载周长军、于改之主编:《恢复性司法:法理及其实践展开》,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139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140陈瑞华等:“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载宋英辉、袁金彪主编:《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1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6页。
    1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9页。
    143王新环著:《公诉权原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144 Hagg,Punishing criminals:concerning a very old and painful question,New York: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75,p.11.
    145【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4页。
    146《列宁选集》第4卷第43页。
    147陈丽君、曾尔恕主编:《外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148卞建林著:《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2页。
    149林钰雄著:《检察官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150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151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52宋英辉、吴宏耀著:《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153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122页。
    154宋英辉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155林钰雄著:《检察官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56陈光中、崔洁:“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157卞建林、郭鑫:“我国司法权威的缺失与树立”,载卞建林、侯建军主编:《深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60年刑事诉讼法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158李利君、刘根菊:“公诉行为公信力建设的四大调控机制”,载《检察日报》2010年9月6日,第3版。
    159贺恒扬著:《公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封面第1页。
    160谭世贵主编:《司法腐败防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1页。
    161 http://npc.people.com.cn/GB/13101966.html,访问时间:2010年11月1日。
    162王翠英:“现代公信力的道德价值”,载《光明日报》2007-7-26,第8版。
    164参见李利君、刘根菊:“公诉行为公信力建设的四大调控机制”,载《检察日报》2010年9月6日,第3版。
    165转引自【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166【美】丹尼斯?朗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167参见周永坤著:《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168姜伟等著:《公诉制度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169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170张智辉:“公诉权论”,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
    171王新环著:《公诉权原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72赵永红:“公诉权制约研究”,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73张穹主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5页。
    174谢鹏程:“论检察权的结构”,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
    175谢小剑著:《公诉权制约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176宋英辉、吴宏耀著:《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287页。
    177陈卫东、李树民:“论刑事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的发展趋势”,载《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
    178江礼华、徐鹤喃:“司法公正:公诉与辩护并行”,载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17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08页。
    180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181参见陈光中、陈学权:“中国语境下的刑事证明责任理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2期。
    182贺恒扬著:《公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
    183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3页。
    184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185【加】杨诚、单民主编:《中外刑事公诉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112页。
    186龙宗智:“再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3期。
    187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88【德】克劳思·罗科信著:《刑事诉讼法》(第24版),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189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90【德】克劳思·罗科信著:《刑事诉讼法》(第24版),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191孙长永:“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及其司法审查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192日本法务省刑事局编:《日本检察讲义》,杨磊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
    193裘索著:《日本国检察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11页。
    194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新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200页。
    195【美】罗·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杨昌裕、楼邦彦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3页。
    196【美】J.范伯格著:《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197【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98转引自【英】罗杰·科威特尔著:《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199邓正来著:《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200林劲松:“起诉便宜主义中的公共利益衡量”,载徐静村主编:《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6页。
    201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372页。
    202陈学权:“论公诉裁量中的公共利益标准”,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03【加】杨诚、单民主编:《中外刑事公诉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204蔡巍著:《检察官自由裁量权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第186-188页。
    205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501页。
    206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207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208蔡巍著:《检察官自由裁量权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209刘根菊等著:《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之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210林钰雄著:《检察官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11周国君:“检察官客观义务新探”,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12【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35页。
    213参见【日】松本一郎:“检察官的客观义务”,郭布、罗润麒译,载《法学译丛》1980年第2期。
    214【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215参见Model Cod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EC 7-13,Model Rule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Rule3.8。
    216程雷:“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比较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17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2页。
    218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371、372页。
    219参见《批准与执行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手册》,赵秉志、王秀梅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450页。
    220程雷:“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比较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21陈光中:“关于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几点看法”,载《检察日报》2009年5月15日第3版。
    222龙宗智:“中国法语境中的检察官客观义务”,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
    223转引自金冲及著:《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32页。
    225戴维·T.约翰逊著:“日本和美国的检察官文化”,吴学斌译,载【意】戴维·奈尔肯编:《比较刑事司法论》,张明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226戴维·T.约翰逊著:“日本和美国的检察官文化”,吴学斌译,载【意】戴维·奈尔肯编:《比较刑事司法论》,张明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227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228谢邦宇著:《行为法学文稿》,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117页。
    2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123页。
    2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页。
    231列宁著:《哲学笔记》,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页。
    232《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
    233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234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2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236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07页。
    237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77页。
    238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80页。
    239参见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185页。
    240【美】伯曼编:《美国法律讲话》,陈若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页。
    241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1期。
    242谢邦宇等著:《行为法学》,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1页。
    243参见李心鉴:“寒夜漫笔——二十年重提刑事诉讼构造论”,载《和谐社会构建与诉讼法学繁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2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246杜健荣:“法律系统的自治——论卢曼对法律自治理论的重建”,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47朱建军:“朱孝清在天津调研时指出:实现办案高层次目标,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载《检察日报》2010-11-24,第1版。
    248参见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版,第235页。
    249【美】冯·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250庞元正、李建华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251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版,第247页。
    252钱学森等著:《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253参见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版,第296页。
    254陈浩铨著:《刑事诉讼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14页。
    255【美】冯·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2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257参见【美】乔纳森·H.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272、280页。
    258姜爱华著:《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259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260张建伟著:《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261参见冀祥德著:《控辩平等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4-76页。
    26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263蔡墩铭:《审判心理学》,台湾水牛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264蔡墩铭:“泛论刑事诉讼程序”,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15卷第2期。
    265邓云:《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266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267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2页。
    268参见张静:“多重角色的选择逻辑和利益相对性”,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6596,访问时间:2010年11月25日。
    269参见李利君:“刑事法官诉讼角色浅议”,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70参见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8页。
    271【法】摩莱里著:《自然法典》,黄建华、姜亚洲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0页。
    272转引自魏迪、韦靖:“论检察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载庄建南主编:《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中国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273《礼记·中庸》。
    27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2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276武步云著:《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2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278【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279戴维·T.约翰逊著:“日本和美国的检察官文化”,吴学斌译,载【意】戴维·奈尔肯编:《比较刑事司法论》,张明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280 George C.Homans and David M.Schneider, Marriage, Authority and Final Causes: A Study of Unilateral Cross-Cousin Marriage,New York Free Press,1995,p15.
    281唐子畏编著:《行为科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35页。
    282何家弘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283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284刘根菊、李利君:“刑事简易程序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5期。
    285刘根菊等著:《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之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286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287王兆鹏著:《当事人进行主义之刑事诉讼》,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序言部分。
    288参见谢小剑著:《公诉权制约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290页。
    289姬军荣:“基于目标行为和目标导向行为的管理模式”,载《经济师》2003年第10期。
    290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7页。
    291孙笑侠著:《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7页。
    292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153页。
    293转引自【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著:《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94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295陈兴良、梁根林等:“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第124页。
    296参见宋英辉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54-655页。
    297约翰尼斯·菲斯特、村山真雄著:“通过刑事司法保护无辜:来自西班牙的案例研究,与德国和日本的虚拟比较”,刘凤科译,载【意】戴维·奈尔肯编:《比较刑事司法论》,张明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298张书华:“公诉工作管理方略”,载张书华主编:《公诉方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299冯平著:《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300参见冯平著:《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1页。
    301参见冯平著:《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152页。
    302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303冯平著:《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304朱孝清:“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完善”,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305陈武等:“检察业务、队伍、信息化‘三位一体’机制研究”,载张智辉主编:《中国检察》(第1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405页。
    308【英】韦德著:《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309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主编:《中德不起诉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310顾永忠等:“日本近期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
    311顾永忠:“1997-2008年我国刑事诉讼整体运行情况的考察分析——以程序分流为视角”,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8期。
    312王守安:“检察裁量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馆藏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第90页。
    313《DPP——Prosecution Policy of the Commonwealth》(Australis),p. 3.转引自周长军:“起诉裁量权的世界镜像与中国问题”,载樊崇义主编:《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0-451页。
    314参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4-546页。
    315蔡巍著:《检察官自由裁量权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316孙长永等译:《英国2003年〈刑事审判法〉及其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317何家弘:“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
    318参见孙力主编:《暂缓起诉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4页。
    319徐静村、潘金贵:“‘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4期。
    320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321 James C.Backstorm, Gary L. Walker,“The Prosecutor in Juvenile Justice:Advocacy in the Courtroom and Leadership in the Communtiy”, Prosecutor, May/June, 2004.
    322陈学权:“德国公诉裁量权的发展及启示”,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23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主编:《中德不起诉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324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4、77页。
    325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26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327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328【德】汉斯-耶尔格·阿尔布莱希特著:“刑事诉讼中的变通政策以及检察官在法庭管理开始前的作用”,赵阳译,赵又芳校,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329【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
    330曾宪义主编:《检察制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331【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1页。
    332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333【日】松尾浩也:“关于裁量起诉主义”,载【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法律出版社、(日)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第154页。
    334冯涛:“日本起诉犹豫制度探析——兼论与暂缓起诉的区别”,载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318-319页。
    335 Smith,Robert J.,Japanese Society:Tradition,Self and the Social Ord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36 Inagawa,Tatsuya,“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Japan:Investigation and Prosecution”,Tokyo:UNAFEI,1994.
    337约翰尼斯·菲斯特、村山真雄著:“通过刑事司法保护无辜:来自西班牙的案例研究,与德国和日本的虚拟比较”,刘凤科译,载【意】戴维·奈尔肯编:《比较刑事司法论》,张明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338该部分相关法条参见: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926882.html,访问时间:2010年12月23日。
    339林钰雄著:《刑事诉讼法》(下册各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340潘金贵:“我国台湾地区缓起诉制度及其借鉴意义”,载石少侠主编:《检察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57页。
    341参见孙力主编:《暂缓起诉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342宋英辉、吴宏耀著:《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343【德】汉斯-耶尔格·阿尔布莱希特著:“刑事诉讼中的变通政策以及检察官在法庭管理开始前的作用”,赵阳译,赵又芳校,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344何家弘:“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
    345樊崇义、张建伟:“我国不起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
    346陈国庆:“论适用不起诉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4期。
    347参见刘霞:“不起诉裁量权研究”,山东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第20页。
    348王昕著:《公诉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以C市30年公诉工作为例》,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230页。
    349参见宋英辉、袁金彪主编:《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78页。
    350参见宋英辉、袁金彪主编:《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277页。
    351参见宋英辉、袁金彪主编:《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339页。
    353参见“联合国认为世界犯罪形势严峻”,《法律与生活》2009年第9期。
    354参见康树华、张小虎主编:《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美国的“指标罪”是指由联邦调查局进行统计记录的7项“传统犯罪”——杀人、强奸、抢劫、严重袭击、夜盗、盗窃、偷盗汽车。从1980年起也将放火罪纳入其中。
    355参见王振峰:“刑事政策模式选择——以我国社会转型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第77-86页。
    356毛磊:“刑事犯罪走势前瞻”,载《人民日报》2001-8-8,第9版。
    357转引自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7页。
    358【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359【意】恩里科·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360徐国栋:“西方立法思想与立法史略”,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1期。
    361【日】大谷实著:《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362【日】松尾浩也:“关于裁量起诉主义”,载【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法律出版社、(日)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第154页。
    363参见【美】琼·雅各比著:《美国检察官研究》,周叶谦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250-255页。
    364 Julia Flonda,Public Prosecutors and Discretion——A Comparative Stud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p.176-193.
    365张小玲:“论刑事诉讼中的‘程序分流’”,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
    366顾永忠:“1997-2008年我国刑事诉讼整体运行情况的考察分析——以程序分流为视角”,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8期。
    367黄艾艾、黄广进等著:《中国刑事公诉制度的现状与反思》,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308页。
    368参见【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37页。
    369马明亮著:《协商性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3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371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372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373杨宗科著:《法律机制论——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74转引自【英】罗杰·科威特尔著:《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2-83页。
    375【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3页。
    376【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0-181页。
    377谭智华著:《法治与社会和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378参见【美】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83页。转引自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379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80【美】埃尔曼著:《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6页。
    381【法】福柯著:《权利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230页。
    382王晓东著:《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383转引自左卫民、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384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5-516页。
    385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386【日】田宫裕著:《刑事诉讼法》(新版),有斐阁2001年版,第167页。转引自冯涛:“日本起诉犹豫制度探析——兼论与暂缓起诉的区别”,载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页。
    387参见【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动向”,金光旭译,载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388【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389陈光中:“论我国的酌定不起诉制度”,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
    390龙宗智:“论我国的公诉制度”,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9期。
    391王圣扬、李生斌:“中外公诉裁量制度初探”,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92转引自王锡锌:“自由裁量与行政正义”,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1期。
    393【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394姜伟:“论公诉的刑事政策”,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3期。
    395【美】罗·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杨昌裕、楼邦彦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82页。
    396【日】冈田朝太郎等口授:《检察制度》,郑言笔述,蒋士宜编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397【德】拉伦茨著:《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9页。
    398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主编:《中德不起诉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399王新环著:《公诉权原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400戴维·T.约翰逊著:“日本和美国的检察官文化”,吴学斌译,载【意】戴维·奈尔肯编:《比较刑事司法论》,张明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401 Johnson, David T.,“The Japanese Way of Justice:Prosecuting Crime in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Boalt Hall School of Law Program in Jurisprudence and Social Policy,Ph. D dissertation,1996,p.325.
    402【美】施瓦茨著:《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568页。
    404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507页。
    405刘根菊著:《刑事诉讼法与律师制度热点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
    406程味秋、【加】杨诚、杨宇冠编:《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407张穹主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8页。
    408徐日丹:“针对职务犯罪轻型化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拟出台规定对职务罪案一审判决实行两级检察院同步审查”,载《检察日报》2010年7月3日,第1版。
    409刘生荣等著:《刑事不起诉的理论与司法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411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412谭世贵:“英法检察制度比较”,载《人民检察》1985年第7期。
    413张小玲:“检察机关变更公诉制度初探”,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6期(上)。
    414参见【英】约翰·斯普莱克著:《英国刑事诉讼程序》(第九版),徐美君、杨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83页。
    415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416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3页。
    417参见吴常青:“美国刑事诉讼中撤回起诉及其借鉴意义”,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4期。
    418参见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90页。
    419参见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420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
    421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422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78、70页。
    423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184、185页。
    425转引自吴春莲等:“刑事撤回起诉制度亟待立法完善”,载张智辉主编:《中国检察》(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140页。
    426参见王昕著:《公诉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以C市30年公诉工作为例》,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页。
    427顾永忠、刘莹:“论撤回公诉的司法误区与立法重构”,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28 http://blog.chinacourt.org/wp-profile1.php?author=5921&p=201462,访问时间:2011年1月22日。
    429参见《新京报》2005年7月29日、新华网、志趣网等报道。
    430参见“被告羁押三年本刊关注三年——副县长挪用公款案终结”,载《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
    431参见陈东升、马岳君:“浙江吴大全案五大疑问真相调查”,载《法制日报》2011- 11-10,第4版。参见杨学林:“律师指出吴大全案十大疑点建议人大介入调查”,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6574200&boardid=1&page=1#6574200 ,访问时间:2011年1月23日。
    432参见http://news.tom.com/2011-01-14/OKV9/32116962_02.html,访问时间:2011年11月23日、新华网、新浪网等相关报道。
    433吴春莲等:“刑事撤回起诉制度亟待立法完善”,载张智辉主编:《中国检察》(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434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336页。
    435贺恒扬著:《公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47-50页。
    436谢佑平、万毅:“刑事控审分离原则的法理探析”,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37谭世贵主编:《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438【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3页。
    439龙宗智著:《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页。
    440张泽涛:“诉因与公诉方式改革”,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2期。
    441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页。
    442【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443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0页。
    444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8页。
    445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446林钰雄著:《刑事诉讼法》(上册总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447此观点受周国君教授的启发,在此学生再次表示感谢。
    448朱孝清:“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完善”,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449武步云著:《人本法学的哲学探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450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451【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452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79页。
    453锁正杰著:《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248页。
    454转引自丁远峙著:《方与圆全集》,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第502页。
    455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373页。
    456参见周国均:“关于法院能否变更指控罪名的探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457参见柏利民、林家宏、侯春艳:“试析公诉案件之质量预警指标——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2期。
    458参见陈武等:“检察业务、队伍、信息化‘三位一体’机制研究”,载张智辉主编:《中国检察》(第1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405页。
    460沈德咏:《论量刑公正》,载沈德咏著:《司法改革精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461谢鹏程:“论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载《法制日报》2001-8-5,第3版。
    462陈瑞华:“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463【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30、292页。
    464转引自蔡巍著:《检察官自由裁量权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465转引自龙宗智著:《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页。
    466陈岚:“西方国家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其比较”,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467曾康:“国外量刑建议制度考评与借鉴”,载《求索》2004年第7期。
    468【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469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470【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2页。
    471【美】约翰·杰科比著:《美国检察官研究》,美国马萨诸塞州希思公司1980年版,第124页。转引自龙宗智著:《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342页。
    472【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8-569页。
    473 Howard Abadinsky,L.Thomas Winfree,Crime &Justice——An Introduction,Nelson-hall,Inc.1992,p.172.转引自陈岚著:《量刑建议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474 Rosecrance,John. Maintaining the Myth of Individualized Justice:Probation Presentence Reeports. Justice Quarterly 5 ( June):235-256,1988.
    475张国轩著:《检察机关量刑建议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82页。
    476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477【美】约翰·朗拜因著:《比较刑事诉讼:德国》,美国明尼苏达西方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8页。转引自龙宗智著:《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页。
    478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479杨诚、单民主编:《中外刑事公诉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480【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译本引言”,载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481【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协商”,载《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冬季号),第411-422页。
    482参见林俊益著:《程序正义与诉讼经济·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70页。
    483裘索著:《日本国检察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5页。
    484【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485张毓平、张志刚:“漫谈国外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载《检察实践》2002年第6期。
    486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159页。
    487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165页。
    488参见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新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246-248页。
    490参见张国轩著:《检察机关量刑建议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491曹振海、宋敏:“量刑建议制度应当缓行”,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0卷第4期。
    492朱孝清:“论量刑建议”,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
    494参见徐汉明、胡光阳:“关于量刑建议制度的研究报告”,载张仲芳主编:《刑事司法指南》(总第28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7页。
    495参见陈岚著:《量刑建议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4页、144-146页。
    496刘根菊、李利君:“量刑建议的制度走向与理论思辨”,载卞建林、侯建军主编:《深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60年刑事诉讼法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页。
    497吴贻伙:“推行量刑建议制度:安徽的探索”,载《检察日报》2010-12-08,第8版。
    498参见郝银钟著:《刑事公诉权原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6页。
    499汪建成著:《冲突与平衡——刑事诉讼理论的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500张国轩著:《检察机关量刑建议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
    501参见陈光中:“量刑公正与刑事诉讼制度”,载《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17页。
    502沈德咏:“论量刑公正”,载沈德咏著:《司法改革精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503参见张国均编:《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导论》,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504参见仇晓敏著:《量刑公正之程序路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505谢佑平:“量刑建议:更大程度地保证司法效率”,载《检察日报》2008-11-26,第8版。
    506参见周长军著:《刑事裁量权论——在划一性与个别化之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507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1页。
    508参加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138页。
    509谢佑平主编:《刑事诉讼国际准则标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325页。
    510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511 Townsend v. Burke, 334, U.S 736.
    512【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页。
    513张跃华:“辩护律师的量刑建议权初探”,载《政法论丛》2007年第2期。
    514张仁平等:“量刑建议数字化演示:让公正看得见”,载《检察日报》2010-11-30,第4版。
    515参见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7页。
    516【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著:《制度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517【日】曾根威彦:“量刑基准”,载【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法律出版社、(日)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第151页。
    518“量刑:刑事正义的一半工程——访加拿大蒙特利尔法学院杜蒙教授”,载《人民法院报》2001-05-07,第2版。
    519转引自肖玮、李若昕:“量刑建议,不仅防止司法擅断”,载《检察日报》2007-03-28,“关注”版。
    520杨矿生:“刑辩律师眼中的公诉人”,载《检察日报》2010-11-18,第3版。
    521孙笑侠著:《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7页。
    522【美】费洛伊德·菲尼、【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岳礼玲著:《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郭志媛译(英文部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74-82页。
    523【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28页。
    524【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5-776页。
    525卢永红著:《外国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526【德】克劳思·罗科信著:《刑事诉讼法》(第24版),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页。
    527陈瑞华:“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528参见张国轩著:《检察机关量刑建议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185页。
    529仇晓敏著:《量刑公正之程序路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530参见孔繁平等:“山东枣庄:八成量刑建议被采纳”,载《检察日报》2004-03-30。
    1.澳门政府法律翻译办公室译:“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卞建林著:《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
    3.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卞建林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6.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7.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主编:《中德不起诉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0.陈浩铨著:《刑事诉讼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1.陈岚著:《量刑建议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程国平、刁兆峰主编:《管理学原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程燎原、王人博著:《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程味秋、【加】杨诚、杨宇冠编:《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9.蔡墩铭:《审判心理学》,台湾水牛出版社1981年版。
    20.蔡墩铭著:《刑事诉讼法概要》(增订七版),三民书局2005年版。
    21.蔡巍著:《检察官自由裁量权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
    22.陈健民著:《刑事诉讼法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陈瑾昆著:《刑事诉讼法通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4.陈丽君、曾尔恕主编:《外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论》,正中书局1970年版。
    26.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增订版),海天印刷厂有限公司1981年版。
    27.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邓正来著:《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9.丁远峙著:《方与圆全集》,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
    30.段万春主编:《组织行为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2.冯平著:《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33.冯象著:《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郝银钟著:《刑事公诉权原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35.胡开诚著:《刑事诉讼法论》,三民书局1983年版。
    36.胡震、韩秀桃著:《行为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7.黄艾艾、黄广进等著:《中国刑事公诉制度的现状与反思》,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38.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新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0.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1.高其才著:《法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3.何家弘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4.贺恒扬著:《公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45.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冀祥德著:《控辩平等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7.姜爱华著:《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48.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姜伟等著:《公诉制度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50.金冲及著:《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三联书店2002年版。
    51.康树华、张小虎主编:《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3.李林著:《法制的理念与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54.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林俊益著:《程序正义与诉讼经济·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
    56.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7.林钰雄著:《刑事诉讼法》(上册总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林钰雄著:《刑事诉讼法》(下册各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林钰雄著:《检察官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0.刘根菊著:《刑事诉讼法与律师制度热点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1.刘根菊等著:《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之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刘俊生主编:《管理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刘生荣等著:《刑事不起诉的理论与司法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64.刘为军著:《刑事证据调查行为研究——以行为科学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龙宗智著:《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6.卢永红著:《外国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8.马明亮著:《协商性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9.毛海峰编:《安全管理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80.庞元正、李建华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81.《批准与执行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手册》,赵秉志、王秀梅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82.钱学森等著:《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裘索著:《日本国检察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4.日本法务省刑事局编:《日本检察讲义》,杨磊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85.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6.舒国滢主编:《法理学阶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8.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9.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0.宋英辉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1.宋英辉、吴宏耀著:《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宋英辉、袁金彪主编:《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3.宋炳庸著:《法律行为辨证论》,延边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4.孙长永等译:《英国2003年〈刑事审判法〉及其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5.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6.孙力主编:《暂缓起诉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97.孙笑侠著:《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8.孙笑侠、夏立安主编:《法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9.锁正杰著:《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谭世贵主编:《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1.谭世贵主编:《司法腐败防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2.谭智华著:《法治与社会和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103.唐子畏编著:《行为科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4.汪建成著:《冲突与平衡——刑事诉讼理论的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王果纯著:《现代法理学——历史与理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106.王海明著:《新伦理学(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07.王建东、陈林林主编:《法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8.王晓东著:《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出版社2004年版。
    109.王昕著:《公诉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以C市30年公诉工作为例》,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110.王新环著:《公诉权原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1.王兆鹏著:《当事人进行主义之刑事诉讼》,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
    112.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113.武步云著:《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4.武步云著:《人本法学的哲学探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15.夏红著:《无效刑事诉讼行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6.夏勤著:《刑事诉讼法要论》,朝阳大学出版部1921年版。
    117.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8.谢邦宇等著:《行为法学》,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119.谢邦宇著:《行为法学文稿》,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20.谢小剑著:《公诉权制约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21.谢佑平主编:《刑事诉讼国际准则标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22.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23.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24.杨诚、单民主编:《中外刑事公诉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5.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6.杨明权、韩景卫主编:《行为科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7.杨栩编:《外国名人名言录》,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128.杨宇冠、李立译:《检察官人权指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29.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0.杨宗科著:《法律机制论——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1.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2.曾宪义主编:《检察制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33.张爱卿著:《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134.张国轩著:《检察机关量刑建议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5.张建伟著:《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6.张建伟著:《刑事诉讼法通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7.张丽卿著:《刑事诉讼法理论与运用》,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138.张勤、赵玉芹著:《谈判与行为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9.张穹主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40.张穹主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1.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2.张中著:《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4.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
    145.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6.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7.周长军著:《刑事裁量权论——在划一性与个别化之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8.周永坤著:《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49.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0.左卫民、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1.【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译本),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52.【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53.【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54.【意】恩里科·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5.【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莫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56.【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57.【德】黑格尔著:《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58.【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59.【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德文第二版序。
    160.【德】拉伦茨著:《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1.【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2.【德】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杭聪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163.【德】克劳斯·罗克辛著:《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64.【德】克劳思·罗科信著:《刑事诉讼法》(第24版),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5.【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7.列宁著:《哲学笔记》,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68.《列宁选集》第1卷。
    169.《列宁选集》第4卷。
    170.【法】福柯著:《权利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1.【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2.【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著:《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3.【加】杨诚、单民主编:《中外刑事公诉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4.【日】大谷实著:《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5.【日】大木雅夫著:《比较法(修订版本)》,范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6.【日】冈田朝太郎等口授:《检察制度》,郑言笔述,蒋士宜编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7.【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8.【美】爱德华·C.托尔曼著:《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9.【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0.【美】埃尔曼著:《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1.【美】伯曼编:《美国法律讲话》,陈若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182.【美】冯·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83.【美】丹尼斯·朗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4.【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5.【美】费洛伊德·菲尼、【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岳礼玲著:《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郭志媛译(英文部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86.【美】J.范伯格著:《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7.【美】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88.【美】罗·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杨昌裕、楼邦彦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89.【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90.【美】施瓦茨著:《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91.【美】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著:《行为主义》,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2.【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3.【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4.【美】乔纳森·H.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272、280页。
    195.【美】琼·雅各比著:《美国检察官研究》,周叶谦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196.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组织行为学》(第12版),李原、孙健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7.【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98.【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9.【英】罗杰·科威特尔著:《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00.【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01.【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著:《制度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2.【英】韦德著:《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03.【英】约翰·斯普莱克著:《英国刑事诉讼程序》(第九版),徐美君、杨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柏利民、林家宏、侯春艳:“试析公诉案件之质量预警指标——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2期。
    2.“被告羁押三年本刊关注三年——副县长挪用公款案终结”,载《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
    3.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1期。
    4.卞建林、郭鑫:“我国司法权威的缺失与树立”,载卞建林、侯建军主编:《深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60年刑事诉讼法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蔡墩铭:“泛论刑事诉讼程序”,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15卷第2期。
    6.曹鸿兰:“刑事诉讼行为之理论基础(1)——刑事诉讼行为之效力”,载陈朴生主编:《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7.曹振海、宋敏:“量刑建议制度应当缓行”,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0卷第4期。
    8.陈东升、马岳君:“浙江吴大全案五大疑问真相调查”,载《法制日报》2011- 11-10,第4版。
    9.陈独秀:“学说与装饰品”,原载《新青年》8卷2号,选自《独秀文存》,署名:陈独秀,载《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10.陈光中:《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四十年(下)》,载《政法论坛》1989年第5期。
    11.陈光中:“论我国的酌定不起诉制度”,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
    12.陈光中:“关于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几点看法”,载《检察日报》2009-05-05,第3版。
    13.陈光中:“量刑公正与刑事诉讼制度”,载《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陈光中、陈学权:“中国语境下的刑事证明责任理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2期。
    15.陈光中、崔洁:“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16.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17.陈国庆:“论适用不起诉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4期。
    18.陈会林:“西方行为主义法学述评”,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9.陈健民、王静:“恢复性司法理念及其引入中国的可行性”,载周长军、于改之主编:《恢复性司法:法理及其实践展开》,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陈岚:“西方国家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其比较”,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21.陈美生:“行为法学方法论初探”,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22.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23.陈瑞华:“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24.陈瑞华等:“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载宋英辉、袁金彪主编:《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陈卫东、李树民:“论刑事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的发展趋势”,载《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
    26.陈武等:“检察业务、队伍、信息化‘三位一体’机制研究”,载张智辉主编:《中国检察》(第1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27.陈晓明:“论修复性司法”,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8.陈兴良、梁根林等:“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
    29.陈学权:“德国公诉裁量权的发展及启示”,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0.陈学权:“论公诉裁量中的公共利益标准”,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1.陈永生:“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行为理论——兼论对我国的借鉴价值”,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32.程雷:“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比较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3.戴维·T.约翰逊著:“日本和美国的检察官文化”,吴学斌译,载【意】戴维·奈尔肯编:《比较刑事司法论》,张明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杜健荣:“法律系统的自治——论卢曼对法律自治理论的重建”,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5.樊崇义、张建伟:“我国不起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
    36.冯涛:“日本起诉犹豫制度探析——兼论与暂缓起诉的区别”,载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37.顾永忠等:“日本近期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
    38.顾永忠:“1997-2008年我国刑事诉讼整体运行情况的考察分析——以程序分流为视角”,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8期。
    39.顾永忠、刘莹:“论撤回公诉的司法误区与立法重构”,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0.郭宇昭:“‘法行为’研究的基本范畴”,载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41.何家弘:“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
    42.姬军荣:“基于目标行为和目标导向行为的管理模式”,载《经济师》2003年第10期。
    43.江礼华、徐鹤喃:“司法公正:公诉与辩护并行”,载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4.姜伟:“论公诉的刑事政策”,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3期。
    45.孔繁平等:“山东枣庄:八成量刑建议被采纳”,载《检察日报》2004-03-30。
    46.黎国智、黄建武:“个体行为法律控制探究”,载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47.李利君:“刑事公诉行为的规范与运行”,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期。
    48.李利君、刘根菊:“公诉行为公信力建设的四大调控机制”,载《检察日报》2010-9-6,第3版。
    49.李林:“试论法律行为的性质与特征”,载《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50.李心鉴:“寒夜漫笔——二十年重提刑事诉讼构造论”,载《和谐社会构建与诉讼法学繁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量刑:刑事正义的一半工程——访加拿大蒙特利尔法学院杜蒙教授”,载《人民法院报》2001-05-07,第2版。
    52.林劲松:“起诉便宜主义中的公共利益衡量”,载徐静村主编:《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3.刘根菊、李利君:“刑事简易程序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5期。
    54.刘根菊、李利君:“量刑建议的制度走向与理论思辨”,载卞建林、侯建军主编:《深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60年刑事诉讼法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5.龙宗智:“再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3期。
    56.龙宗智:“中国法语境中的检察官客观义务”,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
    57.龙宗智:“论我国的公诉制度”,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9期。
    58.吕世伦、杜钢建:“行为主义法学评介”,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3期。
    59.马宝善:“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学科——行为法学”,载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60.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61.毛磊:“刑事犯罪走势前瞻”,载《人民日报》2001-8-8,第9版。
    62.潘金贵:“我国台湾地区缓起诉制度及其借鉴意义”,载石少侠主编:《检察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3.仇晓敏著:《量刑公正之程序路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4.饶艾:“行为法学与管理学关系论”,载《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65.沈德咏:《论量刑公正》,载沈德咏著:《司法改革精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66.舒国滢、艾群:“法律行为概念与结构:一个学理的探讨”,载《研究生法学》1998年第4期。
    67.宋继江、王文波:“目标与路径:刑事检察权科学配置的一种实践表述——从一基层检察院的刑事检察专业化尝试谈起”,http://www.szft.gov.cn/zfbm/jcy/ztlm/ldwc/200808/t20080819_98513.html,访问时间2010年10月8日。
    68.孙长永:“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及其司法审查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69.孙晓红:“法律行为概念与构成问题”,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70.谭世贵:“英法检察制度比较”,载《人民检察》1985年第7期。
    71.王翠英:“现代公信力的道德价值”,载《光明日报》2007-07-26,第8版。
    72.王圣扬、李生斌:“中外公诉裁量制度初探”,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73.王锡锌:“自由裁量与行政正义”,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1期。
    74.吴常青:“美国刑事诉讼中撤回起诉及其借鉴意义”,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4期。
    75.吴春莲等:“刑事撤回起诉制度亟待立法完善”,载张智辉主编:《中国检察》(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吴贻伙:“推行量刑建议制度:安徽的探索”,载《检察日报》2010-12-08,第8版。
    77.夏红:“刑事诉讼行为理论的发展流变”,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8.肖玮、李若昕:“量刑建议,不仅防止司法擅断”,载《检察日报》2007-03-28。
    79.谢邦宇:“探索,创新,开展行为法学研究”,载《行为法学》1988年第3期。
    80.谢邦宇:“法学与行为科学”,载谢邦宇著:《行为法学文稿》,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1.谢家友、邓云:“刑事诉讼行为引论”,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3期。
    82.谢鹏程:“论检察权的结构”,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
    83.谢鹏程:“论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载《法制日报》2001-08-05,第3版。
    84.谢佑平:“量刑建议:更大程度地保证司法效率”,载《检察日报》2008-11-26,第8版。
    85.谢佑平、万毅:“刑事控审分离原则的法理探析”,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86.徐国栋:“西方立法思想与立法史略”,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1期。
    87.徐汉明、胡光阳:“关于量刑建议制度的研究报告”,载张仲芳主编:《刑事司法指南》(总第28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8.徐静村、潘金贵:“‘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4期。
    89.张静:“多重角色的选择逻辑和利益相对性”,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6596,访问时间:2010年11月25日。
    90.徐日丹:“针对职务犯罪轻型化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拟出台规定对职务罪案一审判决实行两级检察院同步审查”,《检察日报》2010-7-3,第1版。
    91.杨矿生:“刑辩律师眼中的公诉人”,载《检察日报》2010-11-18,第3版。
    92.约翰尼斯·菲斯特、村山真雄著:“通过刑事司法保护无辜:来自西班牙的案例研究,与德国和日本的虚拟比较”,刘凤科译,载【意】戴维·奈尔肯编:《比较刑事司法论》,张明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3.张国均编:《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导论》,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94.张仁平等:“量刑建议数字化演示:让公正看得见”,载《检察日报》2010-11-30,第4版。
    95.张书华:“公诉工作管理方略”,载张书华主编:《公诉方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6.张文显:“行为主义法学派评介”,载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97.张小玲:“论刑事诉讼中的‘程序分流’”,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
    98.张小玲:“检察机关变更公诉制度初探”,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6期(上)。
    99.张毓平、张志刚:“漫谈国外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载《检察实践》2002年第6期。
    100.张跃华:“辩护律师的量刑建议权初探”,载《政法论丛》2007年第2期。
    101.张泽涛:“诉因与公诉方式改革”,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2期。
    102.张智辉:“公诉权论”,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
    103.赵永红:“公诉权制约研究”,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4.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5.曾康:“国外量刑建议制度考评与借鉴”,载《求索》2004年第7期。
    106.周长军:“起诉裁量权的世界镜像与中国问题”,载樊崇义主编:《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7.周国均:“关于法院能否变更指控罪名的探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08.周国君:“检察官客观义务新探”,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09.朱建军:“朱孝清在天津调研时指出:实现办案高层次目标,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载《检察日报》2010-11-24,第1版。
    110.朱孝清:“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完善”,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11.朱孝清:“论量刑建议”,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
    112.卓泽渊:“我国行为法学基本问题试解”,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
    113.【德】汉斯-耶尔格·阿尔布莱希特著:“刑事诉讼中的变通政策以及检察官在法庭管理开始前的作用”,赵阳译,赵又芳校,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4.【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协商”,载《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冬季号)。
    115.【日】松本一郎:“检察官的客观义务”,郭布、罗润麒译,载《法学译丛》1980年第2期。
    116.【日】松尾浩也:“关于裁量起诉主义”,载【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法律出版社、(日)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
    117.【日】曾根威彦:“量刑基准”,载【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法律出版社、(日)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
    118.【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动向”,金光旭译,载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 Hagg, Punishing criminals: concerning a very old and painful question, New York: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75.
    2. Smith, Robert J., Japanese Society: Tradition, Self and the Social Ord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 Rosecrance,John. Maintaining the Myth of Individualized Justice:Probation Presentence Reeports. Justice Quarterly 5 ( June):235-256.1988.
    4. Model Cod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EC 7-13, Model Rule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Rule3.8.
    5. Townsend v. Burke, 334, U.S 736.
    6. Gordon Van Kessel, Adversary Excesses in the American Criminal Trial, Notre Dame Law Review(1992).
    7. Inagawa, Tatsuya,“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Japan: Investigation and Prosecution”,Tokyo:UNAFEI,1994.
    8. George C.Homans and David M.Schneider, Marriage, Authority and Final Causes: A Study of Unilateral Cross-Cousin Marriag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5.
    9. Julia Flonda,Public Prosecutors and Discretion——A Comparative Stud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10. Johnson, David T.,“The Japanese Way of Justice:Prosecuting Crime in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Boalt Hall School of Law Program inJurisprudence and Social Policy,Ph. D dissertation,1996.
    11. James C.Backstorm, Gary L. Walker,“The Prosecutor in Juvenile Justice: Advocacy in the Courtroom and Leadership in the Communtiy”, Prosecutor, May/June, 2004.
    1.《论语·魏灵公》。
    2.《唐律·名例四·老小废疾》。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7.孙国华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8.高清海主编:《文史哲百科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王守安:“检察裁量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馆藏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10.王振峰:“刑事政策模式选择——以我国社会转型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11.刘霞:“不起诉裁量权研究”,山东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