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也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共执政历史上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由领导民主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党变成了掌握全国政权、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政治地位、中心任务和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党既领导和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社会变革,又促使自身的各项工作主动转型,适应这种变革。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各级党委政府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方法和制度,在提高干部队伍专业素质、纯洁干部队伍、惩治腐败行为、加强领导班子配备与干部队伍管理、推进干部工作制度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造就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善于执政领导和行政管理、清正廉洁、团结协作的干部队伍,为推动共和国发展创造了条件,成功完成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从革命战争年代过渡到和平建设时期的时代转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对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过程进行系统回顾,对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主要路径、时代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历史特点和规律。同时,选择北京市干部队伍建设为例进行典型分析。由于建国前北平主要处于国统区,党的干部队伍长期以地下党的身份在艰难环境下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定都北京,解放前后北京市党的干部队伍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历史过程具有典型特征。本文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分析,促进有关研究具体化、深入化。在此基础上,总结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历史经验和主要不足,结合当前干部队伍实际进行理性思考,得出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启示。论文分为七个部分:
     一是对建国前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历史回顾,弄清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前的历史状态。按照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回顾干部队伍建设的历程,分析民主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明确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逻辑起点。
     二是分析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历史背景。审视建国前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厘清推动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主客观因素,弄清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动力来源和环境条件。
     三是论述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实践进程。回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在这一历史时期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思想,分析北京市委彭真等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观点。从干部队伍扩充、管理体制演变、干部调整选配、干部教育培训、打击腐败从严管理干部等方面分析了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四是分析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主要特点。在转型的路径选择方面,探讨苏联干部管理模式和制度对于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通过整党、整风,“三反”、“五反”等各类政治运动清理和整顿干部队伍的过程,梳理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制定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的具体情况。在转型的时代效应方面,分析干部队伍建设与政治变革、民主改革和文化整合的关系,分析干部队伍建设转型对于构建执政党干部工作体系、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发挥的作用,并对干部队伍建设重要问题研究的起步进行审视。
     五是具体考察建国初期北京市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过程。借助北京市历史档案资料,考察解放前北平地下党的革命传统和组织力量,和平解放后北京市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定都北京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重大挑战,并分析干部队伍扩充、结构调整、教育培训、党内组织生活、区县和街道干部队伍等方面的情况。
     六是对建国初期北京市干部队伍建设转型进行专题研究。针对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发动一系列政治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选择三个专题对北京市落实中央要求,组织开展整风运动、整党运动和“三反”运动的历史背景、组织过程和运动结果进行全面审视,为研究干部队伍建设转型提供典型视角。
     七是分析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历史启示。总结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不足,对比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过程,结合当前干部队伍的现状和问题,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提出具体思路。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转型基本上是成功的,主要结果是为党领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干部工作体系。转型过程也存在重大不足,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度挖掘。在当前历史条件下,要坚持从严治党,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和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展现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人文内涵和关怀;坚持发扬民主,不断提高干部人事工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坚持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为我所用,深入学习各国管理经验和现代人力资源知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部工作体系。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is the key of party building, and it is importantcontent of the CPC history research.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the constructionof cadre troop of the CPC's ruling history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remarkableresult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came the ruling party exercising the power andleading nation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which leading the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armed seizure of power.The central task and the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significantly. In this major historicalturning point, the party lead and promote a nationwide social change, while promotingthe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the party's firstgeneration of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and all levels of Party committees andgovernm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are to adapt to changes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follow the trend of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almly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ory, methods and systems to strengthen the contingent ofcadres,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 the purity of the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and punish acts of corruption,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team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management, promoting the work of cadresinstitutionalized conducted a careful study, carried out much fruitful work, creating apolitical group of excellent quality, cadres, good at ruling leadership andadministration, honest and upright,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Republicof development,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transi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cadre troop from the revolutionary war peace-building during the era of transition, and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Marxism as a guide,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ombination of point of view, the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cadres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reviewand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transition path, era effect,summed up the histo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Beiping mainly in the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ofthe party's long-term to the identity of an underground in a difficult environment towork,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apital Beijing, Beijing Party cadres team hasundergone very profound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libe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has the typical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includes seven parts:
     First,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s cadre ranks historical review and clarifythe history of state before the transition of the early days of cadres. In accordance withthe founding of the early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period, the AgrarianRevolutionary War, the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the various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War of Liberation, to review the journey taken by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iod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of cadres, clearthe early days of cadres team building transformati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he second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alysis of theearly days of cadres. Look at the background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socialchange, analysis of party build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and to clarify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to promote the restructuring ofcadres, and to ascerta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wer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third is discussing the founding of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practice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Review of Mao Zedong, Liu Shaoqi, ZhouEnlai, Zhu De, Ren Bishi, Deng Xiaoping, Chen Yun and other leaders in thishistorical period, th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 analysisof the Beijing Municipal Committee Peng Zhen, Liu Ren, Comrade views on therestructuring of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 Expansion, management system evolutionfrom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 cadres adjust matching,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combat corruption and strict management cadres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the main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transition.
     Fourth,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by the analysis of the early daysof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path to choose,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Soviet cadremanagement models and system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days of thecontingent of cadres, and the whole party, rectification, straighten out the constructionof cadre troop of various political movements such as the process of combing the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to study and formulate a series of work systems,large-scal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dres. In the era oftransition effect,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and political changeand democratic reform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in transition to build the working system of the ruling party cadres to carry outthe role of large-scal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thest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t issues to examine.
     Fifth, study specifically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Beijing construction ofcadre troop in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With Beijing's historical archives to study theliberation of Peking underground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trength,analysis of the overall state of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troop in Beijing, a major readjustment of the capital Beijing team of cadres to expandthe contingent of cadres,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 education andtraining of cadres, party organizational life, district and street team and the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building specific analysis.
     Sixth, is to conduct special studies in the early days of cadres in Beijingtransition. Launched a series of political movements for the early days of the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building process,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historicalimpact, select the three topics to Beijing to implement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theorganization has carried out the rectification movemen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the whole party movement and the anti-movement,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andexercise a comprehensive look at the typical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for thecontingent of cadres.
     finially,is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revelation of analysis of the earlydays of cadres.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early days of cadres and tocontrast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adres, combined with the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troop and scientific to put forward specific ideas for the new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cadre troop is successful in the early days of China. The main result is to provideorganizational support for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party leadership, initially built up the party cadres working system of the socialistperiod. The transition proces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ack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lessons to be the depth of excavation. In the current historical conditions, to adhere tostrictl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and thework style of cadres building; people-oriented, full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are in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 insist on promoting democracy,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the cadre and personnel work credibi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masses; adhere to thesystem construction,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work of cadres scientific,institutionalized and standardized; insist on for our own use, in-depth study of thenation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human resources knowledge; adhere to the times,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adres working system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40页。
    ①(英)爱德华·霍利斯·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页。
    ①关于转型一词的含义,参照了互联网“百度百科”的有关介绍,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35588.htm。
    ①(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版,第21页。
    ②(苏)E·M·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王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版,第83页。
    ③(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①(美)P·科尔钦:比较史学的功能、问题和前景,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9期。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81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93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192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51页。
    ②李君如主编:《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47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①参见《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载于《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1934-193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
    ②指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两次历史性转折。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①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1936-193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66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1939-194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①陈云:《陈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1939-194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页。
    ①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90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1941-194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④参见《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8页。
    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1939-194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1941-194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①赵生晖、桑学成:我党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三次干部大调配,《党史纵横》1988年第12期。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中央党史
    出版社2000年版,第682页。
    ②《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版。
    ③毛泽东:《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④《关于大量提拔培养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609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192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71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192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7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①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
    ①习仲勋:《在西北党校开学会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10月4日。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附卷一,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7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编:《党的学说文件汇编》(1949-1957)(内部发行),第41页。
    ①参见周恩来在第1次扩大政务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49年10月21日。
    ②参见安子文在七届三中全会上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情况及发展和巩固党的问题的发言,1950年6月7日,转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②刘少奇:《对中央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参见《刘少奇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3页。
    ③王朝彬:《三反实录》,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
    ④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结论》(1955年3月31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146页。
    ⑤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
    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⑦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②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
    ②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9页。
    ③刘少奇:《学习态度方法》,见《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④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⑤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9页。
    ⑥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选集》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01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949—1976)(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②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0-351页。
    ③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
    ①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党的建设文献、资料汇编》第19册,第
    275—276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页。
    ①邓小平:《在西南局城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提纲》,载《邓小平文选》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页。
    ②参见郭娅等:《邓小平与建国初期大西南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③参见郭娅等:《邓小平与建国初期大西南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③井建斌:《简论任弼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载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④陈云:《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页。
    ①数据来源:本表为笔者参照《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有关史料整理和制作。
    ②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172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②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③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①政务院1951年7月30日颁布,转引自《陕西政报》,1951年第8期。
    ①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文献选编下,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张志坚主编:《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③参见安子文在全国人事工作座谈会上报告,《中国劳动人事年鉴》(1949-1987),第1421页。
    ④数据来源:本表为笔者参照《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国劳动人事年鉴》(1949-1987)等有关史料整理和制作。
    ①张志坚主编:《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页。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
    ③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④张志坚主编:《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页。
    ①参见张志坚主编:《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页。
    ①参见张志坚主编:《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编:《组工文件选编(1953-1954年)》,第102页。
    ③刘少奇:《在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1年3月28日),载《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下),第67页。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72-577页。
    ⑤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73页。
    ①数据来源:本表为笔者根据1953年11月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的有关内容制作。
    ②参见《关于中央组织部的机构和业务的暂行规定》,载《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下),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②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49.9—1950.12)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00页。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调配局等:《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④中共中央组织部调配局等:《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4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79页
    ②高新民、张希贤:《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①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及发展新党员工作的执行情况的报告,1952年1月16日。
    ②孙瑞鸢:《三反五反运动》,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③参见王朝彬:《三反实录》,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④傅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党风廉政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68页。
    ②傅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党风廉政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③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下),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②参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79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97页。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4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128页。
    ①(苏)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495页。
    ①(苏)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542页。
    ②(苏)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180页。
    ③(苏)列宁:《列宁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18页。
    ④(苏)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156页。
    ①《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3页。
    ①参见安子文关于组织工作会议准备会议给刘少奇的报告(1950年8月14日),载《组工文件选编》(1949年10月—1952年),第139-140页。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组工文件选编(1949年10月—1952年)》,第286-28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l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①数据来源:本表为笔者参照《关于1953-1954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资料编制。
    ②(苏)卡尔平柯著:《苏联国民经济中干部培训制度》,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1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l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②(苏)福明:《干部的选择、配备和培养》,第9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②《介绍北京市第五区的抗美援朝宜传专责制》,人民日报,1951年4月15日。
    ①雷厚礼、武国辉:《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318页。
    ①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北京市档案局:《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1—1987),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②张大中:《我所经历的北平地下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①张大中:《我所经历的北平地下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①数据来源:本表为笔者参照《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1—1987)有关内容整理和编制。
    ①赵晋:《解放前夕北平的辖区及国民党政权机构概述》,《北京党史》1994年第1期。
    ①参见《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见北京档案馆有关北京市军管会卷宗。
    ①参见《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②参见《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③参见《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④北京市档案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5页。
    ①数据来源:本表为笔者参照《北京的和平接管》(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等有关资料整理和编制。
    ②参见《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③参见《人民日报》,1949年2月21日。
    ①数据来源:本表由笔者综合《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一卷)、及《北平党组织公开》文章(《北京党史》2009年第4期)等资料整理和编制。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人事处理委员会对原国民党机关人员的处理方案》,载《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94页。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②《七月份下半月组织工作计划》(1949年7月18日),北京市档案馆38—2—271。
    ①参见《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关于解放以来发展与巩固党的工作总结》(1950年3月),《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50年),第153页
    ②参见《中共北京市第九区区委会建党计划》(1952年7月12日),.北京市档案馆41—2—16。
    ③参见《中共北京市第九区区委会建党计划》(1952年7月12日),北京市档案馆41—2—16。
    ④参见《中共北京市第九区区委会建党计划》(1952年7月12日),北京市档案馆41—2—16。
    ⑤参见《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关于北京市建党工作的几点经验》,(1952年10月23日),载《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52年)》,第553页。
    ⑥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北京市东城区组织史料资料(1949—1987)》,1990年编,第53—55页
    ①数据来源:摘自《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1—1987),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8页。
    ①参见《组织工作报告(1949年2月7日—3月11日)》,北京市档案馆38—2—272。
    ①数据来源:笔者参照《北京志》(政务卷—人事志)有关资料编制。
    ②数据来源:摘自《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北京市年度国家干部基本情况统计表(1949—1965)》,载于《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1—1987),第310页。
    ①参见《北京市第四区在职干部一九五二年下半年理论教育计划》,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3—2—204。
    ①参见《组织工作总结报告(1949年2月7日—3月28日)》,北京市档案馆38—2—272。
    ②参见《接管国民党北平市警察局内一分局、内三分局》,《当代东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③数据来源:本表为笔者参照北京市档案馆38—2—272等材料整理和编制。
    ①参见《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废除伪保甲制度建立街乡政府初步草案》,载《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年12月—1949年)》,第328页。
    ①《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干部贪污腐化和违犯政策的情形向中央、华北局的报告》(1950年4月24日),《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50年)》,第171、17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①彭真:《检查纪律检查作风》(1950年5月18日),《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50年)》,第195页
    ②王之鸿:《东城区历次整党整风实践的启示》,《北京党史》2005年第3期,第30页。
    ①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计划》(1951年8月30日),载于《北京党史》2002年第4期,第42页。
    ①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计划》(1951年8月30日),载于《北京党史》2002年第4期,第42—43页。
    ②《加强党的干部与组织工作》(1949年10月14日),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1—1—671。
    ③数据来源:参见《整党期间审查党员发现问题及处理情况统计表》(1951年12月25日),北京市档案馆38—1—293。
    ①《前门区入城五年来党的基本情况》(1954年10月),北京市档案馆38—1—349。
    ②数据来源:本表为参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计划》(1951年8月30日)整理和编制,载于《北京党史》2002年第4期,第42—43页。
    ①参见王朝彬:《三反实录》,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4.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
    5.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
    6.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1994
    7.陈云文选(1949-1956).人民出版社.1984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9.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0.李先念建国初期文稿选集(1949-1954).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1.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
    12.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工作通讯(1950-1956).内部发行
    13.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工作文件选编(1950-1956).内部发行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5.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19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6.中央组织部干部调配局.干部管理工作文件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1990).人民出版社.1991
    1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9.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党的学说文件汇编(1949-1957).内部发行
    20.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81
    22.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1-1987).人民出版社.1992
    23.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人民出版社.1964
    24.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
    25.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6.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教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8.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人民出版社.1952-1955
    2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0.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31.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2.李君如.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7
    33.张志坚.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4.高新民、张希贤.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35.张大中.我所经历的北平地下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36.彭穗宁等.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纲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7.陈风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38.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安徽人民出版.1987
    39.陈登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40.柳建辉.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1.柳建辉等.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2.蔡长水等.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43.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4.王顺生、李军.“三反”运动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45.孙瑞鸢.三反五反运动.新华出版社.1991
    46.王朝彬.三反实录.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
    47.何永红.“五反”运动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48.赵云献.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原理.人民出版社.1998
    49.王关兴等.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0.师吉金.构建与擅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1949-1957).济南出版社.2004
    51.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52.宋境明.毛泽东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53.陈明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54.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政纲人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55.萧超然.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6.迟福林、田夫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7.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8.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9.李景鹏著.政治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0.朱国云著.政治社会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1.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2.施雪花.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3.蔡长水等.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64.蔡长水等.党的建设历史经验与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65.彭穗宁等.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纲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66.窦效民.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67.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68.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69.方晓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湖南出版社.2002
    70.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71.郭笙、王炳照、苏渭昌.新中国教育4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72.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3.宋春、刘志超.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74.李小三.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75.田酉如著.彭真传略.人民出版社.2007
    86.中共北京市委编写组.刘仁传.北京出版社.2000
    77.关于召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1—9—81
    78.区级以下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中的几个问题及我们意见.北京市档案馆.1—9—83
    79.北平市第九区人民政府区街干部配备一览表.北京市档案馆38—1—11
    80.七月份下半月组织工作计划.1949年7月18日.北京市档案馆38—2—271
    81.组织工作总结报告.1949年2月7日——3月28日.北京市档案馆38—2—272
    82.接管工作总结.北京市档案馆.39—1—2
    83.1954年下半年干部工作计划.1954年7月6日.北京市档案馆.39—1—247
    84.中共北京市第九区区委会建党计划.1952年7月12日.北京市档案馆41—16
    85.一九四九年度工作总结.1949年12月25日.北京市档案馆45—1—1
    86.巩固党的工作计划.1950年11月24日.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1—1—680
    87.东单区区工会五二年下半年工作总结.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4—1—9
    88.刘维芳.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3
    89.冯林平、李跃.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沧桑.2003.6
    90.柳建辉.立国之初党和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思考与总结.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1
    91.王双梅.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和发展.党的文献,2003.1
    92.陈德金.建国初期的党风与廉政建设.思想建设.1991.3
    93.胡福明.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几点思考.党的文献.2002.5
    94.王新平.关于建国初期我党反腐倡廉的回顾与思考.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95.李春宜.从国内外形势谈党在建国初期政策的正确性.文教资料.2006.3
    96.[英]威廉、葛德文著.何慕李译.政治正义论.商务印书馆.1997
    97.[俄]俄共中央特别委员会.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53
    98.[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99.[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著,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0.[美]傅高义著、高申鹏译.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01.[日]泉谷阳子.中国建国初期的政治与经济:群众运动与社会主义体制.御茶の水书房.2007
    102.[加]杰里米·布朗、[美]毕克伟.胜利的困境:早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
    103.Cabiel A.Almond,“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inMyronWeiner and Amuel P.Huntingon(eds.),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