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日中小学活动德育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明确了“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道德教育”之于“教育”,其本质和内核是完全一致的——即塑造更加完善的人。因此,“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亦作为道德教育贯穿始终的核心追求,通过此次《纲要》的颁布再次到得了深化:从理论层面的“学生主体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双主体论”,到方法论层面的“反对强灌”、“疏与导相结合”等,均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为了使道德教育在现有的考核制度和课程框架下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做到“以学生为本”,活动德育应当成为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之一
     而中国的近邻日本以其丰富的活动德育资源闻名于世,同时,中国与日本又同属于儒教文化圈,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通过对比和借鉴当代日本中小学活动德育的有益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活动德育理论和实践水平,让“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本文从当代中日中小学活动德育的对比作为切入点,其研究意义在于:首先,从宏观层面看,借鉴日本活动德育成功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化解现代化转型期所带来的问题;其次,从中观层面看,借鉴日本活动德育成功经验有利于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更好地实践“育人”核心;最后,从微观层面看,借鉴日本活动德育成功经验有利于在现有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辟新的德育途径。
     因此,本文比较并借鉴在活动德育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近邻日本,以其借此更好地发展我国活动德育理论和实践,把“以学牛为本”落到实处,最终实现“育人为本”。
     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活动德育的相关概念。首先,解析“活动”,以及“活动”与“实践”的关系;其次,阐述了活动德育的概念及其内涵;最后,逐一阐明题目中“当代”、“中小学”和“道德教育”在本文中的界定。
     第二部分对比分析了当代中日活动德育的主要理论。当代中国活动德育的主要理论是以戚万学教授为代表的“活动目的论”,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在活动中加速道德“内化”和“外化”,并将活动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课程;当代日本活动德育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宫田丈夫的“道德实践能力的结构分层理论”以及押谷由夫的“体验理论”。最后,本文将当代中日活动德育理论从共相和殊相两方面加以对比。两者的共相主要表现在: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活动或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强调自觉地道德行为是活动德育的最终目的;殊相主要表现在:两者源流不同所导致的侧重点不同以及活动德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实际地位不同。
     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当代中日中小学活动德育实践。从活动德育目标、原则、内容与形式、特色四个维度展开,着重分析两国的差异性。
     第四部分阐述了当代中日中小学活动德育存在的问题。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活动德育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被认同;活动德育面临执行难;与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内容与形式需要创新等;日本的主要问题是活动德育中存在价值相对主义倾向;大量活动导致学力下降;依赖教师素质导致活动德育效果良莠不齐。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落脚点,即通过对当代日本中小学活动德育的比较借鉴,提出开创我国中小学活动德育新局面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人为本,紧扣活动德育的“育人”核心;固传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活动德育传统;助执行,提高既有框架下的活动德育效果;以及重创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德育新发展四个部分。
In May 2010,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Guide for Medium-and-Long Term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2010-2020)", clarifying that "being students' oriented" should be the core value of education.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is also calle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activities, meaning in this kind of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can learn ethics with their own choice of activity with the guide of their teacher and the activities are so closely related to students' daily life that they can practice the ethics on their own when the whole process of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is done.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from the well-experienced Japan of their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and thus fulfill Chinese government's requirement of being "students' oriented".
     The reason for using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as the subject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hat first, it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learn from Japanes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to better re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gr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econd, it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learn more practical operations f in the period of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learn the innovation method of activity education from Japanese practice, which is still in the current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So the essay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learn from Japanes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to facilitate China's moral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better clarify how to make the concept of "student-oriented" more practical.
     This essay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concept clarification and related theory comparison, which clar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cept "activity" and "practice" and identify the core concepts in the dissertation such as "contemporary", "high school" and "moral education".
     Seco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ory of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in Japan and China. The same side of the theories in both countries is that they both value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ence and the ultimate purpose is to let student practice what they learn by themselv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eories is that the Japanese theory is more focusing on practice, while the Chinese theory is more focusing on making students believe the key value.
     Thir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The comparison will be carried out in four directions, including objective, principle, content and form and unique features.
     Fourth, notify problems contained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Fifth, mak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how to further improve Activity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引文
[1]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P89
    [2]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P164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版:P571
    [2]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P100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6
    [2]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P96
    [3]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P176
    [4]杨怀祥.构建活动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中“人”的回归[J].教学与管理,2007年3月:P25
    [1]尹艳秋.培养生存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走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2月第1期:P9
    [1]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P96
    [2]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P26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29
    [1]绕从满.当代日本小学教育[M].出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206
    [2]陈俊珂.日本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特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P13
    [1]张德伟 展素贤.从培养“丰富的心灵”到培养”丰富的人性”再到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J].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8月第4期:P2-6
    [2]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P177
    [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P10-11
    [1]王火生.发展之基和谐之本——中国教育改革30年回顾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2月
    [2][日]文部省编.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M].时事通信社1999年版
    [1]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P80
    [2]熊宁佳.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年
    [3]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P179
    [4]高益民.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曹能秀.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218
    [1]檀传宝等著.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P27
    [1]檀传宝等著.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P46
    [2]于洪波.日本和美国教育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P7
    [1]佐佐木毅等著.新编社会科教材(小学3、4年级下)[M].日本:东京书籍,平成19年:P16-122
    [2]小学和初中每学年大约共有950课时左右。(参见于洪波.日本和美国教育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P87-88)
    [1]这个真实的故事大致是:班主任老师从市场买来小鸡,准备养大后在家政课上示范如何做咖喱饭,但是当小鸡真正长大时,孩子们却产生了分歧。有些学生认为太残忍了,而有些孩子则说,为了生存没有办法,我们不是每天从市场上买肉来吃吗,为什么自己养的鸡就觉得可怜呢。“我们难道不是在把残酷的事让他人去做,而自已却什么也不想,而且吃得很香吗?”(参见[日]大田尧.把自然还给孩子——关于当代教育问题的思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1月:P90
    [2][日]大田尧.把自然还给孩子——关于当代教育问题的思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1月:P63
    [3][日]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M].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P2-3
    [1]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P44
    [2]史忠媛.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4年
    [3]王映哲.教育改革中的日本道德教育演进及启示[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江峰.从“生活即教育”看当代中国教育改革[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3月:P26
    [1]张华.论“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PI0
    [2]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改革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5期
    [1]檀传宝等著.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P42
    [2]檀传宝等著.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P48
    [3]赵献梓.初级中学德育活动实效性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吴贵君.综合实践活动——想说爱你不容易[J].教育科研论坛,2005年11月
    [2]曹能秀.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128
    [3]陈永明.新世纪日本中小学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89
    [4]虞小强.日本素质教育研究及启示[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赵晖.战后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公民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P8
    [1]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二论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异步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P39
    [1]鲁沽.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P52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2][日]大田尧.把自然还给孩子——关于当代教育问题的思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1月:P90
    [3]檀传宝等著.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4]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5]于洪波.日本和美国教育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P7
    [6]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7]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P14
    [8]曹能秀.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9]陈永明.新世纪日本中小学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M]. Beijing:Posts & Telecom Press, Jan.2006
    [11]Robert E. Slav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 Beijing:Posts & Telecom Press, Jul.2004
    [12]陈永明.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1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15]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6]杨薇.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17]绕从满.当代日本小学教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朱永新.当代日本道德教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P89
    [21]佐佐木毅等著.新编社会科教材(小学3、4年级下)[M].日本:东京书籍,平成19年:P16-122
    [22]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R].1986-6-23.[日]文部时报,1987,(8)临时增刊号
    [23]二期课改教材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改革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5期
    [24]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二论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异步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25]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强大动力——三论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异步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26]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核心任务——五论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异步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27]赵晖.战后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公民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P8
    [28]虞小强.日本素质教育研究及启示[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9]史忠媛.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4年
    [30]王映哲.教育改革中的日本道德教育演进及启示[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1]周申波.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3年
    [32]尹艳秋.培养生存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走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2月第1期
    [33]陈俊珂.日本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特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34]高益民.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5]王攀峰.学习与牛活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6期
    [36]吴建华.近代以来日本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37]吴贵君.综合实践活动——想说爱你不容易[J].教育科研论坛,2005年11月
    [38]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P43
    [39]王丽荣陈志兴.池田大作和谐德育观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40]赵献梓.初级中学德育活动实效性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1]王晴.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J].基础教育,2010年10月
    [42]江峰.从“生活即教育”看当代中国教育改革[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3月
    [43]曹能秀王凌.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44]王火生.发展之基和谐之本——中国教育改革30年回顾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2月
    [45]杨怀祥.构建活动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中“人”的回归[J].教学与管理,2007年3月
    [46]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3月
    [47]王丽荣.近现代中日道德教育目标比较[J].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
    [48]张华.论“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49]杨孔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第1期
    [50]王丽荣.日本青少年品行规范意识问题及其对策的警鉴[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
    [51]熊宁佳.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年
    [52]王丽荣.影响日本德育因素的若干思考[J].东北亚研究,2007年9月
    [53]中国新闻网记者.国务院明确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五大方针[E].中国新闻网www.edu.cn.2010年5月7日
    [54]中华网记者.中国教育改革力求回应民意[E].新华网.2011年2月21日
    [55]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E].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vww.gov.cn2010年7月29日
    [56]郭雯霞.当前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57]胡连利田红虹.外化与异化:日本文化的成长与困顿[J].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第1期
    [58]绕从满.主体性与综合性的交融: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论解析[J].外国道德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59]易红郡.日本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2期
    [60]张德伟.日本基于新学力观和生存能力观的教材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