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是指通过重叠、加缀等构词方式或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形容词具有显著描绘性的生动化形式。在汉语研究史上,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这一说法形成较晚,但其重要形式——重叠却出现较早,研究历史比较长,成果也比较多,备受学者们重视。虽然,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中重叠式这一内容的研究,前辈和时贤思想活跃,成果不凡,但对加缀、复合等方式研究极少,还不够系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目前,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中还存在着界定模糊、范围和名称不统一、形式归属不一致、研究力度不均衡等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论文立足于汉语事实,试图在学习和借鉴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挖掘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独到之处,并对其进行分析,力求从多角度深入、细致地探讨有关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引用了哈森先生关于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明确定义。之后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外部表现形式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力求对它做出较为全面、详细的描述,揭示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在外部表现形式中的某些规律。其次,从内部结构方式入手,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类。而后,着重考察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句法功能。最后从语句的音乐美、感情色彩的浓重性、修辞意义的明确性、语句的口语色彩、语义的模糊性五个方面入手总结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修辞功能。
     本文是在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感谢诸位先贤时哲提供的研究材料和成果。
The vivid adjective form of modern Chinese makes adjectives have apparently descriptive patterns by using overlapping, adding affix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patterns. It came into being quite late in Chinese research history. However, its most important pattern, overlapping, appeared earlier.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 lot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refore, scholars have attached too much importance to overlapping and do quite lots of researches on it. However, they have touched a little on affixes and other composite patterns. We don’t have a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them and will further study at them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vivid adjective form of modern Chinese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For example, it is not clearly defined; the attribution of the patterns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forms; the emphases of researches are not balanced, and so on.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ing some special points in it and analyzing some problems from various angles, on the basis of facts of the Chinese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predecessors.
     In the research course, the writer first uses the definition from Mrs. Hazon as introduction. After that the writer does some researches on its external forms with a more complete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in order to reveal some rules of them. Next, the writer classifies it by its internal forms of construction. The following, the writer inspects its syntax functions. At last, the writer concludes its rhetoric functions from five aspects: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of sentences, the thickness of emotional sentences, the clarity of rhetoric meanings, the colloquial emotion of sentences and the vagueness of semantic meanings.
引文
[1][8]哈森,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1 期,第 71 页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8 页
    [3][9][11]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第 3-4 页
    [4]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973 年第 1 期
    [5]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第 301-326 页
    [6]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87 页
    [7]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 5 期,第 56-57 页
    [10][12][13]吕叔湘著,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637-640 页
    [14]张斌著,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26 页
    [15]吴洁敏,论汉语节奏规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 年第 1 期,第 43 页
    1.哈森,现代汉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165 页,第 232 页 ,第 274 页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 4 月,第 25-28 页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8 月,第8-9 页
    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 6 月,第 284-387 页
    5.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 12 月, 第 226-228 页
    6.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7 月,第231-233 页
    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 4 月,第 105-112 页
    8.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 3 月,第 637-659 页
    9.王国璋,现代汉语形容词用法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12 月
    1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174-180 页
    1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10 月,第 168-193 页
    12.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74-180 页
    13.方绪军,现代汉语实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0 月,第 199-243 页
    14.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第 23-27 页
    15.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7 月,第 305-310 页
    1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7 月,第16-17 页
    17.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第 24-35 页
    18.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年4 月,第88-96 页,第109-119 页
    19.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 2 月,第 105-121 页
    20.邵敬敏、任芝瑛、李家树,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月,第 57 页
    21.吕叔湘,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A],吕叔湘主编,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第 301-326 页
    22.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A],朱德熙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第 3-41 页
    23.胡明扬,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A],胡明扬主编,北京话初探[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 120-139 页
    24.卞觉非,AABB 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A],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87-202 页
    25.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Z],2003 年 12 月第 1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2 月
    2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简编[Z],1998 年12 月第1 版,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年5 月
    27.周行健、余惠邦、杨兴发,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Z],2000 年 9 月第 2 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年 4 月
    28.梅家驹,现代汉语搭配词典[Z],1999 年 12 月第 1 版,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年12 月
    29.晁继周、韩敬体,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Z],2005 年 6 月第 5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 7 月
    30.哈森,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1 期,第 71-75 页
    31.哈森,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重叠构词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 3 期,第 70-77 页
    32.赵惠,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修辞功能[J],中外学术导刊,2005 年,第19 期,第94-96 页
    33.汪如东,汉语重叠的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1 期,第30-33 页
    34.王玉梅,论 ABB 式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和构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4 卷,第695-698 页
    35.汪如东,汉语重叠的修辞意义刍议[J],修辞学习,2002 年,第 5 期,第 32-33 页
    36.杨国学,形容词“ABB 结构”的修辞特点[J],修辞学习,1999 年,第1 期,第18-19 页
    37.段晓平,“A 而不 B”格式的修辞性能[J],修辞学习,1999 年,第 4 期,第 46-47 页
    38.陈群,说“越来越 A”[J],汉语学习,1999 年,第 2 期,第 26-28 页
    39.邢红兵,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1 期,第23-28 页
    40.张爱民,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与作其它成分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 年,第 2 期,第 77-84 页
    41.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J],汉语学习,2001 年,第 2 期,第93-101 页
    42.崔建新,可重叠为 AABB 式的形容词的范围[J],世界汉语教学,1995 年,第 4 期,第 69-77 页
    43.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 年,第 1 期,第 117-126 页
    44.朱景松,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3 年,第 3 期,第 9-16 页
    45.戴莉,ABB 类形容词的构成要素及其性质[J],社科纵横,1999 年,第1 期,第67-69 页
    46.崔容,太原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1 期,第55-57 页
    47.杨绍林,ABB 式形容词的读音规范问题[J],成都师专学报,1998 年,第4 期,第46-49 页
    48.李志江,ABB 式形容词种BB 注音的声调问题[J],语文建设,1998 年,第12 期,第2-6 页
    49.鄂巧玲,AA 式形容词状语的考察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第67-73 页
    50.陈光,现代汉语双音动词和形容词的特别重叠式[J],汉语学习,1997 年,第 3 期,第54-58 页
    51.邱莉芹,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的形式特征[J],连云港师范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1 年,第2 期,第 34-37 页
    52.杨振兰,形容词的重叠构形试析[J],文史哲,1995 年,第 3 期,第 94-98 页
    53.黄斌,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ABAB 式[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第50-53 页
    54.王麦巧,形容词重叠“AA”式在广告中的新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 5 期,第 56-57 页
    55.邱莉芹,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变化特点及类化作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期,第 103-106 页
    56.章新传,余江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南昌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第 129-132 页
    57.李莺,重叠形容词的变调问题的考察[J],韶关学院学报,2001 年,第11 期,第14-20 页
    58.梁忠东,玉林话形容词的结构形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第 84-91
    59.吴洁敏,论汉语节奏规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 年,第 1 期,第 44-47 页
    60.吴吟,汉语重叠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0 年,第 3 期,第 28-33 页
    61.王晓烨,论汉语词汇中“ABB”式形容词的修辞特征及功能[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 年,第 4 期,第 119-122 页
    62.金宝允,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2 年
    63.元传军,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2 年
    64.张力立,浅论 ABB 式形容词[D],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1 年
    65.郑梦娟,ABB 式形容词研究[D],武汉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