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主政治中的政党监督普遍存在于当代世界各国,中国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主要指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社会管理过程中对共产党及其国家机关的工作开展的政治监督,它不仅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本文在回顾参政党民主监督发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参政党民主监督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价值,指出参政党监督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分析制约参政党民主监督职能发挥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探讨加强和完善中国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对策途径。
     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角度与方法。第二章,在理清政党监督理论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性质特点和内容方式。第三章,把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历程分成初步探索、提出实践、破坏停滞、恢复发展四个阶段,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详细阐述中国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形成发展过程。第四章,主要论述参政党民主监督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作用,指出民主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和参政党参政能力。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参政党自身建设、参政党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制约当代中国参政党民主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因素。第六章,建议通过优化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外部环境、加强参政党的建设、完善参政党监督机制以及联合其他类型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发展。最后的结论部分,主要是对整个论文做简短的总结和补充,并对中国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发展前景给予展望。
Nowadays party supervision in democracy almost exists in every country.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ies' democratic supervision to the ruling party mainly refers to the democratic and governing supervision which the democratic parties make to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tate governments in participating in and discussing state affairs, social management. It’s not only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supervis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it’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it clear that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important values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deeply analyses the major reasons that restrict the democratic supervision function of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ies.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ways and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ies’supervision mechanisms .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preface, body and conclusion.
     Chapter I makes an overall generalization about the dissertation, including the studying background of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supervis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on writing this dissertation and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main studying methods which needed to be clarified.
     Chapter II to Chapter VI are the bodies of the thesis. Chapter II concerns about the theory of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It starts with the general analysis of supervision theory, then elaborates Marxism-Leninism democratic supervision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supervision theory.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se, it sums up that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theory not only has an inheritance to Marxism-Leninism supervision, but also has reference from western countries’supervision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corporates the Chinese basic conditions so it is a party supervision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III mainly makes a fully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It divides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into the stage of gestation, preliminary exploring, proposing practice, stagnation and redevelopment. It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articipatory party’s democratic supervision in details by using historic methods and indicates that the achievemen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at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has made with plenty of facts.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has encountered setbacks in its development.
     Chapter IV expatiates up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It emphasizes the roles which the democratic supervision pl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ruling party's governing capacity, participatory parties’ability in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Through discussion of these four aspects, it mainly shows that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is not the so-called political doll. Whether the role of democratic supervision is effective or no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egitimacy and longevity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litical parties’relations, the ruling party’s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governance, and participatory party’s quality of political consul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Consequently,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has the necessity to exist and go on development and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
     Chapter V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constraints with full use of participatory party’s democratic super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thes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pecific parts. First, China’s democratic parties are parties which came into being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thus the function of democratic supervision is subjected to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monit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reduces greatly because of negative fa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this results in the heavy burden of democratic supervision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imperfection of supervision safeguard mechanism, the deformity of supervision operational mechanism . These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tory parties’supervision mechanisms. The two aspects both belong to the objective factors Thi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tory party’s self-improvement,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the primary organizations, rais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party and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are necessary. These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self-improvement
     Chapter VI proposes some specific strategies to perfect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tentatively. Firstly, we should build up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expand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insist on governing the country with laws. All these can provide a healthy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Secondly, we speed up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building, cultivate the party sense of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 perfect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improve its participating ability in administration. In addition, the improving of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quality also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quality of democratic supervision. Thirdly, we need to perfect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quicken institutionalization, routin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participatory parties’democratic supervision. Moreover, we should expand the supervision channel and innovate the way of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 of supervision. Last, we should combine participatory parties’supervision with other types of supervision and make them work efficiently
     Finally, it makes a brief summary and supplement and makes prospects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rticipatory party’s democratic supervision.
引文
①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崔珏:《中国民主党派地位的历史演变》,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①《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4页。
    ②李金河郑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关注的20个理论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204页。
    ②《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②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①吴庆才:《北京五大民主党派主委:谁说我们是花瓶?》,中国新闻网,2005年1月24日。
    ①黄炎培:《八十年来》,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157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13—814页。
    ①Lord Acton: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the Beacon Press,1948,P.364.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www.chinanews.com.cn/,中国新闻网2009年9月18日。
    
    ①宋连胜:《中国民主革命与中国民主党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57页。
    ③金安平:《中国政治语境下的政党概念》,《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郑宪:《再谈民主监督》,《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刘延东:《新世纪新阶段发展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①毛宏升:《当代中国监督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版,第1页。
    
    
    ①孟祥馨、楚建义、孟庆云等:《权力授予和权力制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7—418页。
    ①孟祥馨、楚建义、孟庆云:《权力授予和权力制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③《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144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23—124页。
    ②[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0页。
    
    ①[美]威尔逊:《国会政体》,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67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4页。
    
    ①[美]汉密尔顿等:《联邦等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②王建华:《试析西方政党合法反对原则》,《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①朱光磊:《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2页。
    ②Richard Hofstadter: The Idea of a Party System: The Rise of Legitimate Oppo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1780- 1840.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p4~5.
    ③朱光磊:《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2页。
    
    ①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1页。
    ②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1—292页。
    ①赵虎吉著:《比较政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毛泽东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0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新华网2004年3月15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②社论:《充实县级“三三制”》,《解放日报》1942年3月4日。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276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⑤谢觉哉:《三三制的理论与实际》,《解放日报》1942年3月27日。
    ①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页。
    ②谢忠厚:《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的创建和特点》,载《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29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②陈俊岐:《延安轶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版,第291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1—1062页。
    ②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1985年版,第1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①王树棣、柏福临等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3—434页。
     ①《人民日报》1950年11月5日。
    ①《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
    
    ①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页。
    ②张忆军主编:《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8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③《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1—352页。
    ①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页。
     ①曹健民主编:《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①张忆军主编:《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553页。
    ②《人民政协报》1986年6月13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20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②《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14页。
    ①《光明日报》2000年12月6日。
     ①《人民政协报》2000年12月6日。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146页。
    ①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①《人民日报》1999年9月23日。
    ②[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鸠到凯尔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2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
    ④《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①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①高放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150页。
     ①王小鸿:《论中国民主党派与社会和谐》,《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6页。
    
    ①李金河、郑宪主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关注的20个理论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②王小鸿:《论中国民主党派与社会和谐》,《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5页。
    ①W·A·Niskanen.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M].Chicago: Aldine Atherton .1971.P. 38.
    ②陈国权、李院林:《政府自利性:问题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48—154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②《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①《人民日报》,2006年7月13日。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①《人民日报》1994年2月18日。
    ②中共党史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8页。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8—35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0页。
    ②江泽民著:《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页。
    
    ①乔云华:《李真灵魂毁灭探访录》,《中国青年报》,2003年10月10日。
    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①G. Almond: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 The Joural of Politics,vol.18.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①詹姆斯·R·汤森、布兰克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①郭道晖:《法治:从蒙昧到觉醒的五十年》,载《东吴法学》,《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特刊。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16页。
    ③《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人民政协报》2004年12月5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
     ①吴忠民、谢志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②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06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①《人民日报》,2006年7月13日。
    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一—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江泽民文选(第一—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3]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1989 -12 -30.
    [18]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 -02 -18.
    [1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党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1]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
    [24]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年度报告(2005)[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二
    [1]陈国权.政治监督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毛宏升.当代中国监督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邬思源.中国执政党监督体系的传承与创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5]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喻中.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7] (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韩大梅.新民主民主宪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李良栋等.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政治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吴丕,袁刚,孙广厦.政治学监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李金河,郑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关注的20个理论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3]李小宁.统一战线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4]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5]郑宪等.中国参政党建设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6]莫吉武.当代中国政治监督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7]张卫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8]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9]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0]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1]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2]郑宪,王桂玲,孙瑞华.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23]郑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4]王诚安.中国政党监督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5]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6]庄福龄,邱守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7]朱建华.中国近代政党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28]郑德荣.毛泽东思想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9]朱建华,宋春.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政党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30]陈竹筠,陈起城.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1]杨绪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的结构与价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2]廖继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3]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34]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5]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7]房宁.民主政治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8]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9]王树棣,柏福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40]吴序光.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认识与处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问题的历史经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1]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4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3]王长江.世界政党比较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5]杜力夫.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6]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7]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8]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49]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
    [50]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51]王玉如,于贤成.民主与监督——我们事业的支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2]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3]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4]宋春,刘志超.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55]李燕奇.走向合作的历程——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形成及演变[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
    [56]崔珏.中国民主党派地位的历史演变[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57]曹健民.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8]梅丽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59]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0]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61]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2]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
    [63]宋连胜.中国民主革命与中国民主党派[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王远启.民主监督60年[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2]朱联平.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论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宋连胜,牟广东.民主党派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理论学刊,2006(6).
    [4]刘洁.试论我国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J].理论学刊,2008(7).
    [5]王彩玲.论民主监督的性质与途径[J].求索,2005(10).
    [6]尤俊意.试论参政党的监督功能[J].社会科学,1997(10).
    [7]龚志宏.民主党派监督机制重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杨爱珍.试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路径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
    [9]高雄飞.权力监督视野中的中国民主党派[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5).
    [10]周作翰.论反腐倡廉中的民主监督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
    [11]宋连胜,韩国志.对我国民主党派监督能效匮乏的深层透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2]刘洁.论民主党派监督与执政党建设[J].长白学刊,2007(2).
    [13]周淑真.对政党制度问题的几点认识[J].新视野,2000(6).
    [14]张献生.我国多党合作中的互相监督关系——我国政党制度中几个基本关系探讨之三[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15]季相林.邓小平与三三制政权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3).
    [16]宋连胜.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程与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17]任宝祥.民主监督三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18]殷啸虎.新形势下有效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作用的几点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19]叶卫平.论我国民主党派监督机制的原则与形式[J].社会主义研究,1990(5).
    [20]吴家丕,刘松茂.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应该制度化法律化[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21]杨朝阳.关于民主监督“三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
    [22]浦兴祖,严鸠生.试论努力开发中国政党制度中党际“互相监督”的政治资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5).
    [23]黄小荣.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几点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24]陈承红.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参政党监督[J].学术界,2008(6).
    [25]曾宪初.在非权利监督与有效监督之间寻求平衡点——关于我国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26]于铭松.邓小平对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
    [27]乔红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大民主监督力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2).
    [28]周锦尉.总揽全局下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探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29]沈建乐.民主党派监督的现实考量[J].宁夏党校学报,2007(5).
    [30]王远启.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政治价值[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31]农工党湖北省委会理论组.民主监督:特点·难点·建议——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初探[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32]杨爱珍.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33]顾文浩,杨爱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角下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34]林洪平.略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
    [19]叶卫平.论我国民主党派监督机制的原则与形式[J].社会主义研究,1990(5).
    [20]吴家丕,刘松茂.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应该制度化法律化[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21]杨朝阳.关于民主监督“三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
    [22]浦兴祖,严鸠生.试论努力开发中国政党制度中党际“互相监督”的政治资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5).
    [23]黄小荣.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几点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24]陈承红.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参政党监督[J].学术界,2008(6).
    [25]曾宪初.在非权利监督与有效监督之间寻求平衡点——关于我国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26]于铭松.邓小平对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的思考[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
    [27]乔红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大民主监督力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2).
    [28]周锦尉.总揽全局下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探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29]沈建乐.民主党派监督的现实考量[J].宁夏党校学报,2007(5).
    [30]王远启.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政治价值[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31]农工党湖北省委会理论组.民主监督:特点·难点·建议——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初探[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32]杨爱珍.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33]顾文浩,杨爱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角下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34]林洪平.略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主义学院,2007.
    [52]朱修萍.完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机制的路径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
    [53]叶东.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域内的我国政党监督[D].南昌:南昌大学法学院,2005.
    [54]董文静.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历史考察[D].长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5.
    [55]代吉成.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发展[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