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泉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南音传承活动为考察对象,重点研究参与传承的五大要素:“政府”、“民间”、“专业团体”、“学校”、“研究机构”的南音传承活动内容、参与原因、要素内部运作规律以及发挥的作用,并从社会学所涵盖的三个基本内容: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行为来分析“五大要素”的关系,研究认为,合作的社会结构运行关系、一致的社会观念运行关系、互动的社会行为运行关系是五大要素之间体现的三个层次关系,总体来看,“政府”为主导、“民间”为现实的基础、“学校”是未来的基础,“专业团体”为骨干、“研究机构”为学术支持。南音在民间这块土壤里生根发芽,它的传承活动与闽南人民生活联系紧密,但是当前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民间传承南音力量不足,南音听众和艺人数量减少,年龄出现“断层”。政府作为主导力量,通过政治权利的介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民间南音传承得到发展和延续。学校为培养南音爱好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业团体则代表着泉州南音最高水平,起到示范、宣传的作用,研究机构为南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持。本文认为,这五大要素不仅是泉州南音传承得以健康并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今后泉州南音在传承过程中应该借鉴考虑的主要方面。应该使以政府为主导的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自身功能,继续发挥作用,进一步促进南音可持续的“活态”传承。据此,同时基于对五大要素内部运行规律的分析,本研究尝试构建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关系模型,并就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Taking the inheritance of Nanyin in Quanzho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heritance content, participating reasons, the operation laws of internal factors, as well as their roles of the following five elements:"the government", "the folk", "the professional group", "the school"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Meanwhile,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ive elements" from the three basic contents in Sociology: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social ideas and the social behavior.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ooperation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consistency in the social ideas and interaction in the social behavior are the thre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embodied by the "five elements". Overall, "the government" is the leadership; "the folk" are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the school"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future; "the professional group" is the backbone;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fers the academic support. Nanyin takes root and sprouts in folk soil, whose inheritance activ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living in southern Fujian. However,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which the folk inheritance power is short, the number of listeners and artists becomes smaller, and the age "fault-age" appears. As the leading pow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make Nanyin develop and continue,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political rights. Schools shoul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Nanyin lovers. Professional groups represent the highest level in Quanzhou and should demonstrate public effect. Research institute provides academic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Nanyin theo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ive elements" are not only the basic reasons for the healthy inherit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nyin in Quanzhou, but also the major aspect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during its inheritance process. Government-led Quanzhou Nanyin's inheritance mechanism and social functions should be constantly improved. They should continue to play a role in further developing its sustainable "living" inheritance. According to these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ve elements' inner operation law, this study tries to build the social operation mechanism relation model for Quanzhou Nanyin's inheritanc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its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决议,正式将泉州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蓝雪霏.关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探讨[J].音乐研究.2008,(2):5-15.
    ①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②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③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②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③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①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②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③张慧勇.在东西方交汇的视野中——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综述[J].人民音乐,2003,(8):26-30.
    详情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165—173
    ①周晓凡.民国时期泉州南音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1)
    ②王珊.泉州南音南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3)
    ③相关解释甚少,“传承”一词在《辞海》、《古代汉语实用词典》中都查无该词解释。
    ④http://www.hudong.com/wiki/%E4%BC%A0%E6%89%BF
    ⑤高景成.常用字字源字典[M].语文出版社.2008.3:31
    ⑥高景成.常用字字源字典[M].语文出版社.2008.3:25
    ⑦[美]贝思J.辛格.可操作的权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8.
    ①韦氏高阶英语词典[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1:1041:1.a piece of machinery;2.a process or system that is used to produce a particular result.3. a way of acting, thinking,or behaving that helps or protects a person in a specified way.
    ②罗旭.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毕业(学位)论文,2006,4:78.
    ③《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862.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4:628.
    ⑤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48-349.
    ①王杰.国际机制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
    ②张光博主编.社会学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8:305.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fwzwhycbh/200608/t20060831_29779.html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福建卷[M],中国ISBN.2001:(插页)
    ②周晓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形成及其演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
    ①周晓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形成及其演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7
    ②参考资料以泉州市文化局主编《泉州市政府大事记》为主。其他参考资料有《泉州文史资料》、《泉州年鉴》、《晋江年鉴》、《南音》,以及泉州文化局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
    丁世斌,闽南弦管概论[M].中国(新加坡)上海书局出版社,2009.11:124-125
    ②王今生,南音——民族的艺术瑰宝[J].泉州南音艺术fMl.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3:10
    ③谈话人:吴造,男,85岁,石狮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传承人,时间:2010年3月8日下午3点,地点:石狮吴造先生家中,采录人:王东雪。
    ④参考资料以泉州市文化局主编《泉州市政府大事记》为主。其他参考资料有《泉州文史资料》、《泉州年鉴》、《晋江年鉴》、《南音》,以及泉州文化局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
    ①传统上南音不参与商贸演出活动,即便演出也都是自发兴起组织的,不掺带赢利目的,这和南音人自恃清高严格自律的要求有关。
    ②此次会唱是1986年泉州由地改市后首次举办的大会唱,组织规模较之前三届更大、参与机构更多
    郑国权编著,泉州弦管史话[Ml.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9:410
    郑国权编著,泉州弦管史话[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9:410
    刘世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简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6:234
    ①何昌林,福建南音渊源初探[J].中国南音研讨会论文,1985.6
    ②曲谱请参阅王珊主编《泉州南音“指”集》
    ③工又谱请参阅王珊主编《泉州南音“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189-192
    ④何先生认为这是戏曲声腔史上的“微青阳”。
    ⑤何昌林,福建南音源流初探[J].中国南音研究会论文(内部资料),1985.6:16
    ⑥工又谱请参阅《南音指谱》,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南乐社编印,第5页
    ⑦何昌林,福建南音源流初探[J].中国南音研究会论文(内部资料),1985.6:16
    ⑧王耀华.泉州南音“潮类”唱腔的旋法特征及其源流初探[J].音乐研究.2002.第3期。
    ①庄荣沛,论南音与民歌之交融[J].泉州南音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庄荣沛,论南音与民歌之交融[J].泉州南音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0:70
    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0:71
    工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255
    全套乐谱详情参见王珊主编,泉州南音“指”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3—12
    全套乐谱详情参见王珊主编,泉州南音“指”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21—26
    ①“仙公”指的是传说中的八仙之吕洞宾和李铁拐,他们的生日同月同日。
    ②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427428
    ③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泉州市文化局编.泉州南音艺术[M].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3:92—93
    ④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简论[M].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6:153
    ⑤王耀华,福建南音与冲绳三线古典音乐之比较研究[J].音乐研究,1995年1期。
    余承尧.南管音乐问答[J],载于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两岸论弦管[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9:17
    ②德化县文联、德化县南音协会编.德化南音[M].德化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99.12:3
    ①资料来源:《宗教信仰——魅力泉州——人民网》,http://unn.people.com.cn
    ②农历2月19日
    ③农历6月19日
    ④农历9月19日
    ⑤关于[兜勒声]与佛曲的紧密关系的考证研究,详情参见王耀华《福建南曲中的<兜勒声>——<摩诃兜勒>考证研究的参考材料》
    ⑥农历九月初九
    ⑦蒲亨强.仙乐风飘处处闻——中国重要宫观道乐[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1:(216)
    ①《惠安白奇回族南音社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册》,2010年3月
    ②在“泉州市曲艺家协会南音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文件资料中这样介绍晋江陈埭丁氏回族,“晋江陈埭,是唐宋以来阿拉伯穆斯林丁氏回族人的聚居地;并曾有乡亲漂洋过海扎根于台湾的台西乡。台西乡的丁氏族人也是以种蛏为生,几十年后,他们返回陈埭寻根竭祖,见证血脉相承;……融洽了两岸丁氏回族宗亲同根同源的穆斯林后裔之骨肉情深”
    ③《泉州晚报·海外版》
    ④曾意丹,泉州府:温陵乡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47
    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第424页。1989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
    ①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6:420
    ②详情参见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6:420
    ③虽然学术界对孟昶的真实身份还有很多细节部分需要认真核对与研究,但是在南音艺人眼中,行业祖师崇拜的对象就是孟昶。
    ④农历2月12日为郎君祖师生日。
    ⑤《八面》又称《八展舞》
    ⑥乐曲多次运用宫音和角音,乐句结束音依次落于宫、商、角、徵、羽,最后以羽音终曲,呈现出典型的五声调式的特点。
    ⑦工又谱参见泉州工人文化宫南乐社编印.南音选集(六)[M].内部资料:36—37
    ①《小採茶》又称《采菱曲》,全曲由4个乐句组成。工又谱参见王珊主编,泉州南音“谱”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12
    ②《梅花操》为南音四大名谱之一,全谱五节:《酿雪争春》、《临风妍笑》、《点水流香》、《联珠破萼》、《万花竞放》。
    ③《冬至》又名《急雪飞花》,《四时景》是四大名谱之首,全谱八章。乐曲腔音列中音mi—re—do—re是该曲的核心音调,曲首、曲中、曲尾均有出现,同时乐曲对这一腔音列发展变化,如音值加倍,或是作模进,如变化为中音la—sol—mi—sol。工又谱参见王珊主编,泉州南音“谱”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220
    ④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421
    ⑤先贤,专指已逝弦友。
    ⑥匹白,指的是以纸代布。
    ⑦酒五牲,分别是猪头、鸡、鸭、鱼、蟳。
    ⑧六斋,分别是香菇、木耳、金针、莲子、桂圆、冬粉。
    ⑨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426)
    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426)
    ②该录像由泉州师范学院陈恩惠提供。
    ③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庆祝成立一百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参加团体名单
    ①被访谈人:黄淑英,女,泉州人,国家级南音传承人;采访时间:2009年11月7日下午,采访地点:黄淑英家中;访谈人:王东雪。
    ②王镇华.大生命的音乐:南管——中国音乐还在[J].载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两岸论弦管[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9:13—14
    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195
    ②陈敏红.泉州南音乐社传承现状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
    ③陈燕婷.南音北祭——泉州弦管郎君祭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2::72
    ④陈燕婷.南音北祭——泉州弦管郎君祭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2::82
    刘春曙,闽台乐海钩沉录[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1:406
    ②龙彼得辑录.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戏曲弦管选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11:48
    ③白志艺,清代弦管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9:26
    ①资料来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泉州弦管[M],内部资料,第44页
    王耀华.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1997.(3)
    ②详情参见周晓凡.民国时期泉州南音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
    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文化局编,曾家阳主编,泉州南音基础教程[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2:50
    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文化局编,曾家阳主编,泉州南音基础教程[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2:44
    资料来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泉州弦管,内部资料,第45页。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永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永春文史资料第16辑[M].1996.10:139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永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永春文史资料第16辑[M].1996.10:139
    周晓凡.民国时期泉州南音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①陈敏红.泉州南音乐社经济来源调查报告[J1.福建论坛.2008.10
    ②根据屿头南音社编的《屿头南音发展简史(1853——2003)》(内部资料,2003)中,资助屿头南音社活动经费芳名(1980.82003.3)一表的数据,统计整理。
    龙彼得辑录.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戏曲弦管选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11:37
    ①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983年《乐器》刊物,论文题目为《尺八的改革探索》
    吴鸿雅.南音科技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4:106--107、130-131、171-173
    乐声:《中国乐器博物馆》.时事出版社.2005:(201)
    王大浩.泉州地方剧种常用乐器制作及销售[J].乐器.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1:(1012)
    王耀希主编,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人民出版社,2009.5:18
    周明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
    厦门市南乐团网站http://www.xmnyt.com/
    吴楠楠.泉州南音乐团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7 督。”而泉州南音乐团在泉州南音成功入选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避免了改制后自己找饭碗的尴尬,成为国家扶持的少数代表国家民族优秀传统音乐艺术水平的专业团体之一
    ①吴楠楠.泉州南音乐团研究[厦门大学].20093:25-26
    ②吴楠楠.泉州南音乐团研究[厦门大学].2009.3:26
    ③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8.21
    ④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8.21
    ①王今生,南音——民族的艺术瑰宝[J].载于泉州南音艺术[M].1988.3:10-11
    ②第三届《华夏之声》音乐会纪实[J].中国音乐,1985.3
    晋江县文化馆,鲁平整理,闽南民间音乐[M].1955:23—35
    工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38
    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38
    泉州市文化馆编印.泉州南音改革作品选(一).1973.10:1-3
    王珊主编.吴璟瑜编著.泉州南音二弦教程[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9:242-248
    王今生.南音——民族的艺术瑰宝[J].载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泉州市文化局编.泉州南音艺术[M].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3:11
    吴世安,致力南音传统的延续——南音乐舞“长恨歌”创作引起的思考[J].福建艺术,2004.1:59
    ②1990年10月,厦门市文化局《南音魂》剧组创作演出了大型乐舞剧《南音魂》,参加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获优秀演出奖、创作三等奖、优秀舞美奖、编舞奖、作曲奖、服装设计奖。主要演员王安娜、黄念旭荻演员奖。该剧共分冬、春、夏、秋四个乐章,描写了被南音人奉为守护神的孟昶热爱、保护南音及其与花蕊夫人的爱情故事,歌颂为中华文化世代传承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该剧在音乐上以南音《梅花操》的旋律为音乐主题,以现代歌剧为规范,以现代交响乐队加南音上下四管进行演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合唱等各种歌唱形式,中西结合,突破了传统南音的演奏演唱格局,创造了新的音乐形式。在表演上,追求还原传统大型古乐配舞,大量揉进新编唐宋古典舞蹈,创造了南音表演的新形式。在舞美设计上,以形似南音琵琶的大型移动舞台为主体,配合多层次的灯光,使舞台既简洁又丰富,创造出浓郁的南音艺术氛围。
    ③该剧以汉乐府名篇《艳歌行》命名,但却剥离了“戏情”的陈述,全剧共分五幕:第一幕“艳歌行”以传统梨园戏小旦婀娜娇俏的科步身段,描述俏丽佳人踏青嬉春的万种风情;第二幕“簪花记”则以梨园戏大旦文雅端正的科步身段描述春锁深闺的落寞凄清;第三幕“相思吟”采自梨园戏《高文举》的经典唱段“玉真行”,独舞者一把纸伞舞出了深深的旅途沧桑、愁丝牵绊,陈美娥的一曲“相思吟”,凄恻绝美,扣人心弦,听来令人怆然欲泣:第四幕《堂上歌》以传统南音“上四管”奏出丝竹相和之音,唱员执节而歌,尽显汉唐风韵;第五幕《满堂春》则为观众再现了《周礼》“堂上琴瑟,管弦之歌,堂下四垂,钟声之调”的场景
    李文懦、陈美娥、林洲民.两个《韩熙载夜宴图》[M].紫禁城.2007.10
    王镇华.大生命的音乐:南管——中国音乐还在,载《两岸论弦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9:15
    郑国权,泉州弦管史话[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9:374
    王樱芬,南管曲目分类系统及其作用[J],载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两岸论弦管[M].2006.9:112
    刘春曙.闽台乐海钩沉录[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1:446
    ①培元中学南音校本实验教材:南音生南国[M].(泉州培元中学建校105周年献礼——校本研究成果展示之-),培元中学艺术教育中心,2009年5月.
    ①资料来源: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南音方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级起执行)
    ②王珊.提高泉州南音教育层次探微[J].教育评论.2004,1
    ③资料来源: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南音方向)各学期教学计划表。
    王珊.提高泉州南音教育层次探微[J].教育评论.2004.1
    王珊.提高泉州南音教育层次探微[J].教育评论.2004.1
    资料来源: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提供的《音乐学(南音方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级起执行)
    袁静芳.对泉州南音历史源流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1.(2):31-34.
    孙星群,福建南音与唐代《大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9.1
    郑娜,从《满天春》看泉州方言词汇400余年的演变,[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周晓凡,民国时期泉州南音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
    ①许颖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用韵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②白志艺,清代弦管的初步研究,f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9:41
    ③王耀华,中国南音的保护和传承[J],福建艺术,2008.1
    王耀华,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1997.3
    王珊,南音传承与地方文化政策的扶持[J],中国音乐学,2003.2
    王珊,把关注延伸到“申遗”之后——从泉州南音保护与振兴十年规划谈起[J],中国音乐学,2004.4
    吕韶风,南音《陈三五娘》及其在厦门传承的考察研究,[夏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90
    周卉,福建南音传承模式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46—48
    ①陈敏红,泉州南音乐社传承现状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34
    童丽娜,“郎君祭”仪式初探,[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5:33—35
    吴楠楠,泉州南音乐团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45
    李晋渊,《泉州南音<梅花操>与韩国<千年万岁>套曲<两清还入>比较研究》,参见2000年泉州南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刘富琳,《日本雅乐与福建南音的节拍比较——以左方乐为例》,参见2000年泉州南音学术研讨会论文
    吴少静,近代东南亚华人对闽南音乐的继承与传播[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9:118
    王珊,关于高校设置南音专业的构想[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李西安,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民族音乐的种子[J].人民音乐,1985.5
    ③王珊,泉州南音高等教育的构建与实践[J].人民音乐,2007.1
    王丹丹,南音复合式教学的尝试[J].福建艺术,2006.3
    黄小玲,乡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开设南音专业为倒,[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8:41
    王耀华.福建传统音乐的旋律音调类别及其溯源[J].东南学术,2004:192-204.
    张盈盈,福建南音泉州派、暖门派“曲”之比较研究,[福建帅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31
    阮春黎,“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南音《望明月》演唱艺术试探,[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5:17
    黄银镇,清代箫乐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8:39
    黄少枚.福建南音器乐曲(谱)的骨干音及其音调走向研究[J].中国音乐(季刊),2008(1):193-196.
    张兆颖.析南音曲牌的曲牌性[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4(93):35-39.
    林静,泉州高甲戏音乐与乡土艺术音乐关系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6--7
    张兆颖,明清南音传本曲牌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
    黄忠钊,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J].中国音乐学,2002.2:30-39
    王萍萍,福建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之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9
    许彩萍,南音琵琶的历史演变初探与分析,[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孙丽伟,琵琶文化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
    阮清河(留),越南琵琶的历史渊源与中国南音琵琶的比较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6:46
    吴鸿雅.南音工又谱作为信息媒介的传播学研究——南音研究系列论文之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99-103.
    李寄萍.清代南音主要流传的谱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47-50.
    蔡珊兰,论在中小学南音教学中使用横写工尺谱,[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31
    李文懦、陈美娥、林洲民,两个《韩熙载夜宴图》[J].紫禁城,2007.10:18-35
    吴世安,致力南音传统的延续——南音乐舞《长恨歌》创作引起的思考[J],福建艺术,2004.1:59
    马列、刘涛,南音乐舞《长恨歌》创作思考fJl.福建艺术,2005.1:58
    黄永石英,感受南音——南音乐舞《长恨歌》舞美设计创作谈[J].2004.1:60
    牛龙菲辑录,南音研究文献及其曲谱唱词索引[J].中国南音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1991年10月
    张再兴.南音存见曲谱大全[J].中国南音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1991年10月
    田青.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序三)[J].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李冠鹏,《泉州晚报》,2009年6月16口
    周晓凡,民国时期泉州南音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吴世忠,我与南音——致修海林、李文珍老师[J],中国音乐,1996.4:71
    丁世斌,闽南弦管概论[M].中国(新加坡)上海书局出版,2009.11:122
    ①[美]艾伦·帕·梅利亚姆著,穆谦译,陈铭道校.音乐人类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4:65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3:117.
    ①[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8:101
    ②[英]A.P.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48.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机构的运作和管理》课题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美国社会科学机构的运作和管理考察报告[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3:63
    施荣焕(词)、庄荣沛(曲),双荣联韵——施荣焕作词歌曲集[M].珠江文艺出版社.2009.9:159-160
    郑国权.泉州弦管史话[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9:41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88.
    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99
    1.David Elliott. Music Matters: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英]安东尼·吉登斯,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原版1984年出版)
    3.[法]E·迪尔凯姆,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著,《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LAREPRODUCTION),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
    5.[德]君特·克莱南、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克里斯蒂安·卡登登,金经言译,《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
    6.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福州第1版。
    7.孙星群,《福建南音探究》,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8.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龙彼得辑录著文.《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2月
    9.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与台南胡氏拾步草堂合编,《清刻本文焕堂指谱》,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2月
    10.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郑国权、曾家阳编校《泉州弦管名曲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2月
    11.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吴抱负藏本、郑国权编订《袖珍写本道光指谱》,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2月
    12.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李文胜开发,曾家阳、郑国权编《新谱式弦管曲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5月
    13.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郑国权主编,《两岸论弦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9月
    14.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郑国权编注《泉州弦管精抄曲谱》,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11月
    15.郑长铃、王珊,《南音》(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16.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7.王珊主编,《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泉州南音琵琶教程》,曾家阳编著,2006年12月第1版;《泉州南音洞箫教程》,王大浩编著,2006年9月第1版;《泉州南音二弦教程》,吴璟瑜编著,2006年9月第1版;《泉州南音演唱教程》,李白燕编著,2006年10月第1版;《泉州方言教程》,李丽敏编著,2006年9月第1版;《泉州南音“指”集》,张真好、陈敏红编校,2006年12月第1版;《泉州南音“曲”集》,丁世彬、白志艺编校,2006年12月第1版;《泉州南音“谱”集》,张真好、陈敏红编校,2006年12月第1版。)
    18.管建华主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9.王珊,《古乐回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0.王军、董艳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1.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2.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23.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4.乔晓光主编,《交流与写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西苑出版社。
    25.陈燕婷,《南音北祭——泉州弦管郎君祭的调查与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26.王珊,《泉州南音》,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7,郑国权编著,《泉州南音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9月。
    28.泉州市教育局、文化局编,曾家阳主编,《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1.王耀华,福建南曲宫调与“同均三宫”[J],中国音乐学,1986/01
    2.黄忠钊,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J],中国音乐学,2002/02
    3.王珊,南音传承与地方文化政策的扶持[J],中国音乐学,2003/02
    4.王丹丹,关于南音传承问题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4/01
    5.王丹丹,闽台地区闽南方言民歌特色[J],中国音乐学,2007/03
    6.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08/03
    7.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J],音乐研究,1994/02
    8.王耀华,福建南音与冲绳三线古典音乐之比较研究[J],音乐研究,1995/01
    9.王耀华,朱熹理学思想与福建音乐文[J]化,音乐研究,1996/04
    10.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音乐研究,1996/01
    ¨.王耀华,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1997/03
    12.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02
    13.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50年之回顾与思考[J],音乐研究,1999/03
    1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洞箫艺术[J],音乐研究,2000/01
    15.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01
    16.王耀华,泉州南音“潮类”唱腔的旋法特征及其源流初探[J],音乐研究,2002/03
    17.乔建中,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资源[J],音乐研究,2003/02
    18.蓝雪霏,论“游移”——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原则研究之一[J],音乐研究,2004/04
    19.乔建中,传人、文化生态及其他——关于“遗产保护”的断想[J],音乐研究,2006/02
    20.蓝雪霏,关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探讨[J],音乐研究,2008/02
    21.王耀华,脉承华夏声连四海——福建的民间音乐[J],中国音乐,1984/04
    22.刘富琳,“口传心授”释义[J],中国音乐,1997/04
    23.王耀华,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形成[J]、发展及其启示,中国音乐,1999/02
    24.叶松荣,中华传统曲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0/02
    25.乔建中,《南音名曲选》序[J],中国音乐,2001/04
    26.袁静芳,对泉州南音历史源流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1/02
    27.王丹丹,从新南曲《咏梅》的创作谈“南音”的继承发展[J],中国音乐,2003/03
    28.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2004/04
    29.蓝雪霏,“现代化”语境下的民间音乐教学应对——以某院校《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堂为例[J],中国音乐,2008/01
    30.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J],中国音乐,2008/02
    31.王耀华,福建南曲中的《兜勒声》——《摩诃兜勒》考证研究的参考材料[J],人民音乐,1984/11
    32.陈威,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尝试和实践——泉州南音和潮州弦诗乐普及推广有法[J],人民音乐,1992/04
    33.王珊,从南音的现状看——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J],人民音乐,2000/12
    34.乔建中,古乐盛会——新加坡国际南音大会唱侧记[J],人民音乐,2001/04
    35.王丹丹,福建南曲旋法特征探析[J],人民音乐,2002/08
    36.黄忠钊,挖掘乡土资源弘扬民族音乐——谈如何把乡土器乐引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J],人民音乐,2003/03
    37.王丹丹,南音“腔韵”的艺术特征、表述形态及其价值观[J],人民音乐,2003/10
    38.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类推荐项目名单[J],人民音乐,2006/04
    39.乔建中,中国泉州南音教学大系[J],人民音乐,2007/10
    40.王丹丹,闽台南音一脉相承[J],人民音乐,2008/07张维刚,尊重传统坚守家园——“2008年国际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
    41.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8/09
    42.乔建中,南音与“南音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02
    43.宋瑾,在保护与发展的交织中探索——2008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44.赵宋光,怎样沿着实践观点指引的方向建设音乐学学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5.王耀华,情系乡梓、振兴南管——深切怀念丁马成先生[J],福建艺术,1996/02
    46.郑国权,弦管声中忆故人[J],福建艺术,1996/02
    47.田青,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谈民族音乐的出路问题[J],福建艺术,2006/01
    48.田青,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福建艺术,2006/03
    49.王丹丹,南音复合式教学的尝试[J],福建艺术,2006/03
    50.田青,回归也是发展——陈美娥与“汊唐乐府”给我们的启发[J],福建艺术07/06
    51.郑国权,独一无二的袖珍写本琵琶指谱——160年前《道光指谱》的发现与出版[J],福建艺术,2007/06
    52.王耀华,中国南音的保护与传承[J],福建艺术,2008/01
    53.王耀华,闽剧唱腔风格的形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2
    54.王耀华,福建南曲谱字变易年代及其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3
    55.王耀华,福建戏曲各曲牌体系内部的贯穿联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1
    56.王耀华,近50年台湾传统文化的流变——以台湾歌仔戏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
    57.陈新凤,民族音乐引进方言知识进行教学的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
    58.刘富琳,中国各类型传统音乐中的“口传心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
    59.郑锦扬,弦管“指谱”初论——关于记谱体系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60.陈新凤,略论闽台汉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61.蓝雪霏,筐格在曲,色泽在唱——马香缎《山险峻》的南音润腔艺术试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01
    62.代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传承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63.郑国权,泉州南音——积淀古代音乐信息的宝库[J],艺术评论,2004/05
    64.田青,民歌与“民族唱法”——在山西左权“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艺术评论,2004/10
    65.王耀华,民歌之旅之二:八闽古俗闹新春[J],音乐爱好者,1980/04
    66.王耀华,清音雅调寄深情——1982年元宵泉州南曲大会唱侧记[J],音乐爱好者,1982/02
    67.王耀华,根,深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01
    68.郑国权,研究中国戏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简介《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J],戏曲艺术,1998/02
    69.乔建中,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02
    70.王珊,提高泉州南音教育层次探微[J],教育评论,2004/04
    71.蓝雪霏,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72.郑国权,泉州南音界崇奉后蜀主孟昶为乐神之谜[J],音乐探索,2005/03
    73.王珊,泉州南音的衍生、传承及其乐事活动[J],艺术百家,2006/03
    74.王丹丹,让南音古乐遗制薪火相承——引领孩子走进南音的世界[J],艺苑,2006/10
    75.陈新凤,管窥“南音”从方位性到乐种性的意义变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76.陈敏红,泉州南音社“弦友”传承与发展的管见[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77.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月。
    78.郑国权,南音的重要价值与申报“世遗”名录的意义[J],闽南,2008年第1期
    79吴珊珊,抢救泉州南音时不我待[J],闽南,2008年第1期
    80.龚万全,泉州南音纪事[J],闽南,2008年第1期
    81.陈瑞统,艺苑奇葩绽芳菲——浅谈泉州南音的传承与创新[J],闽南,2008年第1期
    82.马志飞,马街书会民间曲艺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