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早期的聚落与生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或者说文明起源研究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大量研究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社会等级分化、社会组织和社会规模的构建、社会政治体系、生业经济、贸易以及宗教等等方面。但是社会复杂化之前或者社会复杂化萌芽阶段的相关研究普遍关注不够,本文即设想探讨社会复杂化之前或者萌芽阶段地域性的社会状况和生业经济情况。
     胶东半岛地区是海岱文化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地理单元,它在文化和社会习俗上很有自身的特色;该区域还是海岱文化区同辽东半岛地区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纵观胶东半岛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贝丘遗址时期或者说北辛文化晚期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是该地区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最为平等的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期之后,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急速衰落。近些年来对胶东半岛地区贝丘遗址系统的考古发掘和各类生业资源的调查收获了大量的基础信息,这些基础资料就为我们研究该地区社会复杂化之前的平等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材料。
     理论总是实践的先行者,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文章设定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聚落考古与生业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尝试分析大汶口文化早期胶东半岛地区的社会状况。聚落考古学是目前研究古代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的研究涉及到聚落的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历时性的考察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总体情况。在微观聚落形态分析中,在遗址房屋遗迹分析基础上,主要采用了家户形态及建筑环境两大分析方法,对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构;而宏观聚落形态的分析则以聚落群组的划分为基础,以遗址资源域调查为基础考察聚落经济联系,同时对聚落区的社会文化交流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生业经济的考察主要使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人骨及动物骨骼骨胶原同位素分析、陶器残留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生业经济状况进行了整体考察。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绪论中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选题缘起等;同时,介绍了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考古学背景。本章作为论文的背景章节,主要涉及白然环境和考古学研究两大部分。首先介绍了胶东半岛地区现代及全新世自然环境,并对全新世大暖期的海平面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其次,对胶东半岛地区史前考古学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并对该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三章,胶东半岛微观聚落形态分析。本章逐一分析了长岛北庄遗址、即墨北阡遗址、烟台白石村遗址、栖霞古镇都遗址和龙口东羔遗址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状况,其中,对前两个遗址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聚落遗址存在一定的布局,一般可以分为居住区和墓葬区两大部分,而且两部分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隔:而居住区可以分成几个居住中心。聚落是由单个房屋、房屋组合、居住中心及与之对应的遗迹和聚落整体四个层级构成的,这可能分别代表了家户、家户组合成的家族、家族联合成的世系(或者宗族)以及整个社区组织。家户是大汶口文化早期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位,而此时的家户是以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为主体构成的消费、居住、抚养子女的社会单元,尚未涉及生产组织领域。整个社会则是由家户、家户联合体构成的家族、家族结合体和村社构成的一个四级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社会组织体系中,各层级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和关系递减的关系模式,属于典型的分节社会。
     第四章,胶东半岛宏观聚落形态分析。本章主要包括聚落遗址的分布与分区、聚落经济联系以及聚落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交流等三个部分。在北辛文化晚期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胶东半岛地区的聚落遗址可以初步划分为五个聚落区,聚落区内可以再划分出若干聚落组,而聚落组是由一系列的相邻遗址构成的;此时的社会是以单个聚落遗址——聚落组——聚落区为主体构成的至少三级的社会组织体系。聚落的经济联系是以遗址资源域调查为基础进行分析的。通过对丁字湾区域十几个遗址的调查,我们发现此时期的遗址存在三类资源开发模式,分别是依托海岸线、河流及丘陵谷地进行的;而且大部分遗址在经济上都属于白给自足式的;大部分遗址在周边半小时路程圈内即可获得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资源。
     与此同时,自给自足的生业模式并不代表聚落群组内部缺乏交流,北阡遗址石料来源的鉴定结果为我们揭示出半岛内部—条以石料流通为主要表象的资源流通路线。同时,玉器的流通也预示着半岛内部大范围的交流是存在的。在此时的社会体系中,聚落组内的单个遗址之间关系最为密切,交流最为活跃;聚落组之间的关系则较为松弛,交流有限;而整个文化区内部的关系最为松弛。在对现存遗址地理位置以及胶东半岛地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汶口文化早期胶东半岛内部可能存在着至少三条南北交通路线,半岛内部各个聚落群组之间的交流可能都是双向进行的。
     第五章,贝丘遗址生业经济研究。本章主要包括北阡遗址大汶口时期生业经济的个案分析和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生业经济的总体考察两部分。北阡遗址是胶东半岛近年来进行系统大规模发掘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在发掘中系统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以及人骨等资料。本文使用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骨胶原以及陶器残留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北阡遗址的生业经济材料。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北阡遗址已经发展出了以黍和粟为主的成型农业体系,同时,采集野生植物和坚果的活动也—直存在。软体贝类和脊椎动物是北阡遗址主要的肉食来源,其中陆生哺乳动物是北阡遗址主要的肉食资源,而软体贝类则是遗址日常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纵观遗址不同时期,先民食谱中C4类植物和陆生动物的消费比重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海洋类资源的消费比重则逐渐降低。
     在北阡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生业经济的总体研究状况。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胶东半岛贝丘遗址是以软体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性材料并重的三元生业资源结构,不同时期,不同资源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软体动物消费比例呈现出稳定——繁荣——衰退的趋势,而脊椎动物在肉食资源中所占比例则逐步稳定增长,最终成就了以家猪为主的稳定性肉食来源。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流行—时的贝丘遗址逐渐衰退。
     结语。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对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
     附表及图录。主要包括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址的情况统计表和陶器残留物分析及炊煮实验的部分照片等。
Recently, the study of social complexity process or origin of civiliz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foci in archaeology field. Most of them concentrate on the hierarchy, reconstruction of society organization and size, political system. subsistence strategy, trading and religion, and the like. However, the study related to the burgeoning period before the society complexity is far away to be enough.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 of society and subsistence strategy during this time.
     Jiaodong Peninsul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which constitute the region of Haidai Culture. Meanwhile, relatively isolation from another region makes Jiaodong Peninsula formulate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culture and customs as an independent geographic element. Besides, it is the thoroughfare which connects Haidai region and Liaodong Peninsula for culture communication. Chronologically, it was the booming time from shell midden period, or late period of Beixin culture, to early period of Dawenkou culture in this area, during when the residents lived the most equal lives. However, the culture declined dramatically when it developed into the middle period of Dawenkou period. Fortunately, the systematic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regarding to the shell midden sites and kinds of subsistence resources of this area offered us with abundant basic data. The data facilitates us to research on the equal society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pre-complexity period.
     Theories should always be the forerunners of practice. So to begin with, the dissertation sets the main references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In this thesis, I suppose to analyze the society conditions of Jiaodong Peninsula during the Dawenkou period by combination study of settlement and subsistence strategy. Settlement archaeology is one of the major methods in studying the ancient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thesis, I will explore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chronologically by using the settlement analyzing methods, including micro and macro sights. In the micro analysis of settlement patterns, I will reconstruct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o some extent by household pattern and built environment as the dominant methods for analyz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ouse residues of the sites. While, the macro analysis on settlement patterns will b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ivide of the settlement group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ite catchment analysis survey to explore the economic connections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sites.
     The dominant methods in subsistence economic research are interdisciplines, combining zooarchaeology, archaeobotany,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human/animal remains and pottery residues, experimental archaeology and so on. By using these methods,I will explore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Jiaodong Peninsula during the Dawenkou perio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examples.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parts as following: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illustrate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me selecting, introduce to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Chapter two. Environment and archaeological background, which refers to environment and archaeology study brief history. To begin with the modern and Holocene environment introduction and the summarize of the sea level in Holocene Megathermal period research. Then the systematically retrospect about the brief history of Neolithic study in Jiaodong Peninsula and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ure chronology.
     Chapter three, Studies of micro settlement patterns in Jiaodong Peninsula. In this chapter, Beizhuang site of Changdao Island, Beiqian site of Jimo, Bai Shicun site of Yantai, Gu Zhendu site of Qixia and Dong Gao site of Longkou will be examined to explore the settlement patter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especially to the first two sites. After the analysis, it is clear that arrangement within the site was arranged deliberately. In ordinary, a settlement can be divided in to two parts-living area and burial area, between which distributed a space to separate them from each other. And the living area comprised several living centers. Single houses, compound houses, living centers with related remains and overall settlement constituted the four levels of a settlement. Each of them probably represented household, family came from households, clan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ies and the whol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Household was the basic element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Dawenkou culture, while in this period, household, which constituted by core families and extent families, has become the social element for consuming, living, and raising their posterities, remaining away from the realm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The whole society was comprised of four levels social organization-household, families came from union of households, community of families, and county. In this organization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vels represents a mode of equality and decreasing connection, which belongs to the typical segmentary society.
     Chapter four. Studies of macro settlement patterns in Jiaodong peninsula. In this chapter, it contains three parts which refer to the distribution and districts of settlement sites, economic communication among settlement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settlement districts. From late period of Beixin culture to early period of Dawenkou culture, the settlement sites of Jiaodong 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settlement districts, in whi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of settlements that constituted by series of adjacent sites. Besides, single settlement site-group of settlements, district of settlement groups were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society in which contained at least three level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economic communication among settlements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site catchment analysis survey. We found three types of site exploitation after surveying tens of sites of Dingziwan Bay area. They were conducted along the coastline, rivers and hilly valleys. And most of the sites belong to the self-sufficient economic style. Moreover, most of them could get enough resources to maintain their daily lives just in half an hour from surroundings.
     Despite the self-sufficient subsistence mode, settlement groups were never lack of communication.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stone sources illustrated that there was a way through which the stone resources exchange. Meanwhile, the transmission of jade can also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peninsula. In this period, the closest connection and the most active communication were held by sites within a group, follow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roups, and the last was the interior of the whole culture district. On the basis of the geographic and topographic analysis toward the Jiaodong Peninsula and exist sites, we consider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North-Southern communication route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during the early Dawenkou period.
     Chapter five. Studies of Subsistence strategy in Shellmiddens. It contains two parts, including the individual case analysis of Beiqian site and the general investigation of shell middens in Jiaodong Peninsula. Beiqian site, a site of early Dawenkou period, has been excavated systematically in three seasons. Amount of animal and botany residues and human remains have been collected during the excavation. In this chapter, zooarchaeology, archaeobotany,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of skeletal collagen and potsherds residu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recover the subsistence strategy of Beiqian site. Through these analyses, we propose that millet-dominant agriculture system had has been formed in Beiqian site, even though the activations of uncultivated plant and nuts gathering were still existed. The major meat sources were from mollusk and vertebral animals. And terrestrial mammals were the major meat source, while the mollusk and shellfish are the daily sources of the prote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e, the rate of C4plants and terrestrial animals consumption increasing, while the sea food decreasing over time.
     On the basis of the Beiqian site analysis, I explored the general investgation of subsistence strategy in Jiaodong Peninsula. From the data, it can be demonstrated that the subsistence of shell midden sites in Jiaodong Peninsula was the ternary structure with mollusk, vertebral animals and plants as the three equal important elements, but the ratio of each element was varies over time. The ratio of mollusk consumption represents a tendency from stabilizing to booming and finally decline, while the ratio of vertebral animals increasing steadily, and finally the domestic pig became the constant major meat source. That is probably the reason why shell midden sites once prevailed declined gradually.
     Conclusion. Concluded the contents of the thesis and illustrate the major viewpoints.
     List of tables and charts. Including the statistic table of sites from Jiaodong Peninsula in early Dawenkou period, photographies of pottery residue analysis and cooking experiments.
引文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1。
    1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文物出版社,2002年,PP:116-122。
    1 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P:261-285。
    2 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M],文物出版社,2007年,P13。
    3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文物出版社,2002年,PP:126-130。
    1 李润权,《文化结构、社会媒介和建筑环境的多元互动》[A],张忠培、许悼云主编,《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C],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PP:26-31。
    2 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M],文物出版社,2007年,P13。
    3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文物出版社,1986年,P90。
    4 栾丰实,《关于聚落考古学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J],《考古》,2002年5期,PP:65-73。
    5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文物出版社,2002年,P133。
    6 栾十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文物出版社,2002年,P136。
    1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文物出版社,2002年,PP:196-201。
    2 易建平,《弗里德的政治社会演进学说》[J],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3年总第16期,P5。
    1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文物出版社,2004年,PP:174-177。
    1 李润权,《文化结构、社会媒介和建筑环境的多元互动》[Al,张忠培、许倬云主编,《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C],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P32。
    2 易建平,《弗里德的政治社会演进学说》[J],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3年总第16期,P10。
    1 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P:289-300。
    2 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300。
    3 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P:161-185。
    1 侯学煜,《中国自然地理》[M],科学出版社,1988年。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3。
    2 施雅风、孔昭宸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A],施雅风、孔昭宸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M],海洋出版社,1992,年,PP:7-8。
    3Meng Guanglan. Han Yousong, Wang Shaoqing, Middle Holocene warm period and sea level high in coastal areas, North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3(2005):252-258.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185-187。
    1 赵希涛,《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J],《海洋学报》,1979年1期,PP:275-27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176-184。
    3A赵希涛,《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J],《海洋学报》,1979年1期,PP:275-277。B耿秀山等,《晚冰期以来山东沿海的海面波动》[J],《黄渤海海洋》1987年5期,PP:38-46。C赵济等,《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M],海洋出版社,1992年,PP:69-83。
    4 赵希涛,《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J],《海洋学报》,1979年1期,PP:275-277。5A韩有松等,《青岛沿海地区20000年以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变》,《海洋与湖沼》1986年3期,PP:196-206。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6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P1。
    1A驹井和爱,《关于山东省黄县龙口附近贝冢》[J],《东方学报》1931年1期。B古泽义久著,蓝秋霞译,黄川田修校,《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山东省龙口贝丘遗址出土的陶器再探讨》[J],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五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PP:60-73。
    2神伟正明,《青岛市兴亚路贝冢的先史地理》[J],《史前学杂志》1942年14卷2、3期合刊。
    3刘桂芳,《在胶东半岛上又发现一处古遗址》[J],《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3期。
    4王明芳,《莱西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9期。
    5杨子范,《胶东半岛一带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2期。
    6A刘敦愿,《记青岛郊区的三处先秦时代遗址》[J],《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2期,PP:48-51。B刘敦愿,《山东五莲、即墨县二处龙山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通讯》1958年4期。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J],《考古》1962年10期。
    1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J],《考古》1963年7期,PP:369-376。
    2 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郊丘家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3年7期,P350。
    3 栖霞县文化馆,《山东栖霞下渔家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6年3期,PP:167-168。
    4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蓬莱紫荆山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3年1期,PP:11-15。
    5孙善德,《山东即墨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81年1期,PP:5-12。
    6烟台市博物馆,《荣成市河口遗址发掘报告》[J],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五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PP:32-66。
    7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A],《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齐鲁书社,1986年,PP:63-95。
    8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2年7期,pp:577-588。
    9A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海阳、莱阳、莱西、黄县原始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3年3期,PP:193-198。B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J],《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J],《史前研究》1984年3期。
    2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栖霞、乳山、荣成、蓬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A],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80-308。
    3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莱阳于家店的小发掘》[A],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07-219。
    4A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A],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M],文物出版社,1984年,PP:118-119。B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7年5期,PP:385-394,
    5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J],《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J],《考古》1985年12期,PP:1068-1084。
    7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乳山南黄庄石椁墓》[A],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44-268。
    8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乳山小管村的发掘》[A],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20-243。
    9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博物馆,《烟台芝水遗址发掘报告》[A],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96-150。
    10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A],《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齐鲁书社,1986年,PP:63-95。
    11韩榕,《胶东史前文化初探》[A],《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齐鲁书社,1986年,PP:96-119。
    12李步青、王锡平,《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初论》[J],《考古》1988年1期,PP:66-76。
    1 何德亮、竞放,《试论杨家圈遗存的文化性质》[J],《考古与文物》1985年1期。
    2 宋承钧、史明,《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J],《东岳论从》1984年1期。
    3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文物》1982年5期。
    4 韩榕,《胶东史前文化初探》[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齐鲁书社,1986年,PP:96-119。
    5 李步青、王锡平,《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初论》[J],《考古》1988年1期。
    6 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J],《史前研究》1984年1期。
    7 吴诗池,《大汶口义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J],《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8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与类型》[A],《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PP:69-113。
    9 李步青、王锡平,《试论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史前文化的交流》[A],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会第六次年会论义集》[C],文物出版社,1987年。
    10 佟伟华,《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原始文化的交流》[A],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二)[c],文物出版社,1989年。
    11 《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齐鲁书社,1986年。
    12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研究文集》[c],齐鲁书社,2004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A张江凯,《论北庄类型》[A],《考古学研究》(三)[C],科学出版社,1997年,PP:32-51。B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P:246-261。
    3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RJ,文物出版社,2000年。
    4王富强,《胶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分布及相关认识》[J],《北方文物》2004年2期,PP:1-10。
    1栾丰实、宫本一夫编著,《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M],利学出版社,2008年。
    2A王芬、宋艳波,《即墨市北阡新石器时代及周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M],文物出版社,2008年,PP:244-245。B栾十实、靳桂云、王芬,《山东即墨北阡遗址》[A],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年度新发现年度记录2009》[M],中国文化遗址杂志社,2009年,PP:164-165。C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即墨市博物馆,《山东即墨北阡遗址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1年11期,PP:3-23。
    3王莹,《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人地关系演变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春艳,《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龙山文化稻作农业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5王强,《海岱地区史前磨盘、磨棒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6赵敏,《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碳化植物遗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7A靳桂云、赵敏、王传明等,《山东莒县、胶州植物考古调查》[J],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6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PP:344-349。B靳桂云、赵敏、王传明等,《山东烟台庙后遗址植物考古研究》[J],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
    方考古》第6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PP:321-330。C靳桂云、赵敏、王传明等,《山东烟台照格庄岳石文化遗址碳化植物遗存研究》[J],山东大学东方考古 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6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PP:331-343。
    1史本恒,《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D],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王海玉,《北阡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物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3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文物》1982年5期。
    4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J],《文物》1989年9期。5A李步青、王锡平,《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初论》[J],《考古》,1988年1期,PP:66-75。
    B韩榕,《胶东史前义化初探》[A],《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义化论文集》[C],齐鲁书社,1986年,PP:96-119。C郑笑梅,《论泰沂文化区》[A],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C],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6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7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1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90。
    B张江凯,《论北庄类型》[A],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研究(三)》[C],科学出版社,1997年,pp:32-51。
    1A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年,pp:132-133。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P27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90。
    1A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7年5期,PP:385-394。B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长岛县北庄遗址》[A],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M],文物出版社,1984年,PP:118-119。c张汀凯,《论北庄类型》[A],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研究(三)》[c],科学出版社,1997年,PP:32-51。D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P:246-261。
    1 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P:246-247。
    1 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247。
    1 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P:248-249。
    1 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P:253-254。
    1 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254。
    1 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P:255-256。
    2A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7年5期,PP:385-394。B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250。
    1 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A],《史前考古论集》[C],科学出版社,1998年,PP:48-62。
    1张江凯,《北庄类型前期的房屋建筑与聚落结构》[A],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PP: 256-261。
    1 A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即墨市博物馆,《山东即墨市北阡遗址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1年11期,PP:3-14。B上芬、宋艳波,《即墨市北阡新石器时代及周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M],文物出版社,2008年,PP:244-245。C栾丰实、靳桂云、王芬,《山东即墨北阡遗址》[A],中国文物报社编,《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09)》[M],中国文化遗产杂志社出版,2010年,PP:164-165。D林玉海,《青岛市北阡贝丘遗址考古发掘的意义》[N],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21日,第007版。
    1 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
    1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蓬莱紫荆山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73年1期,PP:11-15。
    2 烟台市博物馆,《荣成市河口遗址发掘报告》[J],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五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PP:32-66。
    3 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毓璜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史前研究》1987年2期,PP:62-72。
    1A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2年7期。B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主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8-95。
    2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主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84-85。
    3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主编,《胶东考古》[R],义物出版社,2000年,PP:50-54。
    1 烟台市博物馆、栖霞牟氏庄园文物管理处,《山东栖霞市古镇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年2期,PP:7-22。
    1 烟台市博物馆、栖霞牟氏庄园文物管理处,《山东栖霞市古镇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年2期,PP:7-22。
    2 烟台市博物馆、栖霞牟氏庄园文物管理处,《山东栖霞市古镇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年2期,PP:7-22。
    1 闫勇、蒋惠民、陆元臣、侯建业,《山东龙口东羔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25日,第三版。
    2 烟台市博物馆等,《龙口市东羔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M]文物出版社,2008年,PP:242-243。
    1 闫勇、蒋惠民、陆元臣、侯建业,《山东龙口东羔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25日,第三版。
    1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A],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编,《山东史前文化论文蜒》[C],齐鲁书社,1986年,PP:63-95。
    1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2年7期。
    2 见《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
    3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J],《文物》,1997年6期,P 32。
    4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J],《文物》,1997年6期,P32。
    1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海阳、莱阳、莱西、黄县原始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3年3期。
    2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海阳、莱阳、莱西、黄县原始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3年3期。
    1 闫勇、蒋惠民、陆元臣、侯建业,《山东龙口东羔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25日,第三版。
    2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J],《考古》1963年7期。
    3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蓬莱紫荆山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3年1期。
    4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栖霞、乳山、荣成、蓬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冈,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80-308。
    5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栖霞、乳山、荣成、蓬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80-308。
    6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7年5期。
    7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J],《史前研究》1983年1期。
    8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J],《史前研究》1983年1期。
    9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J],《史前研究》1983年1期。
    1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J],《考古》1963年7期。
    2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2年7期。
    3 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毓璜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史前研究》1987年2期,PP:62-72。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154-165。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92。
    6 烟台市博物馆、栖霞牟氏庄园文物管理处,《山东栖霞市古镇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年2期,PP:7-2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0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04。
    1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栖霞、乳山、荣成、蓬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Al,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80-308。
    2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研究课题组,《山东省蓬莱、烟台、威海、荣成市贝丘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7年5期,PP:25-33。
    3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研究课题组,《山东省蓬莱、烟台、威海、荣成市贝丘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7年5期,PP:25-33。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65。
    2 乳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乳山县史前遗址》[J],《考古》1990年12期。
    3 乳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乳山县史前遗址》[J],《考古》1990年12期。
    4 乳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乳山县史前遗址》[J],《考古》1990年12期。
    1 栖霞文化馆,《山东栖霞下渔家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6年3期。
    2 王洪明,《山东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J],《考古》1985年12期。
    3 王洪明,《山东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J],《考古》1985年12期。
    4 王洪明,《山东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J],《考古》1985年12期。
    5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即墨市博物馆,《山东即墨市北阡遗址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1年11期,PP:3-14。
    6 即墨县博物馆,《山东即墨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89年8期。
    7 即墨县博物馆,《山东即墨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89年8期。
    1 即墨县博物馆,《山东即墨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89年8期。
    2 即墨县博物馆,《山东即墨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89年8期。
    1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J],《考古》1997年6期,PP:32-33。
    2 王青,《遗址资源域分析及其在西金城的初步尝试》[A],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匕十华诞论文集》[Cl,科学出版社,2009年,PP:686-702。
    1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文物出版社,2004年,PP:258-259。
    2 原因见前文对古海岸线的分析。
    1 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资源域研究课题组,《北阡所在青岛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的资源域调查与分析》,《东方考古》待刊。
    2 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资源域研究课题组,《北阡所在青岛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的资源域调查与分析》,《东方考古》待刊。
    1 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资源域研究课题组,《北阡所在青岛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的资源域调查与分析》,《东方考古》待刊。
    1 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资源域研究课题组,《北阡所在青岛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的资源域调查与分析》,《东方考古》待刊。
    1 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资源域研究课题组,《北阡所在青岛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的资源域调查与分析》,《东方考古》待刊。
    1 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资源域研究课题组,《北阡所在青岛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的资源域调查与分析》,《东方考古》待刊。
    1 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资源域研究课题组,《北阡所在青岛丁字湾沿岸早期遗址的资源域调查与分析》,《东方考古》待刊。
    1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J],《考古》1997年6期,P33。
    2 如史本恒,《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D],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3 王锡平,《从出土文物看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史前时期的海上交通》[J],《海交史研究》,2004年2期。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P47。
    2 吕鹏,《广西邕江流域贝丘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P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198-200。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胶县三早河》[R],文物出版社,1988年,P21。
    1A宋艳波,《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J],《考古》2011年11期,PP: 14-19。B宋艳波,北阡遗址2009、2011年出土动物遗存鉴定,成果待刊。承蒙宋艳波博士告知。
    1A Bailey. G.N. The role of Molluscs in the Coastal Economies:The Results of Midden Analysis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45-62B陈洪波,《西江中游文化区的生业经济及其发展阶段》[J],《华夏考古》,2011年3期,PP:88-98。C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详,《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l,文物出版社,2004年,PP:301-303。
    2陈杰,《古代居民肉食结构的复原》[J],《考古与文物》2007年6期,PP:103-105。
    1何锟宇、蒋成、陈剑,《浅论动物考古学中两种肉量估算方法——以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为例》[J],《考古与文物》,2009年5期,PP:95-99。
    2蛋白质计算来自于雷晓凌、吴红棉、范秀萍、胡雪琼,《缢蛏肉的食品化学特性及其营养液的研制》[J],《海洋科学》,2004年12期,PP:4-7。李太武、林叶,、苏秀榕,《不同群体缢蛏营养成分的多元性分析》[J],《食品科学》,2008年11期,PP:548-551。
    3张红雨、王笃圣、王正伦,《渤海湾密鳞牡蛎营养成分分析》[J],《中国海洋药学》1994年4期,PP:17-19。
    4A陈杰,《古代居民肉食结构的复原》[J],《考古与文物》2007年6期,PP:103-105。B 吕鹏,《广西邕江流域贝丘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另有部分数据由宋艳波博士告知
    1Erlandson. J.M., The Role of Shellfish in Prehistoric Economies:A Protein Perspective, American Antiquity. 53(1988):102-109.
    2Abbott, J.C. Protein Supplies and Prospects:The Problem. In World Protein Resource, edited by R.F.Gould, Advances in Chemistry Series 57.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Washington, D.C. pp 1-15,
    1Lischka, J.J., and P.D. Sheets, Comments on Yesner's:Maritime Hunter-Gatherers. Current Anthropology 21(1980):739-740.
    2Erlandson. J.M., The Role of Shellfish in Prehistoric Economies:A Protein Perspective, American Antiquity, 53(1988):102-109.
    3 赵敏,《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4A.王育茜,《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木炭遗存的初步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B.靳桂云、王育茜,《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分析》[J],《考古》2011年11期,PP:19-23。
    5 王海玉,《北阡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物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 王强,《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磨盘、磨棒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P223。
    1A. M.J. DeNiro. S. Epstein. Influence of die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isotopes in animal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42(1978):495-506. B M. M. Bender, D. A. Baerreis, and A. L. Steventon, Further Light on Carbon Isotopes and Hopewell Agriculture. American Antiquity 46 (1981):346-353.
    C S.H. Ambrose, Isotopic Analysis of Paleodiets:Methodological and Interpretive Considerations. In M. K. Sandford (Eds), 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Human Tissue,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Langhorne,1993, pp. 59-130.
    2S. H. Ambrose, Chemical and isotopic techniques of diet reconstruction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In W. F. Keegan (Eds), Emergent Horticultural Economies of the Eastern Woodlands. Center fo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87, pp.87-107.
    3 张雪莲,《应用古人骨的元素、同位素分析研究其食物结构》[J],《人类学学报》,2003年1期,P76。
    1J. D. Morton, H. P. Schwarcz, Palaeodietary implications from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 of residues on prehistoric Ontario ceramic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1 (2004):503-517.
    2Ambrose S H, Norr L.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versus bone collagen and apatite: Purified diet growthexperiments. In:Lambert J B, Grupe G, eds. Molecular Archaeology of Prehistorie Human Bone (Prehistoric Human Bone-Archaeology atthe Molecular Level). Berlin:Springer,1993,pp.1-37
    3 A. M.J. Schoeninger, M.J. DeNiro, Nitrogen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collagen from marine and terrestrial animal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48 (1984):625-639. B. M.A. Katzenberg,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animal bon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 pal aeodiet, in B.V. Kennedy. G.M. LeMoine (Eds.), Diet and Subsistence:Current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Chacmool, Archa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lgary, 1988, pp.307-314. C. S. H. Ambrose. Isotopic Analysis of Paleodiets:Methodological and Interpretive Considerations. In M. K. Sandford (Eds), 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Human Tissue.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Langhorne,1993, pp. 59-130.D陈相龙,《龙山时代家畜饲养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4A S. H. Ambrose, Isotopic Analysis of Paleodiets:Methodological and Interpretive Considerations. In M. K. Sandford (Eds), 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Human Tissue,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Langhorne,1993. pp. 59-130. B. S.H. Ambrose, L. Nor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versus bone collagen and apatite: purified diet growth experiments, in J.B. Lambert, G.Grupe (Eds.), Prehistoric Human Bone:Archaeology at Molecular Level, Springer-Verlag, Berlin,1993, pp.1-37.
    1 A. M.Balasse. Reconstructing dietary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from enamel isotopic analysis:time resolution of intra-tooth sequential samp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12(2002):155-165. B. M.Balasse, Potential biases in sampling desig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tra-tooth isotop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13(2003):3-10 C. M. Sponheimer, B.H. Passey, D. J. de Ruiter. D. Guatelli-Steinberg, T. E. Cerling, J. A. Lee-Thorp, Isotopic Evidence for Dietary Variability in the Early Hominin Paranthropus robustus. Science 314(2006):980-982
    2E. A. Reber. J. P. Hart, Pine resins and pottery sealing:analysis of absorbed and visible pottery residues from central New York State. Archeometry 50 (2008):999-1017.
    3J.D. Morton, H.P. Schwarcz.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Food Residue from Ontario Ceramics. In R.M. Farquhar. R.G.V. Hancock and L.A. Pavlish (Eds.). Proceedings of 26th International Archaeometry Symposiu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8. pp.89-93.
    4S.N. Whitney, A stable isotope examination of food residues on contemporary and archaeological pottery from southern Somalia.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1992.
    5A H. Barnard, S.H. Ambrose, D.E. Beehr, M.D. Forster, R.E. Lanehart, M.E. Malainey, R.E. Parr, M. Rider, C. Solazzo, R.M. Yohe Ⅱ, Mixed results of seven methods for organic residue analysis applied to one vessel with the residue of a known foodstuff.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4 (2007):28-37. B. R.P. Evershed, N. Tuross, Proteinaceous material from potsherd and associated soil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s 23 (1996):429-436.
    6A.王芬等,《即墨北阡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沿海先民的食物结构》[J],《科学通报》57(2012):1037-1044.B第二次结果尚未发表,承蒙王芬博士告知。
    I DeNiro M J. Post-mortem preservation of alteration of in vivo bone collagen isotope ratios in relation to palaeodietary reconstruction.Nalure,317(1985):806-809
    2A蔡莲珍、仇士华,《碳十三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J],《考古》1984年10期,PP:945-955。B张雪莲、王金霞、冼自强等,《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J],《考古》.2003年2期,PP: 62-75。
    3 Ambrose S H, Norr L.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versus bone collagen and apatite: Purified diet growthexperiments. In:Lambert J B, Grupe G, eds. Molecular Archaeology of Prehistoric Human Bone (Prehistoric Human Bone-Archaeology atthe Molecular Level). Berlin:Springer,1993. PP.1-37
    4E. A. Pechenkina, S. H. Ambrose, Ma Xiaolin,R. A. Benfer Jr. Reconstructing northern Chinese Neolithic-subsistence practices by isotopic analysi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32 (2005):1176-1189. 5Hu Y.W.,Luan F.S., Wang S.G., Wang C. S.,Richards. M.P.. Preliminary attempt to distinguish the domesticated pigs from wild boars by the method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52(2009):85-92.
    1 王芬等,《即墨北阡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沿海先民的食物结构》[J],《科学通报》57(2012):1037-1044。
    1L. Barton, S. D. Newsome, F.H. Chen,H. Wang, T. P. Guilderson,R.L. Bettinger, 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isotopic identity of domest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PNAS 106(2009):5523-5528.
    2Finucane. B, Agurto.P. M, Isbell. W. H.,Human and animal diet at Conchopata, Peru:Stable isotope evidence for maiz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management practice during the Middle Horizo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3 (2006):1766-1776
    1 张雪莲、王金霞、冼自强等,《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J],《考古》,2003年2期,PP:62-75。
    1 张雪莲、仇士华、钟建等,《中原地区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的人类食物状况分析》[J],《人类学学报》,2009年2期,PP:197-207。
    2 胡耀武、李法军、上吕燧、Michael P. Richards.《广东湛江鲤鱼墩遗址入骨的C、N稳定同位索分析:华南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方式初探》[J],《人类学学报》,2009年3期,PP:264-269。
    3 烟台市博物馆、栖霞牟氏庄园文物管理处,《山东栖霞市古镇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年2期,PP:7-22。
    4 张雪莲、仇士华、钟建等,《中原地区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的人类食物状况分析》[J].《人类学学报》,2009年2期,PP:197-207。
    5E. A. Pechenkina, S. H. Ambrose, Ma Xiaolin, R. A. Benfer Jr. Reconstructing northern Chinese Neolithic subsistence practices by isotopic analysi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32(2005):1176-1189
    1A J. D. Morton, H. P. Schwarcz. Palaeodietary implications from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 of residues on prehistoric Ontario ceramic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1 (2004):503-517. B D.E. Beehr, S.H. Ambrose. Were they what they cooked?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 of Mississippian pottery residues. In K. C. Twiss (Eds), The Archaeology of Food and Identity. Center fo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2007, pp.171-191.
    1C.A. Hastorf, M.J. DeNiro, Reconstruction of prehistoric plant production and cooking practices by a new isotopic method, Nature 315 (1985):489-491.
    2D.E. Beehr, S.H. Ambrose, Reconstructing Mississippian diet in the American Bottom with stable isotope ratios of pot sherd residues. In H. Barnard, J. W. Eerkens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chaeological Residue Analysis, Archaeopress, Oxford,2007, pp.189-199.
    1J.D. Morton. H.P. Schwarcz.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Food Residue from Ontario Ceramics. In R.M. Farquhar, R.G.V. Hancock and L.A. Pavlish (Eds.). Proceedings of 26th International Archaeometry Symposiu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8, pp.89-93.
    2S.N. Whitney, A stable isotope examination of food residues on contemporary and archaeological pottery from southern Somalia.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1992.
    3E.A. Reber,Background Residues:Pottery Firing and Lipid Persistence, The 7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at Memphis, Tennessee,2012.
    4 北阡遗址陶器烧制温度承蒙王芬博士告知。
    5J. M. Skibo, Pottery Function:a Use-Alteration Perspective. Plenum Press, New York,1992. 6H. Barnard, S.H. Ambrose. D.E. Beehr, M.D. Forster, R.E. Lanehart,M.E. Malainey, R.E. Parr,M. Rider.C. Solazzo,R.M. Yohe Ⅱ,Mixed results of seven methods for organic residue analysis applied to one vessel with the residue of a known foodstuff.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4(2007):28-37.
    1M.J. DeNiro. S. Epstein. Mechanisms of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associated with lipid synthesis, Science 197 (1977):261-263.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29-3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lMl,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38。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4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53。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5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6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68-6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72-7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10。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版社,1999年,PP:120-12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118-123,表格据报告数据绘制。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2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8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47。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144-150,表格据报告数据绘制。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5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8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87-91,列表据报告数据绘制。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91。
    2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主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28-95。
    3A齐钟秀,《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上软体动物的鉴定》[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主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93-94。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67。
    4A成庆泰,《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鱼类的研究》[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主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P:91-92。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67。
    5周本雄,《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鉴定》[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主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5。
    1 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A],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上编,《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P83。
    2靳桂云、王传明,《海岱地区3000BC~1500BC农业与环境研究——来自考古遗址的植硅体证据》[J],山
    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P32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6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PP:158-163,据报告数据绘制。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163-16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96-97。
    3 靳桂云、上传明,《海岱地区3000BC~1500BC农业与环境研究——来自考古遗址的植硅体证据》[J],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P32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01。
    2 动物骨骼的鉴定结果由宋艳波博士和饶小艳提供。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107。
    2 吴诗池,《山东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3年2期,P167。
    3 靳桂云、王传明,《海岱地区3000BC-1500BC农业与环境研究——来自考古遗址的植硅体证据》[J],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P32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PP:193-194。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R],文物出版社,1963年。
    2、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1974年。
    3、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R],文物出版社,1983年。
    4、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R],文物出版社,1985年。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县三里河》[R],文物出版社,1988年。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科学出版社,1996年。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R],科学出版社,1997年。
    8、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姜寨》[R],文物出版社,1998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0、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R],文物出版社,2000年。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0年。
    1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R],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蒙城尉迟寺》(第一部)[R],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蒙城尉迟寺》(第二部)[R],科学出版社,2007年。
    1、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文物出版社,1986年。
    2、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C],三秦出版社,1991年。
    3、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4、张光直著,曹兵武译,《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5、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3年。
    6、陈淳,《考古学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文物出版社,2004年。
    8、马修·约翰逊著,魏俊译,《考古学理论导论》[M],岳麓书社,2005年。
    9、肯·达柯著,刘文琐、卓文静译,《理论考古学》[M],岳麓书社,2005年。
    10、伊恩·霍德、司格特·哈特森著,徐坚译,《阅读过去》[M],岳麓书社,2005年。
    11、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文物出版社,2006。
    12、方辉主编,《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C],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戈登·柴尔德著,陈淳、陈洪波译,《欧洲文明的曙光》[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4、布鲁斯·特里格著,陈淳译,《考古学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布鲁斯·特里格著,陈淳译,《时间与传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6、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编,陈胜前译,《考古学:关键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C],齐鲁书社,1979年。
    2、苏秉琦,《苏秉琦考古论述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4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文物出版社,1984年
    4、《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齐鲁书社,1986年。
    5、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6、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C],文物出版社,1987年。
    7、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余灵灵校,《史前国家的演进》[M],求实出版社,1988年。
    8、侯学煜,《中国自然地理》[M],科学出版社,1988年。
    9、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C],文物出版社,1989年。
    10、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C],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赵济,《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M],科学出版社,1991年
    12、施雅风、孔昭宸,《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M],海洋出版社,1992年。
    13、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C],知识出版社,1993年。
    14、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15、赵希涛,《中国海面变化》[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16、栾丰实,《东夷考古》[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M],三联书店,1997年。
    19、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20、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M],三秦出版社,1997年。
    2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三)[C],科学出版社,1997年。
    23、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M],科学出版社,1998年。
    24、张忠培等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科学出版社,2000年。
    25、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科学出版社,2001年。
    26、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8、张弛,《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3年。
    29、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3年。
    30、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M],文物出版社,2004年。
    31、烟台市博物馆等编,《胶东考古研究文集》[C],齐鲁书社,2004年。
    3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5年。
    33、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张忠培,许倬云主编,《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C],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35、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M],文物出版社,2007年。
    36、孟悦、罗纲主编,《物质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栾丰实、宫本一夫主编,《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C],科学出版社,2008年。
    38、郑建明,《环境、适应与社会复杂化——环太湖与宁绍地区史前文化演变》[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39、马丁·琼斯著,陈雪香译,《宴飨的故事》[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40、路易斯·宾福德著,陈胜前译,《追寻人类的过去——解释考古材料》[M],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41、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42、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C],科学出版社,2009年。
    43、袁靖著,《科技考古文集》[M],文物出版社,2009年。
    44、郭伟民著,《新石器时代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的文化和社会》[M],文物出版社,2010年。
    45、约瑟夫·泰恩特著,邵旭东译,《复杂社会的崩溃》[M],海南出版社,2010年。
    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科学出版社,2010年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五)》[C],科学出版社,2012年。
    1、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商务印书馆,1997年。
    2、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M],华夏出版社,2002。
    4、A.R拉德克里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潘蛟/校,《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刘汉全译,《嫉妒的制陶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罗维著,吕叔湘译,《初民社会》[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8、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9、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1、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D],天津大学1996年博士学位论文。
    2、于璞,《渭水流域仰韶早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研究》[D],西北大学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3、王春艳,《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龙山文化稻作农业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芬,《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莹,《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人地关系演变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王强,《海岱地区史前磨盘、磨棒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7、史本恒,《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D],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8、赵敏,《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碳化植物遗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9、吕鹏,《广西邕江流域贝丘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10、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博士学位论文。
    11、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博士学位论文。
    12、陈相龙,《龙山时代家畜饲养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13、郭明建,《聚落形态与玉器生产》[D],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14、宋艳波,《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15、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16、王海玉,《北阡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物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7, S. N. Whitney, A stable isotope examination of food residues on contemporary and archaeological pottery from southern Somalia.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1992.
    1、H. Barnard, J. W. Eerken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chaeological Residue Analysis, Archaeopress. Oxford.2007.
    2. R. E. Blanton (Eds), Settlement, Subsiste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Cavendish Pub Ltd Press,2005.
    3、C. Claassen, Shells. Cambridge, the United Kingdom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98.
    4、R.M. Farquhar, R.G.V. Hancock and L.A. Pavlish, Proceedings of 26th International Archaeometry Symposium.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8.
    5、M.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an essay in political anthropology, Random House, New York,1967.
    6、C. Knappett, Thinking Through Material Culture: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5.
    7、W. F. Keegan, Emergent Horticultural Economies of the Eastern Woodlands. Center fo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8、B.V. Kennedy, G.M. LeMoine (Eds.), Diet and Subsistence:Current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Chacmool, Archa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lgary,1988.
    9、J.B. Lambert, G. Grupe, Molecular Archaeology of Prehistoric Human Bone (Prehistoric Human Bone-Archaeology at the Molecular Level). Berlin:Springer, 1993.
    10、R. F. Murphy, An Overture To Social Anthropology, Prentice-Hall,1979.
    11、M. K. Sandford, 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Human Tissue,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Langhorne,1993.
    12s M. B. Schiffer (Eds), Social Theory In Archaeology, The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2000.
    13、J. M. Skibo, Pottery Function:a Use-Alteration Perspective. Plenum Press, New York,1992.
    14、K. C. Twiss, The Archaeology of Food and Identity. Center fo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