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非优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提高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再一次强调了高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是高校社会责任和自身使命的承担者和践行者,教师资源配置优化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社会使命的完成。然而,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现存的问题,在系统化理论及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指导下,参照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所应达到的标准,提出了优化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建议。
     本问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为概念和理论基础介绍,主要界定了“高校教师资源”、“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这三个概念,并且详细解释了“系统化理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这两个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所取得的成果及非优化配置的表现。第四部分为原因分析,在上文所分析的非优化配置的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教师资源非优化配置的深层原因所在。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在概括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四个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通过研究,本文肯定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所取得的成果也指出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标准为适应性、动态性、多样性和有效性。最后,在标准的指导下,提出了优化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策略,主要有第一,树立“高校为体、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配置理念;第二,健全完善合理的教师聘任制度;第三,健全有效多样的激励机制;第四,加大科研团队建设的力度。
"To enhance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t is said in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lanning programs)),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whole society once again., University Teaching resources undertak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ies and make sure the achievement of its own goals. Also, whether the teaching resource get optimal allocation affects the achievement of its own goals directly。But, there are still lots of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resource's allocation,which hinders the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ies. So,this research will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on the basic of existing situation。The research is instructed by System Theory and 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y after referring the four standards of optimal alloc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It presen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the train of thought I take,the methods I chose in the main.In addition,this part also present th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place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 in universities nowadays.The second part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cepts.In this part,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concepts:"teaching resource in universities"、"optimal allocation for human resource"and"optimal allocation for teaching resource in universities'.And then, this part explains "System Theory" and"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y"in detail as well as how both of the two theories direct the research. The third part are the analyses for current situation.It affirms the accomplishment we have got as well as the manifestations of non-optimized allocations.The fourth part are the reasons for non-optimized allocation. 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performances mentioned above,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non-optimized allocation.The fifth part are countermeasures. First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four standards of optimal allocation. Second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recommendations to realiz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By the research,we could see the achievements we have got as well as the details in non-optimized allocation.We also get four standards of optimal allocation,they are:suitability;dynamic;diversity;effectivity.At las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recommendations to realiz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they are as follows——firstly,update the ideas of university-oriented and teacher-oriented in optimal allocation; secondly,create a sound and reasonable appointment system;thirdly,build a various and effective motivation mechanism;fourthly, accelerate the schedu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引文
①潘懋元.一流大学与排行榜明.求是,2005年第5期.
    ①靳希斌.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康宁.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与制度创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③胡仁东.权力与市场:两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④刘群、刘新民、徐春.关于实现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J].前沿,2004年第4期.
    ⑤孙广福.创新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构建和谐教学科研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⑥胡正友.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⑦姚聪莉.陕西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综合评价及其趋势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⑧图雅,马占英,马占新.基于DEA方法的高校人力资源测评方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⑨傅毓维,郑佳.基于DEA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年第3期.
    ①高文婷.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J].人才开发,2007年第10期.
    ②丁海利、王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算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第1期.
    ③王赛男.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数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④张凌,冯宗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7期.
    ⑤傅毓维,郑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2期.
    ⑥程六生.关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些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0期.
    ⑦吴菲菲.对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9期.
    ⑧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赵普光.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在管理中要处理好的关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9期.
    ③吉克跃林.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系统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④叶美萍.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第6期.
    ⑤姚聪莉、黄国泉、冯建涛.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述评[J].西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⑥王秋燕.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4期.
    ⑦裴兆宏、田静.论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配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⑧李银.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的市场配置与发展战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①[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过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张光辉.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③李银.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的市场配置与发展战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①《辞海·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②王善迈主.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肖鸣政.试论人力资源配置及其作用与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①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郑雪玲、陈兴明: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探.当代教育论坛[J],2006年第1期.
    ①刘虎.高等职业院校专来建设研究--基于系统分析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①周淇.中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② Ben Fine:Labor Market Theory——A Constructive Reassessment, Rout ledge,1998.
    ③[日]金井贤一.内部组织的经济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④[美]S.D.霍夫曼著.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①[美]伊兰博格和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英国《卫报》2007年5月3日的报导.
    ②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数据来源为中国教育统计数据库.
    ②高磊,姜远平.美国高校教师结构优化的趋势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
    ③谢笑珍.中美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结构与遴选标准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④数据来源为各大学官方网站.
    ①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王刚,李志祥.中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数据库.
    ④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数据库.
    ①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和2003年没有此项数据统计.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数据库.
    ③顾海兵等.高校“近亲繁殖”之弊[EB/OL].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60731.
    ①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袁永和.高校教师“退出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②舒宏伟,张知璜.聘任制下高校教师的退出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③薛天祥.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大学校长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①谢安邦,阎广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②叶芬梅.当代中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陈怡.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6期.
    ①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林峰.中西方学术自由的历史演进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①陈韧翔.浅析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标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第12期.
    ①陈韧翔.浅析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标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第12期.
    ①刘现民,吕晶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4年第9期.
    ①陈永明.大学教师任期制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②姜元平,刘少雪.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学缘研究[J].江苏高教,2004年第4期.
    ①张继平,董泽芳,黄剑雄.中外高校教师学缘结构的近亲繁殖强度比较[J].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11期.
    ②中国青年报记者.深圳大学校长:高校不建立退出机制将没有出路[N].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09-12-25.
    ①尹晓敏.构建聘任制下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
    ②舒宏伟,张知璜.聘任制下高校教师的退出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①郭石明.论大学教师配置的两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5第1期.
    ①[美] Peter F.Ducker,李晓刚译.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史东明.组织创新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7年版.
    ①王莹.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2010年第7期.
    ②魏欣亚,张武军.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7期.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董泽芳.大学的理念与追求[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叶芬梅.当代中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裴娣娜.教育科研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困顿——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李宝元.薪酬管理——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袁东.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与优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陆铭.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盖骁敏.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研究[M].北京:经济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缪榕楠.学术组织中的人——大学教师任用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吴鹏.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马廷奇.大学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6.李滨江.高等学校科研激励机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康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美]史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全球化视角[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熊卫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谢绳武.高校师资管理新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谢绳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马俊杰,曾湘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英]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赵红霞.大学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8.阎广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张正峰.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0.石中英.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2.[荷兰]弗兰斯·F·范福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美]克拉克·科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4.张斌贤,王晨.大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日]角野雅言.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美]弗兰克·H·T·罗斯德.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李宝元.现代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3年版.
    38.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中国教育年鉴[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0.靳希斌.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1.史东明.组织创新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美]伊兰博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44.[日]金井贤一.内部组织的经济学[M].金宏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45.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6.[美]S·D·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47.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8.彼德·德鲁克.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 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9.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徐淑凤.我国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
    2.张凌,冯宗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f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4期.
    3.傅毓维,郑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2期.
    4.程六生.关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些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0期.
    5.吴菲菲.对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第9期.
    6.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第5期.
    7.康宁.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与制度创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8.胡仁东.权力与市场:两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9.刘群、刘新民、徐春.关于实现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J].前沿,2004年第4期.
    10.孙广福.创新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构建和谐教学科研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11.胡正友.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2.姚聪莉.陕西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综合评价及其趋势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3.图雅,马占英,马占新.基于DEA方法的高校人力资源测评方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14.傅毓维,郑佳.基于DEA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年第3期.
    15.高文婷.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J].人才开发,2007年第10期.
    16.丁海利、王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算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程,2009年第1期.
    17.魏欣亚,张武军.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7期.
    18.赵普光.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在管理中要处理好的关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9期.
    19.吉克跃林.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系统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第2期.
    20.叶美萍.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1.姚聪莉,黄国泉,冯建涛.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述评[J].西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2.王秋燕.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4期.
    23.裴兆宏、田静.论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配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24.王刚,李志祥.中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第8期.
    25.李银.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的市场配置与发展战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26.柳清秀.论高校人力资源的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7.肖鸣政.试论人力资源配置及其作用与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4期.
    28.郑雪玲、陈兴明: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29.谢笑珍.中美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结构与遴选标准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30.薛天祥.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大学校长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31.陈韧翔.浅析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标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年第12期.
    32.陈永明.大学教师任期制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33.张继平,董泽芳,黄剑雄.中外高校教师学缘结构的近亲繁殖强度比较[J].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11期.
    34.尹晓敏.构建聘任制下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
    35.舒宏伟,张知璜.聘任制下高校教师的退出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6.郭石明.论大学教师配置的两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37.徐绍莉、田静、裴兆宏.大学加强学术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5年第3期.
    38.王莹.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2010第10期.
    39.姜元平,刘少雪.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学缘研究[J].江苏高教,2004年第4期.
    40.林峰.中西方学术自由的历史演进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41.刘现民,吕晶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4第9期.
    42.陈怡.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0第6期.
    43.谢安邦,阎广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44.袁永和.高校教师“退出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45.潘懋元.一流大学与排行榜[J].求是,2005年第5期.
    46.董泽芳.论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47.刘虎.高等职业院校专来建设研究——基于系统分析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8.张光辉.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9.董泽芳,郝朝晖.社会转型期高校组织冲突及管理[J].江苏高教,2012年第1期.
    50.熊德明,董泽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追求[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8期.
    51.董泽芳,陈文娇.论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与同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52.断根良.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3.赵祥,胡支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浅析[J].江苏高校,2009年第2期.
    54.曾小彬,刘芳.论高等教育资源的类别及其配置结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5.王向东.论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的设计原则[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3期.
    56.查永军.学术资源配置中的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3期.
    57.许林,叶建国.对深化高校学术与行政权力协调机制研究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58.董泽芳.论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59.缪榕楠.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0.朱其训,缪榕楠.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高教探索,2007年第4期.
    61.高琼.高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2.成琼文.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3.彭丽华.高校人力资源的特征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第9期.
    64.胡弼成.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弊端[J].高等教育研究,2000第5期.
    65.熊焰.浅议高校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期.
    66.王东.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高校可持续性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8第6期.
    67.陆扬琳.对构建高校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第1期.
    68.韩珍玉.论激励理论视野中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文化.2007第11期.
    69.崔丽萍.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第11期.
    70.来海根.民航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教育培训的实证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1.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72.李长华.美国高校教师管理的新变化及原因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73.杨华祥,黄启兵.美、德高校教师流动的机制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74.徐毓龙,樊来耀.德美两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第2——3期.
    75.商磊,王金涛.美国高校教师激励制度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借鉴与反思?[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6.于永华.聘任制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问题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77.叶珺.我国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8.王焕轶.我国高校教师自由流动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9.海洁.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80.刘浩.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1.王爱敏.我国公立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2.周琪.中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3.王慧.探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政策与实践[J].经济师,2006年第7期.
    84.董惠华,朱树梅,林丛.优化高校师资队伍,推荐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年第5期.
    85.王耀刚.高等学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6.王进,李杨.高等院校管理过程中双重权力的效应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87.王会民.我国普通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8.欧阳光华.从大学自治走向大学治理——论学术运作的现代转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2期.
    89.王坤等.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江西教育(综合版),2009年第7期.
    90.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1.蒋满秀.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2.陈华.高校学科带头人能力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3.王利耀.构建适合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4.刘朝辉.构建高校激励型宽带薪酬模式的探析[J].管理与评价,2010年第17期.
    95.褚江川.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6.郝燕萍,周英,罗艳华.高校生师比现状及其合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10期.
    97.曹乐.我国高等院校生师比的实证分析[J].教学园地,2009年第10期.
    98.谢笑珍.中美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结构与遴选标准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99.艾小平.我国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0.刘婉华等.高校教师工资待遇国际比较与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01.骆品亮,陆毅.学术腐败与学术激励[J].科研管理,2003年第4期.
    102.李新红.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3.刘峥嵘,康永.高校职称评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104.吴福儿,邱江.高校人才流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3期.
    105.莫靖林,陈玺伊.信息不对称下高校人才聘用策略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06.朱雪梅.中美高校教师年龄结构现状比较研究[J].教育视野,2010年3月号下旬刊.
    107.袁双龙,郭峰.高等学校生师比研究述评[J].2009年第4期.
    108.张弛,张斌贤.美国大学与学院的生师比和班级规模[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
    109.生云龙.清华大学教师学历与学缘结构的变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110.王旭红.论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及其制度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5年增刊.
    111.吴振球.中西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比较研究[J].云南高教研究,2000年第8期.
    112.姜蕾.美国防制教师隐性流失的教师教育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13.吴光辉,赵叶珠.试论日本大学教师任期制[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114.罗兰.大学年轻教师选聘优化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15.蒋小敏,石娟.我国高校学术“近亲繁殖”现象探析[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116.刘道玉.必须遏制高校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17.朱慕水.“近亲繁殖”对高校发展的负面影响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118.俞启定.关于人才实行有偿流动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l.Ko - ho Mok, Hiu- hong lee.Globalization or re-colonization.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In Hong Kong[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00(13).
    2.David Leslie, Anne Richardson.Tourism and UK undergraduate courses:Are the benefits being realized?Tourism Management:2000(21):5.
    3.Rosa Micheal.Evaluating Finesse:A case-study in group - based CAL, 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00(17):25.
    4.Robin Wilson.Proportion of Part-time Faculty Members Leveled Off From 1992 to 1998,Data Show.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1(May).
    5.A Growing Reliance on Student-Supplied Revenue.Change.2000(July/August).53
    6. David Farnham. Managing Academic Staff in Changing University Systems: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Comparisons.1999.271,279
    7.Lingard Lorelei, Schryer Catherine F., Spafford Marlee M, Campbell Sandra L.Negotiating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Qualitative Research.Nov.2007,7(4):501——519.
    8.James·P·Honan.The US Academic Profession:Key Policy Challenges[J] Higher Education,2000(41).192.
    9. Douglass. North.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 (3).
    1O.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Facul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Enhancing a National Resource. Washington, DC,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