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也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师,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繁荣的核心。作为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总体质量水平的重要环节的高等教育,其自身的人力资源质量则是保证和加强高等教育这个核心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师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普通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较为突出,高校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以及教师资源流动缺乏合理性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资源管理观念滞后;教师资源管理体制陈旧以及教师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和管理经验。美国高校在教师资源管理体制上具有合同管理的法治性、教师考核制度的竞争性、师资管理制度的自主性、教师聘任制度的灵活性以及保障机制的激励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美国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美国高校在教师资源结构上突出表现为:师生比结构合理、拥有大量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专兼职教师搭配得当,骨干教师的年轻化程度高以及教师来源多样等。完善的教师资源管理体制与合理的教师结构是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和人员使用效率的内部因素。美国的经验说明,进一步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健全聘任制度,应成为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资源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优化教师资源结构是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关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竞争,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高校只有真正引入竞争机制,才能真正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
     面对制约我国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的不利因素,我们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借鉴美国高校发展的有益经验,把教师当作一种财富,系统地发展人的工作能力,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制定合理的教师资源政策,建立以个人的能力及体现个人能力的工作实绩为依据的人才录用、晋升、淘汰、分配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人才的合理利用,做到教师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制定教师资源总体发展战略,使高校教师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在学校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整合高校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提升内部的竞争能力,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高校教师资源制度建设,深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提高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制度保障,使高校能更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Human is the most active factor of various essential factors in the productive forces. Human resource is also the most valuable in all of the resources. Mastering the human resource of modern scientific culture knowledge is the core which affects the prosperity of the market economy most seriously in a country. As a key point for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level of society human resources,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tself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ensuring and enforcing this core.
    But ,in the current stage,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the whole level of the teacher's human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s not so high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remarkable shortage of the teaching staff structure, teacher's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and flowing of the teacher's human resourc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re are four reason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low level of human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ey are as followings: the first is the backward concept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 second is the old concept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 third i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eacher'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etc.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American, as a stereotype of the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has formed a serie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at are suitable to the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The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ppear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nature of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legitimation, the competitive character of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the autonomy of the teaching force management, the flexibility of the engagement system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incentive nature of the ensuring. The above characters provid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er's human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ith institution guarante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teacher's human resourc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ppears that: the ration of teachers to students is reasonable, the proper coordination of the teachers with higher professional title and high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part-time and full-time teachers, the mainstay teachers tends to be younger and younger and the high level of the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eam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eachers resources etc. The perfect of the teacher'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e reasonable staff structure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e can concluded that:
引文
① T.W.Schultz.由教育形成的资本[M].1960年。
    ② Mark Blaug.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J].p.p16—19。
    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年6月。
    ④ 中国高等教育统计年鉴(2005年)[M].
    ① 陈立鹏 刘新丽.江泽民教育思想的理论要点[M].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 (1)。
    ② 同上。
    ① 李振海.新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埋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8-20。
    ② 丘丰 刘婷.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的经济学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③ 苏锡武.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1)。
    ① Alan Day Haight. Burnout, chronic fatigue, and prozac in the professions: the iron law of salaries, Revievo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2001: 33。
    ② Roemer, J. E., Exploiation, alternation, and socialism, The Economics Journal, 1982: 92。
    ③ Steiner. H. A lib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Ethics, 1984: 94。
    ④ Rosa Michaelson. Ewaluating Finesse: A case-cfudy in group-based CAL,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0: 17。
    廖才英.高等教育管理虚实论[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45。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① 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8。
    1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5—2004)[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高校教师数量跟不上扩招步伐[N].楚天都市报,2005.2.28。
    陈蕾等.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源浪费现象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2)。
    台湾教育部.中华民国教育统计 1993[M].台北,1994:104,1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1972:165。
    张济顺.教师评价与学术道德建设[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3(1)。
    秦晓红.论入世后国内高校教师管理的动态发展观[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6)。
    刘文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视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朱森华,浙江大学教师,主讲《西方艺术史》十几年,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所授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然而,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朱森华在哲学系排名末位而被淘汰、“下岗”。虽然应学生要求朱森华仍在浙大三个校区上课,却拿粉“下岗”工资。
    1 陈鹏.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法律透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 孟宪乐.基于法律视点的高校教师聘任制之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1)。
    辽宁省教育厅赴美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培训考察团.美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模式培训考察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1(8)。
    辽宁省教育厅赴美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培训考察团.美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模式培训考察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1(8)。
    顾明远.梁忠义.高等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33
    胡先锋.论高等学校的教师聘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
    教育部、财政部、中编办.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1999.9.27。
    1 王大中.关于在中国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问题[J]新华文摘,2000(6)。
    2 崔丽萍.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1)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7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7。
    [1] 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
    [2] 蔡克勇 韩民.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1.
    [3] 所飞.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实务全书[M].黑龙江省教育音像出版社,2005.3
    [4] [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6.
    [5] 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6] 薛沛建.高校后勤社会化全球视野[M].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7] 李福华著.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8]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9] [美]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大学运行模式[M].别敦荣主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11.
    [10]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 梁彦 陈平水.山西省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实证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12] 谭光兴.对江西高等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5.
    [13] 孙士杰.论我国地方本科高师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其优化[J].教育与经济,2000.4.
    [14] 覃克服.研究生扩招下广西高校科技资源共享思考[J].百家论坛,2005.9.
    [15] 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J].中央编辑出版社,2002.
    [16] 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中央编辑出版社,2002.
    [17] 于启新.论高校扩招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8] 徐梅.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开发及优化配置[J].中国高等教育,2002.
    [19] 王长运.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11.
    [20] 薛天祥 周海涛 时伟.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9.
    [21] 龚蓉蓉.高校人才流动的合理性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6.
    [22] 余张荣 戈芝卉.高校人才流动的若干障碍及其对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3] 南西渠 王景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5.4.
    [24] 赵正兵.论高校分配制度改革与人才流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7.
    [25] 胡绍雄 黄懿明.论如何促进高校人员的合理流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26] 程光旭 梁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人力资源结构启示[J].环球视野,2003.7.
    [27] 黄友泉 谢美华.普通高校扩招后教师负担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8.
    [28] 欧亿容.关于提高高校资源使用效率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2.12..
    [29] 陈宝玉.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提高人才利用效率[J].当代经济,2003.3.
    [30] 卫荣凡.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道德调节机制[J].广西大学学报,2002.11.
    [31] 罗明忠.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J].社会科学家,2003.7.
    [32] 蒋莱 虞乃而.我国高校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3.3.
    [33] 潘懋元.谈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高等教育,2003.(3,4).
    [34] 李福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
    [35] 李福华.论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道德调节机制[J].江苏高教,2001.4.
    [36] 李福华.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9.
    [37] 李福华.论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J].教育与经济,2001.3.
    [38] 李福华.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1.
    [39] 孙士杰.论我国地方本科高师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其优化[J].教育与经济,2000.4.
    [40] 汤静霞等.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遮谈[J].扬州大学学报,2003.9.
    [41] 孔杰 钟发斌.我国高校聘用制改革的制度性屏障及其修正[J].高教探索,2005(1).
    [42] 梁彦.山西省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山西大学,2005.6.
    [43] 章跃.我国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经济效益研究[D].河海大学技术经济学院,2002.4.
    [44] 朱雪梅.高校教师群体结构现状与优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3.3.
    [45] 李越恒.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大学,2004.11.
    [46] 李焰.高校师资流动体系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3.
    [47] 邹琨.高校师资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05.5.
    [48] 王焕轶.我国高校教师自由流动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5。
    [49] 朱雪梅.高校教师群体结构现状与优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3.3.
    [50] Raymond A.Noe, John R.Hollenbeck, Barry Gerhardt, Patrick M.Wrigh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 McGraw-Hill Irwin, 2003
    [51] Luis R.Gomez—Mejia,David B-Balkin,Robert L'Cardy.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52] John M·Ivancevic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53] Abindon.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 1982.10.
    [54] Sandra Hollingsworth,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A Casebook for Educational reform [M]. 2002.
    [55] Wilbert J.McKeachie, Barbara K.Hofer, McKeachie's Teaching Tips: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D C Heath&Co; November 2001.
    [56] Goonen Norman M.&Blechman Rachel S.,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A Guide to Legal, Ethical, and Practicallssue, CT:Greenwood Press, 1999.
    [57] Heubert Jay P., Law and School Reform: Six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M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