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教师流动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流动日趋频繁。江西省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在人才争夺战中江西高校无疑处于弱势地位。本研究试图在对江西省部分高校教师流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借鉴国外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和国内一流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情况,提出促进我省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以实现在流动中优化教师结构,在动态平衡中建设教师队伍的目的。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引论,简要介绍本研究产生的背景,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界定概念,解说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为高校教师流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分析高校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
     第三章从简要介绍江西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入手,通过对5所样本高校的调查和访谈,来探讨和分析我省部分高校教师流动现状。
     第四章是对国内外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师流动制度的考察,这为研究我省高校教师流动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主要探讨了实现江西省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着重从管理原则、机制建设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n the era of intellectual economy, the competition for tal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nse; the mobility of trained person is frequent day after day. How to regulate the mobility of teachers reasonably and how to construct a vigorous and high-level teacher troop are the common tasks of all universities. Jiangxi Province is situated in the middle area of China, where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 comparatively backward. No doubt the colleges of Jiangxi Province are at the weak position in the fights for talents .
     In order to realiz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ers’structure in the flow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 troops in the dynamical equilibrium, the author firs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s’flowing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n author tries to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that can promote more reasonable flowing of teachers through studying the systems of overseas university flowing of teachers and reforms of personnel systems of domestic well-known universities.The research methods that the author mainly used include documentation method,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comparison, etc.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is the cited theory which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and summarizes research fruit of predecessors, defined concepts and interpretation ideas and methods.
     Chapter II is the realistic and theoretic basis of the mobility of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the inevitabil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eachers’flowing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rom two aspects --- theory and the reality.
     In ChapterⅢ, the autho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 troop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n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s’flowing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interviewing five sample universities.
     In ChapterⅣ, the author studies systems of teachers’flowing in overseas university and systems of personnel reforms, which is used for reference when researching on the problems of teachers’flow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province.
     Chapter V is the principal part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probes into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realizing the teachers’rational and sound flow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author expatiate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management principles, mechanism building and institution guarantee.
引文
①转引自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3 版, 第 9 页。
    ②转引自肖海涛:《人文教化与大学的理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年第 4 期。
    ①韦心援:《对高校师资流动问题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 年第 4 期。
    ②赵海平等:《浅论高校人才流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4 年第 4 期。
    ③⑤池临封:《对高校间人才流动的深层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3 年第 6 期。
    ④于广云等:《对高校师资流动问题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 年第 4 期。
    ⑥刘荣等:《我国普通普通高校教师流动的原因与对策探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 年第 11 期。
    ⑦周巧玲:《高校学术人才流失:从学术人员管理角度的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4 年第 5 期。
    ①洪樱等:《高等学校人才流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高等农业教育》1999 年第 11 期。
    ②余张荣等:《高校人才流动的若干障碍及其对策》,《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年第 2 期。
    ③林兴岚:《对高校人才外流的理性思考》,《教育与职业》2004 年第 20 期。
    ④叶志敏:《新时期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及对策》,《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 年第 1 期。
    ⑤王正荣:《新时期高校人才流动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 年第 4 期。
    ⑥韦心援:《对高校师资流动问题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 年第 4 期。
    ⑦于广云等:《对高校师资流动问题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 年第 4 期。
    ⑧赵世超等:《创建合理有序的高校人才流动机制》,《高等教育研究》2003 年第 4 期。
    ⑨程玉洁等:《高校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师》2003 年第 7 期。
    ①马莉:《从“学缘结构”看高校人才流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 年第 2 期。
    ②陈志鸿:《建立高校师资流动的运行机制》,《中国高等教育》1999 年第 15/16 期。
    ③赵海平等:《浅论高校人才流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4 年第 4 期。
    ④张弘等:《人才流动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 年第 3 期。
    ①转引自孙和义:《领导者任期的最佳选择――从“卡兹曲线”引发的思考》,《决策借鉴》,2000 年第 4 期。
     ①转引自张建军等:《试论人才流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大庆社会科学》,1998 年第 3 期。
    
    ①转引自肖春华:《人才流动问题观点综述》,《党政干部学刊》,2003 年第 1 期。
    ②转引自张亚莉:《人员流动风险分析与控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 年第 9 期。
    ①中松义郎(日)著, 李相哲,郭美兰译:《人际关系方程式:用公式开拓你的人生 》,漓江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74 页。
     ①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1 页。
    ②刘尧,王焕轶:《大学教师应当回归自由职业者身份》,《复旦教育论坛》2005 第 3 期。
     ①参见《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www.people.com.cn,2006 年 1 月 10 日
     ①数据来源:《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年版,2006 年版。
     ①数据来源:由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事厅和江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提供的数据整理而来。
    ②数据来源:由江西省教育网(www.jxedu.gov.cn)和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www.eud.cn)数据整理而来。
     ①董智:《湖南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24 页。
     ①安玉海:《国外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及对我们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6 年第 5 期。
    ②刘少林:《加拿大高校师资营理制度管窥》,《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6 年 4 期。
    ①李燕:《美国高校兼职教师的发展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7 期。
    ②马长伟:《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流动问题研究》,上海理工大学 2000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16 页。 25马长伟:《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流动问题研究》,上海理工大学 2000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21 页。
    ②安玉海:《国外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及对我们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6 年第 5 期。
     ③王令:发达国家促进高校人才合理流动的主要措施,中国人事报,2001 年 5 月 8 日。
    ④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版,第 153 页。
    ①安玉海:《国外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及对我们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6 年第 5 期。
    ②马长伟:《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流动问题研究》,上海理工大学 2000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17 页。
     ①赖红英等:《彻底告别旧套路 实现制度性转变》,《中国教育报》,2003 年 7 月 11 日。
     ②《北大人事改革是创办一流大学之举》,《联合早报》,2003 年 6 月 27 日。
    ①《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www.sina.com.cn ,2003 年 7 月 7 日。
    ①邱江:《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对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 年第 11 期。
    ②徐宗本:《深化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1 期。
     ①邱江:《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对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 年第 11 期。
    32 巴里·格哈特(美)等著,朱舟译:《薪酬管理——理论、证据与战略意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版,第 118 页。
    3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版,第 245 页。
    34林晓婉等:《程序公正及其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4 年第 2 期。
    ①杨鹤:《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30 页。
    36林健,李焕荣:《高校激励型整体薪酬模式的设计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4 年第 8 期。
    37 杨燕绥:《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分配制度》,《中国高等教育》,2004 年第 7 期。
     ①兰邦华编著:《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6 页。
     ①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9 页。
    ②汪令来等:《王守昌委员直言中国高校管理体制问题》,《羊城晚报》,2004 年 3 月 4 日。
     ①余大敏:《建立适应教育发展的有效教师激励机制》,《教学与管理》,2003 年 2 月。
     ①康宁:《优化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制度分析》,《教育研究》,2001 年 9 月。
    [1] Stephen P. Robbins: Organization Behavior. 7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1997.
    [2]Blackburn,Robert T,and Janet H.Lawrence :Faculty at Work:Motivations,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95.
    [3] Price J L:Reflection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turuov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power (Forthcoming),Vo1.5,No.8,2001
    [4] Michael Young:Rethinking Teacher Education for a Global Future. Lesson from the English,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er,Vo1.24,No.1,1998
    [5]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6]张成福等:公共管理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7]丁茂生:管理心理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8]张德等: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年版
    [9]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0](日)中松义郎,李相哲等译:人际关系方程式: 用公式开拓你的人生.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年版
    [11](美)巴里·格哈特等,朱舟译:薪酬管理——理论、证据与战略意义.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2]王国元:组织行为与组织管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年版
    [13]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年版
    [14]钟启泉等:教育管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15]陈孝彬等: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7](俄)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54 年版
    [18](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9]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20]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2]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3]曾绍元:高等学校师资管理概论.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事司:中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25]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26]范先佐: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2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8]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9]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
    [30]杨鹤: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
    [31]董智:湖南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年硕士学位论文
    [32]马长伟: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流动问题研究.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0 年硕士学位论文
    [33]邹琨:高校师资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研究. 扬州:扬州大学,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 期刊类:
    [34]韦心援:对高校师资流动问题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 年第 4 期
    [35]赵海平等:浅论高校人才流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4 年第 4 期
    [36]池临封:对高校间人才流动的深层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3 年第 6 期
    [37]于广云等: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稳定问题及对策分析.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版.1998 年第 6期.
    [38]刘荣等:我国普通普通高校教师流动的原因与对策探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 年 11期
    [39]周巧玲:高校学术人才流失:从学术人员管理角度的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4 年第 5期.
    [40]洪樱等:高等学校人才流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高等农业教育.1999 年第 11 期
    [41]余张荣等:高校人才流动的若干障碍及其对策.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年第 2期
    [42]叶志敏:新时期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及对策.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 年第 1 期
    [43]王正荣:新时期高校人才流动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 年第 4 期
    [44]赵世超等:创建合理有序的高校人才流动机制.高等教育研究.2003 年第 4 期
    [45]程玉洁等:高校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师.2003 年第 7 期
    [46]马莉:从“学缘结构”看高校人才流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 年第 2 期
    [47]陈志鸿:建立高校师资流动的运行机制.中国高等教育.1999 年第 15/16 期
    [48]肖海涛:人文教化与大学的理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年 4 期
    [49]孙和义:领导者任期的最佳选择――从“卡兹曲线”引发的思考.决策借鉴.2000 年第 4期
    [50]刘尧等:大学教师应当回归自由职业者身份.复旦教育论坛.2005 第 3 期。
    [51]张亚莉:人员流动风险分析与控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 年第 9 期
    [52]肖春华:人才流动问题观点综述.党政干部学刊.2003 年第 1 期
    [53]奎荣熙等:论教师流动的内在动机及其引导机制.云南高教研究.1998 年第 1 期
    [54]洪哲:论教师流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 年第 3 期
    [55]安玉海:国外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及对我们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6 年第 5 期。
    [56]刘少林:加拿大高校师资营理制度管窥.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6 年 4 期
    [57]张萍等:中外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 年第 5 期
    [58]李燕:美国高校兼职教师的发展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7 期
    [59]邱江: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对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 年第 11 期
    [60]徐宗本:深化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1期
    [61]林晓婉等:程序公正及其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4 第 2 期
    [62]林健等:高校激励型整体薪酬模式的设计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4 年第 8 期
    [63]杨燕绥: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分配制度.中国高等教育.2004 年第 7 期
    [64]舒振贵:“三 E"激励模式.企业活力.1998 年第 8 期。
    [65]赵蒙成:论高校教师激励系统的构建.扬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
    [66]余大敏:建立适应教育发展的有效教师激励机制.教学与管理.2003 年 2 月
    [67]康宁:优化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制度分析.教育研究.2001 年 9 月
    [68]吴岩:从教育承诺看 WTO 的影响.中国教育报.2005 年 9 月 8 日
    [69]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www.people.com.cn.2006 年 1 月 10 日
    [70]王令:发达国家促进高校人才合理流动的主要措施.中国人事报.2001 年 5 月 8 日。
    [71]综述:从北大改革看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动.www.cas.ac.cn.2003 年 8 月 6 日
    [72]北大人事改革是创办一流大学之举.联合早报.2003 年 6 月 27 日。
    [73]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www.sina.com.cn.2003 年 7 月 7 日。
    [74] 汪令来等:王守昌委员直言中国高校管理体制问题.羊城晚报.2004 年 3 月 4 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