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建构与模型——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类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我们所理解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是现代中国人对民族历史的理解与想象、建构与重构,是民族历史知识、历史思想与历史智慧的现代叙事形态。研究方法是小说类型学,尝试克服小说观念上的雅俗偏见,打通小说形态的媒介区隔(纸媒与网络),通过分析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形态、叙事模式与类演替现象,考察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在历史小说类型历时演进中的位置与共时特征中的个性。
     论文主体部分由五章组成。前言交代研究目的和设想,结语交代研究的结果。一二章试图以小说类型学为元方法,初步建立历史小说类型视域,三四五章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置于其中,在民族志与时代志层面展开研究。
     第一章简单梳理了历史小说类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了传统历史小说研究的三种基本模式,对其整体缺陷做了批判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分类标准、分类层次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类型学视域和设想。我们认为,传统历史小说研究存在着如下整体缺陷:没有独立的历史小说研究方法论;没有对历史小说成规的宏观考察,从未阐明历史小说的“类”特征、“类”属性;没有对历史小说类型内在发展规律做出明确描述与阐释,没有深刻观察到历史小说内部混类、兼类以及子类发生发展衰亡的现象,准确说明历史小说内部发展的奥秘;从未真正把历史小说作为民族志考察,对民族自我反思思维模式、心理定势做出检视。
     第二章针对传统历史小说研究的整体缺陷,在小说类型学分类构想下,指认了历史小说的根本特征,提出了历史小说类型的分类依据和类型概念,总结了历史小说的类型特征,划分了历史小说内部的子类型谱系。在表现历史记忆的时间、空间与事件紧密结合的程度上,以及在题材相关性、价值相关性以及语体语貌相关性的综合考察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历史小说类型研究的基本路向。我们认为历史小说是以历史回溯为途径、对历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或拟想历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作指向家国梦想的主题化和情节化处理,表现叙事者对民族来路去路反思和个人在世安顿思考的小说类型。其中,来自“历史记忆”或拟想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是叙事成规的“语义”要素,指向家国梦想的“主题化”和“情节化”是叙事成规的“句法”要素。在叙事成规的不同呈现基础上,我们将历史小说分为历史演绎小说、历史建构小说和架空历史小说三个子类型,从中梳理出历史小说的发展路向和子类型谱系。
     第三章从文体形态变迁的角度描述现代历史小说面貌,演义体与自由体、革命体与后革命体、趋影视体与拟讲史体是现代历史小说的基本文体,而每种形态的形成与变迁,外部表现为文体和言语形式的变化,内部则反映了时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时代语境与历史思想的转换。
     第四章从叙事态度与功用目的的角度深描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历史认同叙事、历史建构叙事、历史思辨叙事与历史架空叙事是现代历史小说的四种基本叙事模式,不同的叙事模式体现了对历史记忆的不同理解与想。
     第五章以革命历史小说(后革命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网络讲史小说、历史侦探小说、历史官场小说、架空历史小说等为例,从类型演进角度,考察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展模式与演进规律,子类型的生长与变异、子类型的消溃与激活、混类与兼类、仿类与逆类等重要的现象。
The study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modern Chinese histotrical fiction, which as we hold is the modern Chinese people's anderstanding and imagine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the modern narrative pattern of the knowledge , thinking and wisdom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The study method is typology, we attempt to overcome the prejudice of refind and popular on novel concept, to break down the novel forms of media segments (paper media and networks), by analyzing the style of the modern historical fiction form, narrative patterns and the phenomenon of genre succession, to make an on-the spot investgtion on the position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fiction in evolution of history genre and the difference with common character of historical novel genr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study purpose and the concept and the conclusion explain the results.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hapter attempt to use the typology as the element method, depending on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historical fiction for the type field, chapter 345 will put Chinese modern historical fiction into the field of hiatorical fiction genre and to study it at the level of ethnography and age.
     The first chapter simply comb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in historical novel genre, summes up three basic models from traditional historical novel study , have don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hole, on the critical analysis about their whole shortcoming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ield and conceive of historical fiction genre from the object of study, research purposes,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classification level aspects .We believe that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novel as a whole there are shortcomings: there is no independent historical fi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did not have a macro-examine about the conventions of historical fiction, never clarified of the "genre" features, "genre" attribute about historical fiction; did not have a clear description about the inherent laws of development of and interpretation, on historical fiction types genre,and there had no deep observation on the phenomenon of mixed genre, within gen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 subclass of the historical fiction ,made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about the the mystery of internal developmen of historical fiction; never really take an the historical fiction as ethnography to sutdy,and never investigate it as a of national self-reflective mode of thinking and psychological make-set view.
     Aiming at the overall defect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study , under the concept of 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fi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dentifie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historical fiction, propos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storical fiction based on the type and genre concept,summs up the feature of historical fiction genre and divides into sub-genre within the lineage of historical fiction.In the performance of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time, space and incident closely, as well as in terms of subject relevance, value relevance, and language-related appearance of body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study, the paper has established basic way to historical fiction genre of research. We believe that the historical fiction is a genre based on the way back in history, an important event in history, We believe that the historical novel,based on the way back in history,is theme-based and circumstances of processing to an important event in history, important figures , it represents the people’s dreams of home and country themes and plot of treatmen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rrator avenue for national reflection and antecedents individuals living Anton novel type of thinking. Among them, from the "historical memory" or intended to be thinking about "important event", "important people" is the narrative conventions of the "semantic" elements.The point to the dream home and country "theme" and "plot" of a narrative conventions of the "syntactic" elements.Based on the narrative conventions of the different rendering , We divided historical fiction into th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fiction novels, historical novels and elevated historical novel construct three sub-types in order to tease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its sub-types of pedigree of the historical novels.
     Chapter III describes the appearance of the modern historical novel from the aspect of morp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tyle. Kingdoms body and free verse, the revolution body and post-revolutionary body, increasingly talking the histor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body is the basic style of the modern historical novel,and each pattern formation and chang has both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changes in style and forms of speech and the intern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times within the material life and the spiritual chang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imes the conversion .
     Chapter IV describes the narrative mode of the modern historical novel from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purpose of attitude and function. Identity narrative history, historical construct narrative,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historical aerial speculative narrative of the modern historical novel is the four basic narrative mode, different narrative patterns reflec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ical memory.
     Chapter V,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overhead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novel (post-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novels, the new revolution, historical novels),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s, the network stresses the history of fiction, history, detective fiction, historical officialdom novels, historical novels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 typ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s modern historical novels and the law of its evolution ,sub-type of growth and variation, sub-type of consumer ulcer and activation, mixed classes and multi-category, imitation and inverse genre and other important phenomena.
引文
1定宜庄、邵丹著:《历史“事实”与多重性叙事———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村调查报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蔡翔:《城市生活的历史记忆——简评董懿娜<我们都是陌生人>》,《文学报》2003年7月10日;
    
    1苏晓芳:《网络小说论·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2《传统文学界盘点网络文学网络写手担心评委会偏颇》,《北京信息娱乐报》,2008年10月30日;
    1陈子平:《渔樵话里成兴废—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轮廓》,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1吴秀明、荆亚平、赵卫东:《中国当代历史文学:面向全球化的新语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页;
    3 (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8页;
    1概念来自葛红兵、徐渭:《“文史合一”:历史言说的传统维度及其误区——以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樊俊智:《中外小说35种创作样式》(上),海燕出版社1988年版;第287页;
    1刘进军:《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罗书华:《中国叙事之学——结构、历史与比较的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215页;
    3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 (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2转引自葛红兵:《小说类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未刊稿),第89页;
    1李锐:《关于<旧址>的问答——笔答梁丽芳教授》,《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6期;
    2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3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4张荣明:《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见《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会议论文2009年;
    5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见《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6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7主要是指《中国叙事学》,见《杨义文存第一卷·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 (俄)普罗普著,贾放译,《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2006年版;
    2 (俄)普罗普著,贾放译,《神奇故事的历史起源》,中华书局,2006年版;
    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4(港)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版)》,2008年第4期;
    1 (美)拉尔夫·科恩:《类型理论、文学史与历史变化》,《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2这里借用施占军博士论文给中国现代小说分类术语,见《中国小说的现代嬗变与类型生成》,山东大学,2007年。
    3参见拙作:《小说类型:分类原则与方法》,见《时代文学》2008年第8期;
    4欧阳建:《古代小说与历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5 (美)鲁滨孙著,何炳松译《新史学》广西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6欧阳建:《古代小说与历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2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1葛剑雄:《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
    2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见《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3吴虞:《松冈小史·序》一九一五年成都昌福公司版《松冈小史》,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37页。
    4 (港)金东方:《历史小说创作诸问题》,参见《中国历史文学的世纪之旅——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吴秀明编,2004年,第46页;
    1郁达夫:《历史小说论》见《艺文私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2王爱松:《政治书写与历史叙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3吴趼人的历史小说,除了《痛史》补足南宋史之外,他的《云南野乘》再次填补空白,是中国历史小说史上第一个提到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作品。第一回写到:“话说天下事积久渐忘,最为可怕之事。我中国幅员之广,人民之众,若能振起精神来,非但可以雄长亚洲,更何难威慑全球?只因积弱不振,遂致今日赔款,明日割地,被外人指笑我病夫国,瓜分豆剖之
    
    1叶天山《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类型的文化成因》《文教资料》2007年7月号下旬刊;
    2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136页。
    3 (挪威)杰里米·霍索恩,陈弘编译:《小说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6期;
    4 (美)罗伯特·休斯著,刘豫译:《文学结构主义》,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5页;
    1刘涛:《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独立意识的生成》,《理论与创作》20046年第1期;
    2鲁迅:《<罗生门>译者附记》,载《晨报副刊》1921年6月17日;
    3李程骅: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文化风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4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代序)》,见《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1概念来源于蔡爱国论文《当代商贾历史小说的生产范式及其转型》,见《当代文坛》2006年第2期;
    2概念来自于齐裕焜,但何谓“历史文化小说”,作者没有阐释。见《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1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陈辽:《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小说家的一大发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1李刚:《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现代性》,《安徽文学》2007年第11期;
    2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页;
    3李程骅:《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与民族文化》,《海南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马振方:《历史小说三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李程骅:《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与民族文化》《海南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寒风:《战将陈赓》,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邵荃麟:《文学十年历程》,见《文学十年》,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3杨厚钧:《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1005年版,第24页;
    
    1见陈思和、王晓明主编,洪子诚著:《当代文学概说》,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7-98页;
    2曲波:《关于“林海雪原》,见《北京日报》1957年11月9日;
    1孙先科:《当代文学历史话语的意识形态特征》,《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期;
    1孙先科:《“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特征及意识倾向》,《文艺争鸣》1999年第1期
    2冯宪光、马睿:《审美意识形态的文本分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3蔡爱国:《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与文本分析》,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4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5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88-89页;
    
    1转引自:申载春:《影视艺术与小说文体》,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张涛之:《中华图强演义——最后的帝国》,中国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475页;
    3周靖波:《电视剧制作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1这里直接引用张智对《亮剑》的解读,见张智:《论文学影视化现象———以小说<亮剑>为个案研究》,《剧影月报》2008年第5期;
    1奎文阁:《杀人的历史评传:刘邦与韩信》,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1冯志:《敌后武工队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序》作于1958年11.月1日
    2陈新:《西方历史叙述》,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3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页。
    4梁斌:《播火记》,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第596页。
    5刘流:《烈火金刚》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1《中国革命史讲义初稿》(第四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99页;
    2 (意)本纳多德·克罗齐:《历史和编年史》,转引自《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4页;
    1陈新:《西方历史叙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184页;
    2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3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4页;
    4酒徒:《隋乱·塞下曲》,华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扉页;
    1 (清)钱彩、金丰:《说岳全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2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3吴秀明:《世纪之交的历史关注与现代性求索——论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思想艺术发展的基本轨迹》,《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4期;
    4刘斯奋、程文超、陈志红:《历史、现实与文化——从<白门柳>开始的对话》,《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4期;
    5王晓文:《当代历史小说中历史观的流变》,《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转引自《“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南京大学包兆会整理);
    2杨建华、张海英:《全球化·本土化··现代性——试论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小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明史》百度词条,见http://baike.baidu.com/view/9742.htm;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页;
    3转自魏天真:《我读李洱——求真的愉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4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中),河北人民出版社997年版,第861页;
    5李建彤:《刘志丹》,工人出版社1979年版,小说开始在《工人日报》连载,后被批判;
    1参见子舒:《小说<刘志丹>被批判内情》,《党史纵横》2002年第4期;方海信:《小说<刘志丹>冤案始末》,《时代潮》2001年第11期;《“利用小说反党”:当代中国的文字狱》,星岛环球网www.singtaonet.com;等;
    
    1资料转引自侯方峰:《革命历史的两种叙述》,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张平仁:《时事小说创作意图探析》,见《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 (清)江左樵子编辑钱江坳生批点:《樵史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1李英儒:《关于<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到修改》,《人民文学》1960年第7期;
    2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文艺论从》1978年第2期;
    1 (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节选自《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164页。
    1 (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2鲁迅:《<罗生门>译者附记》,见严家严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1参见第五章第一节;
    2曲春景、耿占春:《叙事与价值》,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1权绘锦、陈国恩:《<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2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见《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3见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4见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页;
    1孟超:《骷髅集·自序》,见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页;
    6刘圣旦:《发掘·前记》,见见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365页;
    1宋云彬:《玄武门之变》,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中国历史小说大系》没有收录注释)
    2郑振铎:《汤祷》,见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300页;
    3王独清:《子畏于匡》,见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279页;
    1郭沫若:《孟夫子出妻》,见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1谭正壁《长恨歌·自序》,见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6页;
    2周梅森:《国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8页;
    3毕飞宇:《叙事》,见《地球上的王家庄》,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348页;
    4毕飞宇:《毕飞宇文集·这一半》,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124页;
    
    1廉声:《月色狰狞》,见http://www.cnread.net/cnread1/xdwx/l/liansheng/001/001.htm;
    2王爱松:《政治书写与历史叙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331页;
    
    1李洱、梁鸿:《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叙事》,见《西部话语文学》2008年第2期;
    2李洱:《花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3李洱、梁鸿:《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叙事》,见《西部话语文学》2008年第2期;
    4魏天无:《“历史是一曲花腔”?》见《羊城晚报》2002年3月7日;
    1晓月听风:《末世朱颜》、天夕:《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海飘雪的《木槿花西月锦绣》、夜安的《迷途》
    2《“穿越小说”:让身边的女人只爱古人》见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07-08/17/content_10894565.htm;
    3大爆炸:《窃明》见http://www.qidian.com/BookReader/86992,338097,aspx;
    1见阿飞著《三国游侠转·荆襄纵横》“名家推荐”页,海洋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张永禄博士论文:《现代小说类型批评实践检视与类型学建构》2009年上海大学图书馆第173页。
    1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2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3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小说再解读》,第33页
    4金汉:《中国当代小说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该著作将这类小称之为“革命斗争历史的现实主义再现——建国初三十年的革命斗争历史小说”;
    1《杜鹏程同志谈<保卫延安>的创作问题》,见牛云清主编《长篇小说研究专集》(上),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页;
    2冯雪峰:《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文艺报》1954年第14、15期;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1王爱松:《政治书写与历史叙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神2007年版,第235页;
    1邵明:《“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策略》,《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2史万红:《论“新革命历史小说”》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3李磊:《魂兮归来:新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诉求与表意策略》《解放军艺术举院举报》(季刊)2008年第3期;
    4段旭宏:《当代视野中的历史再现——对“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解读》,河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邵明:《“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策略》,《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2邵明:《“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策略》,《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1李磊:《魂兮归来:新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诉求与表意策略》《解放军艺术举院举报》(季刊)2008年第3期;
    
    1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2张永禄:《现代小说类型批评实践检视与类型学建构》,上海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2巫小黎:《“新历史小说论”》,《文艺评论》2003年第5期;
    3张清华:《境外谈文》,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4刘中顼:《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严重迷误》,《文艺报》2001年10月20日;
    5颜敏认为,“新历史小说”主要是指1989—1992年间的创作思潮,意味着它在90年代中后期已经被历史化。见颜敏《破碎与重构》,《创作评谭》1999年第2期;
    1孙先科:《“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特征及意识倾向》,《文艺争鸣》1999年第1期;
    2苏童:《回答王雪瑛的十四个问题》,见《纸上的美女》,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190页;
    3须兰:《古典的阳光》,《小说界》1993年第1期;
    4莫言、王尧:《从<红高粱)到<檀香刑>》,《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
    
    1转引自佘碧平:《梅罗·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2赵牧:《后革命:话语与叙事》,上海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见亚明:『煮酒论史』《玉体横陈——“新感觉主义”历史小说》(天涯出版),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14757.shtml;
    2转引自百度百科“当年明月”词条,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59861.htm?fr=ala0_1_1;
    3沈渭滨:《洛阳纸贵必有因——赫连勃勃大王的历史写作现象》,见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9/2009-10-30/78669.html;
    1沈渭滨:《洛阳纸贵必有因——赫连勃勃大王的历史写作现象》,见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9/2009-10-30/78669.html;
    2金芳:《评书和<百家讲坛>——从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说起》,见《曲艺》2008年第5期;
    3毛佩琦(央视百家讲坛《细解明朝十七帝》主讲)评《明朝那些事儿》,见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中国友谊出版社2009年版封底页;
    1见亚明:『煮酒论史』《玉体横陈——“新感觉主义”历史小说》(天涯出版),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14757.shtml;
    2亚明:《奇幻而哀伤的历史美感——读赫连勃勃大王的<玉体横陈>》,见赫连勃勃大王:《玉体横陈·序言》,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3石昌渝《明代公案小说:类型与源流》,《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1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新世界出版社,第75页;
    2冯牧:《革命的战歌,英雄的颂歌》,《文艺报》1958年7月21日;
    3林凌:《论20世纪中国军事文学的美学特征》,《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张永禄:《现代小说类型批评实践检视与类型学建构》,上海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酒徒《隋乱·塞下曲》插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酒徒,《隋乱·功名误》插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雪夜冰河《无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钱雁秋:《神探狄仁杰Ⅱ》,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09年版,第一章“白马寺惊现无头尸”(2),第15页;
    2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3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4 (美)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转引自王先霈、王又平:《西方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5参见拙作《城与人的英雄史诗:葛红兵的<大都会>》,《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8期;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1王爱松:《政治书写与历史叙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五章标题第290页;
    2以上分类受到朱海霞硕士论文启发,见朱海霞:《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和历史叙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1晓月听风:《情倾三国》,珠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 (德)伽达默尔:《解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转引自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1蔡翔:《当代文学六十年》,《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1(俄)普罗普著,贾放译,《神奇故事的历史起源》,中华书局,2006年版;
    2葛红兵、许道军:《介入深入反思——2008年文坛热点文坛述评》,见《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期;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苏晓芳:《网络小说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杨雨:《网络诗歌论》中国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柏定国:《网络传播与文学》中国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葛红兵:《文学概论通用教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晶:《西方通俗小说——类型与价值》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陆海林、李心峰:《类型学资料选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心峰等:《艺术类型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美景:《中国近代短篇小说研究》山东师范大学1998年。
    猿渡静子:《日本文学对中国现代小说类型的影响》,北京大学2001年。
    温哲仙:《布宁和张爱玲的类型学比较》北京大学2005年。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施战军:《中国小说的现代嬗变与类型生成》山东大学2007年。
    肖青峰:《小说类型理论研究》上海大学2007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郁达夫:《文艺私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平原、严家炎、钱理群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源》(一到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郭洪雷:《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从宋元话本到五四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周振甫:《小说例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理查德·卡尼著王广州译:《故事离真实有多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曲春景、耿占春:《叙事与价值》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安贝托·艾柯:《悠悠小说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彼得·盖伊:《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冯宪光、马睿:《审美意识形态的文本分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佘碧平著:《梅罗·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三联书店2000年版
    普罗普著,贾放译:《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吴培显:《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烨:《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吴持哲编:《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雷·维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孔庆东:《超越雅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
    陈宏:《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杨星映:《中西小说文体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功正:《小说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士余:《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王定天:《中国小说的形式系统》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马振方:《小说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谭邦和:《明清小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段启明、张平仁:《历史小说简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爱松:《政治书写与历史叙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王向远:《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马振方:《在历史与虚构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秀明:《在历史和小说之间》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吴秀明:《历史的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侯忠义主编:《中国历代小说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黄子平:《“灰澜”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马可·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华莱士·马丁(Wallace Martin):《当代叙事学》(RECENT THEROICES OF NARRATIUE)(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2004年北京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葛红兵、梁艳萍:《文学史学》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葛红兵:《正午的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