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①的快速发展,有关侵害基金投资者利益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尽管管理层在政策引导、法规制定和制度移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具体措施,极大地改善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状况,但基金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基金委托代理问题等仍然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诟病。
     因此,完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构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模式不仅是一个系统的理论课题,更且是一项庞大的实践工程。我们必须在透视中国基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脉基金治理制度缺陷中的症结所在,通过总结国外基金治理制度安排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基金治理理论研究中的成果文献,以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并借鉴其他理论的研究方式,探寻构建中国基金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本文试图用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阐明和诠释基金治理的内在机理,主张从基金的组织形式入手,构建包括组织形式、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环境在内的、有效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模式,提出在现阶段实行契约型基金、公司型基金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实施构建以“独立督察员委员会”为中心的契约型基金治理结构,建立以“基金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型基金治理结构及完善基金治理机制和基金治理环境的制度安排。
As the Chinese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rapidly develops,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fund investors’interests occurs from time to time. Although management layer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measures in respect of policy guidance, institution formul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to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governance situation of Chinese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the lack of protection for the fund investors’interests and the fund principal-agent are still big problems in the governance of Chinese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Therefore, improvement of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governance and forming the governance patterns of Chinese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is not only a systematic theory subject, but also a bulky practical project. We need to make correct judgment on the causes of the deficiencies in fund governance system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fund. Furthermore, we should try to explore the route alternative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Chinese fund governance pattern by drawing the experience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foreign fund governance, the achievements from the worldwide fund governance research, and other theoretical research models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and interpret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fund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advocates building the structure of fund governance including organizational forms, governance structure,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governance environment. It also aims to propose the route alternatives for the collater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actual fund and corporate fund, to buil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tractual fund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fund governance based on "Independent Oversight Committee" and“Board of Directors of Fund”respectively, and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fund governance environment.
引文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周小川等.企业改革:模式选择与配套设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5]林毅夫等.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欧阳卫民.中外基金市场与管理法规[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杨瑞龙.企业治理结构[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10]王苏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责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许荣,桂荷发.开放式基金投资与管理务实[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12]李维安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李曜.证券投资基金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4]李建国.基金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杨晓军.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6]何孝星.证券投资基金运行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何德旭.中国基金制度变迁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8]叶银华等.公司治理与评级系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9]胡鞍钢等.公司治理中外比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0]邓菊秋.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1]张国清.投资基金治理结构之法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3]赵振华.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4]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5]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制度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6]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7]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8]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9]何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0]鲁桐,仲继银,孙杰.公司治理:董事与经理指南[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1]周泉恭.投资基金组织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科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 R·H·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格罗茨曼等.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科斯等.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诺斯等.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科斯等.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1]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2]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里·格雷米林.美国开放式基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4]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费方域.控制内部人控制[J].经济研究,1996(6):31-39.
    [2]孙文军,赵昌文.中国投资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与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1998(1):73-78.
    [3]郭跃进.论证券投资基金激励相容机制的构建[J].投资研究,1998(9):23-25.
    [4]刘传葵,赵义怀.投资基金的“内部人控制”及其治理[J].改革与理论,1998(12):22-24.
    [5]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思路[J].开放导报,1999(9):5-7.
    [6]胡汝银.中国需要公司管治革命[J] .中国经济政治评论, 1999(10).http://free.prohosting.com/~cepr/
    [7]陈清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J].经济管理,1999(10):9-14.
    [8]喻国平,邹达川.基金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当代财经,2000(2):44-47.
    [9]平湖,李箐.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J].财经,2000(10).
    [10]欧明刚,孙庆瑞.基金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1(5):27-33.
    [11]郭秀娟.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J].南方金融,2001(11):37-39.
    [12]陈亮.美国基金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1(11):45-50.
    [13]邵颖红.关于建立我国基金监管体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7-51.
    [14]高明华,马守莉.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2):64-68.
    [15]刘俊海.论独立董事制度的几个相关法律问题[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3):9-13.
    [16]于宏凯.独立董事与基金治理结构[J].上海金融,2002(3):29-30.
    [17]丁宁,于左.基金治理与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分析[J].中外管理导报,2002(3):20-22.
    [18]何亚东,胡涛.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63-65.
    [19]韩德宗,宋红雨.证券投资基金激励约束机制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4):110-113.
    [20]邵颖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人制度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2(4):66-69.
    [21]高西庆.论证券监管权[J].中国法学,2002(5):3-13.
    [22]刘汉民.所有制、制度环境与公司治理效率[J].经济研究,2002(6):63-68.
    [23]刘会明.美国基金评级经验及借鉴意义[J].首都经济,2002(6):32-34.
    [24]谷体峰.美国晨星公司基金评级体系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2002(7):60-62.
    [25]刘传葵,高春涛.契约型与公司型、公募与私募基金治理结构比较[J].浙江金融,2002(10)24-27.
    [26]王国刚.公司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组织模式的基本选择[J].财贸经济,2002(10):18-25,49.
    [27]于宏凯.基金经理人激励机制解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3(1):37-41.
    [28]李永久.论投资基金的治理结构与独立董事制度[J].辽宁财专学报,2003(2):10-13.
    [29]刘煜辉,欧明刚.基金激励合约的经济学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19-24.
    [30]李操纲,潘镇.共同基金治理结构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2003(3):48-52.
    [31]钟惠波、连建辉.开放式基金的治理机制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6-61.
    [32]李滨,杨蔚东.董事会在我国基金公司治理的定位与作用[J].经济界,2003(4):49-51.
    [33]陈明生.不对称信息与投资基金的治理和监管[J].经济体制改革,2003(5):93-95.
    [34]刘凌林.“四轮驱动”公司治理结构——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研究员贾永轩谈公司治理结构[N].中国企业报,2003-06-06(6).
    [35]张连起.英国的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N].中国财经报,2003-07-02(02).
    [36]林大城.基金业的发展与基金评级体系的建立[J].发展研究,2003(8):15-16.
    [37]类淑志,吕莺歌.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一个理论视角[J].济南金融,2003(11):38-39.
    [38]何孝星.我国契约型基金治理结构的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29-33.
    [39]甘忠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优化研究[J].金融经济,2003(11):62.
    [40]陈洪辉.契约型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对策[J].财经科学,2003(增刊):59-61.
    [41]孟东晓.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42]周月秋.论托管人在基金治理结构中的作用[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4(1):33-35.
    [43]宋清华.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57-62.
    [44]卫红.国外著名基金评级体系简介[J].中国城市金融,2004(1):22-24.
    [45]刘志军.投资基金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商业经济,2004(3):94-95,122.
    [46]刘志军.完善基金法制环境,优化基金治理结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4):70-71.
    [47]赖建清,李常青,谢志锋.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绩效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4(8):74-77.
    [48]赵立三.公司治理与制度建设[N].经济日报,2004-09-07(10).
    [49]叶俊英.从美国共同基金丑闻看基金治理安排[J].证券市场导报,2004(10):41-47.
    [50]汪军明.我国契约型基金治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N].证券时报,2004-11-12(015).
    [51]戴中亮.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商业研究,2004(19):98-100.
    [52]曾德明,刘颖,马庆仁,龚红.证券投资基金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成人高教学刊,2005(1):18-21.
    [53]王妍.公司董事选任制度比较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46-50.
    [54]李慧,王翀.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J].经济纵横,2005(1):77-79.
    [55]祝孔海.中国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J].江海学刊,2005(1):206-210.
    [56]王霞,高翔.我国开放式基金费率模型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25-137.
    [57]张国清,曾维涛.论对基金管理费的规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1):69-72.
    [58]吕伟昌.证券公司治理中的经理人激励问题[J].浙江金融,2005(2):38-40.
    [59]徐静.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模式和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5(2):138-141.
    [60]刘春光.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的关系[J].市场论坛,2005(4):88-90.
    [61]刘官.中美基金监管比较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4):59-64.
    [62]陈艳辉.证券投资基金治理中的违约风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84-86.
    [63]王宝成,陈华.委托——代理框架下激励问题的理论综述[J].特区经济,2005(5):357-358.
    [64]张辉华,凌文辁,方俐洛.代理理论和乘务员理论的整合[J].南开管理评论,2005(6):41-47.
    [65]常宗礼.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J].理论学习,2005(6):59-60.
    [66]邹武鹰.公司治理外部监督的法律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3):95-97.
    [67]曾德明,周再望,刘颖.证券投资基金费用与管理质量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7):49-52.
    [68]何杰.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特征与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J].管理评论,2005(8):3-8,33.
    [69]许海燕.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师,2005(10):97-98.
    [70]李明辉.论上市公司独立监事制度[J].河北法学,2005(10):42-46.
    [71]贠继庄,师国君,杨润林.我国投资基金监管问题探讨[J].发展,2005(10):86.
    [72]刘有贵,蒋年云.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6(1):69-78.
    [73]李克.完善公司治理股改奠定基础[N].证券时报,2006-03-06(A16).
    [74]刘炜.证券投资基金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J].经济师,2006(3):108-109.
    [75]李雪冬.我国开放式基金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7-20.
    [76]李泫永.试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缺失与完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4):33-37.
    [77]冯军.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及内部治理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5):119-121.
    [78]陈三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费用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6):163-165.
    [79]汪段泳.英美日家族制企业历史变迁的启示[N].中华工商时报,2006-06-23(007).
    [80]冯军.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监督机制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保护[J].特区经济,2006(8):90-92.
    [81]吴航.证券投资基金激励约束机制绩效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9):116-117.
    [82]王晓文.我国基金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1-22.
    [83]欧阳敬东,李艳艳.我国基金现状的分析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9-62.
    [84]季冬生.证券投资基金治理功能的新篇章[J].中国金融,2007(2):69-60.
    [85]耿志明.论公司型基金的制度安排[J].特区经济,2007(2):73-74.
    [86]肖强.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完善[J].法学杂志,2007(5):43-46.
    [87]巴曙松,王文强,徐盛发.中国基金治理架构缺陷[N].新京报,2007-05-23(B14).
    [88]任勇,李晓光.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对策及评析[J].经济问题,2007(7):13-15.
    [89]伍若珊.浅淡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级体系[J].时代经贸,2007(10):238-239.
    [90]黄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7(11):34-37,27.
    [91]张超,阎锐.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71-72.
    [92]匡洪燕,周泉恭.证券投资基金组织治理效率和优化路径探究[J].当代财经,2007(12):64-66.
    [93]张美霞.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变更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12):77-89.
    [94]邢丽.证券投资基金激励模型研究[J].现代商业,2007(26):37-38.
    [95]阎黎明.美国基金业独立董事制度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1):73-80.
    [96]李清香.范勇宏:基金治理结构须以经理人为核心[N].证券时报,2008-01-21(A07).
    [97]孙杨,尚震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机制缺陷与改进策略[J].财经科学,2008(2):33-40.
    [98]李学峰,张舰.基金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影响基金绩效[J].证券市场导报,2008(2):54-60.
    [99]窦晨彬,李虹.公司治理理论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2):80.
    [100]韦倩,杨友才.公司治理理论评析[J].理论学刊,2008(3):51-54.
    [101]程贵,姚佳,蒋俊生.文献综述: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研究[J].财会研究,2008(3):50-52.
    [102]朱志雄,程瑶.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8(3):36-38.
    [103]高明华,曾诚.基金治理中的相对绩效激励[J].西部金融,2008(4):59-61.
    [104]曹澜心.试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与对应策略[J].现代商业,2008(6):90-91.
    [105]季冬生.证券投资基金有效信息披露的社会价值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6):54-57.
    [106]寻卫国.打造以基金托管理人为核心的独立监督实体[J].金融论坛,2008(6):47-51.
    [107]彭文平,肖继辉.开放式基金治理失衡与市场约束机制的有效性[J].经济问题探索,2008(6):163-167.
    [108]李治国.论独立董事选拔机制中任期的委托代理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8(6):83-84.
    [109]程巍,稂兰芬.试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内部治理结构及其优化[J].现代商贸工业,2008(6):178-179.
    [110]寻卫国,刘万方.引入“独立监督实体”理念,改进基金治理[J].金融会计,2008(7):26-30.
    [111]黄金红,张嘉威.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J].管理观察,2008(7):114-115.
    [112]王佳美.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8(7)下:251-252.
    [113]黄垚鑫.中国证券市场基金热点问题综述[J].华商,2008(8):104-105.
    [114]王健.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践冲突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8(9):72-73.
    [115]吴威.产权委托代理关系与激励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08(17):66-67.
    [1] Hermalin B and M Weisbach:The effect of board composition and d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1991, V01-21: 101-112.
    [2] Kaplan Steven N and Bernadette A Minton:Appointments of Outsid-ers to Japanese seBoarders: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4, 36 (1) :225-2581.
    [3] Hart Oliver , D Corporate Governance : Some Theory of Financial Economics[J].The Economic Journal, 1995, 105-430.
    [4] Johh C Meyerholz:Competition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J]. January-February 1996.
    [5] La Porta: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eio Shleifer[J]. Andrei Law and Finance. NBER Working Paper 5661. 1996.
    [6] William, O.,Brown, J.Exit, voice, and the role of corporate directors:evidencef roma cquisitionp erformance[J]. Workingp aperi ne conomics. Claremont colleges, 1996.
    [7] Yermack D: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J]. Journal of Finance, The. 1996, 40(2) :185-211.
    [8] Claessens S,Djankov S,Lang L H P: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e, The. 2000, 58 :81-112.
    [9] Anthony Saunders,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A Modern Perspective[J].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
    [10] Burkar Mike,Panunzi Fausto:Agency conflicts,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legal shareholder protection[J]. Financial Markets Group(LSE)Discussion paper. 2001, (378).
    [11] Coval Joshua,Tobias Moskowitz:The Geography of Investment Informed Trading and Asset Pric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1, 109 (4) : 811-841.
    [12] Klapper,Leora F,Love, Inessa:Corporate Governance,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Markets[J].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2, :2818.
    [13] Hui Ou-Yang:“Optimal Contracts in a Continuous-time Delegate Portfolio Management Problem”[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 v 16 1 2003.
    [14] Elton Edwin J,Gruber Martin J,Agrawal Deepak,Mann Christopher:Explaining the Risk Factors in Corporate Bond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3, 56 (2):247-278.
    [15] Dyck A Zingales,L Private:benefits of control: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Finance. 2004, 537-600.
    [16] Benos E and Weisbach M:Private benefits and cross—list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4, (5) :217-240.
    [17] 2005 Investment Company Fact Book[J/OL]. http://www.ici..org/factbook/index.html
    [18] 2006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 46 th Edition[J/OL]. www.icifactbook.org
    1周泉恭.投资基金组织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9页。
    ①David M. Walk.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李双元等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第420页。
    ①何孝星.证券投资基金运行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刘有贵、蒋年云.委托代理理论评述[J].学术界,2006年第1期,第69页。
    ②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①刘有贵、蒋年云.委托代理理论评述[J].学术界,2006年第1期,第69页。
    ②刘有贵、蒋年云.委托代理理论评述[J].学术界,2006年第1期,第71页。
    ①梁忠辉.证券投资基金运行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①德国《投资公司法》第15条。转引自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73页。
    ①郑冲、贾红梅(译).德国证券交易法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转引自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77页。
    资料来源: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54页。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56-57页。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40页。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81页。
    ②吴弘.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法律调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41页。
    ③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84页。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63-64页。
    ①陈亮.美国基金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11期,第47页。
    ②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2页。
    ①政府监管体制是指政府通过立法以及设立全国性的基金或证券监管机构对整个基金市场和证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调控的一种监管模式。
    ②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9页。
    ①Mutual Funds Integrify and Fee.Transparency[J].Act of 2003.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14页。
    ①欧明刚、孙庆瑞.基金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5期,第32页。
    ②即每一个基金持有人都有“搭便车”的想法,而不愿意承担监督成本。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74-175页。
    ②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75页。
    ①李建国.基金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99页。
    ①加拿大BMO Investment Inc系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Bank of Motreal)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负责在全球范围内为BMO Investment Inc旗下的数十种共同基金选择投资顾问商(即基金管理人)。
    ②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80页。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95页。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5页。
    ①窦红梅.私募基金新增数量近4成[N].北京日报,2010年1月22日(10)。
    ①王霞.深交所基金评价系统研究[J].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深证综研字0084号,2003年10月14日。
    ①王霞.深交所基金评价系统研究[J].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深证综研字0084号,2003年10月14日。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83页。
    资料来源:何德旭.中国基金制度变迁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①贝政新等.基金治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31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