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高棉语同源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语言学界,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南亚语系与汉藏语系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但在近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属南亚语系的孟一高棉语言与传统所划分的汉藏语系所属的汉语、藏缅语、壮侗语、苗瑶语等语言,在语言的语音结构类型上非常相似,认为孟一高棉语与汉藏语在语音结构上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提出了孟一高棉语同汉藏语之间具有发生学关系的观点。本论文基于学术界对孟高棉语族语言系属的争议,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从汉语、高棉语里,找出在语音结构、词汇意义上有着密切关系的词作为例证,对汉语、高棉语之间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研究汉语、高棉语语音的对应关系。分析从高棉语次要音节的语音结构、构词(构形)形态进行历史比较研究(高棉语言的次要音节语音演变规律:1、简化,2、脱落,3、与主要音节合并为一个音节,4、成为一般音节与主要音节连成为连绵词),找出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历史演变规律,揭示出它们在构词(构形)形态上的历史演变进程,从而找到汉语、高棉语之间的语言共性。论文将汉藏语研究和南亚语研究贯通起来,不但为越(孟高棉)语是汉语底层的说法提供切实的依据,认为高棉语同汉语之间具有同源关系,而且也为中国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理念。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nguistics,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Austro-Asiatic and Sino-Tibetan languages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familie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some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that the Mon-Khmer Languages of Austro-Asiatic family and Chinese, Tibeto-Burman, Zhuang and Dong, Miao-Yao languages of traditional Sino-Tibetan family share great similarity in morphology.There are strikng correspondences in the phonological structure of Mon-Khmer and Sino-Tibetan, and consequently they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Based on the controversi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Mon-Khmer in the field, an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and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Chinese and Khmer is carried on in this thesis by using the historical comparative method. Some phonological and lexical tie-ups between Chinese and Khmer are used as evidence in the comparison. We try to find out rule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phonology and the similarity shared by Chinese and Khmer by histor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phon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minor syllable and lexical forms of Khmer language(There are4rul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minor syllable of Mon-khmer:1. simplification;2. falling;3. merging with the main syllable into a single syllable;4. becoming a general syllable of a binding word.)and to reveal their historical process of evolution in lexical forms. By setting a relation between Sino-Tibetan studies and Austro-Asiatic studis, this paper not only offers substantial evidence to prove that Yue(Mon-lhmer)language is a substratum of Chinese and there is a genetic relation between Khmer and Chinese, but also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and new research idea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linguistic circle.
引文
[1][瑞典]高本汉:《汉文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2]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5]郑张尚芳:《上古音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6]颜其香、周植志:《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7][梁]顾野王著:《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清]王念孙著:《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9][清]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局,1983年。
    [10][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陈保亚:《侗台语和南亚语的语源关系——兼说古代越、濮的族源关系》[J],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陈国庆:《柬埔寨语佤语前置音演变初探》[J],载《民族语文》1999年第4期。
    [3]陈国庆:《柬埔寨语与佤语的构词形态》[J],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6期。
    [4]陈国庆:《孟高棉语人称代词的形态特征》[J],载《民族语文》2005年第6期。
    [5](美)迪福乐(1980):《南亚语系》[J],《民族译丛》第3期,34-39页。
    [6](美)迪福乐着王敬骝译:《佤语群语言》[J],《民族研究译丛》(7),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印。
    [7]戴庆厦、刘岩:《从藏缅语、孟高棉语看亚洲语言声调的起源及演变》[J],载《中国民族语言论丛(2)》,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8]李道勇:《我国南亚语系诸语言特征初探》[J],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9]李道勇:《中国的孟—高棉语族概略》[J],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0]李云兵:《中国南亚语系语言构词形态的类型学意义》[J],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1]孙宏开:《汉藏语系假设——中国语言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J],学术探索,2009年第3期
    [12]王敬骝、陈相木:《论孟高棉语与侗台语的“村寨”“姓氏”“家”的同源关系》,载《民族语文》1982第3期。
    [13]王敬骝、陈相木:《傣语声调考》[J],提交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第2次学术年会论文,
    1983年10月,油印稿。后刊于《东方语言学》编委会、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编《东方语言学》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14]王敬骝、陈相木:《西双版纳老傣文五十六字母考释》[J],载《民族学报》1988年第2期,云南民族研究所。
    [15]王敬骝:《中国孟高棉语研究概况》[J],载《民族调查研究》1985年第4期,云南民族研究所。
    [16]王敬骝:《佤语“安占”与汉语“阁黎”同源考》[J],载《云南民族语文》1989年第2期。
    [17]王敬骝:《“沽茶”“黑国”“沙·锡尼”考释》[J],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6期。
    [18]王敬骝《释“鼎”》[J],载《民族语文》1992年第3期。
    [19]王敬骝:《论越语(一)》,载《云南民族语文》[J],1997年第2期。
    [20]王敬骝:《说“血”——汉语记号考原之一》[J],载《云南民族语文》1999年第2期。
    [21]王敬骝:《释“黄”——汉语词考源之一》[J],载《云南民族语文》1996年第4期。
    [22]肖玉芬、陈愚:《佤语“烟草”语源考》[J],载《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1]潘悟云:《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潘悟云》[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潘悟云、冯蒸:《汉语音韵研究概述》[A],载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3]孙宏开、江荻《汉藏语系研究历史沿革》[A],载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C],南宁:[26]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4]王敬骝、陈相木:《我国的孟高棉语及其研究情况》[A],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术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
    [5]王敬骝:《释“苏”、“荏”》[A],载《民族语文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6]王敬骝:《佤语研究》[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
    [7]王敬骝:《佤族研究五十年》[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8]王敬骝:《华夏语系说》[A],载赵嘉文、石锋、和少英《汉藏语言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9]陈相木、赵福和、赵岩社:《佤语巴饶方言与阿佤方言比较研究》[A],载《云南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
    [10]王育珊、王育弘:《上古汉语中有一个半音节的词考》[A],载赵嘉文、石锋、和少英《汉藏语言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陈国庆:《孟高棉语族语言次要音节研究》(博士论文)[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5月
    王敬骝:《克木语调查报告》[R],载《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1]何龙等编:《越汉辞典》[Z],商务印书馆,1960年。
    [2]广州外国语学院主编:《泰汉词典》[Z],泰国南美有限公司、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1987年。
    [3]吴汉堃主编:《中柬大辞典》[Z],柬埔寨知识出版社,1969年。
    [4]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
    [5]颜其香等:《佤汉简明词典》[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
    [6]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Z],民族出版社,1985年。
    [7]《宋本广韵》[Z],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
    [8]《集韵》[Z],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
    [9]H. L. SHORTO: A DICTIONARY OF MODERN SPOKEN MON [Z].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10]JUDITH M. JOCOB:A CONCISE CAMBODIAN-ENGLISH DICTIONARY[Z], BY JUDITH M. JOCOB,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11]T. W.RHYS DAVIDS:PALI-ENGLISH DICTIONARY[Z], ORIENTAL BOOKS REPRINT CORPORATION.19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