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需要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高校组织活力所在,更是高校组织整体运行的核心。为此,论文以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为目的,对高校激励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数据模型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高校人力资源激励存在的问题;(2)高校人力资源特点分析;(3)高校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4)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模型设计;(5)完善高校人力资源激励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论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激励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激励理论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了需要分析、动机分析以及职业发展目标分析,再次提出高校人力资源激励不完善的原因在于考核激励体系不健全,薪酬与绩效脱钩,目标激励不完善以及培训激励作用减弱等。然后根据对影响高校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进行导数分析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模型,最后基于激励模型的基础提出完善高校人力资源激励的思路和途径,主要包括:实行全面考核的激励;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体系,包括建立选择性薪酬体系以及完善延期分配制度;建立目标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励以及完善培训激励等。
How to build high rank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a key issue to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social transforma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give full play to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ctions in university which can improve teachers working initiation and working efficiency. Incentive is not only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vitality but also core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So this assay makes great efforts on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incentive aiming to improv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This assay uses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arison research、theory research and numeral models research .The contents of this assay conclude : (1) problems of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 incentive; (2)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 (3) the reasons that cause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4) human resource incentive models ;(5)approaches and measures of improving human resource incentive.
     At first, the assay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 incentive. Secondly, the assay makes a analysis on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needs、motivation and profession career development target by using of incentive theory. The third, the assay proposes the reasons why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incentive is deficient including imperfection of evaluation incentive systems and targets incentive, the uncoordinated payment with achievements, the weakness of incentive training and so on. Then, the author establishes incentive model of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incentive through derived number analysis. Lastly, this assay proposes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centive based on the incentive model and building scientific payment incentive systems which include building optional Payment systems and aim—oriented profession career incentive , improving put—off distribution systems and training incentive systems. These measurements provide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channels to improve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incentive.
引文
1 姚聪莉.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述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 姚聪莉.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述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美]Stephen P.Robbins.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66
    3 董彦芳.建立高校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0)
    4 雷卫平.高校教师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1 甘小亚.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以A大学为实例[D].武汉大学.2005
    2 张克勇.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3
    3孙美.高校的激励机制与教师积极性调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9)
    4 宫向阳.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4
    5吴卫丰.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D].合肥工业大学.2005
    1 董凤良.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激励机制[D].吉林大学.2004
    2 李军.高校管理中教师聘任竞争激励机制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9)(下)
    3 高建华.高等学校人事改革的激励机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4贾让成.基于“水平+业绩点”的高等学校教师岗位骋任制的激励机制设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6)
    5陈洁.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1 邢志杰.浅议高校岗何津贴制度的激励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21期
    2 杨晓薇.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的痛点[J].人力资源.2006(11)
    3 李颖.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其管理激励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4
    4 王加林.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激励机制浅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5
    5 朱世林.构建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总第8期
    1向径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5)
    2邱梅生.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立[J].辽宁教育研究.2005(10)
    3章黛丽.高校激励机制的构建[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4(3)
    4杨睿.高校教师激励模型研究[D].广西大学.2005
    5胡燕.高校教师行为激励机制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05(11)
    6谢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2
    7范克危.高校教师的效用函数及激励机制设计[J].高等建筑教育,2003(6)
    1 James P.Honan.The us Academic Profession:key Bolicy chanllenges[J].Higher Education,2001(41)
    2 http://medicine.facmedu.toronto.ca/English?Criteria-and-Assessm enthtml
    1[美]Stephen P.Robbins.管理学(第7版)[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关于做好2005年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广西大学
    2http://www.hainnu,edu.cn/rcpyang/szpxun/jgzc/20050618/171715,shtml
    3见附表1
    1见附表1、付表2
    2宫向阳.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4
    3甘小亚.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以A大学为实例[D].武汉大学.2005
    1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9/21/content_5119849.htm
    2 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组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研报告[N].www.cahe-as.edu.cn2005年12月16日
    1 王鑫.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型设计[J].鸡西大学学报,2007(6)
    1 姚聪莉.陕西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综合评价及其趋势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8(2)
    1赵曼.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登印.大学教师的成就动机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4)
    1[美]Gary Dessler.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p 374-375
    1 杨秀梅.费斯勒与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1 姚聪莉.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挑战及其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 王小龙.中国公共部门的劳动契约和敬业激励[J].经济研究,2000(11)
    2 范克危.高校教师的效用函数及激励机制设计[J].高等建筑教育,2003(6)
    3 http://www.chinahrd.net/hr_gl/zhengda_wh/Content.asp?id=1233
    1 蔡凌燕.关于360度绩效反馈体系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经济师,2006(12)
    1 任静.KPI在绩效考核中的一个雉题:是硬评分还是软评分[J].特区经济,2005(5)
    1 袁东.高校人才激励型薪酬制度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1 杨晓波.建立高校长远发展的激励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2日第9版
    1 山四省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实施办法
    2 浙江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试行).浙江工业大学
    1.姚聪莉.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述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谢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2
    3.胡正友.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3(3)
    4.董彦芳.建立高校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0)
    5.雷卫平.高校教师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6.甘小亚.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以A大学为实例[D].武汉大学,2005
    7.张克勇.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3
    8.孙美.高校的激励机制与教师积极性调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9)
    9.宫向阳.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4
    10.吴卫丰.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D].合肥工业大学,2005
    11.董凤良.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激励机制[D].吉林大学,2004
    12.李军.高校管理中教师聘任竞争激励机制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9)(下)
    13.高建华.高等学校人事改革的激励机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14.贾让成.基于“水平+业绩点”的高等学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激励机制设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6)
    15.陈洁.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16.邢志杰.浅议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激励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21期
    17.杨晓薇.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的痛点[J].人力资源,2006(11)
    18.李颖.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其管理激励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4
    19.王加林.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探索--职业生涯舰划激励机制浅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5
    20.朱世林.构建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总第8期
    21.向径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5)
    22.邱梅生.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立[J].辽宁教育研究,2005(10)
    23.章黛丽.高校激励机制的构建[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4(3)
    24.杨睿.高校教师激励模型研究[D].广西大学,2005
    25.徐宏毅.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6.姚聪莉.陕西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综合评价及其趋势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7.李远.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7)
    28.刘枫.企业职能部门人员激励初探[J].中国人才,2001(9)
    29.陈仲常.高校人力资本特征及激励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2(1)
    30.胡燕.高校教师行为激励机制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05(11)
    31.张登印.大学教师的成就动机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4)
    32.姚聪莉.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挑战及其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3.吴鹏.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探索与有效性审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3(05)
    34.王卫.高校教师的激励型薪酬设计[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4)
    35.杨秀梅.费斯勒与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36.陈国富.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沿专题[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7.王鑫.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型设计[J].鸡西大学学报,2007(6)
    38.蔡凌燕.关于360度绩效反馈体系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经济师,2006(12)
    39.任静.KPI在绩效考核中的一个难题:是硬评分还是软评分[J].特区经济,2005(5)
    40.徐辉.国外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41.袁东.高校人才激励型薪酬制度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42.王小龙.中国公共部门的劳动契约和敬业激励[J].经济研究,2000(11)
    43.范克危.高校教师的效用函数及激励机制设计[J].高等建筑教育,2003(6)
    44.Alexander J.S.Colvin and Wendy R.Boswell.The problem of action and interest alignment:Beyond job requirements and incentive compens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Volume 17,Issue 1,March 2007,Pages 38-51
    45.John Beath.Optimal incentives for income-generation in univesities:the rule of thumb for the comtom ta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8(21)
    46.James P.Honan.The us Academic Profession:key Bolicy chanllenges[J].Higher Education,2001(41)
    47.Maxwell K.Hsu,James J.Jiang.Perceived career incentives and intent to leav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3(40)
    48.杨晓波.建立高校长远发展的激励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2日第9版
    4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9/21/content_5119849.htm
    50.http://www.hainnu.edu.cn/rcpyang/szpxun/jgzc/20050618/171715.shtml
    51.http://www,zjol.com.cn/05edu/system/2007/03/23/008273364.shtml
    52.事业单位人事考核的暂行规定.人核培发[1995]153号
    53.广西大学教职工考核暂行规定.校人字[2001]89号
    54.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浙教高教[2007]33号
    55.浙江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试行).浙江工业大学
    56.教育部2005年统计年鉴.http://www.moe.edu.cn
    57.山西省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实施办法(试行).http://211.82.8.18/rsc/_private/sz/nb3.doc 19K 2007-6-28
    58.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组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研报告[N].http://www.cahe-as.edu.cn2005-12-16
    5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5
    60.麦迪.有效激励[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61.吴岩.教育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2.陈文申.公共组织的人事决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6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编写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65.陈春花.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6.赵曼.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7.候光明.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8.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9.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0.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
    72.肖鸣政.人员素质测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3.王庆海.如何做业绩考核[M].在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4.张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5.[美]Steven Kerr.薪酬与激励[M].边婧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6.[美]James W.Walker.人力资源战略[M].吴雯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7.[美]Gary Dessler.人力资源管理[M].刘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8.[美]Stephen P.Robbins.管理学(第7版)[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9.[美]Alexander Hiam.激励员工--鼓舞士气之道(第1版)[M].王予和、王舒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80.[加]约瑟夫·卡茨.刘庆容译.加拿大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
    81.[美]Annabel Beerel.领导与战略规划[M].赵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82.[美]Paul C.Nutt/Robert W.Backoff.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M].陈振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3.[美]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王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84.[美]海尔·G·瑞民.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M].王孙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5.[美]Stephen P.Robbins.组织行为学精要[M].柯江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6.[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管理的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7.[美]Joan E.Pynes.公共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M].王孙禺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