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就业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流动人口大规模持续不断地从农村进入城市,是我国改革开发以来所发生的最重要人口现象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群体正在发生分化。上个世纪80、90年代进城务工的第一代流动人口正在逐步退出城市,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群体—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子女开始加入劳动大军并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当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流动人口由于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而具备了显著不同的个体人格特征。他们在迥然相异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不再是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抽象群体,而是分化为在文化、观念和行为上都有着明显差别的两个亚群体。由于新生代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等自身特点,加之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完全平等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尚未建成,养老、工伤、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欠完善等社会因素,使这些新生代流动人口处在极度不稳定的就业状态。
     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城乡就业矛盾凸显的时期,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都将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流动人口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就业能力低,就业条件差,就业状况很不乐观。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加剧城乡差距,威胁社会稳定,阻碍城市化进城,最终会影响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流动人口就业是就业问题的关键。研究第一代流动人口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就业差异不仅关系到这些流动人口自身的生计与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国家计生委的数据分析,对流动人口的就业代际差异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需要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并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状进行梳理与描述。其次,在对已有定量方法加以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定量指标,对流动劳动力在就业水平、结构、质量和稳定性等多方面的代际差异进行定量衡量和对比。并结合历年的动态监测数据,对其纵向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再次,从各个层面上对流动人口就业代际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流动人口就业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新生代流动劳动力就业质量,促进劳动力市场正常发育和运行的可操作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流动人口在就业状况及就业行为的代际差异,了解两代流动人口就业行为的变化状况以及对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对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ssive flow of the population continuously from the country to the c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mographic phenomena occurred.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is undergoing differentiation. Th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are gradually withdraw from the city. New labor group began to join the labor force and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hina, s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because of different birth and growth background have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two different subgroups of the population in culture, idea and behavi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had higher education level, higher occupation expectation value, highe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enjoyment, but lower work tolerance requirements. China's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 complete equality of market-oriented labor relations has not yet completed; social security is not perfect, so thes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population in extreme unstable state of employm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t a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period. In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he future, our country will face heavy pressure of employment. Expanding employment is China's current and future long-term important and arduous task. The numb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large, an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low employment capacity.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f these problems are not promptly resolved, it will affect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employment is the key problem of employment.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related to the livelihood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migrants themselve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State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data analysis, we studied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mploy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labor market. First of all, we summarize the theor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we arrange the employment of floating population'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Secondly, we choose suitable quantitative index, and compare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labor. Combined with the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over the years, we also compare the longitudinal variation process. Thirdly, from the analysis of each aspect, we analyze differenc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employment intergenerational. It analy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employment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we put forward the operation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employment behavior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is text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to supply and demand of labor market and China's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引文
1 韦小丽.福建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分类分区分析.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76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713。
    4 侯晋封.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412。
    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739。
    7 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8 邓思易.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叔莲,金培.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85。
    10 程名望,史清华,刘晓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到拉的擅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05-112。
    11 Bogue D.J., Internal Migration in Hauser Dunca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An Inventory Apprais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
    12 Bogue D.J., Principles of dem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Inc,1969.
    13 Lee.E.S.,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1966:47-57.
    Lewis. W.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15 李佐军.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6 Fei. C. H. and Ranis. G.,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
    17 李佐军.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8 侯晋封.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9 戴尔·乔根森.二元经济的发展(1961);剩余劳动力与二元经济发展(1967).西方经济学名著精览.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年版。
    20 Todaro.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ean Economic review,1969.
    21 李佐军.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2 侯晋封.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3 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4 韦小丽.福建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分类分区分析.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5 Pjore.M.J., Theory and Application.in Barringer.R.and Beer.S.H.,The State and the Poor,Cambridge Mass Winthrop 1970.
    26 Douglas S.Massey,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A Review and Apprais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3; Douglas S.Massey, Social Strueture, 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the Cumulative Causation of Migration, Population Index, 1990.
    27 Taylor.J.Edward, Differential Migration, Networks, Information, and Risk in Oded Stark(ed.), Research in Human Capital and velopment, Migration, Human Capita and Development Greenwich,1986.
    28 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周怡译.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2。
    29 江雪岩.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新特点与代际关系的合理重构.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0 韦小丽.福建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分类分区分析.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1 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2 邓思易.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3 李燕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4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35 杨国勇.我国两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差异及特点分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1823。
    36 杜书云,张广宇.农民工代际差异问题调查与思考.农村经济,2008,2:100-104。
    37 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经济纵横,2007,4:18-21。
    38 黄祖辉,刘雅萍.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基于杭州市浙江籍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8,10:51-60。
    39 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
    40 钱雪飞.代差视角下第二代农民工城乡迁移个人风险成本的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6:35-38。
    41 陈藻.我国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人口学刊,2011,2:30-32。
    42 郑慧娟.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4:409-417。
    43 王艳华.“80后”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就业收入的相关分析.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29-31。
    44 罗锋,黄丽.人力资本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影响-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经验证据.中国农村观察,2011,1:10-19。
    45 刘美玲.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资决定的代际差异研究.经济视角,2011,10:53-54。
    46 孙立,仝时.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的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1,10:16-18。
    47 钱雪飞.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江海纵横,2010,4549。
    48 王秀芝,姚林如.农民工就业现状代际差异-对江西省6市9县17个样本村的调查与分析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9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0 符平,唐有财.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9,12:41-47。
    51 杨竹,陈鹏.转型期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及代际差异-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实证调查分析.农村经济,2009,9:15-19。
    52 刘尚洪,马小龙.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路径探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01-403。
    53 夏显力,张华,郝晶辉.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以陕甘宁3省的30个村339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0-65。
    54 张大为,赵震,刘帅.后危机时代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11,5:89-90。
    55 李霓.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及经济规律探讨-对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12,4:104-107。
    56 张红宇.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及其对策.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7。
    57 周昌林,魏建良.流动人口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宁波市为例.社会,2007,7。
    58 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9 沈琴琴,张艳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流动人口就业结构研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4:9-12。
    60 赵满仓,景伟.山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非农化进程研究.调研世界,1995,1:32-36。
    61 张晓辉.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9,10:68-72。
    62 刘宁侠.论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及转移途径.青海农技推广,2000,1:3236。
    63 苏长权.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统计与决策,2002,10:128-132。
    64 薛俊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现代经济探讨,2004,2:128-132。
    65 张筑平,李青.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势变化分析-基于贵州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2007,9。
    66 陈世强,时慧娜.中国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演化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经济地理,2008,3:470-474。
    67 邵海.农民就业结构变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与制度回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00-105。
    68 陶相根,张福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启示-基于对山东省17地市1068户农民调查的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4:142-143。
    69 李君甫.中国农民就业结构变迁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8:42-43。
    70 甄月桥,陈蔚,葛列众.农民工就业心理的代际差异探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10。
    71 司马辉芳.第二代农民工内卷化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院.2007年。
    72 周可,王厚俊.两代农民工流动动因与择业期望代际差异的比较.统计与决策,2009,16:88-90。
    73 栾云云,张广胜.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分析-基于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调查.农业经济,2010,08:84-85。
    74 邵爱国.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非物质”因素研究-以苏州相城区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为例.中国就业,2010,6:51-55。
    75 罗竖元,李萍.择业观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调查.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1:10-13。
    76 纪韶.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现状的实证研究-对2004-2005年我国14个省调研数据的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25-29。
    77 孙树文,肖玉元.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贵州省贵阳市的实证调查.毕节学院学报,2010,2:109-113。
    78 宋健.中国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留守人口的比较研究.人口研究,2010,6:32-42。
    79 张务伟,张福明,杨学成.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基于入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11:62-74。
    80 陆林玲,朱红艳,史良红,徐育聪.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5:126-128。
    81 杨宜勇,邢伟.农民工流动就业趋势探析.中国劳动保障,2007,7:32-33。
    82 吉登斯.赵旭东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83 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4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5 段娟,叶明勇.1964年国务院文件称要严加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当代中国研究所.凤凰网。
    86 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1月版。
    87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8 黄明英.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民工流动-以新生代民工为例.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9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版。
    90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议.1993年11月。
    91 国家劳动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劳动部发[1993]411号。
    92 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93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4:11-22。
    94 杨琦,李玲玲.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人口科学,2011,1:45-53。
    95 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国研网2001年11月29日。
    96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
    99 资料来自新浪网评论,www.sina.com.
    100 Robert E, John H G. The Constant Flux Ox for d:Clarendon Press,1992.
    101 王春光.我国城市就业制度对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3-76。
    108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2012年。
    110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
    112 数据来自新华网,八成不会农活: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间彷徨,2012.7.17。
    113 数据来自中新网建筑业用工荒来袭,中国房地产报(北京),2012.03.31。
    114 余勃 贾金荣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促动因素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15 夏显力张华郝晶辉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以陕甘宁3省的30个村339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Bogue D.J. Internal Migration in Hauser Dunca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An Inventory Appraisal,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9.
    [2]Pjore M.J,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Barringer, R. and Beer. S.H. The State and the Poor Cambridge Mass Winthrop 1970.
    [3]Lee.E.S.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1966.
    [4]Lewis,W.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
    [5]Fei C.H. and Ranis G.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6]Todaro 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ean Economic review 1969.
    [7]Douglas S.Massey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A Review and Apprais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3.
    [8]Douglas S.Massey, Social Strueture, 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the Cumulative Causation of Migration, Population Index 1990.
    [9]Taylor J.Edward. Differential Migration Networks Information, and Risk in Oded Stark(ed.) Research in Migration, Human Capita and Development Greenwich 1986.
    [10]Gunnar Myrdal Rich Lands and poor, 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57.
    [11]Roberte, Johnhg The Constant Flux Ox for d:Clarendon Press 1992.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5]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周怡译.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7]戴尔·乔根森.二元经济的发展(1961);剩余劳动力与二元经济发展(1967).西方经济学名著精览.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年版。
    [18]吉登斯.赵旭东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1]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22]周叔莲,金培.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2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议,1993年11月。
    [24]国家劳动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劳动部发[1993]411号,1993年。
    [25]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26]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国研网,2001年11月29日发布。
    [27]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2003年。
    [28]王春光.我国城市就业制度对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5-15。
    [29]杨宜勇,邢伟.农民工流动就业趋势探析.中国劳动保障,2007,7:32-33。
    [30]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4:11-22。
    [31]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经济纵横,2007,4:18-21。
    [32]董延芳,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及相关问题分析.保险研究,2008,5。
    [33]徐琴,鲍磊.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五市(县)的调查数据.南京师大学报,2009,05:18-24。
    [34]樊晓燕.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差异性研究-基于苏州、深圳调查数据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Ol:1-6。
    [3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36]黄祖辉,刘雅萍.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基于杭州市浙江籍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8,10:51-60。
    [37]刘志英,刘超.农民工代际差异及其养老保险探析.武汉大学学报,2011,6:88-96。
    [38]魏天辉.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利保障.安徽农业科学,2011,1:519-521。
    [39]何振忠.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24:15049-15050。
    [40]李春根,孙霞.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供求探析及协调解决-基于福州市258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社会工作,2012,18-33。
    [41]朱垒,李放.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代际差异-基于南京市的调查.农村经济,2012,5:86-90。
    [42]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人口研究,2004,5:12-18。
    [43]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55-62。
    [44]傅琼.加速农民、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农村经济,2005,2:80-81。
    [45]王艳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学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5:38-41。
    [46]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5:48-57。
    [47]王桂新,陈冠春,魏星.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人口与发展,2010,2:2-12。
    [48]何军.江苏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2,1:52-60。
    [49]张琦.对农民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的理论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1:45-51。
    [50]艾勇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实证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51]黄乾.城市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工资效应.人口研究,2009,3:53-62。
    [52]张其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问题思考.人才开发,2010,5:16-19。
    [53]陈昭玖,艾勇波,邓莹,朱红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2。
    [54]李东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经营与管理,2011,9:83-86。
    [55]谌新民.怎样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决策探索,2012,2:64。
    [56]李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与矫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8-21。
    [57]张红宇.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及其对策.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7。
    [58]周昌林,魏建良.流动人口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宁波市为例社会,2007,7。
    [59]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0]沈琴琴,张艳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流动人口就业结构研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4:9-12。
    [61]赵满仓,景伟.山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非农化进程研究.调研世界,1995,1:32-36。
    [62]张晓辉.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9,10:68-72。
    [63]刘宁侠.论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及转移途径.青海农技推广,2000,1:32-36。
    [64]苏长权.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统计与决策,2002,10:128-132。
    [65]肖云,石玉珍.青壮年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与倾向微观影响因素分析-对重庆市954名青壮年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4:34-39。
    [66]薛俊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现代经济探讨,2004,2:128-132。
    [67]张筑平,李青.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势变化分析-基于贵州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2007,9:128-132。
    [68]陈世强,时慧娜.中国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演化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经济地理,2008,3:470-474。
    [69]邵海.农民就业结构变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与制度回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00-105。
    [70]陶相根,张福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启示-基于对山东省17地市1068户农民调查的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4:142-143。
    [71]李君甫.中国农民就业结构变迁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8:42-43。
    [72]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广东商学院,2011年。
    [73]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4:588-593。
    [74]张雨.第二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109-112。
    [75]谭明方翰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提升.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49-52。
    [76]刘俊威.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内涵与特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8:4895-4897。
    [77]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19。
    [78]刘叶云,游钊.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5-39。
    [79]钟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与供需调查.调研世界,2012,4:26-29。
    [80]程蹊尹宁.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农业经济,2003,11:37-38。
    [81]陈海秋.论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与“体面就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4-68。
    [82]彭国胜.社会制度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基于湖南长沙市的实证调查.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3:91-94。
    [83]姜爱林.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与“体面就业”.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7。
    [84]谢勇.基于就业主体视角的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财贸研究,2009,5:34-38。
    [85]陈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确保统筹城乡工作快速推进.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72:30-32。
    [86]李林,张丽.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与分析.经济论坛,2010,10:47-49。
    [87]高伟,张广胜,孙若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以沈阳市农民工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2,6:86-88。
    [88]甄月桥,陈蔚,葛列众.农民工就业心理的代际差异探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10。
    [89]司马辉芳.第二代农民工内卷化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院,2007年。
    [90]周可,王厚俊.两代农民工流动动因与择业期望代际差异的比较.统计与决策,2009,16:88-90。
    [91]朱宇.国外对非永久性迁移的研究及其对外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启示.人口研究,2004,3:52-59。
    [92]栾云云,张广胜.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分析-基于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调查.农业经济,2010,8,84-85。
    [93]邵爱国.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非物质”因素研究-以苏州相城区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为例.中国就业,2010,6:51-55。
    [94]罗竖元,李萍.择业观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调查.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1:10-13。
    [95]纪韶.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现状的实证研究-对2004-2005年我国14个省调研数据的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25-29。
    [96]孙树文,肖玉元.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贵州省贵阳市的实证调查.毕节学院学报,2010,2:109-113。
    [97]宋健.中国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留守人口的比较研究.人口研究,2010,6:32-42。
    [98]张务伟,张福明,杨学成.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基于入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11:62-74。
    [99]陆林玲,朱红艳,史良红,徐育聪.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5:126-128。
    [100]杨国勇.我国两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差异及特点分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18-23。
    [101]李佐军.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2]江雪岩.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新特点与代际关系的合理重构.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3]杨琦,李玲玲.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人口科学,2011,1:45-53。
    [104]程名望,史清华,刘晓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到拉的擅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05-112。
    [105]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6]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7]黄明英.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民工流动-以新生代民工为例.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8]侯晋封.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9]韦小丽.福建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分类分区分析.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10]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111]邓思易.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12]李燕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13]杜书云张广宇.农民工代际差异问题调查与思考.农村经济,2008,2:100-104。
    [114]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
    [115]钱雪飞.代差视角下第二代农民工城乡迁移个人风险成本的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6:35-38。
    [116]郑慧娟.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4:409-417。
    [117]陈藻.我国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人口学刊,2011,2:75-82。
    [118]王艳华.“80后”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就业收入的相关分析.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29-31。
    [119]罗锋,黄丽.人力资本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影响-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经验证据.中国农村观察,2011,1:10-19。
    [120]刘美玲.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资决定的代际差异研究.经济视角,2011,10:53-54。
    [121]孙立,仝时.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的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1,10:16-18。
    [122]钱雪飞.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江海纵横,2010,45-49。
    [123]王秀芝,姚林如.农民工就业现状代际差异-对江西省6市9县17个样本村的调查与分析.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24]毕先萍,杨敏.青年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特征及影响研究.
    [125]符平,唐有财.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9,12:41-47。
    [126]袁松.新一代农民工的返乡适应困境及其原因分析.博士论坛,2009,9:15-17。
    [127]杨竹,陈鹏.转型期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及代际差异-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实证调查分析.农村经济,2009,9:15-19。
    [128]刘尚洪,马小龙.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路径探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01-403。
    [129]夏显力,张华,郝晶辉.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以陕甘宁3省的30个村339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0-65。
    [130]余勃,贾金荣.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促动因素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5-89。
    [131]张大为,赵震,刘帅.后危机时代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11,5:89-90。
    [132]李霓.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及经济规律探讨-对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新生代农民工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12,4:104-107。
    [133]孙维亮.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视角.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