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世纪新阶段,由于国内外诸因素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日益复杂的局面。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合理开发利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这一选题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宝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革命性、先进性,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展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情深。它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与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历史任务;更是维护党的执政长治久安、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需要。
     论文按历史回顾、现实研究、发展展望的逻辑进路,对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历史回顾这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宣传工作、政治工作的论述出发,结合老一辈革命家及当代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认识,探讨了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为工具,分析了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逻辑起点、客观基础、现实条件及逻辑终点,据此得出这一应用的学科依据。在现实研究这一部分,从红色资源的界定类型、价值功能、开发利用谈起,进而分析了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价值与功能、与国外相关教育的比较及可借鉴的经验教训,得出了红色资源意识形态本质论,红色资源三个“主体论”,红色资源内在地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较有新意的观点。在这些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再展开一般性与特殊性研究。一般性研究致力于揭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基本规律、根本原则与主要途径。特殊性研究则将党员干部、大学生群体、社区群众纳入对象领域。因为党员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社区群众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群体。我们分析了红色资源在这三个具体对象领域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机遇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出路。随后从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应如何应对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着手,构建了以内容深化、方法拓展、载体创新、环境优化、力量整合等五个方面为要素的整体框架。在发展展望这一部分,对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趋势从网络化、社会化、实践化、特色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In the new stage and new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actors, struggl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showing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situation.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advance with the times, reasonabl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ll kin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novate on the base of inheriting and earring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 continue to increase people's ideological quality、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level.The proposing of the subject "On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such consideration. Red resources are valua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which were created together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its leadership during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t fully embodies the revolutionary and advancement of our Party o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fully embodies the masses'principal position and pioneering spirit, and also fully embodies the relationship which were as close as the fish and water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The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us to innovative the contents、methods、carrier、 enviro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an impportant measure for us to improve the appropriateness、effectiveness、 attractive and appeal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also a history task for us to inherit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promote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disseminate the red cultural; and also the reality need for us to maintain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party's ruling and do the party's ideological work well.
     The thesis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latively deeply according the logical approach of historical review、rea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e part of historical review, it starting from the classic Marxist writers'stating on the propaganda work and political work,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volutionists of older generation and contemporary leaders'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education; and analyz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bjective basis, realistic conditions and the logical end with the too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us get a more compelling discipline basis. In the part of reality study, it talk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type of red resources、the value and the function、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then describe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the values and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with foreign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red resour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tained creative points of view such as ideological essence of red resources, three "subjectivity" of red resources, red resources inherently belong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red resources are valua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which were created together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its leadership. Then expanding the generality and particularity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is understanding. In the general study, it explore the basic laws、basic principles and main way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articularity research, it expanding from three specific target areas such a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college students and community mass, becaus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are the important objec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objec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mass are the newly rising obj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status、problems、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is three specific areas. Then begin with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social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deal with, built an overall framework with five main elements such as content deepening, method developing, carrier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and power integration. In the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it mak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trends of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four parts such as cyberization、socialization、practic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引文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97.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① 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44.
    ① 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① 王姣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② 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③ 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④ 耿琪. “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
    ⑤ 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⑥ 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⑦ 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① 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② 刘晓霞.试论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③ 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3)
    ④ 郭晓平. “红色资源”的主体是精神[J].中华魂,2005(2)
    ⑤ 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J].商业经济,2006(3)
    ⑥ 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⑦ 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⑧ 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
    ⑨ 陈世润,刘虹.论红色资源真善美的三重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① 李树生,朱君.论湖南红色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4)
    ② 刘上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形式[J].求是.2008(7)
    ③ 王世佰.浅谈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J].科学咨询.2008 (11)
    ④ 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3)
    ① 李霞.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2011(5)
    ② 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8(1)
    ③ 胡晓加,廖运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资源开发[J].求实,2011(3):94.
    ④ 李燕杰,公方彬. “有国家就有政治工作有人就有思想工作”——李燕杰、公方彬一席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8(8)
    ⑤ 曾长秋,周含华编著.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3.
    ① 焦焕章,徐恩芳.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J].比较教育研究,1995(5):1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0.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72.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② http://wenku.baidu.com/view/312609fc910ef12d2af9e7a2.html.
    ③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
    ④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1.
    ⑤ 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0.
    ①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
    ②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
    ③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④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8.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9.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⑤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51.
    ③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7.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9.
    ⑤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1.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2.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3.
    ③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8184531.html.
    ①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06/12/content_17934043.html.
    ② http://news.sina.com.cn/o/2011-03-25/00222176607.html.
    ③ http://news.sina.com.cn/o/2011-03-25/000222176607.html.
    ① 杨宇光,胡松,朱小理.红色资源的功能及其转化的必然性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4.
    ② 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及其拓展[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0.
    ③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57.
    ④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201.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0.
    ②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51.
    ①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会科学出版社,2007:34-36.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1.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2.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② 2011-2015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http://wenku.baidu.com/view/fd4a880ff78a6529647d53b3.html.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06.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09.
    ③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2.
    ① 《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897.
    ① 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
    ②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2.
    ③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2.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2006:150.
    ⑥ 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8.
    ① 胡松,杨宇光,朱小理. “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5):74.
    ① 周鸿.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大资源问题及其根治对策[J].软科学,2000(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9.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① 魏鸿雁,章锦河,潘坤友.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6)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0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 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3):8.
    ① 胡锦涛.在十六届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7-26.
    ① 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3)
    ① 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2)
    ② 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2)
    ③ 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6.
    ① 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0.
    ① 俄罗斯强国主义的历史与现实[J].俄国问题研究,1999(1)
    ① 米·伊·科金,刘燕明,邢艳琦.风雨兼程—俄罗斯转型启示录[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57.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② 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3-164.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227.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229.
    ③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454.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②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33.
    ①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30.
    ②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68.
    ① 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3.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③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7:182.
    ④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5.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50.
    ②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2.
    ③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08.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392.
    ①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97.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2.
    ② 曹桂芝.信仰三要素与信仰危机解析[J].湖湘论坛,2011(6)
    ①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8.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
    ②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20.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56.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76.
    ② http://www.zaobao.com/zg/zg121120_001_1.html.
    ① 骆郁廷主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5.
    ③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5/04/c_111891744.html.
    ④ 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⑤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06/c148980-21374443.html.
    ① 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67.
    ②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51.
    ① 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67-68.
    ② 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69.
    ③ 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69.
    ① 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74.
    ①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① 周中之,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 人民出版社,2009:23.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288.
    ① 梁金霞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01.
    ① 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
    ① 张瑜,张再兴.高校网络信息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6(5)
    ① 李学举.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2/03/content_7560276.html.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89.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
    ① 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7.
    ①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3.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①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②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1.
    ③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6.
    ① 每逢党和国家面临大事敌对势力总兴风作浪[N].解放军报,2012-03-19.
    ②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5.
    ① 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陈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9.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①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① 梁金霞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85.
    ① 陈勇,王艳霞.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01(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① 刘上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形式[J].求是,2008(7)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1.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55.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4.
    ①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
    ②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9.
    ③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
    ④ 骆郁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11)
    ① 曹桂芝.信仰三要素与信仰危机解析[J].湖湘论坛,2011(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96.
    [5]邓小平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7]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9]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1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13]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红旗出版社,1995.
    [1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郑永廷.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16]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7]靳诺,郑永廷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8]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9]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0]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3]朱凌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4]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5]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2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周中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人民出版社,2009.
    [28]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9]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0]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1]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2]曾长秋,周含华.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3]曾长秋.德育科学的探索[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34]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8.
    [36]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7]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8]薛平.资源论[M].地质出版社,2004.
    [39]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主编.资源论[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0]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1]曹得本,李少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42]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43]伍雄武.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5]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6]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47]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8]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9]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0]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1]吴亚林.德育创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1.
    [52]沈国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3]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54]六个为什么[M].学习出版社,2009.
    [5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9.
    [56]李康平.德育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7]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深度解析[M].人民出版社,2008.
    [58]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9]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0]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1]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4]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65]冯益谦.比较与创新—一中西德育方法比较[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6]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7]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8]景志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9]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之苏俄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0]陶伯华.美学前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1]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72]刘上洋.红色摇篮[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73]刘晓农.红色爱情——中国革命前辈的婚恋故事[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74]刘孚威.论井冈山精神[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7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新华出版社,2010.
    [76]库恩.中国三十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M].世纪出版集.团,2008.
    [77][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7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9][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80][美]理查德·哈什等.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魏贤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1]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82]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
    [83]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
    [84]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85]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86]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87]彭建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88]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10.
    [89]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90]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91]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92]马望星.当代军校大学生荣辱观及其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93]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博士论文,2011.
    [94]饶勇.红色资源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D].南昌大学博士论文,2011.
    [95]何玲玲.红色经典教育[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96]冯磊.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97]郗宝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98]李艳丽.试论利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
    [99]史辉.高校利用红色资源建设德育课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0]阳晶.红色旅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华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1]易修政.中国红歌会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2]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3]李琳.论红色旅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4]敖海华.论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05]刘丽平.红色文化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6]陈帅.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7]许亮.红色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 2011.
    [108]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9.
    [109]柳红星.江西红色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0]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1]李层.我国高校红色网站的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2]谢建平.苏区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3]肖润花.江西革命老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4]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3)
    [115]郭晓平.“红色资源”的主体是精神[J].中华魂,2005(2)
    [116]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17]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J].商业经济,2006(3)
    [118]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
    [119]廖运生,陈勃.论井冈山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120]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G].现代教育科学,2006(2)
    [121]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J].山东大学学报,2006.
    [122]陈世润,刘虹.论红色资源真善美的三重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123]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4)
    [124]曾绍东.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7)
    [125]刘争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
    [126]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8(1)
    [127]刘上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形式[J].求是,2008(7)
    [128]李树生,朱君.论湖南红色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J].沿海企业与技,2008(4)
    [129]李江源,彭波.江西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理论导报,2006(5)
    [130]王世佰.浅谈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J].科学咨询,2008(11)
    [131]李振东,王姣艳.当前大学生红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7(10)
    [132]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133]桂富阳,赖亦明.江西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7(4)
    [134]彭波,张丽,李江源.整合红色资源,提升江西文化力[J].求实,2006(1)
    [135]王德承,吴晓东,胡水华.老区高校如何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136]周玲.利用浙江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前沿,2008(3)
    [137]郭向荣,马永红,万桃涛.试析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及其现实意义[J].沧桑,2005(4)
    [138]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139]李康平.论中国三大红色资源联合开发的政治文化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
    [140]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141]伍慧玲.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沃土[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5)
    [142]曾振华.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J].实践专论,2008(6)
    [143]贺建新,龚芸.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J].怀化学院学报,2008(7)
    [144]魏佐国.江西红色资源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假设略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12)
    [145]赵慧,徐颂军,蔡炫.湖南省红色旅游品牌建设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8)
    [146]杨洪,陈亚召,阎有兵.湖南省红色旅游开发创新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7)
    [147]周旺东.湖南省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5)
    [148]朱君,李树生.湖南红色教育资源的品质评价[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9)
    [149]李康平,李正兴.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8)
    [150]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4)
    [151]柳红星,刘飞华.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4)
    [152]刘骏飞.浅谈湖南红色旅游的开发[J].经济师,2005(8)
    [153]朱小理.关于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必然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154]李哲,朱小理.从目前学校德育的缺陷性看“红色资源”转化的必然性[J].理论观察,2010(2)
    [155]魏本权.传承与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资源学[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
    [156]黄细嘉,魏伟新,文洁.赣湘两省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研究[J].求实,2009(6)
    [157]李康平.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158]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159]王姣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160]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161]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162]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163]刘晓霞.试论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64]陶璐,胡松,“红色资源”相关概念的辨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2)
    [165]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166]吴海昌,朱小理.公祭人民英烈制度: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J].宜春学院学报,2010(9)
    [167]刘宽亮.关于文化传播规律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3(2)
    [168]王玉娥.关于中国红色网站建设的调查研究——以中国红色网站联盟为基点[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69]余伟.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与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12(1)
    [170]陈世润,李根寿.红色资源:坚持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资源[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
    [171]罗国华,朱小理,胡松.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见证[J].理论学刊,2011(7)
    [172]陈世润,李根寿.红色资源: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173]刘浩林,胡伯项,红色资源的执政伦理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174][美]A.威尔森.美国奥德教育危机的教训[J].湘学译.国外社会科学,2000(2)
    [175]黄香馥.国外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2002(4)
    [176]姚云云,刘金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3(2)
    [177]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2)
    [178]周尚文.“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4)
    [179]宋德星,许智琴.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及其当代政治表现[J].太平洋学报,2003(4)
    [180]何京.俄罗斯的国家公民道德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
    [181]王春英.转型中的俄罗斯思想政治管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5)
    [182]刘守旗.社区德育资源的价值及其开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3)
    [183]朱宏华.高校德育工作的资源配置[J].曲靖师专学报,1994(4)
    [184]曾长秋,朱林生.论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5(2)
    [185]赖华林,曹开华.“红色资源”开发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J].光明日报,2004-12-3
    [186]李建军,徐建军.论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共享[J].现代大学教育,2003(6)
    [187]吴勇.试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
    [188]杜莉梅,马汉钦.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J].西藏大学学报,2002(3)
    [189]刘四辈.注意开发利用发面教育资源[J].政工研究动态,2001(22)
    [190]王世忠.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资源在群众中[J].冶金政工研究,2002(6)
    [191]魏建克,郝身沛.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方法论透视[J].沧桑,2009(1)
    [192]康丹丹.红色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应然与实然论析 [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193]袁子英.红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以筹建贺龙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
    [194]饶勇,邹小华.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中的审美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195]卢忠萍,陈世润.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J].求实,2012(8)
    [196]胡松,朱小理.近十年来关于红色资源研究述评[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97]张玉莲.论高校教师在红色资源融入德育教学中的主导性[J].井冈山学院学报,2011(4)
    [198]肖发生.论红色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价值和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99]谢松明.论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三明学院学报,2008(1)
    [200]郭向荣,马永红,万桃涛.试析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及其现实意义[J].沧桑,2005(4)
    [201]曹桂芝.信仰三要素与信仰危机解析[J].湖湘论坛,2011(6)
    [202]戴向阳.准确认识“红色资源”[J].理论导报,2010(7)
    [203]胡晓加,廖运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资源开发[J].求实,2011(3)
    [204]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8(1)
    [205]Mark Langager:Elements of war and peace in history education in the US and Japan:a case study comparison. [J] Journal of Peace Education,2009(3)
    [206]Anna Clark:Teaching the nation's story:comparing public debates an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history education in Australia and Canada[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7]B. R. Marshall: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education[J].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208]April Kelly-Woessner;Matthew Woessner:Conflict in the Classroom: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Partisan Difference on Polit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Education,2008(7)
    [209]Fran A. Finnigan:Crisis and Hope:A Review of Creating New Schools:How Small Schools are Changing American Educ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JESPAR),2002(7)
    [210]James Stanfield:ADAM SMITH ON EDUCATION[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6)
    [211]Kevin Ryan and James M. Cooper.4th Ed:Those Who Can Teach[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2010
    [212]Andre Schiffrin:A Political Education[M] Random House,2007
    [213]David N. Perkins:Making Learning Whole:How Seven Principles of Teaching Can Transform Education [M]John Wiley & Sons,2010
    [214]Howard Zinn: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rperCollins,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