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国家认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认同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现实问题。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能否赢得国内各民族,尤其是国内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关系着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国内民族关系的巩固。对多民族国家来说,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国家构建的结果。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多民族国家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构建、维护、巩固、提升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不断夯实国家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提高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程度和水平。本文选取纳西族作为一个典型个案,通过梳理纳西族国家认同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来审视多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发展演变,试图回答:“纳西族的国家认同的怎么构建起来的?在国家认同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国家认同具有何种特点?其国家认同的构建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当前纳西族国家认同处于何种状态?当前纳西族国家认同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等一系列问题。
     纳西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国家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国家政治力量构建的结果。纵观纳西族国家认同发展的历史进程,纳西族的国家认同经历了王朝国家时期、近代转型时期、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时期三大历史阶段。在王朝国家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纳西族地区管理和控制的不断深入,在纳西族与中央王朝互动关系不断加强巩固的过程中,伴随着儒学实现在纳西族地区的全面涵化,纳西族以“中央王朝”为核心的王朝国家认同最终被全面构建起来。从元明到清朝时期,纳西族的王朝国家认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变动到巩固的过程。纳西族王朝国家时期的认同实质上是建立在传统“天下观”和“民族观”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正是对王朝国家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塑造和巩固了纳西族的王朝国家认同。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开端,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和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不断觉醒的过程,纳西族的国家认同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转型。以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表征,纳西族的国家认同从王朝国家时期认同一个个王朝转变为认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中国”。根据纳西族国家认同状态的变化,近代转型时期纳西族的国家认同经历了纳西族中华民族认同的觉醒时期、纳西族中华民族认同的基本形成时期、纳西族中华民族认同的全面提升时期以及纳西族政党认同形成的时期。在纳西族国家认同的近代转型时期,纳西族的国家认同以中华民族认同为指向,纳西族国家认同的现代特性日益显著,在传统国家认同的瓦解和现代国家认同的生成中,纳西族的国家认同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国开始进入现代民族国家建设阶段。在这个阶段,纳西族的国家认同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功构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纳西族国家认同的维系、十年文革时期的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全面转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全面提升几个主要历史时期。除此对上述几个历史时期纳西族的国家认同的构建及特点进行阐述之外,本文还对当前纳西族国家认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展示纳西族当前国家认同的新变化,指出在当前形势下纳西族国家认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王朝国家时期到近代转型时期,再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对象从王朝国家到近代民族国家再到现代民族国家,纳西族的国家认同具有不同特点,影响纳西族国家认同构建的具体因素也有所差别,塑造和构建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力量也不尽相同。在王朝国家时期,纳西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个的中央王朝在加强对纳西族地区的治理,不断强化纳西族与中央王朝的联系,不断推动和灌输国家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中构建起纳西族对王朝国家的认同的,构建的方式既有政治上的管理和控制,也有文化上的吸引和聚合,同时还有武力上的震慑。近代时期,纳西族的国家认同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形成的,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是中华民族在寻求国家主权独立和民族自由的过程中进行的。换句话说,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华民族的由自在到自觉状态的转化,是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中实现的,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方式是革命式的,相对应的,纳西族国家认同的近代转型,就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发生的,革命是构建和推动纳西族国家认同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最重要方式。中国进入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时期之后,纳西族的国家认同构建方式受到国家治理方式的重要影响。“运动式治理”是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现代民族国家治理的最主要方式和手段,各种政治运动也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开展活动的最主要途径,因此,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时期,纳西族国家认同的构建、维系、转化和提升无一例外受到国家“运动式治理”的影响,政治运动成为塑造和构建纳西族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主要方式。
     纳西族的国家认同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力量构建的结果。就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发展历程来看,王朝国家时期,构建纳西族国家认同的主要力量是王朝国家时期的各个中央王朝。在纳西族的国家认同近代转型时期,纳西族的国家认同主要是在中国近代进步政治力量的引领下构建起来的。而到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掌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集构建执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政治任务为一身,是塑造和构建纳西族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核心力量。
     不仅纳西族的国家认同不是自然生成的,而且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建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不管在哪一个历史时期,纳西族的国家认同一旦形成之后,在一定阶段内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从纳西族整个国家认同的发展过程来看,纳西族的国家认同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纳西族的国家认同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变化之中。如王朝国家时期的纳西族国家认同,就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之后最终得以建立起来的。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不断延续和积累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国家认同状态都会对下一个阶段的认同状态造成影响,正向积极的国家认同会不断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实现代际传递,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成为纳西族稳定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和强化着纳西族的国家认同,使之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
     虽然纳西族的国家认同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之上,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纳西族国家认同在实现不断强化和提升的同时,纳西族的国家认同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从国家层面来看,纳西族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当前多民族国家认同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如何正确认识多民族国家在新形势和条件下面临的国家认同危机,是多民族国家维持国家政治秩序稳定,促进国家政治发展的应有之意。
     以纳西族国家认同研究为依托,可以略窥中国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构建、发展、变迁的历史发展脉络,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当前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所呈现的状态和面临的问题、挑战,从而更好地把握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征,获得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构建、发展、变化的清晰认识。
National identity is not only a major political theoretical issue, but also a significant political reality problem. As for the multinational country, could they able to get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ir domestic nationalities, especially for the minorities or not, it relates the stability of the multi-ethnic country political order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domestic ethnic relations. For multi-ethnic country, minority is not born with the national identity, but it is the result that constructed by the na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of multi-ethnic country, multi-ethnic country must be through various ways and methods to construct, maintain, strengthen and promote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minoritie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mprove the degree and level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minorities.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Naxi as a typical case by comb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Naxi nat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such as "How to build up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Naxi?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What are the significances and func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What's the status of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currently? What kind of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e faced by Naxi national ident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Naxi is not innate, but it's the result of the construction by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According to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histor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dynasty period, modern period and modern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period. In dynasty period, with the further managed and controll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xi and the central dynasty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process of consolidation, and with Confucianism fulfilled in the Naxi region comprehensive acculturation,"dynasty" as the core of the dynasty was eventually build up comprehensive national identity. From the Yuan and Ming to Qing dynasty, dynasties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national identity has experienced from scratch, from fuzzy to clear, from changes to the process of consolidation. The essence of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eriod of the dynasty is cultural identit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world view" and "the national view", the acceptance and approval with the mainstream political culture which takes Confucianism as the core shapes and consolidates the Naxi dynasty national identity. Opium war as a beginn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n the meantime, it is also the process that Chinese 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and the national physical process of constant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was precisely happened in this perio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transformed from the "dynasty" to "China".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status, in the modern transition period, Naxi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has experienced the period that the Naxi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awaken, the basic formation of Naxi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Naxi Chinese nation identity, the formation period of the Naxi party identity. In the modern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points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th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is increasing, in the process that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identity disintegrated and the modern national identity was build,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has realized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1949, marked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completed, China started to enter the stage of modern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At this stage, the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main stages:the successful building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maintenance of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eriod of the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the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Naxi national identit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Naxi national identi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 In addition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xi national identity in several major historical period, the article also analy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Naxi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show the new changes of Naxi national identity,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ich ar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at Naxi national identity faced.
     Period from dynasty country to modern 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n to the modern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perio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the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objects from dynasty to the modern state and to the nation stat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Naxi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ret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Naxi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are also different, the power by shaping and building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are not the same. In dynasty perio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is one of the central dynasty in strengthen the governance of Naxi nationality region,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and the central dynasty, push and instill national mainstream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p the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not only contain the management, the control of politics, the attractive and aggregate of culture, but also contain the force of deterrence. In modern times, the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is form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nation-sta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nation-state is looking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freedom. In other 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national country, by the fre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implemented in the patriotic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struggle, the way of building Chinese modern nation-state is revolutionary, corresponding,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is happened in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revolu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build and promote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Naxi 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the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is affected importantly by the way of governance since China entered the modern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period. In the modern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period, especially 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Movement type governance" is the main way for the modern nation-states to govern.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various political movement is the most primary sources to carry out activities. As a result, in modern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construction, maintain, transformation of Naxi national identity are all affect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type, the political movement is the main way to shape and build Naxi modern nation-state identity.
     Naxi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is not naturally occurring but the result was built by different political forces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In dynasty period, the main power to construct Naxi national identity is the central dynasty.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period, Naxi's national identity is built by China's modern progress political power. And in the modern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period, Chinese Communist got the state political power, it set in building the ruling party identity and political task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as a suit, and it is the core strength of shaping and building Naxi modern nation-state identity.
     Not only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Naxi is not naturally occur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xi nation identity would not be achieved overnight,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Naxi is a long-tenn historical process. No matter where the historical period was, once it was form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Naxi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a certain stage. However,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xi national identity,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Naxi i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change, it is always in a dynamic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Such as in the period of dynasty,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is finally built after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Identity as a kind of mental state, it is a constant process of continuation and accumulate, each stage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status would affect the next phase of the state of identity, a positive national identity will continually realize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by mean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transform into the Naxi stabl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so it always keep itself stay at a high level.
     Although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Naxi nationality always stay at a high level,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especially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constantly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Naxi also presents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faces som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the problems what Naxi people faced also reflect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what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faced.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risis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multi-ethnic country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conditions is for multi-ethnic country to stabilize the 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Naxi national identity, we can unfold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 identity; we also can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at many minorities national identity are faced in the state, so that we can better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about the minor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own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minority national identity.
引文
① 关于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详细论述详见杨研:《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P10、P14。
    ① 贺金瑞.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② 苏晓龙.浅论中文语境中的国家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08,(6).
    ③ 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2010,(1)
    ④ 郭艳.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9).
    ① 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
    ② 郑富兴.高潇怡.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③ 沈桂萍.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④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P5).
    ⑤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⑥ 金志远.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共生性[J].前沿,2010,(19).
    ① 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②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J].人民日报,2009,(12).
    ③ 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学术探索,2009,(6).
    ④ 黄岩.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J].前沿,2007,(11).
    ① 吴永红.认同的分化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挑战[J].学术探索,2008,(1).
    ②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战线,2010,(5).
    ③ 解志苹、吴开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J].青海民族研究,2009,(10).
    ④ 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的朝鲜族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① 常宝宁.新疆南疆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0,(1).王嘉毅.常宝宁.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8,(4).
    ② 何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途径与方法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③ 王茂美.村落社区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④ 祁进玉.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1).吴钦敏.少数民族的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2010,(4).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① 黄鹏旭.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0,(9).
    ② 李晓霞.试析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① 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学术探索,2009,(6).
    ② 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① 在王朝国家时期,纳西族先民自秦汉开始就被纳入国家管辖的范围之中。但是从秦汉到唐宋期间,中央王朝尚未在纳西族先民中建立起绝对的政治权威,相对的,在这一阶段,纳西族先民尚未形成对中央王朝的明确的、稳定的政治认同。直到元朝时期,中央王朝的政治力量开始真正渗透到纳西族地区,纳西族先民与中央王朝开始产生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开始确立并得以不断强化,纳西族先民的王朝国家认同自北开始形成。因此,本文对纳西族先民王朝国家认同的探讨以元明时期为起点。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页。
    ③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页。
    ④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254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③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① 段红云:丽江改土归流后纳西族的社会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43卷第6期。
    ② 段红云:丽江改土归流后纳西族的社会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43卷第6期。
    ③ 段红云:丽江改十归流后纳西族的社会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43卷第6期。
    ① 段红云:丽江改土归流后纳西族的社会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43卷第6期。
    ② 于晓燕:清代云南官办民助初等教育“义学”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24卷第3期。
    ① 段红云:丽江改土归流后纳西族的社会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43卷第6期。
    ② 段红云:丽江改土归流后纳西族的社会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43卷第6期。
    ①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②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0-471页。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69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69-470页。
    ③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0页。
    ④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0页。
    网路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8f816010083yn.html.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1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26-527页。
    ③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27页。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页。
    ② 赵惠昆:辛亥革命及其前后时期云南的特殊贡献,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① 赵惠昆:辛亥革命及其前后时期云南的特殊贡献,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② 赵惠昆:辛亥革命及其前后时期云南的特殊贡献,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③ 赵惠昆:辛亥革命及其前后时期云南的特殊贡献,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① 孙懿:抗战时期民国政府的边疆教育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4期。
    ① 苏永恒:辛亥革命时期云南民族关系之初探,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47页。
    ① 苏永恒:辛亥革命时期云南民族关系之初探,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35页。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③ 张元隆:抗日战争对国家现代观念的锤炼,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① 彭建华、李近春主编《纳西族人物简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5页。
    ① 周俊华:《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② 周俊华:《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③ 周俊华:《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④ 彭建华、李近春主编《纳西族人物简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⑤ 彭建华、李近春主编《纳西族人物简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⑥ 彭建华、李近春主编《纳西族人物简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159页。
    ⑦ 彭建华、李近春主编《纳西族人物简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① 周俊华:《纳两族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217页。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2-503页。
    ③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页。
    ① 杨纯:《抗战时期国民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第12-13页。
    ② 杨纯:《抗战时期国民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第17页。
    ③ 杨纯:《抗战时期国民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第28-29页。
    ④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页。
    ① 黄天华: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抗战前后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1940年代的中国(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编2007年版。
    ② 岛田美和:抗战时期晋系地方实力派对蒙古族的研究及其宣传工作:以蒙汉同源说为中心,《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610-618页。
    ①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②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① 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页。
    ①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②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①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②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
    ③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④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①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①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①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②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 《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①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②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③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①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②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③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250页。
    ④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⑤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⑥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 73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48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8-49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1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59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负。
    ② 《当代中国的民族苛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族丁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③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④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⑤ 杨福泉主编:《纳西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
    ① 白利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的政党认同》,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36页。
    ①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②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③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8页。
    ①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丽江县革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②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丽江县革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
    ① http://www.yananernv.cn/book.php?ac=infox&bid=1058&vid=64512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① 白利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的政党认同》,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34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80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30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③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58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60页。
    ⑤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⑥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①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② 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第288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④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丽江县革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⑤ 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丽江县革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⑥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90页。
    ③ 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91页。
    ① 周俊华:《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92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
    ⑤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
    ⑥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页。
    ⑦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6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5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6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6页。
    ④ 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丽江地区志》(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59页。
    ⑤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页。
    ⑥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⑦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⑧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第104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
    ②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6-868贝。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
    ①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944-945页。
    ②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四清”运动》,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③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四清”运动》,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①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两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页。
    ①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四清”运动》,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页。
    ①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8页。
    ①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80页。
    ②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80页。
    ③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80页。
    ④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80页。
    ⑤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1页。
    ⑥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80-581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171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196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
    ③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
    ④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219页。
    ⑤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 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①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①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云南玉比纳西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③ 周平主编:《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①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①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80-81页。
    ② 杨福泉主编:《纳西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③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① 图表来源:《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① 周平主编:《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②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3页。
    ③ 孙晓云:《云南丽江抗震救灾记实》,载于《中国西南》。
    ④ 孙晓云:《云南丽江抗震救灾记实》,载于《中国西南》
    ① 刘皝:救震灾中对联情——丽江“二.三”地震春联,载于《民间对联故事》。
    ① 聂晓玲:云南丽江旅游业发展中主体“边缘化”现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15页。
    1. 阿尔蒙德.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阿尔蒙德.维巴著.徐湘林等译.公民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 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 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白庚胜.纳西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6. 白庚胜.杨福泉编译.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7. 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 戴维·伊斯顿著.政治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 厄内斯特·盖尔纳.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0.方国瑜.方国瑜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1.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郑志慧篆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1—13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001.
    12.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1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4.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5.郭大烈.郭大烈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6.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17.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8.郭大烈主编.纳西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19.和慧军主编.丽江地区志(上.中.下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20.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1.和士华.纳西族的迁徒与融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2.和志武.和志武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3.和钟华.和钟华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4.吉尔·德拉诺瓦著.郑文彬.洪晖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5.贾英健.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6.李劫.丽江纳西族文化的发展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7.李近春.李近春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8.李普塞特著.刘钢敏.聂蓉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9.丽江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丽江地区行署地方志办公室编.丽江地区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30.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31.丽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丽江年鉴2000—2001[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2001.
    32.丽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丽江年鉴2002—2009[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2009.
    33.丽江县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撰.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34.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丽江地区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35.罗伯特·达尔著.王沪宁译.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
    36.木芹.木霁弘.儒学与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转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37.木仕华.东巴教与纳西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8.马曜主编.云南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9.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纳西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纳西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0.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1998.
    41.帕尔塔·查特吉著.范慕尤.杨曦泽.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42.彭建华.李近春主编.纳西族人物简志[M].包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43.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准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4.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5.塞缪尔·亨廷顿著.汪晓寿等译.难以抉择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46.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47.宋光淑.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总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48.王文光.龙晓燕.李晓斌.云南近代民族发展史纲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49.王文光.云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50.伍雄武.纳西族哲学思想史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51.杨福泉.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52.杨福泉.古王国的望族后裔:纳西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53.杨福泉.纳西文明[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4.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55.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6.杨福泉.当代云南纳西族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57.杨世光.丽江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8.杨文顺.木永跃.丽江白族纳西族历史文化概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59.杨妍.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60.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61.余海波.余嘉华.木氏土司与丽江[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62.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3.云南省丽江市行政公署.云南省丽江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丽江年鉴(1997—2004)[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64.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5.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66.郑天一主编.郑晓云著.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7.政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委会编.丽江文史资料(1-20辑).
    68.中共丽江县委党校.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史志征编办公室编.丽江县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时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69.中共丽江市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编.丽江地区党史人物[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70.中共云南地方史(第一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1.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四清”运动[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72.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编写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73.周俊华.纳西文化印象[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74.周俊华.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5.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何莉君译.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常安.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评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 常宝宁.新疆南疆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0,(1).
    4. 常书红.清末满汉关系的变化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诞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5. 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6. 陈刚.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 陈红梅.近代回族政治意识与国家认同--以1946年国民大会回民代表名额之争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0,(10).
    8. 陈红梅.民国时期回族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9. 程守艳.制度安排与族群认同--民族区域自治视闲下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因素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0,(2).
    10.丁志刚.董洪乐.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5).
    11.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6).
    12.冯建勇.重构国家认同:民初中央政府对蒙藏边疆地区之统合--以1911~1915年为中心[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4).
    13.高永久.陈纪.论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国家转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8,(2).
    14.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15.谷禾.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J].学术探索,2007,(6).
    16.郭大烈.和东升.第二届丽江国际东巴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J].云南社会科学,2003,(6).
    17.郭艳.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9).
    18.郭艳.试论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认同危机[J].国际论坛,2007,(1).
    19.郭艳.徐博东.回归前后香港同胞”国家认同”的变迁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0.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1.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战线,2010,(5).
    22.何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途径与方法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23.何明.国家认同的建构一从边疆民族跨国流动视角的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4.何群.论民族认同性与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成功调整[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1).
    25.和发源.纳西族传统文化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1989,(5).
    26.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7.胡阳全.近十余年纳西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28.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9.黄鹏旭.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0,(9).
    30.黄岩.浅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1.黄岩.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J].前沿,2007,(11).
    32.贾英健.当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变化及价值重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3).
    33.解志苹.吴开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J].青海民族研究,2009,(10).
    34.金志远.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共生性[J].前沿,2010,(19).
    35.经纬.刘绍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稳定[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36.景德祥.近百年来德国人的国家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8).
    37.科大卫著.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3).
    38.李伯杰.“一个麻烦的祖国”--论德意志民族的德国认同危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9.李崇林.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0,(4).
    40.李劫.纳西族文化变迁中的非均衡性[J].思想战线,2004,(4)
    41.李伟.丁明俊.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2.李晓霞.试析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3.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2).
    44.林晓芳.浅析五十年来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多元化走向[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
    45.刘大先.新疆文化差异与国家认同[J].粤海风,2008,(5).
    46.刘国强.传统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多重面相分析[J].学术界(双月刊),2009,(1).
    47.刘海涛.论“旅群”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48.刘海涛.论“族群”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49.刘海涛.王凌霞.族群建构与国家认同[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50.刘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J].理论纵横.,2010,(20).
    51.刘旭华.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碰撞的原因及化解对策[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1)
    52.罗惠翾.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J].理论视野,2009,(8).
    53.吕芳.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0,(4).
    54.吕芳.殷存毅.认同政治与国家的衰落--兼评亨廷顿的新作《我们是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5).
    55.马翀炜.世界遗产与民族国家认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56.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4,(6).
    57.马世英.杨建超.认同的力量:绥西抗战中马家军英勇抗日行为的动力分析[J].回族研究,2010,(3).
    58.马文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59.马燕坤.试论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在回族社会中的作用--以滇东北鲁甸为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6).
    60.敏俊卿.马博忠.回族抗日歌曲与国家认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1.莫红梅.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J].教学与研究,2010,(9).
    62.木基元.从联姻政治看木氏土司的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
    63.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64.祁进玉.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1).
    65.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6).
    66.秦国民.陈凯.政治稳定视角下制度认同的理性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7.桑德诺瓦.论汉族流官与丽江纳西族儒学礼乐的形成及分期[J].中国音乐(季刊),2005,(2).
    68.沈海梅.明清云南改土归流的文化条件[J].思想战线,1997,(5).
    69.石培玲.民族意识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谐[J].贵州民族研究,2008,(1).
    70.苏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0,(8).
    71.苏永恒.辛亥革命时期云南民族关系之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
    72.孙懿.抗战时期民国政府的边疆教育政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4).
    73.覃彩銮.壮族的国家认同与边疆稳定--广西民族“四个模范”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74.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的朝鲜族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75.王纪芒.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地区的朝鲜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8,(4).
    76.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8,(4).
    77.王嘉毅.常宝宁.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
    78.王瑞平.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对纳西族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8).
    79.王亚鹏.万明钢.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
    80.威尔·金里卡.刘曙辉译.多民族国家中的认同政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81.蔚彬.转型期中国国家身份认同的困境[J].现代国际关系,2007,(7),
    82.吴钦敏.少数民族的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2010,(4).
    83.吴钦敏.少数民族的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2010,(4).
    84.吴永红.认同的分化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挑战[J].学术探索,2008,(1).
    85.吴玉敏.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86.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12).
    87.伍莉.万永林.良性互动的君臣关系--明代丽江土官木氏与中央王朝关系研究[J].思想战线,2006,(2).
    88.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89.谢剑.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族认同:以东南亚华人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90.徐静.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认同危机的思考[J].沧桑,2010,(5).
    91.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东南学术,2006,(4).
    92.许纪霖.文化认同的困境[J].战略与管理,1996,(5).
    93.许纪霖.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6).
    94.杨德亮.绥西抗战与回族的国家认同--以马鸿宾、周进朝两个人的抗日爱国故事为论述中心[J].回族研究,2010,(3).
    95.杨福泉.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传人的培养--以纳西族的东巴为个案[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96.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的概念和儿个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06,(3).
    97.杨文顺.明代纳西族政治关系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3).
    98.杨文顺.纳西族政治文化探析[J].学术探索,2005,(6).
    99.杨文顺.儒家政治思想对纳西民族认同的影响[J].今日民族,2008,(7).
    100.杨妍.现代化进程中公共空间的扩展与国家认同建构[J].人文杂志,2008,(5).
    101.姚学丽.贾永萍.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J].兵团党校学报,2009,(3).
    102.余海波.纳西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03.袁久红.陈培永.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对流行的三种理论话语的辨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
    104.杨纯.抗战时期国民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2.
    105.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106.张公政.”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新知识群体对民族国家的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0,(5)
    107.张健一.现代国家认同与国家权力合法性分析--兼与徐勇教授商榷[J].东南学术,2008,(2).
    108.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J].中国民族报,2010,(2).
    109.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
    110.赵心愚.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111.赵旭峰.路伟.文化认同与多民族国家统一--以明代云南地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0,(4).
    112.赵旭峰.儒学的传入与云南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
    113.郑富兴.高潇怡.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114.郑宇.曾静.跨国民族流动与国家认同构建--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箐脚村苗族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15.周俊华.和肖毅.藏族与纳西族宗教文化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116. 周俊华.历史上纳西族中国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7,(2).
    117. 周俊华.论纳西族的共同心理特征[J].学术探索,2004,(2).
    118. 周俊华.论纳西族先民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J].云南社会科学,2004,(1).
    119. 周俊华.木氏土司时期纳西族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历史作用[J].学术探索,2007,(1).
    120. 周俊华.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政治文化的形成因素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2)
    121. 周俊华.元明清时期”纳儒”对话的历史轨迹[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122. 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23. 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J].政治学研究,2009,(4).
    124. 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学术探索,2009,(6).
    125. 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0,(3).
    126. 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27. 周文京.民族认同意识与国家统一--从两德的重新统一看民族认同对西德国家政策的影响[J].世界民族,2000,(4).
    128. 赵惠昆.辛亥革命及其前后时期云南的特殊贡献[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129. 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2).
    130. 陈晶.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131. 崔晓辉.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32. 段红云.元明清时期丽江木氏兴衰与纳西社会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33. 段雁.论木氏土司与丽江地区纳西族社会的多元文化[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34.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5. 甘雪春.走向世界的纳西文化--20世纪纳西文化研究述评[D].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136.光映炯.旅游场域中的族群文化变迁--以丽江大研镇纳西族群为例[D].云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3.
    137. 桂榕.历史·文化·现实--回族的国家认同--以云南著名回族社区为个案[D].云南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38.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
    139. 和立勇.丽江古城纳西人的社会文化变迁--以新华社区为例[D].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40.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1. 李晶.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7.
    142. 刘贝贝.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3. 刘娜.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理路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4. 刘晓丽.西方政治认同理论研究-一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D].吉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5.
    145. 罗锴.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D].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10.
    146. 罗霞.1945年以来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演变研究[D].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47. 木永跃.纳西族政治文化研究[D].云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3.
    148. 潘秋荣.文化变迁与认同--赛夏族与基诺族的考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49. 彭芙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9.
    150. 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1.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以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52. 苏小龙.当代中国国际意识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构[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53.王茂美.村落社区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54.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一种文化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
    155. 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56. 张丽.民族福利政策对赫哲族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57. 张晓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9.
    158. 张燕飞.当代中国转型社会政治认同危机与意识形态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9. 赵欣.马来西亚教育政策改革对华族国家认同的影响--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为例[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0. 邹宜临.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