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版本的诸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成书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版本。从最初的手稿,到后来的传写之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等等,围绕着《三国志》的文本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文献群体和复杂的版本系统。化身千百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那就是不同版本之间的关联,文字的异同,版本的优劣等等。本文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各个时期产生的《三国志》的各种版本的梳理,研究,力求重构《三国志》的版本体系,分析版本源流,辨别版本优劣,以利于正确解读《三国志》。《三国志》版本研究是《三国志》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二十四史系列文献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史学史范畴,历史文献学的任务,版本目录学的课题。本文是第一篇系统研究《三国志》版本源流的专论,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三国志》的成书与流传研究,概述《三国志》的成书和早期流传情况,通过考察古代类书、古注、史书中保存的部分《三国志》引文,分析《三国志》早期文本形态及其变化,借助学界对传世《三国志》晋写本、唐写本残卷的研究成果,解读《三国志》在有雕版之前的文本形态以及与后世写本、刻本的渊源关系。第二部分为《三国志》宋刻本研究,宋代是《三国志》产生刻本的时代,宋刻本是《三国志》各种版本的源头,后世通过对《三国志》南、北宋刻本的不断翻刻而形成不同的版本体系,所以,对《三国志》宋刻本的研究是后世《三国志》版本研究之基础。在本部分推断传世的所谓“咸平《”吴书》实为北宋末南宋初国子监覆刻咸平监本的递修本,最晚修补刷印于孝宗朝。对南宋衢州本《三国志》的递修及相关著录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三部分为《三国志》元刻本研究,主张元刻“正史”只有“十史”,并无“十七史”之刻。认为《三国志》在元代只有一刻,属于南宋建刻《三国志》系统,对书目著录的元刻本《三国志》进行了梳理,指出其错误。第四部分《三国志》明刻本研究,主要理清了明代南、北二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及《三国志》的版刻源流,对明代私刻《三国志》的版刻体系也进行了分析、梳理,就底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卢弼〈三国志集解〉底本考辨》对学术界《三国志集解》底本为金陵书局本的错误说法提出了质疑,指出应为毛氏汲古阁本。第五部分为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国志》研究,武英殿本《三国志》被称为“官本”,对清代及后来诸多版本影响深远。本部分对武英殿本《三国志》进行了全面研究,明确了其版本源流,具有总结性质。总之,在大量搜集有关资料、利用现存《三国志》各种版本的基础上,借助于版本目录学、校勘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基本上理清了《三国志》自成书以来一千七百多年的流传脉络和版本体系。附录为有关《三国志》版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作者对传世《三国志》珍贵版本耙梳的结果,可供研究《三国志》版本者参考。
As the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First-Four, SANGUOZHI has beenpublished for more than1700years of history. In the one thousand years ofcirculate process, forming numerous versions. From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to thelater tran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it has Keben(刻本), lithographic, copy, etc.,around the reflection of text formed a large literature group and complex versionsystem.
     The book brings us a distress, that 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version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words, version of the quality and so on.The task of this paper is to through the works from every period of the reflection ofproduce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carding and research, makes every effort toreconstruct the reflection of version of the system, analyzes source of edition,distinguish version quali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reflection ofSANGUOZHI. The versions research is the foundation work, is also a part of the24history, belongs to the history and has the historical philology task.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article to research SANGUOZHI versions,and hasdivides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reflection of writing and spread research,summarizes the reflection of writing and early spread situation, through the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books, ancient note,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in part of theSANGUOZHI citation, analysis the reflection of early text form and its changes, with the aid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to be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thereflection of Jin(晋), Tang writing(唐写本)as well a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reading the reflection of in the text before the engraving form and later had writing,the origin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flection of Song dynasty, Song had is the reflection ofall kinds of version of the source, later generations through to the reflection ofsouth,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d FanK(e坊刻)continuously formed differentversions of system, therefore, to the reflection of Song had research is thereflection of version later research foundation. In this part of the handed downfrom ancient times that the so-called Xianping(咸平),Wushu(吴书)is at the end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academy overlyingcutting Xianping Jianben(咸平监本) recursion fix this, the most night repair brushmark in filial piety toward the Pop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Quzhou(衢州)this SANGUOZHI pass repair and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comprehensivedescription comb.
     The third part is the reflection of Yuan(元), claiming that Yuan engravedofficial only ten history (十史), and no seventeen history(十七史) engraving.Think of SANGUOZHI in the Yuan dynasty only moment, belong to the southernSong dynasty built carved the reflection of system, the author points out itsmistakes.
     The fourth part the reflection of Ming copy research, mainly in the Mingdynasty was made clear, and the famous imperial academy of south and north carved the21st history and SANGUOZHI carving origin, the Ming dynastyPrivately printed SANGUOZHI engraving system has also carried on theanalysis.The LuBi’s SANGUOZHI JiJie text research(《卢弼〈三国志集解〉底本考辨》) on academia SANGUOZHI set solution text for Jinling(金陵) pressthis mistake questioned saying, and points out that should be MaoSh(i毛氏)Jiguge(汲古阁).
     The fifth part is the WuYingDian(武英殿)in Qing dynasty had the reflectionof research, WuYingDian (武英殿)this SANGUOZHI was called officer this,and later in the Qing dynasty many version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is partWuYingDian (武英殿)to this SANGUOZHI carry on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has been clear about it.
引文
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2页。
    ①《论学杂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①《史学季刊》1940年3月第1卷第1期。
    ①《晋书·陈寿传》,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第7册第2137页。
    ②中国书店1989年影印本第397页。
    ③《晋书·陈寿传》,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第7册第2137页。
    ①《三国志传抄本的“祖本”》,《书品》1991年第2期,并见河北教育出版社《缪钺全集》第四卷第287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51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54页。
    ①郑鹤声《正史汇目》162页:佚名《校正三国志》条,引自《玉海》。
    ①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本,清光绪归安陆氏刻本。
    ①中华书局校点本《三国志》出版说明,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日本古典研究会影印《吴书》,昭和六十三年(1988)版第586页。
    ①中华书局本《三国志》出版说明,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上册第50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①《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海王邨古籍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册第203页。
    ②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影印本《丛书集成初编》第057册。
    ①冯惠民整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页。
    ②应为“接”字。
    ①冯惠民整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页。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下册第1043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2010年第10次印刷本。
    ②《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三,史部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二册第205—206页。
    ①尾崎康《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第20页。
    ②中华书局2007年版上册第349页。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④《吴书》,日本昭和六十三年(1988)古典研究会影印本。
    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⑥《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18页。
    ①《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第16页。
    ①中华书局2000年第一版上册第114页。
    ①王献唐《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36年第1卷第2期。
    ②《两浙古刊本考》上,《王国维遗书》第十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③国立中央研究院《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版。
    ①《王国维遗书》第十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②王献唐《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36年1卷2期。
    ①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
    ②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上册第205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④《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36年1卷2期。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下册第1043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2010年第10次印刷本。
    ①王献唐《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36年1卷2期。
    ①王献唐《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36年1卷2期。
    ②《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二册第202页。
    ①王献唐《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36年1卷2期。
    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
    ③《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下册第1133页。
    ④清嘉庆十八年(1808)文选楼刻本。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第196页。
    ①《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上册第205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②中华书局2007年版上册第351页。
    ①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上册第351页。
    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①《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目录第10页,图版第17。
    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1册第253页。
    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下卷第812、813页。
    ①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目录第38页,图版第186。
    ②《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上册第205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②《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第52页。
    ①《周书弢批注楹书隅录》卷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②《论南宋建本〈三国志〉及其涵芬楼影印本》,《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③《论南宋建本〈三国志〉及其涵芬楼影印本》,《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④《论南宋建本〈三国志〉及其涵芬楼影印本》,《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⑤《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辑第325页。
    ①并见百衲本《三国志》张元济《跋》。
    ①《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第0041册。
    ②宫内省图书寮编,日本昭和六年(1931)宫内省图书寮出版。
    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珍稀古籍书影》之三。
    ①2009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网站保利新闻。
    ②曾巩《局事多暇帖》用纸疑点考,鹿鸣,《艺术市场》,2009年第11期第56—57页。
    ③曾巩《局事帖》再考证,《收藏家》,2010年第8期。
    ④《徐邦达集》二“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一第269页,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①《徐邦达集》二“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一第269页,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①《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0页。
    ②王焕镳《曾南丰先生年谱》,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①尾崎康《以宋元版为中心的正史研究》第56—59页。
    ①《天禄琳琅书目》卷五元版史部,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第十辑,第95页。
    ①《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
    ①《元史》卷六十二《地理志》第五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缩印本第18册第398页-399页。
    ②尾崎康著,陈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①《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①王献唐《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
    ②王献唐《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
    ①按:当为“十五”之误。
    ①《论南宋建本〈三国志〉及其涵芬楼影印本》,《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一册第123页。
    ①郑伟章《叶菊裳先生年谱》,载于《津图学刊》1993年第3、4期、1994年第1期。
    ②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8页。
    ③郑伟章《书林丛考》(增订本)第391页,岳麓书社2008年版。
    ①民国五年(1916)南林张氏家塾刻本。
    ①该馆1997年版。
    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珍稀古籍书影丛刊》之四。
    ③《嘉业堂藏书志》,吴格点校,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①《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珍稀古籍书影丛刊》之三。
    ①清丁申《武林藏书录·太学书版库》,收载于徐雁等《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2页。
    ①《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
    ①嘉靖《南雍志·经籍考》。
    ②《日知录集释》卷十八“监本二十一史”,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中册第1371页。
    ③嘉靖《南雍志·经籍考》。
    ①《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研究》第84页。
    ①《二十四史版本沿革考》,原载《国专月刊》第1卷第1—4号。
    ①阳海清编著,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版。
    ①日本《中国研究日报》367号1978年9月号特集:中国的图书馆。
    ①《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第94页引。
    ①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一版。
    ①顾炎武《日知录》。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196页—197页。
    ②《中国善本书提要》第82页。
    ③王裕明:《虞初志》刻家吴仲虚生平考辨,《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2期。
    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增订本第181页。
    ①见易培基《三国志补注》。
    ②见易培基《三国志补注》。
    ①《三国志校笺》,巴蜀书社2001年版下册第2047页。
    ②《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二册第204页
    ①中华书局1993年版《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本第747页。
    ②吴金华《三国志的句读与标点符号问题》,(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8辑,2004年6月中国人文学会出版。
    ①魏隐儒《书林掇英》第100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②陶元珍《三国志篇目考》,《史学季刊》第1卷第1期。
    ①《三国志集解·影印说明》,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②吴金华:《三国志集解笺记》,收录于《三国志丛考》第5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胡玉缙:《三国志集解序》第16页,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④吴金华:《略论易氏三国志补注》,收录于《三国志丛考》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⑤程远芬:《试论张元济遗稿<三国志校勘记>的学术意义》,《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辑第325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⑥赵振铎:《三国志校笺·前言》第2页,巴蜀书社2001年版。
    ①柴德赓:《史籍举要》第44页,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②吴金华:《略论易氏三国志补注》,收录于《三国志丛考》第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吴金华:《岳麓本三国志修订后记》,收录于《三国志丛考》第2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吴金华:《三国志斠议》,收录于《三国志丛考》第1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史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第101页,1940年3月。
    ①阳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1版第166—167页。
    ①中华书局本编辑部1959年12月,载于中华书局《三国志》点校本。
    ①钱剑夫整理《三国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册第2页。
    ①《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5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②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本,1998年版。
    ③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下册983页。
    ①沈彤《果堂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1328册。
    ②《清人的三国志研究》,《文献》,1989年第4期。
    ①殿版《三国志考证跋语》。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缩印本《二十五史》出版说明,1986年版。
    ①中华书局2007年版上册第348页。
    [001][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吴书》二十卷,宋刻本,日本古典研究会昭和六十三年(1988)影印本
    [002][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宋绍熙年建州刻本,《中华再造善本丛书》之一,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003][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宋衢州刻本,《中华再造善本丛书》之一,200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004][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元大德刻残本,《中华再造善本丛书》之一,200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005][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明万历吴氏西爽堂刻本
    [006][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明末陈仁锡评,明天启云林积秀堂刻本
    [007][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南京国子监刻本
    [008][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北京国子监刻本
    [009][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
    [010][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清重刻本
    [011][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
    [012][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附考证,198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013][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清同治六年(1867)金陵书局活字印本
    [014][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1958年,商务印书馆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
    [015][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六十五卷,中华书局,1959年
    [016][宋]吕祖谦编纂,周天游导读:《三国志详节》二十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017]缪钺:陈寿评传:《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018]杨耀坤、伍野春:《陈寿裴松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019]钱穆:《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中国史学名著》,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020][清]沈家本撰:《三国志校勘记》六卷,稿本
    [021]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三国志校勘记》,商务印书馆,1999年
    [022]张元济:《校史随笔》,商务印书馆,1990年
    [023]张元济撰,张人凤编:《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024]赵幼文著,赵振铎等整理:《三国志校笺》,巴蜀书社,2001年
    [025]王绍曾:《<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整理缘起》,《王绍曾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026]王绍曾:《<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整理后序》,《王绍曾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027]王绍曾:《试论敢为天下先的张元济先生》,《王绍曾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028]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029]吴金华:《三国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030]苏杰:《三国志异文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
    [031][清]王仁俊:《三国志佚文》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032][清]趙一清:《稿本三国志注补》,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033][清]沈钦韩:《三国志补注》四卷,手稿本
    [034][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六卷,清道光二十九年至咸丰十一年(1849—1861)刻《粤雅堂丛书》本
    [035][清]侯康:《三国志补注续》一卷,清光绪年石印《史学丛书》本
    [036][清]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遺》四卷,清光绪八年(1882)思益堂刻本
    [037]易培基:《三国志补注》,台湾艺文印书馆,1955年
    [038]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
    [039]缪钺:《三国志选》,中华书局,1962年
    [040]缪钺:《三国志选注》(上,中,下),中华书局,1984年
    [041]缪钺等:《三国志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
    [042]苏渊雷:《三国志今注今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043]刘琳:《三国志选译》,巴蜀书社,1988年
    [044]吴金华:《三国志》,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本,岳麓书社,1989年
    [045]田余庆、吴树平:《三国志今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046]赵文柱等:《白话三国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
    [047]黄大受:《三国志选注》,台湾正中书局,1972年
    [048][清]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卷施阁集》本
    [049][清]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十五卷,《大事表》一卷,《疆域表》二卷,《志疑》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湖南刊本
    [050][清]张澍:《补三国疆域志》,稿本
    [051][清]汤裕芬:《补三国疆域志今释》,故宫旧藏进呈原抄本
    [052][清]范本礼:《补三国食货志》,二十四史订补第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
    [053][清]金兆丰:《校补三国志疆域志》,商务印书馆,1935年
    [054][清]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二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卷施阁集》本
    [055][清]吴卓信:《补三国食货志》二卷,补三国艺文志二卷,稿本,存三卷,《食货志》下,《艺文志》一至二
    [056][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四》卷,民国年刻《适园丛书本》本
    [057][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四卷,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
    [058]陶元珍:《三国食货志》,商务印书馆,1935年
    [059][清]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60][清]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一卷,《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61][清]万斯同:《三国大事年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62][清]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63][清]万斯同:《吴将相大臣年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
    [064][清]万斯同:《魏方镇年表》一卷,《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65][清]谢钟英:《三国大事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66][清]吴廷燮:《三国方镇年表》,《二十四史订补》第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
    [067][清]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三卷,稿本,《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68][清]恩华:《求真是斋读三国志朔闰表初稿》一卷,稿本
    [069][清]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八卷,附《考证》一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活字本
    [070][清]吴增仅著,杨守敬补正:《三国郡县表补正》,宜都杨氏,1907年
    [071][清]周嘉猷:《三国纪年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72][清]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73]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74]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遗附订伪》,《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75]张守常:《谢钟英三国大事表补正》,《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本,中华书局,1984年
    [076][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十卷,校记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077][唐]刘知几著,程千帆笺记:《史通笺记》二十卷,中华书局,1980年
    [078][宋]王令:《十七史蒙求》十六卷,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
    [079][元]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中华再造善本之一,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元刻本
    [080][宋]佚名:《三国志辨误》三卷,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081]佚名:《三国志事纬》不分卷,清抄本
    [082][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一百卷,附《三史拾遗》、《诸史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学术名著丛刊》本,2006年
    [083][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中华书局,1984年
    [084][清]洪亮吉:《四史发伏》,四卷本,十卷本,清抄本
    [085][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一百卷,上海书店,2005年
    [086][清]刘体仁:《十七史说》四卷,《辟园史学四种》本,民国年石印本
    [087][清]赵绍祖:《读书偶记》八卷,中华书局,1997年
    [088][清]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三十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华书局,1985年
    [089][清]钱大昭:《三国志辨疑》三卷,《广雅书局丛书》本,清光绪十四—十五年(1888—1889)刻
    [090][清]钱仪吉:《三国志证闻》三卷手稿本,清光绪十一年(1885)江苏书局刻二卷本
    [091][清]尚鎔:《重订三国志辨微》六卷,清抄本
    [092][清]潘眉:《三国志考证》八卷,清光绪十四至二十六年刻《粤雅堂丛书》本
    [093][清]康发祥:《三国志补义》,蜀书二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魏书五卷,补遗一卷,吴书三卷,清咸丰十一年(1861)刻本
    [094][清]罗振玉:《三国志证闻校勘记》,《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本,民国四年(1915)
    [095][清]李宝洤:《三国志平议》,《汉堂类稿》本,民国十一年(1922)
    [096][清]李景星:《三国志评论》,《四史评论》本,民国二十一(1932)年
    [097][清]杨晨:《三国志札记》,崇雅堂丛书本,民国二十五(1936)年
    [098][清]沈家本:《三国志琐言》四卷,《沈寄簃先生遗书》本,民国年刻本
    [099][清]林国赞:《读三国志杂志》,中华书局,1959年
    [100]刘咸炘:《三国志知意》,成都尚友书塾,民国二十一年(1932)
    [101]丁谦:《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附鱼豢《魏略》西戎传地理考证》一卷,民国四年(1915)《浙江图书馆丛书》本
    [102]李澄宇:《读三国志蠡述》,《未晚楼全集》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
    [103]章诒燕:《读史诤言》四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1935年
    [104]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
    [105]刘起纡、王钟翰等:《经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106]王子今:《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7][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十卷,中华书局,1956年
    [108][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三卷,中华书局,1983年
    [109][后魏]郦道元注,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标点:《水经注》四十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0][后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111][唐]虞世南[清]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1989年,中国书店影印本
    [112][唐释]慧琳[辽释]希麟:《一切经音义》一百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
    [113][唐]李善:《文选注》六十卷,北京,中华书局影印胡克家覆宋本,1977年
    [114][唐]李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
    [115][唐]徐坚等:《初学记》三十卷,中华书局,1962年
    [116][唐]欧阳询[现代]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一百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
    [117][唐]白居易著[宋]孔传续:《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明嘉靖年刻本
    [118][唐]许敬宗著,罗国威校证:《文馆词林》,中华书局,2001年
    [119]《重广会史》笺证,周延良笺证,齐鲁书社,2010年
    [120][唐]魏征:《群书治要》五十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国学基本丛书》之一
    [121][唐]杜佑:《通典》二百卷,考证一卷,民国二十四—二十六年(1935—1937)影印《十通》本
    [122][宋]郑樵:《通志》二百卷,考证三卷,民国二十四—二十六年(1935—1937)影印《十通》本
    [12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2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四部丛刊》本,民国年影印本
    [12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993年
    [12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二百卷,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1949)刻本
    [127][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十卷,中华书局,2005年
    [128][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二百卷,1980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宋代地理四种》本
    [129][宋]祝穆:《方舆胜览》七十卷,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宋咸淳刻本影印本
    [130][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一千卷,中华书局影印明刻本,1960年
    [131][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一千卷,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
    [132][宋]李昉等:《太平广记》五百卷,中华书局,1961年
    [133][宋]王应麟:《玉海》二百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清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刊本
    [134][宋]谢维新著[宋]虞载续:《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
    [135][宋]吴淑辑,冀勤等点校:《事类赋》三十卷,中华书局,1989年
    [136][宋]佚名:《锦绣万花谷》一百二十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7][宋]祝穆编[元]富大用、祝渊补编:《事文类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遗集十五卷,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德寿堂刻本
    [138][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中华书局,1992年
    [139][宋]高承著[明]李果订,金圆等点校:《事物纪原》十卷,中华书局,1989年
    [140][宋]林駉黄[宋]履翁辑:《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宋]履翁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年
    [141][宋]潘自牧:《记纂渊海》一百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之一
    [142][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前集十三卷,后集十三卷,续记八卷,别集八卷,中华书局影印元至顺刻本,1963年
    [143][宋]佚名:《三国志文类》六十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年
    [144][宋]《眉山新编十七史策要》存一百十一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据宋版影印,中华再造善本之一,2003年
    [14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考证三卷,民国二十四—二十六(1935—1937)年影印《十通》本
    [146][元]陶宗仪:《说郛》一百卷,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说郛三种》本
    [147][明]邹道元:《汇书详注》三十六卷,明刻本
    [148][明]徐元太:《喻林》一百二十卷,附引书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影印明万历刻本
    [149][明]解晋等:《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1984年
    [150][清]陈梦雷、蒋廷锡等:《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1985年
    [151][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
    [152][唐]魏征、令狐德棻等:《隋书经籍志》四卷,中华书局,1973年
    [15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经籍志》二卷,中华书局,1975年
    [154][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艺文志》四卷,中华书局,1975年
    [155][宋]陈骙编[清]赵士炜辑:《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五卷,续目一卷,附书名通检一卷,附录一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华图书馆协会
    [156][宋]王尧臣等编[清]钱东垣辑释:《崇文总目》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商务印书馆
    [157][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一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年
    [158][宋]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9][宋]晁公武著,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60][元]脱脱等:《宋史艺文志》八卷,中华书局,1977年
    [161][明]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二十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学基本丛书》本
    [162][清]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一卷,《士礼居黄氏丛书》本,清嘉庆五年(1800)刊
    [163][清]张廷玉等:《明史艺文志》四卷,中华书局,1974年
    [164][清]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十卷,清光绪十年(1884)长沙王氏刻本
    [165][清]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清光绪十年(1884)长沙王氏刻本
    [166][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167][清]邵懿臣著,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华书局,1959年
    [168][清]朱学勤:《朱修伯批本四库简明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169][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六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170][清]冯瀛撰,潘景鄭校:《唫香馆书目》四卷,《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71][清]赵宗建撰,潘景鄭校:《旧山楼书目》,《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与《唫香馆书目》合为1册)
    [172][清]黄丕烈著,[清]缪荃孙辑:《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二卷,《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二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173][清]黄丕烈著,[清]缪荃孙辑:《士礼居藏书题跋再续记》二卷,民国年《古学汇刊》本
    [174][清]顾广圻著[清]黄丕烈注:《百宋一廛赋注》一卷,清《士礼居黄氏丛书》本
    [175][清]陆心源撰,冯惠民整理:《仪顾堂书目题跋汇编》,中华书局,2009年
    [176][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中华书局,1963年
    [177][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
    [178][清]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79][清]李慈铭著,王利器纂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180][清]李慈铭著,王利器纂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续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1]王文进著,柳向春校点:《文禄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82][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四卷,《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四》,中华书局,影印本
    [183][清]瞿镛著,瞿果行标点、瞿凤起覆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二十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84][清]杨绍和:《楹书隅录》五卷,续录四卷,中华书局,1990年
    [185][清]潘祖荫藏,叶昌炽著:《滂喜斋藏书记》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86][清]叶昌炽著,王欣夫补正,徐鹏辑:《藏书纪事诗》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87][清]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一百四十六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188][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二十三卷,中华书局,1993年
    [189][清]缪荃孙等撰,吴格整理点校:《嘉业堂藏书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0][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四十卷,附录一卷,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
    [191][清]李盛铎撰,张玉范整理:《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192]罗振玉:《汉晋书影》,民国十五(1926)年增订本
    [193]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
    [194]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95]周书弢:《周书弢古书经眼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196]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97]张元济:《张元济古籍序跋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198]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商务印书馆,1951年
    [199]周振常遗著,周子美编订:《善本书所见录》四卷,商务印书馆,1958年
    [200]叶景葵著、顾廷龙编:《卷盦书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01]潘景鄭:《著砚楼读书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2]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03]马念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中华书局,1959年
    [20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05]北京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年
    [206]台湾中央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1986年
    [207]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八卷,中华书局,1959年
    [208]卢光绵等:《吉林省古籍善本书目》,学苑出版社,1989年
    [209]鲍盛华等:《吉林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
    [210]韩锡铎等:《东北地区线装古籍联合目录》,辽海出版社,2003年
    [211]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59—1962年
    [212]阳海清、蒋孝达:《中国丛书综录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213]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14]阳海清等:《中国丛书广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5]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系统:《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6]沈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217]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218]王绍仁:《皕宋楼藏书流布及宋元版追踪》,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19]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220][清]沈家本:《古书目三种》八卷,1963年,中华书局,1963年重印《沈寄簃先生遗书》本
    [221][清]沈家本:《文选李善注书目》六卷,稿本
    [222][清]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二卷,《古书目三种》本
    [223][清]沈家本:《世说注所引书目》三卷,《古书目三种》本
    [224][清]沈家本:《续汉书志注所引书目》三卷,《古书目三种》本
    [225]洪业等:《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38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
    [226]王祖彝:《三国志人名录》,附录《三国志裴注引用书目》,商务印书馆,1956年
    [227]王天良:《三国志地名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
    [228]高秀芳、杨济安:《三国志人名索引》,附录《三国志裴注引书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
    [229]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索引》,燕京大学,1934年
    [230]沈兼士等:《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31]许逸民:《初学记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
    [232]中华书局:《太平广记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
    [233]李剑雄、刘德权:《艺文类聚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艺文类聚》附录
    [234]王秀梅、王泓冰:《太平广记索引》,中华书局,1996年
    [235]栾贵明:《永乐大典索引》,作家出版社,1997年
    [236]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王国维遗书》本,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
    [237]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王国维遗书》本,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
    [238]王国维:《残宋本三国志跋》,《王国维遗书》本,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
    [239]曹元忠:《宋椠残本三国志跋》之一,《笺经室遗集》本,民国30年(1941)铅印本
    [240]曹元忠:《宋椠残本三国志跋》之二,《笺经室遗集》本,民国30年(1941)铅印本
    [241]曹元忠:《宋巾箱本吕东莱标注三国志跋》,《笺经室遗集》本,民国30年(1941)铅印本
    [242]王绍曾:《二十四史版本沿革考》,王绍曾《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43][清]林国赞:《读三国志裴注》二卷,清光绪年抄本
    [244][清]林国赞:《三国志裴注述》,中华书局,1959年
    [245]陈垣、陈智超:《三国志注引书目》,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七辑
    [246]郑鹤声、郑一钧:《正史汇目》,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247]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六史学(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48]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
    [249]逯耀东:《司马光<通鉴考异>与裴松之<三国志注>》,载于《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
    [250]逯耀东:《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杂传集释》,载于《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
    [251]逯耀东:《裴松之与<三国志注>》,载于《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
    [252]逯耀东:《裴松之<三国志注>的自注》,载于《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
    [253]逯耀东:《<三国志注>引用的魏晋材料》,载于《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
    [254][西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一百三十卷,中华书局,1959年
    [255][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一百卷,中华书局,1962年
    [256][刘宋]范晔著[唐]李贤注:《后汉书》九十卷,[晋]司马彪著[梁]刘昭注:志三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57][东汉]刘珍:《东观汉记》二十二卷,补遗一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258][晋]袁宏:《后汉纪》三十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259][晋]常璩,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十二卷,巴蜀书社,1984年
    [260][晋]张勃撰,[清]王谟辑:《吴地理志》一卷,《重订汉唐地理书抄》本,中华书局,1961年
    [261][晋]习凿齿著,[清]王仁俊辑:《汉晋春秋》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262][唐]房玄龄等:《晋书》一百三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63][唐]许嵩:《建康实录》二十卷,北京,中华书局据北宋刻本影印,《古逸丛书三编》之一,1984年
    [264][宋]萧常:《续后汉书》四十二卷,清同治年刻本
    [265][宋]程俱:《麟台故事》五卷,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武英殿刻本
    [266][宋]李心传著,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中华书局,2000年,《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之一
    [267][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明成化九年(1473)内府刻本
    [268][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宋]吕祖谦节编:《三国志详节》二十卷,《十七史详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69][元]郝经:《续后汉书》九十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商务印书馆铅印《国学基本丛书》本
    [270][元]赵居信:《蜀汉本末》三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元至正十一年建宁路建安书院刻本,《中华再造善本丛书》之一
    [271][明]吴孝章:《三国志抄》三十六卷,明天启间原刊本
    [272][明]谢陛:《季汉书》六十卷,正论一卷答问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273][明]黄佐:《南雍志》24卷,台北市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
    [274][清]汤球辑,杨朝明校补:《九家旧晋书》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27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三百六十六卷,中华书局,1957年
    [276][清]赵作羹:《季汉纪》二十卷,国志陈评赘言一卷,稿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清代百种稿本汇刊》本
    [277][清钱兆鹏:《续后汉书》七十七卷,稿本
    [278][清]章陶:《季汉书》九十卷,辨异一卷,清道光年刻本
    [279][清]汤成烈:《季汉书》六十六卷,扬州古籍书店抄本
    [280][清]钱仪吉:《三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81][清]杨晨:《三国会要》二十二卷,中华书局,1956年
    [282][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283][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
    [284]唐宴:《两汉三国学案》十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
    [285]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86][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十八卷,中华书局,1958年
    [287][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商务印书馆,1957年
    [288][清]赵翼:《陔余丛考》四十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89][清]桂馥:《札朴》十卷,中华书局,1992年
    [290][清]成瓘:《蒻园日札》,商务印书馆,1958年
    [291]王树枏:《新疆访古录》二卷,民国年铅印本
    [292]张元济、傅增湘:《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商务印书馆,1983年
    [293]张人凤、柳和城:《张元济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4][清]丁申:《武林藏书录·太学书版库》,徐雁等《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95]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社,2005年
    [296]郑伟章:《书林丛考》(增订本),岳麓书社,2008年
    [297]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增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
    [298]张舜徽:《后汉书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299]张舜徽:《三国志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300]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出版社,1988年
    [30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302]宿白:《唐书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年
    [303]贺次君:《史记书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
    [304]张玉春:《史记版本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
    [305]张玉春:《史记版本及三家注研究》,华文出版社出版,2005年
    [306]李更:《宋代馆阁校勘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
    [307]李明杰:《宋代版本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308]张富祥:《宋代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09]张兴吉:《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
    [310]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311]李崇志:《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
    [312]长沙简牍博物馆走马楼简牍整理组等:《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文物出版社,2007年
    [313]廖铁:《魏晋书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314]敦煌研究院:《敦煌书法库》1—4辑之第2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996年
    [001]陈登原:《三国志义例辨录》,《金陵学报》,1936年6卷2期
    [002]缪钺:陈寿与《三国志》《历史教学》1962年第1期
    [003]李启谦、徐志详:《后汉书与三国志》,《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第1期
    [004]张敏文:《三国志整理研究资料简编》,《文教资料》1996年第3期
    [005]吕美泉:《本世纪三国志研究编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1卷第5期,1999年9月
    [006]王文晖、司马朝军:《近二十年来三国史与<三国志>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007]孟森:《书郑毅生先生景印<三国志注补>》序后,原载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66期,1936年9月17日
    [008]吴金华,苏杰:《易氏<三国志补注>评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009]王钟翰:《<三国志>裴注考证》,《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五卷,1945年
    [010]高振铎:《裴注<三国志>引书考订兼评<廿二史札记校证>》,《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011]周国林:《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一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
    [012]虞万里:《<三国志>裴注引书新考》,《温州师院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013]张子侠:《<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014]何亚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015]伍野春:《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辨析》上,《东方论坛》2006年9月
    [016]张静、汤勤福:《<资治通鉴>取材<三国志>杂论》——《资治通鉴》(三国部分)史源研究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017]刘奉文:《沈家本与<古书目四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6期
    [018]陈健梅、伍野春:《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2期
    [019]王绍曾:《为什么要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4期
    [020]王绍曾:《张元济校史十五例》,《文献》1990年第2期
    [021]王绍曾:《<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必须得到重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6期
    [022]程远芬:《试论张元济遗稿<三国志校勘记>的学术意义》,《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95年12月
    [023]赵幼文:《<三国志集解>献疑》,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二辑
    [024]赵万里:《两宋诸史监本存佚考》,国立中央研究院《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1933年
    [025]柳诒徵:《南监史谈》,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三年刊,1929年
    [026]刘承干:《<三国志>跋》,《青鹤》1933年1卷8号
    [027]王献唐:《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36年1卷2期
    [028]陶元珍:《<三国志>篇目考》,《史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40年3月
    [029]缪钺:《<三国志>的书名》,《读书》1983年9期
    [030]缪钺:《三国志》传抄本的“祖本”《书品》1991年第2期
    [031]程远芬:《论南宋建本<三国志>及其涵芬楼影印本》,《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032]程远芬:《跋涵芬楼影印南宋建本<三国志>》,台湾《书目季刊》1999年第33卷1期
    [033]蓬瑶:《简论元代九路儒学刻十七史及其历史价值》,《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034]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8辑
    [035]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8辑
    [036]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9辑
    [037]谢莺兴:《馆藏三国志板本考略(上)(下)》,台湾《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第十五期,2002年12月
    [038]舒和新:《三朝本<三国志>版本略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
    [039]王华宝:《南京图书馆藏<三国志>版本简论》,《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
    [040]陈先行:《明内府抄本<三国志>》,《打开金匮石室之门——古籍善本》,《走进珍宝世界丛书》第三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041]王重民:史记板本和参考书,《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4期,1926年12月
    [042]赵澄:史记板本考,《史学年报》第1卷第3期,
    [043]吴汝煜:史记版本略述,《史记论稿》附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044]安平秋:《<史记>版本述要》,《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第1期
    [045]易孟醇:《<史记>版本考索》,出版工作1987年第1、2、3期
    [046]陈连庆:《<史记>板本述略》,《中国古代史——陈连庆教授学术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047]安平秋:《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序,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048]潘美月:《南宋重刊九行本七史考》,《故宫图书季刊》1973年第4卷第1期
    [049]黄缨:《前四史版本流传述略》,《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年第1期
    [050]罗福成:《晋写本陈寿<三国志·吴志>残卷校字记》,《支那学》第三卷、第11号,1925年8月
    [051]王树枏:《麴氏所抄三国志韦曜华覈残传》,《中国学报》1913年第9期
    [052]郭沫若:《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文物1972.8、2—6页、图版2—3(有抄录、再录)
    [053]姚季农:《两种古卷——吴书写本与宋绍熙本<三国志>校勘记》,古籍史料出版社,1973年版
    [054]谢铭仁:《吴书的写本和宋绍熙本<三国志>校订记——两种古本》《季刊邪马台国》第18号、1983年12月、174——190页
    [055]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魏志·臧洪传》残卷图版及说明,《新疆历史文物》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056]敦煌文物研究所资料室:《三国志·步骘传》残卷图版,《文物资料丛刊》第1期,1977年12月
    [057]敦煌文物研究所资料室:《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书目录》(附、关于《敦煌遗书目录的说明》),《文物资料丛刊》第1期,1977年12月
    [058]吴金华、萧瑜:《<三国志>古写本残卷中值得注意的异文》,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
    [059]刘涛:《<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写本残卷辨伪》,《收藏家》2002年第2期
    [060]李遇春:《吐鲁番出土<三国志>魏书和佛经时代的初步研究》,《敦煌学辑刊》1989年第1期
    [061]刘忠贵:《敦煌写本<三国志>步鸷传残卷考释》——《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
    [062]蒋天枢:《<三国志>吴书虞翻张温传校记》——《论学杂著》,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063]李永宁、刘忠贵:《三国志步鸷传写本残卷考释》——《敦煌》、江苏美术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064]陈国灿:《对赤井南明堂藏二敦煌写卷的鉴定》,《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2期
    [001][日本]岛田翰:《古文旧书考》,日本明治三十七年(1904)
    [002][日本]尾崎康著,陈捷译:《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003][日本]日比野丈夫:《三国志吴志残卷》——《书道全集》第三卷、平凡社,1959年6月
    [004][日本]每日新闻社:《重要文化财19书迹·典籍·古文书Ⅱ》,1976年3月
    [005][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昭和五年(1930),日本宫内省图书寮
    [006][日本]静嘉堂文库:《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
    [007][日本]阿?哲次著,高文汉译:《图说汉字的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008][日本]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重要文化财产目录》(美术工艺品)1952年
    [009][日本]文化厅:《国宝重要文化财产目录美术工艺品编》,1980年
    [010][日本]《书道研究》,1989年第3卷第3号
    [011][日本]石桥犀水:《书道辞典》,东京堂,1975年
    [012][日本]中村庆尔:《中国书道辞典》,木耳社1981年
    [013][日本]日本讲谈社:《世界美术全集》第七卷,日本讲谈社
    [014][日本]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1985年排印本
    [015][日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图书寮典籍解题——汉籍编》,日本宫内厅书陵部,1960年
    [016][日本]井波津子:《<三国志>を読む》,日本岩波书店,2004年
    [017][日本]中田勇次郎:《中国の美術2書蹟》,淡交社,昭和五十七(1982)年
    [018][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奎章阁图书韩国本综合目录》,保景文化社,1994年
    [019][日本]吉村幸次郎:《<三国志>解题》,《史学界》1899年1卷10号
    [020][日本]白坚:《晋写本<三国志>吴志残卷跋》,《支那学》第三卷第11号,1925年8月
    [021][日本]武居绫藏:《古本<三国志>》同刊,1轴,1931年7月
    [022][日本]内藤虎次郎:《晋人写<三国志>残卷跋》,1931年7月
    [023][日本]武居绫藏:《古本<三国志>邦文解说》,1931年9月
    [024][日本]神田喜一郎:《元大德九路十七史考》,《史林》二五之三,1940年;《神田喜一郎全集》Ⅲ
    [025][日本]大川富士夫:《古本<三国志>—立正大学文学部论丛》第62号,1978年12月
    [026][日本]尾崎雄二郎:《敦煌文物研究所藏<三国志>步鸷传残卷》——《季刊邪马台国》第18号,1983年12月
    [027][日本]片山章雄著,季忠平译:《吐鲁番、敦煌发现的<三国志>写本残卷》,《文教资料》200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