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机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发展。高新技术前所未有地影响着战争及战争各要素的发展,这大大拓展了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因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促进部队新型战斗力迅速提升,推进渗透在战斗力诸要素中的军事软实力建设,关系我军新型战斗力生成的全局,已被看成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而又迫切的战略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军事指导理论作为指南,以胡锦涛战斗力建设思想为主线,以国内外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借鉴,本研究紧密结合现代军事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沿,依据现实环境的具体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审视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发展问题。
     在对军事软实力的基本内含、本质特征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系统科学思维方法对军事软实力的要素构成及其功能作用、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理清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对人类有史以来从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到信息化时代战斗力生成过程中的军事软实力进行了全程透视,对各时代军事软实力系统内在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与战斗力中军事硬实力的辩证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及其逻辑起点;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作用机理,在深入分析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统-继承传统与推进创新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努力将军事软实力全方位渗透于各军事领域之中,实现对软实力各要素质量的提升和结构优化,由此形成凝聚力、鼓舞力、文化力、整合力、创新力和瓦解力,极大地提高军队战斗力。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诸多要素,任何一个环节、一个要素出了问题都不利战斗力的生成和模式转变。因此,依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本研究分析了军事软实力诸要素的内在关联,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明确了各要素间的隶属关系和相互作用,指出各要素组合的最佳点及核心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军事软实力建设最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所给出的分析结果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加以进一步佐证。最后提出只有着眼战斗力生成规律、聚焦战斗力生成需要,科学选择军事软实力建设路径,把握建设核心,加强建设重点,才能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增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
Since21st century,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RMA) has been moving forward profoundly in and outside China.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has been pushing all the factors of war to the edge of innovation, which expands the connotation of combat capacity generating elements. Therefore, to quicken the change in combat capacity generation and to develop the military soft power embedded in the constituting elements of combat capacity, concerns PLA's new-type combat capacity generation as a whole, and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strategic task, i.e. to speed up RM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promote PLA's infomationization.
     This essay combines closely the advanced theories on the study of modern military science and based on the specific needs under realistic circumstances, examines on strategic level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soft power into combat capacity. This essay is guided by the latest results of Marxism military theory(namel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ilitary Guidance Theory) and Hu Jintao's thoughts of building PLA's combat capacity, and absorbed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ori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soft power into combat 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essence and basic contents of military soft power, this essay analyses systemat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the constituting elements, functions, and rules of evolution of military soft power, and gives the clear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ransforming elements of military soft power into combat capacity as well.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essay also looks back the process of military soft power generation from cold steel, hot weapon, and mechanization to information age, analyzing its inner constructions, func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ft power and hard power, revealing the inherent law and logic starting point, deeply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a deep analysis of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in the transformation the essay suggests the unity of soft strength and hard strength, of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nature and world view, and it also suggests a thorough inflow of military soft power into all military fiel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in all the constituting elements of soft power,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s well. Zn this way, PLA can generate cohesion, encouraging force, culture forc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disintegrating force, as a result, PLA's combat capacity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soft power into combat capacity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which involves all aspects and many other factors. If any link, any element goes wrong, it will be sure to have bad effects on the combat capacity generation and model transformation. Because of thi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trinsic correlation of the military soft power elements, builds the hierarchy structure model, makes clear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element, points out the best combination point and the core point of elem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best building model of military soft power. By us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model analysis results are checked. Finally, only by focusing on the rules and needs of combat capacity generation, taking scientific approach to build military soft power, grasping the core of build, and stressing the key steps, can w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M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bat capacity generation.
引文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1-07-02(1)。
    ②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军队战斗力建设[N],解放军报,2005-05-18(7).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解放军报,2011-10-19(1)。
    ②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J], Foreign Policy.No.80, Twentieth Anniversary,1990, (Autumn).p168
    ③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93页。
    ①黄建国.军事软实力问题初探[J],国防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第22页。
    ②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③徐鸿飞.软权力视域下的军事软权力理论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35页。
    ④徐鸿飞.软权力视域下的军事软权力理论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36页。
    ①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①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116.
    ②Donald H Rumsfeld,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2002.
    ①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
    ②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arch 2006.
    ③ Joseph S Nye, Jr, "The Decline of America's, Soft Power", Foreign Affairs, May/June,2004. p16-20
    ①下幸生.军事软实力刍论[N],解放军报,2007-06-07(6)
    ②王幸生.军事软实力刍论[N],解放军报,2007-06-07(6)
    ③刘再起、赵翠侠.法国软实力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71-72页。
    ④昌一民.法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12页。
    ①Donald Morrison,The Death of French Culture,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 1686532,00,html.
    ②http://lefigaro.fr.14/10/2007.
    ③刘再起、赵翠侠.法国软实力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75-76页。
    ④外军政治工作研究.第四章,印军政治工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①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166页。
    ②[加]弗雷泽,刘满贵等译.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③薛彦平.“北京共识”与中国和平崛起——专访美国高盛公司咨询顾问需默[N]参考消息,2004-06-10(1)
    ①夏学华、李效东.美军面面作战部队[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214页。
    ②陈伯江.从“核武器伞”到“信息伞”[N]光明日报,2001-01-27(6)。
    ①方长平.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第26页。
    ①王保存.世界新军事革命,北京:解放军出版社[M],1999年版,第156页。
    ②薛国安杨光.沃顿的“五环”理论走上战争舞台[N],学习时报,2004-09-23(3)。
    ①黄建国.军事软实力问题初探[J].国防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第22页。
    ②王幸生、吴志忠.军事软实力气论[N].解放军报,2007-06-07(6)。
    ③王幸生、吴志忠.论军事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6年第4期,第16页。
    ①汤光鸿.必须重视我军的软实力建设[J].南就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98页。
    ②刘源.学习胡主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思想大力加强我军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队政治上作,2008年第3期,第1页。
    ③王迎水、倪合良,打赢信息化战争视阈中的军事软实力[J].中国军事科学,2008年第2期,第127页。
    ④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⑤工幸生、吴志忠.军事软实力刍论[N].解放军报,2007-06-07(6)。
    ⑥马京成、装国杰.军事软实力基本特征浅析[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年第3期,第6页。
    ⑦王幸生、吴志忠.军事软实力刍论[N].解放军报,2007-06-07(6)。
    ⑧刘源.学习胡主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思想大力加强我军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年第3期,第1页。
    ⑨马京成、裴国杰.军事软实力基本特征浅析[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年第3期,第6页。
    ①王幸生、吴志忠.军事软实力刍论[N].解放军报,2007-06-07(6)
    ②刘戟锋.刍议军队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③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④吴杰明、着眼增强软实力全方位塑造我军海外形象[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年第3期,第45页。
    ⑤武军仓、许涛.浅谈军事软实力与我军心理战建设[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年第3期,第120页。
    ⑥刘成军.把软实力建设与运用问题引入军事理论研究[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年第3期,第160贞。
    ①王连水、倪合良.打赢信息化战争视阀中的军事软实力[J].中国军事科学,2008年第2期,第127页。
    ②刘源.学习胡主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思想大力加强我军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年第3期,第1页。
    ③王幸生、吴志忠.军事软实力刍论[N].解放军报,2007-06-07(6)。
    ①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上将.如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N],人民日报,2011-04-01(1)
    ②宋歆.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刻不容缓[N],解放军报,2011-03-08(7)
    ③尚伟.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军事软实力[N],解放军报,2009-04-07(7)
    ④张建华、盖双锁.对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思考[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2-3页。
    ①唐晓.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J].国防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2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131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③赵新泉、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5页。
    ②阮宗泽.软实力与硬实力[N],人民日报,2004-2-13(6)
    ①[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郑志国等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②[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M]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③Henry Kissinger, Years of Upheaval, Boston:Little Brown Company,1982, p242.
    ④王博.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与政治文化传播[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32-33页。
    ⑤唐晋、谈火生、袁贺.软实力大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51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③[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郑志国等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④唐晋、谈火生、袁贺.软实力大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①胡文龙,王永臣.军事视角中的文化软实力[N],解放军报,2007-12-18(10)
    ②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
    ①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①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①列宁文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07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0页。
    ①郭竞炎.用中国特色军事文化培育骁将[N],光明日报,2007-10-:31(9)
    ②顾智明.外军军人价值观培育及其镜鉴[N],解放军报,2009-02-17(7)。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2页。
    ①胡锦涛关于战斗力建设的重要论述内容归纳,均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②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军队战斗力建设[N],解放军报,2005-05-18(7)。
    ①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6-01-10(2)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版,第88页。
    ②张理海.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战斗力建设的科学指南[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2页。
    ①张理海.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战斗力建设的科学指南[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3页。
    ①[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郑志国等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 Joseph S. Nye, Jr. "The Power We must not Squander" New York Times, Jan.3,2000
    ② Joseph S. Nye, "The Power of Persuasion:Deal Components of US Leadership" Harvard Interna2tional Review, Winter 2003;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13-15.
    ③ Joseph S. Nye, Jr. Bound to Lead, p32-33.
    ①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M], p55.
    ②[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郑志国等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③ Joseph S. Nye, Jr.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90 (Vol.105,No2), p181.
    ④徐鸿飞.软权力视域下的军事软权力理论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36页。
    ①Joseph S.Nye Jr.Think Again: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2006(3),p121.
    ②Joseph S.Nye,Jr.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90 (Vol.105,No2), p181-182.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④[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页。
    ①这里的“文化”指的是对美军建设和作战产生重要作川和影响的“同质”或“异质”文化。其“差异”既包括美军内部以军兵种价值观(体系)为代表的军兵种本位主义,也包括关军所代表的美国式的西方文化与美军驻在地的文化的异质差别。
    ②Robert M Gates, Landon Lecture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November 26,2007):http://www.defense link.mil/speeches(accessed on July 21,2008)
    ③http://www.au.af.mil/au/research/op—ed/Department of Defense Sponsorship of Soft Power.html.
    ④The USs Military and Soft Power,Major John Garcia,Boston Globe, Summer 2009.
    ①黄建国.军事软实力问题初探[J].国防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第22页。
    ①尚伟.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军事软实力[N],解放军报,2009-04-07(7)
    ②徐鸿飞.软权力视域下的军事软权力理论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37页。
    ①[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8-26页。
    ②徐鸿飞.软权力视域下的军事软权力理论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37页。
    ③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徐鸿飞.软权力视域下的军事软权力理论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37页。
    ①[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②James Holmes.Toshi Yoshihara.Is China "soft" Naval Power?.Publication:China Brief.Volume:9 Issue: 17[EB/OL].http://www.jamestown.org/programs/chin2abrief/single/?tx_ttnews%5Btt_news%5D= 35432&tx_tt2news%5BbackPid%5D=414&no_cache=1.
    ③Joseph S.Nye Jr.Think Again: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2006(3),p13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贞。
    ①戚厚杰.以对联为革命武器的孙中山[J],钟山风雨,2006年3期,第2页。
    ②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3页。
    ②毛泽东.论新阶段,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M].解放军政治学院编,1979年版,第198页。
    ①齐豫生:孙子兵法[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②杨罡,管振团.美军模拟训练新动态[N],解放军报,2000-08-01(6)
    ①高连升.战斗力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①郭其侨、姚廷进.军队建设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页。
    ①郭其侨、姚廷进.军队建设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①温熙森、匡兴华.国防科学技术论[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
    ①李祥斌.军队管理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
    ②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①齐豫生.孙子兵法[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版,第13页。
    ②齐豫生.孙子兵法[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版,第3页。
    ①高连升.战斗力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②高连升.战斗力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①齐豫生.孙子兵法[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版,第13页。
    ①齐豫生.孙子兵法[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63-164页。
    ②刘成军,刘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理论的崭新篇章[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①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②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页。
    ③卢成军.也谈军事领域的软实力[N].解放军报,2009-01-29(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491页。
    ①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①朱文华.把握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法论原则[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年第二期,第26页。
    ①王幸生、吴志忠.论军事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事科学,2007年第1期,第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①《淮南子·兵略训》
    ②王幸生、吴志忠.论军事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事科学,2007年第1期,第9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9页,
    ④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4页。
    ②王幸生、吴志忠.论军事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事科学,2007年第1期,第98页。
    ③王幸生、吴志忠.论军事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事科学,2007年第1期,第98页。
    ①李柏年.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②尚伟.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军事软实力[N].解放军报,2009-04-07(7)
    ①顾智明.外军军人价值观培育及其镜鉴[N].解放军报,2009-02-17(7)
    ②尚伟.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军事软实力[N].解放军报,2009-04-07(7)
    ③刘新如、齐彪.划清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界限[N].解放军报,2010-06-29(7)。
    ④杨尚昆.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队[J].红旗,1984年第15期,第3页。
    ⑤王中兴、刘立勤.国防历史(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7页。
    ⑥龙新民、张文启、王学勤.把握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2期,第7页。
    ⑦[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①李毅.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0期,第26页。
    ②李章军.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N],人民日报,2011-09-22(4)
    ③姚有志.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N].解放军报,2006-01-26(6)
    ①孟昭斌.深度剖析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问题[N].学习时报,2011-08-08(7)
    ①解正轩.大力发展先进军队文化,为部队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J].求是,2011年第1期,第41页。
    ①解正轩:大力发展先进军队文化,为部队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J].求是,2011年第1期,第41页。
    ①胡锦涛.深刻认识加强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的战略意义和时代要求,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N].解放军报,2006-06-28(1)
    ①张元伟,张敬山.再现拿破仑战争艺术--若米尼《兵法概论》浅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①胡锦涛.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N].解放军报,2008-12-31(1)。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8页。
    ①公方彬.大国博弈: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N].中国青年报,2008-02-03(2)
    ①王鸿生.大力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N].解放军报,2008-11-24(7)。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7页。
    ③李胜之.提升军事软实力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J].政工学刊,2009年第9期,第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7页。
    ①[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7页。
    ①[美]T·N·杜普伊.武器与战争的演变[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1-07-02(2)。
    ②高晓勇、王曙光.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N].中国国防报,2006-06-08(3)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6]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邓小平.邓小平军事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
    [1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14]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15]总政治部宣传部.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的意见辅导读本,北京:长征出版社,2010年版。
    [1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材料,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年版。
    [17]刘源、郑申侠.国防和军队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提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唐志龙.军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张少华.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建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刘蝗福、高津滔.听党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年版。
    [21]刘成军、刘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理论的崭新篇章,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杨春长等.论军事软实力,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童世骏.文化软实力,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24]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彭立勋.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竞争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张亚非.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研究,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年版。
    [27]李萌主.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北京:长征出版社,2009年版。
    [28][英]塞缪尔.品格的力量,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29]倪修仁等.弘扬优良传统,培育战斗精神,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30]辛勤.信息化时代的战争,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李庆山.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战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苏志荣.跨世纪的军事新观点,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高连升.战斗力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4]康学儒.军事技术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36]李柏年.模糊数学及其应用,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赵新泉、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颜泽贤.复杂系统演化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9]战玉.军队战斗力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黄培义.高技术的发展对战法的影响,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汪维余.军事创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温熙森、匡兴华.国防科学技术论,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3]吕登明.信息化战争与信息化军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44]张继昌.走向信息化军队,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梁必骏.军事革命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刘诚、陈婷.聚焦美军,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47]许志功.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哲学思考,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
    [48][美]阿尔伯特.信息时代军事变革与指挥控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9][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50][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1]杨保明等.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52]高建国.21世纪中国军事人才发展战略构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邓小平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4]总政治部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基层军官读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
    [55]车先明等.军事创新教育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吴铨叙.军事训练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吴铨叙.跨世纪的变革,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59]孙科佳.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北京:长征出版社,2003年版。
    [60]牛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61]欧阳金芳、钱振勤.人口、资源与环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国防大学科研部.军事变革中的新概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程津培,吴忠泽.主要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及经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64]刘戟锋.兵器进化之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仲晶.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郭东升.先进战斗力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董子峰.信息化战争形态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68]潘友木.非接触战争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美]爱德华·C·图尔斯特,密尔顿·J·贝内特合著,卫景宜译.美国文化模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0][美]奥礼维尔·如恩斯著,闫循华等译.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1][美]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等译.大国的兴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72]蔡骐等.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3]柴惠庭.英国清教.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74]陈燕妮.告诉你一个真正的美国.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75]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6]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8]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79]罗伯特·布鲁斯编.美国文化事务与对外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8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81][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82][美]J·D·亨特著,安荻译.文化战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0年版。
    [83]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4]Donald H Rumsfeld,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2002.
    [85]Joseph S. Nye Jr. "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 Time, February 22, 1999.
    [86]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87]Jonathan Zimmerman. Whose America? Culture Wars in the Public School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88]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02.
    [89]Larry L. Naylor. American Culture:Myth and Reality of a Culture of Diversity. Bergin & Garvey,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1998.
    [90]Martin Conboy. The Press and Popular Culture.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
    [91]Nicholas W. Jankowski. Community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erspectives and Prospects. New Jersey:Hampton Press, Inc.,2002.
    [92]Richard Munch. Nation and Citizenship in the Global Age. New York: Palgrave,2001.
    [93]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1]宋黎.战斗力系统自组织演化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宋黎.科学技术第一战斗力的系统分析即实现途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范虎巍等.信息化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巨乃岐.信息战斗力:要素、结构与层次,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5]赵克石.以坚持党性和良好作风忠实履行职能使命,军队政治工作,2010年第6期。
    [6]吴杰明.认真学习贯彻胡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军队党的建设,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7]钟晓书,魏超.中国军队软实力的运用,军事记者,2010年第3期。
    [8]孙文广,胡锦涛对党的军队建设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北京党史,2007年第4期。
    [9]陆克富.全面推进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指南,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10]戴维民.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学习胡锦涛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1]吴长海.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题主线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12]胡锦涛.提高中高级干部素质培养合格指挥人才,解放军报,1994-07-02。
    [1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解放军报,2011-07-02。
    [14]胡锦涛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不断增强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 段我军历史使命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力量支撑和坚强安全保障,解放军报,2011-03-13。
    [15]顾智明.外军军人价值观培育及其镜鉴,解放军报,2009-02-17。
    [16]郭涛.军事经济与战斗力,军事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
    [17]孙清宇.战斗力生成的科技促动考量,国防科技,2007年第10期。
    [18]张剑荆.“北京共识”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19]詹德雄.软实力的含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7期。
    [20]黄婧,岳占菊.“软实力”建设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21]张晓慧.“软实力”论,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第3期。
    [22]郭慧.“软实力”与我军海外形象塑造,军事记者,2007年第11期。
    [23]程群.奥巴马政府与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0期。
    [24]张理海,焦劫.把提高战斗力作为深化军队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5]朱文华.把握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法论原则,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26]汤光鸿.必须重视我军“软实力”建设,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7]沈骥如.不能忽视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了望新闻周刊,1999年第41期。
    [28]王东风.充分发挥军营文化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35期。
    [29]李海平.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先进军事文化的战略价值和路径选择,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30]苏鸿富.从军事文化视野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1]孙明莲.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军软实力建设水平,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2]张建华,盖双锁.对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思考,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3]胡滨,穆永民,霍梦兰.对推进我军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的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4]黄牧怡.关于“软实力”的哲学思考,唯实,2004年第12期。
    [35]李倩.国家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最坚实的基础,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6]刘伟.加快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思考,国防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7]唐晓.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国防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8]范斌.近年来军事软实力研究述要,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39]王林燕.军事软实力建设与文化渗透,军事记者,2009年第3期。
    [40]许军,王建飞.论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基本动力,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1]徐娟,王慧岚.美军战斗力生成模式及对我军军费分配结构优化的启示,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2]徐鸿飞.软权力视域下的军事软权力理论探析,鲁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43]时刚.以军事创新推动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
    [44]孙德军.以军事教育训练转型推动战斗生成模式转变,领导科学,2008年第3期。
    [45]武飞.与新装备相适应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初探,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6]汤晓华,印祥.战斗力构成基本要素时代内涵的认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7]江作舟,张燕.着眼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升军事软实力,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48]刘治国,徐菲菲.中国特色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探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9]齐三平.着眼软实力实战运用加强联合作战政治工作研究,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0]蔡拓.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政治,2002年第1期。
    [51]邓红.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社会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52]贾礼伟.论冷战后美国的文化扩张,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
    [53]廖志诚.论美国文化霸权的产生根源及其实现形式,福建论坛,2007年第2期。
    [54]万刚.信息潜力与部队政治作战功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5]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国际政治,2001年第9期。
    [56]门洪华.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5期。
    [57]田德文.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2001年第7期。
    [58]威廉·伍德华特.作为一种文化的美国,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年第7期。
    [59]杨阳.浅析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国际政治,2002年第8期。
    [60]杨遇春.略论华人对美国多元文化的贡献,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61]武天敏.科技进步改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解放军报,2007-09-26。
    [62]强珠锁.信息化条件下军人战斗精神培养,工程兵学术,2005年第6期。
    [63]肖欢.浅析军事软实力的概念与构成,军事学术,2008年第4期。
    [64]胡文龙.军事专家:中国军队要用文化软实力提升硬实力,解放军报,2007-12-18。
    [65]黄建国.军事软实力问题初探,国防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66]张炜.关于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探讨,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3期。
    [67]汪红伟.论军事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军事外交,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68]王喜国.论军事现代化与军事现代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69]唐复全,杜婕,释清仁.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解放军报,2006-03-2]。
    [70]钟迅.军事训练转变的科学指导,解放军报,2006-12-13。
    [71]刘光明,刘光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战斗力建设,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
    [72]穆庆生.政治作战能力训练探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73]邓一非.论政治作战的基本特点及要求,军事学术,2006年第5期。
    [74]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No.80, Twentieth Anniversary.1990. (Autumn).
    [75]Samuel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Foreign Affairs,1993, (2)
    [76]The white house Washingt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
    [77]The Honorable Lee H. Hamilton,21 National Securit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il 2002.
    [78]Office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Joint Vision 2010,1996.
    [79]Office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Joint Vision 2020,2000.
    [80]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Science & Technology), May 2000.
    [81]Arthur Schlesinger. Human Rights and the American Tradition. Foreign Affairs,1978, (2).
    [82]David Rothkopf. In Prais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Foreign Policy,1997, (2).
    [83]Fareed Zakaria. Culture Is Destiny:A Conversation With Lee Kuan Yew. Foreign Affairs,1994, (2).
    [84]Joseph Nye Jr.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Orde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90, (3).
    [85]Joseph Nye Jr. Soft Power. Foreign Affairs,1990, (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