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旨在对宋代书籍出版业作出系统、全面、深入的历史研究与解读,揭示其物质、技术及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诸层面之意义。主要基于现当代世界史学发展的新环境与新趋势,借鉴并采用诸如计量史学、书籍史、阅读史、心灵史、比较史学、文化史等史学理论及方法,试图对研究客体作出整体及微观二方面结合的新的学术关照及探讨。
     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及书籍的大量生产,促进了中国以往一切知识的聚积、提炼、区分和推广,促进了宋代全部的精神生产及精神生活,开启了对传统经典多重诠释的自由之风和主观之风,从而形成了宋代精神、思想、文化与学术的多元化、多样性与新意义的生成。宋版书籍是整个宋代精神、生产、知识、思想与文化资源的印刷文本时代之意义客体。
     宋代出版业既是宋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宋代文化兴盛的重要原因,是宋代文化的主要生产者之一。
     宋代出版业是中国雕版印刷的经典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代”。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刷印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
     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以及富有特色之书院出版、寺院(道观)出版系统,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此后出版的基本模式。国家及社会的机构、组织及个人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出版业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业(职业)。社会形成了创作→编辑出版→发行→阅读一整套出版产业链与出版意义链。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了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政府出版、民间出版、私人出版、书院出版、寺院出版、道观出版呈现为密切的互动关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既展现出各自丰富的出版生态,又共同构建出宋代国家出版的整体格局。国家、政治、权力、经济、意识、文化、教育、技术诸社会要素以印刷书籍此一大众媒体为新载体而讯息化。
     宋代社会公共阅读空间得以赖宋代雕板图书的大量生产而变为现实。这对宋代文化乃至文明的生成意义,乃至对宋代以后中国古代文化乃至文明的生产意义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宋代书籍雕板印刷术取代了过去的手抄复制生产方式而成为图书生产的主流技术——主要生产方式。雕版印刷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史料表明:一般而言,雕板书籍与手抄书籍成本之比其概率约为1﹕10,书籍出版生产力明显提高。
     宋代商业资本在整个书籍出版业中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非常活跃的经济因素。即使是中央政府书籍出版,也不失明显的封建国家商业色彩。
     宋代书籍出版,依其出版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起伏状况,笔者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宋初至真宗朝为奠基时期、真宗朝至北宋末为发展时期、南宋初期为恢复时期、南宋中后期为兴盛时期。
     宋代雕版技术之于书籍生产的广泛应用,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继秦朝“书同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媒介革命”,使宋代的媒介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媒介生产力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知识信息的生产与消费进入了标准化时期,从而深刻改变并塑造了宋朝的精神世界,确立了一种基本的精神生活方式。
     宋代是一个媒介密集与媒介差异空前突出的朝代。媒介发达超越前代,而雕板书籍的凸显则使其他媒介成为了相对次要的媒介。雕版书籍的广泛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他媒介共生共振的。所有这些媒介,共同构成了宋代一种网络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互相密切联系。
     雕版书籍作为一种新媒介,不仅使得宋代朝廷获得了传播皇权文化的强大工具,而且也使得宋代文人获得了理解文化、创造文化与传播文化——形成文人精神文化世界无比活跃性、丰富性与深刻性的“魔方”,而这一切均得自雕版印刷术神奇的传播功能。民间力量也借此传播民间文化。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成“合唱”,和谐之中有对抗,管制之下有抗争。总之,宋代的话语——不管是皇权的、宫廷的、官方的,还是文士的、商人的、民间的,都以一种印刷媒介的方式——在此种媒介的自由导性之中绽放。
     纵观人类媒介史,其实就是一部媒介科技史。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会推动媒介发生重大的进步。雕版书籍不仅是宋代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媒介,而且也是宋代诸传播媒介中的主导媒介。
     宋代书籍出版本身即是“宋近世”的一大显著标志。既是科技进步的标志,也是媒介进步的标志,更是文化乃至文明演进的标志。宋代兴盛的书籍出版,促成了宋代社会广义文化意义上的整一。这种文化及其意义生产的新主流方式为前所未有,实属开创而贯通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印刷技术及“西学”输入中国之际。
     宋代土地私有制、租佃制、劳动者人身权利的相对解放与自由、新质化的城市及其繁荣、广义上的商品农业、商业的发达、货币化、文化的解放以及精神世界中疑古与思想自由之并举、对自然的探索与思考……凡此种种,其社会所积聚之物质能量与精神能量,不独为书籍出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生产条件及技术,而且为书籍出版提供了创作、劳动与消费之主体。一言以蔽之,宋代书籍出版蕴含了宋代近世之所有意义,而为其文化之表征。
     宋代书籍出版自然就是宋学的题中必有之义。因为宋代书籍出版乃是宋代科技、思想与学术文化等文化要素共同演进的结果。宋代观念形态的文化,均因书籍出版而得以传承。无论是在媒介史意义上,还是在书籍功能及书籍传播意义上,雕版书籍——书籍出版均具有最为显著的文化意义。雕版书籍之物理形态固然是一种文化,而其生产的诸环节(写作、编撰、交流、版本比勘、校对、书写、设计、刻印、阅读、传播、反馈)亦是文化无疑。例如作为宋学的一个分支——宋代新儒学,无论是荆公新学的主要著作,还是蜀学,特别是理学的主要著作,都以雕版生产方式而得以出版并广泛传播。
     宋代书籍出版(印刷术)应是宋代真理学的标志之一。具体而言,主要是其物理之学的标志之一。宋代书籍出版不仅本身即是宋学的构成要素,而且极富价值地生产、创造并传播了宋学的文本意义,从而以其媒介功能建构起了宋学的意义世界。
     宋初诸帝以最高统治者的特殊身份,充分认识到了雕板印刷术的技术优越性及其先进的出版价值,以其高度的媒介素养及政治敏感及时掌控国家书籍出版这一新型而强大的媒介工具及其权力,在御制出版事业上加以利用,出版了佛经及正史书籍,基本上确立了雕版书籍的主流出版方式,从而赋予了雕板书籍出版以完全的政治形态及最高权力品格,这就为雕板书籍在全国的广泛出版作出了最高示范。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正是御制出版的奠定时期,终宋之世,愈益辉煌。
     国子监是直接体现封建专制主义精神统治与皇权意识的国家权威出版机构,是宋朝的御用出版机构或皇家出版机构。国子监也是宋朝书籍出版的主管部门,体现了宋朝的国家出版政策及出版意志,是宋朝政府出版的中枢和典范。
     宋朝在其法律框架内,已经运用国家政权、法律以及民间协调的力量对诸如盗版等侵权行为实施治理。宋朝已经形成了从版权及版权保护观念、法律申诉、依法断案、判决与执行乃至民间协调等一系列的版权保护程序。
     书籍出版业(特别是其印刷业)成为了宋代一种新型的产业——文化产业部门,一个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宋朝之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国家税收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宋代在书籍出版商业化、出版政治化、国家出版管理体制及实践、民间出版自由、出版权益与版权保护、出版体制及类型化出版诸方面均作出了体系化、社会化的历史建树。
     宋代书籍出版业对宋代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政治上,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经济上,成为了一个新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并且带动了相关印刷材料产业的发展。文化上,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活跃文化气氛,推动宋代文化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文化上,宋代书籍出版构建了完整的宋代文明之意义世界。教育上,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巩固了科举制度,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而且造成了社会性的学习环境。
     宋代书籍出版业主要的历史局限有二:其一是自然科学类书籍出版“短缺”。其二是出版技术改进(创新)“短缺”。300余年,雕版技术没有真正的革新。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也只是“灵光一现”。这一问题一直持续到近代西方机械化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并迅速促使雕版技术“寿终正寝”为止。宋代书籍出版业显然亦未能摆脱中国封建体制设定的结构性“桎梏”,反而更加强化了此一体制。技术守旧心理及其技术政治体系的负面影响十分深远。历史证明,雕版技术在必要的历史时间段内因未能及时创新而蜕变为了一种落后的出版技术。
This thesis is aimed to give a systematical,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research and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on publishing industry in Song Dynasty, which reveals thesignificance on many levels including material, technique, society, politics, economy,education and culture. Based on the new environment and recent trend of history in themodern world, the essay adopted some theories and methods borrowed from quantitive history,book history, reading history, soul history, compar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trying tomake a new academic caring and discussion on research objects both on macro and microlevel.
     The mass production of books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engraving typographypromoted the publicity, collection, distinction, refinement of all past Chinese wisdom and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spiritual life and production of Song Dynasty, which opened door tocontinuing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our classics freely and subjectively, thus creating thediversity and new meaning on the spirits, thinking, culture and academy of Song Dynasty.Books dating from the Song Dynasty are showing the earthly aspects of life of Song Dynastyincluding production, knowledge, thinking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studying,educating, writing, communicating, employing, examining, administrating, hand-writing,carving, papermaking, ink making, printing, collating, corresponding, criticizing, selling,bequest, reading, singing and also producing fake book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ordinary social life in that period, thus making itself a cultural history which contains thehistory of culture, spiritual production, technique, literature creation, typography, intellectuals,private lives also paper making and all these made a meaningful object of the colorful age ofthe early book printing.
     The printing industry of Song Dynasty, as one of the vital producers of culture in thisperiod, is not only the main part of that period, but also a contribution to the prosperity of thatage.
     The printing industry, as the fundamental and classic period of that age, represented thegolden period of the ancient Chinese engraving typography,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both theproduction of the text and factors, distribution and technique of production, such as paper, ink,hand-writing, carving and etching technique, printing technique, production workflow inworkshops, prices, the publishing of books, copyrights protection and also advertisements.
     The top3publishing system——government, private and bookshop publication, wasformed in Song Dynasty followed by the publishing system of some characterized bookcolleges and temples, which laid a fundamental publishing pattern of the ancient China andthis also gave rise to the whole society and nation,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s forming theawareness of publishing, thus making this industry one of those common social branches thatcould provide people with jobs. The whole set of publishing industrialized and significantchain starting from creation in literature to editing and printing, publishing and finally readingwas forming at that time and became the cultural existence and space of the society.
     The closely interactive relations emerged from the publication of government, folks,privates, bookshops, temples and Taoist temples have promoted and integrated mutually,showing (presenting) each other’s abundant publishing liveliness and together building up thewholly nationwide pattern in publication. All the social factors including country, politics,power, economy, awareness, culture, education and technique and printing books becamehandy messages using the newly formed carrier——the public media.
     Were it not for (Had it not been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engraving books of theSong Dynasty, the real socialized public reading space couldn’t come into being. What wasimponderable was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forming of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of the SongDynasty and the ancient China from then on.
     The engraving typography in Song Dynasty replaced the copy-patterns and gained thetop seats in book publishing, becoming the main pattern. On behalf of an advancedproductivity, the engraving typography led to an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on ofbook-publication. According to a statistic, the cost of engraving typography was9times lessthan that of copy pattern.
     What’s more, the commercial capabilities of Song Dynasty made for an extremely activeeconomic factor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eve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couldn’t fade its evident commercial color.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by the author from the changes of thepublishing productivity mainly focused on its ups and downs. These four periods are: thefoundation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Song Dynasty to the Zhen Zong Dynasty; thedeveloping period from Zhen Zong Dynasty to the North Song Dynasty; the recovering periodof South Song Dynasty and the prosperity period of the mid-late South Song Dynasty.
     The wide spread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ngraving typography on the publication of books is another revolution after the ‘standardizing of written language’ of the Qing Dynasty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which change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media qualitativelyand made a big leap in the media productivity revolutionizedly and put the production andconsumption of intellectual information into a standardized age, thus profoundly changed thespiritual world of Song Dynasty and set up a new spiritual world in which people could livetheir basic mental life.
     Song Dynasty is an unprecedented outstanding in intensive distribution and Vectordifference. The prosperous media transcend the former generation. Highlights on BlockPrinting Books make the other media subsidiary. The widespread of carving board books isnot isolated yet has symbiotic resonance with other media. All the media commonly constitutea closely contacted network-based medi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a new media, Block Printing Books not only make the imperial court get the powerfultools to spread Imperial culture, and also enables the intellectuals of Song Dynasty the magiccube of intellectual’s activeness, richness, profoundness in understanding creating, andspreading culture. All this coming from the magic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of woodblockprinting. The folk strength hereby disseminates folk culture. Different levels of culture form a“chorus”, filled with resistance and harmony, regulation and protest. All in all, words of SongDynasty, whether of imperial power or palace, of officials or the scribes, of businessman orfolks, all bloom in print media——free conductivity.
     Review the human media history; it is actually the media histor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Each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drive the media a big innovation.Block Printing Books are not only the most valuable and influential but also the dominant oneamongst all media in Song Dynasty.
     A book publication in itself is a notable mark of “modern Song”, which is a symbol ofprogress not only in science, but also in media, even i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Prosperousbook publication in Song Dynasty facilitate the integration generalized cultural significance,from civil service syste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education, technology, culture, tocurrency, commerce, social organization, etc. The culture and meaning produce a new modeof mainstream, which is unprecedented, starting from then until1840The Opium War, whenwestern learning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liberation and freedom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land, tenancy system, the laborers'human rights in Song Dynasty, new qualitative and prosperity of cities, broadly speaking, commercial agriculture, well developed commerce, monetization, liberation of culture andmental world, suspecting the ancient mixed with freedom in thinking, exploration andconsideration of nature, All this accumulation of matter energy and mental energy not onlyprovide the necessary material of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but present a subject to literarycreation, labor and consumption. To sum up, it contains all meanings for modern times,features of culture.
     Book publications in Song Dynasty are the core of the subject in question. As it is theresult of mutual evolution of Song technology, thoughts and academic culture, etc. Thecultural elements of ideology in Song Dynasty are inheritance from book publications. Eitherfrom media history or book functions, Block Printing Books bear the significance ofdissemination of books has notable cultural meaning. Although Block Printing Books, aphysical form, is of course a culture, so does every link of the production (writing, editing,communication, version survey, proofreading handwriting, design, imprint, reading, spreading,and feedback). For example, as a branch of Study of Song, new Confucianism of SongDynasty, either main works of New Theory, or those of Study of Shu, esp. of science, are allpublished and widely spread in mode of production
     The book publishing business (esp. printing business) of Song Dynasty is one of thesymbols of the Truth Philosophy in Song Dynasty, In particular, one of the symbols ofPhysics. The book publishing business of Song Dynasty is in itself not only elements of Songstudies, but highly valuable in producing creating, spreading the connotation of Song Study,thereafter the function of media constructing the denotation of Song Stud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Dynasty, all of the Emperors, with special status assupreme ruler, fully realized the technical superiority and advanced publishing values ofengraving printing. With the supreme media literacy, and political sensitivity they timelycontrol the national publication of books, a new and powerful media tools and its power. Withthe imperial publishing industry, they published The Buddhist Scripture, Official HistoryBooks, and basically established Block Printing Books mainstream publishing mode,bestowed it with the complete political form, supreme power, and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nationwide. Taizu (founder), King, and Zhenzong, the three generations, were just the layingperiod of imperial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end of the Song Dynasty was even more brilliant.
     The Imperial College directly embody the spirit ruler of feudal autocracy and imperialconsciousness, 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 publishing agency, the king’s publishing agency or royal publishing agency. A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it represents national publishingpolicy and publication will,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on and model of government Song.
     Within its legal framework, Song Dynasty executes management with application of thestate power, legal and civil coordination power to piracy and other violations. It alreadyestablished Copyright protection, legal complaints, cases handling in conformity withCopyright protection program, such as legal provisions, judgment and execution, and civilcoordination.
     The book publishing business (esp. printing business) as a new industry——culturalindustry, a new and important economic growth point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gross nationalproduct and national revenu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The book publishing business in Song Dynasty makes systematic, historical contributionto commercialization and politicalization of publication of books, national publicationmanagement system and practice, civil liberty of the press, publishing rights and copyrightprotection, publishing system and the category of publication.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 Song Dynast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development in Song Dynasty. Politically, it strengthens the feudal autocracy system,conducive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national unity. Economically, a new handicraft productiondepartment comes into being and thus promotes the associated printing material industry.Culturally, it inherit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s cultural exchange anddissemination, activates cultural atmosphere, promotes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in SongDynasty. Culturally, it constructs a complete song civilization. In Education, it greatlypromot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knowledge, consolidate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benefits talent selection and training, and forms a soci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re are two historical limitations to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 Song Dynasty: one isthe shortage in Natural science publishing, the other is the shortage in innovation ofpublishing technology, for over300years, no real innovation in engraving technology. BiSheng’s invention of movable type printing is only “A flash of light”. This problem continueduntil modern western mechanic movable type printing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putengraving technology die in its bed.
引文
②[清]黄丕烈、王国维等撰:《宋版书考录》,民国二年乌程张钧衡刻《适园丛书》之识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①刘宗翰:《从〈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文看张政烺先生的版本学成就》,《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4年第5期。
    ②[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③[清]王国维撰:《王国维遗书》(十一),上海古籍书店印行,1983年版。
    ④孙毓修撰:《中国雕板源流考》,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此书最早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8年出版,作者题为留蓭编纂。
    ⑤孙毓修撰:《中国雕板源流考》,第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⑥陈登原著:《古今典籍聚散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⑦陈彬龢、查猛济撰:《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此书最早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出版,为该社“国学小丛书”之一。
    ①杨寿清撰:《中国出版界简史》,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年版。
    ②[美]卡特著、胡志伟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第66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3月第2版。此书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于1925年出版。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刘麟生节译本,题为《中国印刷源流史》,为该社“汉译世界名著”丛书之一。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吴泽炎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③[美]卡特著、胡志伟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第66~67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④[美]卡特著、胡志伟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第67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⑤[美]卡特著、胡志伟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第79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⑥[美]卡特著、胡志伟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第209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①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甲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初版。《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群联出版社,1954年初版。《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1954年初版。《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5年初版。《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中华书局,1956年初版。《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上下卷),中华书局,1959年初版。《中国现代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初版。
    ②刘国钧著:《可爱的中国书》,建业书局,1953年版。
    ③刘国钧著:《中国书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
    ④张秀民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①漆侠著:《宋代经济史》。《漆侠全集》(第四卷),第690~703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漆侠著:《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31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漆侠著:《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32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漆侠著:《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34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漆侠著:《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44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①[美]钱存训:《钱存训博士序》。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姚福申著:《中国编辑史》,第16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曹之著:《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韩仲民著:《中国书籍编纂史稿》,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②魏隐儒编著:《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③来新夏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④肖东发主编:《中国编辑出版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⑤宿白著:《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⑥郑士德著:《中国图书发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美]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第14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李致忠著:《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③李致忠著:《宋版书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①[清]黄丕烈、王国维等撰:《宋版书考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②周宝荣著:《宋代出版史研究》,第8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③周宝荣著:《宋代出版史研究》,第15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④周宝荣著:《宋代出版史研究》,第16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⑤林平著:《宋代禁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⑥祝尚书著:《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⑦祝尚书著:《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⑧李国玲编著:《宋僧著作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⑨王肇文编:《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姜锡东著:《〈近思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姜锡东著:《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①姜锡东著:《〈近思录〉研究》,第242页,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张围东著:《宋代类书之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③黄复山著:《王安石〈字说〉之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④长沢规矩也著、邓衍林译:《宋元刊本刻工名表初稿》,《图书馆学季刊》,1934年9月,第8卷第3期。
    ⑤宿白:《南宋的雕版印刷》,初刊于《文物》,1962年第1期。收入《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一书时略有修订。
    ⑥张秀民:《南宋(1127~1279年)刻书地域考》,《图书馆》,1963年第3期。
    ⑦张秀民:《宋元的印工和装褙工》,《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第113~117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①曹之:《朱熹与宋代刻书》,《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②马刘凤、张加红:《朱熹与刻书》,《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4期。
    ③肖东发:《建阳余氏刻书考略》,《文献》,1984年第3期、第4期,1985年第1期。
    ④徐枫:《论宋代版权意识的形成和特征》,《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⑤祝尚书:《论宋代的图书盗版与版权保护》,《文献》,2000年第1期。
    ⑥顾宏义:《宋代国子监刻书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4期。
    ①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禁约编》,《文献》,2003年第3期、第4期。《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北宋)》,2004年第1期、第3期。《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地理(南宋)》,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期。
    ②袁逸:《唐宋元书籍价格考——中国历代书价考之一》,《编辑之友》,1993年第2期。
    ①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雕版印刷源流》,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②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活字印刷源流》,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③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历代刻书概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④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装订源流和补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⑤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60年版。
    ⑥陈坚、马文大撰辑:《宋元版刻图释》,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⑦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⑧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⑨《中华再造善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开始出版。
    ⑩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1《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版。
    12《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
    13《书目题跋丛书》出版说明。[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
    14[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
    15陶湘、王文进、佚名编:《涉园所见宋版书影文禄堂书影宋元书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珍稀古籍书影丛刊之三,2003年版。
    16贾贵荣、王冠辑:《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7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方建新编:《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①传播一词,宋代已经出现,义同现在传播学之“传播”。如史称:“比来,有司防禁不严,遂有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谓之小报。始自都下,传之四方。……近年有所谓小报者……以无为有,传播于外。”([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五、一二六,655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又如《侯鲭录》记载,滕元发偷烹寺犬食之并被人胁作《滕先生偷狗赋》,即日“传播诸郡”。([宋]赵令畤撰:《侯鲭录》卷七,第176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第4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②[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版。
    ④[加拿大]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美]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①关于宋代书籍出版业发展原因及历史背景,参见拙作《宋代书籍出版发展与繁荣原因探析》,《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2期。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拾玖)卷六《服胡麻赋第四十八》,第3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宋]史尧弼撰:《莲峰集》卷三《策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④[宋]陆游撰:《陆游集》卷十四《吕居仁集序》,第2102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⑤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第2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⑥陈寅恪著:《寒柳堂集》之《论〈再生缘〉》,第72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①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第205~20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第205~20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183~186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①[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183~186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②[美]汤普逊著,耿淡如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第378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③[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五笔》卷七《国初文籍》,第8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第12798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第35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⑥[宋]陆游撰:《陆游集·渭南文集》卷二十六《跋历代陵名》,第2232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①[宋]王明清撰:《挥麈录·前录》卷一,第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②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第4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③[宋]欧阳修撰:《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八《论雕印文字札子》,第1637~1638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④[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四十一《成都府朝真观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⑤[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续录》卷三《储藏》,第174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⑥[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三十四《赠鬻书人杨良甫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⑦[元]丘濬撰:《大学衍义补》卷九十四,《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卷八,第11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一景德二年九月戊午,第136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夏其峰整理汇集出宋代刻印图籍4600余种,宋代刻工6000余名。夏其峰著:《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版。
    ④姜锡东先生在《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一书中对宋代商业资本有充分而精彩的论述,可参阅。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①[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一百九十八《程元成给事》(绍熙四年),《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②[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史部十四《崇文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③对《宋史·艺文志》的研究,可参考陈乐素先生著《宋史艺文志考证》一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会要辑稿》中此字漫漶不清,一般认作“仅”字,则上下文语意不统一。又有写作“谨”字者,似属臆改。笔者认其为“僈”,通“漫”,大意相当于自然增长。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一,第2972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玉海》《群书考索》亦有记载。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四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壬辰,第1694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四》,第245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之二六,第224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4《监本书籍》,第182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④[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续录》卷三《储藏》,第174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⑤张秀民著:《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⑥宿白:《南宋的雕版印刷》,《文物》,1962年第1期。
    ①[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十三,第250页,中华书局,1089年版。
    ②[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十四,第285页,中华书局,1089年版。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五、一二六,655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宋]赵升撰:《朝野类要》卷四《朝报》,第88~89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⑤[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第364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⑥[宋]王称撰:《东都事略》卷四十四《陈尧叟传》,第663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①[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一《在北题壁》,第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关于中国古代题壁文化,刘金柱先生有专门而精湛的研究,参见其《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答刁景纯二首》,第171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儒家书籍之出版,此处不论,仅取其三教并举之意域。
    ①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宋藏遗珍》(壹)之《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第437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
    ②汪圣铎先生在《宋代政教关系研究》一书中对该问题有充分而精彩的论述,可参阅。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太平兴国七年六月丙子,第522~52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太平兴国七年七月癸卯,第524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宋藏遗珍》(拾玖),《宋藏遗珍》(贰拾),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
    ③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宋藏遗珍》(拾玖),第15595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平兴国八年十月甲申,第554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平兴国八年十月甲申,第554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宋藏遗珍》(拾玖),第15587~15624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一咸平五年正月壬寅,第1107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五咸平二年八月丙子,第961~96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开宝二年五月戊辰,第22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一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己卯,第159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淳化四年十月丙午,第75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七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第151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七至道元年正月乙丑,第80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日]内藤湖南著:《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卷《支那上古史·绪言》。钱婉约著:《内藤湖南研究》,中华书局,第101~102页,2004年版。
    ②[日]内藤湖南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第1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之《论韩愈》,第2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①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之《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第2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②姜锡东:《宋代真理学的构件和后世的取舍》,《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①[加]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第3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加]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第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唐]元稹撰:《白氏长庆集序》,《元氏长庆集》卷五十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六》,第35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③[宋]叶梦得撰:《石林燕语》卷八,第11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四十三《明宗纪》引《五代会要》,第588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该处还引用了《爱日斋丛鈔》《通鉴》《挥麈录》《五代史补》《猗觉寮杂记》《两朝国史》《柳氏家训》《石林燕语》等书同一记载,反映了薛居正等对雕版印书及其伟大作用问题的充分关注,所谓“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讬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⑤[宋]王钦若等编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第六百八《学校部·刊校》,第7018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①[宋]王钦若等编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第六百八《学校部·刊校》,第7018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②[宋]王钦若等编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第六百八《学校部·刊校》,第7018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③[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第9495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④[宋]王钦若等编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第六百八《学校部·刊校》,第7018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⑤[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五十六《和凝传》,第64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第9495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七十九《西蜀孟氏》,第13894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国际汉学界也有相同观点。如美国汉学家包弼德认为:“宋代在通过当代技术使文化传统得以利用,以及对‘学’的传播(这些标准本文献被传播到州和县)上,都超过了他们的五代前辈。”[美]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第15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乾德三年三月乙未,第15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建隆三年二月壬寅,第6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太祖:“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第15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甲戌,第17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开宝元年四月丙子,第20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甲戌,第17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⑥[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甲戌,第17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⑦[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八月己丑,第17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甲戌,第17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甲戌,第17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乾德四年五月甲戌,第17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一,第20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⑤[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开宝元年四月丙子,第201~20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⑥[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开宝六年五月甲戌,第30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⑦[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太平兴国七年十月辛酉,第52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⑧[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太平兴国七年十月辛酉,第52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平兴国八年正月己卯,第53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壬申,第55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庚辰,第55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雍熙元年正月壬戌,第57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六嘉祐二年八月乙巳,第448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雍熙元年正月丁丑,第57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雍熙元年九月,第587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雍熙元年十月甲申,第58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九端拱元年三月甲子,第65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淳化二年二月戊寅,第71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王应麟撰:《玉海》卷五五《淳化赐儒行篇》,第1054页,广陵书社,2003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六淳化五年八月甲午,第79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二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乙亥,第1635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七大中祥符五年五月癸酉,第1764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四咸平二年三月庚寅,第935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⑥[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咸平四年十月甲子,第108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一景德二年九月戊午,第136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所列书籍以编辑出版时间为序,没有明确时间者列后。
    ③[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270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1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3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〇熙宁四年二月戊寅,第5360页。卷二二八熙宁四年十二月辛酉,第555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六》,第332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左司廊局,文献失考。应为宫廷中御用供奉机构。此处“左司廊局内曹掌典”,应为具体掌管典籍之职。岳珂《桯史》中“廊食”条似可参考,中华书局,1981年版。左司廊局刻书属于宫廷刻书。
    ⑥[清]于敏中编:《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三《春秋经传集解》。《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七),第258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宋]陈骙撰:《南宋馆阁续录》卷六,第222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②修内司为北宋所设皇宫中营造制作机构,隶属将作监,专门掌管皇宫所需物质生产制作事务。今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玉勒子,上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文字,十分精美。该件玉器落款为“皇宋宣和元年冬十月修内司玉作所虔制”。据此可推知,修内司中应设有书籍雕印之专门作坊。修内司刻书属于宫廷刻书。
    ③[宋]周密撰:《齐东野语》卷十《混成集》,第18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德寿宫原为秦桧旧第。秦桧败亡后收归官有,改筑新宫。1162年,高宗移居新宫,并改名“德寿宫”。1189年,孝宗内禅退居德寿宫。德寿宫中有德寿殿。因此,德寿宫刻书即皇室刻书。岳珂记载:“德寿在北内,颇属意玩好。孝宗极先意承志之道,时网罗人间,以供怡颜。”据此可窥知德寿殿刻书之文化生态环境。岳珂撰:《桯史》卷二《行都南北内》、卷四《寿星通犀带》,第13页,第
    4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又,“德寿宫、德寿殿二额,皆寿皇御书”[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卷二,第20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⑤[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补订、傅熹年整理:《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三《经部》十,第180页,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⑥[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六》,第320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正月甲子,第3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乾德元年七月己卯,第9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乾德二年二月戊申,第121~12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乾德五年四月戊寅,第19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开宝六年四月辛丑,第29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开宝六年四月戊申,第30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开宝六年四月戊申,第30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⑥[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开宝六年十二月戊申,第31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⑦[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开宝七年十月甲子,第32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⑧[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三月戊寅,第40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十二月丁卯,第46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太平兴国六年十月丙戌,第50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癸酉,第50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平兴国八年六月戊申,第547~54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雍熙三年十一月乙丑,第625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雍熙三年十二月乙未,第625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八雍熙四年十月庚寅,第64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端拱二年六月丁丑,第68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三淳化三年五月甲午,第73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五淳化五年四月丙戌,第77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三咸平元年正月甲戌,第90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三咸平元年十二月丙午,第92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咸平四年九月丙戌,第107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咸平四年九月丁亥,第107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三咸平五年十月己卯,第115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七景德四年十一月庚辰,第1506,1518~151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九景德二年四月戊戌,第132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景德二年五月戊辰,第133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景德二年五月丁巳,第133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一景德二年九月癸亥,第1367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一景德二年九月丁卯,第1367~136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一景德二年十月庚辰,第136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二景德三年四月丙子,第1394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⑥[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三景德三年五月丙辰,第140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景德四年四月丁丑,第145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七景德四年十二月乙未,第150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周必大撰:《文苑英华跋》。[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亥,第152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一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己卯,第1590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四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壬辰,第1694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四》,第211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五二,第2780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关于馆阁校勘问题,可参考李更著《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③[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四》,第213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四》,第21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270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⑥[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四》,第219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卷二十四,第20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②[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卷二十四,第20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③[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卷一,第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④[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卷十一,第9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⑤[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卷一,第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⑥[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卷一,第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之一二,第2222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陈骙、佚名撰:《南宋馆阁录》卷三《储藏》,第23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②[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第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建隆三年六月辛卯,第6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六十五《职官五》,第3916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宋]章如愚编撰:《群书考索·续集》卷三十五《宋馆阁》,第111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王应麟辑:《玉海》卷四十三《景德群书漆板·刊正四经》,第814页,广陵书社,2003年版。
    ⑤[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第12798页,1977年版。
    ⑥[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景德二年五月戊辰,第133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丙辰,第109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②[宋]汪藻著、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第1792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三《钦宗纪》,第436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4《监本书籍》,第182页,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68年版。
    ⑤陈坚、马文大撰辑:《宋元版刻图释》,第62页,学苑出版社。此书现藏日本杏雨书屋。
    ⑥[宋]王应麟辑:《玉海》卷四十三《景德群书漆板·刊正四经》,第814~815页,广陵书社,2003年版。
    ⑦[宋]洪迈撰:《容斋随笔·续笔》卷十四《周蜀九经》,第3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⑧[宋]魏了翁撰:《六经正误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五代史纂误》,第1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五元祐五年七月戊子,第1072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二绍兴二十九年六月己巳,第5955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①[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二《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第27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一十八《职官五》,第3916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81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②王国维著:《王国维遗书》(十二)之《两浙古刊本考》,第1页,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六熙宁八年六月辛巳,第652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王应麟撰:《玉海》卷四十二《咸平校定七经疏义》,第803页,广陵书社,2003年版。
    ⑤[唐]贾公彦等撰:《仪礼疏》,《四部丛刊续编》(一),上海书店,1984年版。
    ⑥[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三,第60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⑦[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4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4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第3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3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子部一《仲景全书四种》,第594~59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4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监本书籍》,第115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真宗天禧元年九月癸亥,第2082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宋]陈师道撰:《后山集》卷十《论国子卖书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子部一《仲景全书四种》,第59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王国维撰:《王国维遗书》(十一)之《五代两宋监本考》,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①[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卷三《储藏》,第174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②[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卷三《储藏》,第24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①[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三,第75~77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张淏撰:《会稽续志》卷八,第6537页,《宋元地方志丛书》一○,台北,大化书局,1980年版。
    ②公使库书籍出版一览表中有3种路级公使库出版书籍,因为数量少,故不在路级机构出版中单论,特此说明。
    ③[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七《公使库》,第394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①[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卷三,第29~3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此条史料对于解释后文朱熹弹劾唐仲友案亦具有重要价值。
    ②[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三《国用一》,第28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九熙宁四年正月己酉,第5328页,中华书局,1990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十四元祐二年正月乙丑,第9592页,中华书局,1990版。
    ①王国维著:《王国维遗书》(十一)之《五代两宋监本考》,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②[宋]王琪撰:《增修王原叔编次杜诗后记》,[宋]黄希原、黄鹤撰:《补注杜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直斋书录解题》:“《杜工部集》二十卷。唐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剑南节度参谋襄阳杜甫子美撰。案:唐志六十卷,小集六卷。王洙原叔蒐裒中外书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五篇,古诗三百九十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别录杂著为二卷,合二十卷。宝元二年记,遂为定本。王琪君玉嘉祐中刻之姑苏,且为后记,元稹墓铭亦附第二十卷之末。又有遗文九篇,治平中太守裴集刋附集外。蜀本大略同,而以遗文入正集中,则非其旧也。世言子美诗集大成而无韵者几不可读,然开天以前文体大略皆如此。若三大礼赋,辞气壮伟,又非唐初余子所能及也。”[宋]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第4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张元济:《宋本杜工部集》跋,《续古逸丛书》(集部),第34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宋]郑虎臣编:《吴都文萃》卷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按唐仲友六状》,第825~8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第20页,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
    ②[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三,第64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陈坚、马文大撰辑:《宋元版刻图释》,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诸家所考主要依据现存古籍以及明清著名版本学、目录学著作记载作者知见。
    [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43~145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叶昌炽有云“宋时诸州公使库,刻书常有羡余缗”。[清]叶昌炽撰:《藏书纪事诗》卷一,第
    28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①[宋]曾穜辑:《大易粹言》第二十册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中华善本再造工程本。又,原书下句为“杭州路儒学教授李洧孙校勘无差”,此乃元代重印时刊语,非宋版原刊语。
    ②白新良著:《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第4页、第10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衡州石鼓书院记》,第37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吕祖谦著:《吕祖谦全集》(第一册)《白鹿洞书院记》,第10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拾贰)《武夷精舍杂咏并序》,第5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宋]朱熹撰:《朱子全书》(拾贰)《崖边积雪取食甚清次敬夫韵》,第3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⑤[宋]朱熹撰:《朱子全书》(拾贰)《过高台携信老诗集夜读上封方丈次敬夫韵》,第3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卷八《武夷精舍》,《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三,第74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第3604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宋]章如愚编撰:《山堂考索》后集卷二七《士门》,第61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宋]葛胜仲撰:《丹阳集》卷一《乞以学书上御府并藏辟雍札子》,《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拾肆)卷十九《语孟纲领》,第6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李性传撰:《朱子语类·序》。[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一),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③[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三,第64~74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王明清撰:《玉照新志》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第39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宋]陆游撰:《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二十五《秋日郊居》,第691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九熙宁五年正月戊戌,第5570页,中华书局,1990版。
    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四熙宁六年四月辛卯,第5938页,中华书局,1990版。
    ①《三经新义》在阐释、编辑及出版过程中,王安石同吕惠卿主要就《诗义》之阐释及新旧版本问题产生了激烈的意见纠纷乃至思想冲突,二人由合作走向反目,告状至神宗,尤其是吕惠卿,更是极力为自己申诉。但是由于具体阐释内容至今无从知晓,因而难于对这一重要的著作及编辑案件作出清楚研究。又,《三经新义》除了国子监版外,书肆亦及时出版并广泛销售,不仅出版初版,而且及时出版所谓的新改本。详情见[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八熙宁八年九月辛未,第6563~6567页,中华书局,1990版。
    ②[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八《文公王临川先生安石》,第323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宋]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第430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六熙宁八年七月癸酉,第6525页,中华书局,1990版。
    ②[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第282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第68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第717~718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第804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第731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第754~755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第782~783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宋]岳珂撰:《桯史》卷二《犇麤字说》,第1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④[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第1487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引《靖康纪闻》语,第1487页,四川大学出版社,
    ①[宋]李心传编:《道命录》卷四《汪勃乞戒科场主司去专门曲学》,第123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六册)彩图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四册),第59~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②宿白著:《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第137页书影,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③宿白著:《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第155页书影,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①[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60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①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二册)彩图一一,第332~3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卷十,第12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卷下,《全宋笔记》(第二编十),第211~212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②[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三,第77~85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叶氏原文有“岳珂之相台家塾刻《九经》、《三传》”一语,然据张政烺先生考证,所谓《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乃元初宜兴岳浚据廖莹中世綵堂木校正重刻,与岳珂无涉。这一考证结论已得学界公认,故此处删去。具体考证,见张政烺先生《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文,载《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三,第85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书临漳所刊四子后》,第24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陆)《论语集注》,第1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第1~2页,1985年版。
    ③[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第25~27页,1985年版。
    王懋竑:《朱熹年谱·附录一:朝奉大夫文华阁待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书临漳所刊四子后》,第38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书徽州婺源县中庸集解板本后》,第38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书临漳所刊四经后·春秋》,第3890~38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书徽州婺源县中庸集解板本后》、《书徽州婺源县周子通书板本后》,第3839~38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书徽州婺源县中庸集解板本后》,第38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马刘凤、张加红:《朱熹与刻书》,《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4期。
    ①[宋]朱熹撰:《朱熹集》卷二十六《与杨教授书》,第1091~1093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书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跋尾后》,第3870~38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朱熹书籍编辑出版中以“义理”校雠的思想,直接继承自汉代,即汉学,而非宋学或理学之独创——并非空穴来风。例如刘向、刘韵父子之《七略》、《别录》即贯穿了儒家“义理”的思想原则。《晏子》书录云:“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晏子春秋》卷首)。《说苑》书录中批评部分篇章“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四部丛刊影印明钞本《说苑》卷首)。学界一般认为宋学乃汉学之反动,其实并不尽然,宋学有资于汉学,岂只此一显例耶!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跋方季申所校韩文》,第39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书韩文考异前》,第36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韩文考异序》,第36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与方伯谟》,第20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叁)《答巩仲至》,第3106页、第3107页、第3110页、第31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张南轩文集序》,第36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胡季随》,第25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胡季随》,第25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滕德章》,第22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周子太极通书后序》,第3628~36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吴伯丰》,第2422~24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吴伯丰》,第24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叁)《答林德久》,第29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书楚辞叶韵后》、《再跋楚辞叶韵》,第3891~38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伍)《刘德脩》,第48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许顺之》,第17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许顺之》,第17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藤德章》,第22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壹)《答吕伯恭》,第14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壹)《答吕伯恭》,第14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按唐仲友第三状》、《按唐仲友第六状》,第836页、第8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滥用公使库钱,被视为严重的渎职犯罪行为。如《涑水记闻》记载:“滕宗谅知泾州,用公使钱无度,为台谏所言,朝廷遣使者鞫之。宗谅闻之,悉焚公使历。使者至,不能案,朝廷落职徙知岳州。”滕氏以此为鉴,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十,第196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范仲淹撰《岳阳楼记》称之,千古流芳。
    ②[宋]周密撰:《齐东野语》,第323页、第374~37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叁)《答刘君房》,第28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叁)《答王晋辅》,第29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⑤[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叁)《答吴斗南》,第28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吕子约》,第21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沈叔晦》,第25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壹)《乞颁降礼书状》,第929~9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贰)《答何叔京》,第18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伍)之《学古》,第49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清]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卷一《春秋经传集解》提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七),第14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清]丁日昌撰,路子强、王雅新标点:《持静斋书目》卷四,第4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②[清]莫友芝撰:《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卷一《韩昌黎集》。贾贵荣王冠辑:《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第一册),第280~28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③[清]王士祯撰:《居易录》卷十七、卷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元]陆友仁撰:《研北杂志》卷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④[宋]周密撰:《齐东野语》卷十二《贾相寿词》,第22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⑤[宋]周密撰:《志雅堂杂抄》。[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八,中国书店,1986年版。
    ⑥[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七十四,第13783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宋]周密撰:《癸辛杂识》,第84~85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宋]周密撰:《癸辛杂识》,第86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宋]周密撰:《志雅堂杂抄》。[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八,中国书店,1986年版。
    ①[宋]周密撰:《癸辛杂识》,第7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宋]周密撰:《癸辛杂识》别集下“药州园馆”,第28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③张政烺:《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丁瑜:《至臻至美的“郇斋”藏书回归记》,《艺术市场》,2004年第11期
    ①[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四十一《成都府朝真观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②[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八绍兴二十五年三月戊辰,第5368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③[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三十四《赠鬻书人杨良甫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④[美]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第143~14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三,第85~8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表后“秦中”、“晋中”二者原文如此,但不在其时宋朝版图之内。
    ①[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三,第8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欧阳修撰:《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八《论雕印文字札子》,第1637~1638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建炎元年二月丁巳,第197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③[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十九,第6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④[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五,第7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⑤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53页书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①[宋]叶梦得撰:《石林燕语》卷八,第11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第五册)卷八十九《建阳县厅续题名》,第231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第37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十一《福建转运提举置司》,《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⑤[宋]熊禾撰:《勿轩集》卷四《书坊同文书院上梁文》,《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⑥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87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⑦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104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⑧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一册),第266页书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⑨[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诸儒鸣道集》,第55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⑩[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诸儒鸣道集》,第59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三八,第6514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四七,第6519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四八,第6519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五一,第6571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五一,第6571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八绍兴二十五年三月戊辰,第5368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上引孙仲鳌、蔡宙等人言论,又见李新传《道命录》卷四,第133~134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十五《孝宗本纪三》,第672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五,第655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魏了翁称:“予无他嗜,惟书癖殆不可医。临安鬻书人陈思多为予收揽散逸,扣其书顛末,輒对如響。一日,以其所梓《圣宋群贤小集》见寄,且求一言,盖屡却而请不已,发而眎之,珠玉琳瑯,粲然在目。呜呼,贾人闚书于世而善其事若此,可以为士而不如乎,抚卷太息,书而归之。绍定三年夏四月鹤山魏了翁。”《兩宋名贤小集原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集类,《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⑤[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四十八《芸居乙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二之《赠卖书陈秀才》,第15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方回生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则认识陈氏父子为21~25岁,记载当可信。
    ②[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第843~8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①[宋]叶绍翁撰:《四朝闻见录》丙集,第96~97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二《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一》,第47~56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赠陈起》,第21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宋]赵师秀撰:《赠卖书陈秀才》。[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卷四十二,第15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版。
    ②[宋]叶绍翁撰:《赠陈宗之》。[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③[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赠陈起》,第21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宋]吴文英撰:《梦窗丙稿》卷三《丹凤吟·赋陈宗之芸居楼》,《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⑤[宋]危稹撰:《巽斋小集》之《赠书肆陈解元》。[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六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⑥[宋]许棐撰:《梅屋集》卷一之《赠陈宗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⑦[宋]许棐撰:《梅屋集》卷四之《陈宗之叠寄书籍小诗为谢》,《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⑧[宋]叶绍翁撰:《赠陈宗之》。[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⑨[宋]张彦发撰:《夏日从陈宗之借书偶成》。[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六十八,《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宋]郑斯立撰:《赠陈宗之》。[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三)卷六十四,第16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②[宋]杜耒撰:《赠陈宗之》。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五四)卷二八二三,第336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③[宋]周文璞撰:《赠陈宗之》。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五四)卷二八二四,第337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④[宋]黄简撰:《秋怀寄陈宗之》。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五四)卷二八三五,第337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⑤[宋]周端臣撰:《挽芸居二首》。[宋]陈起编:《江湖后集》卷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按:四库馆臣题陈起编,然陈起不可能将自己的挽诗编入,故《后集》有可能由陈起子续芸编辑。
    ⑥[宋]黄文雷撰:《挽芸居》。[宋]陈起编:《江湖后集》卷二十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按:四库馆臣题陈起编,然陈起不可能将自己的挽诗编入,故《后集》有可能由陈起子续芸编辑。
    ①[清]丁丙著:《武林坊巷志》(第七册),第68~6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陈起,又称陈宗之、陈秀才、陈道人。其子名陈续芸,又称陈解元。陈思为另一出版家。详细考证见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二《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一》,第47~56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又,方回记载“此所谓卖书陈彦才,亦曰陈道人。宝庆初以‘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诗为史弥远所黥。诗祸之兴,捕敖器之、刘潜夫等下大理狱,郑清之在琐闼止之。予及识此老,屡造其肆。别有小陈道人,亦为贾似道编管。”可知小陈道人为对另一陈姓卖书人之俗称。[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二《赠陈起》,第1534~15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③[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第47~60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四集部三,第126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清]丁丙著:《武林坊巷志》(第七册),第7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肖东发:《建阳余氏刻书考略》,《文献》,1984年第3期、第4期,1985年第1期。
    ②[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二,第46~47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二之《宋建安余氏刻书》,第42~4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②傅璇琮主编、龚延明、祖慧编撰:《宋登科记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①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56~5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②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5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版)第10条规定:“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发行,本章主要指非商业意义之书籍传播,如皇帝颁赐、政府配发。销售,主要指商业销售、市场销售。贸易,主要指宋朝对辽、金、西夏政权,及日本、高丽、交趾等国的书籍输出。
    ②[宋]王暐撰:《道山清话》,《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③[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引《靖康纪闻》语,第1487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第5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第37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宋]岳珂撰:《愧郯录》卷九《场屋编类之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④[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第35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宋]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十三《团行》、《铺席》,第340页,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版。
    ⑥岳珂撰:《桯史》卷二《东坡属对》,第16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十九元丰元年四月庚申,第706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四七,第6505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宋]苏辙撰:《苏辙集》卷四十二《论北朝所见于朝廷不便事》,第747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④[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五十三《答陈传道五首》之三,第157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宋]岳珂撰:《桯史》卷十一《尊尧集表》,第13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九,第165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③[俄]捷连提耶夫—卡坦斯基著,王克孝、景永时译:《西夏书籍业》,第116~117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引文中之中国指宋朝。
    ④[俄]捷连提耶夫—卡坦斯基著,王克孝、景永时译:《西夏书籍业》,第129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⑤[俄]捷连提耶夫—卡坦斯基著,王克孝、景永时译:《西夏书籍业》,第117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⑥[俄]捷连提耶夫—卡坦斯基著,王克孝、景永时译:《西夏书籍业》,第123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宋]熊禾撰:《勿轩集》卷四《书坊同文书院上梁文》,《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九十一《外国七》,第14131页、第14135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宋]杨亿口述、黃鉴笔录、宋庠整理,李裕民辑校:《杨文公谈苑》之“寂照”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第237~288页、第293~382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外国三》,第14039页、第14040页、第14041页、第14044页、第14048页、第1404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三十五《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三首》,第100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三十五《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三首》,第994~1001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宋]范镇撰:《东斋记事》附录一《新罗》,第5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韩]郑麟趾、金宗瑞等撰:《高丽史》(上)《世家》卷第十《宣宗》,第212~213页,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版。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八十八《交趾》,第14070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第37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第35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4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宋]沈括撰:《梦溪笔谈》,汤修年之《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⑤[宋]范成大纂修、汪泰亨等增订:《吴郡志》卷六《官宇》,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二十九《乞赐州学书板状》,第839~84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第288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第288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③[宋]朱弁撰:《曲洧旧闻》卷四《穆伯长自刻韩柳集鬻于相国寺》,第142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④[宋]苏颂撰:《苏魏公文集》(下)附录一《魏公谭训》卷第八《恬淡器玩饮膳》,第1166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⑤[宋]苏颂撰:《苏魏公文集》(下)附录一《魏公谭训》卷第八《恬淡器玩饮膳》,第1168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⑥[宋]王得臣撰:《麈史》卷中《论文》。《全宋笔记》(第一编十),第53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①[宋]魏泰撰:《东轩笔录》卷三,第30~3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宋]岳珂撰:《桯史》卷十三《武夷先生》,第152~153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三《寺东门街巷》,第301页,中华书局,2006版。
    ④[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三《诸色杂卖》,第373页,中华书局,2006版。
    ⑤[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二《潘楼东街巷》,第163~164页,中华书局,2006版。
    ⑥[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第37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5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②[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六,第143~145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苏辙撰:《苏辙集》卷四十二《论北朝所见于朝廷不便事》,第747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②[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十《十二月》,第943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四景德三年九月壬子,第1425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54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②[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57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③[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57~258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④[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62~263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⑤[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71~272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庚寅,第40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②[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一》,第7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二》,第80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二》,第81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关于宋代物价,可参考汪圣铎先生:《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载《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①袁逸:《唐宋元书籍价格考》,《编辑之友》,1993年第2期。不过,袁逸先生认为《杜工部集》一书赢利超过“数千湣”,疑有误!因为该书销售所得抵偿所假“省库钱“即“数千湣”。成本(支用公使库钱)不明,原文中“羡余”二字所指是否扣除了该成本,也不明。(原文见第二章上之“公使库书籍出版”)
    ②[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57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③[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72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八之二,第5467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⑤[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68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⑥[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四十九《与谢民师推官书》,第141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⑦[宋]苏轼撰:《东坡全集》卷七十四《答毛滂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33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54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52~15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52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4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②[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5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6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④[清]丁申撰:《武林藏书录》卷末《释道经版》。《丛书集成续编史部》(第66册),第6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①[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活人事证药方二十卷》,第59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活人事证药方二十卷》,第59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第一册),第22~2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2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①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31~3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②[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八《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第153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5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现藏辽宁省图书馆。
    ①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5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册,第910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现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③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册,第932~933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现藏日本蓬左文库,日本重要文化财。
    ④[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4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六,第14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大方广佛华严经》,第86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妙法莲华经七卷》,第868~86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岳珂《桯史》之《售胝足之药》记载一卖脚药人利用皇帝(“供御”、“曾经宣唤”)做招牌的笑料,可与此条互读互证。
    ④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6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①《阅读史》一书作者指出:在中世纪的世俗世界中“印刷术发明前,读写能力并不普及,书本仍属于富有者的财产,为一小撮读者的特权。”[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第142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①宋代雕版书籍之形制特点,参阅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插图珍藏增订版),第115~13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对古代钱币素有研究的业师汪圣铎先生面授指出,南宋孝宗以后钱币上一律为宋体字,基本结束了此前多种字体的时期。
    ①[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二,第33~34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又,宋刊梵夹本《妙法莲花经》七卷,“经文加句读”。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三),第86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第170~177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参见汉斯·史莫勒:《平装本革命》,《朗文出版社250周年(1724~1974)社庆出版史论文集》,伦敦,1974年版。
    ②张秀民:《宋元的印工和装背工》,《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第113~117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③[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第272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之九,第2234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⑤[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续录》,第23~24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一十四礼十七,第2713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1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宋]周密撰:《齐东野语》卷六,第93~10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⑤[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9~19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①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23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39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53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54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⑤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32~33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①[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1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1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2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4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⑤[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2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⑥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第15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徐小蛮、王福康著:《中国古代插图史》,第31、33、38、39、45、46、52、67、68、76页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①[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五,第38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谭其骧:《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之《序言》,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③徐小蛮、王福康著:《中国古代插图史》,第7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①[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三,第96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石志廉:《博物馆藏品:北宋人像雕版二例》,《文物》,1981年第3期。
    ③下引13条资料分别见[清]黄丕烈著、潘祖萌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第5、11、16、23、35、48~49、55、91、93、177、183、186、193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①[清]孙从添撰:《藏书纪要》之《鉴别》,第4页,士礼居,1914年石印本。
    ②[清]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卷一。《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七),第11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③[清]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卷二。《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七),第28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清]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卷二。《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七),第38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⑤[清]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卷三。《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七),第49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⑥[清]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卷三。《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七),第64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⑦[清]江标编:《丰顺丁氏持静宅宋元校抄本书目》。《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第二册),第5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⑧[清]江标编:《丰顺丁氏持静宅宋元校抄本书目》。《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第二册),第5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①[清]江标编:《丰顺丁氏持静宅宋元校抄本书目》。《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第二册),第58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②[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子部四,第88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子部四,第87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第162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167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165页书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①姜锡东著:《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第283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①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六《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第27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法典数字为梁氏所考。
    ②[唐]元稹撰:《白氏长庆集序》,《白氏长庆集序》卷五十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③赵健雄:《敦煌写本〈新集备急灸经〉初探》,《中国针灸》,1986年第1期。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
    ①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7),《崔夫人要女文一本》,第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李致忠:《英伦阅书记》,《文献》,1987年第3期。此件现藏不列颠博物馆。
    ③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55册),第479~480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出版。此件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④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一百四册),条记目录第32页,“有”字九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⑤《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5期,第51页图版。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⑥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55册),第490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出版。此件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⑦[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下》,第56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禁版印时宪书奏》,第630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图录·宋元时期》,第54、107、109、110、111页图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一般认为,凡是未经著作权人(版权人)许可而复制、使用(利用)、销售其作品者,均属盗版。西方法律术语中,piracy即盗印。在版权管理中,凡未经许可而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均被称为piracy。Piratical Edition(盗印版),即盗版。(郑成思著:《版权法》之《版权法名词术语的西文中译及简要释义》,第38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盗版是一种侵犯著作权(版权)的主要行为。海盗行为、假冒文化产品、剽窃均被视为侵犯著作权之犯罪行为。“海盗行为”,现指在文化领域,不经版权所有者授权,不向其支付报酬,在大多数情况下亦不说明作品出处,而复制他人受国内版权法或国际版权公约保护的作品,公开发行。(沈仁干:《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海盗行为”辞条,第13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著作权之犯罪行为可分为三类:侵犯精神权利;侵犯经济权利;对(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的双重侵权。([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第426~439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版)侵犯著作权(版权)主要表现为直接侵犯、间接侵权二种类型,后者一般被称为“共同侵权”(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许多英语国家的版权法也称之为“二次侵权”(SecondaryInfringement)。(郑成思著:《版权法》,第239~24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第32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宋]李觏著:《李觏集》卷二十五,第26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五十三《答陈传道五首》,第157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五十一《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四十六,第149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题记》卷第一三《元建安熊氏本百家注苏诗跋》,6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②[宋]朱熹撰:《朱熹集》(七)之《张南轩文集序》,第3979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五,第655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二六,第650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五一,第6571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潜敷撰:《省斋集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②王云五主编、王懋竑纂订:《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七十辑之《宋朱子年谱》,第65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③[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十九,第438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④[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壹)《答吕伯恭》,第1447~14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⑤[宋]朱熹撰、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五)之《答苏晋叟》,第2810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①[宋]范浚著:《香溪集》卷十八《答姚令声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②[宋]洪迈撰:《容斋随笔·续笔》卷第一,第2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③[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卷十,第12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之八四,第2796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之八六,第2796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之八六,第2797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宋]罗璧撰:《罗氏识遗》卷一《成书得书难》,《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宋]王偁撰:《东都事略》之《目录》,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刊本,现藏台北故宫。
    ①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559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
    ①沈乃文:《〈事文类聚〉的成书与版本》,《文献》,2004年第3期。
    ②[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二《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第27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吕乔年撰:《东莱集》卷首之《东莱吕太史文集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宋]李心传编:《道命录》卷四《张震乞申勅天下学校禁专门之学》,第134页,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版。
    ②王曾瑜著:《锱铢编》,第185~203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卷一,第7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④漆侠著:《宋代经济史》,《漆侠全集》(第四卷),第521~526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第44~45页、第70~7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漆侠著:《宋代经济史》。《漆侠全集》(第四卷),第526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宿白先生《南宋的雕版印刷》一文从书籍“刻工互见”的考古视角对之有过洞察幽微般的考论。《文物》,1962年第1期。
    ①[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第11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又,“书籍”一词宋代使用已经普及。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二四《禁版印时宪书奏》,第6300~630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第239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唐]柳玭撰:《柳氏家训·序》。[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四十三《明宗纪》,第589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①王铭新等修、郭庆琳等纂:《眉山县志》卷十四《艺文志》之《涂长发眉州志序》,汉文石印社代印,民国十二年(1923)版。
    ②祝尚书:《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③[宋]晁公遡撰:《嵩山集》卷五十《眉州州学藏书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④[宋]晁公遡撰:《嵩山集》卷五《古诗二十五首》,《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⑤[宋]蒲叔献撰:《太平御览原序》。《太平御览》,第1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第1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第6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③[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六,第147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4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此处之“蜀刻”,实指眉山所刻。
    ①陈坚、马文大撰辑:《宋元版刻图释》,第344~363页书影,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元]费著撰:《笺纸谱》,《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③祝尚书:《晁公武与宋代四川图书业》,《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④[宋]李心传编:《道命录》卷四,第134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⑤[宋]晁公遡撰:《嵩山集》卷五十《眉州州学藏书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⑥[宋]晁公遡撰:《嵩山集》卷五《古诗二十五首》,《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⑦[宋]蒲叔献撰:《太平御览原序》。《太平御览》,第1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八十九《地理五》,第2210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建安为建宁府附郭县,与建阳县同为刻书中心。文献中时有将二者混称者。
    ③[宋]李心传编:《道命录》卷四,第134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④[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二,第46~47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⑤[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卷二,第4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上)卷十一《建宁府》,第181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十九《建阳县厅续题名》,第231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宋]熊禾撰:《勿轩集》卷四《建阳书坊同文书院》,《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④[宋]熊禾撰:《勿轩集》卷四《书坊同文书院上梁文》,《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⑤[宋]朱熹撰:《朱子全书》(贰拾肆)《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第37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宋本)《明公书判清明集》之《已有亲子不应命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王曾瑜、陈智超、吴泰点校:《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资料》(第一辑),第38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⑦明景泰《建阳县志续集·典籍》及嘉靖《建阳县志·书坊书目》列有二个建阳书坊书目,非常珍贵,足资追溯宋时此地刻书之参考。前文称“天下书籍备于建阳之书坊,书目具在可考也。”二目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⑧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第67~6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第6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李瑞良:《福建古代刻书业综述》,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第二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宋]叶梦得撰:《石林燕语》卷八,第11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宋]岳珂撰:《愧郯录》卷九《场屋编类之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①[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刘阳等译:《书籍的历史》,第103~10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第2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第5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第2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第4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第2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第48~4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第5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之《作者序》,费夫贺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之《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部分,第395~51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291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324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上册),第108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①王肇文编著:《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下册),第1544~1545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美]钱存训著、刘祖慰译:《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第352页书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第9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④[清]吕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管庭芬、蒋光煦补:《宋诗钞》(第二册),第1180~1181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五,第7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五,第6558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相对于经史书籍出版及出版总体而言,科技书籍出版的政治地位偏低,出版规格、种类及数量均难以与经史书籍出版相提并论。科技书籍出版,参见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第101~10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④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迄今有以下考古发现及历史记载。1965年,温州白象塔出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专家鉴定为活字印刷品,印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也有专家认为是雕版印刷品。南宋名臣、文人、编辑家周必大于绍熙四年(1193年)“以胶泥铜板”印刷过所著《玉堂杂记》。又,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汴京有人使用蜡板印刷新科状元名单。
    [1][宋]王偁撰.东都事略[M].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刊本,现藏台北故宫.
    [2][清]孙从添撰.藏书纪要[M].士礼居石印本,1914.
    [3][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7.
    [7]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9][韩]郑麟趾、金宗瑞等撰.高丽史[M].亚细亚文化社,1972.
    [10][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宋]陆游撰.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3][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4][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宋]王称撰.东都事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16][宋]李清照撰、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7][宋]王称撰.东都事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18][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20][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宋]施宿等撰:嘉泰会稽志[M]、张淏撰:会稽续志[M]、“宋元地方志丛书”,台北:大化书局,1980.
    [22][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3][宋]李觏著.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4][宋]吴自牧撰.梦粱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
    [25][宋]李心传编.道命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
    [26][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7]黄永武编.敦煌宝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
    [28][清]吕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管庭芬、蒋光煦补.宋诗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9][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3][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4][唐]贾公彦等撰.《仪礼疏》。四部丛刊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4.
    [35][宋]叶梦得撰、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6][宋]范成大纂修、汪泰亨等增订.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7][宋]陈师道撰.后山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1986.
    [38][明]陶宗仪纂.说郛[M].北京:中国书店,1986.
    [39][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0][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1][明]丘浚撰.大学衍义补[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
    [42][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3][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4][宋]苏颂撰.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5][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6][清]黄丕烈著,潘祖萌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7]叶昌炽著、王欣夫补正.藏书记事诗附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8][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9][清]傅增湘撰.藏园群书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0][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1][宋]苏辙撰,高秀芳、陈宏天点校.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2][清]丁丙著.武林坊巷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53][宋]章如愚编撰.山堂考索[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4][宋]章如愚编撰.群书考索·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5][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6][宋]陈元靓撰.事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7][宋]杨亿口述、黃鉴笔录、宋庠整理,李裕民辑校.杨文公谈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8][清]丁申撰.《武林藏书录》。丛书集成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59][宋]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0]学海类编[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
    [61][宋]周辉撰、刘永翔点校.清波杂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2][宋]洪迈撰.容斋续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3][宋]朱熹撰.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64][宋]洪迈撰.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5]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6][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7][宋]佚名撰.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8][宋]陈骙撰.南宋馆阁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9][宋]陈骙、佚名撰.南宋馆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0]王懋竑编.朱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1][宋]赵汝愚撰.宋朝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2][清]叶昌炽撰.藏书纪事诗[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73]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4]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5][宋]程俱撰、张富祥点校.麟台故事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6][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7]法藏敦煌西域文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8][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9][宋]王明清撰.挥麈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80][清]徐松辑,苗书梅等点校、王云海审订.宋会要辑稿·崇儒[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81]宋元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2]《续古逸丛书》(集部)宋本杜工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83][宋]朱弁撰.曲洧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4][宋]朱熹撰.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5][宋]王应麟撰.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3.
    [8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87]贾贵荣、王冠辑.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8][宋]祝穆撰.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9][宋]沈括撰.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90][清]江标编.丰顺丁氏持静宅宋元校抄本书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91][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2][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3][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4][宋]王钦若等编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95]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6][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7][宋]曾穜辑.大易粹言[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中华善本再造本.
    [98][宋]吕祖谦辑.皇朝文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中华善本再造本.
    [99][宋]赵升撰.朝野类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0]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01][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2][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3][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04][宋]汪藻著、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05][宋]吕祖谦撰.吕祖谦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106]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107][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补订、傅熹年整理.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8]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9]夏其峰著.宋版古籍佚存书录[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110][唐]元稹撰.白氏长庆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11][宋]史尧弼撰.莲峰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12][宋]魏了翁撰.鹤山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13][宋]晁公遡撰.嵩山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14][宋]叶釐撰.爱日斋丛抄[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15][宋]罗璧撰.罗氏识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16][宋]葛胜仲撰.丹阳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17][宋]郑虎臣编.吴都文萃[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18][宋]黄希原、黄鹤撰.补注杜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19][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0][宋]刘克庄撰.后村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1][宋]岳珂撰.愧郯录[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2][宋]熊禾撰.勿轩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3][宋]苏轼撰.东坡全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4][宋]范浚著.香溪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5][宋]廖行之撰.省斋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6][宋]吕祖谦撰.东莱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7][宋]潜敷撰.省斋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8][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29][宋]周必大撰.文苑英华[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0][宋]魏了翁撰.六经正误[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1][宋]祝穆撰.方舆胜览[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2][元]陆友仁撰.研北杂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3][元]费著撰.笺纸谱[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4][元]吴澄撰.吴文正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5][明]周复俊撰.全蜀艺文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6][清]王士祯撰.居易录[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7][清]纪昀等撰.崇文总目[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38]文苑英华[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留菴编纂.中国雕版源流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8.
    [2]王铭新等修、郭庆琳等纂.眉山县志[M].汉文石印社代印,1923.
    [3]日本美术研究所编.支那古版画图录[M].东京:大冢巧艺社,1932.
    [4]陈登原著.古今典籍聚散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郑振铎编.中国版画史图录[M].上海:中国版画史社,1942.
    [6]杨寿清撰.中国出版界简史[M].上海: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
    [7]屈万里、昌彼得撰.图书版本学要略[M].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
    [8]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甲编)[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3.
    [9]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
    [10]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1]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2]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3]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4]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
    [16][美]汤普逊著、耿淡如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7][美]卡特著、胡志伟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刘家璧编.中国图书史料集[M].北京:龙门书局,1974.
    [19]钱存训著.中国古代书史[M].香港中文大学,1975.
    [20][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21][日]长呎规矩也撰.図解和漢印刷史[M].东京:汲古书院,1976.
    [22]张秀民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1978年再版.
    [23]方品光编.福建版本资料汇编[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1979.
    [24][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5]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6][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7][日]长呎规矩也撰.长呎规矩也著作集[M].东京:汲古书院,1982~1987.
    [28]王国维撰.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29][日]丹波元胤编.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30]魏隐儒、王金雨著.古籍版本鉴定丛谈[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31]魏隐儒著.中国古籍印刷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32]李致忠著.中国古代书籍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3]黄宽重著.南宋史研究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34]杨绳信编著.中国版刻综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35]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中国书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7.
    [36][法]雅克·勒戈夫、皮埃尔·诺拉主编,郝名玮译.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策——法国新史学发展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37]韩仲民著.中国书籍编纂史稿[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38]张秀民著.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39]郑振铎编.中国古代版画丛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0]周芜编.中国版画史图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41]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2]姚福申著.中国编辑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43]郑成思著.版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4]清人书目题跋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5]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雕版印刷源流(“中国印刷史料选辑”第1辑)[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
    [46]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活字印刷源流(“中国印刷史料选辑”第2辑)[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
    [47]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
    [48]王肇文编.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9]李致忠著.历代刻书考述[M].成都:巴蜀书社,1990.
    [50][美]钱存训著、刘祖慰译.中国科学技术史[M].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1]来新夏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2]徐雁、王燕均编.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3]方广锠著.佛教大藏经史:八——十世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4]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历代刻书概况(“中国印刷史料选辑”第3辑)[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1.
    [55]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图录·宋元时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6]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7][美]钱存训撰.中国书籍、纸墨及印刷史论文集[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
    [58]江澄波、杜信孚、杜永康著.江苏刻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59]罗树宝著.中国古代印刷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3.
    [60]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装订源流和补遗(“中国印刷史料选辑”第4辑)[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
    [61]李致忠著.宋版书叙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62]杜信孚、漆身起编.江西历代刻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63]程焕文编.中国图书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4]张志强著.江苏图书印刷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65]白新良著.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66]肖东发著.中国古代刻书世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67]肖东发主编.中国编辑出版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68]谢水顺、李珽著.福建古代刻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69]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0]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1]张秀民、韩琦著.中国活字印刷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72]潘吉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3]宿白著.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74]曹之著.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5]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76]祝尚书著.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7]任继愈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图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78]周心慧编.新编中国版刻史图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79]郑士德著.中国图书发行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0][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著作权与邻接权[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
    [81]李瑞良著.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2][俄]捷连提耶夫-卡塔斯基著、王克孝等译.西夏书籍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83]李致忠著.古代版印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84]史金波、雅森·吾守尔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5]肖东发著.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6]陈寅恪著.寒柳堂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1.
    [87][美]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88][美]钱存训著.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89]漆侠著.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90]姜锡东著.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1]李际宁著.佛经版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92]陈乐素著.宋史艺文志考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93]宋藏遗珍[M].“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2002.
    [94][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5]涉园所见宋版书影文禄堂书影宋元书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96]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7]方彦寿著.建阳刻书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98]周荣宝著.宋代出版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99][加拿大]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0][加拿大]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1]黄丕烈、王国维撰.宋版书考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02][日]岛田翰撰.汉籍善本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03]李瑞良编著.中国出版编年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04]史金波著.西夏出版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105]张政烺著.张政烺文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6][美]钱存训著、刘祖慰译.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7]祝尚书著.宋人总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8]钱婉约著.内藤湖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9][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刘阳等译.书籍的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0]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拜寺沟西夏方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11]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112]黄永年著.古籍版本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13]张围东著.宋代类书之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5.
    [114]李春棠著.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15]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116]王曾瑜著.锱铢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117][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8]方建新编.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19]李更著.宋代馆阁校勘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120]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1]徐小蛮、王福康著.中国古代插图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2]李国玲编著.宋僧著述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23]孙毓修撰.中国雕板源流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4]李致忠著.中国出版通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125]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126]黄复山著.王安石《字说》之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
    [127]陈坚、马文大撰辑.宋元版刻图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128]刘金柱著.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9]漆侠著.漆侠全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130]傅璇琮主编、龚延明、祖慧编撰.宋登科记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131]汪圣铎著.宋代政教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2]姜锡东著.《近思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3]林平著.宋代禁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1][日]长沢规矩也著、邓衍林译.宋元刊本刻工名表初稿[J].图书馆学季刊,1934,8(3).
    [2]冯汉骥.记唐印本陀罗尼经咒的发现[J].文物参考资料,1957,(5).
    [3]宿白.南宋的雕版印刷[J].文物,1962,(1).
    [4]张秀民.南宋(1127~1279年)刻书地域考[J].图书馆,1963,(3).
    [5]李致忠.唐代刻书考略[J].宁夏图书馆学会通讯,1980,(1).
    [6]石志廉.博物馆藏品:北宋人像雕版二例[J].文物,1981,(3).
    [7]肖东发.建阳余氏刻书考略[J].文献,1984,(3)、(4),1985,(1).
    [8]赵健雄.敦煌写本《新集备急灸经》初探[J].中国针灸,1986,(1).
    [9]安占华.法国书籍史研究简介[J].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1).
    [10]宋立民.北宋时期的校雠机构及其制度[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3).
    [11]李致忠.英伦阅书记[J].文献,1987,(3).
    [12]高信成.我国宋代的图书发行事业[J].出版发行研究,1988,(3).
    [13]曹之.朱熹与宋代刻书[J].武汉大学学报,1989,(2).
    [14]汪圣铎.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J].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15]沈津.美国所藏宋元刻佛经经眼录[J].文献,1989,(1).
    [16]刘少泉.唐宋蜀刻版本述略[J].四川大学学报,1989,(4).
    [17]李国庆.两宋刻工说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0,(2).
    [18]胡慧芬.略论南宋眉山刻本[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3).
    [19]肖东发.规模空前的宋代地方政府刻书事业——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六[J].编辑之友,1991,(2).
    [20]罗伟国.宋蜀刻唐人集见闻[J].浙江学刊,1992,(3).
    [21]袁逸.中国古代的书业广告[J].编辑之友,1993,(1).
    [22]袁逸.唐宋元书籍价格考[J].编辑之友,1993,(2).
    [23]沈津.美国所藏古籍善本述略[J].中国文化,1993,(1).
    [24]阚宁辉.试论坊刻图书的牌记及其广告特色[J].出版与印刷,1993,(2).
    [25]高文超.文化价值:宋代编辑繁荣的原因[J].河南大学学报,1993,(4).
    [26]周宝荣.宋代打击非法出版活动述论[J].编辑之友,1994,(3).
    [27]程有庆.宋蜀刻本《唐六十家集》考辨[J].文献,1994,(1).
    [28]顾美华.宋蜀刻本唐人集述评[J].东南文化,1994,(3).
    [29]刘宗翰.从《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文看张政烺先生的版本学成就[J].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4(5).
    [30]彭俊玲.国外对印刷文字与书籍史的研究新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5).
    [31]祝尚书.晁公武与宋代四川图书业[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1).
    [32]李瑞良.福建古代刻书业综述[J].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第二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33]方厚枢.蓬勃发展的宋代民营出版业[J].中国出版,1997,(4).
    [34]沈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国古籍藏书[J].世界汉学,1998,(1).
    [35]徐枫.论宋代版权意识的形成和特征[J].南京大学学报,1999,(3).
    [36]曹之.宋代图书编纂之成就[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6).
    [37]徐枫.宋代对出版传播的控制体系与手段[J].中国出版,1999,(2).
    [38]祝尚书.论宋代的图书盗版与版权保护[J].文献季刊,2000,(1).
    [39]姚广宜.试论宋代国家图书的编纂及特点[J].历史教学,2000,(12).
    [40]彭清深.宋明刻书文化精神之审视[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4).
    [41]曹之.朱熹与出版[J].出版史料,2002,(2).
    [42]顾宏义.宋代国子监刻书考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4).
    [43]杨荣新.唐宋时期四川雕版印刷考述[J].文博,2003,(2).
    [44]孙卫国.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3).
    [45]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禁约编(1)[J].文献季刊,2003,(3).
    [46]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禁约编(2)[J].文献季刊,2003,(3).
    [47]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北宋)[J].文献季刊,2004,(1).
    [48]范军.两宋时期的书业广告[J].出版科学,2004,(1).
    [49]丁瑜.至臻至美的“郇斋”藏书回归记[J].艺术市场,2004,(11).
    [50]沈乃文.《事文类聚》的成书与版本[J].文献,2004,(3).
    [51]祝尚书.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J].四川大学学报,2004,(3).
    [52]邓建鹏.宋代的版权问题——兼评郑成思与安守廉之争[J].环球法律评论,2005,(1).
    [53]李庆立、范知欧.宋代经学著作雕版印刷述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2).
    [54]马刘凤、张加红.朱熹与刻书[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4).
    [55]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地理(南宋)[J].文献季刊,2005,(1).
    [56]孔学.宋代书籍文章出版和传播禁令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2005,(6).
    [57]李景文.宋代公使库及其刻书[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
    [58]于文.西方书籍史研究中的社会史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8,(4).
    [59]姜锡东.宋代真理学的构件和后世的取舍[J].河北大学学报,2010,(5).
    [60]洪庆明.从社会史到文化史:十八世纪法国书籍与社会研究[J].历史研究,201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