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德国作曲家与钢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是其早期创作最具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也是颇具有古典主义形式和浪漫主义内容的一部作品,它预示和代表了勃拉姆斯后来管弦乐创作的艺术风格。作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作曲家,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汹涌狂潮中,勃拉姆斯在他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却采用古典主义传统作曲技法,同时又汲取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创作出极具可听性的英雄性和抒情性音乐。作品将英雄性和悠长抒情的旋律、自成一体的个性节奏、颇具色彩的和声调性、质朴优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混合结构的边缘曲式等独特作曲技法,巧妙地组织在均衡的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结构之中,从而在古典音乐形式与浪漫音乐语汇之间搭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形成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独树一帜的音乐创作风格。因此,对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进行细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勃拉姆斯的生平与创作。第一节简述了勃拉姆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简历:第二节概述了勃拉姆斯的艺术创作生涯,即在第一时期、第二时期、第三时期和第四时期的创作及艺术特征;第三节是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介绍了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及人们对它的评价。
     第二章:《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技法特征,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通过作曲技术分析来研究作品的曲式结构形态、和声构造形态、旋律构造形态、节奏节拍特征等创作特征。第一节,作品的曲式结构形态。全曲三个乐章均以传统的古典主义的结构框架为基础,而第一乐章以单呈示部的奏鸣曲式构成,第三乐章将两种以上的曲式结构原则加以结合,从而形独具特色的混合边缘曲式,并在乐章的后半部分出现两个华彩乐段,构成了这部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的两个亮点;第二节,旋律构造形态。作品的旋律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以重复、模进和展开性变奏为主要发展手法加以创新,从而形成立体化、复调化、民族化等独具特色的多样化旋律特征;第三节,和声构成形态。作品以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为基础,保持大小三和弦的组织作用,强调主调性和中心和弦的主导地位;同时使用色彩性和声与浪漫主义半音化和声手法,在这部作品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和声风格;第四节,节奏节拍特征。节奏是勃拉姆斯创作中具特色的因素,赫米奥拉、切分节奏等是其个性节奏运用的代表,节拍重音位移又形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节奏特色。
     第三章:作品的音乐美学意义。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将古典主义传统的理性结构与浪漫主义时代的感性语言、将民族民间音乐的淳朴优美与自身个性特征的内敛自省融溶一体,凝聚一身,实现了古典性、浪漫性、民族性、交融性为一体的完美结合,在创作理念上具有宽泛性。作品中鲜明独特的英雄性和抒情性风格体现了情感论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他作为19世纪下半叶作曲家独树一帜的傲人之处。他的音乐作品将艺术与现实、继承与创新、时代性与哲理性完美的统一起来,构成了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方向,是他对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贡献。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was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German composer and pianist. He had created created two Piano Concerto in his all life. "d Minor Piano Concerto No.1" is the first Orchestral works that Brahms created,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creation of early Orchestral works, and also is a work which has a very Classicism contents and Romanticism form, and indicates that it represents the Brahms Orchestral was created by artistic style. As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composer, in the raging tide of Romanticism music, but Brahm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Classicism music techniqu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learn from the Romanticism creation way to create a very audible of the heroes of the music in his "d Minor Piano Concerto No.1". Works will be a hero and long lyrical melody, self-contained Personality rhythm quite the color and tone, simple and beautiful folk music material, the edge of the mixed structure of the music composer, and other unique techniques, artfully Organizations in the balance of classical music and traditional structures,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classical music and romantic music, forme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unique style of music. Therefore, the Brahms "d Minor Piano Concerto No.1" to carry out detailed study on the creation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I: Brahms's life and creation. Section 1 outlines Brahms' background and time in which the course of life; Section 2 summarizes the Brahms works of art career, that is, in the first period, second period, the third and fourth period period of creativ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Section 3 are Brahms "d Minor Piano Concerto" creative background, introduce the works of creative motivation, creative process, and evaluation in it.
     Chapter I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techniques of the"d Minor Piano Concerto No.1 ",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paper. The adoption of some of the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oser's music works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structure and sound patterns, melodic structure patterns, rhythm patterns, and other creative features. Section 1, Musical structure of the work. Three movements are full of traditional music of the classical structure of the framework is the basis of a single presentation of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sonata form the Department consists of two or more will be the third move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principle of combination of music, which shaped a unique mixed-edge music, and movement of the latter part of paragraph two LotSynergy music constitute the structure of this music works in the two bright spots; Section 2, Melodic structures. Works in the traditional melody is the basis of a repeat mode and launched into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variations to be innovative methods to form three-dimensional, Polyphony, and nationalization and othe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elody; Section 3, Harmonic structure pattern. The works to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size and sound system based on maintaining the size of the triad of organizations, and stressed the main center of the dominant chord; At the same time, large-scale use of color and sound of chromatic harmony and romantic way, in this Works to form a unique style and sound; Section 4, Characteristics of rhythms. Rhythm of Brahms creations are distinctive factors Hemiaola, such as segmentation rhythm rhythm of the use of their personalities are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formation of beat accent displacement also create an important rhythm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III: Music aesthetics of "d Minor Piano Concerto No.1 ". The works combines the Classicism tradition of r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Romanticism era of emotional language, the folk music of simple beauty and personality of its own inward self-examination into one solution, and achieves the classical、romantic、ethnic、blend as the perfectly combinational one of creative ideas with the broad nature. Work in clear-cut heroes and unique style of lyric reflects the feelings of the ideas aesthetics of music, as his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composer of the most unique proud. His music will be art and reality,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imes and philosophy of perfect unity, constitutes a music and arts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a representative, he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music made b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引文
[1]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钢琴家、作曲家。
    [2]19世纪下半叶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
    [1]19世纪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
    [2]19世纪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
    [3]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4][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5][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1]19世纪德国女钢琴家、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之妻。
    [2][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3][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1][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1][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6页。
    [2]李近朱著,《勃拉姆斯--德奥古典主义的晚钟》[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版办版,第41页
    [1][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页。
    [2][德]汉斯·A·诺伊齐奇著,《勃拉姆斯》[M],王庆余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3][德]汉斯·A·诺伊齐奇著,《勃拉姆斯》[M],王庆余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4][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5](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19世纪上半叶波兰作曲家。
    [6][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1][德]汉斯·A·诺伊齐奇著,《勃拉姆斯》[M],王庆余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2][德]汉斯·A·诺伊齐奇著,《勃拉姆斯》[M],王庆余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3][德]汉斯·A·诺伊齐奇著,《勃拉姆斯》[M],王庆余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1]李近朱著,《勃拉姆斯--德奥古典主义的晚钟》[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版,第42页
    [1]李小诺著,《拱形音乐结构之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2页。
    [2]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 volum 12,P.118-melody。
    [3][奥]思斯特·托赫著,顾耀明译,《旋律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4][苏]玛采尔著,孙静云译,《论旋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8页。
    [1]廖胜京著,《关于“旋律”定义问题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46页。
    [1]方智诺 方戈编著,《音乐作品分析基础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2][苏]斯波索宾等著,陈敏译,《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3]杨儒怀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4]杨儒怀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1][苏]斯波索宾等著,陈敏译,《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218页。
    [1]这个名词最早是阿诺德·勋伯格提出的,在国内这个名词有几种不同的译法,作者倾向并采用了姚恒璐先生翻译的观点--展开性变奏。见姚恒璐著,《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2]贾达群《音乐的结构与分析教程》第一章,未出版手稿。转引自:杨和平,《论展开性变奏手法及其发展》,《音乐艺术》[J],2007年第4期第73页。
    [1]Frisch,Brahms and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ing Variations,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4,P49。转引自:周炜娟,《论勃拉姆斯音乐的创新》[D],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7页。
    [1][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2][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3]张洪岛著,《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271页。
    [1][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33页
    [1][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27-28页
    [1][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页
    [1][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29-30页
    [1][苏]玛采尔著,孙静云译,《论旋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97页。
    [1][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48页
    [1][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页
    [2][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31页
    [3][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33页
    [4][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34页
    [1][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页.
    [1]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
    [3]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4]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苏]玛采尔著,孙静云译,《论旋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107页。
    [1]吴式凯著,《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
    [1][苏]斯波索宾等著,陈敏译,《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433页
    [1][日]今道友信编,《美学的将来》[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6-157页。
    [2]汪成用著,《近现代和声思维发展概论》[M],音乐艺术编辑部,1982年版,第95-119页。
    [1][英]莫·卡纳著,《当代和声--二十世纪和声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第54页。
    [2][日]属启成著,《作曲技法的演进》[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3][德]胡梅尔著,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52页
    [1]吴式锴著,《和声学教程》(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543页。
    [2]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页。
    [1][苏]伊·斯波索宾等著,《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s09页
    [1]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382页
    [1]杨儒怀著,《音乐的创作与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2]杨儒怀著,《音乐的创作与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3]杨儒怀著,《音乐的创作与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1]彭志敏著,《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243页。
    [2]赵晓生著,《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3][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4][美]保·朗多尔米著,朱少坤等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第265页。
    [5][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6]《外国音乐辞典》[Z],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344页。
    [1]Performance Practices in Classic Piano Music,By Sandra P.Rosenblu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P135.
    [1]寇鹏程著,《古典、浪漫与现代一西方审美范式的演变》[M],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46页。
    [2][德]歌德著,程代熙 等译,《歌德的格言与感想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1][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2][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3]张洪岛著,《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271页。
    [1]《音乐译文》[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年第8期,第113页。
    [2][美]保罗·亨利·朗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杨燕迪等译,杨燕迪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797页。
    [1][美]保罗·亨利·朗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杨燕迪等译,杨燕迪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794页。
    [1][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2]崔兵,勃拉姆斯现象及其启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01期,第36页。
    [01][英]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02][德]约翰纳斯·弗尔纳尔著,苏德馨译,勃拉姆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03][德]汉斯·A·诺伊齐奇著,王庆余等译,勃拉姆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04]吴继红著,勃拉姆斯[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
    [05]李近朱著,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的最后一人--介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06]朱军著,勃拉姆斯-伟大的音乐经典收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07]李宽宽著,音乐森林中的守护女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08][德]古·扬森著,陈凳颐译,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年
    [9][德]哈里·哥德斯密特著,德国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10][美]唐纳德·杰·格劳特著,汪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1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12]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13][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著,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14][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杨燕迪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杨燕迪校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德]卡尔豪斯著,杨燕迪译,音乐史学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16]刘延立著,西方音乐漫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17]蔡良玉著,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19]许勇三著,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纲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20][美]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2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22][波]卓菲娅·丽莎著,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
    [23]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4]寇鹏程,古典、浪漫与现代--西方审美范式的演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25][匈]萨波奇·本采著,司徒幼文译,旋律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01][奥]阿诺德·勋伯格著,吴佩华译,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02]赵晓生著,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03]相西源著,中西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04][德]保罗·欣德米特著,姜丹译,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05]姚恒璐著,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06][日]属启成著,陈鸿铎译,作曲技法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07][英]丹尼斯·马休斯著,于少蔚译,勃拉姆斯钢琴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
    [08][英]基斯著,杨锡等译,勃拉姆斯室内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
    [09][奥]阿诺德·勋伯格著,茅于润译,和声的结构功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0][奥]阿诺德·勋伯格著,罗忠镕译,勋伯格和声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11]桑桐著,桑桐和声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12]汪成用著,近现代和声思维发展概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编辑部,1982年
    [13][苏]伊·斯波索宾等著,陈敏译,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14]吴式锴著,和声学教程(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15]吴式锴著,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16]苏夏著,和声的技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17]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18]桑桐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9]童忠良著,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20][英]莫·卡纳著,当代和声--二十世纪和声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21][苏]尤·霍洛波夫著,罗秉康译,论西方的三种和声体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
    [22]彭志敏著,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23]杨儒怀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24]吴祖强著,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
    [25]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26]钱仁康、钱亦平著,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27]姚恒璐著,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28][美]约翰·怀特著,张洪模译,音乐分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29]古军生,音乐调式分析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0][德]胡梅尔,廖尚果译,德国民歌的音调[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年
    [31]黄虎威著,转调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32][奥]恩斯特·托赫著,顾耀明译,旋律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33][苏]玛采尔著,论旋律[M],孙静云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
    [34][美]该丘斯著,曲调作法[M],缪天瑞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年
    [35]赵宋光主编,旋律研究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01]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博士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5.03
    [02]周神娟,论勃拉姆斯音乐的创新[D],博士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5.05
    [03]施雯,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及其钢琴音乐语言[D],硕士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5.06
    [04]于晓丽,勃拉姆斯《吉普赛之歌》的艺术特色及演唱[D],硕士论文,中国音乐学院,2006.06
    [05]宋晶晶,论勃拉姆斯音乐审美范式的多重性[D],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04
    [06]田璟华,浅论勃拉姆斯音乐的浪漫主义特性[D],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05
    [07]李晶,回归·超越·永恒--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的传统回响与精神探寻[D],硕士论文,西安音乐学院,2005.06
    [08]谭雅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分析及诠释[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05
    [09]蔡师师,从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_118看其音乐风格与特征[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05
    [10]牟林芳,勃拉姆斯钢琴音乐的美感特质及艺术思维[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2.06
    [11]周雪丰,勃拉姆斯几首钢琴作品的研究[D],硕士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4.05
    [12]张爽,论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与德国音乐传统的联系[D],硕士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6.04
    [13]俞琳霁,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中古典性与浪漫主义的两重性[D],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06
    [14]赵簧韵,三首浪漫时期钢琴叙事曲的比较分析[D],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04
    [01]李伯年,从第一交响曲看勃拉姆斯和德奥古典传统的联系[J],人民音乐,1982.07
    [02]王雅迪,勃拉姆斯与发展变异[J],人民音乐,2007.10
    [03]关遁忠,在勃拉姆斯故居博物馆居住的日子[J],人民音乐,2007.10
    [04]郭小苹,勃拉姆斯的性格特点及其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2007.03
    [05]周雪丰,论钢琴音响的细节力度形态--以勃拉姆斯Op.5与Op.117为例[J],中国音乐学,2007.04
    [06][奥]勋伯格著,我的发展[J],陈世宾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02
    [07]韩忠恩,对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并以“[Brahms Symphony No.1]何以给人美的感受、理解与判断”为个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2
    [08]冶鸿德,略论音乐分析的发展及思维导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3
    [09][德]康斯坦丁·佛洛罗斯,勃拉姆斯的两重性[J],顾耀明译,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03
    [10]诺尔曼·劳合,浪漫主义纵横谈[J],康俭译,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01
    [11](日)诸井三郎著,十九世纪以后的赋格曲[J],陈铭志译,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03
    [12]陈大明,论调性逻辑系中的和声游移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04
    [13]钱仁康,布拉姆斯笔下的标题性音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01
    [14]桑桐,勃拉姆斯歌曲中的艺术手法选析(一)--纪念勃拉姆斯逝世110周年[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15]吴燕梅译,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1876)[J],中国音乐,1993.04
    [16]邹艳香,勃拉姆斯《舒曼主题钢琴变奏曲》的音乐分析[J],音乐创作,2006.03
    [17]张大龙、徐孟东,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第一乐章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02
    [18]凌宪初,欧洲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变异[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2
    [19]唐晓琳,勃拉姆斯两首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3
    [20]张璟,勃拉姆斯交响曲中的“主题贯串”及第一交响曲两个前奏的“资源库”意义[J],黄钟一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01
    [21]张璨,“Motto”一种独特的动机技术--以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3
    [22]赵洋,勃拉姆斯《五十一首练习》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3
    [23]崔兵,勃拉姆斯现象及其启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01
    [24]李晶,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的历史价值,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3
    [25]周棉娟,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6
    [26]陈光泉,论肖邦和勃拉姆斯钢琴叙事曲音乐创作风格之异同[J],音乐探索,2001.01
    [27]田刚,奏鸣曲式是主题发展的必然结果--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分析[J],音乐探索,2002.02
    [28]俞婕,从《~#f小调钢琴奏鸣曲》看勃拉姆斯的浪漫主义情怀[J],音乐探索,2007.02
    [29]刘东,关于勃拉姆斯的声乐套曲《四首庄重颂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04
    [30]孙会玲,谈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演唱[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31]维啊吗伦采娃著,吴庆桥译,勃拉姆斯刍议[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03
    [32]叶淑敏,钢琴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及其变体结构[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01
    [33]杨园,浅探贝多芬、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训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34]徐东妮,布拉姆斯钢琴音乐创作的二重性模式[J],钢琴艺术,1997.04
    [35]代百生,古典形式篱苑里的激情宣言--勃拉姆斯的《狂想曲》Op.79[J],钢琴艺术,2003.08
    [36]周袆娟,勃拉姆斯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3.07
    [37]朱贤杰,一场速度之争引起的音乐会风波--古尔德演奏的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事件回顾[J],钢琴艺术,2007.06
    [38]陈大明,论不同时期的和声游移特征[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5.03
    [39]魏本,年轻的印记--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J],爱乐,2009.01
    [40][美]卡赫特著,严芳琼译,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第一乐章的开端主题及其对整个乐章的影响[J],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85.02、03合刊
    [41]孙会玲,民族风格与浪漫技法的完美结合--谈勃拉姆斯的《吉普赛人之歌》[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02
    [42]陈治,简述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04
    [43]周袆娟,重新认识勃拉姆斯--展开式变奏的初探[J],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04.01
    [44]王振先,浅析勃拉姆斯的f小调单簧管奏鸣曲作品120号之一[J],艺苑(音乐版),1994.04
    [45]黄璐,雾霭下的圣殿----勃拉姆斯晚期三首钢琴间奏曲op117所展示的悲剧性[J],艺苑(音乐版),2007.02
    [46]安宁,瓦格纳与勃拉姆斯--浪漫主义的潮流与反潮流[J],齐鲁艺苑,2002.01
    [47]李琛,从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看其艺术风格的形成[J],齐鲁艺苑,2002.02
    [48]叶俊松、张晓蕾编译,勃拉姆斯及十九世纪后期德国钢琴艺术[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04
    [49]徐文、冯雁,音乐节奏的结构及其表现意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04
    [50]王健,勃拉姆斯《四首庄重颂歌》的情感内涵与钢琴声部的演奏处理[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1
    [51]杨楠,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节奏节拍分析及其演奏[J],艺术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06
    [52]李文正,浪漫音乐的反叛者--勃拉姆斯[J],艺术百家,2005.05
    [53]陈治,古典与浪漫的碰撞及融合----分析《海顿主题变奏曲》[J],艺术教育,2006.02
    [54]朱琴,《匈牙利舞曲》与《斯拉夫舞曲》之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07.10
    [55]郑兴三,论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钢琴演奏[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03
    [01]Bozarth,George S.and Frisch,Walter."Brahms",The New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vol 4,Edited by Stanley Sadie,Grove's Dictionaaries,Inc,2001
    [02]Frisch,Walter."The Shifting Bar Line:Metrical Displacement in Brahms",Brahms studies,Edited by George S.Bozarth,Oxford Press,1990
    [03]Schoenberg,Arnold.Style and Idea,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5
    [04]Sisman,Elaine."Variations",The New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vol 26,Edited by Stanley Sadie,Grove's Dictionaaries,Inc,2001
    [05]Musgrave,Michael."Schoenberg's",Brahms studies,Edited by George S.Bozarth,Oxford Press,1990
    乐队总谱:Piano Concerto No.1,Op.15 in D Minor:Study Score,by Paul Badura-Skoda(Author),Johannes Brahms(Composer),Publisher:Eulenburg,December,1984
    钢琴缩谱:勃拉姆斯《d小调钢琴协奏曲》(Op.15),《世界著名钢琴协奏曲精选续集》(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CD音响: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集,巴克豪斯钢琴,巴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