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分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农业用地通过征收而转为建设用地。在大量农业土地转为城市用地的同时也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原因并不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是中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现在土地征收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土地征收不仅没有富裕农民,而是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失业;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不公。使我国本已存在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固化,使得解决统筹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大量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土地信访案件大量增加,各种不稳定因素和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探讨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对于我国的社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比较分析,立足于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较为完善的征地补偿机制,对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征地的要求,因而我们应该根据目前的基本国情来改进相应的征地制度及征地补偿依据与标准,以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本文在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及本文主要内容。第二章对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作了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的作了全面的论述。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和主体部分:首先介绍和评析了我国的征地补偿机制变迁,接下来对我国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缺陷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通过对国内外土地征用补偿情况的比较分析,为我国完善土地征用补偿体系所带来的启示作用。第五章是在分析原因和现实可行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对未来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其中,特别对失地农民的出路进行探讨。
Since the 198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 lot of agricultural land became construction land through the land expropr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 large number of new social groups—farmers lost turned out. Social conflicts triggered by land farmers growing while the real reason is not the speed up of the urbanization. The real reason is that Chines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compensation mechanism errors. Current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is formed in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 the main feature is the use of executive orders to replace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land into state land is not an equal property rights transactions, and is basically an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process. Expropriating the land in a low price is a biggest loss channel of the current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Land acquisition has not made the farmers rich, but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unemployed. Did not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side, but expand the social injustice, making the urban and rur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solutions more difficult. With the land-lost farmers living standards declin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ases of land visits, also various factors of instability and extreme events sometimes occur. Thus,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asonable, fair and just land acquisition and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our stability and uni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es of foreign compensation systems for land expropriation, and based on many problems in the system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comparison in China, the authority can use for reference a lot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foreign nations' experience. In order to solving land expropriation and compensation problems,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how to reform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s and to distribute the comparison, are given in the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land expropriation related concept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urrent land expropriation and compensation system of China's existing land expropriation and compens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state of legislation and social situ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expropriation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Chapter 2 is the focus and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al methods, the analysis of our current land expropriation and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reasons why inadequacies occur then discussed. In the third chapter, after anglicizing the reasons and realistic situation, the paper give som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perfect the country's land expropria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the coming future. Specificall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way to resettle the land-lost farmers.
引文
铩颷1]苏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报告警示被征地农民群体风险》,《北京青年报》,2004年11月19日。
    铩颷1]刘田:《征地问题沉思录》,《中国土地》,2002年第8期。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铩颷1]曲福田:《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农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
    [2]周天勇:《土地制度的供求冲突及其改革的框架性设计》,《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68期。
    [3]温铁军、朱守银:《土地资本的增值收益及其分配——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中国土地》1996年第4期。
    [4]王小映:《全面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0月21日。
    [5]黄祖辉、江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6]陈江龙:《国外土地征用的理论与启示》,《国土经济》2002年第2期。
    铩颷1]金士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浙江国土资源》2004年第12期。
    [2]李明月、江华:《论提高征地补偿的改革路径》,《国土资源》2005年第6期。
    [3]吴刚、孙繁松、陈永新:《推动我国征用土地制度改革》,《国土资源》2002年第2期。
    [4]蔡悦荫:《对我国土地征用补偿问题的探讨》,《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第8期。
    [5]李平、徐孝白:《征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与改革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
    铩颷1]陈和午:《土地征用补偿的国家比较及借鉴》,《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4月13日。
    [2]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3]池田雨:《浅析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城市开发》2004年第5期。
    [4]陈江龙、陈会广:《国外土地征用的理论与启示》,《国土经济》2002年第2期。
    铩颷1]周建春:《征地制度改革调查探索——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省一市调查汇报》,《地政研究动态》2001年第7期。
    [2]吴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与研究》,《国土资源》2002年第1期。
    [3]贺敏杰:《失地农民老有所保——宁波建被征地农民保障基金》,《国土资源报》2002年12月20日。
    [4]黎平、严明、杨志民:《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5]薛刚凌、王霁霞:《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23卷2期。
    铩颷1]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文笙书局1999版第174-175页。
    [2]周诚:《我国农地征用的合理补偿性研究》,《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0月21日。
    [3]赵淑琴:《农地征用制度与实践:问题及征用补偿方略》,《农地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铩颷1]陈明:《略论行政征用》,中国诉讼法律网,2003年5月3日。
    [2](德)毛雷尔:《行政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47-750页。
    [3](美)雷利·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一不动产经济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4]韩星:《国外如何进行征地补偿》,《经济日报》2005年。
    [5]杨金华、刘迎鸽:《行政征用构成要件比较研究》,www.faxuehui.com。
    [6]崔之元:《财产权与宪法之关系的比较研究》《读书》2003年第4期。
    铩颷1](日)盐野宏:《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19-520页。
    [2](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行政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27页。
    [3]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9页。
    [4]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5]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铩颷1]周扔:《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27页。
    [2]沈开举:《宪法修正案与我国行政补偿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公法论坛www.publaw.org,2006年6月11日。
    [3]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铩颷1]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铩颷1]漆多俊:《宏观调控立法特点与其新发展》,《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1期。
    [2]赖达清:《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法》,载李昌麟《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铩颷1]参见黄中显:《集体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2]梁彗星:《对宪法修正案的若干私法解读》,《当代法学》2004年第9期。
    铩颷1]陈江龙、陈会广、徐洁:《国外土地征用的理论与启示》,《国土经济》2002年第2期。
    铩颷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
    铩颷1]李配银:《甘肃农民报》2004年7月9日。
    铩颷1]李瑞雪、魏朝富、谢德体:《关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若干思考》,估价师资讯网,2004年3月。
    铩颷1]《甘肃经济日报》,2004年4月14日。
    铩颷1]甘肃理论创新成果网,www.gscgb.com/index.html。
    铩颷1]王征兵:《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中国科技出版社2002版第57页。
    铩颷1]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版,第48页。
    [2]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二)》,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铩颷1]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一)》,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6页。
    铩颷1]刘畅:《中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比较》,《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6期。
    铩颷1]於忠祥:《农业地租:调节农民收入和农地利用的经济杠杆》,《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5期。
    铩颷1]卢丽华:《加拿大土地征用制度及其借鉴》,载《中国土地》,2000年第8期
    铩颷1]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599页
    铩颷1]柴强:《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
    铩颷1]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版。
    铩颷1]陈锡文:《农民增收需要打破制度障碍》,www.cei.gov.cn 2002年10月8日。
    铩颷1]吕婷、朱海宏:《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现状的反思》,法律教育网,2004年12月。
    铩颷1]夏永祥、成涛林:《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征用中侵犯农民权益的原因及对策》,《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和城市发展》(楼培敏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2]池添雨:《浅析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城市开发》2004年第5期;
    铩颷1]《兰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方案》,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共信息网:http://www.lz.gansu.gov.cn。
    铩?.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黄贤金:《农地价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版。
    3.古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唐德华等:《土地管理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版。
    5.鹿心社主:《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版。
    6.周扔:《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9.楼培敏:《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和城市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0.柴强:《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1.刘田:《征地问题沉思录》,《中国土地》2002年第8期。
    12.曲福田:《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农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12期。
    13.周天勇:《土地制度的供求冲突及其改革的框架性设计》,《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68期。
    14.温铁军朱守银:《土地资本的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中国土地》1996年第4期。
    15.王小映:《全面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0月21日。
    16.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一),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17.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二),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18.黄祖辉、江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19.陈江龙:《国外土地征用的理论与启示》,《国土经济》2002年第2期。
    20.金士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浙江国土资源》2004年12期。
    21.李明月、江华:《论提高征地补偿的改革路径》,《国土资源》2005年第6期。
    22.吴刚、孙繁松、陈永新:《推动我国征用土地制度改革》,《国土资源》2002年第2期。
    23.蔡悦荫:《对我国土地征用补偿问题的探讨》,《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第8期。
    24.李平、徐孝白:《征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与改革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
    25.陈和午:《土地征用补偿的国家比较及借鉴》,《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4月 13日。
    铩?6.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27.池田雨:《浅析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城市开发》2004年第5期。
    28.陈江龙、陈会广:《国外土地征用的理论与启示》,《国土经济》2002年第2期。
    29.周建春:《征地制度改革调查探索——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省一市调查汇报》,《地政研究动态》2001年第7期。
    30.吴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与研究》,《国土资源》2002年第1期。
    31.贺敏杰:《失地农民老有所保——宁波建被征地农民保障基金》,《国土资源报》2002年12月20日。
    32.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文笙书局,1999版。
    33.薛刚凌、王霁霞:《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4.黎平、严明、杨志民:《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5.周诚:《我国农地征用的合理补偿性研究》,《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0月21日。
    36.赵淑琴:《农地征用制度与实践:问题及征用补偿方略》,《农地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37.(德)毛雷尔:《行政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8.(美)雷利·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一不动产经济学》,法律出版社1978年版。
    39.韩星:《国外如何进行征地补偿》,经济日报农村版国外农村网页,2005年。
    40.杨金华、刘迎鸽:《行政征用构成要件比较研究》www.faxuehui.com。
    41.崔之元:《财产权与宪法之关系的比较研究》,《读书》,2003年第4期。
    42.(日)盐野宏:《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3.(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行政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4.张建斌:《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
    45.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
    46.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版。
    47.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沈开举:《宪法修正案与我国行政补偿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公法论坛。
    49.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漆多俊:《宏观调控立法特点与其新发展》,《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1期。
    铩?1.赖达清:《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法》,载李昌麟:《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2.黄中显:《集体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53.梁彗星:《对宪法修正案的若干私法解读》,《当代法学》2004年9月。
    54.陈江龙、陈会广、徐洁:《国外土地征用的理论与启示》,《国土经济》2002年第3期。
    55.李瑞雪、魏朝富、谢德体:《关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若干思考》,(估价师资讯网)2004年3月。
    56.王征兵:《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中国科技出版社2002版。
    57.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版。
    58.刘畅:《中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比较》,《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6期。
    59.於忠祥:《农业地租:调节农民收入和农地利用的经济杠杆》,《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5期。
    60.卢丽华:《加拿大土地征用制度及其借鉴》,《中国土地》2000年第8期。
    61.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62.苏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报告警示被征地农民群体风险》,北京青年报2004年11月。
    63.吕婷、朱海宏:《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现状的反思》,法律教育网2004年12月。
    64.池添雨:《浅析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城市开发》2004年第5期。
    65.Chengri Ding:Land policy reform in china:assessment and prospects.Land use policy,20(2003).
    66.Kung·J·K·Egalitarianism:Subsistence provision and WorkIncentiv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Collectives,WorldDevelopment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