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蒙古族文学以族属为前提条件,在作家的生长地域、作品语言和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生活等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多层次结构。蒙古族汉语创作,紧随母语创作,是蒙古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汉语小说进入当代以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蒙古族聚居区为主体的作家队伍,省市作家协会以上作家已有54位;作品收获丰厚,已出版82部长篇小说,发表、出版近800篇中短篇小说。整体关注汉语小说创作,准确定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进行深入研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选取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弥补该领域系统考察的缺失。论文以搜集、整理有关作家和作品详尽资料为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考察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在不同历史区间内,作家队伍构成和作品题材的变迁,并进一步探讨其创作特点。
     蒙古族汉语小说家虽然多生长在蒙古族聚居区,但其双重边缘化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独特的创作追求。论文从草原、黄金家族史和宗教文化三个向度,探究了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的创作诉求。汉语小说家情系草原,玛拉沁夫、扎拉嘎胡等作家笔下充满革命情感的草原生活,展现蒙古族的命运变迁的同时,力图表达民族性的内容;哈斯乌拉和白雪林,挖掘了蒙古民族人民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的美好性格;在千夫长和海勒根那那里,草原是蒙古族的精神家园,也是净化人们灵魂的精神园地。历史题材小说集中书写着蒙古族黄金家族历史,他们以饱满的民族情感,分别塑造了具有蒙古民族历史意味的人物形象,并揭示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内涵。蒙古族汉语小说家在思考民族和人类的生存问题时,纷纷转向民族的宗教文化。海德才、察森敖拉、孙书林等作家,从人性的高度出发,力图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还原其本来面目,而郭雪波发掘了深藏宗教背后的大爱精神。
If the writer' s national origin is preconditioned, Mongolian literature would be a multi-level structure because the factors that the area the writer's growing up, the work language and the themes of works. Mongolian Chinese creation, followed by mother-tongue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ngolian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Mongolian Chinese novel went in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formed a writer team who mainly grown up in Mongolian area, there are 54 writers who belongs to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Writers Association. And there are rich harvest works, has published 81 novels, and delivered nearly 800 short stories. Overall concern about Chinese novels, accurately positioning of their status in literature and making an in-depth study,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he dissertation selected Mongolian Chinese novels for the studying subject, and trying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 in this field. It will be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dissertation to collect and collat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uthors and works. On this basis, it will study on the team changes and the work's theme of the Mongolian Chinese fiction in the different range.
     Although the Mongolian Chinese novelist grows up in the Mongolian area, but the double marginalization situation, to some extent, make their creation of a special pursuit. It explores the contemporary Mongolian Chinese novels aspirations according in the vision of grasslands, Mongolian royal family history and religion. Mongolian Chinese novelist who writes grasslands, MalaQinFu, Jalagahu, full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life, to show changes in the fate of Mongolia, trying to show the nationality of the content; Hasiwula and Bai Xuelin, excavated in the Mongolian People's good character that does not change because of changing times; In Qianfuzhang and Hailegena's novel, grassland has become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Mongolian, but also the human soul garden purifying the human spirit. Historical Fiction writing the Mongolian prime focused on royal family history, and shaped mean figure in Mongolian history, then reveals the national spiritual content covered with the history. Mongolian Chinese novelist went back to the religion for answers the question about human and nation realities. Hai Decai, Chasenaola, and Sun Shulin, tried to show the facts of the religion from the materialistic point. And Guo Xuebo explores the religious love.
引文
[1]白·特木尔巴根:《古代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考》,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2—3页。
    [1]莫·扎拉丰嘎主编:《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7年。
    [2]乌·苏古尔主编:《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3]苏尤格主编、:《蒙古族文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4]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汉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2页。
    [5]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汉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128页。
    [1]吴重阳主编:《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年。
    [2]马学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3]李鸿然编著:《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4]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9页。
    [5]玛拉沁夫:《不尽长江滚滚来》,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103页。
    [1]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导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11页。
    [2]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编写中的问题》,《文学艺术的春天》,作家出版社,1964年,300-301页。
    [1]乌·苏古尔主编:《蒙古族当代文学史》(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莫·扎拉丰嘎主编:《蒙古族当代文学史》(蒙古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7年。
    [3]苏尤格主编:《蒙古族文学史》(蒙古文),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4]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5]王海梅:《蒙古族当代小说解读》(1949-1966)(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巴·布和朝鲁:《“十七年”蒙古族小说题旨(路)及其形象体系》(蒙古文),策·杰尔嘎啦、哈日夫、巴·格日勒图主编《走进花的原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235-249页。
    [2]莎日娜:《20世纪蒙古族小说创作方法研究》(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31-74页
    [3]乌·苏古尔:《评阿·敖德斯尔小说》,《金钥匙》1983年第1期。
    [4]贺·宝音巴图:《阿·敖德斯尔短篇小说的形象塑造》(蒙古文),《萨日娜》,1983年总27期。
    [5]巴图巴雅尔:《阿·敖德斯尔小说探析》(蒙古文),《金钥匙》1984年第2期。
    [6]莫·扎拉丰嘎:《略论阿敖德斯尔作品的结构和选材》(蒙古文),《蒙古语言文学》1985年第1期。
    [7]莫·扎拉丰嘎:《作家阿·敖德斯尔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风格》(蒙古文),《蒙古语言文学》1984年第1期。
    [1]扎木苏荣扎布:《读玛拉沁夫的<花的草原>》(蒙古文),《花的原野》,1958年第7期。
    [2]策杰尔嘎拉:《英雄民族不灭的形象—读玛拉沁夫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蒙古文),《潮洛濛》1980年第1期。
    [3]王海梅:《优秀作品和它的时代》(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额尔敦仓:《玛拉沁夫小说中的一些民族特点》(蒙古文),策·杰尔嘎拉、哈日夫、巴·格日勒图编《走进花的原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515-534页。
    [5]剌·斯勒莫:《关于<勇敢的骑士>》(蒙古文),《内蒙古日报》1955年6月11日第4版。
    [6]乌达:《扭曲生活的作品》(蒙古文),《内蒙古日报》1955年6月11日第4版。
    [7]乌达:《读<勇敢的骑士>之我感》(蒙古文),《内蒙古日报》1955年6月11日第4版。
    [8]吉雅:《关于生活的真实》(蒙古文),《花的原野》1960年第4期。
    [1]吉格米德苏荣:《关于评论<生活的真实>的个人意见》(蒙古文),《花的原野》1961年第2期。
    [2]莫·图们:《评<草原烽火>》(蒙古文),《花的原野》1964年第1期。
    [3]策·吉日嘎拉:《重读<红路>》,《金钥匙》(蒙古文)1993年第2期。
    [4]勒·巴图吉日嘎拉:《生活的真实、巧妙的构想兼论哈斯乌拉小说》(蒙古文),《花的原野》1994年第3期。
    [5]孛尔只斤·斯琴:《但愿世界永远祥和—读<哈斯乌拉小说>有感》(蒙古文),《金钥匙》1992年第3期。
    [6]朝克图格日勒:《爱国主义的赞歌》(蒙古文),《彻力格尔塔拉》1988年第4期。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28页。
    [2]郭志刚、董健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09页。
    [3]臧克家:《可喜的收获》,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179页。
    [4]茅盾:《读<花的草原>》,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92页。
    [1]王志彬:《<在茫茫的草原上>值得一读》,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2]雷成德等:《座谈<在茫茫的草原上>》,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3]马白:《明确阶级观点,加强阶级分析—读<茫茫的草原>(上部)札记》,周作秋卞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4]奎曾:《草原上一场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评<茫茫的草原>(上部)》,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5]李亦冰:《更上一层楼—从<在茫茫的草原上>到<茫茫的草原>》,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6]姜革峰:《谈玛拉沁夫的创作个性》,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7]黄亦青:《浅谈玛拉沁夫小说的艺术特色》,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8]朱兵:《草原交响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9]张燕玲:《大草原》,民族出版社,1994年。
    [1]王保林、孙桂森:《玛拉沁夫与草原文学》,《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2]孙桂森:《草原·力·美—玛拉沁夫创作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李晓峰著:《玛拉沁夫小说艺术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4]李晓峰:《民族、时代的歌手:论玛拉沁夫的小说艺术》(上篇),《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第13期。
    [5]李晓峰:《选择与建构:玛拉沁夫小说的叙述艺术》(下篇),《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3年第14期。
    [6]李晓峰:《象征与诗意:玛拉沁夫小说艺术新论》,《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7年第18期。
    [7]李晓峰:《玛拉沁夫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9年第20期。
    [8]徐泽蒲:《<白净草原>与<活佛的故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9]沙媛:《肖洛霍夫和玛拉沁夫笔下的草原》,陈守成《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175—184页。
    [10]王素敏:《草原情怀·人的魅力——<静静的顿河>与<茫茫的草原>之比较》,《集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11]刘祥文:《共鸣与借鉴:玛拉沁夫与肖洛霍夫的艺术情缘》,《南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2]刘祥文、李婷婷:《断崖上的双生花—阿克西妮亚与莱波尔玛形象的比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1]奎曾:《红五月,谈<红路>》,吴重阳、李连生主编《扎拉嘎胡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2]魏泽民:《扎拉嘎胡的<红路>》,《扎拉嘎胡研究专集》,吴重阳、李连生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3]吴重阳:《扎拉嘎胡的<红路>和<草原雾>》,吴重阳、李连生主编《扎拉嘎胡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4]明照:《<嘎达梅林传奇>的艺术世界》,吴重阳、李连生主编《扎拉嘎胡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5]郭超:《英雄史画与作家的悲剧意识》,吴重阳、李连生主编《扎拉嘎胡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6]明照:《<嘎达梅林传奇>的审美评价》,吴重阳、李连生主编,《扎拉嘎胡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7]曾镇南:《历史小说文苑的奇葩—读扎拉嘎胡的<黄金家族的毁灭>》,《中外文化交流》2000年第1期。
    [8]谢永旺:《鲜明的民族特色——扎拉嘎胡新作<黄金家族的毁灭)短评》,《民族文学》2000年第1期。
    [9]江曾培:《为“蒙古族曹雪芹”立传:读<黄金家族的毁灭>》,《文学报》1999年4月15日第4版。
    [10]张锦贻:《扎拉嘎胡的创作道路和文学成就》,《文科教学》1988年第3-4期。
    [11]奎曾:《扎拉嘎胡小说创作综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1]茅盾:《读<遥远的戈壁>》,吴重阳主编《敖德斯尔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2]魏泽民:《评<骑兵之歌>》,吴重阳主编《敖德斯尔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3]丁尔纲:《<骑兵之歌>漫评》,吴重阳主编《敖德斯尔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4]谢明清:《读长篇小说<骑兵之歌>》,吴重阳主编《敖德斯尔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5]荣·苏赫:《<骑兵之歌>民族性格塑造初探》,吴重阳主编《敖德斯尔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6]郭超、丁尔纲:《论敖德斯尔的创作道路和艺术经验》,吴重阳主编《敖德斯尔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99-135页。
    [7]乌兰巴干:《草原烽火》,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6页。
    [8]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草原烽火>评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
    [1]唐铁海:《草原上人们的爱和恨》,《试炼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2]崔道怡:《大漠之子》,《绿叶》2001年第5期。
    [3]李玫:《郭雪波小说的生态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汪树东:《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
    [5]王军宁:《生态文化的多元互动—论郭雪波小说的别样生态诉求》,《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6]张蓉、余莉萍:《生态视野下人与狼的纠结》,《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郭亚明、赵丽丽:《挣扎在自然与文明之间—蒙古族作家郭雪波与劳伦斯作品中自然观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白蕾、包玉文:《苏赫巴鲁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
    [3]栗原小荻、蓝海文主编:《伊德尔夫文艺创作研究》,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
    [4]陈广斌:《从草原上走来的作家》,扎拉嘎胡等著《哈斯乌拉作品评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78页。
    [1]《<蓝幽幽的峡谷>讨论会》,《草原》1985年第5期。
    [2]陈祖君:《<霍林河歌谣>:和谐的底层人民生存之歌》,《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6期。
    [3]崔道怡:《悠远的<鸵铃>》《光明日报》1984年11月8日第3版。
    [4]邢凤藻:《<驼铃>叮咚》,《天津日报》1984年7月19日第4版。
    [5]郭小东:《驼铃里的人生进行曲》,《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4期。
    [6]江冰:《草原的神性符号》,《小说评论》2009年第2期。
    [7]范肖丹:《天人合一的草原诗境颂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2期。
    [8]李复威:《新的探索—评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穹庐惊梦>》,《文艺报》1989年2月11日第2版。
    [9]宗毅:《探索:中西融会,雅俗合流:评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血恋>》,《文艺报》1993年3月27日第2版。
    [10]宗毅:《评蒙古族青年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血恋>》,《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
    [11]包明德:《演化民族的历史和精神: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百世苍凉>》,《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2]包明德:《开掘生活底蕴传承精神文明》,《孙书林文集》序言,远方出版社,2004年。
    [1]特·赛音巴雅尔:《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11页。
    [2]吴重阳、陶立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1]吴重阳著:《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51页。
    [2]吴重阳著:《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253页。
    [1]郭雪波采访录,2008年7月26日。
    [2]伊德尔夫采访录,2008年9月13日。
    [3]甫澜涛采访录,2008年8月30日。
    [1]徐新建:《“多民族文学史”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徐其超:《文学史观与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构建》,《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徐新建:《“多民族文学史”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彼特·哈杰社,包兆会译:《文学与民族认同》,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13页
    [1]玛拉沁夫采访录,2008年7月31日。
    [2]甫澜涛采访录,2008年8月30日。
    [3]海泉采访录,2008年8月3日。
    [1]兴安采访录,2008年7月26日。
    [2]于定辉:《一棵“小草”—介绍蒙古族青年作家佳峻》,《中国民族》1984年第3期。
    [1]玛拉沁大:《答<萌芽>编辑部问》,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4页。
    [2]娜弥雅著:《<草原文学>和追求流派的文学思潮》,《娜弥雅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81页。
    [3]扎拉嘎胡:《培植高大的乔木》,吴重阳、李连生主编《扎拉嘎胡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12页。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2页。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74页。
    [2]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页。
    [3]乌兰巴干:《草原烽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6页。
    [4]扎拉嘎胡:《红路》,《扎拉嘎胡文集》(第二卷),远方出版社,3页。
    [5]黄伟林:《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59页。
    [1]扎拉嘎胡:《红路》,《扎拉嘎胡文集》(第二卷),2003年,远方出版社,306页。
    [1]扎拉嘎胡:《红路》,《扎拉嘎胡文集》(第二卷),远方出版社,2003年,323-324页。
    [2]扎拉嘎胡:《红路》,《扎拉嘎胡文集》(第二卷),远方出版社,2003年,8页。
    [1]老舍:《(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上的报告摘要》,载《人民日报》1956年3月25日。
    [2]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高尔基著,孟昌、曹保华等译《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32页。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807-808页。
    [4]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下),作家出版社,1991年,721页。
    [1]段宝林:《高尔基与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论文集》(第一集),中国民问文艺出版社,1980年,300页。
    [2]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01页。
    [1]马振方:《小说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66页。
    [2]杨玉梅:《关于少数民族文学抵达文学前沿的思考》,《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文中出现的蒙古文翻译,均引子那·熙乐、朝丽、图雅、那顺巴特、莫·那顺等人翻译的《茫茫的草原》(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魏泽民:《漫谈(在茫茫的草原上)的爱情描写》,周作秋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10页。
    [2]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83页。
    [3]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3页。
    [4]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下),作家出版社,1991年,533页。
    [5]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下),作家出版社,1991年,697页。
    [1]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下),作家出版社,1991年,696页。
    [2]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下),作家出版社,1991年,696页。
    [3]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下),作家出版社,1991年,829页。
    [1]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34页。
    [2]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70页。
    [3]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71页。
    [4]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79页。
    [1]白雪林:《摇摇摆摆的歌者和他心中的一棵树》,远方出版社,1995年,7页。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转引自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5页。
    [3]白雪林采访录,2008年8月11日。
    [4]白雪林:《成长》,《民族文学》1989年第5期。
    [1]白雪林:《摇摇摆摆的歌者和他心中的一棵树》,远方出版社,1995年,3页。
    [2]白雪林:《摇摇摆摆的歌者和他心中的一棵树》,远方出版社,1995年,8页。
    [1]勃兰兑斯著,刘半九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3页。
    [2]勃兰兑斯著,刘半九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24页。
    [1]白雪林:《蓝幽幽的峡谷》,《草原》1984年第12期。
    [2]【丹麦】享宁·哈士纶著,徐孝详译:《蒙古的人和神》,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211页。
    [3]白雪林:《岩石上的泪》,《草原》1985年第3期。
    [4]白雪林:《吉荷德尔》,《民族文学》1986年第1期。
    [1]白雪林:《霍林河歌谣》,《人民文学》2007年第9期。
    [1]哈斯乌拉采访录,2008年8月7日。
    [2]哈斯乌拉:《文学创作独白》,《虔诚者的遗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276贝。
    [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230页。
    [4]哈斯乌拉采访录,2008年8月7日。
    [5]《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280页。
    [1]哈斯乌拉:《虔诚者的遗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50-60页。
    [2]哈斯乌拉:《走进夕阳》,《草原》1990年第9期。
    [3]哈斯乌拉:《印在马背上的恋情》,《山丹》1988年第9期。
    [1]哈斯乌拉:《肥尾羊的风波》,《锡林郭勒》1981年第3期。
    [2]哈斯乌拉:《忠乃阿扎》,《锡林郭勒》1982年第2期。
    [3]哈斯乌拉:《高耸的驼峰》,《锡林郭勒》1981年第4期。
    [1]哈斯乌拉:《乌珠穆沁人的故事》,《草原》1984年第7期。
    [1]《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94页。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睿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5页。
    [3]海勒根那:《到哪里去,黑马》后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4]海勒根那:《到哪里去,黑马》后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1]海勒根那:《到哪里去,黑马》,《青年文学》2004年第3期。
    [2]海勒根那:《寻找巴根那》,《青年文学》2007年第2期。
    [1]千夫长:《中年英雄》序言,长春文艺出版社,2004年,2-3页。
    [1]千夫长:《长调》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196页。
    [1]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127页。
    [2]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61页。
    [3]扎拉嘎:《尹湛纳希评传》,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170-171页。
    [4]周美琼:《从历史叙事到文学叙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60页。
    [1]杨·道尔吉:《成吉思汗秘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86页。
    [2]巴根:《成吉思汗大传》(第一部),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97页。
    [1]巴根:《成吉思汗大传》(第一部),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279页。
    [1]巴根:《成吉思汗大传》(第二部),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122页。
    [2]包丽英:《蒙古帝国Ⅲ:忽必烈》,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234页。
    [3]巴根:《成吉思汗大传》(第二部),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291页。
    [4]巴根:《忽必烈大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282页。
    [1]巴·布林贝赫著:《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诗学》(蒙古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153页。
    [2]扎拉嘎胡:《黄金家族的毁灭》,《扎拉嘎胡文集》(第一卷),远方出版社,2003年,4页。
    [1]扎拉嘎胡:《黄金家族的毁灭》,《扎拉嘎胡文集》(第一卷),远方出版社,2003年,293页。
    [2]扎拉嘎胡:《黄金家族的毁灭》,《扎拉嘎胡文集》(第一卷),远方出版社,2003年,90页。
    [3]扎拉嘎胡:《黄金家族的毁灭》,《扎拉嘎胡文集》(第一卷),远方出版社,2003年,380页。
    [1]扎拉嘎胡:《黄金家族的毁灭》,《扎拉嘎胡文集》(第一卷),远方出版社,2003年,176页。
    [2]彭彩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专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99页。
    [1]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409页。
    [2]包丽英:《长生天的颜色》,《蒙古帝国Ⅰ:成吉思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3页。
    [3]【波斯】拉施特:《史集》第·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302页。
    [4]【苏】瓦西里·扬著,陈弘法译:《成吉思汗》,外文出版社,2005年,159页。
    [5]张健:《蒙古帝国叙事》,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1]包丽英:《蒙古帝国Ⅰ:成吉思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307页。
    [2]包丽英:《蒙古帝国Ⅱ:拔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287页。
    [3]包丽英:《长生天的颜色》,《蒙古帝国Ⅰ:成吉思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3页。
    [1]【苏】C·T·卡尔塔赫强,华心芝译:《部落·部族与民族》,《世界民族》1985年第4期。
    [2]包丽英:《蒙古帝国Ⅰ:成吉思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177页。
    [3]包丽英:《蒙古帝国Ⅰ:成吉思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158页。
    [4]包丽英:《蒙古帝国Ⅰ:成吉思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217页。
    [1]钱雯:《小说文化学理论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59页。
    [2]海泉:《游牧文明》,《内蒙古文艺》2006年第1期。
    [1]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49页。
    [2]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31页。
    [1]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44页。
    [2]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107页。
    [1]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394页。
    [2]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5页。
    [3]乌冉:《蒙古族作家海泉创作印象》,《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56页。
    [2]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196页。
    [3]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159页。
    [1]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163页。
    [2]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9页。
    [3]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346页。
    [1]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371页。
    [2]海泉:《混沌世界》,作家出版社,2002年,406页。
    [1]赖永梅著:《宗教与文化》,译林出版社,2009年,2页。
    [2]恩格斯:《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转引子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99-200页。
    [1]海德才:《遥远的腾格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43-44页。
    [2]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442页。
    [3]海德才:《遥远的腾格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101页。
    [1]海德才:《遥远的腾格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178页。
    [2]察森敖拉:《博音河哟,水晶晶花》,《芙蓉》1984年第1期。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转引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204页。
    [2]【德】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人民出版社,1999年,19页。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97页。
    [1]海德才:《遥远的腾格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319页。
    [2]海德才:《遥远的腾格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290页。
    [3]海德才:《遥远的腾格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361页。
    [4]哈斯乌拉:《虔诚者的遗嘱》,《草原》1983年第10期。
    [1]玛拉沁夫,《活佛的故事》,《小说月报》1980年第9期。
    [1]海德才:《遥远的腾格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401页。
    [2]海德才:《遥远的腾格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407页。
    [3]肖锦龙著:《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5页。
    [1]孙书林:《百世苍凉》,远方出版社,2004年,279页。
    [2]孙书林:《百世苍凉》,远方出版社,2004年,73页。
    [1]孙书林:《百世苍凉》,远方出版社,2004年,90页。
    [2]孙书林:《百世苍凉》,远方出版社,2004年,134页。
    [3]孙书林:《百世苍凉》,远方出版社,2004年,134页。
    [1]孙书林:《百世苍凉》,远方出版社,2004年,164页。
    [1]郭雪波:《哭泣的草原》,《森林与人类》2002年第7期。
    [2]江冰:《草原的神性符号》,《小说评论》2009年第2期。
    [2]【意】图齐、【西德】海西希著,耿昇译:《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360页。
    [2]郭雪波:《大漠魂》,《长江文艺》1998年第2期。
    [1]郭雪波:《银狐》,漓江出版社,2006年,295页。
    [2]西蒙娜·薇依,转引自《泉州文学》2010年第6期。
    [1]郭雪波:《沙狐》,《北京文学》1985年第4期。
    [2]郭雪波:《沙葬》,《中国作家》1991年第5期。
    [3]郭雪波:《天海子》,《北京文学》2004年第12期。
    [4]郭雪波:《树上人家》,《长江文艺》2000年第11期。
    [5]郭雪波:《腾格尔山上的一只兔子》,《绿叶》第2005年第2-6期。
    [1]倪秀兰:《佛教的慈悲观》,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33页。
    [2]郭雪波:《父爱如山》,《大家》2005年第2期。
    [3]郭雪波:《爱唱歌的秃顶伯》,《当代》1997年第2期。
    [1]西蒙娜·薇依著,徐卫翔译:《扎根:人类责任序言绪论》,三联出版社,2003年,182页。
    [2]鲍尔吉·原野:《写自然要有一种大爱》,《天涯》2007年第1期。
    [3]郭雪波:《狼那双蔑视人的眼睛》,《绿叶》2005年第1期。
    [4]郭雪波:《狼那双蔑视人的眼睛》,《绿叶》2005年第1期。
    [1]郭雪波:《大漠狼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377-378页。
    [1]郭雪波:《大漠狼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219页。
    [1]郭雪波:《银狐》,漓江出版社,2006年,155-156页。
    1、《斯大林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草原烽火>评论集》,1959年。
    3、唐铁海:《试炼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4、《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8年。
    5、【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6、何其芳:《文学艺术的春天》,作家出版社,1964年。
    7、《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
    8、高尔基著,孟昌、曹保华等译:《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9、郭志刚、董健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0、《少数民族文学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0年。
    11、《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12、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14、吴重阳、陶立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周作秋主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吴重阳主编:《敖德斯尔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7、吴重阳主编:《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北京,1986年。
    18、《云照光文艺理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吴重阳、李连生主编:《扎拉嘎胡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21、【意图齐、【西德】海西希著,耿异译:《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22、马学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北京,1992年。
    23、朱兵:《草原交响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24、扎拉嘎:《尹湛纳希评传》,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
    25、张艳玲:《大草原》,民族出版社,1994年。
    26、勃兰兑斯著,刘半九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27、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蒙古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
    28、中国蒙古学学会编:《内蒙古蒙古文学五十年》(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29、白蕾、包玉文著:《苏赫巴鲁研究》,中国国家广播出版社,1998年。
    30、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
    31、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32、【丹麦】享宁·哈士纶著,徐孝详译:《蒙古的人和神》,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3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34、马振方:《小说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5、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36、白·特木尔巴根著:《古代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考》,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37、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
    3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39、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睿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0、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1、西蒙娜·薇依著,徐卫翔译:《扎根:人类责任序言绪论》,三联出版社,2003年。
    42、扎拉嘎胡等著:《哈斯乌拉作品评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43、栗原小荻、蓝海文编,《伊德尔夫文艺创作研究》,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
    44、包红梅:《论蒙古史传文学向历史小说的转型》,博士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5、李鸿然著:《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46、黄伟林:《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47、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48、肖锦龙著:《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9、娜弥雅,《蒙古族当代小说解读(1949-1966)》(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倪秀兰:《佛教的慈悲观》,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51、彭彩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专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2、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3、蓝瓦、齐新峰:《他从漠南走来》,远方出版社,2006年。
    54、内蒙古作家协会编:《内蒙古作家传略》,2006年。
    55、张健,《蒙古帝国叙事》,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56、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7、周美琼:《从历史叙事到文学叙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8、阎晶明:《我愿小说气势如虹》,作家出版社,2009年。
    59、赖永梅:《宗教与文化》,译林出版社,2009年。
    60、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1、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2、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乌达:《扭曲生活的作品》(蒙古文),《内蒙古日报》1955年6月11日第4版。
    2、刺·斯勒莫:《关于<勇敢的骑士>》(蒙古文),《内蒙古日报》1955年6月11日第4版。
    3、乌达:《读<勇敢的骑士>之我感》(蒙古文),《内蒙古日报》1955年6月11日第4版。
    4、老舍:《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上的报告摘要,载《人民日报》1956年3月25日。
    5、扎木苏荣扎布:《读玛拉沁夫的<花的草原>》(蒙古文),《花的原野》,1958年第7期。
    6、吉雅:《关于生活的真实》(蒙古文),《花的原野》1960年第4期。
    7、吉格米德苏荣:《关于评论<生活的真实>的个人意见》(蒙古文),《花的原野》1961年第2期。
    8、莫·图们:《评<草原烽火>》(蒙古文),《花的原野》1964年第1期。
    9、策杰尔嘎拉:《英雄民族不灭的形象—读玛拉沁夫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蒙古文)《潮洛濛》1980年第1期。
    10、乌·苏古尔:《评阿·敖德斯尔小说》(蒙古文),《金钥匙》1983年第1期。
    11、贺·宝音巴图:《阿·敖德斯尔短篇小说的形象塑造》(蒙古文),《萨日娜》1983年总第27期。
    12、莫·扎拉丰嘎:《作家阿·敖德斯尔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风格》(蒙古文),《蒙古语 言文学》1984年第1期。
    13、巴图巴雅尔:《阿·敖德斯尔小说探析》(蒙古文),《金钥匙》1984年第2期。
    14、郭小东:《驼铃里的人生进行曲》《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4期。
    15、邢凤藻:《<驼铃>叮咚》,《天津日报》1984年7月19日第4版。
    16、崔道怡:《悠远的<驼铃>》《光明日报》1984年11月8日第3版。
    17、莫·扎拉丰嘎:《略论阿敖德斯尔作品的结构和选材》(蒙古文),《蒙古语言文学》1985年第1期。
    18、王保林、孙桂森:《玛拉沁夫与草原文学》,《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19、《<蓝幽幽的峡谷>讨论会》,《草原》1985年第5期。
    20、【苏】C·T·卡尔塔赫强,华心芝译:《部落·部族与民族》,《世界民族》1985年第4期。
    21、徐泽蒲:《<白净草原>与<活佛的故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22、孙桂森:《草原·力·美—玛拉沁夫创作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23、张锦贻:《扎拉嘎胡的创作道路和文学成就》,《文科教学》1988年第3-4期。
    24、朝克图格日勒:《爱国主义的赞歌》(蒙古文),《彻力格尔塔拉》,1988年第4期。
    25、李复威:《新的探索—评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穹庐惊梦>》,《文艺报》1989年2月11日第2版。
    26、奎曾:《扎拉嘎胡小说创作综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27、孛尔只斤·斯琴:《但愿世界永远祥和—读<哈斯乌拉小说>有感》(蒙古文),《金钥匙》1992年第3期。
    28、李晓峰:《民族、时代的歌手:论玛拉沁夫的小说艺术》(上篇),《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第13期。
    29、策·吉日嘎拉:《重读<红路>》(蒙古文),《金钥匙》1993年第2期。
    宗毅:《评蒙古族青年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血恋)》,《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2期。
    30、宗毅:《探索:中西融会,雅俗河流:评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血恋)》,《文艺报》,1993年3月27日第2版。
    31、李晓峰:《选择与建构:玛拉沁夫小说的叙述艺术》(下篇),(《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3年第14期。
    32、勒·巴图吉日嘎拉:《生活的真实、巧妙的设想兼论哈斯乌拉小说》(蒙古文),《花的原野》1994年第3期。
    33、李晓峰:《象征与诗意:玛拉沁夫小说艺术新论》,《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7年第18期。
    34、王素敏:《草原情怀·人的魅力——<静静的顿河>与<茫茫的草原>之比较》,《集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35、包明德:《演化民族的历史和精神: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百世苍凉>》,《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6、江曾培:《为“蒙古族曹雪芹”立传:读<黄金家族的毁灭>》,《文学报》1999年4月15日第4版。
    37、李晓峰:《玛拉沁夫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9年第20期。
    38、曾镇南:《历史小说文苑的奇葩—读扎拉嘎胡的<黄金家族的毁灭>》,《中外文化交流》2000年第1期。
    39、谢永旺:《鲜明的民族特色—扎拉嘎胡新作<黄金家族的毁灭>短评》,《民族文学》2000年第1期。
    40、王海梅:《优秀作品和它的时代》(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1、栗原小荻:《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纵横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2、杜国景:《论十七年文学的两种阅读期待》,《贵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43、包明德:《开掘生活底蕴传承精神文明》,《孙书林文集》序言,远方出版社,2004年
    44、方建中:《论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求索》2004年第5期。
    45、李莉:《论少数民族文学进入文学史的‘隔’与‘不隔’》,《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6、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7、海泉:《游牧文明》,《内蒙古文艺》2006年第1期。
    48、郭亚明、赵丽丽:《挣扎在自然与文明之间—蒙古族作家郭雪波与劳伦斯作品中自然观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9、苗新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50、乌冉:《蒙古族作家海泉创作印象》,《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1、范肖丹:《天人合一的草原诗境颂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2期。
    52、江冰:《草原的神性符号》,《小说评论》2009年第2期。
    53、徐其超:《文学史观与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建构》,《民族文学研究》2009 年第2期。
    54、陈祖君:《<霍林河歌谣>:和谐的底层人民生存之歌》,《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6期。
    55、杨玉梅:《关于少数民族文学抵达文学前沿的思考》,《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56、刘祥文:《共鸣与借鉴:玛拉沁夫与肖洛霍夫的艺术情缘》,《南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7、刘祥文、李婷婷:《断崖上的双生花—阿克西妮亚与莱波尔玛形象的比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