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境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本来应当是并行不悖的。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在分享社会发展红利的同时,其生存和发展的境遇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缘于此,本论文从社会哲学的研究定位出发,提出了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境遇问题。接着,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等四重关系进行了梳理,结合当代学术研究成果和时代特点,分别对主体必须面对四重关系中的主体境遇问题进行了探讨,即基本关系、历史考察和境遇重塑三个方面。综合看,本文探讨的是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问题,运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全文由导论、正文、结论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五章。
     在导论中,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即言明主体境遇何以成为问题;进而又把主体境遇问题定位为社会哲学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层次。然后,对国内外与主体境遇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归纳和总结,为正文部分做了一定的理论铺垫。再次是对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方法等相关前提性问题给出说明;最后,对本论文所要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四重关系进行概括论述。
     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具体看前两章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论述的,即作为主体的人与其所面对的外部客观世界。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主体所面对的第一重境遇,即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境遇。在此,本文首先对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中,有两种关系是贯穿始终的,即人与自然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基于这种理论分析视角,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紧接着对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境遇问题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整体性考察,并认为,在有史以来的几个社会形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渔猎文明时代的感性和谐到农业文明时代的整体和谐、部分分化,再到工业文明时代的日趋紧张。最后,本文对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境遇的重塑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其理论依据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其基本原则应该从“人为自然立法”过渡到“人为自身立法”。
     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人与社会关系中主体境遇。首先是对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认为在它们之间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有两个类型的关系始终存在,即人与社会的正相关与负相关。紧接着,本文从这两个基本关系出发,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对这重关系及其主体境遇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在人类经历的几种社会形态中,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这样几个历史阶段: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原初统一到阶段性分化的阶段,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人在社会之外才是人”的阶段。最后,本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重塑这重关系中的主体境遇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基本原则需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第三章不同于前两章的地方是,它探讨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又可以成为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因此,本章从这重关系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正反两方面的性质以及这重关系的实质三个角度分析,并认为:从人与人关系涉及的主要社会领域看,主要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从人与人的关系的性质看,可分为契合关系与对立关系;本节最后指出,人与人关系的实质应该是利益关系。紧接着,本文从这种基本关系出发,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人关系的相关论述,对这重关系中的主体境遇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在人类经历的几种社会形态中,人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发生”的依赖关系到人身依附关系,再到“物的依赖性”关系这几个阶段。最后,本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人与人关系中的主体境遇的重塑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概述: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关系学说,基本原则应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去把握。
     第四章不同于前三章的地方在于,它集中探讨的是人与自身关系中的主体境遇问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因为二者是合二为一的。首先对人与自身关系中两个着力点进行探讨: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内在本质是人作为主体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本性即自由个性的要求,去认识和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就是身心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基于此,紧接着对人与自身关系中的主体境遇问题进行了历史探索,认为在几种社会形态过程中,人与自身的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从混沌一体到初步分离;再到资本主义时期这重关系出现困境。本章最后一节对人与自身关系中的主体境遇的重塑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这一重关系重塑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身的关系思想,即人的本质学说、现实的人和个性自由的思想;而重塑的基本原则: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需统一,自主活动和自由时间是这重关系境遇重塑的重要标尺,而自由个性是这重关系中的主体境遇的最终体现。
     第五章是对以上各章的基本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的一章。本章首先提出,四重关系中的主体境遇是一个有机整体,四重关系是具有逻辑关联的,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其他三重关系具有基础意义,前三重关系对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影响较为直接,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我们进行主体境遇重塑的关键。然后,本章把主体境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简要考察,并对它内部的各个关系进行了辩证的思考。
     在结论部分,本文提出整体把握主体境遇、观照人的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提炼了本文的创新点;同时,也对本文这种论纲式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剖析,最后本人预设了自己以后的研究的理论兴趣和研究的大致方向。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should be parallel. But our historyand reality tell us, people as the subje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a share in socialdevelopment dividend, their living and developing Circumstances are increasinglyconfronted with difficuties. Because of this, starting from social philosophy, this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on the subject’s living and developing circumstancesin social development. The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has doneup the four dimensional relationships, which a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nature,human and socie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human andhimself.Combined with results of contemporary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characteristics of our Times, this paper has researched the subject’s living anddeveloping circumstances. Each chapt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of the basic relations,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reshaping situation. General meaning, the methodology of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been used.this paper discussed a problem in the theory ofsocial development.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 and body part is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at first there is a problem that I put forward, it is clear whysubject’s circumstances become a problem. And the dissertation locates circumstancesto the level of society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the social philosophy theory. Then, thepaper has brief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n subject’s circumstances at home andabroad and made certain theoretical foil for the body. Once again, this paper hasillustrate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methods. Finally, this papersummarized involved basic concept and four dimensional relationships.
     The body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Specific to see, this paper discussed from theang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his is “people”refered to assubject and the exterior objective world that must be faced with. The first chaptermainly discussed the first situation the subject faces. It is subject’s circumstance in the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e paper has elaborated on the basic relationship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hough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relations throughout in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namely, the positivecorrelation an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ased on the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has combinated standpoint which Marxand Engels were discusse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ollowing,it has fully considered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of subject condition, which existed i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several social forms. This paper argues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has experienced a historicaldeveloping process: from perceptual harmony of fishing and hunting civilization towhole harmoniou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 theincreasingly tens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ra. Finally, in this paper it is discussedBthat the reshaping this subject sit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Its theoretical basis is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and its basic principleshould be the transition from "establishing law for nature by man" to "human own legisl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ubject cond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man and society. First is summerise the basic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society,thought in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 between them, there are two types of relationsalways exists, namely, man and society of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negativecorrelation. Then, based on the two basic relations,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Marxand Engel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this paper on the historyof several social form the relation of subject condition, think this relation has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in the former capitalist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theoriginal unified into the stage of differentiation stage, to the person during the periodof capitalist society in the society. Finally, this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materialism position to reshape the relation of the subject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basic principles. Theoretical basis is the though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society of Marxism, the basic principle is from" material-oriented to the "people-oriented".
     Chapter3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subject,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can become intersubject. Man is engaged in the practice ofthe reality person, therefore, this chapter from the main areas involved in therelationship, and the nature of the pros and cons as well as the essential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respects, and thought: look from the main social fieldsto people, mainly include the economic relations, political relations, cultural relationsand other areas of social relations; Look from the nature of human relations, can bedivided into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opposites; This sectionfinally pointed out tha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the essence of interestrelations. Then,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relations, based on the relevantexpositions of Marx and Engels on human relations, the relation of the subjectcondition has carried on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think in several social form ofhuman experience, relationships, experienced a from the "spontaneous" dependenciesto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o the dependence of the "con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several stages. Finally, this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position,subject of human relations the reshaping of the plight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basic principles were summariz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is Marx and Engels'stheory of social relations, the basic principle from areas such as economy, politics andideology and culture to grasp.
     The fourth chapter is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three chapters; it focused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with themselves. First two points i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man and itself were discussed: the inner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human and itself as the main body according to the freedom of personality tounderstand and control their ow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intrinsic nature of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is the relationship of body and mind, they are inseparableentity. Based on this, and then on the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s as the subject withtheir relationship has carried on the exploration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several kindsof social 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itself has experienced a historicalprocess: in the former capitalist era, from chaos to preliminary separation to capitalism inner trouble.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reshapes the plight of humanbeings as the subject with their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theoretical basis is Marx's human nature theory; And remodel the basic principle ofthe unity of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human modernization, autonomic activityand free time as the important yardstick, this relation situation to reshape and freepersonality is the ultimate sign of the relation of the subject.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basic view of the above chapters. First in this chapter, Iargue that four relations is an organic whole, they have a logical link, such a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foundation for other three relationships, an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ociety is the key that we reshape the bodysituation. Then, this chapter regards subject situation as a whole and briefly hasreviewed its historic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ts internal relationship on thedialectical thinking.
     In conclusion part,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to grasping the subject situation,the importance of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and then refined theinnovation poin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I analyze the limitations and write down thefuture research of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引文
①A.佩切伊:《人的素质》,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Theoder W. Adorno, Negative Dialectic,1990,pp.305,320.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6,34页。
    ④[美]艾凯:《文化守成论》,台湾:台北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④冯契:《智慧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③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伦》,甘阳译,西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③[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929页。
    ①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8:73.
    ②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著:《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③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美]梅多斯:《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②李欣复:《极限论的哲学诠释》,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③[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3,53页。
    ①[德]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2,4页。
    ②[法]福柯:《主体与权力》,L.德赖费斯,保罗·拉比诺:《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①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年鉴·历史过程的主客体研究概述》,1988年版。
    ②陈先达:《主体与主体性》,载于《求是》1991年第15期。
    ①朱永光:《试论个人本位的虚幻性及其危害》,载于《兰州学刊》,1992年第4期。
    ②沈建国:《论社会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
    ③宋周尧:《论主体自然意识》,载于《学术研究》,1992年第10期。
    ④李淑梅:《自然必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载于《南开学报》,1993年第2期。
    ⑤王南湜:《论自然必然性、历史必然性与人类活动》,载于《江海学刊》,1993年第1期。
    ⑥赵家祥:《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几个问题》,在于《江淮论坛》,1993年第1期。
    ⑦高清海:《从人的生成发展看市场经济》,载于《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
    ⑧王锐生:《有个性的人——现代人的本质特征》,载于《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
    ⑨韩民青:《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载于《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
    ⑩任平:《迈向21世纪的人类中心视界:交往实践观》,载于《江海学刊》,1996年第2期。
    ①胡为雄:《国内人学研究回顾(1978-2012)》,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2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5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530页。
    ⑤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⑥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湖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编:《主体与客体》,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9-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②侯才:《以“实践”视阈审视的人》,载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④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8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⑥贾高建:《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学习时报,2004年04月19日,第3版。
    ⑦贾高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关系与内在逻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①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湖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编:《主体与客体》,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③同上,第58—59页。
    ④白显云:《人本学新视角》,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②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5页。
    ②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建构一种逻辑体系的研究纲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①贾高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关系与内在逻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页。
    ②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30页。
    ①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①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499页。
    ②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②余谋昌:《关于人与自然的札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④《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⑤《荀子·天伦》
    ①税远友刘远碧:《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②摩尔根:《古代社会》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5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④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167页。
    ①转引自谭文华:《从征服自然到协调自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胡大平:《从“自然的报复”问题看恩格斯自然概念及其当代意义》,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1页。
    ②[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8页。
    ③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①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7页。
    ②帅惟:《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法乐章》,载于《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5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①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04页注(5a)。
    ③娄文月李宏伟:《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④《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于目标》中把处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此时的希腊、印度和中国分别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摩尼、孔子等大思想家,他们为各自的文化制定了思想文化范式。正确与否,本文不论。
    ⑤《正蒙·诚明》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吴国盛:《现代化的忧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①徐崇温:《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困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②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①希腊神话,主神宙斯命令火神用粘土制成的人类第一个女性——潘多拉,带着一个盒子下凡,她却私自打开了盒子,于是盒子里的疾病、罪恶、疯狂等各种祸害全跑出来散布到世界上。(转引自徐崇温:《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困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②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③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①章海山、罗蔚、魏长领:《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②A. Gorz, Ecology as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1980, p.27.
    ①J·B·Foster. Marx’s Ecology Materialism and Nature. 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p8.
    ②刘松涛:《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论文专刊),2006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②刘增惠彭会珠认为是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虚构了所谓的马克思“人的自然化”的命题,意在制造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的对立。见《论“人的自然化”不是马克思的命题》,理论月刊,2008年第8期。
    ③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91页。
    ②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②彭立威:《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人格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现实与理想》,哲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②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136页。
    ③李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①转引自:[美]W.H.墨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载于《哲学译丛》,1999年第2期。
    ②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157页。
    ①[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①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哲学的创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8页。
    ②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哲学的创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1页。
    ③参见J.B. Foster,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2,pp.66-67.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9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①James O’ Connor, Natural Causes: 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8, p.12.
    ②James O’ Connor, Natural Causes: 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8, p.129.
    ③James O’ Connor, Natural Causes: 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8, p.162.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8页。
    ⑤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①贾高建:《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学习时报,2004年04月19日,第3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②转引自彼得狄肯斯:《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与社会理论联系起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5年版,第1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③涂可国:《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①贾高建:《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学习时报,2004年04月19日,第3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页。
    ④[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页。
    ①涂可国:《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②[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269页。
    ③涂可国:《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页。
    ③孙伯鍨侯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⑤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列原著选读·哲学讲解》,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页。
    ①《礼记·礼运》。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③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6页。
    ④袁贵仁等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②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5-1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③章海山、罗蔚、魏长领:《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④《礼记·礼运》。
    ①《管子·霸言》。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①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②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①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3页。
    ②王善英:《韦伯论人与社会》,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⑤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④张曙光:《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关系三重关系的界说》,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3期。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页。
    ③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2—383页。
    ④[美]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①Marx and Engels,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1984, p.7. Publishers’notes.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8-51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①孙伯鍨侯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周峰:《人与社会和自然间价值关系的整体构筑——唯物史观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
    ①卢梭:《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5页。
    ②罗国杰:《人道主义思想论库》,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4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②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179页。
    ④邹晓芟:《马克思和国民经济学的原则分野:“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①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7页。
    ③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④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⑦《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4页。
    ⑧《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②涂可国:《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③涂可国:《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188页。
    ④R·M·基辛:《文化·社会·个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②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2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①崔树义:《关于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载于《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4期。
    ②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43页。
    ③《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②同上,第592-593页。
    ③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③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7-6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7页。
    ⑤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5-5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④李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页。
    ①李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页。
    ⑥《诗经·大雅·荡之什》。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③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4页。
    ⑥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7页。
    ②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②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5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2页。
    ②参加刘宗续:《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47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3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③袁贵仁等:《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③袁贵仁等:《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90页。
    ⑤《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8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
    ①谭培文:《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⑤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①[法]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①《说苑·杂言》。
    ②赵恒:《劝学诗》。
    ①武天林:《实践生成论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①[俄]尼古拉·别尔加耶夫:《论人的奴役和自由》,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②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①武天林:《实践生成论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③胡军:《从生存论哲学看人的在世方式》,载于《新视野》,2004年第2期。
    ④R.D.莱恩:《分裂的自我》,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⑤《荀子·天论》。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册,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8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册,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7-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
    ④R.D.莱恩:《分裂的自我》,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胡军:《从生存论哲学看人的在世方式》,载于《新视野》,2004年第2期。
    ③[法]帕斯卡尔:《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7页。
    ④胡军:《从生存论哲学看人的在世方式》,载于《新视野》,2004年第2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①[英]列·斯蒂文森:《人和人的世界》,杨帆、李小兵编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94页。
    ③王永昌:《走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6页。
    ②周辅成主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积极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任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229页。
    ③《礼记·礼运》。
    ①参见王永昌:《走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3页。
    ②《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章海山等:《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③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①陈晓春:《<道德经>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性》,载于《乐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②张志伟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④陈晓春:《<道德经>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性》,载于《乐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①袁贵仁等:《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页。
    ②《论语·雍也》
    ③《论语·子路》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⑤《孟子·滕文公上》
    ①参见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③王永昌:《走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④章海山等:《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③袁贵仁等:《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154页。
    ④《易经·彖传》。
    ⑤《论语·述而》。
    ①《论语·为政》
    ②袁贵仁等:《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28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1981年版,第3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册,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②章海山等:《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
    ③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页。
    ④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①[德]鲁道夫·奥伊肯:《新人生哲学要义》,张源、贾安伦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②转引自叶知秋:《精神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9页。
    ③转引自叶知秋:《精神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页。
    ①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页。
    ②转引自叶知秋:《精神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⑥[俄]尼古拉·别尔加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①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⑤董振华:《创新实践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⑦章海山等:《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5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①转引自谭培文:《唯一者与马克思的个性观》,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⑦刘秀华:《转型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5页。
    ②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7页。
    ③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①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②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406页。
    ③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1页。
    ②张亮:《自主活动与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于《长白学刊》1997年第1期。
    ③陈志尚主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页。
    ③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2-1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⑤陈志尚主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①陈志尚主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②刘新刚盛卫国:《关于马克思自由时间范畴的思考》,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汪信砚:《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③王盛辉:《“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④陈志尚等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⑤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①[德]海德格尔:《尼采》下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③[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①[美]杜蒙特:《从曼德维尔到马克思》,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转引自陈靖怡:《民胞物与——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②《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③Paul Burkett, Marx and Nature A Red and Green Perspectiv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1999, p.224.
    ④J. B. Foster,“The Ecology of Destruction,” Monthly Review, vol.58, no.9,2007, p.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
    ②陈华兴李明华.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及其超越[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0).
    ③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①刘国章:《认识与改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新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38页。
    ②胡军:《从生存论哲学看人的在世方式》,载于《新视野》,2004年第2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
    ②陈晏清王南湜:《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④陈晏清王南湜:《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0页。
    ⑤陈晏清王南湜:《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③[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④[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⑤《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②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2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④[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20页。
    ⑤转引自谭培文:《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①R.D.莱恩:《分裂的自我》,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①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②转引自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页。
    ①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③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①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②刘曙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2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④[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3]《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6]《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贾高建.三维自由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4.
    [29]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4.
    [30]周辅成主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积极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任性论言论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31]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史(上、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32]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列原著选读·哲学讲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33]《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4]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5]王永昌.走向人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36]罗国杰.人道主义思想论库[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37]张奎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8]袁贵仁等.对人的哲学理解[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9]王锐生、陈荷清.社会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0]冯契.智慧的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1]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哲学的创新[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4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3]吴国盛.现代化的忧思[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4]张志伟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5]张志伟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7]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8]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9]杨信礼.发展哲学引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50]涂可国.社会哲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1]陈晏清王南湜.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3]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4]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5]刘曙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6]赵家祥等.历史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57]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8]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Z].:商务印书馆,2003.
    [59]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0]孙伯鍨侯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2]陈晏清、王南湜.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3]陈志尚主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4]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5]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6]白显云.人本学新视角[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67]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
    [68]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9]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0]王南湜.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1]武天林.实践生存论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2]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5.
    [73]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当代社会主义的自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4]张澍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重大问题讲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5]徐海波.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6]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7]刘森林.实践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8]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9]章海山罗蔚魏长领.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研究[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80]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2]叶知秋.精神现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3]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M].:人民出版社,2011.
    [84]董振华.创新实践论[M].:人民出版社,2011.
    [85]王盛辉.“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建构一种逻辑体系的研究纲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3]徐崇温.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困境”[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人的现代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5]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李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袁吉富等.社会发展的代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1]徐春.人的发展论[M].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2]刘秀华.转型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3]张一兵.反鲍德里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吴惠红.合理发展与理性重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5]田斌锷.毛泽东诗词鉴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1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年鉴(1982—1999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M].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7][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下卷)[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
    [10]《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1][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4][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5][美]摩尔根.古代社会(第2卷)[M].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16][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下卷)[M].孙周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8][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人[M].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1][美]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译,:学林出版社,1999.
    [22][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3][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4][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5][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北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6][美]艾凯.文化守成论[M].译,台湾:台北文化出版公司,1986.
    [27][英]列·斯蒂文森.人和人的世界[M].杨帆、李小兵编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8][意]A.佩切伊.人的素质[M].译,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9][英]R.D.莱恩.分裂的自我[M].林和生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1][德]鲁道夫·奥伊肯.新人生哲学要义[M].张源、贾安伦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2][]R.M.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3][俄]尼古拉·别尔加耶夫.论人的奴役和自由[M].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4][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M].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5][美]大卫·库尔伯.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M].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6][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38][美]杜蒙特.从曼德维尔到马克思[M].译,:芝加哥大学出版,1997.
    [39][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吴仲昉译,商务印书馆:,1988.
    [40][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1][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颍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 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Eas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8.
    [2] Theoder W. Adorno, Negative Dialectic,1990.
    [3] 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Eas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8.
    [4]A. Gorz, Ecology as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1980.
    [5] J·B·Foster. Marx’s Ecology Materialism and Nature. 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6] James O’ Connor, Natural Causes: 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
    [7] J. B. Foster,“The Ecology of Destruction,” Monthly Review, vol.58, no.9,2007.
    [8]Paul Burkett, Marx and Nature A Red and Green Perspective,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
    [1]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1995.
    [2]杨树桢.实践活动评价论[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1996.
    [3]李欣雁.代价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1995.
    [4]韩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北京师范大学,1997.
    [5]刘森林.“矛盾”的现代省思[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山大学,2001.
    [6]何建津.社会发展中的开放战略研究[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4.
    [7]李建华.社会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5.
    [8]许修杰.社会进步代价论纲[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吉林大学,2006.
    [9]张道全.当代中国改革的代价研究[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南京师范大学,2005.
    [10]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6.
    [11]任丽梅.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行动系统研究[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6.
    [12]田义双.诚信场域论[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6.
    [13]高峰.社会秩序论[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7.
    [14]陈忠宁.传统和合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8.
    [15]尹建军.社会风险及其治理研究[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8.
    [16]杨东柱.社会资本研究[D](博士论文,马哲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9.
    [17]李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D](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10.
    [1]贾高建.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J].学习时报,2004-04-19(3).
    [2]贾高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关系与内在逻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5).
    [3]冯友兰.儒学发展的新阶段——道学[J].文史知识,1989(6).
    [4]徐云望.论“主体性”问题[J].上海大学学报,1991(2).
    [5]沈建国.论社会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1992(4).
    [6]宋周尧.论主体自然意识[J].学术研究,1992(10).
    [7]李淑梅.自然必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J].,1993(2)
    [8]王南湜.论自然必然性、历史必然性与人类活动[J].江海学刊,1993(1).
    [9]赵家祥.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几个问题[J].江淮论坛,1993(1).
    [10]高清海.从人的生成发展看市场经济[J].江海学刊,1995(1).
    [11]王锐生.有个性的人——现代人的本质特征[J].江海学刊,1995(3).
    [12]韩民青.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J].江海学刊,1995(5).
    [13]任平.迈向21世纪的人类中心视界:交往实践观[J].江海学刊,1996(2).
    [14]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4(5).
    [15]张曙光.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关系三重关系的界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6(3).
    [16]崔树义.关于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1996(4).
    [17]张亮.自主活动与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J].长白学刊,1997(1).
    [18]谭培文.唯一者与马克思的个性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4).
    [19]陈华兴李明华.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及其超越[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0).
    [20]魏小萍.“主体性”涵义辨析[J].哲学研究,1998(2).
    [21]陈晓春.《道德经》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性[J].乐山师专学报,2000(1).
    [22]苏平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学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0(3).
    [23]张汝伦.主体的颠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学术月刊,2001(4).
    [24]余谋昌.关于人与自然的札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25]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26]娄文月李宏伟.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7]刘国章.认识与改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J].新建大学学报,2003(3).
    [28]帅惟.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法乐章[J].社会科学家,2003(5).
    [29]胡军.从生存论哲学看人的在世方式[J].新视野,2004(2).
    [30]魏义霞.中国近代人学研究的新走向[J].东方论坛,2003(4).
    [31]陈靖怡.民胞物与——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4).
    [32]汪信砚.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5(3).
    [33]俞吾金.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探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4]周峰.人与社会和自然间价值关系的整体构筑——唯物史观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J].学术研究,2005(7).
    [35]刘松涛.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论文专刊),2006.
    [36]王善英.韦伯论人与社会[J].新疆社会科学,2007(1).
    [37]谭文华.从征服自然到协调自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8]税远友刘远碧.论人与自然的关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9]刘增惠彭会珠.论“人的自然化”不是马克思的命题[J].理论月刊,2008(8).
    [40]刘新刚盛卫国.关于马克思自由时间范畴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
    [41]胡大平.从“自然的报复”问题看恩格斯自然概念及其当代意义[J].学术研究,2010(7).
    [42]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4).
    [43]彭立威.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人格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现实与理想[J].哲学研究,2011(10).
    [44]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
    [45]邹晓芟.马克思和国民经济学的原则分野:“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
    [46]胡为雄.国内人学研究回顾(1978-2012)[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