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20世纪最成功的“政策创新”之一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人类历史上诞生以后,公众参与作为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手段渗透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之中,更加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对公众参与的规定较之此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建设方面尚存在着立法及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诸多缺陷。这些将大大弱化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也制约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形成。
     据此,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入手,在比较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制度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环境法制状况和具体国情,从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的统一视角,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设想。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olicy innov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of Human history,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as a means of getting decisions democratic, rational and systematical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which gives a drive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lthough the regulations in the assessment law of environmental action China issued in 2002gained substantial Progress than in Previous years, there still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in the aspects of legislation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system improvement concern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All these will Preven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into full play, and Curb the formation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in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foundational theorie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on the basis of conducting comparative analyses into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and Practical of environmental impac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hypotheses of improv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a systematic way reform th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practical situation in china taken into a acount.
引文
[1]环境科学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环境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18页。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
    [1]钟环:《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内涵》,载《环境与发展报》,2006年6月2日,第5版。
    [2]袁志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州大学,2004年。
    [1]李艳琴:《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5第3页。
    [1]王蕴波:《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7,4。
    [2]张晓云、马艳霞:《EIA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完善设施探索》,《环境研究与监测》,第18卷第2期。
    [1][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于芳、王鑫海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
    [2][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王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问泽霞:《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潘岳:“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载http://fiance.sina.com.cn,2008年2月1日浏览。
    [1]郝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探析》,载《环境管理》,2004年第3期。
    [2]蒋安著:《经济法理论研究新视点》,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第73页。
    [3]卓泽渊:《法治国家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第45页。
    [4]徐显明、刘翰:《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张康之:《论“新公共管理”》,载《新华文摘》,2000(10):20-22。
    [2]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97页。
    [3]王燕:《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载《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2000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第380页。
    [4]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第273页。
    [5]汪劲、田秦:《绿色正义——环境的法律保护》,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第74页。
    [1]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222页。
    [1]卜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第222页。
    [2]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3]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1]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2]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42页。
    [1]DIORI L.KRESKE.ENVIRONMENTALEMENTS IMPACT STATEMENTS:A PRACTICAL GUIDE FOR AGENCIES.17.JOHN WILEY&SONS(1996)。
    [1]参见[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1][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2]《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载中国环境法网:http://www.riel.whu.edu.cn/ruleshow.asp?id=741
    [3]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1]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2]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3][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5条,《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4条,载国家环保总局网站:http://www.zhb.gov.cn。
    [2]参见《德国环境监测法》第2条第2款,第9条,载中国环境法网:http://www.riel.whu.edu.cn/。
    [1]参见《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12条,载国家环保总局网站:http:www.zhb.gov.cn/。
    [2]参见《德国环境信息法》第9条,载中国环境法网:http://www.riel.whu.edu.cn/。
    [3]参见《德国环境信息法》第4条,载中国环境法网:http://www.riel.whu.edu.cn/
    [4]参见应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1]张晓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
    1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1]黄一绥、邱健斌:《美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及其借鉴》,载《福建地理》,2006,21(2):113-115。
    [2]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79-80页。
    [1]邵道萍:《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载《兰州学刊》,2006(2):184-186。
    [2]张明杰:《信息民主的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载《世界环境》,2005年第5期。
    [1]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1]付颖:《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办众参与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第31页。
    [2]环境影响评价法与规范、设计、建设项目实施手册编辑委员会和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经济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与规划、设计、建设项目实施手册—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1757页。
    [3]李钢岭:“资源、环境意识的确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载http://www.jy360.cn,2008年4月2日浏览。
    [1]王建新:“简评环境影响评价法”,载http://www.riel.whu.edu.cn,2007年2月17日浏览。
    [1]吕忠梅、江涛:《环境诉讼初探》,载王灿发主编:《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1]王蕴波:《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1 参见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93页。
    2 汪劲:《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之公众参与问题研究——兼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规定的施行》,《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1.郑铭:《环境影响评价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金浩、欧阳讷、程子峰:《环境管理与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李艳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1期,2002.3。
    4.郝瑞彬、郑祥民:“试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载《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第7期。
    5.徐伟敏:“论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载《山东大学报》,1999年第2期。
    6.田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与作用”,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1期。
    7.陈维春、何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浅析”,载《求实》2006年第2期。
    8.蔺起梅:“环评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途径”,载《环境研究与监测》,2005年6月第2期。
    9.郭炯:“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1月。
    10.胡俊、谢伟莹:“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公众参与机制的比较”,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1月。
    11.党江舟、莫神星:“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的探讨”,载《中国环境管理》,2005年3月。
    12.郝慧:《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载《中国环境管理》,2004年4月。
    13.宋国君、王小艳:《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载《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增刊。
    14.邵道萍:“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15.幸红:“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4期。
    16.孙宏瑞、康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若干问题”,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5期。
    17.陈冬:“公众参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8.张雪琴:“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载《中国地质大学》,2006.7。
    19.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李东兴、田先红:“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载《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21.张金艳、赵国宁:“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2.李晓红、田凤云:“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法探讨”,载《煤炭工程》。2007年04期
    23.向佐群、唐敏:“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4.邵道萍:《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硕士论文],福州大学.2005。
    25.[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6.[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7.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8.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版。
    29.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0.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1.蔡守秋主编:《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2.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3.周训芳:《环境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4.肖剑鸣:《比较环境法》,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第2版。
    35.[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6.汪劲、田秦等著:《绿色正义—环境的法律保护》,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7.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8.王曦:《国际环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版。
    39.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0.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1.汪劲:“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之公众参与问题研究——兼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规定的施行”,《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42.桑燕鸿、吴仁海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分析”,《陕西环境》2001年第6期。
    43.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论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和协调”,《法律科学》2000年第5期。
    44.程胜高、鱼红霞:“增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索”,《环境保护》2002年第1期。
    45.张梓太:“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参考文献。
    46.候文蕙:“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运动”,《自然之友》2001年第2期。
    47.洪阳、亲胜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EIA)中的公众参与”,《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第1期。
    48.张晓云、马艳霞:“EIA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完善措施探索”,《环境研究与监测》第18卷第2期。
    49.许斌:“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思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50.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51.张建伟:“论环境信息公开”,《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3卷第2期。
    52.桂步祥:“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3.韩广、邹甜:“论美国的正当程序理念及制度对我国环境行政听证的启示——中美环境行政听证制度比较”,《时代法学》2005年第3期。
    54.管琼:“论环境行政程序在环境法治中的作用”,《环境科学》2000年第2期。
    55.侯巍巍、马波:“从环境权的属性看环境法的完善”,《中国环境管理》,2004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