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全新的生命周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建筑被废弃、闲置。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而且也制约了城市的有序发展。在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改造再利用这些工业废弃建筑,使其从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变“废品”为“珍宝”,在不断更新的秩序中获得新生,是目前世界上众多国家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虽然工业废弃建筑不象历史文物建筑那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保存价值,但它作为城市细胞的一部分,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它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部反映工业文明史的“石头的史书”①,还表现在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意向”(City Image)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城市的集体认同感。因此,在面对早期城市更新运动的“大拆大建”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历史文脉的破坏所造成的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这一残酷的现实,我们目前所能做的是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态度,创造适宜的条件和手段,将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业废弃建筑改造再利用,以实现其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的转移,并以此来带动城市街区的复兴和发展。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令我们遗憾的是目前工业废弃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还只是停留在实践活动的层面上,在具体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上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在中国工业废弃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统一指导和管理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改造设计的手法也较为单一,因此更需要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加以指导和参考。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研究现状的不足,从工业废弃建筑的价值以及改造再利用的自身优势入手,总结现有与工业废弃建筑改造再利用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指导思想;比较研究国内外工业废弃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背景条件、动力机制、实践内容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工业废弃建筑改造再利用中的相关设计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工业废弃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原则;结合国内外具体的改造设计实例,归纳总结工业废弃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空间形态、外部造型以及环境景观的设计方法;最后综合运用前文总结的改造设计方法对调研实例加以分析研究;总结认识,提出展望。
During the adjustment of the city structure, more and more industrial buildings are abandoned. It is a great waste of our limited resource of the worl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se abandoned industry buildings prevent the city's well development. With the direct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how to adaptively reuse these industrial abandoned buildings, how to transform these "waste buildings" to "curiosity "is the important problem to all of the countries and is also the main thought of this thesis.
    The industrial abandoned buildings differ from the culture relic buildings, but the industrial abandoned buildings have their special values: they are the special landscape of our city; they record the particular social life style even build up the special texture of traditional city.
    The formerly city renewal destroyed the city's context greatly. It's the most regretful thing for the human beings. And now what we can do is to reuse the industrial abandoned buildings in a correct way, to help these buildings transfer their ecological、economic and culture value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revive the energy of the city.
    But now most architects are engaged in practicing in industrial abandoned buildings' adaptive reuse. The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still remain. It's a pity for the industrial abandoned buildings themselves and also for the city's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is aimed for the drawback. First, the status of the industrial abandoned building has been carefully studied. And then based up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related theory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oreign country on practice,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many particular renewal design model by means of example analysis. The examples come from many countries, such as China、American、Europe. At last, this thesis has introduced a set of systematic renewal design method about the industrial abandoned building.
引文
* 中文书目:
    [1] [西] 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赛威尔 著,欧阳文 译:《LOFT 艺术家的藏酷空间》,北
    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版。
    [2] [英] 肯尼思?鲍威尔 著,于馨 等译:《旧建筑的改建与重建》,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出版社,2001年版。
    [3] 王瑞珠 著:《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3
    [4] 阳建强 吴明伟 《现代城市更新》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8
    [5] 董卫 王建国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8
    [6] 丁沃沃 冯金龙 张雷 编著:《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意义》,南京,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9年版。
    [7] 丁沃沃 冯金龙 张雷 编著:《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逻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9年版。
    [8] [西] 帕高?阿森西奥 编著:《生态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9] [美] 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10] [英] 戈登·卡伦著,刘杰 周湘津等编译:《城市景观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1] 吴良镛著:《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 罗伯特·文丘里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5.
    [14] 阿摩斯·拉普卜特 《建成环境的意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5.
    [15] 杨继瑞著:《中国城市用地制度创新》,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2
    [16] 刘凤英主编:《房地产开发经营》,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1
    [17] 殷友田主编:《房地产开发经营实务》,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18] [英]M·盖奇 M·凡登堡著:《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19] 曼氟雷多.塔夫里 《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6
    [20] G.勃罗德彭特 《符号.象征与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3
    [21] 陈志华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5
    [22]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
    [23] 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9
    
    
    [24]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 2000.3
    [25] 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 衰败与未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4
    [26] 阮伟明 黄宏辉等 《发现建筑新表情》 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出版 1996.6
    [27] 傅刚 费菁《都市村庄》天津大学出版 2000.6
    [28]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
    [29] 刘先觉 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30] 重庆城市建设档案年鉴》
    [31] 钱健 宋雷 《建筑外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3
    [32] 彭一刚著 《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3
    [33] 东南大学建筑系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编著.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
    [34]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第2版.商务印书馆,1984.10
    [35] 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
    [36] [古罗马]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3
    [37] [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
    [38] [美]H·H·阿纳森著.丹尼尔·惠勒修订.曾胡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北
    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2
    [39] [美]史坦利·亚伯克隆比著.吴玉成译.《建筑的艺术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0
    [40] 黄健敏著.《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香港:贝思出版有限公司,
    1996.10
    [41] [美]鲁道夫·阿根海姆著.滕守尧 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
    
    * 中文期刊:
    [1] 张松 著:《世界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建筑师,第94期。
    [2] 高辉 张神树 著:《成功的旧建筑革新——多伦多市女王港旧仓库改建项目》,世界建筑,
    2001年第十期。
    [3] 露易 著:《历史建筑的再生》,时代建筑,2001年第十二期。
    [4] 王建国 戎俊强 著:《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时代建筑,2001年
    第十二期。
    [5] 石雷 周欢 著:《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从文物建筑到历史保护区》,世界建筑,2001年第
    六期。
    [6] 刘宛 著:《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世界建筑,2001年第六期。
    
    
    [7] 王世仁 著:《保护文物古迹的新视角——简评澳大利亚〈巴拉宪章〉》,世界建筑,1999
    年第五期。
    [8] [澳]艾利森?麦格斯 著:《改造性再利用》,世界建筑,1999年第五期。
    [9] [澳]海伦?坦普尔 著:《改造为博物馆的建筑——来自新南威尔士州历史建筑基金会的
    的实例》,世界建筑,1999年第五期
    [10] 彭怒.关于建筑历史、历史学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建筑学报》2002.6
    [11] 刘志尧 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一则实例——伦敦道克兰地区改造复兴工程述评 《时代建
    筑》1999.3
    [12] 郝靖新 张希晨 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 《时代建筑》1999.4
    [13] 陆地. 历史性建筑再利用再20世纪的发展足迹 《时代建筑》 2001.4
    [14] 王世仁 为保存历史而保护文物――美国的文物保护理念 《世界建筑》2001.1
    [15] 伊雷.博登 伦敦:不可知的城市 《世界建筑》2002.6
    [16] 刘晓黎 历史性地段建筑形态的保存与更新 《建筑师》53期
    [17] 陆绍明 是废墟,还是景观?――城市码头工业区开发与设计研究 《华中建筑》 1999.2
    [18] 梁圣复 孔宇航 徐丽华 在建筑学与船舶学之间 《新建筑》1999.1
    [19] 郝琳 探讨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及其环境的操作性--兼析霍普兰德太阳生活中心 《世界
    建筑》2002.5
    [20] 王蔚 邹颖 《绿色建筑学》一书阐释的环境建筑与绿色原则 《世界建筑》2002.5
    [21] 林兆章 倪文岩.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 《建筑学报》 2000.1建筑学报 2002/04
    [22] 俞孔坚 庞伟. 理解设计:中山歧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 《建筑学报》 2002.8
    [23] 李耿. 建构上海苏荷艺术特区――访建筑师登琨艳 《建筑设计与技术》 120期
    [24] 陆绍明 探讨一种再生的开发设计方式――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 《新建筑》1999.1
    [25] 袁烽. 还原空间――上海“建境工园”厂房改造设计随感 《新建筑》 2001.4
    [26] 鲍家声 龚蓉芬. 旧建筑,新生命―建筑再利用思与行 《建筑师》90期
    [27] 威廉.理查德森. 大学社区重建与城市复兴 《时代建筑》2001.3
    [28] 连铮 加拿大现代建筑综述 《世界建筑》2001.10
    [29] 陈津 严建伟 找寻失落的建筑-从北欧建筑遗产的保护谈起 《世界建筑》2002.1
    [30] 灵活多样、矛盾统一—格尔伯建筑事物所作品浅析 《世界建筑》 2001.12
    [31] 成砚. 媒质中的城市空间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及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应用. 《世界
    建筑》2002.2
    [32] 张佶. 泰特现代 《世界建筑》2002.6
    
    * 学位论文:
    [1] 刘晓艳著.城市中心区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导师:戴志忠.重庆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
    
    
    [2] 李华著.建筑·历史·关联.导师:陈永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93
    * 外文资料:
    [1] Vittorio Magnago Lampugn,《Museum》,New York:Prestel,2001
    [2] Francisco Asensio Cerver,《The Architecture of Museum》,New York:1997.
    [3] Douglas Davis, 《The Museums Transformed》,N.Y.:Abbreville,c1990
    [4] Kevin Lynch,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The MIT Press,1981.
    [5] 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e MIT Press,1980.
    [6] Carles Broto,《Rehabitated Buildings》
    [7] Benedikt Taschen Verlag, 《Contemporary European Architects Ⅳ》,Hohenzollernring,1994-1997.
    [8] Benedikt Taschen Verlag, 《Contemporary European Architects Ⅴ》,Hohenzollernring,1994-1997.
    [9] T·W·R·Whitehand, 《The Making of the Urban Landscape》, Oxford,1992.
    [10] Landscape Architecture,《Universal Communications》, Inc.
    [11] Germano Celant, 《Frank Gehry-buildings and projects》,New York:Rizzoli,1985
    [12] Jencks Charles, 《Architecture Today》,New York:Abrams,1988
    [13] F·E·Molnar, 《Lofts》,America: Rockport Inc,1999.
    [14] William J R Curtis, 《Le Corbusier Ideas And Forms》,London:Phaidon Press
    Ltd,1992.
    [15] Annbreen Dick Rigby, 《The New Waterfront》, London: Phaidon Press Ltd,1995
    [16] James Steeler, 《Los Angeles Architecture》,London: Phaidon Press Ltd,1993.
    [17] Marie-Claude Beaud, 《Frederick Fisher Architect》,New York:Rizzoli,1995.
    [18] Curtis William I.R,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London: Phaidon Press
    Ltd,1996
    [19]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Yearbook No7》,Graphic Image Studio Pty Ltd, Hong
     kong :images,c2001
    [20] 《Architectural Record》,1991-2002年各期.
    [21]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1991-2002年各期.
    [22] Michel Hough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Towards A New Urban Vernacular 》
    VNR Company. USA. 1984.
    
    * 相关网址:
    [1] Far2000 (http://www.far2000.com.cn)
    [2] ABBS建筑论坛(http://www.abbs.com.cn)
    [3] 中国建筑建设网(http://www.abcd.com.cn)
    
    ①:维克多·雨果著.巴黎圣母院,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p37
    ①:王建国 戎俊强著,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世界建筑 2001/06,P17
    ①:L·Mumford 著.城市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P37
    ① :项秉仁著.赖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2/03,P48
    ① :L·Mumford 著.城市发展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P153
    ① :辞海编纂委员会,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P1294
    ①:梁思成文集.第二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06,P359
    ① :傅朝卿著.老建筑的第二春.建筑师,1993/11,P95
    ② :赠旭正译. 建筑意向,台北胡氏出版.1990,p128
    ③ :傅朝卿著.老建筑的第二春.建筑师,1993/11,P95
    ①:阳建强 吴明伟著.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p7
    ①:王瑞珠著.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3,p22
    ①:董艳芳著.十处绿荫:建筑与自然界.世界建筑,北京:世界建筑杂志社.2000/07,p13
    ①:杨继瑞著.中国城市用地制度创新,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p120
    ①:何兴刚著.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p91
    ①:王建国 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世界建筑.2001/06,北京:世界建筑出版社,p18
    ① :董卫 王建国著.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p3
    ② :董卫 王建国著.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p6
    ①:苏州河畔的艺术群落,www.abbs.com
    ①:王朝闻著.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p227
    ①:詹克斯著.刘亚芬 邱秀文等译.晚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p21
    ①:《西萨·佩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103
    ②:仝晖著.由机械理性到整体有机的转变.新建筑,2003/1,p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