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与演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人类社会产生并聚集成为城市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并驾齐驱,一直在
    发生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地域由不
    同人群建筑的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技
    术与文化逐渐趋同,大量平凡城市在全球各地涌现,城市原有的地域性被逐渐消弱。
    人们不满于这些平凡城市的“特色丧失,文化缺乏”,试图保留原本存在的地域差
    异。但信息时代的技术冲击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当今时代,如何去看待城市原有
    的以及未来的地域性特征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城市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方方面面。本文第一章先研究城市空间形
    态的构成元素、演变机制和影响因素。因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就是城市地域性特
    征的形成过程。同时,具体分析中国历史城市空间形态所具有的某些共性特征。第二章
    在前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云南历史城镇空间形态地域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背景
    和历史环境背景。并与北方历史城市、江南历史城市作多方面比较理解。第三章比较分
    析在云南省内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多个历史城镇的空间形态的地域性
    特征。第四章研究汉文化对云南历史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影响城镇空间
    形态地域性特征演变的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变迁。因此,先分析云南社会变迁的历史,帮
    助理解其民族交融、文化交融的历史。然后具体比较分析多个历史城镇因受汉文化影响
    程度不同,城市形态的表征也各有不同。这种对城市形态的选择也是对其所包含的思想、
    文化、观念和情感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就决定了城市的地域性特征。第五章探讨如何将
    地域性特征在云南历史文化城镇中延续下去。分析现在风行的一些设计思潮与理念。他
    们哪些与“地域性特色”有相通之处,哪些是可以兼容并蓄的,哪些是完全相背的。具
    体就云南历史文化城镇所面临的现状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方向。
    城市的地域性差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体现,研究历史城镇的地域性特
    征,就是研究城市地域性的历史。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将历史城镇中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
    保存下来,既延续其特色,又激发其生命力,使其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
    特色。使历史城镇能反映其地域性历史发展历程,并积淀有各个时期典型特征的实体。
    在新的发展建设中保护其较慢的新陈代谢方式,使其今后能继续积淀新的城市形态。自
    然客观地反映城镇的特色,而不是由着建筑师个人的意志,单纯为地域性而创造地域性。
Urba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give expression to every fields in urban special formation .The first chapter researches into the component elements,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facters of urban spacial 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urban is the course of taking form of the urban reg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istorical urban spatial form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town in Yunnan, and its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of taking form, and compares wit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istorical cities .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historical towns' spatial form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n Yunnan . In the fourth chapter , the thesis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Han culture to historical towns' spatial formation in Yunnan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urban formation of several historical town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level influenced by Han culture. The fifth chapter inquires into how to continu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in Yunan ,analyzes some trend of thought be popular in design,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引文
[1] 蒋高宸等,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蒋高宸,建水古城的历史记忆--起源、功能、象征,科学出版社,2001年
    [4] 朱良文、木庚锡,丽江纳西族民居,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
    [5] 云南工业大学建筑系、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丽江--美丽的 纳西家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6] 张增祺,云南建筑史,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7] 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
    [8] 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9] 刘小兵,滇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 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编,新编云南地州市县情,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11] 谢蕴秋,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民族出版社,1999年
    [12] 木基元,云南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 [明]刘文征 撰,古永继 校,王云、尤中 审订,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
    [14] 杨丰,建水史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 木丽春,丽江古城史话,民族出版社,1996年
    [16] 李孝友,昆明风物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
    [17] 腾冲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腾冲文史资料选集,德宏民族出版社,1993年
    [18] 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丽江地区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19] 云南省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20]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 版社,1993年
    [21]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编委员会办公室,巍宝山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2] [清]梁友檍纂,蒙化志稿,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23] 云南省会泽县志编纂委员会,会泽县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年
    [24] [美]刘易斯·芒福德 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 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25] [意]L·贝纳沃罗著,薛钟灵、余靖芝、葛明义、岳青、赵小健译,薛钟灵 校, 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6] [美]Edmund·N·Bacon等著,黄富厢、朱琪 编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89年
    [27] [美]凯文·林奇 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 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年
    [28]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小军 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9] 拉普普 著,张枚枚 译,汉宝德 校,住屋形式与文化,境与象出版社,1979年,
    [30] [英]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原山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31] [美]阿摩斯·拉普普特著,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32] J·Catanese James , C ·Snyder edit , Introduction to Urban Planning,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 1979
    [33]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4] 阮仪三 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35] 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
    [36] 陈凯峰,建筑文化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
    [37] 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38]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39] 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40] 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41] 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2] 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43]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4] 李雄飞,保护城镇历史地区的法规,李雄飞、王悦编: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天 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45] 汉宝德,中国建筑的传统问题、传统的滞留与浮现》、建筑社会与文化,境与象 出版社,1980年
    [46] 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47] 张钦哲,英国古建筑及古城特色保护述略,建筑师,1984(8)
    [48] 陈志华,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世界建筑,1986(3)
    [49] 郑光复,新乡土、新地域与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世界建筑,1991(4)
    
    
    [50] [美]理·英格索尔,后现代城市主义朝过去迈进,世界建筑,1991(5)
    [51] 朱锫,新理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世界建筑,1992(2)
    [52] 阮仪三,旧城更新和历史名城保护,城市规划,1996(1)
    [53] 赵万民,“簇群”文化内因与城市整体设计,建筑学报,1996(8)
    [54] 张钦楠,对建筑文化趋向的几点认识,建筑师,1997(2)
    [55] 郭湖生,明南京(兼论明中都),建筑师,1997(8)
    [56] 林少伟,当代乡土--一种多元化世界的建筑观,世界建筑,1998(1)
    [57] 王维仁,消失的街廓--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范型,建筑师,1998(2)
    [58] 陈志华,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世界建筑,1986(3)
    [59] 曾坚、邹德侬,传统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中国现代建筑家研究之二,建筑 师,1998(8)
    [60] 阮仪三,历史建筑与城市保护的历程,时代建筑,2000(3)
    [61] 孙秉军,历史城区地域性特征趋向与比较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62] 韦虎,寻找“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屯溪老街地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
    [63] 顿明明,黔中地区历史城镇及民族村寨的调查与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2 年
    [64] 黄建军,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与规划布局,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65] 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66] 洪颖,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民俗为例,云南大学硕 士论文,2001年
    [67] 袁铮,云南周城白族民居的文化与生态特征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68] 万谦,走出历史的隧道--大历史观下的会泽传统居住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