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筑是时代的载体,具有民族性,中国人不是西方人,中国人的建筑不该、更不可能西方化。民族的本性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要借助中国现代建筑得以体现:借助中国传统可以,但必须现代化;借助西方建筑也可行,但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建筑缺失的是近现代以来一直没有探索到的,可以指引中国建筑在正确发展方向上前进的“新风格”。
     借鉴西方建筑的成功经验以解决中国建筑健康发展的问题,是本文写作的根本动机,探寻建筑形态演进的真正动因是本文写作的目标。建筑形态演进追随科学技术进步的规律是建筑风格追随时代的理论、实践印证,这值得我们反思150年中国近现代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片面重视形式问题,这一状况导致我们难以很好地做到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难以统筹兼顾的把握建筑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
     在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建筑形态的演进关系密切。本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干,以建筑技术、建筑形态为枝叶,构筑了一幅建筑形态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不断演进的美妙画卷。
     古代科技处于手工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人们的需求相对稳定,因而科技发展缓慢,建筑技术革新力度不大,建筑形态相对稳定。
     近代科学依靠科学实验来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科学与技术逐步走向密切结合实现了两次技术革命。西方近代建筑借助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应用,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对砖石结构体系的古典建筑的革命。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依靠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使西方建筑迅速摆脱了旧技术的限制,探索着更新的材料和结构,特别是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广泛采用,促使在建筑形式上开始摒弃了古典建筑的“永恒”范例,掀起了创新运动——现代建筑完成了对近代建筑的批判,并使建筑形态得以升华。
     当代,计算机参数化技术帮助建筑师设计和控制更高级、更复杂的几何形体。计算机已不再是简单的绘图工具,而是从最初的直觉行为转成由系统理论指导的理性应用,带给建筑更多形式上的可能性。借助计算机技术,当代建筑实现了形态由量变到质变的“大爆发”。
     几千年的建筑实践表明,传统中国虽没有出现类似西方的完备的建筑学科与建筑体系,却不能否认中国传统建筑具有自己独到的建筑定位,即以实用为主旨的中国传统建筑“器物论”。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由于科学精神的缺失,在西方Architecture的冲击下,中国建筑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力,盲目地接受西方Architecture的理念并把它当成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
     中国建筑发展应回归以人为本,风格当随时代。研究发现,西方建筑的发展演进中隐含着一条科学技术进步影响、制约建筑形态的内在规律,其建筑形态的演进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而然发生的。反观中国近现代以来建筑形态的发展,却主要走在模仿与追随的道路上,“固化”了中国建筑的风格。“风格”是果,不是因。中国现代建筑的“新风格”的真正来源是我们对当代中国人的建筑要求与中国当代状况的全面的、正确的研究与把握——既要做到以现代中国人为本,又要做到风格追随时代要求。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is the window of time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ountry. Because of the nationality of architecture, Chinese architecture should not be western.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should show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the changes of Chinese modern society, especially the great succes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can draw support form Chinese tradition but must be modern, and with the help of western but must be Chinese. Now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in want of the new style which can lead Chinese architecture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
     The cause of this essay is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to solve the question in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main target of this essay is to find the true agent in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form. The architecture forms follow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proof for styles should follow times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We must turn over to think of the problem, which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ing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150 years, technology and art not unified.
     In western hi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volution of architectural forms is closed. This paper main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branches i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nd architectural form, constructs a wonderful picture scroll which shows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process of architecture for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andicraft period, the anci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 relatively slow rate, and the demands of people were relatively stable, thu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slo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ength is not big. Architecture form was relatively stable.
     Modern science relys on science experiments to test and develop scientific theory, and realized twice technology revolution. The western modern buildings have drawn supports from new materials and new technology, finally successfully completed revolution in the brick-stone system of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various branch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continuous disunited. The western architect quickly got away from the limite of old technology by integrated technology with science, and researched the updat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The architecture form abandoned the "eternal" paradigm of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stirred up a innovation movement, thus the architecture form should be sublimated into new level.
     In the present age, computer parametric technology helps architect to design and control more advanced and complex geometric shapes. Computer is no longer simple drawing tools, but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guided by the system theory, brings more possibility in building forms. 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architecture realized the form eruption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The course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shows us Chinese tradition architecture has unique orientation namely“utility”, although it hasn’t self-contained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architecture system.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architecture spirit and the impact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losed rational sense.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sightless accept the concept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and regard it as the develop direction.
     Subsequent research direction—The two rules, architecture should take people as the foremost, and styles should follow times, tell us a common sense that style is result not caus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must study the true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society, and think of how to accomplish people-oriented and style following times.
引文
①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P3
    ②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P115
    ③[美]威拖德·黎辛斯基著.杨惠君译.建筑的表情.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P5
    ①李大夏主编..数字营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P71
    ①[意]P·L·奈尔维著.黄运昇译.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①刘先觉编著.密斯·凡·德·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②布正伟.结构构思论——现代建筑创作结构运用的思路与技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③邹德侬等.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P212
    ①吴焕加著.中外现代建筑的解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①周铁军、王雪松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2-3
    ②[意]L·本奈沃洛著.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P778
    ①[日]建筑学教育研究会编.范悦等译.新建筑学初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P10
    ②[古罗马]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3
    ①[日]建筑学教育研究会编.范悦周博译.新建筑学初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P2
    ②沙少海等译注.老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P17
    ③梁思成著.费慰梅编.梁从诫译.图像中国建筑史.北京:百花出版社,2001. P153
    ①凤凰资讯报,2011.9.2 B06版
    ②[美]马森著.杨德山等译.西方的中华帝国观.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P337-342
    ①[法]雅克·阿塔利著.梁志斐等译. 21世纪词典.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P104
    ②何颂飞编著.立体形态构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P8-9
    ③李允鉌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P15
    ①胡省三等编著.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P1-3
    ①胡省三等编著.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P23-26
    ①秦佑国.建筑技术概论.北京:建筑学报,2002.7. P4-8
    ①任军.当代科学观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8. P14
    ②[英]洛兰?法雷利著.黄中浩译.构造与材料.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 P1
    ③秦佑国.建筑技术概论.北京:建筑学报,2002.7. P4-8
    ①[日]渡边邦夫著.小山广等译.结构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P22
    ②[日]渡边邦夫著.小山广等译.结构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P19
    PT①[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58
    ①[美]詹姆斯·亨利·伯利斯坦德著.周作宇等译.走出蒙昧(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P70
    ①[美]J·E·麦克莱伦第三等著.王鸣阳译.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P86
    ②[美]J·E·麦克莱伦第三等著.王鸣阳译.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P92
    ①[美]斯蒂芬·基兰詹姆斯·廷伯莱克著.何清华等译.再造建筑——如何用制造业的方法改造建筑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①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P79-81
    ②范毅舜.走进一座大教堂.北京:三联书店,2006. P106-109
    ①吴焕加著.中外现代建筑解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P32-45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P333
    ①转引自吴焕加著.中外现代建筑解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P32-45
    ①整理自吴焕加《中外现代建筑解读》。
    ①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百卷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②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P120
    ①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P121-122
    ①萧默著.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P191
    ①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P221
    ①周铁军、王雪松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19 68
    ①[美]R.P.费曼著.秦克诚译.费曼讲物理入门.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4. P56
    
    ①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 P27
    ②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 P30
    ①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 P376-381
    ①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2.12. P46
    ②在《外国建筑史》中把近现代分为四个阶段,本文借鉴《世界全史百卷》中的分发,分为三段。
    刘先觉编著.密斯·凡·德·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P5
    ①同济大学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P65
    ②[英]Frank Whitford著.林鹤译.包豪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①同济大学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P79
    ②[英]安格斯·J·麦克唐纳著.陈治业等译.结构与建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3 P92-93
    ①吴焕加.中外现代建筑解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P63
    
    ①刘先觉编著.密斯·凡·德·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P9
    ②同济大学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P90-91
    ①刘先觉编著.密斯·凡·德·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P13
    ②刘先觉编著.密斯·凡·德·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P13
    ③张似赞译.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建筑师,第1期.
    ④同济大学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P95
    ①项秉仁.赖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P9
    ①周铁军王雪松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23
    ②薛恩伦李道增等著.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P13
    ①吴焕加著.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1 P394
    ①王博著.世界十大建筑鬼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 P177
    ②吴焕加著.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1 P419
    ①周铁军、王雪松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10
    ②同济大学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P257
    ③周铁军、王雪松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13
    ①肯尼斯·鲍威尔编.耿智等译.理查德·罗杰斯:未来建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
    ①诺曼·福斯特,高科技生态建筑.时尚家居,2010.1. P68
    ②窦以德.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维生素——《诺曼·福斯特》编后感.建筑学报1997.11. P49
    ①[英]安格斯·J·麦克唐纳著.陈治业等译.结构与建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3 P92-93
    ①窦以德.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维生素——《诺曼·福斯特》编后感.建筑学报1997.11. P49
    ①绍六著.非理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P375-376
    ①绍六著.非理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P377
    ②绍六著.非理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P379-382
    ①赵鑫珊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P770
    ①胡省三王淼洋著.科学技术发展简史—20世纪的新兴技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P263
    ①周铁军、王雪松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P8-9
    ①[美]Shouheng Chen著.李书谊译.数字工具的发展与建筑设计进步的互动作用. P16
    ②[意])布鲁诺?赛维著.席云平王虹译.现代建筑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P28
    ①[美]Shouheng Chen.李书谊译.数字工具的发展与建筑设计进步的互动作用.
    ①陈寿恒等主编.数字营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P152
    ①付灿华.参数化设计:一场设计理念与工具的革命.中国建设报2010.11.10
    ①徐卫国.数字建构.建筑学报. 2009.1. P61
    ②邓明编著.材料成形新技术及模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①[美]Eleftheria E.Fasoulaki.钱烨译.一体化设计. P54
    ①[美]Stylianos Dritsas.李长君译.性能驱动之建筑设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P2
    ①[美]克里斯?亚伯著.项琳斐等译.建筑?技术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 P112-113
    ②[美]克里斯?亚伯著.项琳斐等译.建筑?技术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 P137-142
    ③徐卫国.数字建构.建筑学报. 2009.1. P61
    ①李小海曾坚.不规则建筑的自然意向.世界建筑. 2006.04. P110
    ②吴祥兴主编.现代科技概论.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6 P192
    ①吴祥兴主编.现代科技概论.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6 P193
    ①王路.晰释复杂性.世界建筑,2006.04 P16
    ②薛恩伦等著.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6 P271-272
    ③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包志禹译.香奈儿流动艺术展馆.建筑学报,2008.9 P72
    ①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包志禹译.香奈儿流动艺术展馆.建筑学报,2008.9 P72
    ①华业主编.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二季).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7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
    ②袁镔等.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建设科技,2011.06 P64-66
    ③马欣伯等.日本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建设科技,2011.06. P61-63
    ④林文诗等.英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建设科技,2011.06. P58-60
    ①谭薇编译.欧洲新建筑:小预算大理念.中国建设报,2011.9.14第7版
    ①华业主编.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二季).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7
    ①赵建波.基于生活观、科学馆和教育观的研究型建筑设计思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6.8. P141
    ①资料来源:青岛日报,2011
    ②[美]福瑞德·A·斯迪特主编.汪芳等译.生态设计——建筑·景观·室内·区域可持续设计与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 Pⅷ
    ①华业主编.建筑科学故事总动员.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7 P309
    ①克里斯?亚伯著.项琳斐,项瑾斐译.建筑?技术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P75
    ②谭薇编译.欧洲新建筑:小预算大理念.中国建设报,2011.9.14第7版
    ①引自:中国日报网2011-08-22
    ②引自:半岛网-半岛都市报2011-02-10
    ②[法]雅克·阿塔利著.梁志斐等译. 21世纪词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③引自:齐鲁晚报,2010.8.25
    ①[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364
    ①[美]J·E·麦克莱伦第三等著.王鸣阳译.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P172
    
    ①赖德霖著.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P121-152.
    ②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P3
    
    ①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P3
    ②李允鉌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P225
    ①萧默主编.建筑意.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P1-2
    ①刘大椿等著.新学苦旅——科学·社会·社会的大撞击.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2 P11
    ②刘大椿等著.新学苦旅——科学·社会·社会的大撞击.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2 P13
    
    ①刘大椿等著.新学苦旅——科学·社会·社会的大撞击.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2 P14
    ②[德]卫理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青岛出版社P71
    ①心远.在碰撞中产生能量—杨振宁教授答问录.转引自刘大椿等著.科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2 P33
    ②顾馥保.中国现代建筑100年.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①龚德顺等著.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P11-19
    ①刘兵.触摸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 P161-164
    ①龚德顺等著.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 P41
    
    ①龚德顺等著.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
    ②周铁军等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125
    
    ①顾馥保主编.中国现代建筑100年.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0 P4
    ②龚德顺等著.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 P105
    ①转引自周铁军等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134
    ①周铁军等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136
    ②顾馥保主编.中国现代建筑100年.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0 P276
    ③周铁军等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140
    ①杨东江等著.境外建筑师与中国当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P117
    ②杨东江等著.境外建筑师与中国当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P112
    ①周铁军等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P156
    ①吴志强主编.上海世博会可持续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P18
    ②吴志强主编.上海世博会可持续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P72
    ①黄真等编著.现代结构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P164
    ①叶渭渠编著.日本建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P26-31
    ①叶渭渠编著.日本建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P155
    ②吴耀东著.日本现代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P42-43
    
    ①赵鑫珊.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P195
    ②叶渭渠编著.日本建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P2
    ①贾倍思著.型和现代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P19
    ②[意]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P16
    ③[美]黎辛斯基著.杨惠君译.建筑的表情.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P6-8
    ④[德]盖洛·冯·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P87
    ⑤蔡德道.建筑师应博学.南方建筑,2006.2 P1-5
    ①杨涛等.“器”与“艺”的博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P16
    ②杨涛等.艺术的缺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P34
    ③李允鉌著.华夏意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35
    ①杨涛等.“器”与“艺”的博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P16
    ②赵鑫珊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P448
    ①廖小东著.贝聿铭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P195
    ①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P28-34
    ①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P243
    ②[美]F·L·赖特著.翁致祥译.建筑的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P295-297
    ①李清照.的诗.点绛唇·蹴罢秋千.转引自:杨涛等.“器”与“艺”的博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4
    ②转引自杨涛等.“器”与“艺”的博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4 P17
    ①张平治等著.中国人的毛病.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P36
    ②吴焕加著.标志性建筑50年——当代中国建筑艺术风尚的嬗变.建筑师,2009.2 P5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中国大趋势.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P169-140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中国大趋势.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P118-119
    ①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6.P178-184
    ②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P424
    
    ①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P395
    ②廖小东.贝聿铭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P195
    ①廖小东著.贝聿铭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P208
    [1][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英]Alain de Botton著.冯涛译.幸福的建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奥]Amulf Grubler著.吴晓东等译.技术与全球性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新西兰]Andrew W.Charleson著.李凯等译.建筑中的结构思维.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美]安妮特·勒古耶著.杜晓辉译.超越钢结构——金属建筑新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美]爱德华·O·威尔逊著.王一民等译.昆虫的社会.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
    [8][法]Edgar Morin著.陈一壮译.复杂性思想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9][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
    [10][英]安格斯·J·麦克唐纳著.陈治业等译.结构与建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11]布正伟著.结构构思论——现代建筑创作结构运用的思路与技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2][英]Bertrand Russell著.崔权醴译.西方的智慧(上)(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3][英]Peter Tallack著.马华译.科学之书:影响人类历史的250项科学大发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4][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5][法]B.曼德尔布洛特著.文志英等译.分形对象:形、机遇和维数.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1999.12
    [16][法]鲍赞巴克索莱尔斯著.姜丹丹译.观看,书写: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对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17][意]布鲁诺·赛维著.席云平等译.现代建筑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
    [18][美]伯纳德·格伦主编.雷自学等译.世界七千年大事总览.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8
    [19][美]巴里·A·伯克斯著.刘俊等译.艺术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0][英]彼得·柯林斯著.英若聪译.当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1750-195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1
    [21][英]比尔·阿迪斯著.高立人译.创造力和创新——结构工程师对设计的贡献.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2]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3]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2
    [24][美]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编著.周玉鹏等译.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5]陈世良著.建筑变成明信片.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0
    [26]陈世良著.建筑就像明信片.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9
    [27][英]查理德·帕多万著.周玉鹏等译.比例——科学·哲学·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8][日]渡边邦夫著.小山广等译.结构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9][英]大卫·沃特金著.傅景川等译.西方建筑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
    [30]邓明编著.材料成形新技术及模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31][日]渡边邦夫著.小山广等译.结构设计的新理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2][英]达尔文著.周建人等译.物种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6
    [33]丹纳著.艺术哲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7
    [34][美]David loye编著.胡恩华等译.进化的挑战:人类动因对进化的冲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
    [35]邓庆坦著.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6]邓庆坦,邓庆尧著.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8
    [37]《大师》编辑部编著.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
    [38]范毅舜.走进一座大教堂.北京:三联书店,2006
    [39] [美]弗吉尼亚·费尔卫瑟著.段智君等译.大型建筑的结构表现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0] [美]菲尔·赫恩著.张宇译.塑成建筑的思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1]范毅舜著.走进一座大教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2
    [42][美]弗瑞德·A·斯迪特主编.汪芳等译.生态设计——建筑·景观·室内·区域可持续设计与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3][英]Frank Whitford著.林鹤译.包豪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202001.12
    [44][德]弗里德里希·克拉默著.柯志阳等译.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45][美]FINNEY .[美]WEIR.[美] GIORDANO.叶其孝等译.托马斯微积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46][德]盖罗·冯·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7
    [47]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著.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
    [48]黄天授等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
    [49]何颂飞编著.立体形态构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1
    [50]黄真,林少培编著.现代结构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1]贺业钜著.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5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1.7
    [53]胡省三,王淼洋编著.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12
    [54][美]H·G·布洛克著.滕守尧译.现代艺术哲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55][美]豪·鲍克斯著.姜卫平等译.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7
    [56][美]J·E·麦克莱伦第三等著.王鸣阳译.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57][美]J·布里格斯,F·D·皮特著.刘华杰等译.湍鉴.混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8][美]Jean-Louis Cohen等著.汤凯青译.流动的石头:新混凝土建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9]贾倍思著.型和现代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0][美]J·E·McClellan LLL.Harold Dorn著.王鸣阳译.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
    [61][日]建筑学教育研究会编.范悦等译.新建筑学初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2][匈]久洛·谢拜什真著.肖立春等译.新建筑与新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3][德]克劳斯·迈因策尔著.曾国屏译.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7
    [64][英]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原山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评的历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8
    [65][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66][美]克里斯·亚伯著.项琳斐等译.建筑·技术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7]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68]李允鉌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69][意]L·本奈沃洛著.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0]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1]廖小东.贝聿铭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72][法]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3]刘先觉编著.密斯·凡·德·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4]李继宗主编.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2
    [75]刘云胜著.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从高技派建筑到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6][英]洛兰·法雷利著.黄中浩译.构造与材料.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
    [77]李丽编著.时空向度的现代探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0
    [78]刘华杰著.分形艺术.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
    [79]刘育东著.建筑的涵意:认识建筑、体验建筑、并了解建筑设计.台北市:胡氏图书出版社,1996
    [80]李大夏名誉主编,陈寿恒等主编.数字营造:建筑设计·运算逻辑·认知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1][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82]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2
    [83]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
    [84][意]L·本奈沃洛著.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
    [85][法]勒·考柏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
    [86]刘先觉著.密斯·凡德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2
    [87]梁美灵,王则柯编著.童心与发现:混沌与均衡纵横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
    [88]梁思成著.费慰梅编.梁从诫译.图像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89][美]罗伯特·埃文斯·斯诺德格拉斯著.邢锡范等译.昆虫的生存之道.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
    [90]楼庆西著.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9
    [91]《大师》编辑部编著.路易斯·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
    [92][德]利普斯著.李敏译.事物的起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93][德]莱因哈德·伦内贝格著.杨毅等译.分析生物技术和人类基因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4]刘睿铭著.科学的历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3
    [95][美]Leonard Shlain著.暴永宁等译.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7
    [96]李清志著.异形建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2
    [97][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5
    [98][英]罗杰·斯克鲁登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
    [99]李蕙蓁等著.德意志制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
    [100][美]F·L·赖特著.翁志祥译.建筑的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
    [101]赖德霖著.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102]苗东升著.系统科学辩证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2
    [103][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
    [104][美]玛乔里·艾略特·贝弗林著.孙里宁译.艺术设计概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105]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6][意]曼弗雷多·塔夫里著.郑时玲译.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9
    [107][美]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108]梅莉·希可丝特著.成寒译.建筑大师赖特.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
    [109]马永健著.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10][英]Nikolaus Pevsner著.殷凌云等译.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111]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著.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
    [112][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王申祜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9
    [11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
    [114][美]欧内斯特·伯登著.张国忠等译.世界典型建筑细部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15][意]P·L·奈尔维著.黄运昇译.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4
    [116]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117]秦佑国.建筑技术概论.北京:建筑学报,2002.7
    [118][美]乔治·H·马库斯著.张长征等译.今天的设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2
    [119]钱凤根编著.世界名派名家设计大系“新艺术”设计.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11
    [120][美]乔治·威廉斯著.陈蓉霞译.适应与自然选择.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121][日]日本建筑学会编著.卢春生等译.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2][美]R·P·费曼著.秦克诚译.费曼讲物理入门.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123]日本建筑构造技术者协会编.滕征本等译.日本结构技术典型实例100选——战后50余年的创新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4][日]渊上正幸编著.覃力等译.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25]宋健主编.惠永正副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
    [126][美]斯蒂芬·基兰,詹姆斯·廷伯莱克著.何清华等译.再造建筑——如何用制造业的方法改造建筑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7][美]斯蒂芬·R·帕卢比著.温东辉译.进化爆炸:人类如何引发快速的进化演变.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0
    [128]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第二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8
    [129][英]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等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
    [130][美]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著.罗筠筠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
    [131][美]斯蒂芬·R·凯勒特著.朱强等译.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
    [132][美]Stanley Abercrombie著.吴玉成译.建筑的艺术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0
    [133]滕守尧著.文化的边缘.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4
    [134][美]托德·西勒著.李斯译.像天才一样思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
    [135][美]威拖德·黎辛斯基著.杨惠君译.建筑的表情.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36]吴焕加著.中外现代建筑的解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37]吴焕加著.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
    [138]王天锡著.贝聿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8
    [139]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陆扬等译.重构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
    [140][日]隈研吾著.计丽屏译.负建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
    [141]汪丽君,舒平著.类型学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
    [142] [德]沃林格尔著.张坚等译.哥特形式论.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2
    [143]王博著.世界十大建筑鬼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
    [144]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145]吴焕加等著.现代主义建筑20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46]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
    [147][古罗马]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3
    [148]王保前主编.新观念600论.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6
    [149]吴焕加著.现代西方建筑的故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50]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主编.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8
    [151][英]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9
    [152]王世仁著.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
    [153]万书元著.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54]吴耀东著.日本现代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155][美]Witold Rybczynski著.杨惠君译.建筑的表情.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7
    [156] [美]威廉·弗莱明著.吴江译.艺术和思想.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7
    [157]吴焕加著.雅马萨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6
    [158]萧默主编.建筑意.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159]项秉仁著.赖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
    [160]许力主编.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61]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162]谢国钟著.嬉游城市光影间:欧洲六国建筑之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
    [163][法]雅克·阿塔利著.梁志斐等译. 21世纪词典.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4]杨涛杨昌鸣.艺术的缺失——建筑对Architecture的漏读.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165]杨涛杨昌鸣等.“器”与“艺”的博弈——对中国当代建筑问题的文化解读.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166][荷]亚历山大·佐尼斯著.金秋野王又佳译.勒·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67]杨冬江,李冬梅主编.为中国而设计境外建筑师与中国当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68][日]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
    [169][英]约翰·奇尔顿著.高立人译.空间网格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170][美]约翰·奈斯比特著.魏平译.世界大趋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1
    [171][英]约翰·巴罗著.舒运祥译.艺术与宇宙.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172] [英]伊丽莎白·史密斯著.陈珍诚译.新高技派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0
    [173] [法]雅克·阿塔利著.梁志雯等译.21世纪词典.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174]叶渭渠编著.日本建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
    [175][美]詹姆斯·亨利·伯利斯坦德著.周作宇等译.走出蒙昧(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76]郑敏著.结构-结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77]郑光复著.建筑的革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78]赵鑫珊著.建筑是首哲理诗: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79]周铁军王雪松著.高技术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80]赵鑫珊著.人类文明的功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181]张贤科编著.古希腊名题与现代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82]赵凯华陈熙谋著.电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3]张克荣编著.贝聿铭.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
    [184]褚瑞基著.建筑历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85]曾国屏著.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
    [186]赵凯荣著.复杂性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187]张燕翔著.当代科技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88]赵宪章主编.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
    [189]邹德侬,王明贤,张向炜著.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90]赵巍岩著.当代建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91]张钦哲,朱纯华著.菲利普·约翰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2
    [192][澳]詹妮弗·泰勒著.马琴译.桢文彦的建筑——空间·城市·秩序和建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93][美]詹姆斯·亨利·伯利斯坦德著.周作宇等译.走出蒙味(上、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9
    [194]任军.当代科学观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95]汤亮.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分野与合流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6]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2
    [197]赵建波.基于生活观、科学观和教育观点研究型建筑设计思想,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
    [198] Le Corbusier. Le Corbusier: Complete Works. Germany: Birkhauser Verlag, August 1996
    [199] James Steele, David Jenkins. Pierre Koenig. London: Phaidon Press Limited, 1998
    [200] Hugh Pearman. Contemporary World Architecture. London: Phaidon Press Inc., September, 1998
    [201] Sally B. Woodbridge, Richard Barnes (Photographer). Bernard Maybeck : Visionary Architect. Abbeville Press, Inc., August 1996
    [202] David Underwood. Oscar Niemeyer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Brazil. Rizzoli Publications, December 1994
    [203] Peter Buchanan.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 Complete Works Volume Two. Phaidon, May 1995
    [204] Renzo Piano. Renzo Piano and Building Workshop : Buildings and Projects, 1971-1989
    [205] Jeffery Karl Ochsner. H. H. Richardson : Complete Architectural Work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82
    [206] Werner Blaser. Mies Van Der Rohe. Birkhauser, May 1997
    [207] Francesco Dal Co (Editor). Tadao Ando : Complete Works. Phaidon, April 1998
    [208] Digital Design Media. William J. Mitchell, Malcolm McCullough. John Wiley & Sons, Paperback 2nd edition, December 1997
    [209] Edward R. Ford. The Detail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 1928-1988 (Volume 2).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August 1996
    [210] William S. Saunders. Modern Architecture—Photographs by Ezra Stoller.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Publishers, 1990
    [211] 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London: The Butterworth Group, 1987
    [212] Howard Davis. The Culture of Build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1999
    [213] Sight, Sound, Motion : 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Herbert Zettl.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Hardcover - 3rd edition, 1999
    [214] Abstracting Craft : The Practiced Digital Hand. Malcolm McCullough. MIT Press, Reprint edition, September 1998
    [215] J ohn Julius Norwich, ed. The World Atlas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Portland House, 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