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险与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中后期世界进入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越来越多的重大灾难事件。这些灾难与传统灾难不同,他们隐蔽性强、扩散性大、伤害力强,并且防不胜防地隐藏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等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学家更是惊呼,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段:即“风险社会阶段”。他们指出,正是所谓代表“现代科学理性”的化工、电子、基因技术等科学技术,以及“使地球不适于居住的政策实施”,成为风险产生的源源动力;也正是通过无限制的现代化风险的生产,地球上的灾难不断加剧出现。
     正是基于对上述风险社会基本理念的认同,本文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出发点,研究作为典型的人类社会——城市的整体风险性。本研究首先提出,城市是人类力量特别是科学技术对自然改变最剧烈、最集中的典型产物。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也越来越多地承载着人类社会愈加复杂的功能。因此,城市具有天然的内在风险属性;然后,本研究将治理理论、城市治理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城市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城市主要风险,尤其以我国的主要城市风险为例,进行了框架式展现与分析,以凸显城市的风险特征;最后,基于上述城市系统的整体风险特征,尝试提出了对城市进行“全面风险治理”的解决思路框架。
In the mid to late 20th century when the world has entered the era of inform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 growing number of major disasters have taken place in human beings society. Show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raditional ones, they are hidden in every corner of modern society with stronger diffusion and more serious injury. German scholar Ulrich. Baker and other Western schools of social theory even exclaimed that mankind has entered a new social stage:namely "stage of risk society." They pointed out that it is just the so-called "modern science and rational" like chemical, electronics, genetic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make the Earth uninhabitable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that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isk of power; and it is precisely through the unlimited production of the risk of modernization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aster on Earth has been emerging more frequently.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above basic risk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city as a starting point to study as a typical human society unit, considering the city's existing overall risks. The paper first proposes that city is a place where human forces, especiall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making the most dramatic and violent changes on the nature, and thus city is an output of man-made product, which inherently composes the risk nature of the city. With the world'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ities are increasingly bearing the human society's complex functions. Therefore, the city has the natural properties of the inherent risks; Based on this supposition, using Governance theory, Urban governance theory,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Urban sociology theory as analytical tools, the paper makes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risks existing in cities, herein including social risks, technological risks and biological risks, taking Chinese cities as examples. In the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risky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in urban system, the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a Total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as a solution to the risk problems in cities.
引文
(美)索亚著.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M].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1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2 张文放、钟秉林.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3 周一星、陈彦光.城市与城市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1 (加)雅各布斯(Jacobs.J).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2 宋波、黄世敏.图说现代城市灾害与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
    3 (西)博尔哈、(美)卡斯泰尔.本土化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城市管理[M].姜杰、胡艳蕾、魏述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2 翟宝辉等.城市综合防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3 转引自刘燕华、葛全胜、吴文祥.见险管理——新世纪的挑战[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1 (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英)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M].徐元玲、孟敏焕、徐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1 (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英)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M].徐元玲、孟敏焕、徐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1 转引自3C框架课题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2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3 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4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1 Uriel Rosenthal, etc. Coping with Crise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minois:Charles L Thomas Publisher ltd.1989.pp10.
    2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3 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4 Piet Strydom, Risk, environment and society:ongoing debates,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pp75.
    5 (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英)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M].徐元玲、孟敏焕、徐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6 转引自杨雪冬等著.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 (德)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2 见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M].(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文中提到“从当代的现实情况来看,几个方面的因素存在以及相互的作用使得各种灾害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加强:①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密度的增加;②全球气候的变化;③环境的破坏和恶化;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⑤恐怖主义;⑥社会压力和冲突的增加。”这也是本文在风险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领域,但是这些在危机研究中往往作为危机产生的背景而提到。
    3 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1 特瑞·璋格.与灾害风险共存——危机管理与减少灾害风险管理比较[J].中国减灾.2005(2).第16页.
    1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1 转引自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 (英)雷吉斯特(Regester, M.)、拉尔(Larkin, J.).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M].谢新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1 Giddens, The Third Way: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M] Polity Press.1998. pp68.
    2 RobertM. Adams.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ociety. [M]Aldine, Chicago,1966. pp98.
    1 (美)诺克斯(Knox, P. L.).城市化[M].顾朝林、汤培源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2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1 (美)诺克斯(Knox, P. L.).城市化[M].顾朝林、汤培源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2 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96页.
    1 帕克:“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载帕克·伯吉斯、麦肯齐.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1 转引自曲维枝.信息社会:概念、经验与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 上海宣言——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宣言.http://www.Apcity.Org.
    1 (西)博尔哈,(美)卡斯泰尔等.本土化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城市管理[M].姜杰、胡艳蕾、魏述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2 (日)伊藤阳一.日本信息化概念与研究的历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3 陆晓文、郁鸿胜.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谐与可持续[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64页.
    4 (英)斯哥特·拉什.信息批判[M].杨德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1 傅兰妮.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治理、绩效与可持续发展(Citi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M].胡光宇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 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2 World bank report (2001). www.Worldbank.Org.
    3 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序.
    1 Mumford L.(1961)The City in History, London.[M] Secker & Warburg. Robins,K.1991 pp116-117.
    2 张宝义.城市人与城市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Rycroft R. and Kash, D. The Complexity Challenge. [M] London:Pinter,1999. pp56-57.
    1 (美)帕克.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 (美)约翰·厄里著.全球复杂性[M].李冠福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1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刘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1 王佃利.城市治理中的利益主体行为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2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pp2.
    3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iel,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pp5.
    1 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J].政治研究.1996(154).第24-25页.
    2 转引自(瑞典)戈兰·坦纳菲尔德.发展城市、减少贫困—城市发展与管理导论[M].刘超、陈亮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1 王德起、谭善勇.城市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1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2 谭纵波.城市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1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125页.
    2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1 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2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4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186页.
    1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00页.
    1 王旭.美国城市经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1 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2 傅兰妮.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治理、绩效与可持续发展(Citi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M].胡光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 踪家峰.城市与区域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1 苗东升.论复杂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6).第88-90页.
    2 (美)雷舍尔.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M].吴彤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3 (美)菲利普·海恩斯;公共服务管理的复杂性[M].孙健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1 (美)约翰·厄里著.全球复杂性[M].李冠福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2页.
    2 鲍世行、顾孟潮.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3 (美)约翰·厄里著.全球复杂性[M].李冠福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和17页.
    1 裴志扬.市群发展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2 闫永涛、冯长春.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J].城市科学.200(5).第33页.
    1 (美)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1 (美)约翰·厄里著.全球复杂性[M].李冠福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2 熵是一种无需混乱的状态量。正值代表无序,负值即减熵代表有序
    1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2 (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M].敬东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3 刘涛雄.社会冲突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框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4 转引自张卫.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及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5).第24页.
    1 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1页.
    3 (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1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
    2 陈晓云.中国社会矛盾学说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第36页.
    3 (法)达尼洛·马尔图切利著.现代性社会学[M].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页.
    1 张宝义.城市人与城市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天津[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1 (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M].敬东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2 (法)达尼洛·马尔图切利著.现代性社会学[M].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3 牛文元.社会物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1 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
    2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第43页.
    1 转引自潘允康.城市社会学新论:城市人口与区位的结合与互动[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 叶明海、嵇方.大型社会活动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组织模型构建[J].灾害学.2006(21).第108-113页.
    2 转引自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1).第21-31页.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贞.
    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1 马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上的现状及问题.见戴建中.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1 张兴华.中国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见牛凤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2 转引自于秀丽.排斥与包容:转型期的城市贫困救助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3页.
    1 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2 (法)涂尔干.自杀论[M].冯韵文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3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钟旭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1 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1页.
    3 朱利将我国失范转型阶段的社会失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9年,意识形态诸因素的整合度极高,通过失范方式追求利益的现象少。第二阶段,1979-1992,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市场规制机制缺失,社会失范出现在各个领域与行业,失范进入高发期。第三阶段,1993年至现在,社会转型进入初步稳定化时期,针对新的失范现象种种规范不断地健全,但是不能得到落实;行为层面的失范仍
    1 转引自宋波、黄世敏.图说现代城市灾害与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1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2 (美)埃文、(美)马尼恩著.危机四伏:预防技术灾难[M].刘杰译.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3 (德)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1 (美)刘易斯.技术与风险[M].杨健、缪建兴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引言.
    2 (美)刘易斯.技术与风险[M].杨健、缪建兴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52-53页.
    1 张成岗.技术风险的现代性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7).第18页.
    2 (美)爱德华·特纳.技术的报复:墨非法则和事与愿违[M].徐俊培、钟季廉、姚时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1 菅强.中国突发事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1 潘小刚、周亚明、肖琳子.中国信息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 转引自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 潘小刚、周亚明、肖琳子.中国信息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第66-67页.
    3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1、77、96页。
    1 尹向东.中国消费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碎[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2 尹向东.中国消费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碎[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1 张建强.生态与环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1 (德)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自然环境史[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1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第7-9页.
    2 钱箭星.生态环境治理之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8页.
    3 (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序言.
    1 张林波.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深圳为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2 贺培育.中国生态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1 赵琦.城市PM10来源及控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
    2 数据转引自张林波.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深圳为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1 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环境质量报告》[M].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 贺培育、杨畅等.中国生态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第12页.
    3 杨东平.2006年:环境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1 夏保成.中国的灾害与危险[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2 (英)托马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王惠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 李福胜.国家风险:分析·评估·监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1 数据引自陈甬军、景普秋、陈爱民.中国城市化道路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9页.
    2 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贞.
    1 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 胡鞍纲.反腐败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反腐败体系[N].检察日报.2007(5).
    1 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4页.
    2 王凯全,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4页.
    1 COSO全称为“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Organi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是一个致力于通过商业道鱼德、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改善财务报告的美国民间组织
    2 华小宁、梁文昭、陈吴.整合进行时——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路线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1 (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之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1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 (美)莱斯特·R.布朗(Lester R. Brown).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祝友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296页.
    3 The Prologue of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 Shenzhen, China, August 19-23,2002.
    4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健康城市的十条标准:1.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2.为市民提供可靠 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3.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i.能使其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9.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2009年初,杭州市也由我国爱卫会委托制订了我国的国爱委会办公室委托杭州编制我国健康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七个主体指标和55个具体指标组成5个环境指标标.8个人群指标9个服务指标13个社会指标8个政策指标8个民意指标4个特色指标。
    1 转引自李忠阳.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2 李忠阳.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1 其中关于自然风险带来的安全放在生态健康中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2 马德峰.安全城市[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06页.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英)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
    [M].徐元玲、孟敏焕、徐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5](美)约翰·厄里著.全球复杂性[M].李冠福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西)博尔哈,(美)卡斯泰尔等.本土化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城市管理[M].姜杰、胡艳蕾、魏述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美)大卫·哈维著.胡大平译.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加)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9](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0](英)雷吉斯特、(英)拉尔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M].谢新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张文放,钟秉林.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美)索亚著.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M].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王志章.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版.
    [14]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德)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宋波、黄世敏.图说现代城市灾害与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0](美)诺克斯.城市化[M].顾朝林、汤培源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周一星、陈彦光.城市与城市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一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4](美)帕克.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5](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M].杨德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日)伊藤阳一.日本信息化概念与研究的历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7]陆晓文、郁鸿胜.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谐与可持续[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8]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黄凤祝.城市与社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1]张宝义.城市人与城市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2](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刘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王佃利.城市治理中的利益主体行为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王德起、谭善勇.城市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35]谭纵波.城市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8]牛文元.2009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傅兰妮.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治理、绩效与可持续发展[M].胡光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踪家峰.城市与区域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美)雷舍尔.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M].吴彤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3]鲍世行、顾孟潮.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
    [44]翟宝辉.城市综合防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45]刘明广著.复杂群决策系统决策与协同优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6](美)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7]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王建国.城市设计[M1.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王旭.美国城市经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牛文元.社会物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法)达尼洛·马尔图切利著.现代性社会学[M].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52]张宝义.城市人与城市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天津[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53](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M].敬东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54]刘涛雄.社会冲突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框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6]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8]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9](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0]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1]牛凤瑞,潘家华.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2]张兴华.中国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见牛凤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3]马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问题.见戴建中.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4](美)埃文、(美)马尼恩著.危机四伏:预防技术灾难[M].刘杰译.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版.
    [6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6]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7](美)刘易斯.技术与风险[M].杨健、缪建兴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
    [68](美)爱德华·特纳.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M].徐俊培、钟季廉、姚时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9]朴立华.现代城市交通系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0]菅强.中国突发事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71]潘小刚、周亚明、肖琳子.中国信息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
    [72]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张建强.生态与环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74]白志鹏、王瑶、游燕主编.环境风险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5]周嘉.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
    [76](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7](美)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M].沈清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78](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王如松、胡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9](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钟旭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80]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王凯全.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82]华小宁、梁文昭、陈吴.整合进行时——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路线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李三喜、徐荣才.3C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标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84]李福胜.国家风险:分析·评估·监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5](美)菲利普·海恩斯;公共服务管理的复杂性[M].孙健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6]裴志扬.市群发展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87]潘允康.城市社会学新论:城市人口与区位的结合与互动[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9]于秀丽.排斥与包容:转型期的城市贫困救助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0](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9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2]尹向东.中国消费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碎[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93](德)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自然环境史[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钱箭星.生态环境治理之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5]张林波.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深圳为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6]贺培育.中国生态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
    [97]赵琦.城市PM10来源及控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8]杨东平.2006年:环境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9]夏保成.中国的灾害与危险[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
    [100](英)托马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王惠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1]陈甬军、景普秋、陈爱民.中国城市化道路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02]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3](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之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4](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05](美)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祝友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106]李忠阳.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107]马德峰.安全城市[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108]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9](美)比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孙晓春、马树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2]上海宣言——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宣言.http://www.Apc ity.org,2000.06.04.
    [3]特瑞·璋格.与灾害风险共存——危机管理与减少灾害风险管理比较[J].中国减灾.2005(2)
    [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5]闫永涛、冯长春.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J].城市科学.2009(5)
    [6]张卫.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及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5)
    [7]陈晓云.中国社会矛盾学说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8]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
    [9]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J].政治研究.1996(154).
    [10]叶明海、嵇方.大型社会活动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组织模型构建[J].灾 害学.2006(21)
    [11]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1).第21-31页.
    [12]盛景荃.峰会:遏制传染性疾病[J].华东科技.2008(4)
    [13]王奋宇、李路路.当代中国制度化结构体系下的社会心理特征[J].社会学研究.1993(1)
    [14]张成岗.技术风险的现代性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7)
    [15]胡鞍纲.反腐败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反腐败体系[N].检察日报.2007(5)
    [1]Thomas. L.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cw York.2005.
    [2]Morgan. M. G. Choosing and managing technology-induced risk, in T S. Glickman and M. Gough. Readings in Risk [M].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1990
    [3]Morgan, M. G. and Henrion, M. Uncertainty:A Guide to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in Quantitative Rising and Policy Analysis, [M]. Cambridge Universiry Press, Cambridge, UK.1990.
    [4]Piet Strydom, Risk, environment and society:ongoing debates,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 [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5]Ortwin Renn. Risk Governance:coping with uncertainty in a complex world, [M]. London, Sterling, Va,1980.
    [6]Giddens, the Third Way. [M]. Polity Press.1998.
    [7]Adams, RM.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ociety. Aldine. Chicago.1966.
    [8]The city:Suggestion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Human Behavior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10]Mumford L. The City in History, London[M]. Secker & Warburg. Robins. K.1961.
    [11]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2]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iel,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3]The Prologue of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 Shenzhen, China, August 19-23,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