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我国现代刑事侦查讯问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诉讼侦查阶段的“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一项重要的取得证据和获取线索的侦查方法和手段,对于揭露和证实犯罪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从古到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在程序设计上存在着重大缺陷,加之执法观念、侦查人员的素质、相关保障制度等诸多方面的不足,我国刑事诉讼侦查讯问程序出现了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在权利告知方面,由于权利告知不规范,导致许多犯罪嫌疑人难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在律师帮助方面,律师的参与范围极其有限,犯罪嫌疑人难以获得法律援助;在对强迫性讯问的抑制方面,现行法对讯问的间隔时间、地点以及讯问结果的固定规定的较为笼统,对侦查讯问程序难以真正起到约束作用;在对讯问程序的司法控制方面,只靠侦查机关负责人实施的内部制约或者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讯问程序将难以受到有效的司法控制;在非法证据排除方面,我国目前建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极为有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自愿性在实践中很难得到保障。
     针对实践中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现象,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当在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积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对讯问权的监督和制约,科学设计有关口供的收集、运用等具体环节,防止侦查人员随意滥用权力。为此,建立我国现代侦查讯问制度应当遵循“禁止先行讯问原则”、“禁止刑讯逼供原则”、“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原则”、“法定讯问原则”和“不轻信口供原则”,从程序上规范侦查讯问行为,制约国家公权力的不当行使,以体现侦查讯问的程序正当性。在此基础上,就侦查讯问活动,如何实现我国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目的,还应当采取以下保障措施:第一,设立诉讼权利告知程序;第二,完善律师的帮助制度;第三,健全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第四,逐步推行“阳光讯问”方式;第五,羁押场所与侦查机关相分管;第六,恢复侦查、预审相分离机制。
"Interrogation of criminal suspects" is an important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means of obtaining evidences and cl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stage of criminal procedures, it is also vital in revealing and proving crimes. It has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by many countries. Due to major defects in the design of criminal procedures, as well as biases in law enforcement, attitudes of investigators and deficiencies of its guarding measures, the criminal procedures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many serious problems. For example, because in lack of an established code of conduct, suspects are often restricted to have access to their informed rights; with regard to legal assistance, due to very limited involvement of solicitors in criminal procedures it is very hard for suspects to obtain the legal aids they need; In the area of controlling interrogation methods by force, the existing guidelines are too ambiguous without providing much details such as specification of the interval and the venue of interrogation, and its result validation; With regard to judicial control of interrogation processes, currently it is relying on internal regul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organ and some surveillance laws set by the prosecution organ. The judicial control of interrogation procedures has been ineffective. There has also been a lack of relevant legislative regulations about the removal of illegal evidence. In practice there has been no warranty to the rights of "suspect voluntary stat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occurrences of extorting a confession by torture despite repeated prohibition in practice, the revision of<<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China should set its foundation on the country's unique situation, and actively use those positiv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by other countries as a reference, in order to enforce surveillance and restriction to the rights of interrogation. A scientific approach should be taken in designing the steps in obtaining oral confes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during interrogation proceedings, so that the abuse of suspects by the interrogators can be prevented. H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interrogation system in China should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s of using both public and secretive means in combination, interrogation by law, forbidding interrogation without suspect's consent, extorting a confession by torture, or indiscriminating oral confessions. By regulating interrogation activities with established procedures, inappropriate use of national public power can be restricted, and justice in interrogation procedures can be embodied. On such basis, the following guarding measures can also be take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wofold goal of "combat crime and safeguard human rights"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rocedures in China: (1) Establish litigant procedure rights informing procedures; (2) Improve legal assistance system; (3) Strengthen the rules about the removal of illegal oral confession;(4) Adopt the "Sunny Interrogation" methods;(5) Separate the place of custody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rgans;(6) Restore the iso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riminal preliminary hearing procedure and investigation.
引文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139页。
    [1]徐静村著:《刑事诉讼法学》(修订本)上,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2]任惠华著:《刑事案件侦查》,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3]宋世杰著:《新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页。
    [1]江著红著:《对侦讯程序的若干问题研究(上)》,载于《铁路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郑海著:《侦查讯问的理论和实务》,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江著红著:《对侦讯程序的若干问题研究(上)》,载于《铁路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3]徐美君著:《侦查讯问程序正当性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92条。
    [3]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76条,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20条。
    [1]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4条,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25条。
    [2]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74条。
    [3]胡喜盈著:《“他们打我,我能不‘坦白'吗?”——一位屈打成招的血泪回忆》,载于《蓝盾》2001年第1期。
    [1]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1条。
    [1]孙谦、刘立宪主编:《检察理论研究综述(1989-1999)》,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1]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版,第42页。
    [2]左卫民著:《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1]郑海著:《国外讯问犯罪嫌疑人综述》,载于《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1]世界刑法协会第15届代表大会《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6条和第17条。
    [1]德国1950年《刑事诉讼法》第136条。
    [1][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页。
    [1]陈一云著:《证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1-332页。
    [1][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4页。
    [2]卜思天·M·儒攀基奇著:丁后盾译,《刑法理念的批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68页。
    [3]吕萍、张会中著:《刑讯逼供产生原因及对策新解》,载于《人民检察》2000年第10期。
    [4]王斗斗采编:《刑诉法再修改逼近侦查程序改革深水区》,载于《法制日报》2007年8月22日。
    [5]陈卫东著:《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1][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2]樊崇义著:《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317页。
    [3]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7页。
    [1][英]赫伯特·斯宾塞著:《国家权利与个人自由》,谭小勤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1]陈一云著:《证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333页。
    [2]杨迎泽、刘品新著:《检察机关侦查讯问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1]参见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宋英辉、吴宏耀著:《刑事审判前证据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74页;徐静村主编:《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4-76页;徐美君著:《侦查讯问程序正当性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327页。
    [1]鲁家伦著:《中国犯罪人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2]林喆著:《论私权保护和公共责任观念的建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58页。
    [1]参见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第63条和350条,俄罗斯《刑事诉讼法》第53条和75条。
    [2][日]小坂井久、秋田真志编:《侦讯的可视化对密室的挑战——向英国的侦讯录音、录象学习》,成文堂,2004年版,第81-82页。
    [1]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63条。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徐静村著:《刑事诉讼法学(上)》(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任惠华著:《刑事案件侦查》,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宋世杰著:《新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郑海著:《侦查讯问的理论和实务》,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6]徐美君著:《侦查讯问程序正当性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8]孙谦、刘立宪主编:《检察理论研究综述(1989—1999)》,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9]左卫民著:《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版。
    [11]陈一云著:《证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樊崇义著:《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4]杨迎泽、刘品新著:《检察机关侦查讯问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5]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6]宋英辉、吴宏耀著:《刑事审判前证据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徐静村主编:《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鲁家伦著:《中国犯罪人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9]林拮著:《论私权保护和公共责任观念的建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1][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2]卜思天·M·儒攀基奇著:丁后盾译,《刑法理念的批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英]赫伯特·斯宾塞著:《国家权利与个人自由》,谭小勤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4][日]小坂井久、秋田真志编:《侦讯的可视化对密室的挑战——向英国的侦讯录音、录象学习》,成文堂出版社,2004年版。
    [1]江著红著:《对侦讯程序的若干问题研究(上)》,载于《铁路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2]胡喜盈著:《“他们打我,我能不‘坦白'吗?”——一位屈打成招的血泪回忆》,载于《蓝盾》2001年第1期。
    [3]吕萍、张会中著:《刑讯逼供产生原因及对策新解》,载于《人民检察》2000年第10期。
    [4]柴春元、晏向华著:《“阳光讯问”: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公正》,载于《人民检察》2006年第4期。
    [5]姚健著:《构建刑事侦查讯问制度的几点设想》,载于《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6]裴苍龄著:《开创侦查讯问制度的新思路》,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6期。
    [7]云山城著:《论侦查讯问的原则》,载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
    [8]郑海著:《国外讯问犯罪人综述》,载于《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9]孙长永著:《论侦讯程序的立法改革和完善》,载于《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10]周欣、李亚强著:《侦查阶段告知义务体系的完善》,载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1]万毅著:《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载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2]胡震寰著:《侦查讯问问题研究》,载于《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13]吴宏耀著:《侦查讯问制度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14]云山城著:《中外侦查讯问规则和程序比较研究》,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5]张新新著:《美国非法口供的排除标准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政法学刊》200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