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现代游记散文卷帙浩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游记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式,试图从宏观与微观、史与论、文化心理审视与艺术美学探微结合的路径,较全面地对中国现代游记散文进行整体性研究,挖掘其中传达的现代人看世界的精神图景,阐释现代游记散文中体现的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范式,初步构建一个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研究轮廓。
     本论文主要从文化心理论与审美艺术论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引论”,重点对游记散文和中国现代游记散文进行“史”的考察和“论”的探析,明确游记散文理论的概念范畴。全面梳理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研究状况,系统考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历史状貌,归结出“发端期”、“繁荣期”和“转折期”三个时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征,将中国现代游记散文归纳为三种类型:山水自然类现代游记散文、社会人生类现代游记散文和文化行旅类现代游记散文,并以此作为考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人文精神内涵的文本类型。
     第二部分“文化心理论”,从分析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文本出发,系统探讨其中传达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取向和文化心理,在古今中外对比视野上,概括不同类型现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征。
     论文第一章,以“山水自然的心灵映照”为题,深入探讨“山水自然类现代游记散文”的精神内涵。根据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主体取向,将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划分为“彷徨型”、“隐逸型”和“逍遥型”三种形态。分析了“彷徨型”现代知识分子进退失据于山水自然与人事泥淖,踯躅于传统与现代两难冲突,盘桓于回顾与前瞻的尴尬与矛盾之中的精神困境;论述了“隐逸型”现代知识分子作家面对纷杂时事,不愿委曲求全,警觉地保持与社会政治的疏离,把山水自然作为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并在其中建构清高隐逸独立自由人格的价值追求;探究了“逍遥型”现代知识分子以自然作为理想王国,逍遥山水的自由心理和追求审美理想的浪漫情思。总结了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寄情自然的社会性、社会批判的深广性、抒发情怀的本真性和主观化、主情化、自由化等现代性、超越性特征。指出其中涵蕴的积极社会参与意识、建构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强烈的人文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现代价值;点明“士”的传统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担当,顺适自然的隐逸文化与建构独立自由隐逸人格的向度,对古典游记本体论的潜在认同与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偏爱接受,是形成其现代性特征的源流。
     论文第二章,以“社会人生的精神镜像”为题,选择“家国想象”、“怀乡情结”和“都市困境”三个母题切入分析,透视了“社会人生类现代游记散文”的精神特质,挖掘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流寓转徙中,背负沉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与民族、国家、家乡、都市、个人关系上,对民族国家前途的深情关注,对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深入思考,对人生问题的深切体察。论文对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进行全面考察,从批判与建构二元向度上,研究现代游记散文关于民族国家叙事的表达和以人为基点的民族国家想象,分析了现代游记散文在民族国家想象中的意义。论文以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多重视域深入分析“怀乡情结”的形成,从“精神怀乡”和“现实还乡”两种体验进行研究考察,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对故乡感性与理性、苦恋与批判、控诉与改造等复杂的情感状态。论文将现代游记散文中的“都市困境”作为研究对象,以外在和内心的双重视角,分析了“五四”作家对都市的理性审视和批判,海派作家对都会人性的体察和书写,京派作家对都市病态的抨击和对理想人性和现代文明的追求,评价了现代游记散文都市叙写的意义。
     论文第三章“文化行旅的生命体验”,对“文化行旅类现代游记散文”进行研究,沿着“时间”、“空间”和“心间”三个维度,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位格上,考察探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以“文化记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现代游记散文所涵蕴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深入探询和对文化记忆的还原叙写,对“文化符号”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思和时间体验的生成与发展;分析了现代游记散文作家对特定地域文化的心灵体认,对异域文化感知中获得的精神唤醒,指明了现代知识分子以个体有限生命体验无限存在、着力张扬强烈生命意识、建构现代文化人格的精神取向:解析了现代游记散文作家的宗教文化意识和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精神犹豫以及普世价值关怀的向度,进而评析了“文化行旅类现代游记散文”具有的历史性蕴含和时代性价值。
     第三部分“审美艺术论”,则深入研究涵容于现代游记散文文本的现代性诗性精神追求和艺术美学特征。
     论文第四章“栖居大地的审美诗学”,从“审美品格”、“艺术趣味”、“意象凝造”三方面,研究现代游记散文在“精神诗性的自由绽放”、“艺术趣味的尽兴呈现”和“审美诗意空间的着意凝造”上的创造性建构。“五四”启蒙思潮确立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游记散文中的主体地位,作家由此获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自我意识的高涨,使个性表现成为现代游记散文的根本指向,现代游记作家尽情宣泄自我,尽兴张扬个性,尽心表达对于人类、民族、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自由思考;“写我”、“主真”、“贴心”乃是现代游记散文表现自我的鲜明特征。对外来思潮的主动承接,对传统观念的颠覆解构,推进了现代游记散文的现代性,深刻影响了“五四”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论文阐释了现代游记散文艺术趣味的美学内涵,结合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俞平伯等人的创作,辩明艺术趣味乃是“人生观”观照下的尽兴表达,并论述了现代游记散文的源流和对于古代游记散文审美趣味的超越发展。论文对现代游记散文生命化意象进行了实例分析和客观评价,对现代游记散文意象凝造特征突出进行了归纳。标举中国现代游记散文作家,在“五四”人文主义运动风潮中,秉持自由自主精神,充分展露自我,表达个性趣味,营造生命意象,调和古今,贯串中外,表现出自由主体精神,呈现为多元审美趣味,创造了斑斓散文意象,使现代游记散文获得了特有的现代诗性艺术魅力。
     论文第五章,是现代游记散文的外部形式研究。对现代游记散文“自由多元的文体追求”进行了审视,就现代游记散文的结构营构、语言营造、叙述转换等方面作分类探究。论文确认了游记散文结构的概念;阐述现代游记散文突破传统文章线式结构,文体形态自由多变,多元拓展;并论述了现代游记散文结构营建对传统和西方散文的借鉴。以“语言是文学存在的家园”为立论起点,阐述了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现代游记散文在语言方面的变化,评析了现代游记散文语言变化的价值。从叙事学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指出以人为本位的文学不仅使作家有了“个人的发见”,而且“平等”的思想理念也使作家关注到“读者”的存在,并从而带来现代游记散文在“叙述”上的鲜明特点和形态变化,出现谈话式叙述和自语式叙述。论文进一步论述了现代游记散文作家在叙述上对传统的扬弃,对外来因素的借鉴,适应现代游记散文的文体形式,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带来了中国游记散文文体形式上的现代性变革。
     第四部分结语,对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总体状貌进行了总结性评价,对现代游记散文研究作了展望。
The Chinese modern travel notes is vast,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present paper takes the travel notes prose one independent literature writing style, attempts from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the history public opinion,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carefully examines with the artistic esthetics searches the micro union the way, conducts the integrity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to the Chines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the excavation transmits the modern people looked the world the energetic prospect, in the explanation modern travel notes manifests modern people's 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he esthetic model, construct a Chines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initially the research outline.
     The present paper mainly discusses from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with the esthetic art discusses launches the elaboration.
     The first part“the introduction”, key carries on“the history”to the travel notes prose and the Chines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the inspection and“theory”searches analyzes, is clear about the travel notes prose theory the notional category. Combs the Chinese modem travel notes prose comprehensively the research condition, the system inspects the Chinese modem travel notes prose the historical shape appearance, summing up“the start time”,“the prosperous time”and“the transition time”three time China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chief feature, the Chinese modem travel notes prose induction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ree types:The scenery nature class travel notes prose, the social life class travel notes prose and the cultural traveler class travel notes prose, and inspects the Chines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s humane spirit connotation by this achievement the text type.
     The second part“the cultural psychology theory”, embarks from the analysis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s text, the systematic discussion transmits 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energetic orientation and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s in China and abroad contrast field of vision, summarize the chief feature of different typ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The first chapter of paper,“shines upon take the scenery natural mind”as a topic, thorough discusses“scenery nature class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energetic connotation.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energetic main body orientation, divides the modem scenery travel notes prose into“paces back and forth”,“hidden leisurely”and“the ramble”three kind of shapes. Analyzed“has paced back and forth”the modern intellectual in a dilemma in the scenery nature and the human affairs morass, hesitated is in a dilemma the conflict in the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 age, lingered in the review and the perspective awkward and in the contradiction energetic difficult position; Elaborated“hidden leisurely”the modern intellectual writer facing the diverse and confused current event, is not willing to compromise for the general interest, the vigilance maintains with the social politics leaves sparsely, takes the calm soul naturally the scenery the spiritual home, and constructs the aloof from worldly affairs hidden leisurely independent free personality the value pursue; Inquired into“the ramble”the modern intellectual takes the ideal kingdom by the nature, free scenery free psychology and pursue esthetic ideal romantic emotions. Summarized the modern scenery travel notes prose to express feelings deep and broad which, to express the mood candid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liberalization modernity's, the transcendence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main sentiment the natural sociality, the society criticized. Pointed out contains positive social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the construction independent free personality pursue and the intense humanities mood, has the modern valu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Pointed out“gentleman”traditional and modern intellectual's awakening with takes on, the smooth natural hidden leisurely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independent free hidden leisurely personality to, with are partial to the classical travel notes ontology's latent approval to the Western romanticism ideological trend accept, is forms its modernity characteristic the source and course.
     The second chapter of paper, take“the spiritual mirror image of the drifted social life”as the topic, the choice“the family country imagination”,“the homesick the complex”and“the metropolis difficult position”three topics cut into the analysis, the perspective“the social life class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the energetic special characteristic, has unearthed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in dwelled away from home shifts, shouldered the seriou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historical sense of mission, in with in nationality, country, hometown, metropolis, individual relations, to nation-state future affection attention, to political and socialist system thorough ponder, to life question sincere carefully examining. The paper carries on the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to the nation-state consciousness's formation, from critique and construction dual to, the research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about the nation-state narrative expression and by the artificial basic point's nation-state imagination, has analyzed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in the nation-state imagination significance. The paper by the sociology, the philosophy, the psychology and so on multiple sights analyzes“is homesick the complex”the formation thoroughly.“Is homesick and“the reality from the spirit”returns home”two kind of experience to carry on the research inspection, has promulgated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to the hometown perception and the rationality, loves painstakingly with the critique, the complai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o on complex emotion condition. The paper“the metropolis difficult position”takes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in the object of study, by external and innermost feelings dual angles of view, analyzed“54”the writer to carefully examine to the metropolis rationality and to criticize, the Shanghai school writer and writes to could human nature carefully examining, the Beijing style writer to the metropolis morbid state's attack and to the ideal human na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s pursue, has appraised the significance which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metropolis narrated writes.
     The third chapter of paper“the cultural traveler's life experience”, conducts the research on“the culture class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along“the time”,“the space”and“between the heart”three dimensions, i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the region culture and in the religious culture three dimensions, the inspection inquires into the Chinese modern intellectual the energetic characteristic. The memory of the culture i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discusses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contains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to the history to inquire thoroughly with narrates to the cultural memory return to original state writes, right“cultural mark”implication national culture spirit reconsideration and time experience's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has evaluated the historical implication which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the culture class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has.
     The third part“esthetic art theory”, then the deep research is tolerant in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text modernity poem spirit pursue and the artistic 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The fourth chapter of paper“esthetic poetics step on the ground”, from“the esthetic moral character”,“the artistic interest”,“the image congeals makes”three aspects, investigates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in“the energetic poem's freedom blooms”,“the enjoyment of artistic thoroughly presented”and“the esthetic poetic sentiment space built by plan”on creative construction.“The May 4th Movement”the initiation ideological trend established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in the travel notes prose to be the main body status, the writer has obtained the spiritual from the liberation and the freedom; Self-awareness's surging upward, causes the individuality to display into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the basic direction, divulges heartily, enjoys oneself to the full makes widely known the individuality, expresses with all one's heart regarding human, national, national and the individual destiny free ponder;“writes me”, main,“intimate”is really”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displays the self-distinct characteristic. To the external ideological trend's initiative contract, set at variance to traditional ideas'subversion, advanced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modernity, has affected“The May 4th Movement”and even the entire moder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profoundly. The paper has explained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art interest esthetics connotation, unifies Zhou Zuoren, Yu Dafu, Zhu Ziqing, Yu Pingbo et al. the creations, discerns the artistic interest is“the outlook on life”under the contemplation enjoys oneself to the full the expression, and elaborated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source and course and regarding the ancient times travel notes prose esthetic interest surmounting development. The paper also arrived on the example analysis and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to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life image, congealed to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image makes the characteristic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prominently. The sign lifts the Chines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writer, in“The May 4th Movement”the humanism movement unrest, grasps the free independent spirit, exposes fully, the expression individuality interest, the building life image, the well distributed ancient and modern, runs throughout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displays the free main body spirit, presents for the multi-dimensional esthetic interest, has created the variegated prose image, caused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to obtain the unique modern poem artistic charm.
     The fifth chapter of paper, is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external form research,“the free many Yuan literary style pursue”carried on to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carefully examined, on modern travel notes aspects and so on prose's structure camp construction, language building, narration transformation made the classified inquisition. The paper confirmed the travel notes prose structure concept; Elaborates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breakthrough tradition article line type structure, the literary style shape freely changeable, the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nd elaborated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structure to build to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prose model. Take“the language is the literature existence homeland”as the argument beginning, elaborated adapts the modern people life style and the emotion expression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in the language aspect change, has evaluated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linguistic change value. From narrates study the angle to inspect the Chines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pointed out that the humanist position the literature not only enabled the writer to have“individual has sent sees”, moreover“equality”the thought idea also caused the writer paid attention to“the reader”the existence, and, thus brought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hyhprose in“the narration”on brigh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hape change, appeared pours out the type to speak and chats the type to speak.
     The paper further elaborated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writer in the narration to traditional developing the good and discard the bad, to foreign factor's model, the adaptation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s literary style form, adapted modern people's esthetic interest and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has brought the Chinese travel notes prose literary style modernity transformation formally.
     The fourth part“conclusion”, has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ppraisal to the Chines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overall shape appearance, to studied the modern travel notes prose research to make the forecast.
引文
①周振甫:《周振甫文集》第九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537页。
    ②沈从文:《谈“写游记”》,《旅行家》1957年7月号。
    ③钱谦益:《徐霞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①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修订本)》,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78页。
    ③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④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78页。
    ⑥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
    ⑦徐遒翔:《中国现代文学词典·散文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版。
    ⑧林非:《关于散文、游记和杂文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①李文初等:《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页。
    ②朱德发:《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导论》,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版,第8页。
    ③周冠群:《游记美学》,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④皋新、沈新林:《古代游记发展初探》,《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⑤尹德翔:《跨文化旅行研究对游记文学研究的启迪》,《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
    ⑥王兆胜:《论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⑦转引自王晓伦《试论游记创作与近代西方全球地理观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①[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93页。
    ②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③[美]保罗·索罗语,转引自王晓伦:《试论游记创作与近代西方全球地理观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④周宪:《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从近代游记文学看现代性体验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⑤沈从文:《谈“写游记”》,《旅行家》,1957年第7期。
    ⑥朱德发主编:《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版。
    ①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②王兆胜:《论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4期。
    ③哈迎飞:《论沈从文游记体散文的文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3期。
    ④朱慧玲:《现代才子气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创作》,《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12卷第4期。
    ⑤林莹:《郁达夫游记个人话语探寻》,《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⑥谭桂林:《郁达夫与佛教文化》,《东岳论丛》,1994年第2期。
    ⑦何江:《人格和心灵的真实披露——论郁达夫的游记散文》,《榆林高专学报》,1997年第7期。
    ⑧王立群:《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⑨梅新林、崔小敬:《游记文体之辨》,《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⑩朱德发:《试论中国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①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黄开发:《试论废名散文的文体》,《江淮论坛》,2007年第2期。
    ③马惠玲:《现代游记语篇叙述者参与类型析论》,《江淮论坛》,2003年第4期。
    ④马惠玲:《试论现代游记语篇的描写功能及其实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⑤冯乃康、夏林根:《旅游文学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⑥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学论稿》,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⑦章尚正:《中国旅游文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韩荔华:《中国旅游文学与语言研究论丛》(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⑧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⑨韩荔华:《中国旅游文学与语言研究论丛》(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⑩陶新民:《旅游目游神游——山水旅游文学试论》,《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1 陈涛:《旅游文学:现代的理论阐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2 徐治平:《旅游散文的类型及审美功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3 周靖波:《论郭沫若的旅游文学创作》,《郭沫若学刊》,1994年第4期。
    14 蒋益:《论旅游文学的特征》,《长沙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5 金颖若:《试论中国旅游文学的含义和范围》,《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6 谢明德:《生命的风景——旅游文学的定义、鸟瞰及其他》,《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5期。
    ①李岚:《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②周宪:《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从近代游记文学看现代性体验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③王一川:《晚清: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时段》,《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④李岚:《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⑤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第三界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感言》,《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1期。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译,香港友联公司1979年版。
    ①参见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参见胡红萍:《艰难的远行—中国现代记游散文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①[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王宁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第2页。
    ②林贤治:《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导言》,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①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②参见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③参见蔡江珍:《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转引自林贤治:《自制的海图》,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②[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3-225页。
    ③[法]雷蒙德阿伦:《知识分子的鸦片》,蔡英文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263页。
    ④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⑤转引自陶东风:《文化与美学的视野交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⑥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转引自《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1卷)上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小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208页。
    ②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1页。
    ③沈雁冰:《社会背景与创作》,《茅盾杂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2页。
    ④郁达夫:《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郁达夫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⑤钟敬文:《湖上散记·后记》,《沧海超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版。
    ①阿英:《<阿英全集>(4)·现代十六家小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②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引自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14页。
    ③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页。
    ④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①洪焌荧:《郁达夫文类选择及其文学理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1期。
    ②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二十一世纪评论》,总第53期,1999年6月。
    ①举岱:《<游记选>题记》, 桂林文化供应社1942年版。
    ②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③参见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④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9页。
    ②参见许海丽:《中国现代隐逸文学初论》,聊城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①[澳]文青云:《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②参见徐清泉:《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③[奥]弗洛伊德:《论升华》,《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172页。
    ①转引自胡红梅:《艰难的远行》,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阿英:《<阿英全集>(4)·现代十六家小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③周作人:《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①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②周作人:《<桃园>跋》,《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第2页。
    ③阿英:《<阿英全集>(4)·现代十六家小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①[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4页。
    ②引自中南区七所高等院校合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上)》, 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③林语堂:《论文》,《林语堂文集》第10卷,寇晓伟编,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
    ④参见许海丽:《中国现代隐逸文学初论》,聊城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①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②楼肇明:《九十年代散文之路》,楼肇明等著《繁华遮蔽下的贫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③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自制的海图),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
    ④[美]W·韩德:《散文的类型》,傅德眠编《外国作家论散文》,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⑤[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⑥孙郁:《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李昌舒:《郭象哲学与山水自然的发现》,《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26页。
    ③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④朱德发:《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导论》,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版,第10页。
    ①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②Aidan Day:Romantic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1。
    ②[法]让·贝西埃:《诗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12页。
    ④Isaiah Berlin:The Roots ofRomanticis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1。
    ①[匈]卢卡契:《托尔斯泰和西欧文学》,《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①转引自陈瑞琳:《试谈肖红作品的语言特色》,《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4期。
    ①郭沫若:《文学的本质》,《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350页。
    ②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③茅盾:《冰心论》,《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页。
    ④冰心:《艺术丛谈》(1921年4月),《冰心全集》第1卷,北新书局1932年版,第221页。
    ⑤徐志摩:《列宁忌日——谈革命》,《晨报副刊》1924年1月21日
    ⑥胡梦华:《絮语散文》,《小说月报》第十七卷第三号,1926年3月10日。
    ⑦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①[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李喜所:《中国现代民族观念初步确立的历史考察——以梁启超为中心的文本梳理》,《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③王一川:《中国人想象之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王中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70页。
    ⑤[日]竹内好:《何谓现代——就日本和中国而言》,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页。
    ⑥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页。
    ①[意]利马窦:《利马窦中国札记(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页。
    ②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③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④[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②巴金:《海行杂记》,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7页。
    ③徐志摩:《启行赴美文》,《陈从周:<徐志摩年谱>》,上海书店复印本1981年版。
    ④徐志摩:《<猛虎集>·序》,新月书店1931年版,第2页。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②茅盾:《如是我见我闻》,《茅盾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③沈雁冰:《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38页。
    ①邹韬奋:《萍踪寄语初集·序言》,生活出版社1934年版,第2页。
    ②参见胡红萍:《艰难的远行—中国现代记游散文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③梁启勋:《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大中华》1卷1期,1915年1月。
    ④参见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⑤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①[美]班纳迪克·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②汪晖:《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③刘禾:《文本、批评家与民族国家文学》,《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④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⑤朱自清:《爱国诗》,《新诗杂话》,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⑥参见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①朱德发:中国现代记游文学史,山东友谊出社1990年版。
    ①鲁枢元:《<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生态文艺学>论稿之一》,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④[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页。
    ①[美]伊安·夏皮罗:《政治的道德基础》,姚建华宋国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3页。
    ②[瑞士]荣格:《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36页。
    ③林贤治:《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57页。
    ②李健吾:《(画廊集〉——李广田先生作》,《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页。
    ①参见逢增玉:《新时期东北作家群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②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李欧梵:《上海摩登》,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王德威:《文学的上海—一九三一》,《夜上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①刘呐鸥:《热情之骨》,《都市风景线》,上海水沫书店1930年版,第34-44页。
    ②转引自王嘉良:《地域人文传统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的建构》,《新华文摘》,2009年第21期。
    ①许钦文:《钦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4页。
    ①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②周仁政:《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
    ①转引自王晓伦《试论游记创作与近代西方全球地理观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②尹德翔:《跨文化旅行研究对游记文学研究的启迪》,《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
    ③波德莱尔: 《论记忆的艺术》,《现代生活的画家》,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④转引自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俄]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满涛译,上海艺文出版社1973年版,第26-27页。
    ②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③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1934年第3期。
    ④周宪:《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从近代游记文学看现代性体验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⑤[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19页。
    ①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第135页。
    ②转引自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法]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37页。
    ②[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论艺术》,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47页。
    ③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文集点校》(第3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7页。
    ④贾平凹:《贾平凹答<文学家>问》,《文学家》,1986年第1期。
    ⑤[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
    ①沈从文:《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冯文炳选集·五祖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美]赫姆林·加兰:《破碎的偶像》《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端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84-85页。
    ①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②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
    ③[瑞士]荣格:《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④参见包晓玲:《中国现代旅外游记的文化心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①参见包晓玲:《中国现代旅外游记的文化心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②郁达夫:《雪夜——自传》《宇宙风》,1936年11期,第93页
    ③高松年:《论当代吴越小说的精神内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①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10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277页。
    ②《沈从文文集》第4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361-363页。
    ③张新颖:《沈从文精读》,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①[德]蒂利希:《信仰的动力》,转引自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①《俱舍论》卷二十九,《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会译》陈真谛译,新文丰出版社1997年版。
    ①丰子恺: 《丰子恺文集》(第六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02页。
    ②冯至:《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译者序》,《冯至全集》第1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②[意]维柯:《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③参见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④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①刘增杰、赵福生、 杜运通:《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陈独秀:《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
    ③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1页。
    ④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选》(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74页。
    ⑤周作人:《人的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⑥林语堂:《论文》,《林语堂文集》第10卷,寇晓伟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⑦胡适:《自由主义》,转引自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⑧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②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6页。
    ①郭沫若:《文学的本质》,《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350页。
    ②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③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57页。
    ④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易卜生专号1918年6月。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选》,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第56页。
    ②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③周作人:《文艺上的宽容》,《自己的园地》,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8页。
    ④茅盾:《冰心论》,《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页。
    ⑤冰心:《艺术丛谈》(1921年4月),《冰心全集》第1卷,北新书局1932年版。
    ⑥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⑦叶圣陶:《读者的话》,《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⑧李广田:《银狐集题记》,柯灵《中国现代文学序跋丛书·散文卷》,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8页。
    ⑨朱自清:《燕知草·序》,《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页。
    ⑩朱自清:《燕知草·序》,《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①朱自清:《燕知草·序》,《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4-43页。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④周作人:《知堂序跋·<杂拌儿>跋》,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14页。
    ⑤周作人:《谈龙集·地方与文艺》,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1页。
    ⑥林语堂:《论文》,《林语堂文集》第10卷,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211页。
    ①冰心:《艺术丛谈》(1921年4月),《冰心全集》第1卷,北新书局1932年版。
    ②俞平伯:《德译本(浮生六记〉序》,《学林漫录》(八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④雷达:《雷达散文·后记》,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⑤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⑥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4卷第3号。
    ①转引自林贤治:《自制的海图》,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②梁实秋:《论文》,《林语堂文集(第10卷)》,寇晓伟编,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③林语堂:《文学与革命》,《偏见集》,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8页。
    ①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背影>序》,《背影》,开明书店1928年版,第1页。
    ①参见杜春海: 《论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①周作人:《陶庵梦忆序》,《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②周作人:《陶庵梦忆序》,《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③林语堂:《新旧文学》,《我的话》(下编),上海时代书局1948年版,第38页。
    ④袁宏道:《叙小修诗》,《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⑤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①周作人:《近代散文抄·序》,《知堂序跋》,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13页。
    ②周作人:《近代散文抄·序》,《知堂序跋》,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13页。
    ③朱自清:《<燕知草>·序》,《你我》乙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①周作人:《志摩纪念》,《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3月。
    ②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③方重:《英国小品文的演进与艺术》,《英国诗文研究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47页。
    ④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⑤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⑥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⑦林语堂:《<有不为斋丛书>序》,《林语堂文集》第10卷,寇晓伟编,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
    ⑧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①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①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②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①[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面向秋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①参见王强:《论朱自清散文的审美特征》,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②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③[日]松蒲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④流沙河:《兴象》,《星星》1984年第3期。
    ①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③[爱尔兰]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④[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5页。
    ①沈从文:《情绪的体操》,《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②[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4页。
    ③茅盾:《茅盾散文速写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④参见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①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背影>序》,《背影》,开明书店1928年版,第1页。
    ②参见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③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①余树森:《散文创作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②陈望道:《陈望道学术著作五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鲁迅:《三闲集·怎么写》,《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④[日]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译,《鲁迅译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⑤胡梦华、吴淑贞:《表现的鉴赏》,现代书局1928年版,第43页。
    ⑥胡梦华、吴淑贞:《表现的鉴赏》,现代书局1928年版,第42页。
    ①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周作人:《诗的效用》,《晨报副刊》1925年2月26日。
    ①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6页。
    ①周作人:《志摩纪念》,《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3月。
    ②[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01页。
    ③[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④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①[俄]巴赫金:《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巴赫金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76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尔诺:《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④参见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①[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8页
    ②[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01页。
    ③王一川:《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
    ④张艳华:《五四文学的语言选择和文体流变》,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①沈从文:《论徐志摩的诗》,《现代学生》第2卷第2期《作家论》,1932年。
    ②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③冯骥才:《我非画家家》,《中固当代名人随笔·冯骥才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①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周作人:《燕知草跋》,《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②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③林语堂:《怎样洗练白话入文》,《人间世》第13期,1934年10月5日。
    ④阿英:《谢冰心》,《阿英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121页。
    ⑤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①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林语堂:《中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223页。
    ③周作人:《思想革命》,《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页。
    ④周作人:《思想革命》,《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
    ⑤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
    ⑥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①[德]罗伯特·汉斯·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②转引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96页。
    ③转引自李晓虹: 《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①参见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307页。
    ②朱光潜:《论小品文》,余树森编:《现代作家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②[美]利查艾克斯纳:《论随笔》,李德芳译,傅德岷编《外国作家论散文》,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③转引自陈叔华:《娓语体小品文释例》上,《人间世》第28期,1935年5月20日。
    ④[日]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译,《鲁迅译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3页。
    ⑤[英]罗杰·福勒:《散文与随笔》,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⑥[英]亚当·史密斯:《小品文作法论》下,林疑今译,《人间世》第4期,1934年5月20日。
    ⑦周作人:《雨天的书·自序一》,《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⑧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①鹤见佑辅:《闲谈》,《鲁迅译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33-434页。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35页。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德]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王宁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德]本雅明:《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匈]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韦勒克:《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俄]《巴赫金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日]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译,《鲁迅译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法]蒙田:《随笔全集》,潘丽珍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英]查尔斯·兰姆:《伊利亚随笔选》,刘炳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法]巴尔特:《结构主义——种活动》,《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J.M.布洛克曼著,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俄]莫卡冈:《艺术形态学》,三联书店1986年版。
    [日]松蒲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日]铃木大拙:《禅宗与佛教》,《禅与心理分析》,台湾志文出版社1991年版。
    [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论艺术》,三联书店1973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法]雷蒙德·阿伦著,蔡英文译:《知识分子的鸦片》,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
    [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王中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班纳迪克·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列文森: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意]利马窦:《利马窦中国札记(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
    [法]让·贝西埃:《诗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美]乔纳森·卡勒: 《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瑞]荣格:《心理学和文学》,三联书店1989年版。
    [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
    [瑞]费尔迪难·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法]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8年版。
    [英]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英]特伦斯·霍克斯: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米勒:《解读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二》,三联书店2003年版。
    [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詹姆逊:《时间的种子》,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马和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译本,顾爱彬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米勒:《重申解构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法]法约尔:《批评:方法与历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罗伯特·汉斯·姚斯:《审美经验论》,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德]罗伯特·汉斯·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尔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面向秋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译,香港香港友联公司1979年版
    [澳]文青云:《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刘禾: 《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王德威:《夜上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曼君:《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895—1927)》,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流派》,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袁可嘉: 《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广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香港牛津出版社2006
    年版。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林贤治:《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许纪霖: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陶东风:《文化与美学的视野交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许祖华:《五四文学思想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林非:《林非论散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朱德发:《世界化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朱德发:《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版。
    余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刘增杰、赵福生、杜运通: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夏晓虹、王凤等:《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何锡章:《中国现代理想人性探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学论稿》,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版。
    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章尚正:《中国旅游文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梅新林、俞樟华:《中国游记文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周冠群:《游记美学》,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周荷初:《晚明小品与现代散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庄汉新:《中国二十世纪散文思潮史》,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
    陈从周:《徐志摩年谱》,上海书店复印本1981年版。
    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伍蠡甫: 《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余树森:《现代作家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佘树森: 《散文创作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晓虹: 《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汪文顶:《无声的河流(现代散文论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王文生: 《论情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周仁政:《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义、陈圣生:《中国比较文学批评史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林贤治:《自制的海图》,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楼肇明:《繁华遮蔽下的贫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傅德眠:《外国作家论散文》,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郁:《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周作人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郁达夫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周作人:《知堂序跋》,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
    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作人:《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钟敬文:《西湖漫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
    钟敬文:《湖上散记》,上海明日书店1931年版。
    王世颖、徐蔚南:《龙山梦痕》,上海文学周报社1926年版。
    许钦文:《钦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沈从文:《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周振甫:《周振甫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钱谦益:《徐霞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蒋静:《现代游记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吴欢章:《现代作家游记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林非:《中华游记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1页。
    《胡适散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郁达夫游记》,上海书店印行,1980年版。
    《郁达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郁达夫文论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林语堂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林语堂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茅盾杂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作人作品精选》,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
    《徐志摩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俞平伯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王统照文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丰子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冰心选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许地山选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版。
    《阿英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
    《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陈学昭文集》第五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版。
    《石评梅作品集·戏剧游记书信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庐隐散文集》,西苑出版社2006年版。
    《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沈从文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艾芜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冯至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
    包晓玲:《中国现代旅外游记的文化心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5期。
    曹国新:《旅游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一种基于发生学的考察》,《华东师范人学学报》,2004年3期。
    陈涛:《旅游文学:现代的理论阐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1期。
    杜芳娟:《旅游心理与旅游“文化殖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3年2期。
    梅新林、崔小敬:《由“游”而“记”的审美熔铸—中国游记文学发生论》,《学术月刊》,2000年10期。
    梅新林、崔小敬:《游记文体之辨》,《文学评论》,2005年6期。
    马丽卿:《旅游心理机制的文化学剖析》,《学海》,2005年4期。
    宋剑华:《文体变革与现代散文的迅速崛起》,《学术研究》,2004年11期。
    沈义贞:《论当代游记散文的流变与转换》,《文学评论》,2002年6期。
    陶新民:《旅游目游神游—山水旅游文学试论》,《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3期。
    吴隽宇:《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中国园林》,2001年3期。
    王兆胜:《论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4期。
    周宪: 《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6期。
    王立群:《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文学评论》,2005年3期。
    哈迎飞:《论沈从文游记体散文的文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3期。
    朱慧玲:《现代才子气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创作》,《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12卷第四期。
    林莹:《郁达夫游记个人话语探寻》,《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艾德勒: 《旅游是一种表演性艺术》,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王晓初: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形成的历史轨迹》, 《文学评论》,2002年2期。
    丁晓原: 《论“五四”人生派散文》, 《文学评论》,2003年1期。
    汪帆: 《旅游文学:寻求内外宇宙沟通的文化形式》, 《旅游文学与散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柳无忌: 《西洋文学与东方头脑》,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1919--1949)》,北京大学出版杜1989。
    朱凤华:《谈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审美情趣》, 《理论界》,2005年第9期。
    第环宁:《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3卷第1期。
    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论纲》,《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江少川:《论新移民小说的时间诗学建构》,《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
    李岚:《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王丽丽:《精神还乡: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还乡主题”》,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张艳华:《五四文学的语言选择和文体流变》,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徐慧琴:《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胡红萍:《艰难的远行—中国现代记游散文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许海丽:《中国现代隐逸文学初论》,聊城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余婷婷:《1912—1932年中国游记研究》,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王强:《论朱自清散文的审美特征》,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冯芳:《论徐志摩散文的诗化特征及其成因》,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