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小说语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文本细读等方法,研究清末民初小说语体的特征、趋势以及文化运行机制之影响。清末民初小说语体与既往不同,与五四时期也有较大差别,显示出相对独立的价值,在汉语书面语文白消长过程中意义重大。
     本论文的论述目标主要包括:一、梳理清末民初之前文言、白话两种汉语书面语体的历史演进,以及在整个历史中的发展特点、趋势和规律。二、对清末民初的小说语体进行分类,探视小说语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二、分析清末民初小说语体趋势特征背后的文体观念、雅俗审美观念以及士人复杂心态,探讨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如何加速白话取代文言的质变过程。
     基于以上的目标,本论文主要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清末民初之前文言白话之发展趋势”。笔者对文言和白话进行界定,梳理清末民初之前文言白话的发展脉络。文言、白话虽属于不同的词汇语法系统,但同根同源,且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融合。从文言语体成为官方主流书面语之后,言文分离的现象一直是文人已深刻认识的问题,由于种种因素制约,白话书面语只能在边缘逐渐积累其优势,但已明显地呈现出文白消长的趋势。
     第二章是“清末民初小说之语体选择:多语体并存”。笔者对清末民初小说语体进行分类描述,在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使原来分类更加细化。白话语体可以细分为古白话小说及官话、方言小说、欧化译语体白话小说,其中的方言小说主要集中于北京方言、吴方言上;其次,根据具体的小说文本,文言语体可分为散体文言语体小说和骈文语体小说;最后论述韵文语体,主要是指清末民初时部分作家创作的弹词小说。
     第三章是“多语体并存与清末民初繁杂小说观念”。“新小说”为代表的白话小说为杂文学文体,语体上多采用白话;林纾则持史传的文学观念,语体选择倾向于古雅的散体文言书面语;徐枕亚则认同辞赋化小说观念,其语体选择骈文语体。“新小说”为代表的白话小说“以俗为雅”,用通俗白话创作严肃小说;林纾译作“以雅化俗”,以雅致的散体文言提升通俗小说雅化的空间;以徐枕亚为代表的骈文小说“以雅返俗”,用雅致的骈体文创作媚俗的艳情通俗小说。
     第四章是“多语体并存与清末民初文人心态”。清末民初处于激烈时代变革的语境下,文人心态与传统相比发生复杂的变化,小说多语体选择与文人心态密切相关。白话小说反映出革新派文人救亡图存的理想追求和经世致用的工具化实用主义心态,用白话语体新民救国成为激进派文人的共识;散体文言语体小说则代表了文化保守派文人心态,此派文人坚守只有使用文言语体才能创作“传世之文”和美文;骈文语体小说则代表有意逃离政治的文人心态,同时反映了此派文人追求盈利和炫耀才华之期望。
     第五章是“文言、白话的此消彼长”。本章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言语体的式微,其次本部分从小说理论、数量以及其他诸文体(诗歌、散文、剧本等)的白话语体实践,证明了文言语体表现空间被大大压缩,最后以梁启超文本为例分析文白消长的必然趋势。
     第六章是“清末民初文白消长的必然性与时代契机”。本部分一方面从内在原因分析文白消长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从时代因素分析文白消长的外在原因,其中包括白话报刊的兴起、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科举制废除与文人身份转变、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内外因结合最终促成白话取代文言。
     本论文的结论是:在清末民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文白的兴衰交替沿着其历史轨迹进入转型时期,自然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政治的语言三者胶接在一起,共同促进了文言向白话的转变。从自然的语言来说,文白的兴替是汉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可否认政治因素对语言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政治的语言成为文白兴替的“催化剂”。文学的语言既反映了自然语言的演变和政治意义上的语言特征,也成为语言变革的“试验田”和语言规范化的“净化器”。
     如果没有五四时期强制性地全方位推行白话文学运动,如果没有行政机构强制性地推行国语教育,也许汉语书面语言将遵照其内在规律继续发展。白话必将取代文言,但其过程将会延长,而且会在对峙融合中形成某种白话规范。历史不能假设,文学语言只能在自然的语言、政治的语言二者相互牵制的合力中发展。政治意义上的语言改革是二元对立式的非此即彼模式,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霸权语言模式。自清末民初之后,白话取代文言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To study the feature and trend of the novel's language style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culture 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linguistics, sociology, cultural studies, psychology, text analysis and so on.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chinese written system, different language style representing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symbols of social status,and the traditional novel. pres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legance and popular beaca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style. The novel's language styl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v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r China, unlike the past,have a very big difference with the Five-Four period, which have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value 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declin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incease in 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ree specific aims. Firstly, it comb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of two kind two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patterns in the entire history. Secondly, the novel's language style is classifi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s complexity and uniqueness analysed.Threel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idea of literary style and the popular aesthetic concept and the complex state of intellectuals' mind back the features and trends of novel's language styl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hange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society how to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of the vernacular chinese instead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Based on the above goal, this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befor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author defines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befor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pertain to different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ystem, but they are the same origin, based on the basis of Ideographic writing system and mutual blend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fter the classical Chinese becoming the official mainstream written language, intellectuals have ha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eparation phenomenon between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due to various factors,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only accumulates its advantage gradually in the edge, but it has clearly emerged the fluctuation trend.
     The second chapter is " the language style selection of the novel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multiple language styles". On the basis of other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author classifies novel's language styles, more detailed classification.The vernacular written language includes the ancient vernacular and Mandarin, dialect, vernacular written language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the dialect written language mainly including Beijing dialect,and Wu dialect. Based on the novel text, the classical Chines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yntactic irregular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parallel classical chinese. The rhythmic language style mainly refers to the written language of some writers's Playing and Singing Novel.
     The third chapter is "multiple language styles'coexists and complicated novel ide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vernacular novels,"New novel" is named the novel, but It is actually many literary styles mixed together.Lin Shu insisted on historical literary idea of the novel, style selection of the elegant and free classical Chinese selected,however Xu Zhenya used the parallel prose concept of novel, the dual parallel classical chinese selec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was no longer division standard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which had been transformed into conveying truth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s the measure.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vernacular novel,"New novel" is "to vulgar as elegance", writers writing serious fiction with the popular vernacular chinese; Lin Shu is "elegance's changing vulgar", enhancing the elegance of popular novels using the elegant and free classical chines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arallel prose fiction, Xu Zhenya is "to the elegant to vulgar", who wrote the erotic love fictions with elegant and parallel classical chinese.
     The fourth chapter is "multiple language styles'coexists and Intellectual mental stat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In the intense changes in the social context, Intellectual mental state was complexedly change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o it was also closely related with multiple language styles'selection. The vernacular novels reflected the reformers intellectuals'ideal pursue saving the nation and the pragmatism attitude, then vernacular literature became radical intellectuals'common goal.The elegant and fre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represents the mentality of conservative cultural intellectuals, who used free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 "the book handed down" and aesthetic article. The parallel prose's style novel represents intellectuals'mentality away from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profit and showing off his talent.included.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lassical chinese'declind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s increase". This chapter firstly analyses the dec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from the angle of linguistics, then the theory about the novel, and the number of novels and other various styles (poetry, prose, drama) practicing the vernacular chinese greatly reduced the performance spac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finally analyse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declind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s increase taking Liang Qichao's text as an example.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necessity and an opportunity of the times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s declind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s increa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is part analyses the inexorable law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s declind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s increase from internal causes, and analyses external causes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s declind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s increase from the factors of the era, including the rise of vernacular newspapers, the need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identity,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xotic cultur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the external causes facilitates eventually the vernacular chinese instead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in this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rise and fall and altern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got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along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and the natural language,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were glued together, promoting togeth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to the vernacular chinese. First of all, the rise and fall and altern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is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from the natural language; secondly, political factors have undeniably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became the "catalyst" of the rise and fall and altern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vernacular chinese. Thirdly, literary language reflec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sense, and became the "experimental field"of written language change and the "purifie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s standardization.
     If there was no mandatory and all-rou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vernacular literature movement in Five-four Period, i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didn't implement the use of Mandarin education mandatorily, perhaps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would have followed the inherent laws of development. The vernacular chinese will replace the classical chinese certainly, but the process would be extended, and form a vernacular specification in between the confrontation and the fusion. History cannot be assumed, the literary language develops only in the two competing forces betwee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The the language reform of political meaning is either this or that mode, so the vernacular chinese insteading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is a break from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a fight for the discourse right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is partly language model of political hegemony.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vernacular chinese insteading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becomes the irreversible development trend.
引文
① 祝晓风、张涛《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一一陈平原谈博士论文写作》,《中华读书报》,2003年3月5日。
    ①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2-163页.
    ②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3页.
    ① 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29页.
    ① 袁进《中国近代文学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① 张汉良《白话文与白话文学》,选自《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第121页。
    ① 吕叔湘《文言和白话》,最先发表于《国文杂志》1944年3卷1期,收录《吕叔湘文集》(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6页.
    ② 同上,第83页。
    ③ 同上,第84页.
    ① 张中行《文言和白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14页。
    ② 同上,第14页。
    ① 张中行《文言和白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3页。
    ① 钱玄同《尝试集·序》,《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②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3-54页.
    ① 王充,北京大学历史系注释《论衡注释》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86页。
    ② 同上,第1688页。
    ① (东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54-256页.
    ① (唐)刘知几《史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4-46页。
    ② (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3-284页。
    ① (明)袁宏道《将进之》,《袁中郎尺牍》,《袁中郎全集》(第22卷),台北:世界书局,1976年,第37页.
    ① (清)阮元,邓经元点校《研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05页。
    ①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② 同上,第21页.
    ① 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28-129页。
    ② 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6年,第185页.
    ① 罗宇阳编《历代笔记小说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页.
    ①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页.
    ② 胡适《逼上梁山》,胡适著《胡适文萃》,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第596页.
    ① 孟昭连《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之变》,《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②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下》,(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4页。
    ③ 《朱子语类》(1),《朱子全书》(第14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① 胡适《胡适文存》三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122页.
    ② 吕叔湘《语文常谈》,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第82页.
    ① 刘坚、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元明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7页。
    ② 关汉卿著,王学奇等校注《关汉卿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72-773页。
    ③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61页。
    ①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三“重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20页。
    ① (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21页。
    ②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③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①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3-154页.
    ②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③ (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刚评改《三国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20页.
    ④ 同上,第613页.
    ① (明)施耐庵著《水浒传》(容与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01页。
    ② (明)吴承恩:《西游记》,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383页。
    ③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八回,选自《聊城古今知识大全》,聊城地区新闻出版局,1992年,第191页。
    ① 转引自张中行:《文言和白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9页.
    ① (英)威妥玛:《语言自迩集》第二版,(Published at 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shanghai,1886,第263页。
    ② (清)郑燮《郑板桥集》,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第11页。
    ③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57页。
    ①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26页.
    ② (意)利玛窦著,何高济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页.
    ①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1页.
    ② (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三十二,《宋金元词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③ (宋)黄昇《花庵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①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5页.
    ② (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春水生二绝》诗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15页.
    ①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4页.
    ②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5页。
    ③ (明)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7-68页。
    ①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05页.
    ① 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②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原载《新小说》1902年第一卷第一期,转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06页.
    ③ 梁启超《小说丛话》,原载《新小说》1903至1904年第一、二卷,转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09页.
    ① 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原载《中外小说林》第2年10期(1908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0页。
    ② (狄平子):《小说新语》,原载《小说时报》9期,1911年,此文并未署名,据陈平原考证,应为狄平子所作,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1页。
    ① 茂苑惜秋生《<官场现形记>序》,原载1903年世界繁华报馆版《官场现形记》,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1页.
    ②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9页.
    ①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李伯元全集》(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②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李伯元全集》(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4-415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①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李伯元全集》(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85页。
    ② 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原载《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1906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3页。
    ③ 《吴趼人全集》第七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35页。
    ① 吴趼人《九命奇冤》,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② 吴趼人《恨海》,吴组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六》,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286-287页.
    ③ 寅半生《小说闲评》评其为“写生妙手”,转引自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7页.
    ①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4页。
    ②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113页。
    ③ 梦生《小说丛话》,原载《雅言》1卷7期,1914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5页。
    ①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25页.
    ② 胡适《<老残游记>序》,《胡适文存三集》,《胡适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85页.
    ① 刘鹗《老残游记》,吴组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四》,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257-258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③ 转引自时萌《曾朴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67页。
    ① 曾朴《孽海花》,吴组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四》,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47页.
    ②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9页.
    ③ 曾朴《孽海花》,吴组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四》,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100页.
    ①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② 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原载《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六期(1908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0页。
    ③ 黄遵宪《致梁启超书》,《黄遵宪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3页。
    ① 程宗启《<天足引>白话小说序例》,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5页.
    ② 海天独啸子《(女娲石>凡例》,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8页.
    ③ 胡适《(吴歌甲集>序》,《胡适文存》三集,《胡适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56页.
    ① 胡适《<吴歌甲集>序》,《胡适文存》三集,《胡适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20页.
    ② (清)张南庄《何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① (清)张南庄《何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5页.
    ② 胡适:《<海上花列传>序》,《胡适文存》三集,《胡适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20页.
    ③ 海上漱石生(孙玉声)《退醒庐笔记》,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815页.
    ④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吴组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228页.
    ① 《谭瀛室随笔》,见孔另境编辑《中国小说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35页。
    ② 海上漱石生(孙玉声)《退醒庐笔记》,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815页.
    ③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73页。
    ④ 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72页。
    ⑤ 阿英认为此书为李伯元所作,而陈平原和郭延礼根据1899年7月22日《游戏报》刊登《海天鸿雪记》广告,称作者二春居士系浙中人,而李伯元是常州人。时萌在日本《清末小说研究》9期(1919年)中发表《李伯元年谱》,也认为此作不能肯定为李氏作品。
    ① 李伯元《海天鸿雪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第9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0-241页.
    ② 阿英《晚清文学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③ 冥飞《古今小说评林》,1915年5月民权出版社部出版,转引自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1页.
    ④ 海上漱石生(孙玉声)《退醒庐笔记》,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815页。
    ① 胡适:《<儿女英雄传>序》,《胡适文存三集》,《胡适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42页.
    ②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73页.
    ③ 蔡友梅《库缎眼》,于润琦《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第515页。
    ① 蔡友梅《小额》,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② 杨曼青:<小额>序》,《小额》,北京和记排印书局,1908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0页.
    ① 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① 偈《<预备立宪>前言》,刊《月月小说》第2期,1906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3页.
    ②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6页.
    ③ 周树人《(域外小说集)略例》,1909年日本东京版《域外小说集》,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77页.
    ① 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原载1906年上海广智书局版《中国侦探案》,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
    ②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5页。
    ③ 林纾《拊掌录·跋尾》,林纾、魏易译《拊掌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61页。
    ①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中国历史演义全集》第30册.台北:远流出版社,1979年,第1018页。
    ① (法)鲍福、周桂笙译、吴趼人评点:《毒蛇圈》,《吴趼人全集》第9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② 吴趼人:《查功课》,《吴趼人全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③ 饮椒:《地方自治》,《小说林》1907年第一期(2)。
    ④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82页。
    ⑤ 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71页。
    ① 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原载《小说月报》1915年6卷7号.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33页.
    ①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② 章太炎:《与人论书文》,选自《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8页。
    ① 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70页.
    ①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② 觉我《余之小说观》,原载《小说林》1908年第10期,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5-336页。
    ① 阿英《翻译史话》、《阿英全集》(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91-792页.
    ② 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91页.
    ③ 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施蛰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181页.
    ①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六卷,广州:华城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
    ②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六卷,广州:华城出版社,1990年,第122-123页。
    ③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86页。
    ① 杨联芬《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② 郑振铎《林琴南先生》,《郑振铎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348页.
    ③ 梁启超《绍介新著》,载《新民丛报》第1号.
    ④ 陈景韩译《义勇军》,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723页.
    ① 周瘦鹃《星》,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696页。
    ② 姚雪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种编写办法》,《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第246页。
    ③ 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② 鲁迅《<游仙窟>序言》,《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30页.
    ③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前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48页。
    ⑤ 方胜《为(燕山外史)一辨》,《孤山再梦·燕山外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
    ① 李剑国:《评<燕山外史>》,选自《古稗斗筲录——李剑国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3页。
    ② 郑逸梅:《我所知道的徐枕亚》,《大成》第154期,1986年9月1日。
    ① 范烟桥:《小说话》,范伯群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1-42页.
    ② 参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80页.
    ③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1页.
    ① 徐枕亚《<茜窗泪影>序》,《茜窗泪影》,国华书局,1914年版。
    ② 夏志清《<玉梨魂>新论》,《联合文学》1985年第12期,第11-12页。
    ③ 袁进《鸳鸯蝴蝶派》,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8月,第44-45页。
    ① 徐枕亚《玉梨魂》,吴组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六》,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482页。
    ② 徐枕亚《玉梨魂》,吴组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六》,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488-489页.
    ① 徐枕亚《玉梨魂》,吴组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六》,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481-482页.
    ②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③ 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14页。
    ④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49页。
    ① 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原载《小说月报》1915年第6卷第4号.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21页.
    ① 天僇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一号(1907),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6页。
    ② 夏曾佑《小说原理》,原出自1903年《绣像小说》第三期,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上海:上海书店,1995年,第254页-255页。
    ① 鲍震培《中国女性文学叙事传统的建立———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创作回眸》,《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② 夏曾佑《小说原理》,原出自1903年《绣像小说》第三期,《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上海:上海书店,1995年,第255页。
    ① (清)陈端生著,郭沫若校订《再生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1-142页.
    ② 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2-63页.
    ③ 李桂玉《榴花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1页.
    ① 引自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第407页。
    ② 秋瑾《秋瑾全集笺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457页。
    ③ 引自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第262页。
    ① 李剑国《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① 狄葆贤《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1903年第七号,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36页.
    ② 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序》,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15-216页.
    ①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卷十[A]》,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8页.
    ② 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一月《清议报》,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29页。
    ③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录自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天津《国闻报》,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48页。
    ①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录自1898年12月《清议报》,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03页
    ② 同上,302页.
    ③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录自《新小说》1902年第一卷第一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03页,
    ④ 杨联芬:《现代小说导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⑤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录自《新小说》1902年第一卷第一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07页.
    ①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录自《新小说》1902年第一卷第一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08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①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3页.
    ② (明)冯梦龙编:《醒世恒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页.
    ③ (明)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④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09页.
    ① 无名氏:《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词》,录自《新世界小说社报》1906年第四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73页。
    ① 无名氏:《读新小说法》,录自《新世界小说社刊》1906年第六、第七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78-279页.
    ② 无名氏:《读新小说法》,录自《新世界小说社刊》1906年第六、第七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81页-282页.
    ③ 无名氏:《读新小说法》,录自《新世界小说社刊》1906年第六、第七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79页.
    ④ 无名氏:《读新小说法》,录自《新世界小说社刊》1906年第六、第七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283页.
    ① 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录自《小说林》第一卷,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91页。
    ② 同上。
    ①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48页.
    ②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46页.
    ③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47页.
    ④ 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556页.
    ① 无名氏《论小说之教育》,录自《新世界小说社报》1906年第四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276页。
    ② 梁启超《小说丛话》,录自《新小说》1903至1904年第一、二卷,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308-309页。
    ③ 梁启超《小说丛话》,录自《新小说》1903至1904年第一、二卷,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09页。
    ④ 无名氏:《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录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新民丛报》第十四号,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30页。
    ⑤ 侠民《新新小说·叙例》,《大陆报》第二卷第五号,1904,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1页。
    ① 采庵《解颐语·叙言》,《月月小说》,第七号,1907,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6页.
    ② 狄葆贤《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1903年第七号,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9页.
    ③ 梁启超《<新小说>第一号》,1903,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①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
    ① 林纾《<雾中人>序》,《林纾选集·文诗词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3页。
    ② 林纾《<黑奴吁天录>跋》,《林纾选集·文诗词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3页。
    ③ 林纾《<不如归>序》,《林纾选集·文诗词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5页。
    ④ 林纾《<贼史>序》,《林纾选集·文诗词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5页。
    ③ 徐熙绩《歇洛克奇案开场序》,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4页。
    ① 林纾《<孝女耐儿传>序》,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3页.
    ① 林纾:《<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序》,原载1905年商务印书馆版《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6-157页.
    ② 林纾《<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序》,选自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8页。
    ① 林纾《附林琴南原书》(又名《致蔡鹤卿太史书》),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第171页.
    ① 转引自陈希彭《<十字军英雄记>序》,《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88页。
    ② 林纾《<斐洲烟水愁城录>序》,原载1905年商务印书馆版《斐洲烟水愁城录》,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8页。
    ③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六卷,广州:华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页。
    ④ 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林纾选集·文诗词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2页。
    ⑤ 林纾《黑奴吁天录例言》,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① 林纾《<块肉余生述>前编序》,《林纾选集·文诗词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0-201页.
    ②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第119页.
    ① 林纾《<践卓翁小说>序》,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1页。
    ② 郑振铎:《林琴南先生》,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2页。
    ③ 引自陈锦谷:《林纾研究资料选编》,福州:福建文史研究馆编,2008年,第235页。 第152页.
    ② 陈平原《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选自《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44页.
    ① 陈平原《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选自《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61页。
    ② 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小说月报》第6卷第4号(1915年),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1页。
    ① 公奴《金陵卖书记》,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② 徐枕亚《<小说丛报>发刊词》,《小说丛报》第1期(1914年),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86-487页.
    ① 袁国兴《1898-1948中国文学场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② 郭战涛《民国初年骈体小说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5-90页。
    ③ 徐枕亚(《(孽缘镜>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89页。
    ① 徐枕亚:《玉梨魂》,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
    ② 刘纳:《民初小说的情感取向和文体特色》,《海南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① 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72页。
    ② 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① 陈平原:《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60页.
    ② 《人人必读之小说<雪鸿泪史>》,《小说丛报》第13期,1915年.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16页.
    ③ 徐枕亚《<血鸿泪史>自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53-554页.
    ① 浦江清《说小说》,《当代评论》4卷8-9期,1944年.
    ① 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原载《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①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原载1897年上海大同译书局版《日本书目志》,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②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3页.
    ①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② 林纾著,林薇选编《畏庐小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0页.
    ③ 高梦旦《<畏庐文集三集>序》,《林琴南文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畏庐集》卷首,1985年.
    ④ 选自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367页.
    ① 林纾《林纾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74页.
    ② 丘炜菱《茶花女遗事》,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5页。
    ③ 郭沫若《少年时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13页。
    ① 《<块肉余生述>续编识语》,《块肉余生述》后编,商务印书馆,1908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9页。
    ① 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第二卷第一期(1915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12页。
    ② 《<小说月报>特别广告》,《小说月报》第三卷第十二号(1913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19页。
    ③ 程功达:《论艳情小说》,《学生杂志》第一卷第六期(1914),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80页。
    ① 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74页。
    ① 吴双热《<孽冤镜>自序》,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91页。
    ② 朱自清《论严肃》,《中国作家》创刊号,1947年。
    ③ 徐枕亚《<孽冤镜>序》,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90页。
    ④ 西谛《新文学观的建设》,《文学旬刊》38号,1922年。
    ①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3页.
    ①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5页。
    ① 选自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1页.
    ② 梁启超著,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①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②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③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①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②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16页.
    ① 黄遵宪《杂感》之二,《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43页。
    ②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51页.
    ① 黄遵宪《梅水诗传序》,引自徐中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第一卷),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56-57页.
    ② 梁启超《沈氏音书序》,选自《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①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② 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84页。
    ③ 梁启超《小说丛话》,引自徐中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08-309页.
    ① 狄葆贤《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七号.引自徐中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39页.
    ① 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徐中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56页。
    ①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82页.
    ② 同上,第83页.
    ③ 袭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83-84页.
    ①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84-85页。
    ①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86页.
    ② 陈荣衮《论报章宜改用浅说》,选自陈荣衮《教育遗议》,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28-29页.
    ①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② 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极其变迁》,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① 张俊才《林纾年谱简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页.
    ② 林纾《赠马通伯先生序》,《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③ 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选自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387页.
    ①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第3页。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① 林纾《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载《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第79页.
    ② 林纾《震川集选·序》,选自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7页.
    ③ 林纾《震川集选·序》,选自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7页。
    ① 林纾《桐城派古文说》,载《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1),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469页。
    ②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第2页。
    ①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81页.
    ② 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新民丛报》第1号《介绍新著》.
    ③ 严复《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16-517页.
    ④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82页.
    ⑤ 转引自贺麟《严复的翻译》,《东方杂志》第22卷第21号,1925年11月.
    ①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10期,1908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6页
    ② 马其昶《韩柳文研究法序》,转引自张俊才《林纾年谱简编》,选自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1页.
    ③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④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2004年,第130页。
    ① 吴微《“小说笔法”:林纾古文与“林译小说”的共振与转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② 季剑青《近代散文对“美文”的想象》,选自夏晓虹、王风等编《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
    ① 章太炎《文学说例》,《新民丛报》第五号,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年,第19页。
    ①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章太炎讲演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8-219页。
    ② 章太炎《与邓实书》,《太炎文录初编文录卷二》,《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6年,第169-170页.
    ③ 刘师培《论文杂记·序》,选自李妙根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第319页.
    ① 林纾《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第80-81页。
    ① 《定夷丛刊》下集,1915年上海国华书局出版,转引自陈平原:《江南读书记》,《江南》,1988年第2期.
    ① 蒋箸超《民权素·序》,《民权素》,1914年4月25日。
    ②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序页3-4页。
    ③ 徐枕亚《铁冷碎墨》,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94页。
    ① 转引自郭战涛《民国初年骈体小说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9页.
    ② 载《永安月报》第93期,1947年2月出版.
    ③ 徐枕亚《小说丛报》发刊词,《小说丛报》第一期(1914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87页.
    ① 羽白《小说旬报》宣言,1914年《小说旬报》第一期,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81页。
    ② 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① 《民权报》,1912年12月20日.
    ① 转引自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0-81页。
    ① 民权出版部,《民权报》1913年9月13日第一版.
    ②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第37页.
    ① 徐枕亚《<雪鸿泪史>例言》,《雪鸿泪史》,清华书局,1916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54页。
    ② 《人人必读之小说<雪鸿泪史>》,《小说丛报》13期,1915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16页。
    ③ 《小说丛报》3卷8期。
    ④ 《人人必读之小说<雪鸿泪史>》,《小说丛报》13期,1915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16页。
    ⑤ 《人人必读之小说<雪鸿泪史>》,《小说丛报》13期,1915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16页.
    ① 光翟《淫词惑世与艳情感人之界线》,《中外小说林》第1年第17期,1908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08页.
    ①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②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227页,233页。
    ① 宇澄《<小说海>创刊号》,1915年1月,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09-510页.
    ①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9-210页.
    ② 转引自夏晓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9页.
    ③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清议报全编》第一册(1901),第46页.
    ① 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
    ② 王力《王力文集》第3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680页。
    ① 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720页.
    ② 高名凯,刘正琰《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第82页.
    ③ 同上,第83页.
    ④ 同上,第88页.
    ① 黄兴涛《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一一兼论“思想现代性”与现代性“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② 《王国维学术经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页。
    ③ 黄兴涛:《近代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一一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④ 钱穆《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页。
    ①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39页.
    ②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6-217页.
    ① 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3期。
    ② 胡适《国语的进化》,《新青年》,1920年第3期。
    ① 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六期。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6-227页。
    ② 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1906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 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① 罗秀美《近代白话书写现象研究》,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212页.
    ② 陆绍明《月月小说发刊词》,《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三号(1906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8-199页.
    ③ 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1906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8页.
    ①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选自《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18页。
    ② 陈天华的《狮子吼》第八回,台北:广雅书局,1984年,第74页。
    ① 谭嗣同《论湘粤铁路之益》,《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6页.
    ① 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期,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年,第31-32页.
    ②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文集》之二,《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7页。
    ① 陈天华《警世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② 秋瑾《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① 秋瑾《敬告姊妹们》,《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页。
    ② 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期,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年,第28-29页。
    ①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② 同上,第30页.
    ① 黄遵宪《山歌·题记》手写本,选自《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4-55页。
    ② 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7页。
    ③ 同上,第58页。
    ① 因邹容在《革命军》中引用,曾一度被学界认为是邹容诗作,杨天石在1980年第1期《近代史研究上》发表《<奴才好>不是邹容的作品》进行纠正,郭延礼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将《奴才好》的作者纠正为邹容,张永芳的《晚清诗界革命论》中也有相关论述.
    ② 陈天华《猛回头》,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8页。
    ① 章太炎《逐满歌》,《复报》第五期。
    ② 林纾《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选自林薇选注《林纾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6页。
    ③ 林纾《兴女学·美盛举也》,《林纾选集·文诗词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7-279页。
    ① 转引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
    ② 转引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4页。
    ③ 棣《改良剧本与改良小说关系于社会之重轻》,《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二期(1908),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6页。
    ① 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期(1904),选自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一卷第一集),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560页.
    ② 《新小说》第2卷第2期,1905年.
    ① 梁启超《小说丛话》,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309页.
    ①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收录于《饮冰室文集》之十,《饮冰室合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② 狄葆贤:《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七号,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339页。
    ①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十四号(1902年).引自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40页.
    ② 梁启超《戏剧小说集·十五小豪杰》,选自《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74页。
    ③ 周树人《月界旅行·辨言》,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8页.
    ① 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清议报》,1901(第100号)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100页。
    ①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南:岳麓书社,1986年,第383页.
    ② 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84页.
    ③ 梁启超《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10-411页.
    ① 梁启超《戏剧小说集·世界末日记》,《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38页。
    ② 梁启超《戏剧小说集·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10页。
    ③ 梁启超《戏剧小说集·劫灰梦传奇》,《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648页。
    ④ 梁启超《戏剧小说集·新罗马传奇》,《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2页。
    ① 梁启超《戏剧小说集·十五小豪杰》,《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670页.
    ② 梁启超《戏剧小说集·十五小豪杰》,《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73-5674页.
    ①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抄题辞》,《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三》,录自《饮冰室合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3页。
    ② (瑞士)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10页。
    ① (意)利玛窦,何高济译《利玛窦中国札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①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②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③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①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7页.
    ② 同上,第208页.
    ③ 同上,第213页.
    ④ 周祖谟《汉语发展的历史》,选自《周祖谟语言文史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129页。
    ① 陈万雄《五四新文学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34页.
    ② 收录于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3页.
    ① 转引自袁进《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变革》,《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4期。
    ② 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种白话报刊》,录自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3页。
    ③ 《东方杂志》第1卷第10期,1904年12月1日。
    ① 《东方杂志》第4卷第9期,1907年10月31日.
    ② 同上.
    ③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1页.
    ④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① 裘廷梁《无锡白话报序》,《时务报》第61册。
    ② 范放《中国官音白话报》,录自中科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第2期,1963年12月,第111页。
    ① 宣樊子(林白水)《论看报的好处》,《杭州白话报》第一年第1期(1901年6月),转引自谢俊美的《杭州白话报》,录自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3-80页。
    ② 林白水《中国白话报发刊词》,《中国白话报》第1期(1903年12月19日).转引自蔡乐苏、林花国《中国白话报》,录自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2页.
    ① 陈独秀《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安徽俗话报》第1期。
    ② 胡适《四十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③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56-157页。
    ① 旷新年《胡适与白话文运动》,《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9年第2期.
    ② 《白话报小引》,《演义白话报》第1号,1897年11月7日.
    ① 刘师培《论白话报与中国前途之关系》,《警钟日报》,1904年4月25日。
    ② 杜新艳《白话与模拟口语写作一—<大公报>附张<敝帚千金)语言研究》,选自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79页。
    ③ 胡适《四十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4-65页。
    ① 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② 《东方杂志》第5卷第1期,1908年2月26日.
    ③ 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④ 《东方杂志》第4卷第7期,1907年9月2日.
    ①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① (美)费正清,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73-74页.
    ② 杨度《金铁主义说》,选自刘晴波《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4页.
    ③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7页.
    ①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85页。
    ② 余一《民族主义论》,选自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第486页。
    ③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三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43页。
    ④ [美]孙隆基《历史心理学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⑤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三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48-549页。
    ①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第2册,《饮冰室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5-76页.
    ② 吴樾《吴樾遗书》,载《天讨:民报临时增刊》,1907年4月25日.
    ③ 余一《民族主义论》,张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问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第486页.
    ④ 白话道人《说种界》,《中国白话报》,1904年3月17日.
    ① 章太炎《排满评议》,《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9页。
    ②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页。
    ③ 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94页。
    ①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词》,《革故鼎新的哲理一一章太炎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① 邓实《鸡鸣风雨楼独立·书语言文字独立》,转引自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49页。
    ② 《清代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年,第34页。
    ③ 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遗书》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97-100页。
    ① 李石曾《进化与革命》,转引自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72页.
    ② 前行:《编造中国新语凡例》,张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第183页.
    ③ 然《新语问题之杂答》,转引自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74页.
    ④ 刘师培《论文杂记》,《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19页.
    ① 高凤谦《论偏重文字之害》,张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第11、13页。
    ②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2部),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511页。
    ① 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孙尚杨等《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349页.
    ① 转引自: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61页.
    ②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饮冰室文集》之一,《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8页.
    ① 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选自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387页。
    ①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② 根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社科院文学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年.
    ①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上海:中华书局,1989年,第20页.
    ②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选自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① 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原序》,《小航文存》卷一,台北:文海书店,1968年,第27-28页。
    ② 劳乃宣《桐乡劳(乃宣)先生遗稿》卷二,台北:文海书局,1969年,第7-8页。
    ① 梁启超《蒙学报·演义报合叙》,《饮冰室文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6页.
    ②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饮冰室文集》第一册,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4页.
    ① 陈子褒《陈子褒先生教育遗议》,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38-39页。
    ② 上述史料均转引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① 郑国民《语言教科书的变革历程》,《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6-88页.
    ① 转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97页。
    ② 转引自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第242页。
    ①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② (瑞士)索绪尔,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10页.
    ① 转引自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②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
    ③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① 同上,第86-87页.
    ①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13-14页。
    [1](汉)王充《论衡注释》,北京大学历史系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东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唐)刘知几《史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宋)程颐、程颢《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宋)朱熹《朱子全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
    [7](宋)黄昇《花庵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9](元)关汉卿著、王学奇等校注《关汉卿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1](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2](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3](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
    [14](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刚评改《三国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5](明)施耐庵著《水浒传》(容与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6](明)吴承恩《西游记》,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17](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书局,1976年。
    [18](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9](明)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0](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1](明)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2](清)阮元《研经室集》,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3](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4](清)郑燮《郑板桥集》,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
    [25](清)张南庄《何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6](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27](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8](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9](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三十二,《宋金元词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30](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春水生二绝》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罗宗阳编《历代笔记小说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2]《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3]《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9年。
    [4]《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卷》,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
    [5]《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
    [6]于润琦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
    [7]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卷》,中华书局1961年。
    [8]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
    [9]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出版社,1954年。
    [10]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
    [11]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王韬《张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13]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4]《吴趼人全集》第七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
    [15]吴趼人《九命奇冤》,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6]黄遵宪《黄遵宪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8]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19]李桂玉《榴花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20]秋瑾《秋瑾全集笺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21]徐枕亚《玉梨魂》,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22]林纾、魏易译《拊掌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23]林纾《林琴南文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1985年。
    [24]林薇选注《林纾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25]林纾等著《近代笔记大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26]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7]林纾著,林薇选编《畏庐小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28]林纾《林纾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9]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5]陈天华《警世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26]陈天华《狮子吼》,台北:广雅书局,1984年。
    [27]秋瑾《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8]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中国历史演义全集》第30册,台北:远流出版社,1979年。
    [29]梁启超《梁启超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0]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3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32]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三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5]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6]章太炎《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37]章太炎《章太炎的白话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8]章太炎《章太炎讲演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9]严复《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0]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42]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4]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
    [45]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6]王运熙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47]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元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48]李妙根编选《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49]李妙根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
    [50]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51]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52]陈平原、陈国球编《文学史》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53]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4]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55]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6]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7]陈平原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58]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9]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0]陈平原《中国小说叙述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1]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极其变迁》,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62]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3]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4]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65]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66]范伯群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67]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68]孔另境编辑《中国小说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70]章培恒、梅新林:《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1]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晴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72]谭彼岸《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73]李孝梯《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4]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5]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6]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7]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78]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9]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80]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
    [81]胡适《胡适文萃》,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82]胡适《白话文学史》,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6年。
    [83]胡适《胡适文存》,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
    [84]胡适《四十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8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86]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87]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广州:华城出版社,1990年。
    [88]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9]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90]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91]刘纳《擅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年。
    [92]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93]刘禾《跨语际实践一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94]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95]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一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6]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97]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1929)》,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98]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99]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100]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1]汪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2]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3]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二部《科学话语共同体》,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104]孙尚杨等《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105]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106]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107]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8]杨联芬《现代小说导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9]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0]袁进《鸳鸯蝴蝶派》,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
    [111]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2]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厂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3]袁国兴《1898—1948中国文学场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4][美]张颧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5]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116]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
    [117]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
    [118]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9][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济南:岳麓书社,1999年。
    [120]胡全章《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1]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2]郭延礼《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3]郭延礼《20世纪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124][日]樽本照雄著,贺伟译《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12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
    [126]上海书店编《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127]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8]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9]韩洪举《林纾小说研究:兼论林纾自撰小说与传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30]郑振铎《晚清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1]郑振铎《郑振铎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132]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33]谢天振,查明健《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4]应锦襄,林铁民,朱水涌《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5]张振国《晚清民国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晚清民国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南京:凤凰 出版社,2011年。
    [136]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7]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8]康来新《晚清小说理论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139]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140]季桂起《中国小说体式的现代转变与流变》,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1]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3]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44]连堂燕《从古文到白话——近代文界革命与文体流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5](美)韩南著,王秋桂等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6]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47](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8]袁国兴《1898-1948中国文学场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9]黄开发《文学之用——从启蒙到革命》,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
    [150]蒋晓莉《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151]李楠《晚晴、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52]孙克强编著《雅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153]李瑞腾《晚晴文学思想论》,台北:汉光出版公司,1992年。
    [154]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
    [155]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6]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57]丁伟志,陈崧《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58]海天,肖炜《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
    [159]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与教育活动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160]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
    [161]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162]郑师渠《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3](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4]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65](意)利玛窦著、何高济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66]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泽《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67]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8]《孤山再梦·燕山外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169]《古稗斗筲录——李剑国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0]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71]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72]陈锦谷《林纾研究资料选编》,福州:福建文史研究馆编,2008年。
    [173]王子坚《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上海:经纬书局,1935年。
    [174]郭战涛《民国初年骈体小说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5]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176]郭沫若:《少年时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77]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78]梁启超著、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179]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80]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
    [182]王国维《王国维遗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年。
    [183]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4](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185]刘晴波《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8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187]钱穆:《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18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89]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8年。
    [190]江苏社科院文学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年。
    [191]王照《小航文存》卷一,台北:文海书店,1968年。
    [192]劳乃宣:《桐乡劳(乃宣)先生遗稿》卷二,台北:文海书局,1969年。
    [193]陈子褒《陈子褒先生教育遗议》,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19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195]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96][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97]张汉良《白话文与白话文学》,《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
    [1]文字改革出版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
    [2]高名凯、刘正琰《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3]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4]吕叔湘《语文常谈》,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6]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7]吕叔湘《吕叔湘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8]汪荣宝、叶澜《新尔雅》(影印本),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
    [9]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0]王力《王力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11]周祖谟《周祖谟语言文史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2]张中行《文言和白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祝敏彻《<朱子语类>句法研究》,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14]周光庆《汉语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潮》,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周光庆、刘玮《汉语与中国新文化启蒙》,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6]周有光《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7年。
    [17]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18]刘坚、蒋绍愚编《近代汉语语法语言学著作及其他理论著作资料汇编(元明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19]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2]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3](英)雷蒙·威廉斯》,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24](德)恩斯特·卡西尔,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2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叙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6](法)罗兰·巴尔特,王东亮等译《符号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27](德)威廉.冯.洪堡特,姚小平译《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德)威廉·冯·洪堡特,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9](法)海然热,张祖建译《语言人》,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30](德)加达默尔,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31](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004年。
    [32](美)孙隆基《历史心理学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3][美]柯文,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俄)B.B.科列索夫,杨明天译《语言与心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35](英)雷蒙·威廉斯,刘建基译《关键词一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36](美)萨皮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37](法)德里达,汪堂家译《论文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38](法)德里达,张宁译《书写与差异》,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9](法)福柯,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40](法)福柯,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41](法)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42](英)瑞恰兹,杨自伍译《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43](美)韦勒克、沃伦,刘向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44](法)布迪厄,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45](瑞士)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46](法)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47](英)威妥玛:《语言自迩集》第二版,(Published at 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shanghai,1886。
    [48](苏联)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1]王枫《新文学的建立与现代书面语的产生》,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2]罗秀美《近代白话书写现象研究》,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4年。
    [3]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粤语书写》,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2009年。
    [4]姚雪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种编写办法》,《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5]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3期。
    [6]陈平原《江南读书记》,《江南》,1988年第2期。
    [7]刘纳《民初小说的情感取向和文体特色》,《海南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8]袁进《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变革》,《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4期。
    [9]旷新年《胡适与白话文运动》,《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9年第2期。
    [10]袁进《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范围认识的突破》,《学术季刊》,1999年第2期。
    [11]关爱和《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中州学刊》,1999年第6期。
    [12]李剑国《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3]徐改平《胡适与晚清文学改良思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4]杨联芬《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15]鲍震培《中国女性文学叙事传统的建立——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创作回眸》,《天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6]刘德隆《1872年——晚清小说的开端》,《东疆学刊》,2003年第1期。
    [17]祁和晖《白话文革命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已经开始——近代文学中的白话文运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8]董丛林《清末白话文的渐兴与“民智意识”的强化》,《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9]张晓灵《晚清西书的流行与西学的传播》,《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20]周成平《20世纪中国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关系》,《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1]雷晓彤:《“京味”:近代北京小说家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2]骆冬青《“小说为国民之魂”——论晚清“小说学”的奠立与政治教化的关系》,《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23]付建舟《简论晚清小说的文体特征》,《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4]王增斌《关于中国近代(晚清)小说研究的几个问题》,《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5]袁进《重新审视欧化白话文的起源——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26]张向东《清末民初的语言变革运动与现代文学的历史关联——以语言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叙述为例》,《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7]刘大先:《清末民初京旗小说引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8]王文元《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转型》,《天中学刊》,2007年第6期。
    [29]汤哲声:《历史与记忆:中国吴语小说论》,《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
    [30]梁桂莲《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1]刘大先:《清末民初北京报纸与京旗小说的格局》,《满族研究》,2008年第2期
    [32]毕耕《近代白话文理论的产生及流变》,《理论界》,2008年第4期。
    [33]管冠生《“小说”的诞生——论晚清以来的小说知识话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4]包礼祥《近代小说的创体与破体》,《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5]陈文新、甘宏伟《古今文学演变与中国文学史研究》,《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36]邓伟试《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文化逻辑——以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为中心》,《东岳论丛》,2009第3期。
    [37]王平《晚清白话文运动“二元性”语言观再认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8]范伯群《文学语言古今演变的临界点在哪里?》,《河北学刊》,2009年4期。
    [39]张卫中《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演变述略》,《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40]郭战涛《论民国初年骈体小说的文体特征》,《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41]张菊玲:《清末民初旗人的京话小说》,《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42]胡全章《由八股翻白话!还是话怎样说便怎样写!——近代报刊白话语言特征系列考察 之一》,《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3]孟昭连《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之变》,《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44]刘云,王金花《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家蔡友梅生平及著作考述》,《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