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本文分为两个大问题来说明。首先是关于马克思时间观的本质问题。自由时间作为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现实道路,是以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革命为前提的。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则是建立在对哲学史上以往时间观的扬弃的基础上。就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史上的时间观来说主要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物理学时间观,它以均匀流逝的自然时间为特征,是非人的时间;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主观时间,把时间作为人的记忆、作为人的心灵的延伸,是属人的时间;以及康德先天感性直观形式的时间观,把时间作为人的认识的感性直观形式,时间成为综合认识材料的形式,这种先验的时间形式也是归属于人的;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主客观统一的时间观,因为精神的外化是通过自然与历史表现出来的,所以黑格尔的时间观分为自然时间观与历史时间观,自然时间观是空间化的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尺度;历史时间观则是逻辑的时间观,是人的历史逻辑化的时间观,二者统一于精神的绝对运动中。
     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是马克思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间接表达,是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立的最后突破。它与黑格尔时间观的不同之处在于扬弃了黑格尔时间观的抽象的精神实体,把时间归属于人,时间是属于人的社会时间。因此本文在时间观上的创新之处就表现在,在以往把马克思时间观看作是社会时间观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入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的实质就是时间的自然维度与历史维度在劳动二重性基础之上的统一的时间观,时间是劳动实践的尺度,是人的积极存在。这种统一的社会时间观解决了以往时间观中的主要矛盾:如果时间属于人,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如何夺取本来就属于人的时间?而如果时间不属于人,那么资本家如何夺取本来就不属于人、与人无关的时间呢?
     本文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马克思二重性的社会时间基础上,在劳动时间溢出的基础上说明自由时间。本文在自由时间的创新之处就是在自由王国建立的两个前提——自由人与超越物质必然性的基础上,说明了在物质必然性与非自由人条件下的阶级社会中人不具有自由时间,在非物质必然性与非自由人条件下的阶级社会中人具有消极的自由时间,在物质必然性与自由人的条件下的非阶级社会中人既具有消极的自由时间也具有积极的自由时间,最后在非物质必然性与自由人的自由王国中人具有完全自由的时间,这种自由时间是人的自由劳动的时间,是美的时间。
     最后,自由时间的本质是通过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的,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时间是把人作为物再生产出来的时间;共产主义社会时间就是自由时间,这种时间是把人作为人再生产出来的时间,以及二者的关系。
     本文正是通过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最终说明了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
On the thought of Marx's free tim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big problems toillustrate. The first is about the essence of Marx's time theory. The free time as thereality of the road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is on thepremise of Marx's concept of social time revolution. Marx's concept of social time isbased on the sub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ime i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Before Marxon the concept of time is mainly the physics time of ancient Greece and Aristotle as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cept, its natural time even passage as the characteristic,does not belong to the people. The subjective time is represented by Augustini, takethe time as the human memory, as an extension of the human mind, is the personaltime. And Kant's innate perceptual forms of the concept of time, take the time as the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visual form, time become a 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 form, the transcendental form of time is vested in the people.And based on the Absolute Spirit externalization Hegel got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object in view of the time. Because the spirit of externalization is manifested throughnature and history, Hagel's concept of time is divided into natural time view and theview of historical time. Natural time concept is time converted into space, is the scaleof physical movement. Historical time concept is a logical concept of time and logicalhuman history concept of time, the two are united in the spirit of absolute motion.Marx's social concept of time is an indirect expression that the Marx philosophy is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practice thinking modetransformation of Marx, is the last breakthrough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historical materialism opposite. It is different with the Hegelian concept of time thatabandoning the abstract spiritual entity of Hegelian concept of time, and the timeattributed to the person, time is the time belongs to human society. Therefore, thisarticle on innov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cept of time, on the basis that theMarxist concept of time is regarded as the social concept of time in the past, natural dimension and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of substantial further Marx's social conceptionof time is the time based on the labor duality unified concept of time,time is the scaleof the practice labor and human existence positive. This unified concept of social timeresolve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ime in the past: If the time belongsto the people, then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capitalist how to win the time thatalways belongs to the people? If time does not belong to the people, so the capitalistshow to seize the time that do not belong to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erson.
     The second problem of this paper is in the social time based on the duality ofMarx, free time is illustrated through labor time overflow. The two premise in the freetime of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realm of freedom: freeman and beyond the physical necessity explains the necessity and non substance freeconditions. In class society man does not have free time,and in the nonphysicalinevitability and non free conditions in class society has free time negative,and nonclass society in the material of necessity and freedom under the conditions hasnegative free time and also has free time actively, finally in the nonphysical necessityand freedom to the free kingdom who has free time, this kind of free time is a freedomlabor time, is the aesthetic time.
     Finally, the essence of free tim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e time andleisure time, free time and labor time to explain,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capitalistsociety is the social necessary labor time, this time is the man as reproduction out oftime; the Communist social time is free time, this time is treat people as people out ofproduction tim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In this paper, it is through Marx's social concept of time finally explained the freetime thought of Marx.
引文
[1]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0.
    [2]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
    [3]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
    [4]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序21.
    [5]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是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5.
    [1]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58.
    [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2.
    [2]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16.
    [3]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2.
    [4]柏拉图:《蒂迈欧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3.
    [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1.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63-264.
    [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0.
    [3]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4.
    [4]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4.
    [5]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4.
    [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7.
    [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5.
    [3]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3.
    [1]柏拉图:《蒂迈欧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3.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12:31.
    [3]《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13.
    [4]关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受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与张荣《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J].现代哲学,2005(3)启发,在此致谢。
    [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0.
    [2]Hans Poser, Zeit und Ewigkeit——Zeitkonzepte als Orientierungswissen,in:H.M. Baumgartner, Das R tsel derZeit. Philosophische Analysen, Freiburg/Br.: Alber1993,s.17-50.
    [1]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48.
    [2]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4.
    [3]Herrman, Friedlich-Wilhelm v.:Augustinus und die ph nomenologische Frage nach der Zeit,Frankfurt amMain:Klostermann,1992.
    [4]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08.
    [1]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46.
    [2]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50.
    [3]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51.
    [4]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69.
    [1]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71.
    [2]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58.
    [3]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63.
    [1]柏拉图:《蒂迈欧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4.
    [2]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55.
    [3]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72.
    [1]《高清海哲学文存》第4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1]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0—131.
    [2]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4—75.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41.
    [4]郑昕:《康德学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5.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2.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0.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8.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9.
    [1]柯小刚:《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42.
    [1]《费希特选集》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42.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4.
    [3]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4.
    [4]梁志学:《从全球化来看费希特的历史哲学》[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1]Cf.Karin de Boer,Thinking in the Light of Time:Heidegger’s Encounter with Hegel,p.254.
    [2]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3.
    [3]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8.
    [4]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9.
    [1]张汝伦:《〈存在与时间〉释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05.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3.
    [3]张汝伦:《〈存在与时间〉释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18.
    [1]科耶夫.《黑格尔导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34.
    [1]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73.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33.
    [2]《辩证唯物主义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1.
    [3]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60.
    [4]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82.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8:217.
    [3]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9.
    [4]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51.
    [4]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2]对于劳动与实践的关系,不能把劳动仍然局限在物质生产劳动方面,同样,也不能把实践看作不具有物质生产内容的对象化活动,二者具有统一性。参看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徐长福:《劳动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生产化——从亚里士多德传统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J]学术研究,2003(11)。
    [4]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7.
    [5]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
    [2]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59——60.
    [1]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2]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3]赵军武:《论马克思“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理论内涵》[J].南京社会科学,2006(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2]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3]邓晓芒:《马克思论〈存在与时间〉》[J].哲学动态,200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5.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46.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7——92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6.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37.
    [2]俞吾金:《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M]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把马克思时间观称为社会时间观的观点就肇始于俞吾金教授的这篇论文,几乎是定论,所以本文也遵从这个观点,参考了俞吾金教授的观点,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俞吾金教授似乎并没有把社会时间的内涵——自然时间维度、历史时间维度与社会时间完全确定下来,社会时间不是自然时间,那么如何说明时间的自然尺度?社会时间包含自由时间,但是自由时间并不仅仅只是经济学内部的劳动时间溢出,而更应该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全面发展时间。因此自由时间不等于是消费时间,也不等于自由劳动时间。
    [1]《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1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4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6.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9.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8.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0.
    [1]周晓阳、王康:《马克思时间观的新解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0——221.
    [1]周晓阳、王康:《马克思时间观的新解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9.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1.
    [1]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65.
    [1]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5.
    [2]王传松.《从“存在形式说”到“内部时间观”——对现代时间观的若干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重读〈资本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
    [3]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7——618.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2.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3.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0.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8.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1]对自由时间的研究可以参看李金霞:《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与余静:《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范畴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以及刘方喜:《论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重大美学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版,2005(3).等。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456.
    [3]孙乐强:《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三重视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8.
    [4]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3页。
    [5]卡莱尔·科西克:《具体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64页注52。
    [6]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0——22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8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2——313.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3]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8.
    [1]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1.
    [1]《费希特著作选集》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4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0——221.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6.
    [1]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30.
    [2]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30.
    [3]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31.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8.
    [2]张盾:《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4.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8——929.
    [1]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7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3]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2]卡莱尔·科西克:《具体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54——155.
    [3]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37.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5.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3.
    [1]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04——2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3.
    [4]余静:《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范畴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8.
    [2]卡莱尔·科西克:《具体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64注52.
    [3]Herbert Marcuse,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 Collected Papers of Herbert Marcuse, Volume2,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of Taylor﹠Francis.2001,p74.
    [4]刘新刚、盛卫国:《关于马克思自由时间范畴的思考——兼与余静教授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
    [3]魏小萍:《通向〈资本论〉之路:前〈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探索轨迹及分析——以MEGA2为基础的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0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3——214.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6.
    [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重读〈资本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2.
    [3]王南湜:《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哲学,2004(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0.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1]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1.
    [7]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17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60.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1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1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4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4]刘方喜:《论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重大美学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5(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2.
    [4]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19.
    [1]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20.
    [2]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27.
    [3]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95.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8.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5.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9.
    [5]魏小萍:《通向〈资本论〉之路:前〈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探究轨迹及分析——以MEGA2为基础的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43.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6.
    [3]马塞罗·黙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5.
    [1]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5.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7]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8]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9]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0]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汪子嵩等:《欧洲哲学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4]苗力田等:《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书馆1978年版。
    [3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2]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卷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3]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卷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4]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卷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5]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卷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6]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8]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3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0]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4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3]黑格尔:《哲学全书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4]黑格尔:《黑格尔通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5]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6]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47]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48]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49]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50]康浦·斯密:《<纯粹理性批判>解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约翰·华特生:《康德哲学讲解》[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4]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5]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6]A.史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7]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8]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对作为基本存在论的此在的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9]亨利希:《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60]汤姆·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亚历山大·科耶夫:《黑格尔导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62]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4]海德格尔:《哲学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65]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6]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曼弗雷德·缪勒:《通往<资本论>的道路——1857——1863年马克思的资本概念的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8]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69]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0]阿尔都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71]阿尔都塞:《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72]马塞罗·黙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3]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重读〈资本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5]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7]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78]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79]理查德·贝洛菲尔、罗伯特·芬奇:《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80]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81]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2]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83]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84]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版。
    [85]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版。
    [86]郑昕:《康德学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7]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智慧——叶秀山西方哲学论集(1998——2002)》[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8]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1——6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9]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0]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1]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2]孙利天:《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M].北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3]张盾:《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4]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6]贺来:《辩证法与实践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7]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8]邓晓芒:《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99]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0]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1]张汝伦:《<存在与时间>释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2]张汝伦:《德国哲学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3]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4]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5]黄裕生:《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6]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7]韩水法:《批判的形而上学——康德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8]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9]柯小刚:《海德格尔时间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0]汪天文:《社会时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1]杨河:《时间概念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2]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3]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14]李金霞:《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115]戴劲:《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16]魏小萍:《通向〈资本论〉之路:前〈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探究轨迹及分析——以MEGA2为基础的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J].哲学研究,1991(10)。
    [2]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哲学研究,1996(3)。
    [3]俞吾金:《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J].哲学研究,2004(11)。
    [4]梁志学:《费希特哲学思想简评》[J].哲学研究,1981(7)。
    [5]梁志学:《从全球化来看费希特的历史哲学》[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叶秀山:《论时间引入形而上学之意义》[J].哲学研究,1998(1)。
    [7]邓晓芒:《马克思论“存在与时间”》[J].哲学动态,2000(6)。
    [8]邓晓芒:《康德时间观的困境和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6(6)。
    [9]李德顺:《价值思维的主体性原则及其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10]张汝伦:《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1]高清海、孙利天:《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5)。
    [12]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13]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J].天津社会科学,2011(5)。
    [14]张盾:《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5]张盾:《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关系——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16]汪信砚:《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5(3)。
    [17]汪信砚:《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18]江向东:《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比较——从时间的本体(源)化视角试析<物理学>与<忏悔录>之差异》[J].江苏社会科学,2006(1)。
    [19]江向东:《试析康德“不可见的时间”之理论困境》[J].哲学研究,2006(7)。
    [20]包国祥:《传统时间观的奠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J].哲学研究,2011(5)。
    [21]马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时间分析》[J].理论界,2013(5)。
    [22]宋继杰:《海德格尔论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J].世界哲学,2006(6)。
    [23]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24]孙冠臣:《康德时间哲学论纲》[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25]谢亚洲:《康德先验哲学中的时间与“我思”问题》[J].世界哲学,2008(5)。
    [26]赵剑:《黑格尔论存在与时间》[J].哲学研究,2009(1)。
    [27]赵剑:《时间理解的开端:从阿那克西曼德到亚里士多德》[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8]张荣:《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J].现代哲学,2005(3)。
    [29]方向红:《康德时间观的平庸与创新》[J].现代哲学,2013(3)。
    [30]舒永生:《康德时间本质的学说探源》[J].南京社会科学,1999(10)。
    [31]郑争文:《时间:感性与知性的相互限制及其实现——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时间”》[J].兰州学刊,2006(11)。
    [32]田方林:《论康德的时空学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3]刘晨晔、许征帆:《劳动——休闲——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两个内在逻辑基点》[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
    [34]萧焜焘:《关于空间、时间、物质与运动的哲学考察——读黑格尔<自然哲学>笔记》[J].教学与研究,1985(6)。
    [35]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6]赵家祥:《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37]孙承叔:《<资本论>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现代史观》[J].学习与探索,2013(1)。
    [38]孙承叔:《关于马克思交换理论的哲学思考——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9]孙承叔:《关于资本的哲学思考——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东南学术,2005(2)。
    [40]孙承叔:《<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地位》[J].哲学动态,2008(11)。
    [41]孙承叔:《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0、31卷的当代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2013(1)。
    [42]刘方喜:《论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重大美学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5(3)。
    [43]刘方喜:《三种时间、三种活动:马克思“审美生产主义”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44]王南湜:《社会时空问题的再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09(3)。
    [45]王南湜:《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哲学,2004(2)。
    [46]别祖云、文双发、王炳书:《感性是时间的家——从马克思<博士论文>谈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7]MoishePostone:《重读马克思:关于“时间”与“劳动”的省思——Postone教授访谈》[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8]黄秋生:《马克思的时间观——<资本论>的存在意蕴解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9]杨耕、赵军武:《关于“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断想》[J].学术界,2008(2)。
    [50]赵军武:《论马克思“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理论内涵》[J].南京社会科学,2006(2)。
    [51]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52]徐长福:《劳动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生产化——从亚里士多德传统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J].学术研究,2003(11)。
    [53]王凤才:《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视阈中的马克思哲学》[J].哲学分析,2012(6)。
    [54]任洲鸿:《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9(8)。
    [55]阳剑兰:《马克思的时间概念》[J].湖南社会科学,2009(4)。
    [56]张岩、李闯:《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与人的自由》[J].社会科学辑刊,2013(6)。
    [57]周晓阳、王康:《马克思时间观的新解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8]孙乐强:《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三重视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59]高鸿:《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3(10)。
    [60]孔伟:《“政治经济学哲学基础的创新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1(4).
    [61]汪天文:《社会时空的解析——衡量人类的活动效率与生活质量的尺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62]余静:《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范畴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63]刘新刚、盛卫国:《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范畴的思考——兼与余静教授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
    [64]赵纯昌:《论时间与空间的社会性》[J].北方论丛,1995(2)。
    [65]王朝增:《社会时空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66]姚顺良:《“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人生时间”哲学发微》[J].江西社会科学,2011(8)。
    [67]张奎良:《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江海学刊,2004(1)。
    [68]王锐生:《唯物史观的时空观》[J].人文杂志,1996(6)。
    [69]陆彦明、马慧娣:《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
    [70]胡敏中:《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
    [71]曹万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时间性视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72]陈飞:《马克思三大历史阶段理论中的自由观念——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中心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2(4)。
    [73]陈飞:《“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由思想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2(2)。
    [74]刘荣军:《论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种解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75]刘荣军:《自由时间与人的自由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76]干成俊:《社会时间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关于马克思哲学时间观的再思考》[J].学术界,2006(5)。
    [1]杨沐:《实践时空观》,吉林大学,2009年。
    [2]熊进:《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武汉大学,2010年。
    [1]Althusser:Reading Capital[M].New York,1970.
    [2]Marcuse:Triebstruktur und Gesellschaft[M].Suhrkamp Verlag,1970.
    [3]Schmidt:The Concept of Nature in Marx[M].London:NLB,1978.
    [4]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M].New York:InternationalPublishers Co,1971.
    [5]Moishe Postone:Time,labor,and social dominationg:a reinterpretation of Marx’scritical theor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6]Fraser(ed.): the voices of time[M]. New York, G. Braziller,1966.
    [7]N A Kozyrev:On the Possibility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ime [A].InTime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C].ed. By Zeman.
    [8]Herrman, Friedlich-Wilhelm v.:Augustinus und die ph nomenologische Frage nachder Zeit,Frankfurt am Main:Klostermann,1992.
    [9]Hans Poser: Zeit und Ewigkeit——Zeitkonzepte als Orientierungswissen,in:H.M.Baumgartner, Das R tsel der Zeit. Philosophische Analysen, Freiburg/Br.: Alber1993.
    [10]Herbert Marcuse: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 Collected Papers ofHerbert Marcuse, Volume2,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of Taylor﹠Francis.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