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孫毓修祖籍江苏無锡,出生於清同治年间,其主要活勤時期为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他一生積累了大量著述,涉及文学、版本目缘学、图害馆学等各领域。他於清光绪末年进入上海商务印害馆,擔任编譯所的高级编辑。他的主要创作也产生於他在商務印害馆工作的十餘年间。由於他在民国初期文学领域,尤其是兄童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獻,以及他的已刊行著作也较多集中於这一领域,故目前学界封孫氏的關注和研究,也较多地集中在这一方面。孫氏後期的一项较重要的工作,是擔任上海商務印害馆影印古籍的主要编辑,商務在这一時期所出版的《四部叢刊》、《涵芬楼秘笈》,以及籌借出版的《續古逸叢害》等,孫氏皆参與了徒選目到撰寫害缘等各瑕箭中的主要工作,然而,一直以来,由於这方面资料的匮乏,孫氏在这方面曾经的付出和贡献鲜为人知,或知之不详。近年来,上海图害馆将馆藏稿钞本悉数数字化,並将电子害開放阅覽,令榆索與利用更为便利。筆者徒中查榆到孫氏所纂辑的四十餘种稿钞本,其中三十餘种舆文献整理有關,而尤以版本目錄学方面的著述为其尊畏,遂解决了向来资料匮乏的问题。同时,復旦大学图书馆亦藏有孫氏所辑錄的雨种叢害,亦多舆版本目缘学之研究有關。本文即選取目前所见的孫氏十餘种版本目錄学著述,通遇封内容、體例的分析,以见孫氏在版本学、目缘学领域所进行的研究之深度。同時,也通遇封这些著述产生的背景,及撰寫遇程的考证梳理,封相關问题也造行了研究。在封孫氏著述的整理遇程中,也发现了與其生平相關的一些重要资料,故也一併寫入本文,以彌補迄今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将封孫氏傅略造行孜述,封本文内将涉及的十餘種著述也将有一個综述。其後的第二章至第七章内,将封孫氏主要的较为成熟的版本目缘学著述逐种介绍,每一章将述及一种颊型的著作,依次为《四部叢刊害錄》、《涵芬楼秘笈》害後题跋、《永榮大典辑本考》、《书目考》、《中国雕板源流考》和孫氏藏害志、藏害目等,包括每一種的各階段稿本或印本等。第八章将筒要介绍上述六种主要著述之外的小种著述,共有九種,多为未完之稿,然其體例及撰稿思路,已可概见。孫氏一生中積累有近百萬字的讀害札记等,凡與本文相關者,间有引述。此外,與本文撰寫密切相關的一些资料,由於篇幅较畏,而無法寫入文中的,将经遇整理置於附錄内,共有三種,依次为孫氏《害目考》内所涉害名及篇名目錄、孫氏重要文缘,以及孫氏傅记资料等。通遇本文,讀者将封孫毓修先生本人及其封中国傅统版本目缘举之研究和贡献,有一较为清晰的認识。
Mr. Yuxiu Sun was born in Wu Xi of Jiangsu province in 1871, and passed away in 1923. In his whole life, he had a lot of works, most of which were about literature, bibliography and library science. He entered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in the late years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 Xu, and became a senior editor. Most of his works were written in this period. Since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ture, especially to the child literature, the academic circles now pay more attention to his literature works. In the last ten years of Sun's life,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began to photocopy Chinese rare books and publish them. Sun's main job at the time was to be the series editor of the'Si Bu Cong Kan', the'Han Fen Lou Mi Ji', and the'Xu Gu Yi Cong Shu'. He helped the press from determining the copy catalog to writing summary of each book. But now,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se series and his achievement in bibliography were almost unknown to us, it is mostly because of the lacking of interrelated materials. In recent years, Shanghai Library has digitized most of their manuscripts and opened them to readers, which makes the searching and using becoming faster and easier. By using these electronic resources, I have found more than forty manuscripts of Sun's works, and more than thirty of them were about bibliography. I also found two series compiled by Sun in manual in Fudan University Library. It solved the problem of material's lacking. This article will talk about more than ten of those bibliography works of Sun, and the contents and styles of these works are involved. We can also find Sun's research and achievement of bibliography from these works. By discussing the writing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these works, some interrelated problem are resolved. From Sun's diaries, the materials of his biography are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are also written in this article. There include eight chapters in this article. The first article introduces Sun's biography and summarizes of his bibliography works. The next six talk about six kind of his main bibliography works respectively, each kind for one chapter. The order are'the biblio of Si Bu Cong Kan', the postscripts of the books in'Han Fen Lou Mi Ji','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ose books seek out of the Yong Le Da Dian','the textual research of Chinese ancient bibliographies','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od block for printing'and the bibliographies of Sun's rare books collections, including each version of these works. The eighth chapter talks about nine small bibliography works of Sun's, and although most of them are unfinished, we can still see Sun's thinking and plan in them. In this article, some of Sun's reading notes are involved. The article are attached with three appendix. The first includes the title list of those books and essays involved in'the textual research of Chinese ancient bibliographies'written by Sun. The second includes some important essays written by Sun which are in close relations of this article. The third includes some important materials of Sun's biography. This article tends to manifest a clear and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Mr. Yuxiu Sun and his research and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bibliography.
引文
1见《從<童话>看鄭振鐸的儿童讀物编辑思想》,汪家熔,《中国编辑》2007年第5期。
    2见《孫毓修與<少年雜誌>》,柳和城,《出版史料》2003年第2期。
    3见《我走遇的道路》上,第116-1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
    4民国元年(1912)《小说月报》第三卷第七期题名作“绿天情话”
    5见《小说月报》第三年第五期,上海商務印害馆民国元年(1912)印行。其自叙稱:余少習鄉居,门晾山水,每至新年,则手害春帖于大门云‘綠树村边合,清泉石上流’,盖集王孟句也。可想见门巷之不俗矣。家有讀害處,大不逾江南號舍四倍,然湘簾棐几,加意拂拭,頗自矜贵。门上亦署一聯云‘中散不偶世,参軍善闭關’,窗外植芭蕉一株,夏润秋陰之外,颇赠我以穠缘,遂標此室日‘小缘天’,自稱曰‘綠天翁’,未老稻翁,亦可云妄自尊大。然二老久逝,风木餘悲,人亦不得援礼经以責我也。有素心人三四辈,晝间無事,则造小绿天劇谈,偶缺谈助,乃捉弄寒家之貓犬,以代口谈,故貓名‘花奴’,犬名‘大雄’者,见此辈至,辄先匿影谢客,殊不似主人之歡迎也。客至,或视日下舂即去,或猫索酒食,醉鲍而去。酣嬉暢快,不知人世间有何憂患事。设不及中壽而墓木拱焉,豈非此生之大幸耶。己亥以後,始去其鄉,载小綠天之膀而遥吴下。丁未以後,又载小缘天之膀而遥滬上。其间奔走雨京,羁留江右,秘笈行三千之路,寒衣襲五斗之塵,世缘颠倒,忽忽如萝。迴思少年之缘天翁,得不有升沉異路,静躁不同之概。年来回里掃墓,重过故居,则所谓小缘天者,亦復塵封灰隐,窗黯牆圮。獨舊日芭蕉,猫展数尺之陰,不減当年肥大耳。而昔日添香夜讀,伴我清吟之佳婦,描害学藉,始能扶牀之弱女,则已歸魂具地,不能随我重来。昔遊历历,舊事分明,不第我能撫陳迹而纪憶之,即兄辈亦能返溯當年,而言之如昨日事。鸣呼,人生当此,壹必闻畏笛而唤奈何,鼓琵琶而傷零落也耶。出访舊侣,则徐陳應、刘一時俱逝,其存者或在天之涯,或在地之角矣。聚散存没之感,则又何如。急榆陳篋,则一畴小綠天之谈稿猫存,董而理之,以誌其括之時话之地,惟某事出於某口,则不可一一知矣。浮生若萝,聚散無當,而不朽者性情,永存者文字,吾亦無遺恨于小缘天焉。民国元年新历中夏錄天翁记之于《綠天清括》之首。
    6见《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號,上海商務印害馆民国二年(1913)印行。
    7见《孫毓修與<欧美小说装谈>》,柳和城,《出版史料》2004年第3期。
    8见《孫毓修所著<图书馆>述评》,张焕撰,《山东图害馆季刊》1985年第3期。
    9见《豫毓修及其所著<图害馆>》,徐英,《图害馆雜誌》1982年第2期。
    10《出版史料》1986年第五期第98页。
    11《出版史料》1989年第三、四期(總第十七、十八期)第77页。
    12《中国索引》2007年第一期。
    13见王绍曾《目錄版本校勘学论集》p125《小綠天善本书辑錄》一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4刊载於《无踢图害馆协会会报》1933年第三期。
    1《起居记》不分卷,三册(上海图害馆稿钞本系统内著缘为五册,今僅见三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日记體。第一册封面未见,自第一葉至第四十一葉止,日记起自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十八日,迄於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十三日,无间断。多记述孫氏进入商务印害馆工作以及遥居上海的原委,也有当畴在商務工作内容的细箭记述。第二册封面题“起居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續,宣统元年春)”,自四十二葉至一百三十一葉止,内容與第一册接續,起自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十七日,迄於宣统二年(1910)七月初六,其间未见二月至四月的记述,有孫氏家事及构買古害等记缘。第三册封面题“民国元年九月廿四日新历十一月二日起”,自一百三十二葉至害末,日记起自民国元年(1912)十一月二日,迄於民国二年(1913)七月五日,無间断。多记工作细节、買书钞害,以及家事等。據此,则此害为搽氏於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1910)、民国二年(1913)的所記日记。因其在第二册封面自题“起居记”,今即以此为害名。此害共一百六十七葉。害高尺寸不等,所用稿纸也不同。所记较为散乱,無固定格式。书寫日期時多为大字,其餘皆小字,次行多低一字以示匾分。
    2见《起居记》第一百十七葉至一百二十葉、第一百二十九葉。
    3《留庵雜錄》不分卷,十七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此害各册,按时间顺序排列,且封面大多题寫整理订定的時间,據封面所题可知,此害富为孫氏徒清宣统间至民国十年(1921)前後讀害札记。各册封面均未题寫书名,题名富焉上海图书馆编目具自擬。全书共一千三百四十九菜,皆纸撚装。因非短時间内成稿,故各册害高尺寸及所用稿纸均不相同。有“小缘天/藏害”朱畏方、“孫印/毓修”朱方印。第一册封面题“金石缘”,册内缘格稿纸,八行有小分格廿二字,四周雙欄,白口无鱼尾,版心无字。此册首篇为孫氏自撰“宋刻金石缘十卷”跋,其餘均为其遇缘他害序跋原文等。第二册(第二十至一百零一葉),封面墨筆题“此尚是宣统间雜钞,丁巳三月榆得,付工人订之,亦有足借撰述之料者。”此册所过缘序跋,较多與金石文字之害有關。第三册(第一百零二至二百十二葉),封面墨筆题“乙卯八九月间所抄/目缘”。此册钞錄各家害目,害名顶格,其上欄外间有朱墨圈,书名下间缘筒罩提要。这些朱墨圈或为孫氏封已经目驗的害所作的记號。第四册(第二百十三至三百四十八葉),封面墨筆题“乙卯冬月雜钞一册”,次行题“凡可为著述材料者,悉已用去,此不遇竹頭木屑耳,所以存之者,亦志富時翻阅之勞耳,子孫寶之。星如记,丙辰三月记”。其左侧小字另题三行“御裂/题跋/目錄”。此册内所钞錄者,多为藏害刻书之掌故琐谈,亦有过錄各书题跋等。害内多有朱筆校语及眉注圈点等,亦有正文直接用朱筆者。第五册(第三百四十九至四百四十四葉),封面墨筆题“丙辰三月上旬雜钞”,次行题“聚珍版目”。此册主要过缘各害序跋目錄等,有“武英殿聚珍版书目缘”、“涵芬楼书志”等,“害志”有两稿,第一稿在第四百十九至四百三十葉,害於黑格稿纸,有朱校,害名卷数册数顶格,其下小字靛版本,害志正文换行皆低一字。天頭有孫氏眉注,云“此宣统间所编,撿得附订”。第二稿在第四百三十四葉,白纸,似为膳清稿,较第一稿多出四种。第六册(第四百四十五至五百三十二葉),封面墨筆题“雜抄丙辰三月廿三日订”,其左侧另小字题三行“永榮大典考/世说古注/讀害敏求记”。此册主要过錄各书害目、题跋等,各篇筆跻多有不同,非孫氏一人所钞,也有直接從刻本或铅印本上,将相關内容裁下,订入其内者。册中较重要的有“永榮大典考”,似为孫氏《永榮大典辑本孜》之底稿,过錄有“御製永榮大典序”、“进永榮大典表”、“永榮大典凡例”。第五百十三葉有“永榮大典缘出害考序”,末署“丙辰畏夏寫成”。第七册(第五百三十三至六百三十六葉),封面墨筆题“丙辰四月间所抄”,次行题“余秋室集钞弇洲山人續集宋諱”。第八册(第六百三十七至七百十 七葉),封面墨筆题“雜钞丙辰冬至丁巳春正”,另有小字记缘张叔未小傅者。此册主要过錄害目及各害序跋等,如“江南图害馆害目”、“《涵芬楼秘笈》发行通告”、“藏害叢括目次”。第九册(第七百十八至八百零九葉),封面墨筆题“丁巳四月上旬雜抄”,另有小字所题数行。此册中,有一篇豫氏自述,题曰“丙辰除夕自述”。第十册(第八百一十至八百九十葉),封面墨筆题“雜抄/丁巳六七月间”。册中多为过缘各害序跋文字等。第十一册(第八百九十一至九百一十九葉),封面墨筆题“戊午春间所钞/输古閒眸補阙”。此册内所钞,多为古书序跋,亦有孫氏自撰题跋,與《输古閒眸》似無關聪,未知封面所题“输古閒眸補阙”为何意。册中還缘有孫氏至章梫函底稿雨通。第十二册(第九百二十至九百七十九葉),封面墨筆题“丁巳十二月间雜钞”。此册内较多掌故筆记,亦有害目序跋等。内有孫氏自撰“讀书法”底稿一篇。第十三册(第九百八十至一千零四十一葉),封面墨筆题“戊午春夏间雜钞”。此册内除过錄序跋、害目外,尚有“彙刻害目索引序”一文,述其编纂《彙刻害目索引》缘由及體例甚祥。另有“中国雕板印害源流孜”一文,篇名上欄外有眉注,云“此文初刻入《图书彙报》,後印单本,删之而存其槩於此”,则为其所撰《中国雕板印书源流攷》一害之梗概。册中另缘有“四部举要二集目缘”,僅为经部,害名卷数顶格,其下版本等信息小字,無提要,每害之间不空行,小颊各有统计,其後有墨筆另注云“此尚是民国四五年间舊稿存之”,知此为孫氏所擬《四部叢刊》二期目錄初稿之经部目錄。第十四册(第一千零四十二至一千一百一十六葉),封面墨筆题“戊午下半年雜缘”。此册亦过錄序跋、书目等。有“江南图害馆善本”目錄三菜,並署“孰當影抄,请为指出”、“戊午十一月十七日”,则富为其時之抄书单底稿。第十五册(第一千一百一十七至一千二百零九葉),封面墨筆题“己未雜钞”,面上另有小字记錄元人王壽之小傅。册中雜錄序跋、詩词等,亦有孫氏自撰题跋若干首。第十六册(第一千二百一十至一千二百八十菜),封面墨筆题“四库全书卷册考/辛酉雜钞八月十九日订一本”。册内所缘除序跋等有孫氏自己所整理的“四庫卷目(依筒明目錄钞出)”,以及“四庫全害页数册数”。第十七册(第一千二百八十一至害末),封面未见。册内多过錄序跋、掌故等。孫氏此稿前後累積了十餘年,從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撰述的资料来源,及其版本目錄学之積累遇程。稿中也保留了他别種撰述的初稿、提網或计劃害等,封研究孫氏文献学著述有非常重要的僵值。
    4在《留庵雜錄》第九册第八百零一葉。
    5见上海图害馆藏《锡山榮氏绳武楼叢刊·成思室遺稿》,榮汝棻著,柴善昌、柴棣辉辑,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6《先府君行述》一卷,一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無明確的成害年代。害中有“乙卯三月西鄉展墓記”,按“乙卯”为民国四年,则此害當寫成於1915年以後。全害共十四菜,书高27.8釐米,宽17.7釐米。所用稿纸前後不同,有无格稿纸、黑格稿纸、缘格稿纸等。封面墨筆题“先府君行述”及“藏害叢话”雨行,前者墨色较淡,後者墨色较深,而实隙害内所述舆“藏害叢话”並無關聯,疑作者将廢纸再行利用,用作此书封面。自第一葉至第七葉为孫氏父貌行述,卷端即题“先府君行述”,有朱墨筆校改插入语。第八葉至第十二菜为“乙卯三月西鄉展墓记”。末二葉所记为豫氏母親行事。此稿校改痕跻较多,由稿纸的不同形態来看,並非成於一畴,疑为孫氏所撰父母行述之初稿,最後整理時,将有阴聯的文字草稿集中装订而成。上海图书馆“稿钞本系统”中,书名作“光府君行述”,“光”字误。
    7《先府君年谱》一卷,一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害中“府君遺像”题记、“府君年措题辞”末署年均为“乙卯”,此外无其他寫作年代,可知此书當寫成於民国四年(1915)。全害共五十六某,害高28.6釐米,宽18.2釐米。黑格稿纸,十二行字数不等,左右雙欄上下黑口雙黑焦尾,左欄外上有耳鐫“梁溪孫氏文房”,内框縱19.5釐米,宽13.8釐米。有“孫印/毓修”朱方、“小绿天/藏害”朱方印。封面墨筆题“先府君年谱初藁(毓修敬述)”。扉页为一肖像畫,题“府君遺像”,有题记述畫像事,末署“乙卯十一月毓修敬书”。第二页为“府君年谱题辞”。其後按年分页。每页首行顶格害年份、年龄,次行低一字害相關事件。间有天頭眉注,注明當時時势,如太平军攻城等,或同时期其他親友所发生的大事等。上海图害馆“稿钞本系统”中,此害害名作“光府君行述”,“光”字簇。
    8《先考志伊府君事略》,一册。搽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封面及书内有题“己未”、“壬戌”者,知此害富成於民国八年至十一年间(1919-1922)。全害共十五葉,书高30.5釐米,宽19鳌米。蓝格稿纸,十行廿字,四周罩欄,白口雙蓝鱼尾,板心下鐫“勤有堂”。有“孫 印/毓修”朱方、“小缘天/藏害”朱方印。封面墨筆题“行述定本”(己未春初)。第二葉首行欄上眉注“第一次稿本(己未春),红筆出章一山太史”,自此菜起至第六葉为“第一次稿本”,其中文字为墨筆手寫,並间有朱筆校改痕跻。此次稿本出现署名,为“男毓修谨述,世愚姪徐珂拜填諱”。第七葉首行欄上眉注“第二次稿本,壬戌正月二十日”,自此至第十二葉焉第二次稿本,其中文字为蓝印,铅字排印在蓝格稿纸上,並有墨筆校改字跻。第二次稿本至第十二菜上止。第十二葉下首行欄上眉靛“第三次稿本,壬戌正月廿五日”,自此葉起至第十五葉为第三次稿本,其中文字为黑色铅字,排印在蓝格稿纸上,间有墨筆校语。第八、九雨葉为夾入的零葉信笺,一为章梫函,言及为孫氏校封《先府君事略》事,则二次稿本上校改之朱筆当为章氏手筆。另一为刘承斡函,言及有雨箱害希望能通过商務的分馆蒋運至九江和阴封。由三次稿本可见,“事略”篇幅不畏,先後修改遇三次,並请他人校改遇,由最後一稿来看,当畴“行述”已作铅字排印计割。由目前所见孫氏著述来看,孫氏为其父所作“行述”、“年谱”、“事略”等類著述有三种,此种成害年代最晚,当为其父傅记之定本。上海图害馆“稿钞本系统”中,此书害名作“光考志伊府君事略”,“光”字误。
    9见上海图书馆藏豫毓修稿本《起居记》第一百十七葉至一百二十葉。
    10同上。
    11王亦曾,字鹤琴,江苏吴縣(今苏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造士,任翰林。
    12今人有稱孫氏在南菁害院期间,曾跟随缪荃孫学習目缘版本学等,此言不確。缪氏任南菁害院院畏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十七年(1891)改任濼源害院院畏,孫氏考入南菁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故二人在南菁害院並无交集。孫氏與缪荃孫有接欄,富在造入商务印害馆後,因影印古籍工作,才通遇张元济關係舆缪氏接觸,封害目版本等封输切磋。
    13柴永清(1868-1941),字月泉,無锡城郊榮巷人。早年考入上海电报学堂,畢業後任上海电报總局英文翻譯、国民政府交通部电政司司畏兼全国电报督辦、江酥电政管理局監督等职。
    14束吴大学前身。
    15《景申装害》不分卷,四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辑錄體。據各册封面所题年代及内容,所记为光绪二十一年、二十二年间(1895-1896)事,其中日记内容迄於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订於光绪二十七年(1901)。全书共四百七十四葉,纸撚装。害高26.3麓米,宽16.6釐米。所用稿纸大多为红格稿纸,十二行,有小分格三十字,左右雙欄罩红口罩红焦尾,版心下鐫“無锡孫氏私稾”,内框縱17.4釐米,宽13.6釐米。另有散菜五纸。有“留庵”朱畏方、“留庵”白方印。
    16《景申叢害》第一百零二至一百零五葉。
    17见上海图害馆藏豫毓修稿本《留庵雜缘·丙辰除夕自述》,第九册第八百零一葉。
    18同上。
    19沈缦霎,即沈懋昭(1869-1915),以字行,原名张翔飞,入赘沈家後改姓。江苏无锡人。少年時入上海培雅书院讀害,後考中举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與无锡实業家周舜卿(廷弼)共同倡議開辦储蓄银行,次年成为上海信成商業储蓄银行创辦者之一,並任协理。上海光復後,成立军政府,出任财政總畏。後为籌军费,改任同盟会理财干事兼南洋群岛交隙具。“二次革命”失败後,被通缉,在大連被袁世凯密使毒害。
    20夏瑞芳(1871-1914),字粹芳,江苏青浦人。1897年,與鲍咸恩、鲍咸昌、高翰卿合議创立商务印害馆。民国三年(1914)一月遇刺身亡。
    21张元济(1867-1959),號菊生,浙江海鹽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總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造入商务印害馆,历任编譯所所畏、经理、监理、董事畏等职。解放後,任上海文史馆馆畏。著有《校史随筆》等。
    22可见孫氏《起居记》(第一册第五葉):(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一。霎樵有友曰沈曼雲者,與商務印害馆之總理夏粹芳善。沈以《地理讀本序例》示夏,夏歸以示褚张菊生。张许可今日曼霎约雲樵至信成银行内群询予之生平。(二月)十六日,雨。沈曼雲约午後同至商务编譯所與张菊生接洽,又兄高嘯桐。张出章程见示,並约何日到所辦事。予约以本月十八即星期一日也。往返坐霎樵車,给力四角。《张元济年谱》中亦有相關记述如下: 1908年(此虚为《年谱》作者之误,應作1907年)3月9日(二月初七),同日,致沈缦霎书:昨由敝馆總理夏瑞翁交来孫君毓修《地理讀本》叙言十葉,云係阁下介绍,原来馆襄辦编譯事宜。當與同人展讀一过,至为欽佩。孫君现为何處?年威幾何?曾在何處学堂肄業英国文字,抑曾留学外洋?敝處極願延聘。每月约需惰脯幾何?能否来滬每日到敝所辦事?统祈示,以便酌定,再行奉復。搽君如在滬上,並祈阴示住址为荷。
    23《戊己装稿》不分卷,一册,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此害封面未见,亦无序跋,书内所收散文,多在题名下或篇末標注成文日期,最早者为乙卯八月,最晚者为丁巳九月,據此可推知此书约成於民国六年(1917)。此害共五十一葉。害高29.8釐米,宽18.2釐米,黑格稿纸,十行字数不等,左右雙欄,上下黑口罩黑焦尾,版心下鐫“梁溪豫氏小淥天寫”,内框縱19.8釐米,宽14.5釐米。有“小缘天/经藏”朱方印。另有,红格稿纸散葉,十二行,有小分格三十字,左右雙欄,上下红口,单红焦尾,版心下鐫“無锡孫氏私高稾”;缘格稿纸散葉,八行有小分格廿二字,四周雙欄白口無焦尾。此害共收文二十三篇,篇名顶格,其下小字注明日期,或注於篇末,正文换行,亦皆顶格,有朱墨筆圈校,有粘簽,有的在版心中题寫篇名。所收多为孫氏撰寫的害跋等,其中第一篇《買书记》封自己藏害原委所述颇祥。
    24见《戊己叢稿》第一葉。
    25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48、556-557页(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12月11日:宋钞残本《宋太宗实缘》存三一至三五、四一至四五、七七、七口,共十二卷,计一百四十五页,曾藏黄蕘圃、汪阆源家。今擬印入《續古逸叢害》。第二至第三种,则用南北宋合刊《莊子》。今第一种《孟子》即日出版,(闻已售去数部)请撰庚告,並将第二、三种预告,略述大概,附列下方。未知尊意以为何如?並商萝翁。孫星如先生。弟张元济顿首。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7月28日:《續古逸叢害》解题六纸奉遗。加十一种,请屬另印,当寄傅、朱雨君一閱。《颐堂集》决意加入。孟苹允借《雨雅》、《山谷琴趣》,已呈上。《褚葛武侯傅》想馆中已有翻刻本,均请補撰。费神之至。復上星如先生。弟张元济顿首。十年七月廿八日。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8月23日:《續古逸叢书》十九種類解题乞榆付一閱。《雨雅》已取到,似難印,乞察之。星如先生。弟张元济顿首。十年八月廿三日。
    26见《丙辰除夕自述》“癸丑至今,又積害萬卷,念此差足慰耳”,上海图害馆藏《留庵雜缘》第九册第八百零一葉。
    27在第九册第八百零一葉。
    28《留庵害跋》一卷,一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封面及正文均未题害名,兹據上海图害馆目缘系统著缘。此稿收缘孫氏所撰古害跋尾若干首,以及致親友害信若干通,想题名即據此而擬。封面墨筆题“戊午己未雨年未刊叢稿,庚申三月廿日订”,则害内各稿當民国七年至八年间寫成,而於民国九年(1920)整理成册。此书共四十一葉。稿纸前後不一,害内计收文二十八篇,其中害信十五通,跋文十首,记文一篇,行状一篇,挽词一首。各文未嚴格按年或按人排列。文中筆跻,除书信全为孫氏手筆外,其餘文章尚有他人筆跻,按其中一篇跋文末署“子婦顧希昭謹害”,则其中有些文章當为孫氏繼室麒希昭所謄钞。书内的十五通信函内,舆目缘版本及藏害等有關者九通,雨通致刘承斡,四通致章梫,一通致缪荃孫,一通致菜德辉,一通致孫峻。其餘为家信。
    29兄《留庵书跋》第二菜:少居无锡孫巷,老屋之间,才容井竈,無所謂害齋也。先人與褚叔析居後,於大门後圈数椽作小轩,向北撤去数尺,屋遂得小庭,微通日光。雕屋小於舟,先人讀害其中,抗志古賢,不作三代以下人。画则此室也可與日月爭高,江河比大矣。後为祖母徐太君作队室,遂并此书齋而无之。迨徐太君弃养,予年十六矣。粗知讀书,念家中惟此室堪習静,乃不请于先人,躬口埽除,私處其中,讀《文選》琅琅上口。父知之,亦不诃责也。顧其室实陋甚,日影不至,富晝亦晦。雨雪一至,屋漏林林,几席盡濕。吾父案养,予方训蒙以餬口,不遑處此。嵗丙辰,始命工葺之,几案亦易以新者。藏书数架,亦移入焉。小庭植芭蕉一株,曾不数月,高舆檐齐。雨暄晴绿,秋夏最宜。嵗乙未,乞南菁同舍生孫叔方中害为题膀曰“小綠天”,张之素壁,益为此室生色矣。里母过之,辄流連不忍去,曰“安得在此居處乎”。己亥之冬,移家吴下,廬舍颇宽,能事束偏,有害室一间,竹树芭蕉,蔚然庭砌间,時于此中讀书课子,仍以小綠天之扁张焉,不忘故也。居此八年,丁未又去而之 上海,其屋本非吾有,今居之者,不知张王趟李矣。獨孫巷老屋尚在,而小缘天己为荒齋。他人入室,景物全非。回憶昔年,窻明几浮,里母稱羡之畴,轉不勝其戀戀也。
    30周氏这项发明的说明害,最初以英文在美发表,後於民国四年(1915)由王汝鼎翻譯,发表於商务印害馆刊行的《学生雜誌》上,王氏在譯文前有一段小引,封周氏生平经历及发明打字楼之原委所述甚详,蒋引如下:周君厚坤,齠龄即肄業南洋,晕業後入唐山。一千九百十年,留学美国意里那大学,召鐵路工程科。明年,蒋学於波士顿麻省理工大举,改召楼械、造船雨科。一千九百十四年,同時畢業,得机械、造船雨学士位。凡在美之中国留学生,以一身而同畴得雨学士位者,盖自君始。君於今夏,復得硕士位,将於年内歸国。昨承郵寄其英文著作一篇,讀之,即其发明中国打字楼之自述也。君於年来,屡有发明,此乃其著者。原文已存案美政府,故例不得轉载。夫此楼,本尊为国人便利而创设,乃反无一国文说明害,以昭示於聚,不特失君供献祖国之至诚,亦違今世学理为公之主羲。在理,君應自为华文一篇,然君以事集,故不遑也。余切望此事之由理输而进於事实,由模型而成为利器,故不揣譾陋,聊分其勞,取原作而直譯之。意在稍可普及,为吾国工藝界,略一吐氣。若夫積学之士,则原著俱在(见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第十卷第七號),固無取乎此也。民国四年七月一日汝鼎附识。(原文連载於《学生雜誌》民国四年(1915)第2卷第9、11期)
    31舒氏後人舒冲慧女士曾回憶:1916年,祖父畢業於“同济臀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首批楼电。畢業後不久,造入商务印害馆任职。雕然商务印书馆當時留美回国的周厚坤发明了中国第一架铅版中文打字机,但遗是不夠完善,鞋以投产。1919年,祖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终于试裂成功中文打字楼,这是中国第一臺有实用價值的中文打字楼,被譽为“舒式打字楼”。1922年,舒式中文打字机申请了尊利,经農商部批准,特许尊賣。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博舍上商務印害馆的出版物、商務印害馆的中文打字机等都参加了展覽,很受美国人歡迎。其中,商務印书馆中文打字机获得乙等柴譽奖章。(原文题名为《“舒式打字楼”发明者後人講述與世博八十年的情缘》,刊载于《解放日报》2009年12月17日)
    32“舒式打字机”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在铅字盤中将漢字有规则地排列,並且将按此规则排列的漢字印裂在浅绿色的銅版纸上,大小和排列位置與铅字盤中的铅字是一一对應;然後從按键處接出一根連杆,将铜版纸壓在玻璃板下面,放在打字楼一侧,按键連杆—直連到壓著印好字的銅版纸的玻璃板上方,連杆下方有根针,可以用来封著玻璃板選字,每選準一個漢字,按下按键通遇連杆在铅字盤找到相封應的中文铅字,插孔套住该铅字,按键按到底,铅字正好打上。使用時,打字具左手握字锤杆,右手執字盤,在玻璃表上榆字操作,卷纸部分则效仿外文打字楼,並附有榆字表,遗能兼打直行、横行,相富便利,每小畴可打千餘字。(见张姚俊《舒震束舆中国第一臺中文打字机》,发表于“上海檔案信息網·科技教育”,2008年3月11日)
    33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缘天叢记》第一百葉。《绿天叢记》不分卷,一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封面朱筆题“淥天樷记 留菴手稿 乙卯七月廿八日寫”,知此害寫於民国四年(1915),害内又有言及“丙辰”年者,则富寫迄於民国五年(1916)。卷端首行题“缘天叢记”,次行题“無锡孫毓修纂”,此處害名據卷端题。此害共一百零七葉。纸撚装。害高29.8釐米,宽18.8釐米。黑格稿纸,十行二十五字不等,小字雙行同,左右雙欄上下黑口,罩黑焦尾,版心下鐫“小缘天寫本”。有“孫印/毓修”朱方、“小綠天/藏害”朱畏方、“星如/審定”朱方印。害内文字朱墨筆皆有,间有朱墨雨色天頭眉注。卷内为雜记,多无日期,有孫氏自撰考订文字,较多摘缘自别害者。所錄每條均无题,每條之间亦不空行,一條结尾處偶有出處。多记古今藏家轶事,经眼害目等。應是孫氏平時随手所錄筆記,以供撰述峙查考者。
    34《缘天琐记》不分卷,一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日记體。封面朱筆题“乙卯”,次行题“丁辰”,墨筆题“綠天琐记第一册”。按害中内容,知所记为民国乙卯、丙辰雨年事,“丁辰”或为筆误。此稿始於民国四年(1915)。稿共一百零一葉,黑格稿纸,十行字数不等,左右雙欄,白口,单黑鱼尾,版心下鐫“小綠天钞藏”。另有散葉,黑格稿纸,十行字数不等,左右雙欄,上下黑口,罩黑焦尾,版心下鐫“梁溪孫氏/小淥天寫”。天頭间有孫氏小字眉注。有“孫印/毓修”朱方、“小缘天/藏害”朱方印。孫氏此稿分为雨部分,第一部分起自民国四年十二月间,多按日记缘,亦有不知確切日期的雜錄,迄於民国五年(1916)九月十二日。其中第三十至第三十四葉为散菜,在上海图书馆目前的电子害中,插 入“乙卯五月廿七日”之後,按其日期为“三月三日”至“三月廿四日”,而电子害中第九菜“三月廿六日”前正缺一段,故此五葉实隙富插入第九葉前。第一部分的内容多记錄日常買害、借书、钞书、随时所见之书,以及在商務的工作等,可以视为孫氏《起居记》的續稿。其中文字朱墨筆皆有。第二部分焉“按日修行缘”,多为格言警句、勸世修行之语,为搽氏钞錄以自遣自警之用,與古书目錄版本等无關。又害首有搽氏小序一首,名“綠天琐记题藉”,云:予自七歲,從蒙师薛炳之撒字,除疾病外,未嘗一日廢书。或好词章,或喜羲理,或外国文字,閱之皆多所感悟。而性嫩不能以筆记之,随閱随忘,中無所得。至今四十五歲矣,炳燭之光,未知有幾。及今而收拾之,或足为亡羊之補也,故订此册,以自榮励。凡有益于世故與身心者,不论新故,按日錄之。中华民国四年乙卯二月六日即舊历甲寅十二月二十三日也。留巷擁鑪书于上海愛而近路度祥里之寓楼。
    35原稿作“百川害”,漏一“志”字,今補足。
    36见上海图害馆藏豫毓修稿本《留庵害跋》第四葉。
    37此處雕言四种,然僅见三种。
    1即缪荃孫、沈曾植、羅振玉、傅增湘。
    2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12月11日信,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48页,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3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54页,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4同上。
    5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第555页,北京,商務印书馆,2007年9月。
    6同上。
    7此處所謂《四部叢刊》,即指《四部叢刊·初编》。
    8豫毓修跋原文在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四部叢刊害錄》最末。
    9史部含《二十四史》。
    10子部有三种害合撰一篇害缘者,即“六韜六卷”、“吴子二卷“、”司为法三卷”
    11“数逾”二字,原稿作“幾及”,朱筆改作“数逾”,登载於雜誌時仍作“幾及”
    12《四部叢刊》在决定影印方针之前,商務印害馆管理層曾经在選害方案上发生爭議,方建議影印善本,另一方建議影印常见本,最终確定以善本为影印底本。
    13见《张元济年谱·第六章:主持商务》第165页,北京,商務印害馆,1991年12月。
    14见《藝风堂友朋害札》下册,第5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又见《张元济年措·第五章:商務编譯所》第81页“清宣统元年己酉四十三歲(1909年)7月9日(五月二十二日)”,北京,商务印害馆,1991年12月。
    15见《藝风堂友朋害札》下册,第5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又见《张元济年谱·第五章:商务编譯所》第81页“清宣统元年己酉四十三嵗(1909年)7月17日(六月初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2月。
    16见《张元济年藉·第五章:商務编挥所》第84页“清宣统二年庚戌四十四歲(1910年)2月10日(一月初一)”,北京,商務印害馆,1991年12月。
    17见《张元济年谱·第五章:商務编譯所》第85页“清宣统二年庚戌四十四歲(1910年)4月17日(三月初八)”,北京,商务印害馆,1991年12月。
    18见《张元济日記·六》第120页“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9月25日(星期一)”,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19同上。
    20见《张元济日记·六》,及《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21高凰谦(1870-1936),字萝旦,福建畏榮人。曾任商务印害馆编譯所所畏。
    22见《张元济日记·六》第455页“民国七年戊午(1918年)12月18日(星期三)”,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23见《张元济日记·七》第92页: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7月7日(星期一),编譯:舆萝旦、咸昌、文德、燕堂商定印《四部叢刊》辦法。目前約印每日九十页。擬先印成三萬页之後再售预约。購者可即取书。此萝翁之議论。”(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24见《张元济日记·七》第94页: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7月16日(星期三),发信:沅叔(邀任《四部叢刊》发起)。”(北京,商務印书馆,2007年9月)
    25北京商務印书馆2007年9月《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第532页稱“商务印害馆编譯所图害馆于1909年定名‘涵芬楼’”,误。
    26戊申,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27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戊己叢稿》第一葉。
    28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36页, “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10月14日(九月十二日)”,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29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44页,“民国六年丁巳(1917年)3月22日”,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30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48葉“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12月29日”,北京,商務印书馆,2007年9月。
    31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48菜“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12月16日”:“《四部叢刊》中清人集部本馆多有未借者,乞開示一罩,當向舍親葛氏商借。前南雷、亭林雨集,似均缺一種也。此上星如先生。弟张元济顿首(1919年)十二月十六日。”(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32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53葉“民国十年辛酉(1921年)1月28日”,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33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51葉, “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10月11日”,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34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第559葉,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五十六歲)4月21日”,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35《张元济日记·七》第103葉, “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8月2日(星期六)”: “编譯:與伯訓、星如、谢燕堂、黄柴裁商过《四部叢刊》印刷、校封一切交接手續。”(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36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46菜“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8月8日”,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37《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第550葉“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5月4日”,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38见《张元济日记·七》第212葉, “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5月25日(舊历四月初八日,星期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
    39刘承斡(1882-1963),字贞一,號翰怡,浙江人。富藏害。
    40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418页, “民国六年丁巳(1917年)9月20日”,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41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44页, “民国六年丁巳(1917年)9月20日”,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
    42兄《张元济日记·七》第93页, “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7月10日(星期四)”,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43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第550页, “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7月13日”,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44蒋式星(1864-1930),字性甫,河北玉田縣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進士,官至广东道監察御史。民国间曾任“中国農業实進会”评議员。
    45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51页, “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9月20日”:“星如仁兄惠鍳:蒋性父同年送弟《畫竹齋评竹》一册(後有跋语),呈阴。又借印《春秋经傅集解》,请一併代凝谢信。信中可略言印刷之難,现正籌畫等语。弟明晨即须回里,信稿倘能速藻,尤感。專此,即颂臺安。弟张元济顿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
    46见《张元济日记·七》第2页,“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1月3日(星期五)”,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47《江南閱害记》不分卷,一册,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封面墨筆题“江南閱害記”,其下小字注“己未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成害當在民国八年(1919)。害内所记为孫氏在民国八年(1919)赴江南图害馆三次閱害的经历,日记體,主要記每日所见各害的版本、版式情況,间遇錄序跋文字,或记錄與商务本馆藏害的版本比较等。
    48见《江南阴害记》第三十葉。
    49同上。
    50见《张元济日记·七》第82页, “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6月16日(星期一)”,北京,商務印书馆,2007年9月。
    51见《张元济日记·七》第140页, “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10月13日(星期一)”,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52载《四川图害馆学报》1999年第四期,《鐵琴铜劍樱筒谱(續)》,黄国光,江苏省常熟博物馆。
    53见茅盾《我走遇的道路》上,第152-1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
    54见《张元济日记·七》第142葉, “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10月17日(星期五)”:“编譯:《四部叢刊》内,《害经》有‘终’字被石印工人误修为‘络’字,由星如告知。即约包文德、燕堂约同石印工人婉商辦法。即用×號知照罩知照江伯训及星如。”(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55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第555葉, “民国十年辛酉(1921年)5月31日”,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56见《四库全害·集部五·别集類四·元》。
    57见《锡山榮氏绳武楼叢刊·成思室遺稿·清授修職郎候選训尊廩贡生孫君行状》,榮汝棻撰,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1见《张元济日记·六》第288页, “民国六年丁巳(1917年)12月4日(星期二)”,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2筆者在復旦大学固书馆所见,即有第三版。
    3《繁腾錄》,即《西湖老人繁勝錄》,孫毓修辑自《永榮大典》。
    4乙卯,即民国四年(1915)。
    5辛酉,即民国十年(1921)。
    6见《涵芬楼秘笈》序。
    7见《涵芬楼秘笈》第一集卷首。
    8《四部翠要》即《四部叢刊》之初名,参见前章所述。
    9即王季烈(1873-1952),字晋餘,號君九,江苏省畏洲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造士,官学部郎中。曾舆傅蘭雅合譯《通物电光》,又自譯日人藤田豐八《物理学》等著作。
    10见《张元济日纪·六》第371页, “民国七年戊午(1918年)6月18日(星期二)”,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11见《张元济年谱·第六章:主持商务》第157页,“民国七年戊午(1918年)9月18日”,北京,商务印害馆,1991年12月。
    12见《张元济日记·六》第289页,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13见《张元济日记·六》第413页,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14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62页,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此信害寫確切年份未知。
    15《小綠天藏害目》,四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成害於民国七年(1918)前後。
    16见上海图书馆藏孫氏稿本《江南閱害记》第38葉。
    17()内所注在原害中为小字,今以括號括起,字號不燮。
    18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56页, “民国十年辛酉(1921年)7月28日”,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9月。
    19见《张元济全集(第1卷)·害信》第557页, “民国十年辛酉(1921年)8月23日”,北京,商務印害馆,2007年9月。
    1群见前第三章。
    2见《涵芬楼秘笈》第一集。
    3《小淥天叢鈔》子目如下:(1)经典释文序錄一卷唐陸德明撰;(2)厚齋易学附錄二卷宋冯椅撰;(3)七錄序目一卷梁阮孝绪撰;(4)请開獻书表一卷隋牛弘撰;(5)古今害缘一卷唐毋煚撰;(6)校讎略一卷宋鄭樵撰;(7)隋害经籍志四卷唐畏孫無忌撰;(8)子略四卷序目一卷宋高似孫撰;(9)经籍会通四卷明胡應麟撰;(10)百川害志十卷 明高儒撰;(11)詒经堂續经解目錄一卷清张金吾撰;(12)藏害题識二卷清汪璐撰;(13)牧齋题跋一卷清錢谦益撰;(14)覿庵害跋一卷清陸贻典撰;(15)羲门害跋一卷清何焯撰;(16)曝害亭题跋四卷清朱彝尊撰;(17)谢山害跋三卷清全祖望撰;(18)潛研堂题跋三卷清錢大昕撰;(19)半壇齋害跋一卷清江藩撰;(20)鐵橘题跋一卷清嚴可均撰:(21)天瀑山人跋尾一卷 日本天瀑山人撰;(22)思適齋居士序跋六卷補一卷清麒千里撰;(23)搜闻齋编號害目二卷颇锡麒撰;(24)耳食缘八卷清莫潍山撰;(25)永榮大典辑本考不分卷孫毓修编;(26)武英殿聚珍版害缘一卷搽毓修编;(27)雕版印书攷一卷孫毓修编;(28)庐山记五卷宋隙舜俞撰;(29)昭德新编三卷宋晁迥撰;(30)道院集要三卷宋晁迥撰;(31)塵史三卷宋王得臣撰(32)珩璜新输一卷宋孔平仲撰;(33)江鄰幾雜志二卷宋江鄰幾撰;(34)投辖缘一卷宋王明清撰;(35)藏一话腴四卷宋隙郁撰;(36)西湖老人繁腾缘一卷宋佚名撰;(37)玄中记一卷宋佚名撰;(38)碧雲騢一卷宋魏泰撰;(39)古杭雜记一卷元李有撰;(40)閒居錄一卷元吾丘衍撰;(41)束莱吕紫微师友雜誌一卷宋吕本中撰;(42)竹汀先生日记雜钞二卷清錢大昕撰佚名钞;(43)四明尊堯集四卷宋隙瓘撰;(44)柴祭酒遺文一卷元榮肇撰;(45)束皋詩集十二卷明秦璠撰;(46)西城唱和诗一卷明王啓涑撰;(47)南楼憶舊一卷孫毓修集;(48)自怡吟賸稿一卷柴漢璋著;(49)半讀齋遺稿一卷柴汝楫著;(50)留庵文存一卷孫毓修撰。
    4復旦大学图害馆原目作五十二种,今考原目中第二十四至二十六册:《永榮大典缘出害孜》一卷、《<永榮大典>辑本孜》一卷、《跋永榮大典辑出书》一卷,实皆属於《<永榮大典)辑本考》,故合饼为一种。
    5封面另有蓝色鋼筆所题“永榮大典缘出害孜”,疑为後来藏家據卷端所题。
    6()内原为小字,今置於括號内,字號不燮,下同。
    7封面另有蓝色铜筆所题“永榮大典辑本孜一卷”,亦疑为後来藏家據卷端所题。
    8()内原为小字,今置於括號内,字號不燮,下同。
    9在第一百三十三葉。
    10在第一百八十六葉。
    11在《留庵雜缘》第五百十三葉。
    12丁巳,即民国六年(1917)。
    13()内原为小字,下同。
    14原文为:重錄《永榮大典》,用白棉纸界置,朱絲欄精寫。版心宽八寸弱,高一尺二寸半。全葉宽二尺有奇,高尺有四寸。四周雙边,中缝上焦尾下朱害“永榮大典卷幾”,中下雨鱼尾封合。中间朱书记葉数。半葉八行,正书作雙行如夾注。每行二十八字。阴卷第一行顶格,害“永榮大典卷幾”,下空三字害韻,正害低三字。元害有注者,则小字偏右单行。引用害名或朱害、或墨害,皆大字居中。断句用朱圈。合二三卷为一册。册约四五十葉。粗黄绢作害面,叠棉纸七八層作骨,兜腦包裹,如今洋书式。不穿線,有纸面線订,或无害面者,皆 售者利其護葉纸或以一册作二册,非元书面目也。书簽亦黄绢,四周画濶细線各一道,外襯蓝绢作边,中书“永樂大典”四大字,下注卷数“幾之幾”。书面右角黏黄绢一方,亦以蓝绢之,中记韻字及册数。册尾副葉书總錄、重校官、分校官、寫书官、圈点監生等銜名六行。
    15见《小淥天叢鈔》第二十四册封面。
    16见《中国古代典籍十講·類书典籍解讀(下)》第179页,復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文末注“原载《图书馆》季刊1961年第4期”。
    17见《中国古代典籍十講·古農书概述》第272页,復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文末注“原载《文物》1962年第1期”。
    18见《中国古代典籍十講·類书典籍解讀(下)》第185页,復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文末注“原载《图书馆》季刊1961年第4期”。
    1以下所列“某某葉”者,均指电子害而言。
    2《书目考》所用稿纸:綠格稿纸:(1)8行,有小分格22字,四周雙欄,白口無焦尾,版心無字。(2)10行有小分格19字,四周雙欄,白口無焦尾,左欄下鐫“第页”。(3)8行,有小分格20字,四周雙欄,白口無鱼尾,右欄外下有“第页”。蓝格稿纸:12行,有小分格32字,四周雙欄白口罩蓝焦尾。黑格稿纸:(1)10行22字(或字数不等),四周雙欄,白口无焦尾,版心无字。(2)10行20字,左右雙欄,上下黑口单黑焦尾,版心上题出處害名及葉数,下鐫“梁溪孫氏/小淥天寫”字。(3)10行28字,四周雙欄白口無焦尾,版心無内容,字蓝色,似用蠟纸打印。(4)10行24字,左右雙欄,白口罩黑鱼尾,左欄外下鐫“涵芬楼钞補”红格稿纸:10行字数不等,四周雙欄白口無焦尾,版心無内容。其他:(1)铅印,1]行21字,無边框欄线。(2)直接從已刊铅印本中取下,粘贴於綠格稿纸上。17行30字,四周雙欄。(3)直接從刻本中取出,订於册内,10行20字,四周单欄上下黑口罩黑鱼尾,版心中鐫 “浙江孫集遺书總缘跋”及葉数。(4)無格,10行21字,版心無内容。(5)直接從刻本中取出,订于册内,12行23字,四周雙欄白口罩黑鱼尾,版心上鐫“国朝文缘”,中鐫“卷十九序跋類七”,下鐫页数。(6)无格,11行21字,版心無内容。散葉:(1)無格白纸散葉,字数不等。(2)黑格稿纸,10行,左右雙欄上下黑口,左欄外有“蕅香簃钞”。
    3括號内为小字,下同。另按,壬戌即民国十一年(1922)。
    4此册铅筆標注第八册,以下依次为九至十一册。
    5篇名为筆者據内容所擬。
    6以上所錄题跋篇目为其实隙所收,而非册末作者所自列目錄。
    7第四册作“害目序缘第四册目錄”、第五册作“害目序跋第五册”、第七册作“害目叙缘第七册目缘”。
    8按此年为乙卯年,即民国四年(1915)。
    9按,此壬戌年,同前文,即民国十一年(1922)。
    10原文有眉注云:元祐徵书,高嚴刘阮王之害皆在徵求之列,则知其宋已亡
    11见第592葉。
    12见第601葉。
    13即民国十一年(1922)九月。
    14即民国四年(1915)九月廿九日。
    15即民国十一年(1922)三月廿四日。
    16见上海图书馆藏孫毓修稿本《戊己叢稿》第1葉。
    17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綠天琐记》第64葉。
    18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缘天琐记》第66葉。
    19同上。
    20孫氏《害目考》序原文如下:先望删《诗》,别为之序。後鄭注《礼》,爰立之目。目錄之興,綠于经典乎。史官典籍,则有目錄,以为纪網,故漢裒《七略》之名,唐分四部之目。薛夏建设,内外始分。鄭默励精,朱紫斯别。江左喪乱,渐更鸠聚。邱深之集,羲熙以求。王仲《寳錄》,元徽所收。梁有《束宫》,隙撰《德教》。開皇標《香廚》之名,大業傅《正御》之目。《崇文》、《中具》,均群流别。《文渊》、《秘阁》,但记害名。是皆依公曾之部居,刊弘度之甲乙者也。清朝则剙七阁以储害,襲四庫而编目。史臣缘前代之害,漢稱《艺文》,隋號《经籍》,累朝沿革,惟此二名。鄭渔仲之《通志》,焦弱侯之《国史》,亦附斯例,並足发明。梁室篇章極盛,王公措绅之家,莫不蓄聚墳籍。於是孝绪撰其《七錄》,平原集乎《四部》,私家總目,繇此濫觞。东齋集籍,繼芳躅于初唐。邯郸图害,扇流风于北宋。剖析條流,公武成《讀书》之志。總錄異本,《遂初》倡版本之风。洎乎明世,风会又别,凡为宋椠舊钞,悉同天球河图。盖以去聖日速,古本益稀,憭惑條纷,存亡起廢,依據舊本,猫为近之。则如汲古寫其秘篋,延令别行宋元。迺至殿啓昭仁,天子平分佞宋之癖。楼開傅是,名卿有味震川之言。又何输《敏求》作记,竹垞赚以青裘。《语古》有缘,羲门秘之巾箱。绛霎矜其燼餘,海源寳其《隅缘》也已。更如搜缉叢残,郘亭肇《霎煙》之錄。追寻掌故,甘泉著《曝书》之记。玉堂慕蘭陵而输诗,思適遇宋廛而作赋。综當今之巧裂,合往世之名篇。宫商寧共音而些娱于聼,蓝朱拒同色而互成于彩。並足撮壤崇山,助涓宗海者也。原夫觀物者,必于其舍。缾水知天下之流,堂陰知见日月之行,理则固然。然未若三光五岳,一攬而盡陰陽惨舒之奇。渤澥崑岗,叢列而翫照乘琮璜圭璋之状,連城之態。目錄之要,其在於斯。至於輓近褚家,治之可知古籍之存亡考今害之完阙,辨钞刻之美恶,識傅授之源流。上不没储藏家之苦心,下以津逮来者。麒千里曰:易散者害,可傅者目。愛日忘懷于聚散,抱冲缠恨于因循。然而隋人目缘,司農濡之于底柱。宋齐无跻,求之于高麗。向、歆真本,赖臨海之缉成。王、欧官害,存文忠之叙釋。處士《七缘》,僅见于《广弘明集》。樗縣《五疑》,幸存于《舊唐害志》。《永榮大典》得《直齋》之廿卷,《文獻通考》關《国史》之九朝。东坡之序,复字不存山房,第有束坡作序。 梅屋书目,祇存老人自害,靡有片言。富其盛也,或抽毫中秘,押害尾而恭斠。或蹶步明光,结古歡而陶寫。皆千聖精神之所寄,一生心血之所聚。大则颁行于海内,小亦傳刻于藝林。及今孜之,十無一二。此猫可诿之曰古也。则有蕘圃未见之目,南涧所藏之害。刘疏雨之眠琴,惠红豆之百嵗。以及榮意津逮,水西塾南,畴逾十世,事隔百年。亦復韧遇三窮,運随七厄,同《蓬山》之墜筒,等《酒誥》之俄空。徘徊今古,竊用慨然。毓修内寡■(左木右待)蓄,外好搜羅,不能多致典墳,每思覽其名簿。雕未克究流略,闚见秘奥,而某家某缘,確悉其名。若兄若闻,常恨其少。悲往籍之日丧,懼来者之无徵。遂總括存逸,撰为斯集。起自前代,讫于今兹。挹其风流體製,疏其遺文佚事,次其时代,别其類目,得害六百餘種,计卷三千有奇,雕为十卷,约文绪羲,具见本害。牴牾不免,疏漏实多。仿擬《文選》之名,聊供排比。儷《经羲》之考,所未敢言。嵗易旃蒙嵗陰罩瘀重九後廿日无锡豫毓修謹叙。
    21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缘天琐记》第67葉。
    22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缘天琐记》第72菜。
    23《丙辰錄》不分卷,一册,孫氏稿本,上海图害馆藏。此害正文卷端墨筆题“丙辰缘”,其下小字注云“此册始於丙辰秋冬间,故曰‘丙辰錄’,以後所錄,皆續载此册中也”,知此书成於民国五年(1916)。此害共四十五葉。封面墨筆题寫三行,曰“此册不可一日不看/先民之言参以己之阴历/世故人情皆学问”。害内所缘,皆孫氏摘自诸子害中语,或古詩文辞,多属警句性质,有關修身养性者。
    24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丙辰錄》第4葉。
    25书名及篇目目缘详兄附錄一。
    26復旦大学图害馆有孫氏所辑《小淥天叢钞》,收害五十种,其中有二十餘种目缘類害,皆與《害目考》有關,可兄为《书目考》之资料集。
    27胡道静《孫毓修的古籍出版工作和版本目缘学著作》,载《出版史料》1989年第三、四期合辑。
    28柳和城《讀孫毓修先生害目考》,载《中国索引》2007年第1期。
    2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30同上
    1《文藝叢书》本未见序目,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配图本,已由编辑为之整理目錄,置於书前。
    2原文作“巾廂本”,误。
    3二十八种书目如下:端拱五经正義、咸平七经義疏、開寶释文、雍熙说文、元豐字说、景德切韻、淳熙礼部韻略、景祐集韻、康定羣经音辨、绍興论语解、淳化史记前後漢书、咸平三国志晉唐书、乾興後漢书志、天聖南北史隋书、景祐校七史、嘉祐七史、皇祐大饗明堂记、熙寧唐六典、绍興中興馆阁书目、咸平道德经、景德莊子、祥符列子孟子、治平揚子法言、興国太平广记、祥符冊府元龜、天禧四时攝生论、绍興大觀本草、景德文苑英华文選。
    4见王绍曾《目錄版本校勘学论集》p125《小錄天善本书辑錄》一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5目前公認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为唐《金刚经》卷子,1900年发现於莫高窟,1907年被斯坦因盗走,遞藏於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
    6同注脚3
    7见《中国印刷術的发明和它的西傳·譯者前记》,[美]卡特著,吴泽炎譯,北京商務印书馆1957年出版。
    8陳江曾撰文云:“《中国雕板源流考》实际上是本世纪初美国漢学家卡特(T.F.Carter)的一本学術名著《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的意譯”。原载《古籍整理家與中国童话的创始人——孫毓修》,《出版史料》1986年第五辑。
    9胡道静《孫毓修的古籍古籍出版工作和版本目錄学著作》,载《出版史料》1989年第三、四期合辑。
    1见《丙辰除夕自述》“癸丑至今,又積书萬卷,念此差足慰耳”,上海图书馆藏《留庵摊錄》第九册第八百零一葉。
    2见《小缘天藏害目》第一册第九葉。
    3见《小绿天藏害目》第一册第十葉。
    4见《小綠天藏害目》第二册第二十七葉。
    5兹将其册内统计整理如下:
    6同注脚4
    7此行後另有雨部经部害,孫氏未计在内。
    8此行後另有一部史部书,孫氏未计在内。
    9此行後另有三部子部害,孫氏未计在内。
    10此行後另有四部别集類害,孫氏未订在内。
    11叢害總括著缘为一种,子目不计数。
    12孫毓修《小綠天藏害志》内尚有二十三种,未见此目中。
    13此前有三十种,此後又有三种。
    14孫氏畏子。
    15小括號内为孫氏小字注,见《小缘天藏害志》第二册七十一葉。
    16见《小缘天藏害志》第七十二葉。
    17其目为:国捂三卷舊精钞本南宋野史五种道光本嚴先生通鑑補正畧三卷我素先生遊记手稿黄海纪遊觀沙居日记 觀沙居日记(又一册)董氏家難记不分卷重刊襄阳郡誌四卷皇極经世害外篇二卷国史经籍志補鹤林玉露十六卷麒氏文房小说南宋雜事詩七卷磻溪集不分卷皇甫汸泉還山诗不分卷余忠宣公集六卷舊钞校本後村居士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復初齋文集三十六卷楚辞十七卷宋人未刻词五家碧溪詩括十卷涵芬楼叢钞廿一种五十六卷
    18见附缘三,原文在上海图害馆藏豫毓修稿本《留庵雜缘》第九册第八百零一葉。
    19见王绍曾《目錄版本校勘学论集》p125《小綠天善本书辑錄》一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其文云:“绍曾案:近承友人柳和城同志惠赠《小绿天鍳藏善本害目》(排印本),看来是孫毓修生前自定的藏书目缘。这個目錄是從国家图害馆“西谛藏害”中发现的,钤有“畏榮鄭振辉西谛藏害”朱文印记,但未见《西谛害目》,不知原因何在。经我统计,小綠天(绿或作“淥”)鍳藏善本害凡四八九种,计明本六八、影宋本一、影宋钞本三、覆宋本九、翻宋本一、覆元鈔本一、影元本一、元钞本一、明钞本三、影明钞本一、汲古阁本二蕾鈔本三七、钞本九、缪钞本二、稿本六、明活字本四、日本活字本一、高麓本一、木活字本一、日本舊刻本三、套印本二、内聚珍本五八、校宋本一、黄跋本二、校本二九,其餘均未標注版本。其中,收入《四部叢刊》初编者十七種,除少数幾種未见书目著錄外,絕大多数均见孫氏《鍳藏害目》。其身後如果保歸涵芬樱所有,则1932年“一·二八”之役恐已成为灰燼。其中有無收入《涵芬楼燼餘害錄》者,尚须加以核封,方知究竟。”
    20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小绿天藏害志》第四菜。
    21孫氏在《小綠天藏害缘起》後曾题“此文重作,题‘買害记’,钞入文存中”,经查,《置害记》在《戊己叢稿》第一葉。
    22见上海图书馆藏孫毓修稿本《先府君行述》。
    23同注脚20
    24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戊己叢稿·買害记》。
    25同上。
    26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起居记》第七十五葉,其文云:清芬害室者,先舅张哲甫先生之藏害也。方予鄉居之日,内家亦鄉居,恒就其家借讀,而先生之後人动辄誦不借之训以拒人。殊不知先人藏害,能有賢子豫起而讀之,固为保守先澤之益事,如其不能,则與其束之高阁,以蒙腻塵而鲍饞蠹,何如公之于寒士,猫得令讀者受益而感捅其先德于无窮也。心雕持此葳,终未敢舆其後人质言,恐遭其怨,而益不许我借觀也。及内家逐居苏州,书亦随之徙,虽高堂大屋,不少庋架之所,而缥缃繡函,獨委诸破缸败甓之旁。峙予方研思英文,奔走南北,不遑觀也。顷思及之,乃精于内兄野樵,得啓楼祝之,至则灰塵寸積,书堆縱横,不復整列,为之嘆息不置。舆贵定匆匆啓视,擕歸数种。
    27搽氏在《起居记》第七十八菜记其事云:(宣统元年)九月十三日星期,與貴定至南。清芬害室之书,凡局本、家刻本之精善者,哲甫先生在日已寄歸無锡,予盡见之矣。闻其家中言,上海尚有害若干篋,余未见也。六月至南,问之外姑,乃在一破樱之中,其塵穢又甚苏州。予冒暑为之整理,凡三往而畢。去其残缺而不可理者,共得如干種,佳本殊罕。外姑许予挥有用者擕歸讀之,餘则仍委诸败簏中。恐不数年而盡矣,先舅有知,能不恫與。
    28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缘天叢记》第七十三葉。
    29兄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綠天琐记》第二十六葉。
    30兄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綠天琐記》第九葉。
    31见上海图书馆藏豫毓修稿本《綠天琐记》第廿五葉。
    32见上海图害馆藏孫毓修稿本《江南閱害记》第五十三葉:(己未六月)廿九日星期(微雨甚涼),至状元境萃文坊,有殿板相臺本《礼記》,還價十元。在古董店買瓷鑪铜瓶,共六元。
    33见《来燕谢讀害記》下册第59页“抚雲集”條,黄裳著,辽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34见《著砚楼讀害记》第129页,潘景鄭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35见《著砚楼讀害記》第157页,同上。
    36见《著砚楼讀害記》第207页,同上。
    37见《著砚楼讀书记》第212页,同上。
    38见《著砚楼讀害记》第225页,同上。
    39见《著砚楼讀害记》第226页,同上。
    40见《著砚楼讀害记》第236页,同上。
    41见《著砚楼讀害记》第265页,同上。
    42见《著砚模讀害記》第480页,同上。
    43见《著砚楼讀害纪》第538页,同上。
    44见《著砚楼讀害记》第625页,同上。
    45见《著砚楼讀书记》第627页,同上。
    46见《黄裳序跋》(害人文叢序跋小系)第34页“《金陵五记》後记”,黄裳著,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47见《来燕榭书跋》第27页“人物志”條,黄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48见《来燕榭害跋》第107页“花庵词選”條,同上。
    49见《来燕榭害跋》第198页“澹生堂外集”條,同上。
    50上述三种见《来燕榭书跋》第274页“余懷集三种”條,同上。
    51见《来燕榭害跋》第381页“民抄董宦纪略”條,同上。
    52见《来燕谢讀害记》上册第332页“安桂坡游记诗稿”,黄裳著,辽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53见《来燕谢讀害记》下册第59页“抚雲集”條,同上。
    54僅见目缘,未知拍賣公司。
    1其目为:雕造(隋、唐、五代監本、宋、明)、佞宋、款式(行格、正文小字、標目、板心、分卷、纸墨、仿梓、搜访、偏嗜、傳錄、假借、校讐、藏印、真赏、闺阁、聚散、目錄、装潢、明本、木記、字體、工價、活本。其中“隋”、“唐”等字樣,原书中均分别以小字题於版心“雕造”之下。
    2见第三十一葉。
    3乙卯,即民国四年(1915)。
    4丁巳,即民国六年(1917)。
    5书名作“戊己”者,可能孫氏在最後整理時已届戊午、己未间,故名。
    6兹将孫氏此稿内各篇篇目按原序辑出,條列於下:買书记(丙辰六月廿四日)五代监本表释(文末署“乙卯十月二十四日初藁畢毓修)记武英殿聚珍板书半讀齋賸稿跋(乙卯十一月十六日)大宋宣和遺事跋(文末署“乙卯八月孫毓修跋于上海涵芬楼”)蓬窗類記跋(文末署“乙卯冬月無锡孫毓修小錄天识”)殿板二十四史跋寫本詒经堂續经解跋(文末署“丙辰三月二日”)鬼董狐跋(文末署“丙辰五月無锡孫毓修校畢谨书”)復齋日记跋(文末署“丙辰新秋孫毓修识”)識小錄跋(文末署“丙辰中元留菴跋尾”)續墨客挥犀跋(文末署“丙辰八月孫毓修跋”)消夏閑记摘抄跋(文末署“丙辰夏正八月既望無锡孫毓修跋”)霍渭厓家训跋(文末署“丙辰夏正孔子生日無锡孫毓修跋”)忠傳跋(文末署“丙辰九月二十一日無锡孫毓修跋”)西湖老人繁勝錄跋(文末署“丙辰长至节无锡孫毓修跋”)山樵暇语跋唐寫本尚书釋文跋(文末署“丙辰夏正臘八日無锡孫毓修跋”)说略跋(文末署“丁巳元宵無锡孫毓修跋”)松下雜钞跋(文末署“丁巳孟春留菴跋”)茗齋雜记跋(文末署“丁巳太陽历九月十日”)跋家本剡源文钞(丁巳正月)府君手蹟书後(文末署“丁巳夏正闰月初九先清明五日”)
    7见第十三至十四葉。
    8见第八葉。
    9见第四十九葉。
    10见第九葉。
    11见第五十一葉。
    12见第七葉。
    13见第八葉。
    14见第四葉。
    15见第十九葉。
    16见第二十五葉。
    17见第八葉。
    18《千顷堂害目》,原害内多筒稻《千顷目》。
    19《天一阁害目》,原害内多筒稱《天一阁目》。
    20()内原文小字雙行,换行處今以/表示。
    21壬戌,即民国十一年(1922)。
    22辛酉,即民国十年(1921)。
    23见第二十葉。
    24周速宽(1905-1998),原名周梓賢,又名周钊,筆名苦竹齋主、蠹公、宽予。曾任嶺南大学图害馆中文部主任、上海市立图书馆馆长等职。
    1见上海图害馆藏《留庵排缘·丙辰除夕自述》。
    [1]孫毓修.图害馆[J].束方雜誌,1909年第一卷第11期-13期、1910年第二卷第1期、第8-11期.
    [2]孫毓修.綠天清话[J].小说月报,1912年第三卷五至七、十一期.
    [3]孫毓修.欧美小说叢谈[J].小说月报,1913年第四卷第一至八期、1914年第五卷第九至十二期.
    [4]周厚坤著,王汝鼎譯.创制中国打字机图说[J].学生杂志,1915年第2卷第9期、第11期.
    [5]孫毓修撰,王绍曾整理.小缘天善本害辑錄[J].無锡图害馆协会会报,1933,3.
    [6]王绍曾.小缘天善本害辑缘[J].无锡图书馆协会会报,1933,3.
    [7]孫毓修撰,周連宽整理.涵芬楼讀书錄[J].上海市立图书馆刊,1948年第2期、第4期.
    [8]王羲耀.雨部寅用僵值较高的古籍目缘提要——《四部備要害目提要》、《四部叢刊初编害錄》[J].图害馆学研究,1982,6:91.
    [9]徐英.孫毓修及其所著《图害馆》[J].图书馆雄誌,1982,2:73.
    [10]张焕.孫毓修所著《图害馆》述评[J].山束图害馆季刊,1985,3:40.
    [11]汪家熔.张元济主持的古籍影印工作[J].出版史料,1986,5:22.
    [12]隙江.古籍整理家與中国童话的创始人——孫毓修[J].出版史料,1986,5:98.
    [13]朱吟.学海之巨觀、害林之创举——漫谈《四部叢刊》[J].图书與情报,1988,3:43.
    [14]胡道静.孫毓修的古籍出版工作和版本目缘学著作[J].出版史料,1989,3-4:77.
    [15]陳應年.涵芬樱的文化名人[J].縱横,1997,2:8.
    [16]张翔.张元济與涵芬楼[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1998,1:59.
    [17]潘天祯.康熙武英殿刻害的寅錄——重讀《御裂佩文韻府序》[J].北京图 书馆馆刊,1999,1:77.
    [18]黄国光.鐵琴铜劍楼简谱(續)[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9,4:76.
    [19]张志强.中国出版史研究的雙璧——两部最早的中国出版史研究著作评析[J].中国出版,2001,12:42.
    [20]沈俊平.葉德辉與《四部叢刊》[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2:82.
    [21]蒋玲玲.徒涵芬楼到東方图书馆——张元济與中国近代图书馆事業[J].浙江档案,2003,6:58.
    [22]柳和城.孫毓修與《少年雜誌》[J].出版史料,2003,2:96.
    [23]沈津.《聖跻图》版本初探[J].孔子研究,2003,1:100.
    [24]袁慶述.葉德辉和他的《書林清話》[J].中国文学研究,2003,1:38.
    [25]朱守芬.二十世纪初中华傳记编譯述论[J].史林,2003,1:19.
    [26]张敏慧.近代三大古籍叢书的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33.
    [27]秦弓.“五四”時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譯[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二十卷第4期,2004,7:2.
    [28]谢国桢、孫毓修.有關孫毓修的两封信[J].出版史料,2004,1:41.
    [29]柳和城.孫毓修與《欧美小说叢谈》[J].出版史料,2004,3:85.
    [30]吕长君.商務印书馆的涵芬楼[J].出版史料,2004,3:102.
    [31]鄭萬耕.《四部叢刊》與《全唐文》的版本比较[J].中国哲学史,2004,1:121.
    [32]柳和城.抄本《清绮齋藏书目》著錄正误[J].图书馆雜誌,2004,5:76.
    [33]杨嫚.民国時期的古籍叢书出版探要[J].图书馆学刊,2005,2:44.
    [34]李申.《四庫全书》與《四部業刊》版本優劣小議[J].社会科学戰线,2005,4:156.
    [35]李麗.清末民初(1898-1919)儿童文学翻譯烏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03.
    [36]方建新.開宋代私家藏书提要目錄先河的李淑與《邯郸图书志》[J].文献,2005,2:92.
    [37]戴慧英.藏书家张元济與涵芬楼[J].甘肅社会科学,2006,3:253.
    [38]谢毓潔.五四时期童书出版的当下啓示[J].中国出版,2007,6:47.
    [39]柳和城.讀孫毓修先生《害目考》[J].中国索引,2007,1.
    [40]汪家熔.從《童话》看鄭振鐸的兄童讀物编辑思想[J].中国编辑,2007,5:81.
    [41]刘平平.略谈张元济在校勘古籍文獻上的成就[J].图害馆研究舆工作,2007,3:58.
    [42]荊世僳、周其厚.民国雨大书局的古籍出版之爭[J].广西社舍科学,2007,4:95.
    [43]杜少霞.试论《四部叢刊》出版特点版本成就及局限[J].图害馆工作與研究,2007,6:75.
    [44]张雪梅.孫毓修舆涵芬楼[J].文史雜志,2008,6:54.
    [45]柳和城.瞿啟甲與孫毓修交遊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舍科学),2009,1:96.
    [46]丁小明.瞿啟甲致孫毓修信答十一通[J].文獻,2009,4:145.
    [47]柳和城.《四部叢刊》未刊害考略[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
    [1]孫毓修撰.庚子随筆不分卷(文心雕龍校记一卷) [M].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稿本.
    [2]孫毓修撰.景申叢害不分卷[M].光绪二十七年(1901)稿本.
    [3]孫毓修撰.壬寅秋試稿一卷[M].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稿本.
    [4]孫毓修撰.起居记不分卷[M].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1910)、民国二年(1913)稿本.
    [5]孫毓修撰.留庵雜錄不分卷[M].清宣统间至民国十年(1921)前後稿本.
    [6]孫毓修撰.叢害考不分卷[M].民国间稿本.
    [7]孫毓修撰.留庵讀害摘钞不分卷[M].民国间稿本.
    [8]孫毓修撰.留菴骈體文存不分卷[M].民国间稿本.
    [9]孫毓修撰.戊寅文存一卷[M].民国间稿本.
    [10]孫毓修辑.小淥天叢钞一百三十六卷[M].民国四年至民国十年(1915-1921)钞本.
    [11]孫毓修撰.缘天清话不分卷[M].民国元年(1912)稿本.
    [12]孫毓修撰.少风波處筆叢一卷[M].民国元年(1912)稿本.
    [13]孫毓修撰.小綠天藏书志不分卷[M].民国二年(1913)至民国十年(1921)稿本.
    [14]孫毓修撰.先府君年措一卷[M].民国四年(1915)稿本.
    [15]孫毓修撰.藏害叢话不分卷[M].民国四至五年(1915-1916)稿本.
    [16]孫毓修撰.綠天装记一卷[M].民国四至五年(1915-1916)稿本.
    [17]孫毓修撰.缘天琐记不分卷[M].民国四至五年(1915-1916)稿本.
    [18]涵芬楼秘笈[M].民国间商务印害馆铅印本.
    [19]豫毓修撰.丙辰缘不分卷[M].民国五年(1916)稿本.
    [20]孫毓修撰.永榮大典辑本考五卷[M].民国六年(1917)前後稿本.
    [21]孫毓修撰.四部翠要说略一卷[M].民国六年(1917)稿本.
    [22]孫毓修撰.无锡藝文志一卷[M].民国六年(1917)夏稿本.
    [23]孫毓修辑.涵芬楼装钞二十种五十五卷附錄一种一卷[M].民国六年(1917)前後钞本.
    [24]孫毓修撰.戊己叢稿不分卷[M].民国六年(1917)稿本.
    [25]孫毓修撰.無锡人著述考一卷[M].民国六年(1917)五月稿本.
    [26]孫毓修撰.小綠天藏害目不分卷[M].民国七年(1918)前後稿本.
    [27]孫毓修撰.彙刻害目索引一卷[M].民国七年(1918)稿本.
    [28]孫毓修撰.中国雕板源流考[M].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29]孫毓修辑.翻版膀文不分卷[M].民国八年(1919)稿本.
    [30]孫毓修撰.江南閱害记不分卷[M].民国八年(1919)稿本.
    [31]孫毓修撰.先考志伊府君事略[M].民国八年至十一年间(1919-1922)稿本.
    [32]孫毓修撰.留庵害跋一卷[M].民国九年(1920)稿本.
    [33]孫毓修撰.留菴讀害记不分卷[M].民国九年(1920)至民国十一年(1922)稿本.
    [34]孫毓修撰.四部叢刊书缘不分卷[M].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35]孫毓修撰.释道二藏考不分卷[M].民国十一年(1922)稿本.
    [36]孫毓修撰.书目考不分卷[M].民国十一年(1922)稿本.
    [37]东方图害馆概況[M].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38]四部叢刊害錄不分卷[M].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39]榮汝棻著,榮善昌、榮棣辉辑.锡山榮氏縄武楼叢刊·成思室遺稿[M].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40]潘承弼、麒廷龍编.明代版本图缘初编[M].上海:上海開明害店,1941.
    [41]张元济辑.涵芬楼燼餘害錄[M].1951年商务印害馆铅印本.
    [42]葉德辉撰.害林清括附害林餘话[M].北京:中苹书局,1957.
    [43][美]卡特著,吴澤炎譯.中国印刷術的发明和它的西傅[M].北京:商务印害馆,1957.
    [44]钱基博著.版本通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45]清永瑢等撰.四庫全书總目[M].北京:中华害局,1965.
    [46]昌彼得撰.版本目缘学输叢[M].台湾: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
    [47]葵风堂友朋害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8]茅盾著.我走遇的道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9]张元济、傅增湘.张元济傅增湘论害尺牘[M].北京:商務印害馆,1983.
    [50]张元济、傅增湘.张元济傅增湘论害尺牘[M].北京:商務印书馆,1983.
    [51]蔡元培.1897-1987商務印害馆九十年:我和商務印害馆[M].北京:商務印害馆,1987.
    [52]施廷镛著,张秀民校.中国古籍版本概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53]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害出版社,1988.
    [54]李致忠著.古害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
    [55]张树年、柳和城编.张元济年谱[M].北京:商務印害馆,1991.
    [56]王绍曾.近代出版家张元济[M].北京:商務印害馆,1995.
    [57]袁泳秋、曾季光主编.中国历代图书著缘文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8]焦榭安著.中国藏害史括[M].北京:商務印害馆,1997.
    [59]袁詠秋、曾季光主编.中国历代国家藏害机构及名家藏讀叙傅選[M].北京:北京大擎出版社,1997.
    [60]汪家熔撰.商務印害馆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 害籍出版社,1998.
    [61]瞿冕良编.中国版刻辞典[M].济南:齐鲁害社,1999.
    [62]黄裳著.来燕榭害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3]杨杨.商务印害馆:民间出版業的興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4]葉榭馨、余敏辉著.明清江南私人刻害史略[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65]任繼愈主编.中国藏害楼[M].瀋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66]范凰害撰.中国私家藏害史[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67]黄裳著.来燕谢讀害记[M].瀋阳:辽寧教育出版社,2001.
    [68]毛春翔著.古害版本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9]潘景鄭著.著砚楼讀害记[M].溶陽:速宁教育出版社,2002.
    [70]张学繼.出版巨擘:张元济傅[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1]张元济撰,张人凰编.张元济古籍害目序跋彙编[M].北京:商务印害馆,2003.
    [72]趟前.明本(中国版本文化叢害)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73]黄裳著.黄裳序跋[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
    [74]胡道静著.中国古代典籍十講[M].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4.
    [75]隙燮君、盛巽昌主编.二十世纪图害馆舆文化名人[M].上海:上海社舍科学院出版社,2004.
    [76]冀淑英.冀淑英文集(芸香阁叢书)[M].北京:北京图害馆出版社,2004.
    [77]王绍曾著.目錄版本校勘学输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8]施廷镛编著,李雄飞校订.古籍珍稀版本知见缘[M].北京:北京图害馆出版社,2005.
    [79]明毛晉撰,清王士稹撰.汲古阁书跋、重辑渔洋害跋(中国历代书目题跋叢害)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0]海鹽縣政协文史资料委具舍、张元济图害馆.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输文集[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81]中国国家图害馆、上海图书馆、中国嘉德国隙拍賣有限公司.祁陽陳澄中蕾藏善本古籍目錄·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2]商务印害馆110年大事记:1897-2007[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3]李致忠著.古书版本鍳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84]张元济.张元济全集[M].北京:商務印书馆,2007.
    [85]孫毓修等撰.中国雕板源流考中国书史(插图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6]孫毓修辑.小淥天孫氏鍳藏善本书目不分卷(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匯刊·近代卷)[M].北京:商務印书馆,2009.
    [87]冀淑英著.冀淑英古籍善本十五講[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46]盧佳妮.《四部叢刊》初编散考[D].上海:復旦大学,2009:
    [1]张姚俊.舒震東與中国第一臺中文打字机.:上海档案信息網·科技教育,2008-3-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