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道德场研究——班级道德教育透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班级生活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班级道德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从教师如何对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施加道德影响的角度来思考的。本文以“场”理论为基础,把班级道德氛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突出了班级道德教育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本文通过对班级道德场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并运用文献法和调查研究的方法,从两大方面对班级道德场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班级道德场的涵义及其德育功能。这一部分首先揭示了班级道德场的内涵,提出班级道德场是指班级生活情境中各种道德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传递道德信息、辐射道德能量的过程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得以发生的空间;然后具体论述班级道德场的构成,主要指出班级道德场由外到内由班级道德情境场和班级道德心理场两子系统构成;最后论述班级道德场的道德信息功能、道德规范功能、道德导向功能和道德调节功能及其功能发挥的机制。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如何优化班级道德场及如何建构良好的班级道德场。这一部分首先从班级道德场的各个道德因子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的角度,提出良好的班级道德场的形成要经过“松散的班级道德场”、“紧密的班级道德场”和“融合一致的班级道德场”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从六个方面建构良好的班级道德场,最后本文认为优化班级道德场必须抓住两个核心的问题——学科教学和师德建设,本文在此两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研讨,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文新意之处在于力图揭示班级道德场的运行机制,并提出构建良好的班级道德场的策略,这对指导班级道德教育实践,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具有一定意义。
Class lif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of teenage students. Since a long time ago, the researches concerning class moral education are mainly about how teacher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mpose moral impacts on students. The study on "Class Moral Field"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ield", deals with the class moral atmosphere as a whole and highlights the integral and ever-change characters of class moral educ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Class Moral Field" in two parts by means of analyzing "Class Moral Field" system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with documentary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s. The first part expatiates on what "Class Moral Field" and its moral function is. It first reveals what the essence of "Class Moral Field" is, claiming that "Class Moral Field" is the course in which various moral elements in classes interact, interrelate, interplay, transmit moral information and radiate moral energy and the space where these interactions, interrelations, interplays happen; then it discusses what "Class Moral Field"
    
    is made up of, pointing out that "class moral field" is made up of "the class moral circumstance field" and "the class moral mentality field" from outside to inside; at last it discusses the moral information, moral criterion, moral orientation and moral regulation functions of the "Class Moral Field", and how these functions play.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optimize "Class Moral Field" and how to construct "better Class Moral Field". This part first discusses the three stages of "Class Moral Field" ----- "the loose Class Moral Field", "the close Class Moral Field" and "the integral Class Moral Field", on the base of which,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better Class Moral Field" in six aspect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re are two central issues to optimize "Class Moral Field" ---- subject teaching and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on which the author does some further study and brings up some advice.
    The valuable aspect of this paper is that it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how "Class Moral Field" works,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on how to construct "better Class Moral Field" actively, which may be helpful to guiding class moral education and to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引文
中文参考资料:
    1.任恢忠著:《物质·意识·场》,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曾钊新等著:《心灵的碰撞——伦理社会学的虚与实》,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3.易法建著:《道德场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4.古人伏主编:《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2月版。
    5.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6.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7.白先同主编:《德育新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8.袁桂林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
    9.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
    10.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1.勒玉乐著:《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版。
    12.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3.唐迅著:《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4.龚浩然、黄秀兰著:《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5.赵玉如著:《集体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16.李学农著:《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17.连秀云主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8.李伯黍、燕国材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
    19.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0.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1.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资料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年4月版。
    22.(德)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23.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译:《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4.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沈杰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5.托马斯·里克纳著,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海南出版社2001年2月版。
    26.玛多娜·墨菲著,周玲译:《美国蓝带学校品性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7.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编:《杜威教育论著选》。
    28.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王义高等译,申强校:《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29.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30.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31.片冈德雄著,贺晓星译:《班级社会学》,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2.郑湘晋:《对“学校文化场”的建设与作用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
    33.曾钊新:《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场》,《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3年第1期。
    34.张小军:《社会场》,《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3期。
    35.丁元、赵光敏:《社会道德场初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36.陈耀春:《论军队道德场的德育功能》,《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37.刘亚英:《学校德育环境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6期。
    38.林斯坦:《论现代德育的策略——隐蔽德育意图》,《教育评论》,2001年第5期。
    39.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40.周泽高:《课堂教学与隐性德育》,《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1期。
    41.仲艳华、徐平利:《营造班级环境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
    42.杨超有:《论课堂教学的场效应》,《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2期。
    43.王一青:《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人格发展》,《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10期。
    44.周建平:《教学伦理学研究: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教育评论》,2001年第3期。
    45.鲁艳:《关于“缺德”课程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4期。
    46.明广萍:《整体构建班级德育互动系统》,《中国德育》,2001年第5期。
    47.李永生、《班级性质动态观》,《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第4期。
    48.李长伟、李燕:《班级社会属性研究的多维视角》,《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9.张延辉:《浅谈班级人格化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50.檀传宝:《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1.马超:《论情感体验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培养策略》,《中学教育》,2002年第9期。
    
    英文参考资料:
    52.WARK,G.R.& KREBS, D.L.(2000)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dilemmas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9,pp.5-12。
    53.COLES, R.(1997) The moral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 (London, Bloomsbury)
    54.KOHLBERG, L.(1981)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VOL.1.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55.MACGREIL, M.(1996) Prejudice in Ireland Revisited (Survey & Research Unit)
    56.Kenneth A. Strike Jonas F. SOLTIS The Ethics of Teachin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