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溪美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退溪李混,朱子哲学家,理学家,朝鲜李朝儒学代表。退溪思想与中国儒学一脉相承,直宗于朱熹并有所发展。退溪学的核心在于性理学,但它不仅是纯粹的哲学或道德伦理学,其中也包含着审美的见解,包含着艺术哲学或审美哲学。其美学思想构建于其性理学之上,并应用于具体的人生实践。
     退溪性理学的核心以及对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四端七情说,其中的理和气、性和情以及其他相关范畴包含着退溪对美的本体和现象的理解和阐释。退溪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的本原、根柢、主宰、规律和法则以及伦理道德的准则。理的这些多层次涵义,直接制约与决定着他的美学思想,它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本原,是审美现象的规律与法则,是人格美的准则,故而退溪美学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四端七情说奠定了退溪关于乐的目的与践履方法的基础。在退溪性理学思想中,乐是极为重要的范畴,同时又是其中美学因素最为明显和突出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是美的代名。它是通向仁(善)的桥梁,同时又是审美的人生境界,本身也是一种目的。退溪美学注重通过身心性情的体验以通天理,以感性的身心体验,体味涵咏而达于乐的境界和天理的善的目的。
     退溪的美学思想,具体包含和体现于他的自然美论、文艺美论、人格美论以及与士人人格有莫大关联的进退思想之中。
     关于自然,退溪认为,求理体仁方能与天地万物一体;个体德行须与理合,方能天人合一。人在确立了从自己为原本、为主宰的价值定位的同时,仍须见得物我一理。物我之间在一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人没有主宰万物的权力,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江山风月为天地间的公物,应以欣赏的态度对待之而不应据为己有,作为对象的自然与作为主体的人是共通的,自然具有人的灵性。退溪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两方面论述了他的自然美观。其审美客体大致为以下三种:“鸢”和“鱼”、它们表现出来的状态“飞”和“跃”以及承载的理或曰流行于其中的理。一切自然物,都有可能成为诸如“鸢”和“鱼”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成为审美客体。退溪的自然之乐,在于与宇宙本体合一,与天地变化合一。从自然中、从山水游历中得到乐的赏适贯穿于退溪的一生之中,是他一生中除为政、讲学、撰著之外的重要活动。寄情于山水,更与其处世态度有关。脱身于浊秽的世俗,如鸿雁一般超脱于万物之表才是圣贤的作为。隐居于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方是真正的乐趣。退溪要求以人的心性符合于自然的本性,以摆脱世俗的羁绊、涤荡心灵、与宇宙万物相契合、达到物我两冥的境界为乐。退溪强调日用践履工夫,游历山水即为践履方法之一,其目的是从中禀气之清与粹,得仁、智的圣贤气象,得山水之乐,乃是得仁、智之乐,得无处不在的天理流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即与万物同在,与天理同流。
     退溪的文艺观与其世界本体与现象的观点是统一的。文艺为道之在物,其本质是道的自然发见流行之实。理为文艺的本质核心,为体;文艺为现象,为用。道之在文艺,如道之在日用,文艺不过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道的自然发见流行之实,文艺的形式是由理所决定的。工文艺的过程,即是近道的过程。对于文艺的地位与作用,首先,与理学家们的思想相一致,认为诗为末技。其次,强调通过学文之途以正心。他反复强调的重心是人心。在工文艺的过程中须求收放心,文艺既然是道的载体,是近道的一种途径,其本身并不重要,但诗不可忽,因为它可以正心,故而退溪文艺观的矛盾实际上消融在工文艺过程中强调人的态度这一点上。退溪诗歌思想,走的是传统儒家温柔敦厚的路子,其诗歌既有发挥诗歌社会教化功能的内容,也有用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并使其感发融通而达到教化的目的;语言平淡朴素,平实易懂,在看似朴质枯淡的描述中蕴含着高洁的胸襟和诚挚的情怀;在说理劝学处娓娓道来,不急不促而不愠不怒。与之相呼应,其诗文表现出人品与文品、穷理与作文的统一,表现为清严简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自然而然、平易亲切的表述中表现出隽永的风味,虽淡不槁,虽平实腴,虽浅实深。在理论上强调气禀清浊,气清情善而气浊情恶,运用于生活和文艺,心浊则景浊,心清则景清诗亦清;心清则身闲,身闲则诗淡。而“庄”、“严”等范畴,除了指风格外,更主要地表现在其诗歌所包含的对义理的追求等思想里。
     儒家的为己之学在于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在人格修养方面,退溪以理为本,其心贯事物在于以纲常彝伦为准则,在日用工夫中寻求所当然之理和所以然之则。心是人的枢纽总脑处,为天下之大本,由理气合一而成。道心生于理,为普;人心生于形气,易受外界物欲的影响,易趋于恶和私。心的这种二重性,突显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人格修养之要在于遏人欲、存天理。人欲与天理既对立又统一,其对立之处在于二者的不相容,为两极;统一之处在于二者共存于饮食男女之事当中,而且人的情欲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欲其实并不是非要全部扼杀的,正当的欲望须得到正常的满足。对于超出正常需求之欲,当全力退之。遏人欲、存天理须以敬为本,以持敬之心抑制人欲,使人心在日用之际活跃于穷理致知、反躬践实等活动之中,在体用、动静、理气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住性情的尺度而得圣贤境界。敬为治心之法和圣学根本,为圣学的方法和原理,并体现在日常践履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完善、天理的恢复,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的,讲究“反躬以践实”。他的人格修养思想,可以说是以敬为本的践实的人生论。
     退溪并不只在道德价值的范畴之内追求人生的意义。其人格境界,大致可用“洒落气象”概括之。在审美心境方面,注重心的修养,无欲自得、清明高远。这大致可以看作他的审美心境论。背景或曰自然景物表现为光风霁月,并与主体无欲自得、清明高远的心境相融通。在这二者的对象性的审美关系中,达到景与意会,天人合一,兴趣超妙,洁净精微,从容洒落的气象。审美心境与审美对象二者相契合,审美活动才能得以成立。寻圣贤气象的过程,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在审美意识中,天理与自然已然相通,二者并不矛盾。通过个人修养,个人的心灵活动体悟天道的无限性和整体性,扩展生命的内涵,从宇宙的角度把握人的存在。退溪出处的原则是退身徇义,与其人格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进退之间的解决,是其美学思想在他个人人生实践上的表现,美学思想贯穿于其实践的人生。
     退溪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集忧与乐、进与退的矛盾于一身。其忧,是作为士人关心国是、关心“内圣”之学向外延伸的政治与社会效用的心理表现:其乐,在美学意义上是美的代名,是通向善的桥梁。而他进退受辞的人生实践,是在忧与乐二者的纠缠中完成的。“内圣”与“外王”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没有对他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忧乐的美学思想在其中不能不说起到了很大的调节作用。以美学思想引导人生实践,忧乐进退的二难矛盾得到缓和甚至最终得到解决,达成儒者心目中的完满人生。
Toegye (Yi Hwang) was a famous representative of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in Korea. His thought was originated from Zhu Xi but developed something new. Its core is of neither pure philosophy nor pure ethnics, but includes his views of aesthetics which are established on his learn of Xing-Li and applied to life experiences.
     The core aforesaid, as Toegye's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is his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ur origins of cardinal virtue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knowledge) and seven feelings of human emotion (pleasure, anger, sorrow, fear, love, hate, desi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four-seven" theory), in which, Li and Qi, Xing and Qing (similarly means natural instinct and sentiment) and other related categories reflect Toegye's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on the beauty's noumenon and phenomenon. In his opinions, Li is the origin and rule of the world and morality. Such meanings directly decide his aesthetic thought, Li is the origin of all the beautiful, rule of aesthetic phenomenon, standard of personality, therefore, Toegye's aesthetics is full of characters of morality. The "four-seven" theory founded a base for his view on the purpose and exerting methods of Le (similarly means cheerfulness). The Le, in a sense, is a substituting name of the beautiful. It is a bridge towards the goodness, also an aesthetical realm of life. Toegye's aesthetics emphasizes on personal experience for realizing the Li, reaching the realm of the Le and leading to the goodness.
     Toegye's aesthetic thought is concretely embodied from his views on the nature, literature, personality, choice to resign or accept official ranking and titular honors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cholar's personality.
     As for the nature, in his opinions, the way to be in organic whole with the world is to pursue for the Li, to cultivate personal morality in compliance with the Li. Though being oriented into dominant, the human beings have no rights to rule the nature, but shall b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e. It's equal between the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shares spirituality with the human beings. His aesthetic objects consist of three parts: every thing in the world like glede and fish, state presented by it and the Li carried in it. Toegye believed that humans' Le, in the sense of nature, is from the integrity between the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so he emphasized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nature's inbeing and humans' soul. Since the Li is carried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nd plays a role of noumenon, such consistency lies on humans' experiencing the Li borne in the nature.
     His view of the world in noumenon and phenomenon directly influences his though of literature, that's to say, literature carries the Li and comprises it as essence. The Li is its core and noumenon, and literature is its application and phenomenon, consequently, the process of being engaged in literature is for experiencing the Li. On one hand, he regarded literature as minor technique, on the other hand, he believed that a person might improve his morality through literature, that's to say, literature itself is not so important, but shall not be ignored. His poetics adopts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ought, emphasizes to take poetries' role of social moralizing into full play,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moral quality and literary quality.
     Confucians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personality improving to realize ideal personality and reach an ideal life realm. Based on the Li, Toegye took the constant virtues advocated by Confucians as guide, in daily exertion to seek for the Li. It's easy for the people's will to be impacted and lured by materials and tend to evil and selfish, therefore, to pursue for the Li and perish evil desire is very important in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his theory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the Jing (similarly means self-restrain in a quiet manner) is fundamental for moral cultivation, important for sage learn and embodied in every respect of daily exertion, shall always be kept in mind and carried out in daily life. Accordingly, Toegye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daily exertion, lain particular stress on applying true cognition to daily exer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the Confucianism. Generally, his thought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s rooted on the Jing and daily exertion.
     In Toeyge's opinions, the value of life lies not only in morality. In daily life, he pursued for an aesthetic life realm like free, easy, generous and unselfish. The mind of aesthetic subject links to aesthetic object, the mind and scene converge together for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nature and man. Only in this way, can aesthetic activity occur. As for moral realm,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for sage's bearing is in fact an aesthetic activity. I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ere is no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i and the world, it's required to master the being of humans from the view of cosmos. As for official ranking and titular honors, Toegye persisted in resigning for complying with righteousnes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thought of personality. His aesthetic thought is reflected in his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 choice to resign or accept official ranking and titular honors, and embodied all along in his exertion of life.
     Toegye himself fell in a problem of contradiction such as suffering and cheerfulness, resigning or accepting. His suffering is a mental expression for concerning national affairs and effect of sage learn, his cheerfulness, modernly equal to the beautiful, is a bridge towards the goodness, and his choice to resign or accept official ranking and titular honors was completed along with his suffering and cheerfulness. With reference to aesthetic thought, the contradiction was relieved even finally solved to realize a perfect life and enter a perfect life realm in the eyes of Confucians.
引文
[1]张立文:《传统与现代之间》,《当代韩国》2001年冬季号
    [1]《答郑了·中·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二,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1971年版(下引间此),第46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四,《增补退溪全书》四,第77页
    [1]《答奇明彦·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59页
    [2]《孟子·公孙丑上》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3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1页
    [3]《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3页
    [1]《<朱子书节要>序》,《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8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4页
    [3]朱仁夫等:《儒学国际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6页
    [5]《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1页
    [6]《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0页
    [7][韩]李家源:《退溪学研究之诸课题》,《退溪学报》第14辑,第65页
    [1][韩]李家源:《<退溪全书>解题》,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一,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17页
    [2]张立文主编:《退溪书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序第1页
    [1]《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8页
    [2]周月琴:《退溪哲学思想研究》,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1页
    [1]《过清平山有感(并序)》,《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3页
    [2]《书<渔父歌>后》,《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3页
    [1]《书周景游<题金季珍诗贴>后》,《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2页
    [2]《周景游<清凉山录>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4页
    [3]《<陶山十二曲>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83页
    [1]《论语·颜渊》
    [2]《论语·学而》
    [3]朱熹:《论语集注·学而》
    [4]张立文、李甦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
    [1]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答郑子中》,《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8页
    [3]《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1页
    [4]《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1页
    [1]《答李达李天机》,《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54页
    [2]《答柳希范》,《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50页
    [3]《重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82页
    [4]《天命图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4页
    [5]《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82页
    [6]《静斋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58页
    [1]《答黄仲举》.《增朴退溪全书》一,第485页
    [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3]《答奇明彦·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65页
    [4]《答李公浩·问目》,《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99页
    [1]《心无体用辨》,《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29页
    [2]《答李达李天机》,《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54页
    [3]《天命图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1页
    [4]《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1页
    [5]《天命图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1页
    [6]《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83页
    [1]《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7页
    [2]《与洪应吉》,《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49页
    [3]《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01-502页
    [4]《天命图说·注》,《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2页
    [1]《天命图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4页
    [2]《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6-417页
    [3]《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19页
    [4]黎靖德编;《朱了语类》卷五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85页
    [5]朱熹:《孟子集注·公孙丑上》
    [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1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41-42页
    [3]《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2页
    [4]《符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6页
    [5]《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2页
    [1]《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1页
    [2][韩]安炳周等编著:《退溪李滉的哲学思想》,国际退溪学会2000年版,第160页
    [3]《心统性情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05页
    [1]《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6页
    [2]《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9页
    [3]《答李宏仲问目》,《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26页
    [4]《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7-418页
    [5]蔡茂松:《朱子性情论及韩儒李退溪四端七情说研析》,《退溪学报》第8辑,第145页
    [1]《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85-486页
    [1]《符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04-405页
    [2]《论语·学而》
    [3]《论语·泰伯》
    [4]《论语·子罕》
    [5]《答金惇叙》,《增补退溪全书》二,第63-64页
    [6]《符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7页
    [7]《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1—412页
    [1]《静斋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58页
    [2]《符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86页
    [3]《答金恼叙》,《增补退溪全书》二,第71页
    [4]《得其正正其心分体用之说:心不在焉在躯壳在视听之辨》,《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37页
    [5]《静斋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58页
    [1]《心尤体用辩》,《增补遇溪全书》二,第330页
    [2]《静斋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58页
    [3]《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34页
    [4]《答郑了中》,《增补退溪全书》二,第5页
    [1]《<延平符问>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8页
    [2]《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14页
    [3]《易东书院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1页
    [4]《答南时甫·别幅》,《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1页
    [1]蒙培元:《理学范畴体系》,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3页
    [2]程顾、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页
    [3]朱熹:《论语集注·述而》
    [4]朱熹:《论语集注·雍也》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9-30页
    [2]《戊辰六条疏》,《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86页
    [1]《与金而精》,《增补退溪全书》二,第75页
    [2]《答权章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52页
    [3]《陶山杂咏(并记)》,《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03页
    [4]《论语·雍也》
    [5]朱熹:《论语集注·雍也》
    [6]《答权章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51页
    [1]《论语·先进》
    [2]朱熹:《论语集注·先进》
    [3]《答郑静而》,《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46页
    [4]《陶山杂咏(井记)》,《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02页
    [1]《答南时甫·别幅》,《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1页
    [2]《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60页
    [3]蒙培元:《理学范畴体系》,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9页
    [4]《书<渔父歌>后》,《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3页
    [5]《退陶先生奇行通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45页
    [1]冯友兰:《贞元六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1页
    [2]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3]高令印:《李退溪与东方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4]《<三朝御书帖>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5页
    [5]《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4页
    [1]《答郑子中》,《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7-28页
    [2]《答郑子中》,《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8页
    [3]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1][韩]闵周植:《作为美学实践课题的人格形成——退溪李滉的美学思想》,《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
    [2][韩]河妊和:《朱子学在韩国与退溪美学的成立根据》,《文艺美学研究》第2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1][韩]李东欢:《李退溪的自然美观(要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退溪学会编:《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0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6页
    [3]《洪应吉上舍游金刚山录序》,《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8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60页
    [1]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页
    [2]《丹阳山水可游者续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53页
    [3]《游小白山录》,《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3页
    [4]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5]《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90页
    [6]《与李刚而》,《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34页
    [1]《答李大成》,《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90页
    [2]《白云庵记》,《退溪先生全书遗集外篇》卷七,《陶山全书》四,第315页
    [3]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8-19页
    [5]《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58页
    [6]《易东书院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0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7页
    [2]《答李仲久》,《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15页
    [3]《答金慎仲、惇叙》,《增补退溪全书》二,第60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9页
    [5]《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10页
    [6]《答李仲久》,《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14页
    [1]《答金文卿》,《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58页
    [2]《符南时甫》,《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2-363页
    [3]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4]《与赵四敬》,《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54页
    [1]周敦颐:《太极图说》
    [2]黎靖德编:《朱了语类》卷九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65页
    [3]黎靖德编:《朱了语类》卷九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67页
    [1]《李子粹语》卷一,《增补退溪全书》五,第185页
    [2]《答李达李天机》,《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54页
    [3]《天命图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1页
    [4]《天命幽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0-141页
    [1]《天命图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2页
    [2][韩]尹丝淳;《退溪自然观所具的生态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备之卷
    [3]周敦颐:《周子通书·顺化》
    [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80页
    [5]《西铭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01页
    [1]《答奇明彦论改心统性情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笫463页
    [2]《孟子·尽心下》
    [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65页
    [4]《<西铭>考证讲义》,《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18页
    [1]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2]Yun San-sun:A Study of T'oegye's Value Theories(Resume),《退溪学报》第11辑,第99页
    [3]《天命图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0-141页
    [4]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眷二上,《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页
    [5]黎靖德编:《朱了语类》卷四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51页
    [6]朱熹:《论语集注·先进》
    [1]李煌明:《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2]《进圣学十图劄(并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98页
    [3]《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83页
    [4]孔颖达:《毛诗正义·大雅·旱麓》.《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16页
    [1]《洪应吉上舍游金刚山录序》,《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8页
    [2]《洪应吉上舍游金刚山录序》,《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8页
    [3]《周景游<清凉山录>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4页
    [4]《退溪先生文集内集》卷三,《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04页
    [1]周敦颐:《周子通书·志学》
    [2]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三,《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页
    [3]《答黄仲举问日》,《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08页
    [4]《答赵士敬》,《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58页
    [1]《答郑子中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二,第16页
    [2]《答郑子中别纸》,《增朴退溪全书》二,第16页
    [3]《孟子·公孙丑上》
    [4]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页
    [5]《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3页
    [1]《与曹楗仲》,《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83页
    [2][韩]李东欢:《李退溪的自然美观(要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退溪学会编:《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0页
    [1]《陶山杂咏(并记)》,《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03页
    [2]《论语·雍也》
    [3]《答权章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51页
    [4]《洪应吉上舍游金刚山录序》,《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8页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4页
    [2]《游小白山录》,《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3页
    [3]王甦:《退溪学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81年版,第73页
    [1]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16页
    [2]《与曹楗仲》,《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83页
    [3]《丹阳山水可游者续记》,《增补遇溪全书》二,第355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5页
    [5]《答南时甫·别幅》,《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1页
    [6]《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67页
    [1]《退陶先生育行通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59页
    [2]《答洪应吉》,《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48页
    [3]《过清平山有感(并序)》,《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3页
    [4]《过清平山有感(并序)》,《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4页
    [1]《庄子·达生》
    [2]《庄子·天下》
    [3]《书<渔父歌>后》,《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3页
    [1]陈炎:《文明与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2]《丹阳山水可游者续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55页
    [1]《论语·阳货》
    [1]《荀了·儒效》
    [2]韩愈:《题哀辞后》,《昌黎先生集》卷二○
    [3]韩愈:《原道》,《昌黎先生集》卷一一
    [4]韩愈:《与孟尚书书》,《昌黎先生集》卷一八
    [5]柳宗元:《符书中立论师道书》,《柳河东集》卷三四
    [6]柳宗元:《报崔黯秀才书》,《柳河东集》卷三四
    [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05页
    [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19页
    [1]《答郑子中·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6页
    [2]《论语·八佾》
    [3]《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8页
    [4]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5]《堪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8页
    [6]《策》,《退溪先生全书遗集外篇》卷七,《陶山全书》四,第315页
    [1]《答金惇叙》,《增补退溪全书》二,第71页
    [2]王仁钧:《退溪之修养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退溪学会编:《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1页
    [3]《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3页
    [4]朱熹:《论语集注·述而》
    [5]朱熹:《论语集注·学而》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4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6页
    [3]《答赵士敬》,《增朴退溪全书》一,第552页
    [4]《<三朝御书帖>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5页
    [5]《策》,《退溪先生全书遗集外篇》卷七,《陶山全书》四,第315页
    [6]《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14页
    [7]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页
    [1]《论语·阳货》
    [2]《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32页
    [3]《答李刚而问日》,《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25页
    [4]《与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三,第70页
    [5]《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3页
    [6]《答南时甫·别幅》,《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1页
    [7]《策》,《退溪先生全书遗集外篇》卷七,《陶山全书》四,第315页
    [8]《与郑子精》,《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06页
    [1]赵玉、陈炎:《退溪思想中的内在矛盾》,《孔子研究》2004年第6期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2页
    [3]《作李刚而》,《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11页
    [1]李秀雄:《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
    [2]李秀雄:《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页
    [3]《<陶山十二曲>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83页
    [1]高令印:《李退溪与东方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2]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八,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简介第1页
    [3]黎启全:《英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4]《序子·渔父》
    [1]王国维:《人间词话·自编人间词话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2]钟嵘:《诗品序》,[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页
    [3]陆机:《文赋》
    [4]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2页
    [5]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8页
    [1]李秀雄:《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
    [2]《论语·先进》
    [3]《易经·乾卦》
    [4]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1]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3页
    [1]《与曹楗仲》,《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82页
    [2]《与赵土敬》,《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68页
    [3]《礼记·经解》
    [1]孔颖达:《礼记正义·经解》,《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9-1610页
    [2]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一
    [3]《答金文卿》,《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58页
    [4]《论语·为政》
    [5]朱熹:《论语集注·为政》
    [1]王充:《论衡·超奇》
    [2]朱熹:《孟子集注·公孙丑上》
    [3]《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98-99
    [4]《与权章仲》,《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10页
    [1]《策》,《退溪先生全书遗集外篇》卷七,《陶山全书》四,第314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5页
    [3]《策》,《退溪先生全书遗集外篇》卷七,《陶山全书》四,第314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3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0页
    [2]胡应麟:《诗蔹》外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85页
    [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33页
    [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24页
    [5]《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3页
    [6]《庄子·刻意》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3页
    [2][韩]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3][韩]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76-77页
    [4][韩]棒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76页
    [5]《与金舜举》,《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06-207页
    [1]《<陶山十二曲>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83页
    [2]《答郑子明、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07页
    [3]周敦颐:《周子通书·乐上》
    [4]《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85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3页
    [2]《与郑子精》,《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06页
    [3]《符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三,第70-71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3页
    [2]《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32页
    [3]《与郑子精》,《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06页
    [1]《答金彦遇》,《增补退溪全书》三,第91页
    [2]郭熙:《林泉高致·画意》
    [3]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4]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箱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1]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2]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3]王甦:《退溪学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81年版,第63页
    [1][韩]宋载邵:《退溪诗所表现的“自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退溪学会编:《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0-441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3页
    [3]《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3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42页
    [5]《答金而精》,《增补退溪全书》二,第98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59页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3]《退溪先生言行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01页
    [4]《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35页
    [5]《陶山杂咏(并记)》,《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02页
    [1]《答南时甫》,《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3页
    [2]《与奇明彦·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26页
    [3]《与奇明彦·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26页
    [1]《答金成甫》,《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47页
    [2]《答金成甫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46页
    [3]《静斋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58页
    [1]《静斋记》,《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58页
    [2]《庄子·齐物论》
    [3]《序子·山木》
    [4]《庄子·达生》
    [5]《庄子·天下》
    [1]《答南时甫》.《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8页
    [2]《戊辰六条疏》,《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88页
    [1]《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58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7页
    [3]《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10页
    [4]《游小白山录》,《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3页
    [5]《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8页
    [1][韩]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1]《与李刚而》,《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26页
    [1]《<传习录>论辩》,《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34页
    [2]《答(?)姪问日》,《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07页
    [1]《答李平叔》,《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59页
    [2]《答李平叔》,《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57页
    [3]《答赵起伯问日》,《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76页
    [4]《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14页
    [5]贾顺先:《儒学与世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页
    [1]《答权章仲<心经>问疑》,《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56
    [2]何怀宏:《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上海兰联书店1994年版,第83页
    [3]赵土林:《心学与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4]《论语·子罕》
    [5]《答奇明彦·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25页
    [1]《答奇明彦·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26页
    [2]《与韩永叔》,《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79页
    [3]《敬斋箴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10页
    [4]《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86页
    [5]《戊辰六条疏》,《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86页
    [1]《答金惇叙》,《增补退溪全书》二,第63-64页
    [2][日]高桥进:《李退溪和主敬哲学》,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7-208页
    [3]周月琴:《退溪哲学心想研究》,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第88-89页
    [4]《<延平符问>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8页
    [1]《戊辰六条疏》,《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89页
    [2]《退陶先生苦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二,第42页
    [3]《答南时甫》,《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8页
    [4]《<白沙诗教>、<传习录>抄传因书其后》,《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35页
    [5]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2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59页
    [3]《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2页
    [4]《答南时甫》,《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8页
    [1]《李子粹语》卷四,《增补退溪全书》五,第440-441页
    [2]《<白沙诗教>辩》,《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32页
    [3]《答南时甫·别幅》,《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2页
    [4]《天命图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4页
    [5]王甦:《退溪学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81年版,第58页
    [6]《答李刚而·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39页
    [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20页
    [2]皎然:《诗式·文章宗旨》,[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30页
    [3]皎然·《诗式·取境》,[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30页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页
    [1]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6页
    [2]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8页
    [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页
    [4]《答李叔献》,《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70页
    [5]《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04-405页
    [1]《敬斋斋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10页
    [1]《夙兴夜寐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10-211页
    [2]《答南时甫》,《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65页
    [3]《退陶先生言苦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1页
    [4]《进圣学十图劄(并图)》,《增补遇溪全书》一,第204页
    [5]《进圣学十图劄(并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11页
    [1]《大学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03页
    [2]《天命图说》,《增补退溪全书》三,第144页
    [3]《心学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08页
    [4]《太极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99页
    [5]《戊辰六条疏》,《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86页
    [6]《进圣学十图劄(并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197页
    [7]朱熹:《大学章句·序》
    [8]《答赵起伯》,《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70页
    [1]《李子粹语》卷二,《增补退溪全书》五,第252页
    [2]《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23页
    [3]《伊山书院记》,《增补退溪全书》三,P362
    [1]《拟与丰基郡守论书院事》,《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42页
    [2]《拟与丰基郡守论书院事》,《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42-343页
    [3]《伊山院规》,《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6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1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6页
    [3]《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3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8页
    [5]《四书总论条目》,《陶山全书》四,第326页
    [6]《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6页
    [7]《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8页
    [8]《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4页
    [1]《答赵士敬》,《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63页
    [2]张立文:《李退溪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70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5-16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7页
    [3]《答李仲久》,《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99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8-19页
    [2]《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67页
    [3]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濂溪诗序》
    [4]《<延平答问>跋》,《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78页
    [1]《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7页
    [2]《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35页
    [3]《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9-31页
    [4]普济:《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
    [5]《老了》第十章
    [6]《老了》第十九章
    [7]《庄子·天地》
    [1]《与洪应吉》,《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48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三,《增补退溪全书》四,第59页
    [3]《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二,《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0页
    [4][韩]闵周植:《作为美学实践课题的人格形成——退溪李滉的美学思想》,《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
    [1]《论语·先进》
    [2]程顺、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7页
    [3]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6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增补退溪全书》四,第33页
    [5]《与赵士敬》,《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54页
    [6]《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五,《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03页
    [1]蒙培元:《李退溪的情感哲学》,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
    [2]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3][韩]安炳周等编著:《退溪李混的哲学思想》,国际退溪学会2000年版,第170页
    [4]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1页
    [1][韩]安炳周等编著:《退溪李滉的哲学思想》,国际退溪学会2000年版,第170页
    [1]《心无体用辨》,《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29页
    [2]《答李叔献》,《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70页
    [1]杜道明:《中国古代市荧文化考论》,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2]郭学信:《宋代士大夫文化品格与心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3]谢宝森:《李退溪与朝鲜朱子学》,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4]谢宝森:《李退溪与朝鲜朱子学》,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1]《答金伯纯》,《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50页
    [2]《答金应顺》,《增补退溪全书》二,第176页
    [3]《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04页
    [1]《策问》,《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1-342页
    [2]《策问》,《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1页
    [3]《拟与丰基郡守论书院事》,《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42页
    [4]《答卢伊斋》,《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88页
    [5]《答朴参判》,《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79页
    [6]《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60页
    [7]《答奇明彦》,《增朴退溪全书》一,第460页
    [1]《答李宏仲》,《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15-216页
    [2]《答朴了进》,《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95页
    [3]《策问》,《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1页
    [4]《策问》,《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2页
    [5]谢宝森:《李退溪与朝鲜朱子学》,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1]《诗经·大雅·烝民》
    [2]《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90页
    [3]《孟子·梁惠王下》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2页
    [1]《答郑子中·别纸》,《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0页
    [2]《答李公干》,《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92页
    [3]《答吴仁远》,《增补退溪全书》一,第399页
    [4]《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67页
    [5]《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68页
    [6]《策》,《退溪先生全书遗集外篇》卷七,《陶山全书》四,第314页
    [1]周月琴:《退溪哲学思想研究》,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2]《与韩永叔》,《增补退溪全书》二,第279页
    [3]《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48页
    [4]《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02页
    [1]《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03-404页
    [2]《论语·子张》
    [3]《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46页
    [1]《答朴参判》,《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78-279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2页
    [3]《年谱》卷三,《增补退溪全书》三,第603页
    [4]《年谱》卷三,《增补退溪全书》三,第597页
    [5]《年谱》卷一,《增补退溪全书》三,第578页
    [6]《年谱》卷一,《增补退溪全书》三,第577
    [7]《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3页
    [8]《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9页
    [9]《与曹楗仲》,《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82
    [1]《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03页
    [2]《与郑子中》,《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1页
    [3]《答朴参判》,《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81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5页
    [1]《与郑子中》,《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1页
    [2]《与曹楗仲》,《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82-283页
    [3]《过清平山有感(并序)》,《增补退溪全书》一,第53页
    [4]《答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46页
    [5]《答黄仲举》,《增补退溪全书》一,第476页
    [1]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05页
    [2]《策问》,《增补退溪全书》二,第341页
    [3]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4]《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16页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版序第25页
    [1]周月琴:《退溪哲学思想研究》,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引言第7页
    [2][日]高桥进:《李退溪和主敬哲学》,廷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3]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1]朱熹:《论语集注·先进》
    [2]《答赵士敬》,《增补退溪全书》一,第658页
    [1]《与曹楗促仲》,《增补退溪全书》一,第282页
    [2]《退陶先生言行通录》卷一,《增补退溪全书》四,第20页
    1.《退溪先生文集》(共九卷),学民文化社2001年版
    2.《退溪先生文集考证》(全),学民文化社2001年版
    3.《陶山全书》(共四卷),《退溪学丛书》第11部,退溪学研究院1988年版
    4.《增补退溪全书》(共六卷),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1971年版
    5.《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四书五经》,四部丛刊本
    7.《庄子》,四部丛刊本
    8.《老子》,四部丛刊本
    9.《荀子》,四部丛刊本
    10.王充:《论衡》,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刘义庆:《世说新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14.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严羽:《沧浪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17.苏轼:《东坡题跋》,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陆机:《文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9.周敦颐:《太极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0.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1.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22.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3.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24.钟嵘:《诗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25.郭熙:《林泉高致》,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6.皎然:《诗式》,[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27.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28.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
    29.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30.韩愈:《昌黎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1.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本
    3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33.[同]高桥进:《李退溪和主敬哲学》,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韩]安炳周等编著:《退溪李混的哲学思想》,国际退溪学会2000年版
    35.[韩]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3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退溪学会编:《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8.王甦:《退溪学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81年版
    39.冯友兰:《贞元六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41.朱仁夫等:《儒学国际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何怀宏:《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3.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04年版
    44.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5.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张立文、李甦平:《中外儒学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47.张立文:《李退溪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48.张立文主编:《退溪书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0.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52.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3.李煌明:《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杜道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考论》,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55.陈炎:《文明与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7.周月琴:《退溪哲学思想研究》,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
    58.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9.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0.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1.赵士林:《心学与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2.贾顺先:《儒学与世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4.郭学信:《宋代士大夫文化品格与心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5.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6.高令印:《李退溪与东方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萧涤非:《杜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68.谢宝森:《李退溪与朝鲜朱子学》,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
    69.蒙培元:《理学范畴体系》,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0.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黎启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委内瑞拉]Warren W.Smith:Neo-Confucianism and T'oegye today,《退溪学报》第19辑
    74.[美]Dr.Wm.Theodore deBary:Neo-Confucian Studies,Present and Future,《退溪学报》第14辑
    75.[美]James Hoyt:T'oegye as Vernacular Poet,《退溪学报》第19辑
    76.[韩]Jeon Duha.The Cardinal Points of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Lee T'oegye,《退溪学报》第3辑)
    77.[韩]Yun Sa-sun:A Study of T'oegye's Value Theories(Resume),《退溪学报》第11辑
    78.[韩]尹丝淳:《退溪自然观所具的生态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
    79.[韩]宋载邵:《退溪诗所表现的“自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退溪学会编:《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0.[韩]李东欢:《李退溪的自然美观(要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退溪学会编:《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1.[韩]李家源:《李退溪研究之诸课题》,《退溪学报》第14辑
    82.[韩]闵周植:《作为美学实践课题的人格形成——退溪李混的美学思想》,《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
    83.王仁钧:《退溪之修养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退溪学会编:《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4.张立文:《传统与现代之间》,《当代韩国》2001年冬季号
    85.河妊和:《朱子学在韩国与退溪美学的成立根据》,《文艺美学研究》第2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6.赵玉、陈炎:《退溪思想中的内在矛盾》,《孔子研究》2004年第6期
    87.钱穆:《现代对退溪学之再认识》,《退溪学报》第10辑
    88.黄锦鋐:《朱子与退溪涵养实践的工夫》,《退溪学报》第14辑
    89.蒙培元:《李退溪的情感哲学》,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
    90.蔡茂松:《朱子性情论及韩儒李退溪四端七情说研析》,《退溪学报》第8辑
    91.蔡茂松:《韩儒李退溪的性理学》,《退溪学报》第4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