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起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道德起源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哲学论题,它本身就包含着解答问题的悬疑:道德到底是指什么?起源发生于何时?道德到底如何起源?
     对于如何界定道德?笔者通过历史的梳理、已有的研究和道德起源这个论题本身的逻辑预设,试图从论文本身给出道德一个宽泛的定义。道德先是一种实践、一种文化创生,一种秩序,其次才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对道德的定义,会衍生出另一个问题,道德的起源与道德的发生。这是研究道德的两种路径。道德的发生是人类知识结构的生成,是观念的发生。道德起源是事件发生,是社会实践。但是,两者又不是分离的。道德发生有效解决了起源研究将起源绝对化以及无法解释认知结构生成机制的问题。如果把道德看成是人类所独有的,那么道德起源于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一起成长的。因此,起源问题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宏观跨度,要以现在的时空位移到上古时期人类思想启蒙之时。
     原始社会的初始浑沌是道德起源的母体。所谓浑沌母体,不是杂乱一团,它有自己特有的运行特征和规律。要研究道德的起源,就是要从浑沌母体中,找到一些闪光的碎片,它们是最有代表性,与道德联系最为紧密,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切入到道德起源中。同时,道德在起源过程中,本身也作为一碎片,同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作为碎片之一的原始思维,是从思、言说的角度,对道德起源的主体性特征进行探究。图腾、禁忌作为原始宗教的表征,则是从心理认知以及价值判断的角度,对道德起源进行研究。巫卜祭祀是从行为的功用性角度,剖析道德的起源。神话是记忆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历史沿袭下来研究道德起源的“活化石”。习俗则是从规范调节角度进行论述,它是最接近道德起源的因素。当然原始思维、图腾与禁忌、巫卜祭祀、神话、习俗,他们都不是各自断裂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性关系。这一切都内生于原始社会大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在原始实践的发展历程中,或者它们本身就作为一种实践,随着历史延续到现在。
     道德同人类社会的发展类同,是个自我修正的过程。道德产生于古代社会这一巨大的社会环境中,生产力等器物文明的发展,影响到了道德的起源。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境遇的过程。这从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农业、畜牧以及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可以看出。物质生产的完善和发展是道德起源的基础性条件,因而道德起源与人的生存紧密相连。而在人的生产中,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亲属制度是原始人类社会初始的交往形式。人类的交往,必然有一定规范在维系。原初的道德是离不开对两性关系和亲属关系的调整。氏族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成为道德起源的社会单元。
     人类的发展和精神文化的进步缘由于人类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道德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正是在实践中,产生了原始道德。
     原始社会的实践始终伴有一层神秘的外衣,不像现代人处于理性和科学的指导下。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集体意识向性思维,在其中,是非观念的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都蕴含着道德萌芽。同时,原始思维所特有的神秘互渗以及万物有灵,使得道德在起源过程中具有持久的可变性。而在原始思维的一系列纠错中产生了原始善恶观。思维和语言存在着双生关系,语言的表达与交流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秩序和规范,随着秩序和规范的普遍化、客观化,于是就形成了“是非”、“正义”、“善”等道德词语。关于道德内容的述说一旦表达出来,道德就已经在文化中成为独立的一部分。语言对道德有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长而久之,语言便具有了道德使命。
     原始思维和语言的述说是道德起源的主体必要条件,同时原始人经常幻想和制定出无数图腾、禁忌、礼仪,这进而成为原始人行为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腾、禁忌虽不是我们今天所定义的道德规范,但在古代社会,却履行着道德规范的职责。图腾、禁忌中的规范因带有原始宗教的神秘因素,从而使道德具有了神性的权威。因此,道德在原始社会走的是一条非制度化、借助于人的情感、信念等宗教因素来起作用的发展道路。大量的人类学资料指出,人类的道德状态首先始于图腾、禁忌,图腾、禁忌就是原始人类所能有的最早的道德法典。
     图腾、禁忌在道德起源中,表现出原始人作为道德主体被动的一面。而伴随巫卜祭祀文化的流行,原始人主动性的一面开始表露。他们积极同神沟通,巫师便是这样一个独立的职业。上古时期,巫师有着道德传承的重要功能,同时也起着一定的道德标杆作用。卜筮祭祀文化,这在中国更具有代表性。卜筮祭祀更多是作为一种礼仪,祈求上天、先祖福佑,同时先人也通过卜筮、祭祀的推行,建立了一定伦理道德秩序。
     神话传说是道德起源的“活化石”。神话具有幻想性,是一种集体行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神话,作为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存在的对远古现实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远古时代的道德价值、社会秩序。道德的美好向往都体现在神话中。
     原始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慢慢解构神秘性的一面,渐渐积淀出特有的风俗习惯。它是世代传承的习俗、习惯和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的推行依靠的是社会心理、习惯势力对人类思想、言行的维系,它是内化于人的强有力的内在规范机制。经过各种文化形态的冲突和融合,有的原始社会习俗转化为具有“应该”“正当”价值范畴的道德规范。有的发展成了法律,有的或依旧作为习俗存在着。这都归因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总之,道德起源是人的实践创造,规范维系,文化创生的过程。道德起源的历史是一个不断修正的、功利化的发展历程,它与人的生存紧密联系。在生存实践中,道德成为人特定的价值预设,从原始的稚嫩发展成非制度化的道德律。原始思维、图腾与禁忌、巫卜祭祀、神话、习俗在道德起源过程中,以两条路径展开:原始思维——图腾与禁忌——巫卜祭祀,原始思维——神话,最后两条路径都归结到习俗,或者说习俗贯穿于两条路径的始终。
     在原始的生存实践中,以集体表象为特征的原逻辑的思维,以一种神秘的、有灵的、神圣的的思维产生出了最初的是非观和善恶观。集体表象下也有着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道德起源过程中道德由集体的意志慢慢内化为自身意识的前提条件。原始思维塑造了原始人特有的心理情感和价值判断。恐惧、敬畏、崇拜、迷茫使的原始人在一开始的社会实践中就选择了图腾崇拜和禁忌。图腾崇拜本身就是一种集体行为,原始人以图腾为名,自发的进行生产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德从来都是人类的集体规范,但在运行过程中,它不断的进行着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博弈。集体不断的将其意志灌输给个人,个体起初只是无意识的接受,渐渐的个体会有背离,因集体的惩罚和孤立,又回归到集体。在此博弈过程中,凡是对整体有利的即视为是道德的,而个体只能无条件的消化吸收。对图腾所表现出来的敬畏感和恐惧感,掺杂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使得日常的规范具有了神的强制性。原始思维中是非观念的产生,是禁忌产生的主要依据。原始禁忌种类繁多,最早具有道德规范性质的是两性禁忌。可以说两性禁忌是第一条道德禁律。它是氏族社会关系道德约束的基础,也是道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精彩展现,作为集体的他者依靠着禁忌心理,使得禁忌的遵守成为一种道德规范的自律。图腾与禁忌在道德起源过程中的被动性,促使人企图积极同神沟通,巫卜祭祀文化因而产生了。巫卜祭祀在道德起源的过程中具有功利性的一面。无论是巫师、卜者、还是祭司,都在祈求神福佑人类,当然他们也对神表现了虔诚的崇拜。他们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化的传播者,是具有道德使命的主体,是道德起源的助推者。
     原始语言和原始思维是共存的。原始语言的诉说开辟了道德起源的另一路经。关于道德的内容一旦诉说出来,语言便具有了道德的使命。善言才能善行。因而,伴随道德语言的产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产生了,这是道德起源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神话和语言具有同构性。它是记忆传承的载体,是道德起源过程中道德规范传播和定型的主要工具。神话通过有声的语言和集体的传播,把人类的美好道德期盼加以推广和延续。
     在原始思维与图腾、禁忌、巫卜祭祀、神话的融合过程中,习惯的力量其实一直都贯彻其中。在发展中,习俗慢慢具备了道德规范的雏形,并渐露了道德的端倪。习惯的力量,对于传统的敬畏,已经使得习俗由于自身的原因被原始人遵守。在习俗中,道德已经完全实现了由他律到自律的转换。
     因而,道德在起初产生时,采取了原始宗教的、习俗的形式,渐渐的道德和它们产生了背离。道德不再表现为图腾、禁忌、巫卜祭祀、神话、习俗所表现出来的规范,而是道德变成了它自己。人类社会的实践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随着人类理性自觉意识的觉醒,原始社会的神性因素慢慢褪去,道德不再需凭借崇拜之命、禁忌之约,也不需要巫卜祭祀的仪式或巫师、卜者去与神沟通,也不需要神话去做道德普及,道德从神的权威来到世俗化的人间。同时,道德也摆脱了习俗世俗化和狭隘性的外壳。于是,道德产生了。
The origin of morality is a newer with time philosophical topic. It includes suspense of solving problem itself:what is the morality on earth? When is the origin? How does the morality happen?
     How to define the morality? The paper tries to give a broad definition on morality through historical combing, previous research and the topic itself of logical hypothesis. Morality is practice, culture creating and a kind of order, then it is an idea, ideology. The definition of morality can deduce the following problem:the origin of morality and occurrence of morality which are the different path on studing morality. The happening of morality is creating of structure of knowledge, the happening of idea. The origin of morality is events occurred, social practice. But the two are not separation, occurrence of morality solves the absolution which the origin of morality result in, and don't explain the creating of structure of knowledge. If morality is man owning, it starts at the ancient time. It grows with human. So the origin involves the macro span of time and space. It must move from now to enlightment of mankind in the ancient time.
     Initial chaos is the mother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The chaos is not huddle, and it has own uniqu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d order itself. In the research of morality, we can find some flash fragments from the mother which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close relations with morality. At the same time, morality as a fragment, combines with the others frag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origin. Primitive thinking studies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Totem and taboo as primitive religion studie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and value judgment. Sorcery,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analyze the origin from behavior function. Myth is the carrier of and living fossil of the research. Custom studies it from norms regulation, it is the closest factors to origin of morality. Primitive thinking, totem and taboo, sorcery,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myth and custom are not isolation and kin relationship. All grow in the era of big background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Morality is a self-correcting course as the human society. Implements civilization as productive force affects the origin of morality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primitiv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production is a process improving human living constantly. It can be seen from gathering, hunting,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which are been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on department.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production i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origin of morality, then the origin connects closely with people's survival. In people's production, family relation, kinship and kinship system building the marriage base are the initial form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A kind of order maintains in the human interaction. Original morality can't leave to adjust the sexual relations and kinship. Clan is the first form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unit of the origin.
     Huma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piritual culture come from the advance of practice. The origin of morality is from human's interaction. It is the practice that produces morality.
     The original practice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a layer of mystery. Human material production is not been directed by ration and science as now. The primitive thinking is a collective awareness with a mysterious mutual permeability. Right and wrong ideas and self-consciousness contain moral bud. At the same time, mysterious mutual permeation and all things having spirit make morality variable. In a series of error correction, the original good and evil idea occurred. Thinking and language are twin relation.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language must produce certain order and rhythm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bjective and general order and rhythm need to express in the language, so moral terms as should, justice, morality forms. The moral content once expressed, then has the universality. Language has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attitude for the morality. For a long time, language has moral mission.
     Primitive thinking and language are necessary for the origin of mor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mitive man often fantasy and make numerous totem, taboo, etiquette, then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primitive conductions. Totem and taboo are not a strict code of ethics as today, bu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riginal code of ethics in the ancient society. The primitive man couldn't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without a series of mysterious behavior standards. We also can't understand why morality takes a non-institutionalized path with the aid of human conscience and belief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From a lot of anthropology datas, morality first starts in the totem and taboo which is the earliest moral code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Totem and taboo show passive side in the origin of morality.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orcery, divination, sacrifice culture, the primitive man initiative side began to show. They a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God, so witch is such an independent career. In the ancient time, the wizard ha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inheritance of ethics, at the same time, morality also plays a certain role.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is more representative in china.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are more kind of etiquette, pray to god and ancestors, also establish a certain ethical order with ancestors.
     Myth is the living fossil of the origin. Myth is fantasy and a kind of collective behavior, also has a certain reality. Myth provides us moral value and social order in the ancient time as a description of ancient reality existing now. Moral aspirations are embodied in the myth.
     Morality deconstructs slowly the mystery of the origin. A peculiar customs gradually forms. It is the intergenerational customs, habits and behavior patterns. To implement customs and habits depends on social psychology which maintains the thoughts and words. It is internalized by strong internal specification mechanism. Through all kinds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fusion, some original social customs become 'should'and'fair'value category ethic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stoms, some become morality, some become law, some still exist as a custom.
     In a word, the origin of morality is people's practice, codes maintaining,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reatio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uman survival. It is also constant correction, utilitarian development course. In survival practice, morality is the value judgment, from the original immature to non-institutionalized moral law. Primitive thinking, totem and taboo, sorcery,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myth and customs is two paths in the process of origin of morality:primitive thinking-totem and taboo-sorcery,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primitive thinking-myth, the two paths are due to the custom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original survival, primitive thinking characterized by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produces right and wrong, good and evil idea. Under the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self-consciousness is premise condition of the origin of morality. Primitve thinking shaped the primitive psychological emotion and value judgment. Fear, worship, and confusion make the primitive people choose totem and taboo. Totem worship is a collective behavior, and the primitive man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ople with it. So the morality has always been collective collabor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constantly playing between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Collective constantly instilled the idea to individual, firstly, individual is unconsciously accepting, then deviate it, for collective punishment and isolation, and return to the collective. In the course of the game, benefiting to the whole is morality, but individual can accept unconditional. Awe and fear of totem dop in daily life, so everyday specification also brings divine color, then morality also has a religious color. Right and wrong idea of primitive thinking is the basis of taboo.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rimitive taboo, and the earliest is sex taboo. So the sex taboo is the first moral prohibitions. It is the basis of moral constrains in the clan, also presents moral practice from heteronomy to autonomy. As a otherness of collective, depending on taboo psychology, taboo abiding makes a code of morality autonomy. Totem and taboo presents passivity. Prompting man to communicate with god actively, sorcery,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culture thus produce. Sacrifice has utilitarian side in the origin of morality. Wizard, teller, and priests are trying to communicate with god, pray for god's blessings, of course, they also show a devout worship to god. They are the earliest human cultural communicators, is the main body of moral mission, is the origin of moral booster.
     The primitive language and original thinking is coexistence. The primitive language opens the other path of morality.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morality once complained, language is the moral mission. Kind words can be good. Therefore, along with the generation of moral language,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evaluation occur, this are the landmark ev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origin of morality. Myth and language have isomorphism. It is the carrier of the inheritance of memory, and the main tools of morality transmission and finalizing the system. Through audio language and the spread of the collective, the human good moral expectations are extended and continued.
     In the fusion process of primitive thinking, totem and taboo, sorcery,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and myth, the force of habit has been to implement. In developing cource, custom has the prototype of moral code, so it has been gradually morality. The force of habit and traditional fear have made the custom abide by primitive man. In practice, morality has been implemented from heteronomy to autonomy.
     So morality takes the form of primitive religion and custom in the beginning. Gradually morality produces a departure from them. Morality no longer shows totem, taboo, sorcery,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myth and custom, and it becomes itself. The practice of human society is prerequisite of morality. With the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of human reason, the divine factor of a primitive society slowly fades, moralty never need the lives of worship, covenant of taboo, ceremony of sorcery,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witch communicating to God, popularity of myth. Moral comes from the authority of God to the secular world. Meanwhile, morality gets rid of secularization and narrowness of the shell of custom, thus morality occurs.
引文
① [美]弗吉利亚斯·弗姆:《道德百科全书》,何怀宏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9-371页。
    ① 《马克心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② [法]拉法格:《财产及其起源》,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6页。
    ① 彭伯林、赖换初:《道德起源的三个视角》,《哲学动态》,2003年第11期。
    ① [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潘光旦、胡寿文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90页.
    ① 彭伯林、赖换初:《道德起源的三个视角》,《哲学动态》,2003年第11期。
    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89页。
    ③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页。
    ① 邵学海:《先秦艺术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435页。
    ① 转引自[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2页。
    ② Bernard willianms: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Fontanna Press,1985,p6.
    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② 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①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页。
    ① [苏]阿尔汉格尔斯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对象、结构、基本方面》,杨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8页。
    ① 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②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页。
    ③ 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4页。
    ④ [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
    ① [瑞士1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173页。
    ②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60页。
    ③ [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
    ④ 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① [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页。
    ② 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③ [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27页。
    ④ [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28页。
    ① 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②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页。
    ① 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
    ②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3页。
    ① 以上四阶段参考[瑞士]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8页。
    ① 以上三种水平内容参考[美]L·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0页。
    ①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慵一译,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② 白寿彝:《中国通史》(修订本)第一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① [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9页。
    ② [德]格罗赛:《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页。
    ① [德]雅思贝尔斯:《历史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②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4页。
    ① [美]弗兰兹·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项龙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41页。
    ①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页。
    ②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页。
    ①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纯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22页。
    ①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页。
    ② [苏]波克洛夫斯基:《世界原始社会史》,卢哲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②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①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48页。
    ②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48页。
    ①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页。
    ② [苏]波克洛夫斯基:《世界原始社会史》,卢哲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① 龚群:《社会伦理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③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页。
    ①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页。
    ②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 [英]马林诺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j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② 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①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31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 陈志良:《论思维结构与劳动结构的同构性》,《人文杂志》,1990年第1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②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③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②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
    ①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③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43页。
    ①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① 李肃东:《个体道德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5-86页。
    ② 《马克思格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① 转引自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49页。
    ① 罗阿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②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 叶舒宪:《原始思维发生学研究导论》,《哲学研究》,1988年第2期。
    ③ 张浩:《思维发生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① 张浩:《思维发生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②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7页。
    ①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页。
    ② 这里的原点,可以解释为皮亚杰图式,是靠遗传和继承得来。在发生学领域,绝对的起点是没有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相对点的研究。
    ③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9页。
    ①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1页
    ②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9页。
    ③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0-111页。
    ①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④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页。
    ⑤ 转引自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9页。
    ① 转引自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页。
    ② [德]威廉·冯特:《神话与宗教》,载《民族心理学》,莱比锡1906年版,第2卷第15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① 关键:《道德的发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②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79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4页。
    ② 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③ 孙树平:《略论原始思维与道德起源》,《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2期。
    ① 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6页。
    ① 孙树平:《略论原始思维与道德起源》,《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2期。
    ② 唐凯麟:《道德思维引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 唐凯麟:《伦理大思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3页。
    ② [苏]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黄其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① [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① [法]卢梭,《论语言的起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② [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8页。
    ① [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5—46页。
    ② 鲁迅:《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 [美]T.勒克曼:《语言在社会中》,转引自《国际社会科学》1985年,第2卷第4期。
    ① [美]查尔斯.L.斯蒂文森,《伦理学与语言》,姚新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② 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体系新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③ [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7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② [德]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8页。
    ①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2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③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
    ④ 罗秉祥,万俊人:《宗教与道德之关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② 宋恩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①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4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③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页。
    ① 曾广乐:《道德与神圣》,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② 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页。
    ④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0页
    ① 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2-15页
    ①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① 转引自卫惠林:《中国古代图腾制度范畴》,《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25期。
    ② [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88页。
    ① 杨堃:《原始社会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140页。
    ②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24页。
    ①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1页。
    ② [苏]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4页。
    ③ 卫惠林:《中国古代图腾制度论证》,《民族学研究集刊》,1943年第3集。
    ④ 卫惠林:《中国古代图腾制度范畴》,《民族学研究集刊》,1968年第25期。
    ①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54-55页。
    ②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页。
    ③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页。
    ①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50页。
    ② 李根蟠:《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 J.G. Frazer,Totemism and Exogancy,London Vol.4,p38.
    ③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 廖扬:《图腾崇拜与原始道德的起源》,《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②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页。
    ①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9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4页。
    ③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2页。
    ①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① 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① [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②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9、230页。
    ③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④ [苏]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⑤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
    ② [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沈原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③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 [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②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2页。
    ① [苏]N.C.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一社会和哲学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② [苏]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蔡俊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页。
    ③ [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①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②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① 赵容俊:《殷商甲骨卜辞所见之综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① 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页。
    ② 转引自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1页。
    ③ [英]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巫术的一种理解。
    ①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② 陶磊:《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③ [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④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36年版,第562页。
    ① [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译,中国民间出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② [美]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郭净译,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35页。
    ①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① 陶磊:《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② 转引自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③ 张维青、高毅清:《中国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① 张光直:《商文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① 南怀瑾:《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② 严耀中:《传统文化中的卜筮与儒家》,《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
    ③ 张琪亚:《民间祭祀的交感魔力》,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① 李向平: 《祖宗的神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1986年版,第127页。
    ②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① 转引自于根元、张朝炳等:《语言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② [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出版社1963年版,第42页。
    ③ [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中谈到的这段话,虽然难免绝对,但却道出了神话确实有真实的一面。
    ① 邱宜文:《(山海经)的神话思维》,文津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② 洪伟:《神话与古希腊哲学》,《福建论坛》,1992年第12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① [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论文选》,金泽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③ [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论文选》,朝戈金,金泽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④ [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① [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陆晓禾译,文化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5-46页。
    ② [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2页。
    ③ [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9页。
    ④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中国民间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① [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② 叶蜚声等在《语言学纲要》中,谈到了文字文明的意义,但是文明的记忆却不仅仅是文字。
    ③ [美]伊万·斯特伦斯基:《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李创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08-209页。
    ①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①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页。
    ①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3页。
    ① [美]D.L.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徐钧尧、宋立道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②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① 赵期桃:《论古希腊神话的道德意识》,《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② 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① 陈中梅:《伊利亚特·前言》,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② [英]基托:《希腊人》,徐卫翔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③ [英]基托:《希腊人》,徐卫翔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
    ① [英]摩尔:《宗教的出生与长成》,江绍原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82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李强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页。
    ② [英]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12页。
    ③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和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元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① [苏]波克洛夫斯基:《世界原始社会史》,卢哲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③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和习俗》,原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①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48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元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元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② 《马克心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① [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出版社1978年版,第7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④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9、90页。
    ① 平飞:《儒家礼文化基因再探》,《天府新论》,2005年第9期。
    ②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5页。
    ① 以上翻译参考杨天宇先生的译文。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① [英]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李强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页。
    ① John Harland---Swann:An analysis of morals, Londoan George Allen& Unwin Ltd,1960,p57.
    ①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3页。
    ③ [英]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页。
    ④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97页。
    ① [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① 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
    15.《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古希腊]修希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0.[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1.[德]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4.[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5.[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26.[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傅雅芳、郝冬瑾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7.[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78年版。
    28.[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9.[法]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洪吉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0.[德]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萧师毅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1.[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32.[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4.[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5.[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36.[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渠敬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38.[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陆晓禾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39.[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0.[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德]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42.[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3.[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4.[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46.[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7.[英]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48.[苏]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9.[苏]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蔡俊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50.[日]高木智见:《先秦社会与思想:试论中国文化的核心》,何晓毅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51.[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红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52.[法]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53.[德]梅耶:《古希腊政治的起源》,王师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4.[德]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李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56.[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7.[苏]德·莫·乌格里维诺奇:《艺术与宗教》,王先睿、李鹏增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58.[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59.[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60.[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1.[英]鲍斯:《种族、语言、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法]马塞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杨渝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美]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郭净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64.[美]许娘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65.[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丁国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66.[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67.[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68.[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69.[瑞士]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70.[美]L·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董仲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王大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3.[美]弗吉利亚斯·弗姆:《道德百科全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4.[苏]阿尔汉格尔斯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对象、结构、基本方面》,杨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5.[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6.[德]格罗赛:《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7.[苏]波克洛夫斯基:《世界社会史》,卢哲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8.[法]卢梭:《论语言的起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美]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0.[苏]N.C.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社会和哲学问题》,朱景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1.[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李敏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2.[美]阿兰·邓迪,《西方神话学论文选》,金泽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83.[美]伊万·斯特伦斯基,《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李创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
    84.[英]基托:《希腊人》,徐卫翔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5.孙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8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
    87.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88.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90.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9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92.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3.巴新生:《西周伦理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4.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5.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9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97.陈孟家:《尚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8.傅斯年:《诗经》讲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99.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0.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0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3.鲁迅:《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104.矛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05.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06.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07.杨堃:《原始社会发展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8.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9.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0.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2.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3.邹昌林:《中国古礼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114.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5.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17.林耀华:《原始社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8.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9.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0.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1.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2.雷永生:《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3.关桐:《古代社会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4.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5.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26.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27.张紫晨:《中国巫术》,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版。
    128.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
    129.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0.焦宏昌:《中外禁忌与礼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1.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2.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3.潘显一:《宗教与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4.陈来生:《风俗流变:传统与风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135.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36.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37.詹鄞鑫著:《八卦与占筮破解:探索一种数术文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38.陶磊:《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9.晁天义:《先秦道德与道德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0.张锡勤:《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1.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2.宋兆麟:《巫与巫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143.邱宜文:《<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版。
    144.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45.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6.刘大钧:《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
    147.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8.雷昀、雷希:《道德的起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9.张国春:《风俗与道德》,大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50.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1.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2.陈高华:《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53.李天佑:《古代希腊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4.陈炎:《文明与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5.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56.文聘元:《希腊的故事:希腊的历史、文化、地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57.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158.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体系新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59.陈恒:《失落的文明:古希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0.赵林:《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1.金泽:《宗教禁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2.邵学海:《先秦艺术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16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4.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5.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6.唐凯麟:《伦理大思路》,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7.李肃东:《个体道德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8.张浩:《思维发生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9.罗秉祥,万俊人等,《宗教与道德之关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
    170.李根蟠:《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7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72.张维青等,《中国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3.张琪亚:《民间祭祀的交感魔力》,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74.李向平:《祖宗的神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75.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和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6.杨国荣:《伦理与存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7.王斐弘:《文明的源起》,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8.曾广乐:《道德与神圣》,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79.孟慧英:《中国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0.赵容俊:《殷商甲骨卜辞所见之巫术》,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81.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82.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3.王以欣:《神话与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84.Bernard Williams,Morality:An Introduction to Eth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85.Elliot Turiel,The Culture of Morality:Social Development,Context and Conflic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186.Kenneth w. Hallway, The Quest for Ecstatic Mor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187.Michael Slote, Moral Sentiment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88 John Mizzoni,Ehics:The basics, Chichester,West Sussex,U.K.; MA:Wiley-black, 2010.
    189.William Augustus Banner, Ehics: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harles Scibner's son's,1968.
    190.Nafsika Athanassoulis, Virtue Ethics, London:Bloomsbury,2013.
    191.Marcia w. Baron, Philip Pettit, Michael Slote, Three Methods of Ethics:A Debate, Malden, Mass:Blackwell,1998.
    192.Alasdair Macltyre,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1966.
    193 Julia Driver, Ethics:The Fundamentals, Malden,MA:Blackwell,2006,c2007.
    1. 何中华:《原始文化与哲学——一种发生学的考察》,载于《学术月刊》2002年第3期。
    2.鲁鹏:《何以致“善”》,载于《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3.鲁鹏:《政治的善及其与道德的差异》,载于《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关键:《论道德的发生》,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5.文学平:《论集体意向性与道德的起源》,载于《学术界》2010年第10期。
    6. 王海明:《关于道德的起源和目的的四种理论》,载于《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赵敦华:《谈谈道德起源问题》,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8. 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9. 钱伟量:《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0.王钟陵:《神话思维的历史上限、坐标及走向》,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11.叶舒宪:《原始思维发生学研究导论》,载于《哲学研究》1988年第2期。
    12.刘文英:《从原始思维看图腾之谜》,载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11期。
    13.孙树平:《略论原始思维与道德起源》,载于《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2期。
    14.张国珍:《评弗洛伊德关于道德起源的思想》,载于《湖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5期。
    15.廖杨:《图腾崇拜与原始道德的起源》,载于《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16.杜修望:《道德起源的四个依据》,载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07期。
    17.肖群忠:《论原始道德的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载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9 年第4期。
    18.彭柏林,赖换初:《道德起源的三个视觉》,载于《哲学动态》2003年第11期。
    19.刘飞:《道德何以可能:经验抑或超验》,载于《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0.鲁芳:《“礼”与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生活的构建》,载于《齐鲁学刊》2011年第6期。
    21.黄震云,杨胜朋:《20世纪神话研究综述》,载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2.周辉:《从<旧约·创世纪>中的神话看希伯来民族的道德观》,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23.祁述宏:《道德发生论发微》,载于《江淮论坛》1995年第1期。
    24.唐凯麟:《道德思维引论》,载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5.黄振定:《感性的善的理性原则》,载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第5期。
    26.段文阁:《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条件及动力系统》,载于《湖湘论坛》2002第1期。
    27.赵期桃等,《论古希腊神话的道德意识》,载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8.黄富峰:《论原始道德思维》,载于《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9.张浩:《思维与语言关系论析》,载于《湖湘论坛》1995年第4期。
    30.刘文英:《原始道德的自制力从何而来》,载于《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1.蒋立山:《从原始禁忌看社会规范的起源》,载于《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
    32.周晓东,许健:《简论人类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价值》,载于《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3.王美风:《史前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一体化》,载于《唐都学刊》2004年第1期。
    34.关键:《原始道德诸规范》,载于《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35.鲁芳:《风俗:伦理道德连接日常生活的社会实现进路》,载于《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4期。
    36.刘锡钧:《风俗文化与道德建设》,载于《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37.张浩:《论原始人的习俗与禁忌》,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38.王苏等:《“礼”的道德意蕴》,载于《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1期。
    39.李秋零:《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及其结果》,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0.彭国栋:《神话和英雄们的道德世界》,载于《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1.余和祥:《论祖宗祭祀礼的伦理思想根源》,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2.陈明莉:《图腾崇拜与原始禁忌》,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43.刘泽亮,梅德高:《宗教与伦理之间: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载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4.童恩正:《有关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与安志敏先生商榷》,载于《考古》1989年第1期。
    45.严耀中:《传统文化中的卜筮与儒家》,载于《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
    46.刘爱兰:《古希腊文化的多元透析》,载于《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47.于洪波:《古希腊与古中国道德谱系溯源及比较》,载于《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48.赵林:《伦理意识与中国神话传说的演变》,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49.赵家祥:《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的理论贡献》,载于《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