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成立于1889年4月的瑞典社会民主工党(以下简称瑞典社会民主党或瑞典社民党),迄今已有118年的历史。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瑞典社会民主党不仅成为瑞典最大的政党,而且也成为欧洲社会民主党中单独执政或累计执政最长的政党,并且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瑞典社民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它执政期间所推行的“瑞典式社会主义”以及所建立的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瑞典模式”,使它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支奇葩。在瑞典的现代化进程中,瑞典社会民主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瑞典社会民主党推动了近代以来瑞典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没有瑞典社会民主党,也就没有当今位居世界上最为发达国家之列的瑞典。瑞典社会民主党作为百年老党,在政坛上历经沉浮,在其长期的执政历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历程入手,对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来研究其兴衰成败,总结其执政规律,借鉴其执政的经验教训。全文由导论、瑞典社会民主党建立、转型与初涉政坛、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黄金时期”与“瑞典模式”的形成、瑞典社会民主党在政坛的沉浮及反思与探索、世纪之交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关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等六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的现状、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等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和分析瑞典社会民主党在瑞典政坛的建立、转型与初涉政坛。瑞典社会民主党是随着瑞典工业革命的兴起,在19世纪末出现的国内外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高潮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于1889年4月诞生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伯恩施坦主义的出现、蔓延和泛滥,瑞典社会民主党同当时第二国际欧洲大陆的各国社民党一样,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经历了分化和改组,逐渐放弃了利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理念,走上了通过议会进行合法斗争来夺取政权的改良主义道路。自1917年起,瑞典社会民主党开始了其早期的执政历程。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瑞典社会民主党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在复杂的环境和议会多党制的条件下如何来巩固执政地位的契机,在这一期间,瑞典社会民主党制定并实施了被称为“人民之家”计划的执政纲领,使瑞典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并使瑞典免遭战争的蹂躏。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早期的执政实践为其以后的执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也孕育了瑞典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主要特征的雏形。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和分析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黄金时期”与“瑞典模式”的形成。战后至70年代中期,是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瑞典社会民主党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结合瑞典的国情,根据当时条件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探索其理论与政策,在执政实践方面经历了从“福利社会主义”到“职能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并形成了引起世人广泛赞誉的“瑞典模式”,即在经济上,逐步放弃了“社会化”的主张,强调经济的计划性、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混合经济体制;在社会改革上,全面推行社会保障立法,建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阶级关系上,奉行阶级合作主义,加强各阶级、政党、利益团体相互合作;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积极的中立主义。社民党在这一时期的执政也使瑞典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在这种繁荣和优势的背后,社民党人的执政也潜伏并积累着一些新的矛盾和危机,使社民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瑞典社会民主党在政坛的沉浮及反思与探索。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瑞典社会民主党潜在危机公开化,加之社民党理论和实践不能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976年至1991年,瑞典社会民主党共下台3次,在野12年。但是,处于危机中的瑞典社会民主党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它们分别在经济、社会福利、所有制和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雇员基金的建立,使瑞典继“职能社会主义”之后的又掀起一股新的“基金社会主义”思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虽然这些探索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社民党的颓势,但为后来社民党走出危机积累了经验。
     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和分析世纪之交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1994年大选瑞典社会民主党的获胜。又一次走上了执政前台的社民党也开始了其新的探索历程。在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广为流行的新“第三条道路”思潮的影响下,社民党经过反思,提出了适应瑞典国情的新“第三条道路”思想,在意识形态、经济、社会政策以及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调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民党也因此取得了“三连胜”的骄人战绩。然而由于面临着福利制度、绿党政治、政党组织结构转型、政党传媒化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挑战,在2006年,瑞典社民党大选失利,在执政12年之后再次失去政权。
     第五部分是关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几个主要的理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性质。这一部分通过分析和研究瑞典社会民主党的阶级基础、理论和政策取向以及意识形态,认为瑞典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利益的政党。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指出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存在于理论创新、社会全面发展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包括瑞典社会民主党在内的西方社会民主党的关系。认为中国共产党虽然和包括瑞典社会民主党在内的西方社会民主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但在国际政治的现实需要中,西方社民党决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敌人,而是中国共产党可以合作并应该与之合作的朋友。所以中国共产党不能因为有差异而不合作,而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和西方社会民主党展开“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而合作”。第四个问题是关于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启迪。认为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有四个方面的启示,即应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应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创新;应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应从严治党。
The Swedish Social Democratic Workers' Party or Social Democrats (SSDP) not only has become the largest party in Sweden, but has enjoyed the longest history in power among Europe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after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of 118 years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1889. During its administration, the SSDP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articular, its Swedish socialism and Swedish Model, which make it a miracl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 In the course of Swedish modernization, the SSDP plays a key role.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the SSDP that promotes the Swedish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huge development. Without the SSDP, it is impossible for Sweden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SSDP has experienced the rise and fall in its political career, it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re beneficial to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uided by Marxism, the dissertation probes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SDP during its administration in order to summarize its governing rules and draw on it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he major conte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illustrates the reason for selecting such a research subjec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methods used in the study; the definition of some main concepts; the innovation and defects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first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establishm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SSDP and the adminisration at its early age. With the rise of Swed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 in the high tide of the home and foreign working class against capitalist system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 the SSDP was founded in 1889.At the end of 19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20 century, with the emergence of Bernsteinism, the division and reshuffle took place in the party, and then, the SSDP progressively gave up the idea of capturing power by violent revolution and stepped on the way to take power by legal struggles. In 1917, the SSDP was in offic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start the adminisration at its early age.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30s and the burs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provides the SSDP a chance to think deeply and probe how to strengthen its governing posi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mplicated atmosphere and parliamentary multi-party system. Within this period of its administration , the SSDP laid down and carried out so called "People's Home "plan, which helped Sweden break away from economic crisis and free itself from devastation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initial practice of the administration furnished it with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was also pregnant with the embryo of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wedish democratic social movement.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Golden age" of the SSDP and formation of Swedish Model. The SSDP was in office nearly interruptedly from 1945 to 1976, so that the period was called "Golden age" of the SSDP. During its adminisration, with continuous exploring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SDP experienced the shift from Welfare Socialism to Functional Socialism. In particular, it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wedish Model, namely, in terms of the economy, the SSDP gave up the policy of socialization, and emphasized on economic plan and form the mixed economic system; in terms of social reform, the SSDP propelled the legisl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built a so called welfare state system from cradle to grave; in terms of class relationship, the SSDP pursued corporatism to push forward the friendly cooperation of every classes,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in terms of diplomatic policy, the SSDP persisted in the policy of positive neutral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has also made Sweden fulfill a leap from poor and backward countries to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However, in spite of thos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ome new contradictions and crises were incubating in the SSDP, which brought about severe challenges to its govening position.
     The third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SDP, its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from 1976 to 1994. With the burst of 1970s'economic crisis, the latent crises of the SSDP came out into the open,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SDP could not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external situation, it fell out of power three times from 1976 to 1991. However, even within the period of crisis, the SSDP did not stop its step to explore, and still tried to adjust its economic, social, ownership's and diplomatic policy. Especi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Wage-Earners’Fund set off a new upsurge of Fund Socialism after Functional Socialism. Those explorations did not thoroughly reverse its declining tendency, but it helped the SSDP accumulate profitable experiences.
     The forth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challenges of the SSDP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In 1994, the SSDP won the election again .After coming back to the power, the SSDP began to its new explora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The Third Way around the Europe, the SSDP carried out such reforms as in ideology, economy, social policy and diplomatic policy, As a result, the SSDP won 1998's and 2002's election. However, due to the challenges of welfare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y'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influence of medium on party and social problem, the SSDP failed in 2006's election and lost the power once again.
     The fifth part mainly expounds several main theoretical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SSDP. The first one is the nature of the SSDP. By analyzing its class basis, theory and ideology, we think that the SSDP is a party that represents the interests of working class and labor mass and reforms capitalist system. The second one i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SSDP during its administration. We think that it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ie in innovation of theory, soci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party. The third one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Western SDP (WSP) including SSDP. We think that despite essential difference in ideology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WSP, we should develop the relation of the two sides on the basis of Marxist ideology in view of actual need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fourth one is the inspirations that we should draw from the SSDP. We think that the inspirations has the following aspects: i) the goal of our party should be to serve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ii) We should strengthen innovation of theory; iii)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v) We should be honest and clean in performing our official duties.
引文
①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② Swed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n introduction, http://www.socialdemokratema.se/emplates/page_7428.aspx.
    ③ [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① 吴迎春:《中国瑞典交往源远流长》,载《人民日报》1981年4月7日。
    ① 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② 郭季华:《北京举行瑞典社会民主党理论和实践研讨会》,载《人民日报》1987年12月7日。
    ① 谢林平:《构建发展与公平之间的“秘密平衡机制”——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经验及“瑞典模式”探究》,载《岭南学刊》2005年第4期,第24页。
    ① 杨启先:《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载《改革内参》2001年第23、24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① 《辞海》第3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2页。
    ② 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③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4页。
    ④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155页。
    ⑤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第229页。
    ⑥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②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③ 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④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②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① 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 中共中央组织部编:《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③ 《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11页。
    ①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② [瑞典]安德生:《瑞典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37、478页。
    ③ 敬东编:《北欧五国简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5页。
    ④ [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4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0页。
    ① 瑞典的首届议会始于1435年1月。1600年起,瑞典出现了定期的议会,当时为四院制等级议会,由牧师、贵族、农民及市民四个不同等级的阶层组成。
    ② 敬东编:《北欧五国简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7页。
    ③ Bunny Ragnerstam, Arbetare i rorelse, part 2, Sodertalje, 1986, p.24.
    ④ [瑞典]克拉斯·埃克隆德:《瑞典经济——现代混合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
    ① 敬东编:《北欧五国简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8页。
    ② 王捷、杨祖功:《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③ [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4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5页。
    ④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18), World Book inc, a Scott Fetzer company Chicago, 2001, p.1034.
    ⑤ [瑞典]安德生:《瑞典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40—541页。
    ⑥ [美]w·Z·福斯特:《世界工会运动史纲》,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66页。
    ① Jane Cederqvist, Arbetare istrejk-studier rorande arbetarnas politiska mobiliserin under industrialismens genombrott, Stockholm, 1980, p.33.
    ② 苏联科学院国际工人运动研究室编:《国际工人运动》第2卷,工人出版社,1984年版,第227页。
    ③ Peter Hedstrom, Rickard Sandell and Charlotta Stern, Mesolevel Networks and the Diffusion of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the Swed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 Volume106, Number 1, p.146.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250页。
    ① [苏]弗·希什金娜、斯·希什金:《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
    ② [丹麦]《新政治》杂志哥本哈根1977年第3期,第4页。
    ①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79页。
    ② Peter Hedstrom, Rickard Sandell and Charlotta Stern, Mesolevel Networks and the Diffusion of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the Swed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 Volume106 Number 1, p. 147.
    ③ HakanBlomqvist, The Red Thread, www:Maxkists.Org/history/international/social-democracy/Sweden/red-thread.htm.
    ④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7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1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90页。
    ③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④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①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② Sterud, Agrarian Structure and Peasant Politics in Scandinavia, Unpublished PhD Thesis, London School of Politics, 1974, p. 184.
    ③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④ 林建华、董泉增:《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论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⑤ 张契尼、潘其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页。
    ① [英]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历史》第1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页。
    ② 张契尼、潘其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③ Program for the Social Democratic Worker's Party of Sweden, taken on the 4th Party Congress In Stockholm 4 July 1897, http://www.marxists.org/history/international/social-democracy/sweden/program-1897.htm.
    ④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27页。
    ⑤ Hufford L., Sweden: the Myth of Socialism, London, 1973, p.5.
    ①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81页。
    ② 《第二国际历史文献》第15卷,1978年日内瓦影印版,第438页。
    ③ 《第二国际历史文献》第15卷,1978年日内瓦影印版,第460页。
    ④ [瑞典]本特·阿尔森等:《从帕尔姆到帕尔梅》,斯德哥尔摩,1972年版,第103页。
    ⑤ [苏]弗·希什金娜、斯·希什金:《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7—98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0页。
    ② 《伯恩施坦言论集》,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78—79页。
    ① 《伯恩施坦言论集》,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60页。
    ② [德]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239页。
    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布兰亭在社会主义者中间就已享有无可置疑的威信,尽管他同情同盟国的事业,但他仍然使自己的党严守中立态度。
    ②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页。
    ①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86页。
    ② Peter Hedstrom, Rickard Sandell and Charlotta Stern, Mesolevel Networks and the Diffusion of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the Swed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 Volume106, Number 1, p.146.
    ③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94页。
    ④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85—587页。
    ⑤ [英]G·D·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4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1页。
    ⑥ [德]维·勃兰特、[奥地利]布·克莱斯基、[瑞典]欧·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⑦ Tingsten, H., The Swedish Sicial Democrats: Their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New Jersey, 1973, p.712.
    ⑧ 潘培新:《谈谈瑞典模式的由来、意义和几点意见》,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9年第2期,第54页。
    ① [美]史蒂文·克雷默:《西欧社会主义——一代人的经历》,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②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③ [瑞典]安德生:《瑞典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10页。
    ④ [瑞典]安德生:《瑞典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16页。
    ①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83页。
    ② 瑞典共产党是1921年从左翼社会党分裂出来的,完全信奉苏维埃学说,并同情苏联。1967年,瑞典共产党改名为共产主义左翼党,1990年改为现名左翼党。
    ③ 张契尼、潘其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④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15页。
    ① [美]蒂西莫·A·蒂尔顿:《韦格福斯对瑞典社会民主党的重要贡献》,载《政党与当代世界》1989年第5期,第30页。
    ② 殷叙彝编:《当代西欧社会党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8—459页。
    ③ Tingsten, H., The Swedish Sicial Democrats: Their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New Jersey 1973, p.265: Ingvar Carisson and Anne-Marie Lindgren, What is Social Democracv?, Aip Sidverkstad, 1998, p.23.
    ④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① [瑞典]克拉斯·埃克隆德:《瑞典经济——现代混合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8页。
    ② 伊瓦尔·克鲁耶尔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典占有特殊地位的金融家,曾一度被人们称为“瑞典第二个兴盛时期”的象征。第一个兴盛时期是指17世纪瑞典在丧失波罗的海对岸领土之前的大国时期。在1928年,他控制了世界火柴生产的一半。同时,他还控制美国国际火柴公司、瑞典爱立信电话公司等工业集团。受世界性经济萧条的冲击,1931年和1932年,他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由于难以偿付巨大的债务,1932年3月,他在巴黎一家旅馆的客房里自杀。他所创建的“克鲁耶尔王国”随后垮台。
    ③ [瑞典]斯·哈登钮斯:《二十一世纪的瑞典政治》,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① [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6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7页。
    ② [瑞典]斯·哈登钮斯:《二十一世纪的瑞典政治》,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③ Tim Tilt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Swedish Social Democracy: Through the Welfare State to Socialism, Oxford ,1990, pp. 129—130.
    ④ Heckscher, G., The Welfare State and Beyond, Minnesota, 1984,p.48.
    ⑤ [瑞典]斯·哈登钮斯:《二十一世纪的瑞典政治》,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
    ⑥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⑦ 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瑞典病”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⑧ 张契尼、潘其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页。
    ①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转变中的福利国家》,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② [瑞典]克拉斯·埃克隆德:《瑞典经济——现代混合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③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④ 陈华山:《独特的瑞典经济模式》,载《国际观察》1994年第3期,第23页。
    ⑤ Malcolm B Hamilton,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Britain and Sweden, MacMillan, 1989, p.175.
    ⑥ [美]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42页。
    ① Hans Kirchhoff, "Doing All That Can Be Done" - The Swedish Foreign Ministry and the Persecution of Jews in Denmark in October 1943 A Study in Humanitarian Aid and Realpolitik,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istory, Volume 24, Number 1, 1 March 1999, p1—6.
    ② [美]史蒂文·克雷默:《西欧社会主义——一代人的经历》,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页。
    ③ Childs Marquis William, Sweden: The Middle Way on Trial,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1980, Prelude.
    ④ 马健行编:《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⑤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95页。
    ⑥ 殷叙彝编:《当代西欧社会党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2页。
    ⑦ [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89页。
    ⑧ [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①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5页。
    ①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① “瑞典模式”这个词并不是瑞典人自己创造的,而是由法国人创造的。法国“快报”主编施赖贝尔在20世纪60年代末写过《美国的挑战》一书,他在书中最先使用了这个概念,当时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学潮、工潮,社会关系十分紧张,法国最厉害,而瑞典风平浪静,安然无恙,所以施赖贝尔就用“瑞典模式”来形容瑞典长期以来的政策。(潘培新:《谈谈瑞典模式的由来、意义和几点意见》,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9年第2期,第52页。)对于“瑞典模式”的涵义,国内外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瑞典经济学家克拉斯·埃克隆德认为,“瑞典模式”有以下特征:1、一个庞大的、私人拥有的工业部门;2、一个庞大的、靠税收位次的公共部门;3、一个强大的工会组织;4、一项积极的劳动力市场;5、一项宏伟的贫富拉平计划。(克拉斯·埃克隆德:《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瑞典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瑞典学者斯·哈登钮斯则认为“瑞典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合经济体制;2、福利国家制度;3、庞大的特殊利益集团组织;4、阶级合作政策;5、不结盟和中立政策。(斯·哈登钮斯:《二十一世纪的瑞典政治》,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177页。)也有外国学者认为,“瑞典模式”就是瑞典的福利模式。([巴西]彼得·斯坦:《瑞典:福利国家失败的教训》,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9年第4期,第61页。)我国有些学者将“瑞典模式”概括为:1、混合经济体制;2、阶级合作政策;3、全面的福利制度。(向文华:《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蒲国良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但也有学者认为“瑞典模式”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社会福利政策,二是阶级合作政策。(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页。)本文认为,“瑞典模式”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混合经济体制;2、全面的福利制度;3、阶级合作政策;4、积极中立的外交政策。
    ② 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①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① [德]托马斯·迈尔等:《论民主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② [德]维·勃兰特、[奥地利]布·克莱斯基、[瑞典]欧·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0页。
    ③ [德]维·勃兰特、[奥地利]布·克莱斯基、[瑞典]欧·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④ 刘玉安:《北欧模式会凋谢吗?》,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6年第3期,第19页。
    ① 张脉强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② 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 陈华山:《独特的瑞典经济模式》,载《国际观察》1994年第3期,第23页。
    ④ 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⑤ Leon D. Epstein, Political Parti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 1980, p.27.
    ① [英]威廉·E·佩特森、阿拉斯泰尔·H·托马斯:《西欧社会民主党》,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293页。
    ② [丹麦]《工会报》,哥本哈根1973年第14期,第26页。
    ③ [苏]弗·希什金娜、斯·希什金:《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0页。
    ④ 向文华:《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⑤ Nicholas Aylott, After the divorce: Intra-Party Power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Swedish social Democracy, School of 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al and Environment Keele University, 2001, p.4.
    ⑥ [丹麦]福尔默·威斯蒂主编:《北欧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6页。
    ⑦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wedish Model: Interview with Rudolf Meidner, Challenge, vol. 41, No. 1, January--February 1998, p.70.
    ① 张契尼、潘其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页。
    ① 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05—207页。
    ② [法]让·布隆戴尔、[意]毛里奇奥·科塔主编:《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Ellen M.Immergut,The Swedish Constitution and Social Democratic Power:Measuring the Mechanical Effect of a Political Institution,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Vol.25,No.3,2002,p.238.
    ③ 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① [意]萨托利:《最新政党与政治制度》,韦伯文化公司出版(台湾),2003年版,第208页。
    ② [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③ 孙关宏、胡春雨主编:《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① M. Donald Hancock [et al], 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1993, p. 387.
    ② 向文华:《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③ 《瑞典社会民主党党纲》(1944年第17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1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422页。
    ④ 《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1960年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2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330—337页。
    ① [瑞典]帕尔梅:《向往未来》,斯德哥尔摩,1974年版,第160页。
    ② 张小劲、李元庆编译:《从职能社会主义到基金社会主义——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③ Rokkan Stein, Norway: Numerial Democracy and Corporate Pluralism, in R. A. Dahl, led. Political oppositio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Hau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77.
    ④ Leo Panitch,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sm in Liberal Societie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977, (10), p.81.
    ① 《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1951年7月社会党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国外社会主义问题教学组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版,第4页。
    ② 《瑞典社会民主党党纲》(1944年第17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1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425页。
    ③ 《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1960年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2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334—338页。
    ④ 《瑞典社会民主党党纲》(1944年第17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1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429页。
    ① 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② 《瑞典社会民主党党纲》(1944年第17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1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429页。
    ③ 《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1960年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2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335—336页。
    ④ 《瑞典社会民主党党纲》(1978年第27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版,第469页。
    ⑤ Tim Tilt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Swedish Social Democracy: Through the Welfare State to Socialism, Oxford, 1990, p.127.
    ① [德]托马斯·迈尔等:《论民主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② 《瑞典社会民主党党纲》(1944年第17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1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422页。
    ① [瑞典]斯·哈登钮斯:《二十世纪的瑞典政治》,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2页。
    ② 林勋健主编:《西欧多党政治透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③ 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① [美]阿兰·G·格鲁齐:《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8页。
    ② 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③ 《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1960年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第2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331页。
    ④ 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⑤ 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① Adler-Karlsson, G. Functional Socialism, Stockholm, 1969, p.20.
    ② 张契尼、潘其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91页。
    ③ Lindbeck, Theories and Problems in Swedish 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8, No. 3, Part 2, Supplement, Surveys of 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Issues and Policy Research Jun., 1968, p.11.
    ① 江春泽:《比较经济体制学》,人民出版社,1992,第125页。
    ② [苏]尤达诺夫主编:《西欧小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7页。
    ③ [巴西]彼得·斯坦:《瑞典:福利国家失败的教训》,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9年第4期,第62页。
    ④ [苏]尤达诺夫主编:《西欧小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2—133页。
    ⑤ [美]阿兰·G·格鲁齐:《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399页。
    ① 陈华山:《独特的瑞典经济模式》,载《国际观察》1994年第3期,第23页。
    ② Esping Andersen G., Power,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 Perennial Dilemmas of Swedish Social Democracy, Stockholm, 1988, p.11.
    ① [英]艾里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② [英]鲍勃·密尔沃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史及其现实意义》,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① [奥地利]]布劳恩塔尔:《国际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640页。
    ②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③ 张契尼、潘其昌主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页。
    ① Olof Lind, Employee Participation in Sweden, Employee Relations, Vol. 1, No. 1, 1979, p.13.
    ② [丹麦]福尔默·威斯蒂主编:《北欧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页。
    ③ Erik Lindahl, Swedish Experiences in Economic Planning,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40, No. 2,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Sixty-seco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ociation May, 1950, p.11.
    ④ Nils Andren: Modern Swedish Government, Stockholm, 1962, p.20.
    ① 纪胜利:《战后瑞典中立外交政策评析》,载《北方论丛》2004第2期,第84页。
    ② Fredrik Logevell, The Swedish-American Conflict over Vietnam, Diplomatic History summer 1993, p.424.
    ③ Martin Schiff, The United States and Sweden: A Troubled Relation, American Scandinavian Review 61 Fall 1973, p.368.
    ① Dagens Nyheter, 27, 28 July 1960.
    ② Fredrik Logevell, The Swedish-American Conflict over Vietnam, Diplomatic History summer 1993, p.426.
    ③ 《瑞典宣布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要求建交》,载《参考消息》1969年11月12日。
    ④ 《瑞典首相指责美出兵侵柬》,载《参考消息》1970年5月5日。
    ⑤ 《瑞典首相发表声明 谴责美国扩大侵越战争》,载《人民日报》1972年5月12日。
    ① Ellen M. Immergut, The Swedish Constitution and Social Democratic Power: Measuring the Mechanical Effect of a Political Institution,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Vol. 25, No. 3, 2002, p. 232.
    ② 林勋健主编:《西欧多党政治透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③ Immergut, Ellen M., The Swedish Constitution and Social Democratic Power: Measuring the Mechanical Effect of a Political Institution,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Vol.25, No.3, 2002, p.232.
    ① Moller, T., The Swedish Election 1998: A Protest Vote and A New Political Landscape?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Vol. 22, No. 3, 1999, p. 270—271.
    ② [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5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59页。
    ③ [美]劳埃德·厄尔曼和罗伯特·J·弗拉纳根:《工资限制》,伯克利,加利福尼亚,1971年,第103页。
    ④ [巴西]彼得·斯坦:《瑞典:福利国家失败的教训》,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9年第4期,第61页。
    ⑤ [德]托马斯·迈尔等:《论民主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① 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② Frankin D. Scott, Sweden: Nation History, Southern Illionis Uni. Press, 1988, pp. 544—545.
    ③ [瑞典]O·帕尔梅:《向往未来》,斯德哥尔摩,1974年版,第81页。
    ① 《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1975年26大通过),载《共运资料选译》1986年第6期,第10—12页。
    ② 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① 苏秀法:《“芬兰化”和“丹麦化”阴影下的欧洲》,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版,第113页。
    ② [瑞典]斯·哈登钮斯:《二十一世纪的瑞典政治》,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
    ③ 吴迎春:《瑞典的政府危机》,载《人民日报》1981年5月14日。
    ④ [瑞典]维里·贝里斯特罗姆:《党纲和经济政策1920—1988》,瑞典时代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① 李兴耕主编:《当代西欧社会党的理论与实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页。
    ② [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③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编:《转变中的福利国家》,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① 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第45页。
    ① 丁建定:《瑞典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福利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②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编:《转变中的福利国家》,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③ Tommy Bengtsson, population, Economy and Welfare State, Berlin, 1994, p.157.
    ④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编:《转变中的福利国家》,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⑤ Sven E. Ollson, 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 State in Sweden, Lund, 1993, p.163.
    ⑥ Sven E. Ollson, 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 State in Sweden, Lund, 1993, pp. 268—280.
    ① LO&SAP《雇员投资基金与资本形成》,斯德哥尔摩,1978年版,第2页。
    ② [瑞典]奥洛夫·帕尔梅:《经济民主化》,载《国际共运》1986年第2期,第46—47页。
    ③ 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页。
    ④ Himmelstrand U, Beyond Welfare Capitalism, Minnessota, 1984, p.220.
    ① 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114页。
    ② 陈风沼:《关于瑞典“工资收入者基金”的若干问题》,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8年第1期,第60页。
    ③ [美]戴维·加尔森:《神话与现实》,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④ 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1页。
    ① 《帕尔梅在瑞典反对种族隔离人民议会会议上 呼吁迫使南非当局放弃现行政策》,载《人民日报》1986年3月1日。
    ② 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③ 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④ 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① [奥地利]《未来》1990年第7期。
    ② 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③ Timothy A. Canova, The Swedish Model Betrayed, Challenge May-June 1994,p.39.
    ① [西德]《世界报》1990年2月10日。
    ② [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③ [德]托马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④ [苏]戈尔巴乔夫、[德]勃兰特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217页。
    ⑤ 《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1978年第27次代表大会通过),载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1985年版,第474页。
    ① 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页。
    ② 许宝友摘编:《瑞典学者认为瑞典社会民主党的“中间道路”已成为死路》,载《国外理论动态》1994年第2期,第35—36页。
    ③ [苏]弗·希什金娜、斯·希什金:《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④ 任纯祥:《民主社会主义述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⑤ Gudmund Heroes, The Dilemmas of Social Democracies: The Case of Norway and Sweden, Acta Sociologica (1991)34, p256.
    ⑥ [英]P·阿姆斯特朗、A·格林、J·哈里逊:《战后资本主义大繁荣的形成和破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282页。
    ① 向文华:《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② 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瑞典病”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7页。
    ③ [瑞典]克拉斯·埃克隆德:《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瑞典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① 丁刚:《多则惑弊则新 瑞典向“福利病”开刀》,载《人民日报》1995年4月24日。
    ②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0年5月26日。
    ③ 《环球》1983年第2期,第9页。
    ① 赵立人、李憬渝编著:《各国经济福利制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
    ① 赵立人、李憬渝编著:《各国经济福利制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③ 林德贝克:《福利国家中的工作泄劲问题》“1981年研究报告”,转引至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瑞典病”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① 丁建定:《瑞典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② [德]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③ 向文华:《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④ Ascott C. Flanagan&Russell J. Dalton, "Parties Under Stress: Realignment andDealignmen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ies", in Ferdinand Muller Rom reel&Thomas Poguntke ads., New Politics, 1993, p.434.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 《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1990年第31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会党国际与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③ 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② Pierson, Christopher. Socialism after Communism, Policy press, 1995, p.11.
    ① 郇庆治:《欧洲绿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② Jon Burchell, 'Small Steps' or 'Great Leaps': How the Swedish Greens Are Learning the Lessons of Governmem Participation,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Vol.24, No.3, 2001, p.243.
    ① [苏]戈尔巴乔夫、[德]勃兰特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6页。
    ② [德]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48页。
    ① [英]保罗·皮尔逊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85页。
    ② 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第47页。
    ① 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第48页。
    ① 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234页。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8页。
    ③ [瑞典]夏洛特·斯文松:《瑞典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艰难的选择》,载《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48页。
    ① 德国社民党基本价值委员会认为,目前西欧社民党政府主要呈现四种不同的“第三条道路”,它们是:英国工党的面向市场之路;荷兰工党的面向市场和寻求共识之路;法国社会党的国家主义之路;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经过改革的福利国家之路。载德国社民党基本价值委员会:《社会民主主义种种‘第三条道路’之比较》,载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
    ② 刘放鸣:《当代西方政治革新的路径选择——“第三条道路”思潮评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第142页。
    ①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25页。
    ② Ingvar Carisson and Anne-Marie Lindgren, What is Social Democracy?, Aip Sidverkstad, 1998, p.53.
    ①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33页。
    ②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27—28页。
    ③ Ingvar Carisson and Anne-Marie Lindgren, What is Social Democracy?, Aip Sidverkstad, 1998,p.49.
    ① 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第49页。
    ② 梁燕君:《北欧诸国的科技发展与体制创新》,载《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5年第8期,第49页。
    ③ 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④ 胡杰:《瑞典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借鉴》,载《环境保护》,2006年第7期,第75页。
    ① 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② 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369页。
    ③ 丁建定:《瑞典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福利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④ 丁建定:《瑞典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福利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① Joakim Palme Features of the Swedish pension reform,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Social Security Policy, Vol.4, No.1 June 2005, p.44.
    ② [英]保罗·皮尔逊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17页。
    ③ Goeran Normann and Mitchell Danial, Pension Reform in Sweden: Lessons for American Policymakers,The Heritag Foundation, 2000, p.6.
    ④ 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①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44—45页。
    ①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1。
    ②  Admire the best, forget the rest, Economist, 9/9/2006, Vol. 380 Issue 8494, p.27.
    ③ 高锋:《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第51页。
    ① 史志钦:《瑞典模式光环黯淡》,载《经济》,2006年第11期,第125页。
    ② [英]独立报,2006年9月19日。
    ③ [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④ [瑞典]《每日新闻》2002年6月20日。
    ① 目前,瑞典社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已下降到12.5万人。见Text of a speech by Mona Sahl, in Extra Congress Stockholm 18 March 2007. http://www.Socialdemokraterna.se/Templates/Page_7428.aspx.
    ① [英]独立报,2006年9月19日。
    ① Norberg, Johan, Swedish Models: The Welfare State and its Competitors, National Interest--Summer, 2006 Issue 84, p.89.
    ②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30页。
    ① Voters of the centre-right, unite, Economist, 9/23/2006, Vol. 380 Issue 8496, p.14.
    ② Text of a speech by Mona Sahl, in Extra Congress Stockholm 18 March 2007. http://www.Socialdemokratema.se/Templates/Page_7428.aspx.
    ① [英]鲍勃·密尔沃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史及其现实意义》,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①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6—247页。
    ② 向文华:《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① [德]维·勃兰特、[奥地利]布·克莱斯基、[瑞典]欧·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② [瑞典]O·帕尔梅:《向往未来》,斯德哥尔摩,1974年版,第230页。
    ③ 中联部研究室主编;《外国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
    ④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28—29页。
    ① [德]维勃兰特、[奥地利]布·克莱斯基、[瑞典]欧·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115页。
    ② 《瑞典社会民主党党纲》(1944年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民党重要文件汇编》第1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422页。
    ③ [苏]弗·希什金娜、斯·希什金:《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9页。
    ④ 《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1990年9月15—21日瑞典社会民主党第三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社民党国际与社民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页。
    ⑤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32页。
    ① 张契尼、潘其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① [瑞典]O·帕尔梅:《向往未来》,斯德哥尔摩,1974年版,第55页。
    ② [瑞典]O·帕尔梅:《向往未来》,斯德哥尔摩,1974年版,第1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① [瑞典]夏洛特·斯文松:《瑞典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艰难的选择》,载《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48页。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9页。
    ②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20页。
    ①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21—45页。
    ②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5, http://ch.undp.org.cn.
    ① 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① [苏]弗·希什金娜、斯·希什金:《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1页。
    ② 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9页。
    ③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2001年11月6日威斯特罗斯代表大会通过》,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28—29页。
    ④ 中联部研究室主编:《外国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
    ① 本书编写组:《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② 徐理:《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载《光明日报》2007年4月24日;舒新:《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处理与西方社民党的关系》,载《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第68页。
    ① 《邓小平会见瑞典首相卡尔松时说 对话比对抗好 缓和比紧张好 目前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发展和平是有希望的》,载《人民日报》1987年4月7日。
    ② 《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年卷),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2005年版,第137—138页。
    ① 《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0页。
    ③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②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① 《2005年社会发展回顾与2006年社会发展重点》,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2月26日。
    ① 王玉庆:《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王玉庆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http://www.sepa.gov.cn/info/ldjh/200611/t20061127_96584.htm
    ② 《中国水资源领域面临四大严峻挑战》,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21/content_2725884.htm
    ① 吴江:《瑞典式社会主义考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第23—25页。
    ② http://www.transparency.org/news_room/in_focus/cpi_2006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4页。
    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55页。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37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4.《列宁全集》第3、23、26、39、4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
    5.《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会滨主编:《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俞思念:《社会主义认识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林建华、董泉增:《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论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版。
    16.林建华、魏立中等:《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17.林建华:《社会党国际论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林建华:《比较与借鉴——东西方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聂运麟:《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聂运麟:《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梅荣政、何天齐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23.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上、下卷),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25.肖枫:《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26.吴江:《社会主义的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徐崇温:《世纪之交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29.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高放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修订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高放、张泽森、曹德成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江流、徐崇温主编:《当代社会土义若干问题》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33.姜琦、许可成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4.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黄宗良、孔寒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论、历史和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黄宗良、林勋健主编:《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黄宗良、孔寒冰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余文烈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0.曹长盛主编:《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杨宏禹、刘苏迪主编:《民主社会主义透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2.李永清:《当代民主社会主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43.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4.姜士林、郭德宏编:《当代社会民主党与民族主义政党论丛》,中国发展出版社,1986年版。
    45.黄万啭、周树兴、洪银娴主编:《当代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评介》,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46.任存祥:《民主社会主义述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7.郑忆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8.王捷、杨祖功:《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49.汪恩键主编:《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0.蒲国良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张契尼、潘其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52.李兴耕主编:《当代西欧社会党的理论与实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3.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向文华:《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5.敬东编:《北欧五国简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6.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瑞典病”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7.张晓华,李殿昌:《瑞典首相帕尔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8.张小劲、李天庆编译:《从职能社会主义到基金社会主义——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9.黄安淼、张小劲编:《瑞典模式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0.张蕴玲主编:《北欧社会福利制度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1.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2.张平、孙敏:《瑞典:社会福利经济的典范》,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63.丁建定:《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64.丁冰:《当代世界十大经济学派丛书 瑞典学派》,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65.赵立人、李憬渝编著:《各国经济福利制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编:《危机中的福利国家》,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67.顾俊礼主编:《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68.李琮主编:《当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9.王祖茂:《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北欧诸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欧阳景根编选:《背叛的政治: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1.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72.杨雪冬,薛晓源主编:《“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3.裘援平、柴尚金、林德山:《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74.顾俊礼主编:《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75.张世鹏:《当代西欧工人阶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77.龚加成:《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探索:冷战结束后社会党国际纲领与政策的演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78.殷叙彝等:《第二国际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9.殷叙彝编:《当代西欧社会党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0.舒新:《中国共产党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之间的关系研究》(2005年博士论文)。
    81.马健行编:《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82.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国外社会主义问题教学组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版。
    83.《社会党国际文件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4.《社会党国际重要文件选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85.《社会党国际与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86.郇庆治:《欧洲绿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7.刘东国:《绿党政治》,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陶涛:《西欧社会党与欧洲一体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9.林勋建主编:《西欧多党政治透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90.林勋建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9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2.王长江、姜跃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3.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4.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5.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6.施雪华:《政党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97.孙关宏、胡春雨主编:《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8.李元书主编:《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9.周晓虹主编:《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0.李景治、张小劲等:《政党政治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1.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2.张脉强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3.中共中央组织部编:《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104.江春泽:《比较经济体制学》,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5.苏秀法:《“芬兰化”和“丹麦化”阴影下的欧洲》,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版。
    106.《当代社会民主党词典》,华文出版社,1993年版。
    107.《辞海》第3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108.《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9.[瑞典]安德生:《瑞典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10.[瑞典]本特·阿尔森等:《从帕尔姆到帕尔梅》,斯德哥尔摩,1972年版。
    111.[瑞典]帕尔梅:《向往未来》,斯德哥尔摩,1974年版。
    112.[瑞典]克拉克·埃克隆德:《瑞典经济——现代混合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13.[瑞典]维里·贝里斯特罗姆:《党纲和经济政策1920—1988》,瑞典时代出版社,1989年版。
    114.[瑞典]斯·哈登钮斯:《二十一世纪的瑞典政治》,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
    115.[瑞典]克拉克·埃克隆德:《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瑞典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北 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16.LO&SAP:《雇员投资基金与资本形成》,斯德哥尔摩,1978年版。
    117.[丹麦]福尔默·威斯蒂:《北欧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8.[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9.[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编:《转变中的福利国家》,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120.[苏]尤达诺夫主编:《西欧小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21.[苏]弗·希什金娜、斯·希什金:《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2.[苏]Н.Б.西比列夫:《社会党国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3.苏联科学院国际工人运动研究室编:《国际工人运动》,工人出版社,1984年版。
    124.[苏]戈尔巴乔夫、[德]勃兰特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125.[英]威廉·佩尔森、阿拉斯泰尔·H·托马斯:《西欧社会民主党》,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126.[英]P·阿姆斯特朗、A·格林、J·哈里逊:《战后资本主义大繁荣的形成和破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7.[英]G·D·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28.[英]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历史》第1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9.[英]艾里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0.[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1.[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32.[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3.[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4.[英]保罗·皮尔逊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5.[英]鲍勃·密尔沃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史及其现实意义》,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6.[美]w·Z·福斯特:《世界工会运动史纲》,三联书店,1961年版。
    137.[美]劳埃德·厄尔曼和罗伯特·J·弗拉纳根:《工资限制》,伯克利,加利福尼亚,1971年。
    138.[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39.[美]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0.[美]阿兰·G·格鲁齐:《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1.[美]戴维.加尔森:《神话与现实》,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
    142.[美]加里布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43.[美]史蒂文·克雷默:《西欧社会主义——一代人的经历》,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4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5.[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6.[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47.[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48.[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9.[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0.[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51.[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5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3.[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54.[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5.[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6.[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57.[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8.[美]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9.[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0.[法]雅克·德罗兹:《民主社会主义(1864——1960)》,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61.[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党概论》,青鸟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香港),1991年版。
    162.[法]让·布隆戴尔、[意]毛里奇奥·科塔主编:《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3.[德]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三联书店,1965年版。
    164.《伯恩施坦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
    165.[德]维·勃兰特、[奥]布·克莱斯基、[瑞典]欧·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66.[德]托马斯·迈尔:《论民主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167.[德]托马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8.[奥]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169.[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四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70.[意]萨托利:《最新政党与政治制度》,韦伯文化公司出版(台湾),2003年版。
    171.[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72.[日]山口定:《政治体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73.《第二国际历史文献》第15卷,1978年日内瓦影印版。
    174. M. Donald Hancock et al, 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1993.
    175. Hufford L., Sweden: the Myth of Socialism, London, 1973.
    176. Tingsten, H. The Swedish Sicial Democrats: Their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New Jersey, 1973.
    177. Heckscher, G. The Welfare State and Beyond, Minnesota, 1984.
    178. Leon D. Epstein. 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 1980.
    179. Adler—Karlsson, G. Funtional Socialism, Stockholm, 1969.
    180. Nils Andren: Modem Swedish Government, Stockholm 1962.
    181. Frankin D. Scott, Sweden: Nation History, Southern Illionis Uni. Press, 1988.
    182. Malcolm B Hamilton,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Britain and Sweden, MacMillan,1989
    183. Himmelstrand, U., Beyond Welfare Capitalism, Minncssota, 1984.
    184. Pierson, Christopher. Socialism after Communism, Policy press, 1995.
    185. Bunny Ragnerstam, Arbetare i rorelse, part 2, Sodertalje 1986.
    186. David Klingman, Social Change and Public Policy: Norwey and Sweden, 1875---1965, London, 1975.
    187. Bengt Kyoden, Sweden: A Choi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1980s, London, 1982.
    188. Goran Ahrne, etc, Class and Social Organge in Finland, Sweden and Norway, Uppsala, 1988.
    189. Henry Milner, Sweden: Social Democracy in Practice, Oxford, 1989.
    190. Leif Lewin, Ideology and Strategy: A Century of Swedish Politics, Cambridge Univ.Press, 1989.
    191. Johan Oisen, Organized Democracy: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Welfare State——The Case of Norway, Bergen, 1983.
    192. Stein Kuhale, Pattern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Nordic Countries, London, 1997.
    193. Childs Marquis William, Sweden: The Middle Way on Trial,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1980.
    194. Sterud, Agrarian Structure and Peasant Politics in Scandinavia, Unpublished PhD Thesis, London School of Politics, 1974.
    195. Tommy Bengtsson, population, Economy and Welfare State,Berlin, 1994.
    196. Jane Cederqvist, Arbetare i strejk-studier rorande arbetamas politiska mobiliserin under industrialismens genombrott, Stockholm 1980.
    197. Tim Tilt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Swedish Social Democracy: Through the Welfare State to Socialism, Oxford, 1990.
    198. SvenE. Ollson, 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 Statein Sweden, Lund, 1993.
    199. Sulkunen, Pekka, The European New Middle Class: Individual and Tribalism in Mass Sociaty, Ashgate Pulishing Company, 1992.
    200. Ingvar Carisson and Anne-Marie Lindgren, What is Social Democracy?, Aip Sidverkstad, 1998.
    201. Rokkan Stein,Norway: Numerial Democracy and Corporate Pluralism,in R.A.Dahl,led.Political oppositio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New Hauen,Yale University.Press,1996.
    202. Philip Whyman. Sweden and the"Third Way": A Macroeconomic Evaluation, Aldershot, Hampshire, Eng.;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3.
    203.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18), World Book inc,a Scott Fetzer company Chicago 2001.
    1.社会党国际网站 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
    2.瑞典社会民主党网站 http://www.socialdemokratema.se
    3.政党与选举网站 http://www.parties-and-elections.de
    4.马克思主义者网站 http://www.marxists.org
    5.透明国际网站 http://www.transparency.org
    6.山东大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网站 http://www.krics.sdu.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