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在身体观成为当代学术研究重心的背景下展开讨论。从先秦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基本理论入手,以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伦理、万物自然、人体生命结构三个层面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进行探索。
     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如下:
     其一,先秦时期,在不同的思想背景和治学传统下,形成了儒家社会化身体观、道家自然化身体观、医家实体化身体观;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各有千秋,合力筑造了中国古代先秦身体观的理论大厦。
     其二,儒家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认识人的身体,从社会价值层面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手段选择原则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社会化的干预;道家从万物自然的角度来认识人的身体,从个体行为层面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手段选择原则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文化特征进行了自然化的干预;医家从人体生命结构自身的角度来认识人的身体,从身体运动规律层面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手段选择原则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实体化的干预,有必要强调一点的是,这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侧重于不同层面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施加了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诞生成长的丰厚土壤。
     其三,从现实关怀和时代意识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儒家从社会道德层面入手所形成的身体观,还是道家追求自然大道所形成的身体观,甚或医家切实关注身体自身所形成的身体观,古人这些明确针对人的身体而生发的意识与认知是影响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因素,诞生在这一片身体观土壤中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一方面有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元素,另一方面也在社会伦理层面、万物自然层面及人体自身生命结构层面对当代体育文化有所补足,对体育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有着深远意义和可借鉴的价值。
This essay carrie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body-thinking that become the academic focus at present.In short,specific to this study,the body-thinking refers to the people's awareness to human body in the Pre-Qi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The study starts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Confucius,Taoism,and 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dy-thinking in the Pre-Qin Period.Make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s, the principles of means,and the characters of ancient Chinese sport culture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social ethics,natural living things and the structure of human body.
     The conclusions as the follows:
     Firstly,in the Pre-Qin Period,the basic theory of Confucius,Taoism, and TCM body-thinking is different,separates into the socialized body-thinking,naturalized body-thinking and the materialized body-thinking,cultures the ancient Chinese sport culture at different level.
     Secondly,the Confucius body-thinking puts emphasis particularly on social ethic,and make social intervention on ancient Chinese sport culture.The Taoism body-thinking focus particularly on individual behavior,and make natural intervention on ancient Chinese sport culture. The TCM aims at the physical structure,and makes incarnate intervention on ancient Chinese sport culture.However,they are not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but merely have effects on ancient Chinese sport culture in deferent aspects.Moreover,they build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ort culture.
     Thirdly,in view of present concern and time conscious,the basic theories of Confucius,Taoism,and TCM body-thinking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ncient Chinese sport culture.The ancient Chinese sport culture that is original from body-thinking in the Pre-Qin Period is valuable to the sport culture at present age from the level of social ethic,nature law and human body itself.
引文
1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1
    2 转引自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192
    3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7
    4 杨荣丰.先秦儒家践礼之身体观[D].台北: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5 许义雄.运动文化与运动教育[C].台北:师大书苑发行.2004(1):7
    6 参看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7 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3):39
    8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87
    9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148
    10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27
    11 毕世明.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6):4
    12 均引自[德]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3 周与沉先生在其《身体:思想与修行》一书中明确表示此点,事实上,中文学界对先秦时期在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领域的原创地位早有共识,如余英时先生《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一文,杨适先生《希腊原创智慧》一书等等。
    14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华民国85年
    1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杨适主编的《希腊原创智慧》一书的前言中曾言,所谓“原创文化”,指的是在以往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影响最为重大深远的几种形态由以起源的创造原形,“轴心期文化为人类精神觉醒之第一次突破:为第一次,故为原;为突破,故为创。”
    16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
    17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
    18 本研究所选择的文献版本基本上都是学界公认的权威的可靠文本。
    19 下文引用均出自[德]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
    20[美]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著,关群德译.梅洛-庞蒂[M].北京:中华书局.2003(6):20
    21 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J].江海学刊.2003(1):5-11
    22[日]汤浅泰雄.灵肉探微——神秘的东方身心观[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0(4)
    23 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3)
    24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华民国85年
    25 蔡壁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华民国86年
    26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
    27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M].台北:台北喜玛拉雅基金会.2001
    28 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J].现代哲学.2002(3):55-66
    29 张成林.先秦儒道二家身体意蕴对当代身体理念的影响痕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4
    30 林哲民.黄帝内经气论身体观之研究[D].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31 Kristopher Schipper,The Taoist Body,tr.By Doren C.Du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32 RogerT.Ames,Self as Body in Asian Theory and Practic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33 AngelaZito,TaniE.Barlow.Body,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34 Kuang-Ming Wu,On Chinese Body Thinking:A Cultural Hermeneutics,E.J.Brill,1997
    35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各处.中华民国85年:1
    36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M].台北:台北喜玛拉雅基金会.200l
    37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M].台北:台北喜玛拉雅基金会.2001
    38 王璟.黄老思想治身治国一体之理论研究——以<淮南子>为中心[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39[日]小野泽精一等著,李庆译.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40 见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3)
    41 见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3)
    42 见黄应贵编.人观、意义与社会[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
    43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44 张成林.先秦儒道二家身体意蕴对当代身体理念的影响痕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4
    45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46 蔡壁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华民国86年:334
    47 见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3)
    48 林哲民.<黄帝内经>气论身体观之研究[D].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87年度报告
    49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50[日]汤浅泰雄.灵肉探微——神秘的东方身心观[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0(4):2
    51[日]栗山茂久,陈信弘译.身体的语言——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M].台北: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1)
    52 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3)
    53 王德胜.形体美的发现——中西形体审美意识比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4)
    54 郭希汾.中国体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55 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共9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
    56 体育研究资料(共5辑)[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科学研究所.1962(8)
    57 郑振坤.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纲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4)
    58 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
    59 毕世明等.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6)
    60 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6)
    61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5)
    62 翁士勋.二十五史体育史料汇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10)
    63 徐元民.中国古代体育[M].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7)
    64 刘秉果.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
    65 任海.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66 体育史论文集(四辑)[C].中国体育史学会编.1985(6)
    67 新中国体育史优秀论文集[C].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3)
    68 熊晓正.谈谈西周学校的舞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0(1):42-44
    69 熊晓正.走阵——中国古代的兵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4(4):8-10
    70 熊晓正.拳术起源之浅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5(1):20-22
    71 熊晓正.明礼仪知进退的射礼[J].体育文史.1984(2):39-41
    72 熊晓正.我国古代体育思想研究之管见[J].体育科学.1986(1):7-11
    73 熊晓正.庄子养生思想浅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2(1):11-18
    74 熊晓正.略论我国古代养生中的心理卫生和生活卫生要求[J].体育科学.1985(2):27-28
    75 李力研.“武化”与“文化”——中国体育的土壤特征与气候流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4):1-10
    76 刘强德.管窥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7):91-93
    77 杨怀源.甲骨卜辞中的晚商体育文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1
    78 谭刚.论巫傩祭祀文化与体育起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1):18-20
    79 刘英林等.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42-44
    80 谭华.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0(4):5-7
    81 郑振坤.孔子“知生”思想浅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6(6):24-26
    82 郑振坤.古代“精气说”浅议——兼论气功学基本原理[J].体育文史.1991(1):45-47
    83 郑振坤.论荀子的养生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1):61-64
    84 郑振坤.管子养生思想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9(3):6-12
    85 郑振坤.庄子养生思想证[J].体育文史.1988(3):60-64
    86 郑振坤.周易的养生思想及其影响[J].体育文史.1987(1):6-11
    87 阎守扶.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探源[J].体育学刊.1999(2):49-51
    88 高大光,王润平.中国古代体育心理学思想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7):86-88
    89 邓霞.南阳汉画像所反映的汉代体育文化[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90 李可兴.中西方体育价值取向比较[J].体育学刊.2005(2):37-39
    91 张继顺等.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歧与融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24-26
    92 白晋湘.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295-296
    93 万发达,万发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文化比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7-8
    94 吴忠义.从中国与希腊传统体育的比较看世界体育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24-26
    95 李力研.中国古代体育何以未能成熟——以古代希腊为参照的历史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90-96
    96 熊晓正.从人格模式的变异谈中西古代体育的主要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1992(6):9-12
    97 熊晓正.中国和希腊古代幸福观念的比较[J].体育科学.2006(5):83-87
    98 尤小好.关于古代中国及西方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5):73-75
    99 王晓翔,袁云.“比较体育”思考录[J].体育与科学.1994(6):24-25
    100 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4):34-36
    101 许义雄.运动文化与运动教育[C].台北:师大书苑发行.2004(1)
    102 身体文化学报[M].台北:台湾身体文化学会印行.2005(12)
    103 身体文化文辑[M].台北:国立教育研究院筹备处出版.2004(12)
    104 王秋燕.人体运动中“气”的超越经验与阶层之研究——以庄子气化论思想为主[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中华民国84年
    105 杨荣丰.先秦儒家践礼之身体观[D].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106 张晓东.试论身体与运动的艺术关系[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3
    107 吕韶钧.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看中西方身体训练的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108 郭兆霞.从运动形式看中西身体文化的差异[J].山东体育科技.2001(4)
    109[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1):5
    110 杨荣丰.先秦儒家践礼之身体观[D].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111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
    112 张颖.语境泛化透析[J].语文建设.2007(3):54-55
    113 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392
    114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
    115 许义雄.运动文化与运动教育[C].台北:师大书苑发行.2004(1):6-7
    116 对于中国古代体育年限的划分,在我国体育学界没有分歧意见,因为不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而言,还是单纯从体育本身的发展演变来看,1840年都是关键的年份。在此以前,中国是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而在此之后,外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包括体育的影响进入了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包括体育的面貌。
    117[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359
    11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156
    119[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5
    120[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11
    12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195-236
    12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243
    12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78
    12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44
    125[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262
    126[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41
    127[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62
    12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76
    129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645
    130[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148
    13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257
    13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262
    133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华民国85年:1
    134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各处.中华民国85年:1
    13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268-270
    136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9-80
    137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华民国85年:48
    138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09
    139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各处.中华民国85年:13
    140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华民国85年:12
    14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62
    142 金良年.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293-309
    14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34
    14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09
    145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9):164
    146 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3):454
    147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9):25-27
    148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9):437-438
    149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9):22-23
    150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华民国85年:76
    151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华民国85年:77
    152[美]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37
    153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698
    15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271
    155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中华民国89年:160
    156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124
    157[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10
    158[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23
    159[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1
    160[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14
    161[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26
    16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53
    16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169
    164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232
    165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168
    166[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4
    167[美]安乐哲.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7):458
    168[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45
    169[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13
    170 “向死而生”出自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面死而生”。
    171[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7
    17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110
    173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08
    174[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6
    175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108
    176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38
    177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95
    178[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8
    179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124
    180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128
    181[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19
    18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199
    183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39
    18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178
    18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180
    186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70
    187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13
    188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74
    189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138
    190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562
    191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110
    19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452
    193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42
    194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115
    195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51
    196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29
    197 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3):415
    198 胡文英.庄子独见[M].三读斋刻本.清乾隆
    199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194
    200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117
    20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121
    202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47
    20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07
    204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199
    205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37
    206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221
    207 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3):415
    208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1
    209[美]安乐哲.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7):19
    210[美]安乐哲.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7):21
    211 蔡壁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中华民国84年:2
    212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45
    213 上述引文出自[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
    214 李建民.中国古代医学的形成[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11):19
    215 蔡璧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中华民国84年:37
    216 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M].北京:中华书局 1983(3):43
    217 参考蔡璧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中华民国84年
    218[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71
    219[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71
    220[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24
    221[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9
    222[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89
    223[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49
    224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各处.中华民国85年:12
    225 焦国瑞.气功养生学概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10):79
    226 朱安群等.十三经直解卷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2):248
    227 谢松龄.阴阳五行与中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2):2
    228[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0
    229[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0
    230[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1
    231[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7
    232[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9
    233[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7
    234[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4
    235 姜春华,沈自尹.中医治则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57
    236[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320
    237[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9
    238[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6-7
    239[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25
    240 蔡璧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中华民国84年:9
    241[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58
    242[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364
    243[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58
    244[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58
    245[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52
    246[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26
    247[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364
    248[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364
    249 这一部分论述受东阳老人藏书之<黄帝内经>启发
    250[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70
    251[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399
    252[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
    253[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66
    254[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56
    255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45
    256[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
    257[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4
    258 高诱.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M].上海:世界书局.1935(12):26
    259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
    260[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142
    26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271
    262[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9
    263 转引自李申.中国儒教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
    264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740
    265 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29
    266 徐元民.中国古代体育[M].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3(7):155
    267 徐元民.中国古代体育[M].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3(7):142
    268 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64
    269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640-1641
    270 体育研究资料1[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科学研究所.1962(8):26
    271 转引自体育研究资料2[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科学研究所.1962(8):60
    272 任海.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44
    273 任海.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44
    274 转引自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116
    27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5)
    276 转引自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9):33
    277 转引自毕世明.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6):342
    278 任海.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22
    279 杨宽.古史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310
    280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640-1641
    28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805-806
    282 胡平生,陈美兰.孝经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221
    283 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59
    284 林素娟.先秦至汉代礼俗中有关厉鬼的观念及其因应之道[J].成大中文学报.2005(13):59-94
    285 转引自徐元民.中国古代体育[M].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3(7):122-124
    286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287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72-247
    288 彭林.从<仪礼·乡射礼>看中国古代的体育精神[J].新华文摘.2004(16)
    289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297
    290 杨宽.古史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327
    29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47
    292 王大平.中国体育中的泛道德影响[A].体育史论文集卷4.中国体育史学会,辽宁省体委文史办公室.1989(4):28-32
    293 体育研究资料1[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科学研究所.1962(8):31
    294 转引自陈昌怡,谭华.古代体育寻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212
    295 转引自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106
    296 转引自刘秉果.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82-84
    297 转引自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129-133
    298 转引自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82-87
    299 转引自陈昌怡,谭华.古代体育寻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131
    300 转引自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82-87
    301 旷文楠.文化、人格与体育竞技[A].体育史论文集卷4.中国体育史学会,辽宁省体委文史办公室编.1989(4):4
    30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57
    303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295
    30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398
    305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115
    306 马贤达.中国武术大辞典[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29
    307 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93
    308[日]松田隆智著,吕彦,阎海译.中国武术史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78
    309 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310 王志远.太极拳形神解.武当.2003(10)
    311[美]安乐哲.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7):353
    312 道藏卷21[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313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119
    31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488
    315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1
    316 参考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228
    317 郝勤.论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形神观[A].体育史论文集卷4.中国体育史学会,辽宁省体委文史办公室编.1989(4):129
    318 转引自陈昌怡,谭华.古代体育寻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39
    319 转引自中国古代体育史参考资料中[M].全国高师<体育史>编写组.1986(8):191
    320 苏竞存.<导引>肢体活动——我国古代的徒手体操[A].体育史论文集.中国体育史学会.1985(6):3
    321 郑仕一等.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之身体样态的境界内涵[J].大专体育学刊.2005(4):1-12
    322 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5(12):81
    323 转引自体育史论文集[C].中国体育史学会.1985(6):64
    324 郑杰文.中国古代养生观说略[J].文史哲.1992(2):19
    325 郑杰文.中国古代养生观说略[J].文史哲.1992(2):19
    326 朱安群等.十三经直解卷1[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2):785
    327 朱安群等.十三经直解卷1[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2):607
    328[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2
    329[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61
    330 高诱.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M].上海:世界书局.1935(12):51
    331[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5)
    332[苏]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2(9)
    333 转引自陈昌怡,谭华.古代体育寻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238
    334 参看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335 体育研究资料5[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1962(8):27
    336 上述引文转引自体育研究资料5[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1962(8):29-30
    337 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30
    338 李成银,史泽秀.中华武术论丛[M].济南:齐鲁音像出版社.2005(3):16
    339 徐伯然.武术养生与东方文化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4(5):61-62
    340 转引自文物.1975(6)
    341 任海.中国古代体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128
    342 刘秉果.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10
    343 高诱.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M].上海:世界书局.1935(12):26
    344[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
    345 转引自体育研究资料4[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科学研究所.1962(8):120
    346 转引自郑振坤.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纲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4):295
    347 南帆.身体的叙事[J].当代作家评论.2001(1)
    348 转引自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3)
    349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640-1641
    350 吕韶钧,竺玉明.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看中西方身体训练的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552-55
    351 张觉.吴越春秋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4)
    35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146
    353 郭希汾.中国体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1
    35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21
    355[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62
    356[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125
    357 金良年.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23
    358 游任滨.离散的想象:生命科技论述中的身体展演[A].文化研究学会2003年会.2004(1):9
    359[美]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168
    360 谢松林,庞朴.阴阳五行与中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2):179
    [1]Kristopher Schipper,The Taoist Body,tr.By Doren C.Du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2]RogerT.Ames,Self as Body in Asian Theory and Practic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3]AngelaZito,TaniE.Barlow.Body,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4]Kuang-Ming Wu,On Chinese Body Thinking:A Cultural Hermeneutics,E.J.Brill,1997
    [5][德]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美]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7][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1)
    [8][美]安乐哲.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7)
    [9][美]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著,关群德译.梅洛-庞蒂[M].北京:中华书局.2003(6)
    [10][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
    [11][英]布莱恩·特纳著,马海良译.身体与社会[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3)
    [12][美]奥尼尔著,张旭春译.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6)
    [13][美]安德鲁·斯特拉桑著,王业伟,赵国新译.身体思想[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6)
    [14][美]托马斯·拉克尔著,赵万鹏译.身体与性属:从古希腊到弗洛伊德的性制作[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6)
    [15][德]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
    [16][法]勒伯著,汤皇珍译.身体意象[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6)
    [17][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8][日]汤浅泰雄.灵肉探微——神秘的东方身心观[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0(4)
    [19][日]小野泽精一等著,李庆译.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20][日]栗山茂久,陈信弘译.身体的语言——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M].台北: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1)
    [21][日]松田隆智著,吕彦,阎海译.中国武术史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
    [22]蔡璧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华民国86年
    [23]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3)
    [24]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华民国85年
    [25]黄金膦.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
    [26]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M].台北:台北喜玛拉雅基金会.2001
    [27]黄应贵编.人观、意义与社会[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
    [28]身体文化学报[M].台北:台湾身体文化学会印行.2005(12)
    [29]身体文化文辑[M].台北:国立教育研究院筹备处出版.2004(12)
    [30]杜正胜.从眉寿到长生—医疗文化与中国古代生命观[M].台北:三民书局.2005(4)
    [31]马济人.道教与气功[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11)
    [32]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中华民国89年
    [33][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
    [34][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
    [3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5)
    [36][宋]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2(9)
    [37][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
    [38][晋]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
    [39][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9)
    [4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
    [4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
    [42]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二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2)
    [4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9)
    [44]张觉.吴越春秋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4)
    [45]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46]金良年.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47]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48]朱安群等.十三经直解卷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2)
    [4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5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
    [51]高诱.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M].上海:世界书局.1935(12)
    [52]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
    [53]胡平生,陈美兰.孝经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
    [54]道藏卷21[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55]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
    [56]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10)
    [57]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58]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
    [59]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60]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3)
    [61]王德胜.形体美的发现——中西形体审美意识比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4)
    [62]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64]李建民.中国古代医学的形成[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11)
    [65]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1)
    [66]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67]焦国瑞.气功养生学概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10)
    [68]谢松龄.阴阳五行与中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2)
    [69]姜春华,沈自尹.中医治则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
    [70]吴志超.导引养生史论稿[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0)
    [71]王庆余,旷文楠.道医窥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7)
    [72]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
    [73]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的基本范畴[M].北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9)
    [74]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
    [75]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
    [76]李祚唐.中国养生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
    [77]李平.气功与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
    [78]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
    [79]李申.中国儒教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
    [80]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
    [81]杨宽.古史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
    [82]南帆.体育馆里面的呼啸.叩访感觉[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261
    [83]郭希汾.中国体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84]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共9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
    [85]体育研究资料(共5辑)[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科学研究所.1962(8)
    [86]郑振坤.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纲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4)
    [87]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
    [88]毕世明等.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6)
    [89]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6)
    [90]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91]翁士勋.二十五史体育史料汇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10)
    [92]徐元民.中国古代体育[M].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7)
    [93]刘秉果.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
    [94]任海.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95]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
    [96]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
    [97]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9)
    [98]陈昌怡,谭华.古代体育寻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99]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100]李成银,史泽秀.中华武术论丛[M].济南:齐鲁音像出版社.2005(3)
    [101]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102]马贤达.中国武术大辞典[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103]崔乐泉,张纯本.中国武术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1)
    [104]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105]转引自沈寿.太极拳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6(7)
    [106]张成林.先秦儒道二家身体意蕴对当代身体理念的影响痕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4
    [107]林哲民.黄帝内经气论身体观之研究[D].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108]杨荣丰.先秦儒家践礼之身体观[D].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109]王璟.黄老思想治身治国一体之理论研究——以<淮南子>为中心[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110]王秋燕.人体运动中“气”的超越经验与阶层之研究——以庄子气化论思想为主[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中华民国84年
    [111]张晓东.试论身体与运动的艺术关系[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3
    [112]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113]张成林.先秦儒道二家身体意蕴对当代身体理念的影响痕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4
    [114]邓霞.南阳汉画像所反映的汉代体育文化[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5]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116]许义雄.运动文化与运动教育[C].师大书苑发行.2004(1)
    [117]体育史论文集(四辑)[C].中国体育史学会编.1985(6)
    [118]新中国体育史优秀论文集[C].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3)
    [119]游任滨.离散的想象:生命科技论述中的身体展演[A].文化研究学会2003年会.2004(1)
    [120]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J].现代哲学.2002(3):55-66
    [121]南帆.身体的叙事[J].当代作家评论.2001(1)
    [122]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J].江海学刊.2003(1):5-11
    [123]林素娟.先秦至汉代礼俗中有关厉鬼的观念及其因应之道[J].成大中文学报.2005(13):59-94
    [124]彭林.从<仪礼·乡射礼>看中国古代的体育精神[J].新华文摘.2004(16)
    [125]郑杰文.中国古代养生观说略[J].文史哲.1992(2):19
    [126]张颖.语境泛化透析[J].语文建设.2007(3):54-55
    [127]毛良.《行气玉佩铭》及其释文的讨论[J].中华医史杂志.1982(5)
    [128]王璟.《吕氏春秋》养生思想探究[J].孔孟学报.2003(9)
    [129]王晓.道教医学的哲学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1999(6)
    [130]王邦雄.从修养工夫论庄子“道”的性格.鹅湖.1995(6)
    [131]王云度.《淮南子》论养生[J].中国哲学史复印报刊数据.1995(8)
    [132]申国昌.《老子河上公注》养生教育思想探析[J].中国道教.2001(1)
    [133]朱良志.试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以“生”字为中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2)
    [134]朱建平.道教养生学的源流与特点[J].中华医史杂志.1993(3)
    [135]何保中.死亡问题在庄子思想中的意义与地位[J].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1999(22)
    [136]吕利平,周毅.从《导引图》等文物看中华养生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37]吕宗麟.试论老庄的生死观—兼探道教的长生之术.[J]宗教哲学.1995(3)
    [138]李美燕.由老庄的生死观论其养生哲学[J].屏东师院学报.1998(6)
    [139]李申.黄老、道家即道教[J].世界宗教研究.1999(2)
    [140]胡孚琛.道教医药学述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1995(4)
    [141]韦蒹堂.从淮南子的“养生”学试论道家“养形”之术[J].东吴大学哲学系传习录.1984(3)
    [142]张运华.身国并重的道家养生论—论《老子河上公章句》[J].宗教哲学.1996(2)
    [143]陈进国.道家与道教的“理身理国”思想—先秦至唐的历史演进[J].宗教学研究.2000(2)
    [144]杨儒宾.从“生气通天”到“与天地同流”—晚周秦汉两种转化身体的思想[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4(4)
    [145]邬昆如.庄子的生死观[J].哲学与文化.1994(7)
    [146]廖德清.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论争[J].辽宁大学学报.1981(4)
    [147]詹石窗.道教医学模式及其现代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1999(1)
    [148]蔡明田.庄子的养生观念[J].大陆杂志.1985(5)
    [149]徐进.礼治的精义及其影响[J].文史哲.1997(1)
    [150]徐伯然.武术养生与东方文化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4(5)
    [151]熊晓正.谈谈西周学校的舞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0(1)
    [152]熊晓正.走阵——中国古代的兵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4(4)
    [153]熊晓正.拳术起源之浅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5(1)
    [154]熊晓正.明礼仪知进退的射礼[J].体育文史.1984(2)
    [155]熊晓正.我国古代体育思想研究之管见[J].体育科学.1986(1)
    [156]熊晓正.庄子养生思想浅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2(1)
    [157]熊晓正.略论我国古代养生中的心理卫生和生活卫生要求[J].体育科学.1985(2)
    [158]熊晓正.从人格模式的变异谈中西古代体育的主要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1992(6)
    [159]熊晓正.中国和希腊古代幸福观念的比较[J].体育科学.2006(5)
    [160]李力研.中国古代体育何以未能成熟——以古代希腊为参照的历史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报.1995(2)
    [161]李力研.“武化”与“文化”——中国体育的土壤特征与气候流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4)
    [162]刘强德.管窥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
    [163]谭刚.论巫傩祭祀文化与体育起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1)
    [164]刘英林等.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165]谭华.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0(4)
    [166]郑振坤.孔子“知生”思想浅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167]郑振坤.古代“精气说”浅议——兼论气功学基本原理[J].体育文史.1991(1)
    [168]郑振坤.论荀子的养生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1)
    [169]郑振坤.管子养生思想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9(3)
    [170]郑振坤.庄子养生思想证[J].体育文史.1988(3)
    [171]郑振坤.周易的养生思想及其影响[J].体育文史.1987(1)
    [172]阎守扶.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探源[J].体育学刊.1999(2)
    [173]高大光,王润平.中国古代体育心理学思想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7)
    [174]谢光前,陈海波.论体育运动中的身体叙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75]李可兴.中西方体育价值取向比较[J].体育学刊.2005(2)
    [176]吕韶钧,竺玉明.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看中西方身体训练的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177]张继顺等.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歧与融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78]白晋湘.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179]万发达,万发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文化比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180]吴忠义.从中国与希腊传统体育的比较看世界体育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81]尤小好.关于古代中国及西方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5)
    [182]王晓翔,袁云.“比较体育”思考录[J].体育与科学.1994(6)
    [183]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4)
    [184]吕韶钧.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看中西方身体训练的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185]郭兆霞.从运动形式看中西身体文化的差异[J].山东体育科技.200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