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思想探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周敦颐思想从气感的角度,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无极为宇宙本源
    的宇宙生成论;一条是以养心为人道核心的修养论。简单的说,就是“原始反终”。
    “原始”是宇宙生成;“反终”是天人合一——主静,主静即是养心。宇宙生成
    论为养心提供了其生成和本然的依据,养心为宇宙生成提供了体悟和理解的可
    能。这两条主线交相呼应,相得益彰,都是为了指导人的修养身心,治国平天下,
    最终达到孔颜乐处的圣贤境界,可谓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无极是道,它具备
    一阴一阳,经过太极、阴阳、五行等气感作用从而创造了这个生生不已的世界;
    心(神)既是气感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这个世界的灵明,只有它才
    能使这个世界生机盎然和光芒四射。心从无极那里秉承了许多天分,无极无形,
    阴静,是通,是一个一来一往的无穷无尽的过程,心也无象,主静,是神,自然
    地产生于无极而又自觉地归于无极。心与无极统一,是为了实现人生以及与宇宙
    万物的通达。而诚是人生与万物通达的保障。诚起源于天道,是天道的承继者,
    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内在于人的五性即是诚性,超乎善恶之上并止于至善即是
    诚境,顺化天下即是圣德。圣德即是经世之具,经世应以因情性,审时度势为经
    略,因情性才能人心安定,审时度势才能高瞻远瞩。从而治国以务实为出发点,
    以礼乐为手段,以纯心为要,以教化天下为己任,以天下太平为治国理想。总之,
    周敦颐的创造性就在于融合儒释道,以气感为起点,贯通天道与人道,提出了阴
    阳化生、一体万物、静体动用等原始反终的宇宙真理;以通达为境界,参感天地,
    指明了无欲故静,养心纯心,感应之几等人生智慧,以期达到有无之通、经世致
    用、顺势超然的人生修行之境。
Zhou Dunyi’thought is from the angle that Qi feel each other, running through
    two main lines always, a cosmology regarding Wuji as cosmos origin and a
    cultivation considering Cultivating mind a core. Say in brief, that is “primitive and
    ultimate”. The “primitive”is a cosmos born, the “ultimate”is that nature and man
    unite as one—Zhujing that is to cultivate mind. The creating theory in cosmos is for
    cultivate mind to provide its born basis; cultivating calm for the creating theory in
    cosmos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apperception. These two main lines act in
    cooperation mutually, and benefit by association together. They are all for the sake of
    guiding the person to cultivate mind and body that realize happiness in the world,
    attaining the sage state of KongYan’enjoying place. It may be said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most large but to the utmost deeply subtlety”. Wuji is Tao that has one Yin and
    one Yang, passing by Taiji, YinYang, Wuxing etc. which belong to Qi’feeling
    function to creates this living world without stop; Mind, although being one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produced by Qi, contrarily become spirit of everything and
    make the world properly clear. Only have mind then can make this world full of
    organic life with brilliant. Mind from Wuji took many orders and talents there, Wuji is
    invisible, Yinjing, and expedite, which is an endless process for one coming then one
    going; Mind also is immateriality, Zhujing and spirit, which come naturally from but
    return again and aware of self in Wuji. The unification of Mind and Wuji is for
    realizing life and everything smooth. Honest is a guarantees for Honest originates and
    inherit God’s way in the whole things: internalizing in person of five natures is Honest
    nature, transcending good and evil and attaining perfection is Honest condition, and
    changing orderly the world is saint virtue. Saint virtuous is manage state affairs which
    based on the stratagem of considering passion-nature and judging time the situation
    for planning, because they can make the public stabilize and have great foresight for
    the future. So managing state affairs should try to be practical a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use Li-Yue as means, purify heart as to importance, civilize world for self-
    term, and regard world peace as to the managing ideal. To sum up, Zhou Dunyi
    syncretize the value idea of Confucian, Buddhism and Taoism in a creative way. not
    only did Zhou regard Qi—feeling as jumping-off point, master the God’s way and
    humanism, and put forward the truth such as YinYang turning life, anyone
    representing the integral whole creation, Jing being and motion using; But also with
     ii
    
    
    well expedite for state, Zhou indicated to be lustless, cultivate mind, pure mind,
    respond subtlety etc. the wisdom for expecting unhindered, practical, flexible, joining
    creating life.
引文
1、《周敦颐集》,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2、《周敦颐集》,岳麓书社 2002 年版。
    3、《张载集》,中华书局 1978 年版。
    4、《朱子语类》,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5、《胡宏集》,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6、《四书集注》,岳麓书社 1985 年版。
    7、《太极图详解》,学苑出版社,1992 年版。
    8、《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9、蔡方鹿:《宋明理学心性论》,巴蜀书社 1997 年版。
    10、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1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12、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13、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14、陈来:《有无之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15、陈来:《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16、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7、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18、陈少峰:《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年版。
    19、成中英:《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5 年版。
    20、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21、董恩林:《唐代老学——重玄思辩中的理身理国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2002 年版。
    22、董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年版。
    23、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2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年版。
    25、冯达文:《宋明新儒学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26、冯玉刚:《当代中国哲学问题》,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27、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28、顾红亮:《实用主义的误读:杜威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01
    
    
    29、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30、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31、韩钟文:《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32、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33、黄清源:《中国传统思想:静道》,文而出版社 1996 年版。
    34、黄书光:《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35、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36、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 1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37、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 2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38、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 3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39、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的版。
    40、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41、孔繁:《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42、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年版。
    43、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44、李镜池:《易学探源》,中华书局 1978 年版。
    45、李申:《易图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6、李书友:《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4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48、林娅:《当代中国哲学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4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
    50、梁绍辉:《周敦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51、刘述先:《中国哲学与现代化》,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3 年版。
    52、刘小枫:《20 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年版。
    53、卢连章:《中国新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54、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5 卷本),人大出版社 1995 年版。
    55、吕不韦:《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56、马茂军:《北宋儒学与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7、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58、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59、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60、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61、牟钟鉴:《走进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 1999 年版。
     102
    
    
    62、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63、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64、潘富恩:《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65、潘富恩:《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66、彭永捷:《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67、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68、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湾学生出版社 1977 年版。
    69、邱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70、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 1 卷),中国社会出版社 1981 年版。
    7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 2 卷),中国社会出版社 1985 年版。
    72、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 3 卷),中国社会出版社 1988 年版。
    73、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74、束景南:《中华太极图与太极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75、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76、孙叔平、李书有:《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77、汤一介:《儒释道与内在超越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78、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79、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80、王夫之:《周易外传》,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81、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8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1 年版。
    83、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84、徐小跃:《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85、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94 年版。
    86、杨国荣:《存在的澄明:历史中的哲学沉思》,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87、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学林出版社 1997
    年版。
    88、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89、郁振华:《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90、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91、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9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103
    
    
    
    93、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94、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96、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95、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97、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98、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99、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00、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0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年版。
    102、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
    10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104、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