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琉球古国是现在日本冲绳县的前身,从洪武五年(1372)与中国政府正式建交,直至光绪五年(1879)被日本吞并为止,中琉之间的封、贡关系延续了500年之久。对明清中琉友好关系遗存的调查与发掘,是近年来中琉关系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中日两国友谊提供了最直接的历史借鉴。为保证双方的顺利交往,明清政府与琉球王国成立专门的接待机构、开辟有利的造船基地和航海港湾,修建相关的宗教寺庙,这些遗迹成为中琉友好交往史上的伟大丰碑;而来华死难者的坟茔墓碑、北京故宫所珍藏的琉球贡品、琉球册封使及其从客的著述遗墨,则成为这段友好交往史的有力见证。日本至今尚有后人到中国寻根问祖,追溯曾为琉球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先祖——“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在中国留下的历史踪迹;而我们也曾沿着当年琉球贡使所走的路线,勘探他们当年为中琉两国的友好历史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本文借助历史文献与档案的描述,力图运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日本冲绳地区、福州地区、闽南地区、进京贡道和北京地区的中琉友好关系遗存做一考察,主要从机构、宗教、航海造船、人物、碑刻、墓葬、物品等方面,向世人展示中琉友好交往的历史,并从中探讨中琉友好交往历史的遗存对今天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Okinawa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Ryukyu. The diplomatic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was established as early as 1372 A.D., and the offering-and-tribute relations of the two countries lasted for 500 years until the year 1879 when Ryukyu was annexed by Japan. The surve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remains about the friendly Sino-Ryukyu relation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s recently become an important branch in this field, which provides direct historical references for reinforcement of the Sino-Japan friendship. To promote the bilateral communication, the Ming and Qing governments together with Ryukyu set up special receptive agencies and built ship making basements, favorable harbors and religious temples. All these historical sites become great monuments for the bilate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ombstones for dead Ryukyuan in China, the Ryukyuan tributes and their manuscripts or paintings in the Forbidden City of Beijing witness the" friendly contact in history. Up till now, the Ryukyuan descendants still come to China in search of their roots, seeking their outstanding forefathers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ors to the Ryukyuan Kingdom and historical sites left by the 36 family tre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Fujian. Meanwhile, Chinese scholars, following the route of Rykyuan tribute officials, try to explore their hardworking for the Sino-Ryukyu friendship in histor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thesis will make a survey of historical remains about agency, religion, navigation and ship making, people, inscriptions, tombstones and exhibitions in such areas as Okinawa, Fuzhou, South Fujian, the tribute routes and Beijing, 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and multimedia techniques. The thesis will reveal the friendly history of Sino-Ryukyu relations to the world and explore the historical remains indicating the Sino-Ryukyuan contact, which is of both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 relation.
引文
1、《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影印本。
    2、《明史》,岳麓书院 1996年版。
    3、《明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4、《大清会典事例》,光绪年间石印本。
    5、《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
    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 1976年版。
    7、齐鲲:《续琉球国志略》,日本冲绳县立图书馆影印本。
    8、《球阳》,角川书店昭和57年版。
    9、冲绳县立图书馆史料编集室:《历史宝案》校订本第1-4册,南西印刷1992-1993年版。
    10、陈侃:《使琉球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又见《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版。
    11、萧崇业:《使琉球录》,见《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丛刊287种。
    12、谢杰:《琉球录撮要补遗》,见《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
    13、夏子阳、王士祯:《使琉球录》,见《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丛刊287种;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版。
    14、周煌:《琉球国志略》,见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又丛书集成初编本;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中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版。
    15、张学礼:《使琉球录》、《中山纪略》,《小方壶舆地丛钞》第十帙(一)石印本;又《清代琉球记录集辑》,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黄润 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版。
    16、汪楫:《使琉球杂录》,见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版。
    17、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中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版。
    18、李鼎元:《使琉球录》,见《清代琉球纪录集辑》,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小方壶舆地丛钞》第十帙(一)石印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8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
    19、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见黄润华、薛英《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版。
    20、齐鲲:《续琉球国志略》,日本冲绳县立图书馆影印本。
    21、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1936年排印本。
    22、胡宗献:《筹海图编》,明天启年间刻本。
    23、王圻:《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本。
    24、茅瑞征:《皇明象胥录》,影印明崇祯刻本。
    25、庆桂等:《国朝宫史续编》,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2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光绪二十七年仲秋图书集成局铅印本。
    27、黄仲昭:《八闽通志》,明弘治三年刊本。
    28、王应山:《闽大记》,万历十年抄本。
    29、王应山:《闽都记》,道光十一年求放心斋刊本。
    30、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同治七年正谊书院重刊本。
    31、郑贞文:《福建通志》,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七年版。
    32、何乔远:《闽书》,明崇祯二年抄配本。
    33、陈衍:《闽侯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34、施廷枢:《福州府志》,乾隆十九年刊本。
    35、郑祖庚:《闽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二年铅印本。
    36、蔡人奇:《滕山志》,民国三十七年福建出版铅印本。
    37、郭柏苍:《乌石山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5年版。
    38、《长乐梅花志》,清道光刊本。
    39、孟昭涵:《长乐县志》,民国六年铅印本。
    40、周学曾:道光《晋江县志》,抄本。
    41、郭赓武:《泉州府志》,同治九年章倬标重刻本。
    42、朱彤等:《崇武所城志》,传抄本。
    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版。
    44、徐艺圃主编;徐恭生、秦国经副主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续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4年版。
    45、徐艺圃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6年版。
    46、邢永福、徐艺圃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四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版。
    47、邢永福、谢必震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五编》,(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年版。
    48、《林李宗谱》抄本,藏厦大历史系资料室。
    49、《久米村系家谱》上下册,那霸市计划部市史编辑室,1980年。
    50、《中山世谱》,见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东京美术刊,昭和47年版。
    1、吴壮达:《琉球与中国》,正中书局 1948年版。
    2、陈大端:《雍乾隆时代的中琉关系》,明华书局 1956年版。
    3、徐玉虎:《明代琉球国对外关系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 1982年版。
    4、徐玉虎:《有代与琉球王国关系之研究》,台湾版 1986年。
    5、杨仲揆:《琉球古今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6、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7、谢必震:《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北京)海军出版社 2004年版。
    8、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中华地图学社 1975年版。
    9、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上、中、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10、周成:《中国古代交通图典》,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5年版。
    11、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12、章乃炜、王蔼人:《清宫述闻初·续编合编本》,紫禁城出版社 1990年版。
    13、齐心:《图说北京史》,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年版。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明清北京城图》,地图出版社 1986年版。
    15、《圆明沧桑》编委会:《圆明沧桑》,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版。
    16、福建省长乐县交通局等编:柯耀华主编《长乐县交通志》,1990年编。
    17、高良仓吉:《琉球的时代》,日本冲绳南西出版社 1989年版。
    18、浦添市教育委员会:《琉球-中国交流史》,南西出版社 1988年版。
    19、冲绳县:《冲绳的文化》,南西出版社 1992年版。
    20、池宫正治等:《久米村——历史人物》,南西出版社 1993年版。
    21、徐恭生:《中国·琉球交流史》,日本冲绳南西出版社,1991年版,。
    22、金诚正笃:《冲绳中国见》,冲绳社,1998年版。
    23、冲绳县立博物馆:《冲绳县立博物馆综合案内》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平成3年四版。
    24、上里贤一:《闽江》,冲绳社,2001年版。
    25、名护亲方程顺则制作委员会:《名護親方程顺則中国調查·撮影栞》,名護市教育委员会 1993年编。
    26、帰琉球王朝秘宝展实行委员会学术部会:《琉球王朝秘宝》,光文堂印刷株式会社,平成16年发行。
    27、小熊诚等:《中国福建省福州及泉州冲绳文化·社会比较研究》,平成15年。
    28、赤岭诚纪 《大航海时代之琉球》,冲绳时报社 1988年版。
    29、《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琉文化经济协会 1988年版。
    30、《第二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中琉历史关系论文集》,中琉文化经济协会 1990年版。
    31、《第三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琉文化经济协会 1991年版。
    33、《第四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中琉历史关系论文集》,中琉文化经济协会 1994年版。
    34、《第五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版。
    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六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研讨会筹备会编:《第六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996年版。
    37、《第七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中琉历史关系论文集》,中琉文化经济协会 1999年版。
    38、《第八回琉中历史关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琉球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 2001年编。
    39、庄为玑:《古刺桐港》,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40、陈建才:《八闽掌故·地名篇》,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41、《仓山历史文化景观萃编》,福州市仓山区政协委员会 2003年编。
    42、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福建美术出版社 1999年版。
    43、章乃炜、王蔼人:《清宫述闻初续编合编本》,紫禁城出版社 1990年版。
    44、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45、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 2001年版。
    1、王铁藩:《福州明代福建市舶司衙署考》,《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2期。
    2、曾意丹:《中琉友好交往只拾零》,《海交史研究》 1986年第2期。
    3、林硕君:《福州南台五座陈文龙尚书庙简介》,《福建论坛》1997年第2期。
    4、李莉:《明清琉球馆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张钟鑫:《福州地区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6、徐恭生:《福州与那霸关系史初探》,《中日关系史论集》第二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7、朱淑媛 《清代琉球国贡使官生的病故及茔葬考》,《历史档案》1994年第2期;
    8、松浦章:《清代琉球国使节、随员、官生客死》,《第八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9、林伟功:《明清琉球国朝贡与福州》,载《第五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论文集》。
    10、陈捷先:《清代琉使在华行程与活动略考》,载中琉文化经济协会《第二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中琉历史关系论文集》,1980年编。
    11、戈斌:《清代琉球国朝贡活动概述》,《历史档案》1993年第2期。
    12、胡汝明、姜于凤:《兰溪琉球国使墓考略》,《浙江学刊》1985年第1期。
    13、谢必震:《兰溪琉球墓碑考释》,《福建论坛》1989年第2期。
    14、戈斌:《清代琉球贡使居京馆舍研究》,《历史档案》1994年第3期。
    15、庄吉发:《故宫档案与清初中琉关系史研究》,《第二届中琉历史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