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洋—明朝海上力量建设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指导,采取历史学、社会学和军事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在明朝海上力量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国家海洋战略的提出,统治者的政治偏向对海军建设的影响,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带来的后果,海军建设的成果和不足,海上战争的成败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以及军事技术的应用和海军战术演进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为6个部分。
     绪论: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介绍选题的原因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篇章结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力图说明历史学、社会学和军事学的研究方法是如何在研究中运用的。
     第一章:以时间先后为序,运用长时段历史观,来纵向研究明朝前期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海上力量建设情况,并以军事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说明。
     第二章:以时间先后为序,运用长时段历史观,来纵向研究明中后期的海上力量建设情况,以及国家政策和皇帝个人好恶与海上力量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军事学的知识对其具体建设措施进行说明。
     第三章:从现代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明朝海上力量建设中的外交控制力问题,以三个事例(郑和下西洋、安南战争和中日朝贡争端)为切入点,论证海上力量建设的强弱和运用的好坏对一国外交控制力的巨大影响。
     第四章: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民间海上力量与明朝政府的互动关系。探讨民间海上力量在什么情况下能被政府接受,并且转化为国家海上力量。
     第五章:这是一篇全新的技术章节,将从军事技术的层面分析明朝海军在各个历史时期采用的装备和战术特点,使我们能更加真实客观地评价明朝海军的战斗成果和明朝海上力量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The the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the methods of history, sociology, and military sciences, analyses and explains serial question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ea power in Ming China.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parts.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review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and the outline and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paper.
     Chapter I discuses the construction of sea power in early Ming dynasty, which included Hongwu, Yongle and xuande three eras.
     Chapter II discuses the construction of sea power in middle and later Ming China, which included three parts that were insider withdrawal and rebuild of sea power in mid-Ming, some new questions in construction of sea power in later Ming, and the rebuild and ruin of Liaodong navy.
     Chapter III discuses the power of diplomacy contro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ea power, which through three given examples: Zheng Heh's trip to western seas, control Annan, and abnormal poli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hapter IV explains the mutual infection of sea power between folk and government in Ming China. This mutual infection displayed in two way, one was government made a double policy to folk sea power, another was the folk sea power transformed the national sea power in some conditions.
     Chapter V introduces evolution of navy' s equipments and tactics in Ming China. It includes three sections which were navy' s vessels, battleship' s weapon, and the evolution of navy force tactics in Ming China.
引文
[1]《世界安全》特稿,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2]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1990年4月版。
    [3]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4]辽宁人民出版社,大连,1986年版。
    [5]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5年6月版。
    [6]海潮出版社,北京,1996年版。
    [7]《戚继光研究丛书》,中华书局,北京,2004年2月第1版。
    [8]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2版。
    [9]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2页。
    [1]斯蒂芬.J.弗拉纳甘、迈克尔.E.马蒂主编,《变革进程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章,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学院中国军事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8月。转引自《国际展望》2004年3月第6期,第18页。
    [1]《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2]《明太祖实录》,卷12,第158页。
    [3]《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1,《宋学:七文集》(宋濂),《平江汉颂》,第2页。
    [4]沿海制置使司又简称“沿海制置司”,官司名,为沿海制置使治所。先后于许浦(隶平江府)、定海县、明州置司。南宋隆庆后,设司于明州。参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4页;《玉海》卷132《绍兴制置使》中也有记载。
    [5]《宋会要辑稿》,食货50,第145册,第5662页。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6,第1119页。
    [7]参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4-455页。
    [8]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寿和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赫就专门负责海运粮饷,所调用船只多为中央直属舰队的海船。
    [9]根据对建国前历次战斗俘获缴获敌方舰船的大致统计,建国时,明朝海军舰队拥有总数3000~4000艘的各型战舰,其中大型海船500多艘,大型楼船型江船1000多艘,其他为中小型江船。
    [1]《明太祖实录》,卷54,第1061页。
    [2]高扬文、陶琦主编,《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1版,第36页。
    [3]《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4]《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5]《明太祖实录》,卷78,第1423页。
    [6]《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以及《明史》,志第63,兵3,第2243页。
    [7]《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1](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
    [2]《明太祖实录》,卷75,第1390-1391页。
    [3]《续文献通考》,卷i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4]《明太祖实录》,卷145,第2280页。
    [5]《明太祖实录》,卷164,第2534页。以及《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6]《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7]《明太祖实录》,卷201,第3007页。《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记载“(洪武)二十三年四月,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三艘,巡逻盗贼。巡检司亦如之。”而《明会典》卷200,《工部二十·备倭船》则记载“沿海卫所,每千产所设备倭船十只,每一卫五所,共船五十只。”两者的记载均与《明实录》不同。考虑到造船的承受力,《明会典》记载的每百户置船一艘可能更符合实际一些。
    [8]此数目是按《明会典》计算得出的。
    [1]郑晓,《吾学编》(明隆庆刊本),《四夷考》 上卷,日本条,第36页。
    [2]《明史》,志第63,兵3,第2243页。
    [3]马楚坚著,《明清人物史事论析》,江两高校出版社,1996年9月版,《南澳之交通地位及其于明代海防线上转变为走私寇攘跳板之发展》,第452页。
    [4]《明太祖实录》,卷31,第538页。
    [5]《明太祖实录》,卷101,第1711页。
    [1]《明太祖实录》,卷101,第1712页。
    [2]《明太祖实录》,卷126,第2018页。
    [3]《明太祖实录》,卷179,第2714页。
    [4]《明太祖实录》,卷180,第2728页。
    [5]《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6]《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7]《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以及《明史》,志第63,兵3,第2243-2244页。
    [8]《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9]《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
    [1]《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2]《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明史》,志第63,兵3,第2243页。
    [3]《明太祖实录》,卷143,第2252页。不过《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记载的是“籍广东蛋户万人为水军”,两者出入很大。今以《实录》记载为准。
    [4]《明太祖实录》,卷181,第2735页。
    [5]《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6]《明太祖实录》,卷83,第1485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著,《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下),《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3页。
    [2]高扬文、陶琦主编,《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1版,第57页。
    [3]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51页。
    [4]据《明史》,卷90,《兵二·卫所》。以及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著,《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5]《明太祖实录》,卷246,第3576页。
    [1]《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2]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51页。
    [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3卷“兵制”,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403页。
    [1]《明史》,志第63,兵3,第2244页;及《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69页。
    [1]《明太祖实录》,卷29,第501页载“船以缯饰之。……递运所置船俱饰以红。”
    [2]《明太祖实录》,卷29,第501页。
    [1]《明太祖实录》,卷79,第1442页。
    [2]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著,《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1]马楚坚著,《明清人物史事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9月版,《南澳之交通地位及其于明代海防线上转变为走私寇攘跳板之发展》,第455-456页。
    [2]齐羽中:《南澳志》(道光刊本),卷首,《自序》,第1-2页。
    [3]《明史》,志第63,兵2,第2243页。
    [4]《明太祖实录》,卷139。
    [5]高扬文、陶琦主编,《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1版,第18页。
    [1]《明太祖实录》,卷219,第3218页。
    [2]《明史》,志第63,兵3,第2243页。
    [3]《明太祖实录》,卷41,第824-825页。
    [4]《明太祖实录》,卷41,第824-825页。
    [1]《明太祖实录》,卷52,第1056页。
    [2]《明太祖实录》,卷59,第1153页。
    [3]郑广南,《中国海盜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64页。
    [4]《明太祖实录》,卷83,第1485页。
    [5]《明太祖实录》,卷88,第1568页。
    [6]《明太祖实录》,卷70,第1307-1308页。
    [1]《明太祖实录》,卷73,第1351页。
    [2]《明太祖实录》,卷74,第1371页。
    [3]《明太祖实录》,卷83,第1487页。
    [4]《明太祖实录》,卷83,第1490页。
    [5]《明太祖实录》,卷87,第1546页。
    [6]范中义,《筹海图编浅说》,第203页。也可参见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51页。
    [7]《明太祖实录》,卷91,第1597页。
    [1]《明太祖实录》,卷102,第1725页。
    [2]《明太祖实录》,卷133,第2107页。
    [3]《明太祖实录》,卷140,第2206-2207页。
    [4]《明太祖实录》,卷155,第2413页。
    [5]《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8,第673页载“洪武二十年,敕福建造海舟百,广东倍之,以九月会浙江,出海捕倭。”但是《续文献通考》记载的是“二十年六月(1387年6月),敕福建以海舟百艘,广 东倍之,以九月会浙江捕倭。”二者月份记载不同,今以《国榷》为准。
    [1]《明太祖实录》,卷211,第3137页。
    [2]《明太祖实录》,卷227,第3311-3312页。根据韩观1艘船有40余人来推算,千户黎昱率领的“舟师四百”就需要10艘战船来乘载,所以可以认为黎昱的巡逻舰队大约由10艘战船组成。
    [1]《明太祖实录》,卷256,第3700页。
    [2]高扬文、陶琦主编,《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1版,第18页。
    [1]《明太宗实录》,卷20(下),第367页。
    [2]《明太宗实录》,卷23,第428页。
    [3]《明史》,志第63,兵3,第2244页。
    [4]《明太宗实录》,卷86,第1146页。
    [5]《明史》,卷6,本纪第6,《成祖二》,第86页。
    [6]《明太宗实录》,卷86,第1147页。
    [1]《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0页载“永乐间,内官使海外,回,请调集官军驾驶海船于沈家门立水寨守备。”
    [2]《明宣宗实录》,卷45,第1102页。
    [3]《明宣宗实录》,卷45,第1102页。
    [4]《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0页。
    [5]《明宣宗实录》,卷45,第1102页。
    [6]《明宣宗实录》,卷3,第83页。
    [7]《明宣宗实录》,卷12,第322页。
    [8]《明宣宗实录》,卷107,第2405页。
    [1]《明宣宗实录》,卷12,第322页。
    [2]《明宣宗实录》,卷109,第2455页。
    [3]《明宣宗实录》,卷103,第2308页。
    [4]《明宣宗实录》,卷103,第2308页。
    [5]《太沧州志》、《崇名县志》。
    [6]史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丈八者六十二。”见《明史》,卷304,列传第192,《郑和传》,第7767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著,《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页。
    [2]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著,《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页。
    [3]《明宣宗实录》,卷64,第1525页。
    [1]郑明,《郑和下西洋舟师构成和船型分档》,《舰船知识》,2005.6,第25-26页。
    [2]《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3]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4]《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5]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6]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7]《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7]金秋鹏、杨丽凡在《试论郑和宝船的船型》一文中认为郑和宝船航行速度约为4.33节。参见南京郑和研究会编写的《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如果在航行中遇上大风,挂满帆,宝船速度可能突破10节。
    [1]戚继光撰,曹文明、吕颖慧校释,《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戚继光研究丛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7页。
    [2]《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3]《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4]《续文献通考》,卷134,兵14,第3995页。
    [5]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唐志拔,《试论郑和船队装备的兵器》,第203-204页。
    [1]《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1页。
    [1]郑明,《郑和下西洋舟师构成和船型分档》,《舰船知识》,2005年6期,第25页。
    [1]《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14,《蹇忠定公疏》(蹇义,大约在永乐十一年之后任尚书),《上言十事疏》,第100页。
    [1]事实上,纸币在明初是法定货币,不仅用来赏赐外国使节,也用来赏赐本国人员。如第四次下西洋后,永乐皇帝赏赐给将士的就都是纸币。
    [2]作者将中国的“两”等同于“盎司”是不对的,二者的重量并不一致。
    [1]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下西洋》,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40页。
    [2]《明太宗实录》,卷71,第987页。
    [2]《明太宗实录》,卷71,第987页。
    [3]《明史》,卷304,列传第192,第7767页。
    [4]《明太宗实录》,卷71,第987页。
    [5]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时平,《论郑和海权的性质——兼淡郑和海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111页。
    [6]黎季犁儿子黎沧的姓名有不同记录。《明经世文编》中记载的是“黎沧”,参见《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13,《定兴忠烈王集》(张辅),《进平南献俘露布》,第96页。而《明太宗实录》中记载的是“黎澄”,参见《明太宗实录》,卷63,第903页。今以《明经世文编》中张辅的记录为准。
    [1]《明太宗实录》,卷63,第903-904页。
    [2]《续文献通考》,第3970页。
    [3]《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13,《定兴忠烈王集》(张辅),《进平南献俘露布》,第96页。
    [4]《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13,《定兴忠烈王集》(张辅),《进平南献俘露布》,第97页。
    [5]《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13,《定兴忠烈王集》(张辅),《进平南献俘露布》,第97页。
    [6]《明太宗实录》,卷67,第937页。
    [1](美)罗荣邦著,陈希育译,《明初海军的衰弱》,第66页。
    [2]《明史》,卷6,《本纪》第6,《成祖二》,第89页。
    [3]《明太宗实录》,卷131,第1615页。
    [4]《明太宗实录》,卷219,第2171页。
    [1]《明史》,卷7,《本纪》第7,《成祖三》,第99页。
    [2]《明史》,卷74,志第50,第1826页。《明史》,卷8,本纪第8,《仁宗》,第111页也记载“洪熙元年二月,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
    [3]《明史》,卷304,列传第192,第7768页。“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朱朝贡,于是(郑)和、(王)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1]《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24,《孙司马奏议》(孙元贞),《边务——备倭》,第187页。
    [2]《明英宗实录》,卷63,第1210页。
    [3]《明英宗实录》,卷59,第1130页。
    [1]《明英宗实录》,卷65,第1255页。
    [2]《明英宗实录》,卷89,第1788页。
    [3]《明英宗实录》,卷93,第1876-1877页。
    [4]《明英宗实录》,卷100,第2012页。
    [1]《明英宗实录》,卷100,第2013页。
    [2]《明英宗实录》,卷109,第2201页。
    [3]《明英宗实录》,卷184,第3644页。
    [4]《明英宗实录》,卷183,第3607页。
    [5]黄瑜,《双槐岁钞》,卷7,《黄寇始末》。
    [1]《明史》,卷175,《董兴传》。
    [2]《明宪宗实录》,卷40,第813-814页。
    [3]《明宪宗实录》,卷46,第963-964页。
    [1]《明宪宗实录》,卷92,第1774页。
    [2]《明宪宗实录》,卷247,第4175页。
    [3]《明宪宗实录》,卷288,第4872页。
    [1]《明孝宗实录》,卷68,第1299页。
    [2]《明孝宗实录》,卷73,第1367-1368页。
    [3]《明孝宗实录》,卷160,第2877页。
    [4]《明孝宗实录》,卷209,第3890页。
    [1]《明武宗实录》,卷17,第519页。
    [2]《明武宗实录》,卷23,第647页。
    [3]《明武宗实录》,卷68,第1499页。(正德五年冬十月)(1510年11月),兵部奏改正刘瑾变法十八事。其中提到“浙江市舶司内臣(太监)宜革去兼管沿海军卫有司。”可见此前武宗允许内臣兼管沿海军卫。
    [4]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14页。
    [5]《明经世文编》第二册,卷125,《罗主峰集》(罗圮),《送阃帅黄君福建备倭序》,第1202页。
    [1]胡宗宪,《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
    [2]卜大同,《备倭图记·士卒》。
    [3]《明经世文编》第三册,卷205,《朱中丞甓余集一》,《阅视海防事疏》,第2157页。
    [4]《明经世文编》第三册,卷205,《朱中丞甓余集一》,《阅视海防事疏》,第2157页。
    [1]胡宗宪,《筹海图编》,卷5,《浙江事宜》。
    [2](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3]《明经世文编》第二册,卷101,《李康惠公奏疏》(李承勋),《勘处倭寇事情以伸国威疏》,第905页。
    [4]《明世宗实录》,卷103,第2424页。根据《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54,《涂中丞军务集录二》(涂泽民),《行监军巡海二道——调发兵船》,第3814页的记载,隆庆初年,“兵夫日银三分”。由此推测,嘉靖初年,当时士兵一个月的军饷不到1两白银。
    [5]《明世宗实录》,卷108,第2551页。
    [1]《明世宗实录》,卷140,第3270页。
    [2]《明世宗实录》,卷154,第3488-3489页。
    [1]高扬文、陶琦主编,《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1版,第102-103页。
    [2](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3](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204页。
    [1]具体内容详见《明朝海军装备和战术》一章,此处不赘述。
    [2](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3]《明经世文编》第三册,卷205,《朱中丞甓余集一》,《双屿填港工完事》,第2165页。
    [4]《明史》,列传第93,《朱纨》,第5404页。
    [1]《明经世文编》第三册,卷205,《朱中丞甓余集一》,《双屿填港工完事》,第2165页。
    [2]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浙江兵防官考》,第85页。
    [3]《明史》,列传第93,《朱纨》,第5404页。
    [4](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5](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页。
    [6]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浙江兵防官考》,第85页。
    [1]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17页。
    [2](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3](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4]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17页。
    [1](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210页。
    [2]《明史》,列传第93,《朱纨》,第5404页。
    [3]《明世宗实录》,卷363,第6470页。
    [4]《明史》,列传第93,《朱纨》,第5405页。
    [1]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18页。
    [2](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
    [1]《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日本考略》,第2830页。
    [1]《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浙江四参六总分哨论》,第2826页。
    [1]《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广、福人通番当禁论》,第2823页。
    [2]《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福洋要害论》,第2823-2824页。
    [3]《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57,《胡少保海防论》,《浙江四参六总分哨论》,第2825页。
    [1]《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苏州水陆守御论》,第2827页。
    [2]《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江北设险方略论》,第2828页。
    [3]《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福洋五寨会哨论》,第2824页。
    [1]《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浙江四参六总分哨论》,第2825页。
    [1]《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浙直福兵船会哨论》,第2827页。
    [2]《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山东预备论》,第2828-2829页。
    [3]《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67,《胡少保海防论》,《浙江四参六总分哨论》,第2825-2826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下),《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6页。
    [2]11卫所合55千户所,造船550只;31千户所造船310只。两项合计42卫所造船860只。
    [3]《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0页。
    [4]浙江巡抚全称为“巡抚浙江兼管福建海道提督军务都御史”。
    [1]《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1页。
    [2]据《嘉兴府志》卷31《武备》和《海盐县志》卷12《武备考·兵制》。
    [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6,《浙江》4,《海防书》。
    [4]《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1页。
    [5]《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1页。
    [1]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直隶江南兵防官考》,第110-111页。
    [2]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直隶江南兵防官考》,第111-112页。
    [3]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福建兵防官考》,第75页。
    [4](葡)伯来拉、克路土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5](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下),《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30-831页。
    [2]《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3页。
    [1]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福建兵防官考》,第76页。
    [2]《明神宗实录》,卷21,第558-560页。
    [3]《明神宗实录》,卷21,第558页。
    [4]《明神宗实录》,卷239,第4435页。
    [5]《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2页。
    [1]具体数量是,“浙江沙唬船一千五百有奇,南直沙唬船九百有奇。”(见《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题水战陆战疏》,第4351页。)“应天沙唬船八十只”(见《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处海防战守事宜疏——海防事宜》,第4347页。),在天津赶造的沙唬船100艘(见《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题水战陆战疏》,第4348页。)。
    [1]《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2页。
    [1]《明神宗实录》,卷252,第4695页。
    [2]《明神宗实录》,卷252,第4698页。
    [3]《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处海防战守事宜疏——海防事宜》,第4347页。
    [4]《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题水战陆战疏》,第4348页。
    [5]《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题水战陆战疏》,第4348页。
    [1]《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题水战陆战疏》,第4349页。
    [2]《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题水战陆战疏》,第4350页。
    [3]《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题水战陆战疏》,第4351页。
    [4]具体数量是,“浙江沙唬船一千五百有奇,南直沙唬船九百有奇。”(见《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题水战陆战疏》,第4351页。)“应天沙唬船八十只”(见《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处海防战守事宜疏——海防事宜》,第4347页。),在天津赶造的沙唬船100艘(见《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1,《宋经略奏议一》,《议题水战陆战疏》,第4348页。)。
    [1]《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402,《宋经略奏议二》,《报赵、张二政府并石司马书——截杀》,第4362-4363页。
    [2]《明神宗实录》,卷316,第5896页。
    [3]《明史》,列传第135,《陈璘》,第6405页。
    [1]《明神宗实录》,卷329,第6085页载:“(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邢玠又报:近者倭兵二万余、舟六七百,计纠釜山、泗川、巨济、闲山各倭将,悉力西援行长。”
    [1]《柳成龙惩毖录》,卷2,第68页。
    [2]《明史》,列传第135,《邓子龙》,第6412页。
    [3]《东亚火器转来史二:战场上的朝鲜火器和中国火器》。
    [4]《朝鲜李忠武公行述》。
    [1]《明神宗实录》,卷329,第6085页载:“(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邢玠又报:近者倭兵二万余、舟六七百,计纠釜山、泗川、巨济、闲山各倭将,悉力西援行长。总兵陈璘即身先将士,鼓众大战。铳死大倭将石曼子(岛津义弘),又生擒一部将,其焚溺死者无算。虽水中不能割级,而犹斩获三百余颗,功收全胜。”
    [2]《明神宗实录》,卷333,第6168页。
    [1]“各省海防,独闽为最急。……原有北标左翼二游,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前抚臣金学曾……设应援一枝,为船四十,为兵三千,此闽中往例也。……浙江(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设洋游舟师三千,以两游击分统,此邻省近例也。闽省业已裁革,而浙省现在遵行。”参见《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79,《黄中丞奏疏》(黄承玄),《条议海防事宜疏——海防事宜》,第5269-5270页。
    [2]《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79,《黄中丞奏疏》,《条议海防事宜疏——海防事宜》,第5271页。
    [3]《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79,《黄中丞奏疏》,《条议海防事宜疏——海防事宜》,第5272页。
    [4]《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79,《黄中丞奏疏》,《条议海防事宜疏——海防事宜》,第5273页。
    [5]《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79,《黄中丞奏疏》,《条议海防事宜疏——海防事宜》,第5271-5272页。
    [1]《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卷479,《黄中丞奏疏》,《题琉球咨报倭情疏》,第5268页。
    [2]王在吾,《皇明海防篡要》,卷10,《漳泉之捷》,第12页。
    [1]屠隆,《平东番记》,载于《闽海颂言》。也可参见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09-110页。
    [2]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页。
    [1]《明神宗实录》,卷493,第9279页。
    [2]《明神宗实录》,卷498,第9385页。
    [1]《明神宗实录》,卷455,第8579页。
    [2]《明神宗实录》,卷498,第9385页。
    [3]《明神宗实录》,卷380,第7160页载“(万历三十一年正月)乙酉(1603年3月10),兵科右给事中夏子阳、行人司行人王士祯奉命册封琉球国王,条陈奉使事宜。”
    [4]《明神宗实录》,卷498,第9386页。
    [1]《明神宗实录》,卷551,第10417页。
    [2]《明季辽事丛刊》,《陶中丞遗集》,卷下,附录,《陶中丞传》,第5页。
    [3]《明熹宗实录》,卷6。
    [4]《明熹宗实录》,卷10,第514页。
    [5]《明熹宗实录》,卷13,第687页。
    [1]《明熹宗实录》,卷15,第765页。
    [2]具体费用是:沙船六十只,每只价三百两;唬船三十只,每只价四十两。另备银三千两,杂费仍咨应天、操江、漕运各督抚委官协同,买木雇匠整造。见《明熹宗实录》,卷15,第831页。
    [2]《明熹宗实录》,卷15,第831页。
    [2]《明季辽事丛刊》,《陶中丞遗集》,《陶朗先传》。
    [4]《明熹宗实录》,卷11。
    [5]《明熹宗实录》,卷5。
    [6]《明熹宗实录》,卷6。
    [7]《明熹宗实录》,卷11。
    [8]孙文良、李治亭、丘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6页。
    [1]《明史》,卷259,《熊廷弼传》。
    [2]《光海君日记》5,壬戌十四年三月庚戌。
    [2]《明熹宗实录》,卷17。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档》:“为东省隐忧独深,增兵设防宜早备述情形事”,42号卷,第10号。
    [5]孙文良、李治亭、丘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8页。
    [6]《明季辽事丛刊》,《陶中丞遗集》,《陶朗先传》。
    [7]《明季北略》上,卷2,《毛文龙入皮岛》,第39页。
    [1]《明季北略》上,卷2,《毛文龙入皮岛》,第39页。
    [1]《明熹宗实录》,卷8。
    [2]《光海君日记》5,辛酉十三年十二月乙酉。
    [3]《光海君日记》5,壬戌十四年正月辛丑。
    [4]《明熹宗实录》,卷18。
    [5]《光海君日记》5,壬戌十四年十一月癸卯。
    [1]《潜谷先生遗稿》,《朝京日录》,卷14,第15页。
    [2]东江镇是皮岛、旅顺与辽东沿海岛屿的合称。
    [3]《明熹宗实录》,卷22。
    [4]孙文良、李治亭、丘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页。
    [1]《明熹宗实录》,卷25,第1252页。
    [2]《明熹宗实录》,卷25,第1253页。
    [3]《明熹宗实录》,卷20,“毛文龙疏言”,第9-11页。
    [4]《明熹宗实录》,卷20。
    [5]《明熹宗实录》,卷22。
    [6]《明熹宗实录》,卷22。
    [1]孔有德进城后,特谢拉·科雷亚及其炮手仅有3人幸免于难。
    [2]《清太宗实录》,卷13~14。以及《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4。
    [3]孙文良、李治亭、丘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9-330页。
    [1]孙文良、李治亭、丘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0页。
    [2]《清史稿》,卷234,《孔有德传》。参见《明清战争史略》,第331页。
    [1]《清太宗实录》,卷15。
    [2]《李朝实录》,“仁祖十一年十一月戊戌”条。
    [3]《尚氏宗谱》,“先王实迹”。转引自孙文良、李治亭、丘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3页。
    [1]《清太宗实录》,卷34。
    [2]孙文良、李治亭、丘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6页。
    [1]《盛京满文原档》,第7号。转引自《历史档案》,1982年3期。
    [2]《潜谷先生遗稿》,卷14,《朝京日录》,第134页。转引自孙文良、李治亭、丘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9页。
    [3]《盛京满文原档》,第7、12号。转引自《历史档案》,1982年3期。档案中记载的阵亡人数应该是缩小了的数字,但清军的损失远小于明军则是事实。
    [4]《李剃实录》,“仁祖十五年四月癸巳”条。
    [1]《明太祖实录》,卷254,第3671页。
    [2]《明太祖实录》,卷56,第1100页。
    [1]《明太祖实录》,卷254,第3672页。
    [2]“永乐三年夏六月己卯(1405年7月11日),中官郑和帅舟师使西洋诸国。”《明史》,卷6,本纪第6,《成祖二》,第82页。
    [1]戚继光撰,曹文明、吕颖慧校释,《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戚继光研究从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7页。
    [2]行船号令参见:戚继光撰,曹文明、吕颖慧校释,《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戚继光研究丛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40~341页。
    [3]《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0页。
    [4]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下西洋》,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32页。
    [5]朱国祯,《皇明大政记》。
    [6]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下西洋》,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33页。
    [1]《叫史》,卷304,列传第192,第7766~7767页。
    [2]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下西洋》,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35页。
    [3]《明太宗实录》,卷58,第852页。
    [1]《明史》,卷304,列传第192,第7766-7767页。
    [1]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下西洋》,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39页。
    [2]《明史》,卷6,本纪第6,《成祖二》,第85页。
    [3]《明史》,卷304,列传第192,第7767页。
    [4]《明史》,卷6,本纪第6,《成祖二》,第85页。
    [5]《明史》,卷304,列传第192,第7767。
    [1]《明史》,卷6,本纪第6,《成祖二》,第89页。
    [2]《明太宗实录》,卷118,第1499页。
    [3]《明史》,卷304,列传第192,第7767页。
    [4]《明史》,卷6,本纪第6,《成祖二》,第90页。
    [5]《明史》,卷304,列传第192,第7767页。
    [1]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时平,《论郑和海权的性质——兼谈郑和海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111-112页。
    [2]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时平,《论郑和海权的性质——兼谈郑和海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111页。
    [3]《明史》,卷7,本纪第7,《成祖三》,第95页。
    [4]《明史》,卷7,本纪第7,《成祖三》,第96页。
    [5]史载“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明史》,卷304,列传第192,《郑和传》,第7767页。
    [6]《明史》,卷7,本纪第7,《成祖三》,第98页。
    [7]《明史》,卷7,本纪第7,《成祖三》,第100页。
    [8]《明史》,卷7,本纪第7,《成祖三》,第102页。
    [9]《明史》,卷7,本纪第7,《成祖三》,第104页。
    [1]《明史》,卷74,志第50,第1826页。《明史》,卷8,本纪第8,《仁宗》,第111页也记载“洪熙元年二月,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
    [2](法)弗郎索瓦·德勃雷著,赵喜鹏译,《海外华人》序,新华出版社,1982年。
    [3]《明史》,卷304,列传第192,第7768页。
    [1]《明太宗实录》,卷58,第852页载“前王孙陈天平被其迫逐,归命朝廷。黎贼请迎归国,以君事之。”
    [2]《明太宗实录》,卷60,第868页。
    [3]《明太宗实录》,卷58,第848-849页。
    [1]《明太宗实录》,卷58,第852页。
    [2]《明太宗实录》,卷74,第1023页。
    [3]《明太宗实录》,卷80,第1070页。
    [1]《明太祖实录》,卷254,第3672页。
    [1]马楚坚,《明清人物史事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9月版,《南澳之交通地位及其于明代海防线上转变为走私寇攘跳板之发展》,第452页。
    [1]《明太祖实录》,卷39,第787页。
    [2]《明太祖实录》,卷39,第787页。
    [3]江户川乱舞,《早期倭寇活动对中,日,葡三国交往的影响》,新战国联盟论坛,http://www.newtenka.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17634,发布时间:2004-9-23 19:06:56
    [4]《明太祖实录》,卷90,第1581页。
    [5]《明史》,卷322,列传第210,《外国三·日本传》。
    [1]《明太祖实录》,卷131,第2092页。
    [2]《明太祖实录》,卷138,第2173-2174页。
    [3]《明太祖实录》,卷138,第2174-2177页。
    [1]《明太祖实录》,卷179,第2713页。
    [2]《明史》,志第63,兵3,第2244页。
    [3](美)罗荣邦著,陈希育译,《明初海军的衰弱》,第65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著,《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土,1998年版。第259-260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1]《明史》,卷:322,列传第210,《外国三·日本传》
    [2]《明太宗实录》,卷193,第2035~2036页。
    [1]《明史》,志第63,兵3,第2244页。
    [2]江户川乱舞,《早期倭寇活动对中,日,葡三国交往的影响》,新战国联盟论坛,http://www.newtenka.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17634,发布时间:2004-9-23 19:06:56。
    [3]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80页。
    [1]蔡尔康,《中东古今和战端委考引》。
    [2]郑晓,《吾学编》4,《皇明四夷考》,卷上,《日本》:以及张瀚,《松窗梦语》,卷3,《东倭记》。
    [3]《明英宗实录》,卷212,第4564页。
    [1]《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
    [2]《明史》,志第57,《食货五·市舶》。
    [3]江户川乱舞,《早期倭寇活动对中,日,葡三国交往的影响》,新战国联盟论坛(http://www.newtenka.com/bbs/index.asp),发布时间:2004-9-23 19:06:56。
    [1]《明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83,《王司马奏疏》(王忬,嘉靖三十一年任巡抚),《倭夷容留叛逆纠结入寇疏》,第2997页。
    [1]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页。
    [2]《明神宗实录》,卷498,第9385页。
    [3]《明神宗实录》,卷551,第10417页。
    [1]《明英宗实录》,卷63,第1210页。
    [1]《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54,《涂中丞军务集录二》,《行监军巡海二道——调发兵船》,第3814页。
    [2]《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54,《涂中丞军务集录二》,《行监军道——选调盐船》,第3814页。
    [3]《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54,《涂中丞军务集录二》,《行监军道——选调盐船》,第3815页。
    [1]《明穆宗实录》,卷31,第811页。
    [2]《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2页。
    [3]《明英宗实录》,卷93,第1876-1877页。
    [4]《明宣宗实录》,卷103,第2308页。
    [1]《明孝宗实录》,卷209,第3890页。
    [2]《明武宗实录》,卷17,第519页。
    [3]《明武宗实录》,卷17,第519-520页。
    [4]《明史》,列传第93,《朱纨》,第5403页。
    [5]《明史》,列传第93,《朱纨》,第5403页。
    [6]《明经世文编》第三册,卷205,《朱中丞甓余集一》,《海洋贼船出没事》,第2161页。
    [1]《明史》,列传第93,《朱纨》,第5404页。
    [2]《明神宗实录》,卷21,第558-560页。
    [1]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84页。
    [2]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89-190页。
    [3]胡宗宪,《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记》。
    [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9,《海外诸番·日本》。
    [1]万表,《海寇议后》。
    [2]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第94页。
    [3]《明世宗实录》,卷396,第6971页。
    [4]傅维麟,《明书》,卷162,《乱贼传·汪直》。
    [5]万表,《海寇议后》。
    [6]谢杰,《虔台倭纂》,上卷,《倭原》2。
    [7]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92页。
    [1]黄宗羲,《黄梨洲遗书》,卷10,《蒋氏三世传》。
    [2]万表,《海寇议后》。
    [3]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93页。
    [4]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96页。
    [5]驻闽海军军事并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30页。
    [6](日)林春胜、林信笃,《华夷变态》,卷1。
    [1]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45页。
    [2]前揭书,卷1,第4页。
    [3]温睿临,《南疆逸史》,卷54,第422页。
    [4]曹履泰,《靖海纪略》,卷1,《答朱抚台》。
    [5]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46页。
    [1]徐鼐,《小腆纪传》,卷38,《朱成功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12页。
    [2]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47页。
    [3](道光)《厦门志》,卷16,《旧事志·纪兵》。
    [4]徐鼐,《小腆纪传》,卷63,《郑芝龙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12页。
    [5]甘为霖,《荷兰占领下的台湾》。
    [6]甘为霖,《荷兰占领下的台湾》。
    [1]驻闽海军军事并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31页。
    [2]温睿临,《南疆轶史》,卷62,《郑芝龙传》。
    [3]驻闽海军军事并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31-132页。
    [4](道光)《厦门志》,卷16,《旧事志·纪兵》。
    [5]徐鼐,《小腆纪年》,卷7,中华书局,1958年版。
    [6](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267,《明外纪》。
    [7]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54页。
    [1](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郑芝虎》载“中丞熊文灿重之(郑芝虎),以军功授南日寨守备。后追刘香老于广东大星洋,舟覆,与同船三百余人一起溺死,香老亦同毙。”
    [2]《明清史料》乙编,第七本,《海寇刘香残稿》一。
    [1]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辑,(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专书,2005年版。(荷)包乐史,《中国梦魇——一次撤退,两次战败》,第152页。
    [2]驻闽海军军事并编撰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32页。
    [3]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辑,(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专书,2005年版。(荷)包乐史,《中国梦魇——一次撤退,两次战败》,第153页。
    [1]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辑,(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专书,2005年版。(荷)包乐史,《中国梦魇——一次撤退,两次战败》,第154页。
    [2]邹维琏,《达观楼集》卷18,引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第20-27页。
    [3]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辑,(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专书,2005年版。(荷)包乐史,《中国梦魇——一次撤退,两次战败》,第155页。
    [1](日)上杉千年,《郑和下西洋——1421中国发现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8页。
    [2]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2]李昭祥,《龙江船厂志》,卷1,《训典志·典章·诸司执掌》。
    [3]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264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2]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3]《武备志》,卷116,《军资乘·水一》。
    [1]《武备志》,卷116,《军资乘·水一》。
    [2]《武备志》,卷116,《军资乘·水一》。
    [1]由于不同学者使用的明尺不同,折算成“米”时数值也不一样。席龙飞、何国卫在《试论郑和宝船》一文中认为44.4丈≈140.74米(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208页。):王连茂、陈延杭在《郑和宝船队基本船型的模型研究》一文中认为44.4丈≈125.65米(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220页。);日本学者上杉千年认为44.4丈≈132.68米(上杉千年,《郑和下西洋——1421中国发现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73页。)。文中采用陈研杭等人的研究成果,具体数值参见陈研杭,《郑和宝船复原研究》,《船史研究》,1986年第2期。排水量计算公式为:长×宽×吃水×方行系数(立方米)/0.9756(海水)(立方米)
    [2](日)上杉千年,《郑和下西洋——1421中国发现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3]《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4]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5]文中对“四百料战座船、二百料、一百五十料、一百料战船、叁板船、浮桥船、四百料巡座船、快船”的介绍均参见:李昭祥,《龙江船厂志》,卷2,《舟楫志》。
    [6]文中对“四百料战座船、二百料、一百五十料、一百料战船、叁板船、四百料巡座船”宽吃水比的介绍 均引自:韩振华,《航海交通贸易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2002年,第258页。
    [1]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2]《驶向远洋的中华“寺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1]《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2]《续文献通考》,卷134,《兵十四·军器》,第3995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原书中将“火枪二十条”误写成“火炮二十条”,“火枪兵20名”误写成“火炮兵20名”,今据《续文献通考》予以纠正。
    [2]《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2页。
    [3]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6页。
    [1]《武备志》,卷116。
    [2]《武备志》,卷116。
    [3]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4-326页。
    [4]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4页。
    [1]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4-316页。
    [2]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9页。
    [1]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6页。
    [2]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6-327页。
    [3]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9页。
    [4]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0-321页。
    [1]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6页。
    [2]《续文献通考》,卷132,兵12,《舟师水战》,第3972页。
    [3]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6-347页。
    [4]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7-329页。
    [5]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2页。
    [6]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2-323页。
    [7]《明经世文编》第三册,卷206,《朱中丞甓余集二》,《阅视海防事》,第2170页。
    [1]《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53,《涂中丞军务集录一》,《与巡海道副使张凤来密柬——造船募兵》,第3800页。
    [2]《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353,《涂中丞军务集录一》,《与京中诸公书——剿贼》,第3801页。
    [3]《明神宗实录》,卷493,第9279页。
    [1]《明史》,卷72,《职官一·工部》。也可参见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2]《明太祖实录》,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丁未条。
    [3]《续文献通考》,卷134,《兵十四·军器》。
    [4]《明太祖实录》,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丁未条。
    [5]《明会典》,卷193,《工部十三·火器》。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2]《国初群雄事略》,卷4,《汉陈友谅》。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2]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第239页。
    [1]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5页。
    [2]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5~316页。
    [3]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6页。
    [4]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5页。
    [5]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第239页。
    [6]史载:“腹内粗(即口径)二寸余,外用五箍。”见《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5页。
    [7]“今乃特造熟铁炮,长二丈。”见《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5页。
    [1]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第234页。
    [2]胡宗宪,《筹海图编》第3册,卷13,《经略三·兵器·佛狼机图说》,第37~38页。
    [3]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第234页。
    [1]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9,《佛郎机》,中华书局,1993年标点本,第321页。
    [2]王守仁,《阳明全书》第3册,卷24,《书佛郎机遗事》,第11页。
    [3]马楚坚,《明清人物史事论析》,《西洋大炮随传教士之引进及其对明清态势的改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94页。
    [4]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0页。
    [1]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3~314页。
    [2]马楚坚,《明清人物史事论析》,《西洋大炮随传教士之引进及其对明清态势的改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95页。
    [3]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0页。
    [1]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1页。
    [2]胡宗宪,《筹海图编》,《经略三·兵器·铜发贡》。
    [3]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第233页。
    [4]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第233页。
    [1]郑若曾,《筹海重编》,卷12,第233页。
    [2](美)T·N·杜普,《战列舰:黑火药兵器支配海洋(公元1550—1800年)》,《英国海军战术的发展》。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下),《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60页。
    [2]《万历野获编》,卷30,《红毛夷》。
    [1]孙元化,《西法神机》。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上),《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能得到了提升。《练兵实纪》中记载的枪管制造技术与《天工开物》所记相差太大,是否可信,暂时不好妄下结论。不过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些根据地确实存在一些造枪工匠延用传统的钻孔技术来制造枪管,一根枪管一般需要一天半的时间才能钻透,著名的“马厂枪”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1]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第238页。
    [2]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7~318页。
    [3]戚继光,《练兵纪实》,卷之一,《练伍法第一》,第24页。
    [4]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7页。
    [1]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18页。
    [2]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第243页。
    [3]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第244页。
    [4]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第245页。
    [1]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23页。
    [2]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22页。
    [3]戚继光,《练兵纪实》,卷之一,《练伍法第一》,第25页。
    [4]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第323页。
    [1]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之十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59页。
    [2]戚继光,《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第240页。
    [3]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之十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59页。
    [4]《明太祖实录》,卷4,第41页。
    [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下),《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页。
    [1]丁一平、李洛荣、龚连娣,《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24页。
    [1]《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24,《孙司马奏议》(孙元贞),《边务——备倭》,第188页。
    [1]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5页。
    [1]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7页。
    [2]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38~339页。
    [3]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39~340页。
    [4]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下),《明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9页。
    [1]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2页。
    [2]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3页。
    [1](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2](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1]丁一平、李洛荣、龚连娣,《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89页。
    [2](美)T·N·杜普伊,《战列舰:黑火药兵器支配海洋(公元1550-1800年)》。
    [1]丁一平、李洛荣、龚连娣,《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02~203页。
    [1]郑若曾.筹海重编[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出版.1996年.
    [2]戚继光.曹文明、吕颖慧校释.纪效新书[M](十八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戚继光.邱心田校释.练兵纪实[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4]戚继光.张德信校释.戚少保奏议[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5]茅元仪.武备志[M].台北:华世出版社.1984年.
    [6]徐(?).小腆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7]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8]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9]续文献通考[M].万有文库十通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10]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重印.
    [11]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2]徐学聚.国朝典丛[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13]王守仁.阳明全书[M].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
    [14]胡宗宪.筹海图编[M].四库全书珍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15]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6]明实录[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7]大明会典[M].万历三年本.
    [18]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19]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0]傅维麟.明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1]朱国祯.皇明大政记[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编年类.第1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2]郑晓.吾学编[M].续修四库全书.425.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3]张瀚.松窗梦语[M].(明)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治世余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续修四库全书.595-597.史部.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5]黄瑜.双槐岁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6]卜大同.备倭图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27]温睿临.南疆逸史[M].续修四库全书.332.史部.别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8]郑茂.靖海纪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9]邹维琏.达观楼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183卷.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30]三朝辽事实录[M].续修四库全书.437.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1]茅坤.纪剿除徐海本末[M].
    [32]万表.海寇议后[M].
    [33]明季辽事丛刊[M].
    [34]孙元化.西法神机[M].
    [35]王在吾.皇明海防篡要[M].
    [36]谢杰.虔台倭纂[M].
    [37]黄宗羲.黄梨洲遗书[M].
    [38](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39](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40](清)计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1](清)夏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43]天聪朝臣工奏议[M].
    [44]前揭书[M].
    [45]嘉兴府志[M].
    [46]海盐县志[M].
    [47]光海君日记[M].
    [48]潜谷先生遗稿[M].
    [49]明清史料乙编[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9年.
    [50]清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52](清)严如煜.洋防辑要[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53](清)齐羽中.南澳志[M].道光刊本.
    [54](道光)重纂福建通志[M].
    [55](道光)厦门志[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年.
    [56](民国)南安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57]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下西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58]孙文良、李治亭、丘莲梅.明清战争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59]《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M]第3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60]驻闽海军军事并编撰室.福建海防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61]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
    [62]马楚坚.明清人物史事论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63]南京郑和研究会.走向海洋的中国人[C].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年.
    [64]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明代军事史[M].中国军事通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65]郑广南.中国海盗史[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66]丁一平、李洛荣、龚连娣.世界海军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年.
    [67]韩振华.航海交通贸易研究[M].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年.
    [68]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69]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70]方正起.战争成本效益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71]高扬文、陶琦.明代倭寇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72]刘序枫.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C]第九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5年.
    [73]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74]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75]王日根.明清海洋管理政策刍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0.4.
    [76]施存龙.葡人私据浙东沿海Liampo——双屿港古今地望考实[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6月第10卷第2期.
    [77]李绍强.论明清时期的造船与外贸[J].东方论坛.2001.1.
    [78]卢建一.从东南水师看明清时期海权意识的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1.
    [79]蒋学明、李路勤.透视世界海军基地和军港[J].当代海军.2003.7.
    [80]何锋.12世纪南宋沿海地区舰船数量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3
    [81]郑明.郑和下西洋舟师构成和船型分档[J].舰船知识.2005.6.
    [82]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J].军事世界画刊.2005.6.
    [83]何锋.艰难的朝贡之路——明代中日关系非正常化原因探析[J].厦大史学.2006年第2辑.
    [84]何锋.郑和下西洋在明朝重建朝贡体制过程中的作用[J].江汉论坛.2006.5.
    [85]何锋.中国明代海军的海战战术[J].当代海军.2006.10.
    [86](日)林春胜、林信笃.华夷变态[J].
    [87](日)上杉千年.郑和下西洋——1421中国发现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
    [88](美)马汉.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M].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
    [89](美)E·B·波特.海上实力[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
    [90](美)罗荣邦.陈希育译.明初海军的衰弱[J].
    [91](美)A·B·C惠普尔.秦祖祥译.《英法海战》[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年.
    [92](美)T·N·杜普伊.战列舰:黑火药兵器支配海洋(公元1550—1800年)[M].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93](美)布鲁斯·斯旺森.龙的第八次航行——中国海上力量发展史[M].美国海军协会出版.1982年.
    [94](美)斯蒂芬.J.弗拉纳甘、迈克尔.E.马蒂主编.变革进程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M].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学院中国军事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
    [95](葡)伯来拉、克路士.何高济译.南明行纪[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
    [96](英)D·豪沃思.伍江译.战舰[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年.
    [97](英)安德鲁·兰伯特.郑振清、向静译.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98](英)麦克尔·伯斯沃斯.15世纪中国海上力量的沉浮[J].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8:47世界安全.
    [99]大明神机之明军火器装备的详细资料:战船资料[J].www.google.com.
    [100]东亚火器转来史二:战场上的朝鲜火器和中国火器[J].www.google.com.
    [101]荷兰进攻大明——记明荷之战[J].http://military.china.com 2006-05-24.
    [102]火炮与明清战争[J].http://vm.nthu.edu.tw/digi.museum/exhibitions.
    [103]明末两次抗日援朝八次主要陆战的兵力对比和结果[J].http://military.china.com 2005-05-24 08:38:46 miyo.
    [104]甘为霖.荷兰占领下的台湾[J].www.google.com.
    [105]徐黎丽.元朝东征日本史[J].www.google.com.
    [106]杨金森.国家海上力量建设[J].www.google.com.
    [107]江户川乱舞.早期倭寇活动对中、日、葡三国交往的影响[J].http://www.newtenka.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1763发布时间:2004-9-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