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乐书的文献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乐书是两汉时期重要的文献品种。这些乐书记录了两汉及两汉以前的音乐实践、音乐理论以及与音乐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研究此一时期音乐、文学、礼制等问题的基础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可惜尽皆残亡、未有完帙。本文主要从文献学角度对两汉乐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勾勒两汉乐书著述总貌,考察两汉乐书流传及佚文辑存情沉,冀为两汉音乐文献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绪论而外,本文共分五章。
     前四章分别对乐律书、礼乐书、琴书、乐纬4类共24种乐书展并个案研究,此系本文之主体。个案研究的内容包括书名、卷数、撰人、撰时、著录、流传、内容、辑本等方面。由於各书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材料多寡等均有所不同,因此上述内容并非每书皆備,而是因书而异,有则考之,无须考或不可考者则付诸阙如。
     辑本与佚文辨析是本文著力点之一。全文共考察两汉乐书辑本51种,辨明了这些辑本中存在的大量误辑乃至伪造之文。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分析,最终对乐书辑本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第五章为结论。本章以前四章的个案考察为基础,结合本文未考之歌诗集与乐占书,从文献学角度对两汉乐书造行总体研究,分析了两汉乐书在编撰、著录、流传与辑佚等方面的成就、特点及不足。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乐书编撰的第一个繁盛时期,其目可考之乐书共计64种,涵蓋了乐律书、礼乐书、琴书、歌诗集、乐谱、乐纬、乐占书等七个类别,基本奠定了後世乐书编撰的格局。
     两汉乐书官方编撰与私人编撰并行,而以官方编撰为主。编撰者多为学者、文人或方士儒生,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善和专业水平。
     两汉乐书虽然数量可观,但其大部在汉时即已散失,惟《乐纬》、《琴清英》、《琴操》等数书流传至宋代。明清以降,除《乐记》、《律求》、《鐘律害》、《律曆意》赖他岀收录而得以残存外,其余乐书尽皆亡佚。
     明清以来,辑佚之学渐兴,两汉乐书辑佚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今见辑本51种,有遗文可辑之书均被辑到。然而,这些辑本良莠不齐,质量各有参差,有些辑本还存在严重的误辑乃至作伪现象。因此,本文对这些辑本文献作了審慎的鉴别与批评。
The books of music are important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These books not only record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music of the period and the time before but the related social activities as well,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basic materials for the studies on music, literature, systems of etiquette and other issues. Despite its extreme importance, a whole volume of them is hard to be f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study the basic issues related with these books of music, focusing on outlin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s of these books, investig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se books and fragmentary articles. It is hoped that our study can be the sound base for future studies in the field.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e whol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rom Chapter One to Chapter Four, case studies are respectively carried out on24books which belong to the following four areas:books of music rhyme, books of etiquette music, books of qin and Yue Wei. This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Every case stud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contents:the titles of the books, volume number, authors, time of writing, recording, circulation, contents, versions, etc. For the obvious fact that every book is different in many aspects, it is unnecessary for us to touch upon all the above points in each case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versions and fragmentary articles.51versions which consist of the books of music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and huge amount of wrong collections and some forged articles are differentiated too in this disser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efforts, combining the analysis from other perspectives, we can give an objective judg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towards these versions of music books.
     Chapter Five concludes the whole disser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ase studies of the preceding four chapters and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llections of words of songs and the books of divination of music which are not touched upon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attempt to give an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se music books in the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 and to analyze them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ir achievem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adequacy in edition, recording, circulation, selection, etc.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marked the first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edition of music books in ancient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the existent music books amount to64which cover7areas including books of music rhyme, books of etiquette music, books of qin, collections of words of songs, books of music score, books of divination of music, and Yue Wei,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dition of music books in the latter periods.
     Dur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the private editions and official editions paralleled and the latter occupied the main part. The editors mainly consisted of Confucian scholars who were qualified in culture and profession.
     Though there were huge amount of music books in the Han Dynasties, most of them disappeared in the period, with the exception of Yue Wei, Qin Qing Ying, and Qin Cao which circulated from the period even to the Song Dynasties. Descending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xcept Yue Ji, Lv Shu, Zhonglv Shu, Lvli Yi which have been remained because they have been contained in other books, the other music books all disappeared.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he later periods, the study of collecting the remaining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fields began to be popular. As a result, positive results were yielded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music books of the Han Dynasties. So, today we have51versions which include12music books and those which are mentioned in some existent articles are collected too. However, these editions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quality and some volumes contain obvious mistakes and fabrication. So, a cautious attitude should be taken towards these volumes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d new errors will appear if we cite them directly.
引文
①筆者《<汉詩·琴曲歌辭>指瑕》(《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2期)一文對此问題有群论,可参。
    ①[汉]馬马遷《史耙》,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239页。
    ②[汉]班固《汉書》,中华書局1962年版,975-976页。
    ③[汉]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鄧駿捷校補《七略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40页。
    ④[汉]班固《汉书》,中华書局1962年版,2100页。
    ⑤顧實《汉书藝文志講疏》,商務印书馆1933年版,136页。
    ①[汉]刘歆撰,[清]姚振宗辑錄,鄧駿捷校補《七略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40页。
    ②[清]姚振宗《汉书葵文志條理》,《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671页上。
    ③[汉]司马遷《史記》,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2681页。
    ④[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955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書局1974年版,474页、476页。
    ①繆天瑞《律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第3版。
    ②刘勇《漢代律學概覽》,《中国音乐學》2003年第1期,103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四二《張蒼傳》,中华書局1962年版,2093页。
    ④[汉]班固《汉書》,中华书局1962年版,974页。
    ⑤[汉]班固《汉書》,中華书局1962年版,1212页。
    ⑥[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2103页。
    ①司焉彪《续汉志》赖刘昭附之范晔《後汉书》得以保存,然该志實取蔡邕、刘洪所撰《律历意》而成。详见下文考论。
    ②兑[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3001页。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81页。按:“均中其弦”,《後汉志》作“均其中弦”。“稍皆如书而应矣”之“稍”字,四库本《御览》然,疑因下文“皆稍简易之意”句而增。四库本《御览》“执始以下四十八律,文多不载”二句作注文,疑是。
    ①[汉]京房撰,[清]王保训辑《京氏易》,载[清]李盛鲜编《木犀轩丛书》,清光绪李氏术犀轩刊本。
    ②[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3000-3001页。
    ③[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3016页。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79页下。
    ①今按:四库本《太平御覽》雕有改進,但所標仍有久準確,應標作“又《续汉书·律歷志》曰”,否则此條文字承接以上數條引《汉书》而來,易使人誤以為出自《汉书·律歷志》,而《汉書·律歷志》在古籍中常常被直接引作《律歷志》,史舍加重此誤。
    ②[汉]京房撰,[清]王保训辑《京氏易》,载[清]李盛鐸编《木犀軒叢書》,清光緒李氏木犀轩刊本。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华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79页下-80页上。
    ④分见《汉书》959页、972页。今按:首條“天地之风氣定十二律”,《汉书·律歷志》作“天地之风氣正,十二律定。”第二条“又”字當是王氏刪《太平御览》“又曰”二字未盡之遗。《御覽》對《汉书·律歷志》文字删汰较多,《律歷志》原文是“凡律度量衡用铜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风俗也。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也。用竹为引者,事之宜也。”
    ①[清]惠栋《後汉书補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度九年冯集梧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册,625页上。
    ②[清]惠栋《周易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52册,7页下-页上。
    ③[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補》,《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513页中。
    ④[宋]王敛臣《王氏谈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62册,580页下。
    ⑤[宋]陈振孙著,徐小蠻、顾美华点校《直齐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376页。
    ①[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條理》,《二十五史補编》,中华害局1955年版,1671页上。
    ①详见下文佚文辨析。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955页。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972页。
    ④[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359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4069页。
    ②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32-33页。
    ③黄发棣《中国古代音乐书谱目录》,载黄发棣著、吴心柳编校《中国音乐思想批判》,乐发书房1965年版,112页;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年音乐书谱全目》,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2版,4页:陈應时《乐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6页。
    ④[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955-956页。
    ⑤[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956页。
    ①参王洪军《鐘律四书之鐘律考》,《黄鐘》2004年第3期,71-74页。
    ②[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22225页。今按:王利器《风俗通主校注》未将将述五声与五行对應关系的文字判属《鐘律书》,对照《汉书·律历志》相关文字,即可知其判断有误。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958页。
    ①《经典释文》、《乐书》所引文字有人认为出自刘歆《尔雅注》,有人认为出自《鐘律书》,本文认为当出《尔雅注》,详下文辨析。但无论出自何书,均是刘歆之言,因而不影响此处判断。
    ②[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度五年刊本。
    ③[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影印清光绪年间王毓藻刻本,1958年版。
    ④[清]黄奭辑《黄氏逸書考》,民国二十六年朱长圻重刊本。
    ①[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庆五年刊本。
    ②[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庆五年刊本。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278页。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553页上。按:“刘歆”原作“刘韶”,顯误。
    ②[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28页中。
    ③[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24-225页。
    ④《经典释文》所引刘歆言乐文字常出自刘歆《尔雅注》,而王利器认为出自《鐘律书》,误。详见下文辨析。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279页。
    ②[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度五年刊本。
    ③[宋]王應麟《玉海》,庆陵书社影印印光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2007年版,137页上下。
    ④[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276页。
    ⑤[清]臧庸《尔雅汉注》,《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0册,75-76页。
    ⑥林寒生《<尔雅>汉注的学术价值》曰:“某些重要条目,郭注不祥,有些汉注能从文化学角度揭示其文化上的象徵意义,同时又能从声训角度提示其语源。其中以古文经学家刘歆对《释乐》中五音的注释最为精彩,富有启迪。”(《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159页)
    ①[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937页。
    ②[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書局1983年版,17页下。
    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書局1983年版,17页下。
    ④刘歆《尔雅注》马国翰辑本序,见《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元年螂嬛馆補校本,1990年版,1862页上。
    ⑤[隋]杜臺卿《玉燭宝典》,清光绪十年《古逸丛书》影日本旧钞卷子本。按:崔富章、朱新林《<古逸丛书>本<玉燭宝典>底本辨析》一文认为:“黎庶昌、杨守敬影刻《玉燭宝典》的底本,不是尊经阁文库所藏旧钞卷子本,也不是毛利高翰影钞本,而是森立之父子的传钞合校本。”(《文献》2007年第3期,149页)此亦一家之说,可借参考。
    ⑥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147页。
    ⑦《隋书》卷五八《杜臺卿传》:“开皇初,被徵入朝。臺卿嘗采《月令》,觸类而广之,为书名《玉燭宝典》,十二卷。至是奏之,赐绢二百匹。”(中华书局1973年版,1421页)据此,《玉燭宝典》常成书於隋以前。至於《经典释文》的成书时间,学界颇多争议,有陈时、隋大业三年以後唐建国以前、王世充僭位期间、唐初等数说。分见竇秀艶、杜中新《陆德明<经典释文>与<尔雅>学研究》(《辞书研究》2007年第5期)、王弘治《<经典释文>成书年代释疑》(《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孙玉文《<经典释文>成书年代新考》(《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多洛肯《<经典释文>成书时间考》(《棗荘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①[宋]王應麟《玉海》,广陵书社影印清光绪元年浙江书局刊本,2007年版,137页上下。
    ②[唐]阱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418页。
    ③见[清]臧庸《尔雅汉注》,《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0册,76页;[清]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民国二十六年朱长圻重刊本。
    ①[清]余萧客《古经解鉤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册,361页下、776页上下。
    ②刘歆《尔雅注》焉国翰辑本案语,见焉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元年螂嬛馆補校本,1990年版,1863页上。
    ③[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元年嫏嬛馆補校本,1990年版,1862页下-1863页上。
    ④重叠的文字即《经典释文》所引文字,上文已具,此不缀录。
    ①参《续汉书·律历志中》刘昭注引《袁山松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3043页。
    ②[唐]刘知畿著,[清]浦起能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52页。
    ③[清]惠楝《後汉書補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度九年冯集梧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册,586页下、591页上。
    ④[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2003页。
    ⑤[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2007页。
    ⑥见《续汉书·律历志下》刘昭注所引,中华书局1965年版,3083页。
    ①[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2004页。
    ②见《续汉书·律历志下》刘昭注所引,中华书局1965年版,3083页。
    ③[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3082页。
    ④[梁]刘昭《後汉书注補志序》2页,见《後汉书》附录。
    ①见《续汉书·律历志中》刘昭注引《袁山松吉》,中华书局1965年版,304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342页;[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300页。按:“律历记”,中华书局本《汉言》作“历律记”,当是排印之误。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966页。
    ④丘瓊蓀《展代乐志律志校释·缀言》臚列六大证据对此问题进行群考,可参。见丘瓊蓀《历代乐志律志校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21-24页。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遴》,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十0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777页上。
    ②[汉]刘珍等撰,[清]姚之駰辑《束观汉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370册。
    ③见[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影印清光绪年间王毓藻刻本,1958年版。
    ④[汉]蔡邕撰,[清]十文华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对補》影印《东阳于氏丛书》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
    ⑤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初版,中华书局2008年再版。本文所据为中华书局本。
    ⑥[汉]蔡邕撰,[清]于文华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订補》影印《东陈于氏丛书》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4页下。
    ①见[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書局1965年版,3083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212页。原文为“蔡邕从朔方上书,云《前汉志》但载十二律,不及六十。六律尺寸相生,司焉彪皆已经志之。”今按:于氏在引用时因遗漏“六十”下之“六”字,导致了断句的错误和文意的改变。
    ③见[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3080-3081页。
    ④[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影印清光绪年间王毓藻刻本,1958年版,859页上。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251页。
    ②见[南朝宋]范晔 《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3001页。按:两“为”字,《续汉志》均作“口”。
    ③[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788页中。
    ④[[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796页上。
    ①按:在页公彦之前,《礼记正义》卷一四《月令》孔颖连疏亦有类似说法:“云五下六上者,谓林鍾、夷则、南吕、无射、應鍾,皆被了午已东之管,三分減一,而下生之。六上者,谓大吕、大蔟、夾鍾、姑洗、中吕、蕤賓皆被子午已西之管,三分益一,而上生之。”([汉]郑玄注,[唐]孔颖達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1354页中)据《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一》载,贾公彦曾奉韶参与孔颖连主持的《礼把正义》七十卷的撰写,当时其身份为国子助教。([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1433页)又据《旧唐书》卷一八九上《贾公彦传》,贾公彦在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官至太学博士,撰《周礼义疏》五十卷、《仪礼义疏》四十卷。”([後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4590页)页氏撰《周礼义疏》常在参撰《礼记正义》之後,其《周礼义疏》中“子午已束为上生,子午己西为下生”两句或是参考了《礼记正义》的成果,或者《礼记正义》中的那些论述本来就是由贾公彦撰写而成。又据《新唐志一》,贾公彦尚镯撰《礼记正义》八十卷,则其作此论述更不足为奇。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965页。按:今本《汉书·律历志》无中间“黄鍾至太蔟”五字。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966页。
    ①关於刘德的生年,诸家考证均认为不得晚於文帝十年,至於其上限则说法不一。此处取成祖明《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一文结论,其考证祥参《史学集刊》2007年第4期,69页。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11-1712页。
    ①现常代研究成果和论争情沉可参《<乐耙>论辩》(人民音乐出版计1983年版)、孙星群《<乐记>研究百年回顾》(《中国音乐》2000年第4期)、叶明春《<乐记>作者及成书年代论刍述评(上下)》(《星海音乐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0年第1期)、能珲《二十世纪<乐记>研究综述》(《黄鐘》2006年第2期)等论著。
    ②可参孙尧年《<乐记>作者问题考辨》(《文史》第10辑,1980年10月)、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薛永武《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鍾仕伦《<乐记>作者考论——讀<金樓子·说藩>》(《文献》2009年第4期)等论著。
    ③[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点校《点校補正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第5册,477页。
    ④[清]姚鼐《惜抱軒元经说》,清同治刻《惜抱轩全集》本。
    ⑤张小蘋《<礼耙·乐记>非作于西汉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⑥[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载《两汉纪》上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436页。
    ⑦[汉]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補《七略别录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5页。
    ①张小蘋《<礼记·乐记>非作于西汉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8页。
    ②张小蘋《<礼记·乐记>非作于西汉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9页。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11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12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164页。
    ⑧洪业《<白虎通>引得序》,载《洪业论学集》,中华書局1981年版。
    ④雷戈《今本<白虎通>真伪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2期。
    ⑤[汉]郑玄注,[唐]孔颖连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1527页上。按:关於《乐记》今存十一篇之外的後十二篇主旨和内容,蔡仲德《<乐记>再辨证(三题)》第二部份《关於“後十二篇”》(载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115-122页)有所考证,其说可参。
    ⑥《史记·乐书》所取《乐记》为十三篇之说,详见下文。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234页。
    ②[清]臧庸《拜经日记》卷元,中华書局影印阮元编《清经解》本,1988年版,第6册,732页上中。
    ①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载《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36页。
    ②关於《史记·乐书》的補作之人和補作之峙,学界尚有争议,并无定论。以其所据非刘向校定《乐记》二十三篇,则其補作时间定在成帝以前为宜。成帝之世,《乐记》已形成刘向所校二十三篇之定本。若《史记·乐书》補於成帝之世以後,则其所据常为《乐记》校定本。
    ③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载《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44页。
    ④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载《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45页。
    ①杨合林《<礼耙·乐记>与<史记·乐书>对读记》,《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125页。
    ②[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螂嬛補校本,1990年版。
    ③[清]王朝榘《十三经拾遗》,清光绪中陶福履辑《豫章丛书》本。按:该本名《乐遗篇》,所辑实为《乐记》文。
    ④[清]丁晏《佚礼扶微》,《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国书馆藏清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册。
    ⑤见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填载《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
    ⑥兑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第十六章《<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一箭《作者舆文献问题》,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320-322页。
    ⑦见王祎《<礼记·乐记>产生佚文的原因及佚文钩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6期。
    ⑧《乐记》马国翰辑本《序》,载《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馆補校本,1990年版,1173页上。
    ①见蔡仲德《<乐记>作者再辨证(三题)》第二部份《关於“後十二篇”》,载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115-122页。
    ②分见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283页、291页、299页、304页、308页、312页。
    ③见[唐]释法琳《辨正论》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550页。按:桓谭《新论》原本今已不存,曹植《辨道论》亦为後人所辑,唐释法琳《辨正论·三教治道篇》所引常为此段文字的最早出处。
    ④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321页。
    ⑤[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1771页下、3284页上。
    ⑥[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影印清光绪年间王毓藻刻本,1958年版,544页下;[汉]桓谭撰,朱谦之辑《新辑本桓谭新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35页。
    ⑦参张小蘋《<礼记·乐记>非作于西汉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0-71页。
    ⑧[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121页。
    ①[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处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100页。
    ②兑[清]丁晏《佚礼扶微》卷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册,635页。
    ③[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100页。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82页上。
    ①[清]沈钦斡《汉书疏证》,《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书局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册,664页上。
    ②薛永武《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133-134页。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93册,305页下。
    ④[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168页、420-421页。
    ⑤王祎《<礼记·乐记>产生佚文的原因及佚文钩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6期,18页。
    ①《汉志》正式著录为“《王禹记》二十四篇”,但乐类小序所记卻为王禹献“二十四卷《记》”,一处用“篇”,一处用“卷”。尽管学术界对《汉志》“篇”、“卷”问题尚存不少争论,但就《汉志》对《王禹记》的记载而言,“篇”与“卷”无疑是等值的。
    ②郝明朝《<礼记·乐记>非<王禹记>考》(《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鍾仕伦《<乐记>作者考论—读<金楼子·说藩>》(《文献》2009年第4期)等论文持此观点。
    ③[汉]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補《七略别录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9-40页。
    ①鍾仕伦《<乐记>作者考论——讀<金楼子·说藩>》,《文献》2009年第4期,100页。
    ②郝明朝《<礼记·乐耙>非<王禹记>考》,《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142页。
    ③鍾仕伦《<乐记>作者考论——读<金楼子·说藩>》,《文献》2009年第4期,101页。
    ④[清]臧琳《经义杂记》卷二,中革书局影印阮元编《清经解》本,1988年版,第1册,782页中。
    ①《汉书》卷一○《成帝纪》云:“(河平三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祕书。褐者陈农使,使求遗书於天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310页)
    ②《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云:“……(向)年七十二卒。卒後十三岁而王氏代汉。”(中华书局1962年版,1966页)按:王莽篡位在居攝元年(公元6),向上逆推十三年,则到向卒於成帝级和元年。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035页。
    ①[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補》,《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48页中下。
    ②[汉]班固《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中华害局1962年版,1027页。
    ③《汉书》卷二二《礼乐志》:“至成帝峙,犍为郡於水演得古磬一六枚,议者以为祥。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1033页)
    ④汪春泓《关于<史耙·五宗世家>之“河间献王”事迹疏证》云:“在武帝朝及之後,政壇学界,獨尊儒术,楚元王后人亦必须顺应潮流,完成从‘修黄老衍’的刘德,到以经学命世的刘向、刘歆之转型。故而,在刘氏博学的前辈宗亲中,淮南王刘安就不再是楷模,而河间献王刘德,这位与刘向父亲同名者,便成为楚元后人治学的主要参照。”又云: “楚元王后人刘向非常仰慕河间献王这位宗亲先辈,一则他与自己的父亲同名:另则是由于二者学术倾向颇为接近的缘故。”“刘歆较之于乃父,更有追寻儒家原旨的执著,与河间献王的治学理念几乎如出一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84页、86页)
    ⑤[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035页。
    ⑥蔡仲德《河间献王刘德评传》,载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211页。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⑦[清]戴震《河间献王传经考》,载《戴震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⑧[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09页。
    ⑨[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925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25页。
    ②[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苹书局1965年版,1196页。
    ③[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補》,《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50页上。
    ④[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107-109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180页。
    ②蔡仲德《河间献王刘德评传》,载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219页。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③[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603页。
    ④[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点校《点校袖正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第5册,478页。
    ⑤[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108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179-1180页。
    ②周作明《王莽改制依经初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93页、95页。
    ③[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補》,《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50页上。
    ④[清]臧琳《经义杂记》,中华书局影印阮元编《清经解》本,1988年版,第1册,782页中。
    ①见[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广五年刊本。
    ②[清]焉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螂嬛補校本,1990年版,1175页上。
    ③[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67页。
    ④[清]沈钦韓《汉书疏证》,《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书局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册,665页上。
    ⑤[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補》,《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50页上。
    ①杨公骥《公孙尼子的<记>其艺术理论》注,载《<乐记>论辩》,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23页。
    ②蔡仲德《河间献土刘德评传》,载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上海出版社2003年版,219页。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③成祖明《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史学集刊》2007年第4期,71页。今按:成祖明认为刘歆《钟律书》“从名称看是合音乐,内容实为言度量衡等制度之文献”,这种说法也不准确,是对《钟律书》内容的片面认识。因为《钟律书》除度量衡内容外,乐律学内容也是其重要组成部份,乃至是基础部分,而乐律学内容无论如何都应算是“寿音乐”的。
    ④[清]谟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庆五年刊本。
    ⑤[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補校本,1990年版。
    ①[清]丁晏《佚礼扶微》卷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图書馆藏清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册,636页上。
    ②孙启治、陈建华《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54页。
    ③[清]王谟辑《汉魏遗书抄》,清嘉庆五年刊本。今按:王本所辑文字与今本《白虎通》多有歧异,此不俱注。
    ④今按:丁本佚文无“羽舞助时养也西夷之乐持”十一字,常是抄写脱漏所致。
    ⑤《後汉书》卷六○《蔡邕传》云:“昔孝宣会诸儒於石渠,章帝集学士於白虎,通经释义,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中华书局1965年版,1997页)
    ①卢烈红《<白虎通>对训诂学的真献》,《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5期,99页。
    ②张榮明《汉代章句与<白虎通义>》,《学术研究》2004年第2期,104页、102页。
    ③参杨权《<白虎通义>是不是章句》,《学术研究》2002年第9期。
    ④参卢烈红《<白虎通>对训诂学的贡献》,《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5期,103-104页。
    ⑤[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128页。
    ①[唐]欧阳訽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771页。
    ②[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條理》,《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555页下。
    ③[唐]魏徵等《隋书》,中华書局1973年版,288页。
    ④[宋]王应麟《汉錾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00页上。
    ①参[亚]陈寿《三国志》卷二九本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806页。
    ②[清]沈钦韓《汉书疏证》,《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书局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册,644页上。
    ③赵德波《蔡邕<琴操·鹿鸣>考论》,《学衍交流》2010年第3期,144页。按:该文依据《隋书·音乐志》所载沈约之语,称刘向《别录》著录的《雅歌诗》为《乐歌诗》。
    ①王小盾师、许继起《论<汉书艺文志>所载汉代歌诗的文化渊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11年版,1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389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404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178页。
    ①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褚子集成补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下文对《琴操》辑本有详细讨输,可参。
    ③[清]翁方纲 《经义考補正》,台湾广文书局《書目续编》影印粤雅堂本,1968年版,205-206页。
    ④关於典籍所载阳成衡的姓氏、表字歧异,黄晖《论衡校释》曰:“成城、长张并通。”(中华书局1990年版,608页)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補图注》曰:“疑玄字乃长字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725页)
    ⑤《後汉书》卷四○《班固传》:“武帝时,司焉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後阙而不录。後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李贤注:“好事者,谓扬雄、刘歆、阳城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也。”(中华書局 1965年版,1325页)
    ⑥《通志·氏族略》“阳成氏”注引应劭《风俗通》:“汉有辣议大大阳成公衡。”([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204页)
    ①《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桓谭《新论》:“阳城子张名衡,蜀郡人,王翁(峙)与吾俱为讲《乐》祭酒。”(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3626页上)按:“时”字据严可均《新论》辑本補。
    ②[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608页。
    ③[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1182-1183页。
    ④[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4069页。
    ①[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399页下。
    ②[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螂嬛馆補校本,1990年版,1170页下。
    ③[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点校《点校補正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第5册,469-470页。
    ④[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点校《点校補正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第5册,474页。
    ①[清]全祖望《困学纪闻笺》,转引自乐保群等校黔《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698页。
    ②[清]丁晏《佚礼扶微》卷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册,615页。
    ③[清]沈钦斡《汉书疏证》,《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书局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册,665页上。
    ①前文已考刘歆《鐘律书》成书时间,可参。
    ②[清]沈敛韓《汉书疏证》,《续修四库全言》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書局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册,85页上。
    ③[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二十五史补编》,中华华局1955年版,1599页下。今按:在姚振宗其他著作中,扬雄《乐》四篇即元始《乐经》的观点亦被反復申说。《汉书艺文志拾補》卷一乐类小序曰:“扬雄所序《乐》四篇,班氏与《太玄》、《法言》併入儒家,疑即《隋志》所载之《乐经》四卷也。”(见《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51页上)《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五“《乐缀》四卷”条曰:“《汉志》儒家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乐》四疑即是书。”(见《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5124页上)
    ④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29页。今按:陆氏韶为《琴清英》为扬雄《乐》四篇之一,所谓“《琴清英》等篇”,意即扬雄《乐》四篇。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27页。
    ②[明]凌迪知《万姓统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957册,439页上。
    ③田君《<乐经>補作史考》,《黄鐘》2009年第4期,148页。
    ④详见下文《乐元起》考辨。
    ①[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广五年刊本。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影印浙江杭州本,1965年版,320页下。按:“三年”常为“四年”之族。
    ③《隋书·音乐志》载沈约之语云:“秦代滅学,《乐经》残亡。”(中华书局1973年版,288页)按:阴於先秦《乐经》的有无、性质、内容、存佚等,古来均有争论,至今仍是如此。本文赞同先秦本有《乐经》之说。
    ④余嘉锡《古书通例》,中华书局2007年版,190191页。
    ①余嘉锡《古书通例》,中华书局2007年版,190页。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4194页。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4270页。
    ④[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4194页。
    ⑤[南朝宋]范晔《後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2545页。
    ①张辑本载[清]张澍《蜀典》卷一○下,清道光十四年报氏安怀堂刻本。丁楫本载[清]丁晏《佚礼扶微》卷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册,615页。
    ②见[清]张澍《蜀典》卷十下,清道光十四年张氏安怀堂刻本,5页。
    ③见[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62-63页。按:今本《说苑》“相”上有“面”字。
    ④[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害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794页上。按:今本《周礼》注“颂”作“诵”。
    ⑤转引自[汉]别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63页。
    ①见[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121页。
    ②今按:张本除《周礼》注一條外,其他各条常是袭用王本成果。第一,与王本一样,张本误辑《白虎通》两条文字作《乐经》佚文。(孙启治、陈建华《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仅言张本误採《白虎通》两节,而未见王本亦如是,有所失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53页。)第二,《周礼·磬氏》疏条正文之下的注文相同,均为“《周礼·磬氏》疏引《乐经》。《玉海》舆《三礼旧图》所引《乐经》同。” ([清]张澍《蜀典》卷十下,清道光十四年报氏安怀堂刻本,5页。)第三,经比勘,二本各条佚文文字亦相同。如《周礼·冯相氏》疏条“大威”之“大”,王本、张本同,丁本作“太”,可见张本在用字习惯上也与王本一致。第四,王辑本刊於嘉庆三年(1798),张辑本刊於嘉度二十三年(1818),中间相隔二十年,张氏應该有条件见到王辑本。第五,张澍《蜀典》所收扬雄《琴清英》辑本亦全袭王谟辑本成果。
    ③[宋]罗泌《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383册,203页上。
    ①[明]周婴《巵林》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58册,99页上。
    ②[清]崔述《唐虞考信录》,见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98页上。
    ③田君《<乐经>补作史考》,《黄鐘》2009年第4期,151页。
    ④[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点校《点校补正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第7册,754-755页。
    ⑤[清]成馔《诗锐考略》,清道光王氏信芳阁木活字印本。
    ⑥[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乐保群等校点《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697-698页。
    ⑦[宋]陈振孙著,徐小蠻、颇美华点校《直齐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28页。
    ⑧李慈铭《越缦堂续书记》评陈寿祺《尚书大传》辑本曰:“恭甫氏考证精洽,条系出处,较之卢本,實为远腾。蓋盧刻雕
    ①朱仙林《羅泌<路史>引書著研究——以先秦褚子为主》,东北師范大學2008年硕士論文,6页。
    ②[清]姚振宗《汉书藝文志拾補》,《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50页上。
    ③[清]姚振宗《汉书藝文志拾補》,《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50页上。
    ①關於揚雄的姓氏,学界向有爭義。主張姓“揚”者有之,如問永寧《試論揚雄的姓》(《唐都学刊》2007年第3期)、韓速《關於揚雄的姓氏和籍贯之争》(《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三辑)》2010年版)等;主张姓“楊”者有之,如王念孫《讀书雜志》、楊樹達《汉書新證》、李解民《楊雄姓氏甄別》(《文史》1988年第2辑)等;主張“揚”、“楊”二字均可用者亦有之,如文木《是“揚雄”還是“楊雄”》(《閱讀與寫作》2000年第8期)等。史书中,既行使用“揚”者,亦有使用“楊”者。今依学界主流意見和出版界的约定俗成,作“揚雄”。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27頁。
    ③[宋]王應麟《汉藝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1411页上。
    ④参王謨《琴清英》辑本《序錄》、马国翰《琴清英》辑本序,分见《汉魏遗书钞》、《玉函山房輯佚书》。
    ⑤陸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29页。
    ⑥王以憲《揚雄著作系年》,《湘潭大學社會科学毕報》1983年第3期,103页。
    ⑦劉保贞《揚雄著作及其流傳》,《山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学版)》2003年第1期,157页。
    ⑧盧锦堂《<太平廣耙>引书考》,台湾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279页。
    ⑨[清]沈欽韩《汉書疏證》,《续修四庫全书》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書局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冊,685页上。
    ①刘保贞《扬雄著作及其流傳》,《山束大学學報(哲学社會科学版)》2003年第1期,157页。
    ②[汉]桓譚撰,[清]嚴可均辑,黄霖、李力校點《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63-64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27页。
    ②[汉]劉歆撰,[清]姚振宗辑錄,鄧駿捷校補《七略別錄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72页。
    ③参刘歆《与扬雄书》、揚雄《答劉歆書》,载清嚴可均辑《全汉文》卷四○、卷五
    ④陸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29页。
    ⑤關於桓譚的生卒年,学界有十多种说法,至今仍无定论。张子侠《桓谭生卒年驳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对十种主要观点逐一进行辨析,认为桓谭当生於前41-前35年,卒於公元36年。此说较为妥当,本文予以采用。
    ⑥《北堂书钞》卷五五“廟令”条引桓谭《新论》:“昔余在孝成帝时为乐府令,凡所典倡优伎乐,蓋有千人之多也。”([唐]虞世南编撰,[清]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中国書店1989年版,174页上)今按:关於桓谭曾任职乐府令,有人认为不可信。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云:“至於乐府令,恐系掌乐大夫之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19页)。姜亮夫、陶秋英《桓谭疑年讨论》云:“以官制言,太乐令屬奉常,而乐府令属少府,兩官都是六百石,成帝時譚年事尚幼,如何能在成帝時父子同時典乐,而且同為令’呢。假如把‘余為樂府令’的‘余’字,改為‘父’字,则似尚可通,《新论》久亡,後世引用,實多错误。可能是‘昔孝成帝時,父为太樂令,……’即是范书之所本,後人習固‘乐府’之名,誤‘太乐’为‘乐府’,史誤碼‘父’為‘余’,就使《新论》和本傳發生這樣一個大矛盾。”(《杭州大学学報(哲社版)》1962年第2期,49页)鍾肇鹏《桓譚评傳》所附《桓譚年表》持论與姜文相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73页),但認為乐府令即太乐令,其论史謬。曹道衡《桓譚生卒年問题志疑》(《遼寧大学学報》1990年第3期)對否定桓譚曾任乐府令的觀點进行了詳细反驳,其貌可信。蘇誠鑒《桓譚》则明確認為桓譚任樂府令在绥和二年(前7),其時十七歲。且任職時间很短,十年成帝崩,哀帝即位,罷乐府後,桓譚重回郎官原職。(黄山書社1986年版,14页、16页)
    ⑦《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桓譚《新论》:“赐城子張名衡,蜀郡人,王翁(時)與吾俱为讲《乐》祭酒。”(中華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3626页上。按:“時”字據嚴可均《新论》辑本補。)此處“講《乐》祭酒”,嚴可均所辑《新论》、朱谦之《新辑本桓譚新论》均據《太平御览》卷八一五作“讲学祭酒”,《文渊閣四库全書》本《太平御览》亦同。嚴辑本未说明所據《太平御览》之版本,朱辑本所據《太平御览》為《四部叢刊三编》影印日本帝国圖书寮、京都东福寺、東京巖崎氏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见朱謙之《新輯本桓課新論》所附《本書所據校辑書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嚴辑《新論》點校本改“講学祭酒”為“講乐祭酒”,但“乐”字未標书名號。校记云:“‘讲乐’,原本作‘耩學’,據影宋本《御覽》改。上文曰‘余前为典乐大夫’,可与此相参證;‘講学’常出臆改。”(18页)今按:作“講《乐》祭酒”为是。《太平御览》卷三八三引桓譚《新論》云:“余前為王翁典乐大夫,得樂家書記”(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1771页上)。同書卷四九六引桓譚《新論》云:“余前为典乐大夫,有鳥鳴於庭樹上,而府中门下皆為憂懼。後余與典乐谢俟爭鬬,俱坐免去。”(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271页上)同書卷九二七又引桓譚《新论》云:“余前为典乐大夫,有枭鸣于庭树府中,皆懼。余後与典(乐)谢俟争鬥,俱坐免。”(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4121页下)在《新論》现存佚文中,“典乐大夫”已三见。《後汉书》卷二八桓譚本傳云:“(谭)莽時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中华书局1965年版,956页)“掌乐大夫”舆“典樂大夫”同,“典”即“掌”也。《汉书》卷九九《王莽傅中》云:“(始建國三年)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凡九祭酒,秩上卿。……崔發为講《乐》祭酒。”(中華書局1962年版,4126-4127页) 可见王莽時確有“讲《乐》祭酒”一職。《汉書》卷二八《桓譚傳》云桓谭之父“成帝时为太乐令”,桓谭本人则“好音律,善鼓琴”。(中华书局1962年版,955页)以家學背景和自己对音乐的精通而言,桓谭既在成帝时任职乐府令,又为新莽“典乐大夫”,则担任“讲《乐》祭酒”之职,似是顺理成章。再就阳成衡而言,其既撰《乐经》,则担任教授《樂经》的“讲《乐》祭酒”之职更是深契其要。当然,王莽之时也确有“讲学祭酒”一職。《汉书》卷七二《龚腾传》云:“莽既篡国,遗五威将师行天下风俗,将帥亲奉羊酒存问勝。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腾为讲学祭酒,勝称疾不应徵。”(中华書局1962年版,3084页)檢核史籍,“讲学祭酒”仅王莽峙设置,亦仅授予龚腾一人,此後无有他人领受銜。因此,有些版本的《太平御览》說桓譚、陽成衡俱为“講学祭酒”是为無據,常是在流傳中產生的误刻。
    ①[明]馮復京《六家詩名物疏》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80冊,441页下。按:为便下文討論,芘将該书引用《白虎通》文字一併列舉。
    ②[明]馮復京《六家詩名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0册,6页上。
    ①[清]曾模《補後汉书藝文志並考》,《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2480页。
    ②鍾肇鹏《桓譚秤傳》,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7页。
    ③詳兑下文《琴操》考辨。
    ①[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1376页。
    ①[南朝宋]范哗《後汉书》,中华書局1965年版,3131-3132页。
    ②[梁]沈约《宋書》,中華书局1974年版,565页。
    ③参王運熙先生《说黄门鼓吹乐》,载《乐府詩述论》(增補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225232页;孫尚勇《樂府文学文献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92-96页。
    ①趙敏俐等《中国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经>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66-167页。
    ②錢志熙《論蔡邕叙“漢樂四品”之第四品應为相和清商樂》,《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2期,50页。又载同氏《汉魏樂府藝術研究》,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236页。
    ③[宋]郭茂倩编《樂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639页。
    ①朱自清《樂府清商三調曲對论》,载《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76页。
    ②下文對此有考,可参。
    ③孫尚勇《黄門鼓吹考》,載孫尚勇《樂府文學文献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95页。
    ④[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書局1965年版,1367页;[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選》,中华书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251页下:[宋]王應麟《玉海》,廣陵书社影印印清光緒九年浙江书局刊本,2007年版,1904页下。
    ⑤[汉]劉珍等撰,[清]姚之駰辑《东觀汉记》卷五《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370冊,95页上。
    ⑥吳樹平《东觀汉记校注》卷五《樂志》注释[一九]云:“此段文字系辑自陈禹謨刻本《书钞》卷一三○。據孔廣陶校注本《书钞》卷一三○所引,知此段文字已经陈禹摸竄改,且此段文了出《和熹鄧皇后傳》,不常入《樂志》。”相同论述又见該书卷六《和熹鄧皇后傳》注释[二六]。(中华書局2008年版,161页、210-211页)
    ①[汉]蔡邕撰,[清]于文华辑《十意輯存》,《二十四史订補》影印《东陽于氏叢书》本,書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7页上下。
    ②[宋]王應麟《玉海》,廣陵書社影印清光绪九年浙江書局刊本,2007年版,1940页上下。
    ③[梁]沈约《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538页。
    ④[汉]蔡邕撰,[清]于文华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订補》影印《东陽於氏叢书》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冊,797頁下。
    ⑤[宋]王應麟《玉海》,廣陵书社影印清光绪九年浙江害局刊本,2007年版,1904页上。
    ⑥[汉]蔡邕撰,[清]于文华辑《十意輯存》,《二十四史訂補》影印《东陽于氏叢书》本,書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7页下。
    ⑦见[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5015页。
    ①[汉]蔡邕撰,[清]于文革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訂補》影印《东陽于氏業書》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7页下。
    ②[唐]房玄龄等《晉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701页。
    ③[汉]蔡邕撰,[清]于文华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订補》影印《东陽于氏装书》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7页下-798页上。
    ④[梁]沈約《宋書》,中华书局1974年版,538-539页。
    ①[汉]蔡邕撰,[清]于文革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訂補》影印《东陽于氏業書》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8页下。
    ②[宋]王應麟《玉海》,廣陵书社影印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2007年版,1940页上。
    ③[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130-131页。
    ④[汉]蔡邕撰,[清]于文华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訂補》影印《東陽于氏叢書》本,書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8页上。
    ⑤[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選》,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度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251页下。
    ①[宋]王應麟《玉海》,廣陵书社影印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2007年版,1940页下。
    ④[汉]蔡邕撰,[清]于文华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訂補》影印《東陽于氏叢書》本,書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8页上。
    ③[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華书局1965年版,1376页。
    ④[汉]蔡邕撰,[清]于文华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訂補》影印《東陽于氏叢書》本,書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8页上。
    ①[南朝宋]范曄《後汉書》,中华书局1965年版,2007頁。
    ②[唐]虞世南编撰,[清]孔廣陶校注《北堂书钞》,中國書店1989年版,368页上。
    ③按:“大予樂府”,《樂意》作“大予樂”,是,“府”字當是《北堂书钞》引《敘樂》時所衍。
    ④[清]嚴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國六朝文》,中华书局影印清光绪年间王毓藻刻本,1958年版,876百上。
    ⑤见[汉]刘珍等撰,[清]于文华辑《十意辑存》,《二十四史訂補》影印《東陽于氏叢書》本,書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册,797页上。按:于文華於“汉樂四品”文字之下,辑《北堂害钞》所引《叙樂》文字,作為《樂意》異文。
    ⑥按:姚振宗《後汉藝文志》卷二“蔡邕《樂志》”条照錄嚴可均之案語,见《二十五史補编》,中華书局1955年版,2363页下。
    ⑦见錢志熙《汉魏樂府藝術研究》,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222-223页。
    ①[清]曾樸《補後汉书藝文志並考》,《二十五史補编》,中华華局1955年版,2481页中下。
    ②按:本文第三章第三箭《蔡邕<琴操>》引有马氏序文,可参。
    ③[清]曾樸《補後汉书藝文志並考》,《二十五史補编》,中华華局1955年版,2547页下。
    ①[汉]司馬遷《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889页。按:中华书局点校本无“清濁者,方琴之声也”两四,四库本、单《索隐》本有,今据補录。
    ②程金造《史记索隐引书考實》,中华书局1998年版,706页。
    ③[汉]司馬遷《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889页。
    ①[宋]郭茂倩《樂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855-856页。
    ②刘躍进《蔡邕著述摭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88页。
    ①[汉]桓谭撰,[清]严可均辑,黄霖、李力校点《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64页。
    ②[汉]刘歆撰,[清]姚振宗辑缘,邓骏捷校補《七略别录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0页。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2821页。
    ④[汉]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1页。
    ⑤[汉]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18页。
    ⑥[宋]朱长文《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39册,27页下-28页上。
    ⑦[南朝宋]范晔《後汉书》卷七九上《刘昆傅》,中华害局1965年版,2549页。
    ①[汉]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1页
    ②[宋]朱长文《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39册,27页下。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11页。
    ④[[汉]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1页
    ⑤[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補》卷二八,《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十年周氏思益堂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册,624页下。
    ⑥许健《琴史初编》,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版,13页。
    ①笔者未能目见今存《琴苑要录》藏本,吉联抗《两汉论樂文字辑释》辑有刘向《琴录》佚文,云出《琴苑要录》所引。据司冰琳《古琴文献<则全和尚节奏指法>考》一文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琴苑要录》民国琴家冯水1925年钞本,其後有冯氏跋文:“《琴苑要录》一书,藏铁琴铜剑楼,为明正德时钞。乌程周梦坡曾钞一通,余又从周君借钞此書。蓋刊本按周君《琴书存目》考,似宋人所辑,世传讲琴者,则此书为最远也。”(《音樂艺术》2011年第3期,31页)
    ②《汉志》樂类“凡樂六家百六十五篇”句下注:“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汉]班固《汉书》,中华書局1962年版,1711页)据此可知,《七略》收有刘向《琴颂》。
    ③《文选》注多次引用刘向《雅琴赋》。如卷四左思《蜀都赋》注:“刘向《雅琴赋》曰:‘观听之所至,乃知其美也。”又如卷一五张衡《歸田赋》注:“刘向《雅琴赋》曰:‘潛坐蓬廬之中,巖石之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選》,中华害局影印清嘉度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81页上、223页下)
    ④[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書目錄》,清光緒十年《古逸装书》影印日本舊钞卷子本。
    ⑤[宋]朱長文《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39册,28页上。
    ⑥[明]蔣寄謙《琴书大全》卷一○《弹琴》,见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古琴學會编《琴曲集成》第5册,中華书局2010年版,195页上。又见吉聯抗《两汉論樂文字辑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版,101页)、許健《琴史初编》(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版,13页)、李詠敏《秦汉音樂史》(载史仲文主编《中国藝術史·音樂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89页)等轉引。按:“七例”,吉聯抗《辑譯》作“七利”,业释“利”為“好處”,常是误引误释。
    ①[宋]陈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洲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211册,654页上。
    ②[宋]陈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洲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211册,654页上。
    ①[清]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馆補校本,1990年版,1176页下。
    ②阵侃如《中古文學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29页。
    ③王以憲《揚雄著作系年》,《湘潭大学社會科學學赧》,1983年第3期,103页。
    ④[清]马国翰楫《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補校本,1990年版,1176页下。按:“謂”常系“諸”字之误。
    ⑤[宋]朱長文《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39册,28页上。
    ⑥参鄭锦揚《朱長文<琴史>初探(下)》,《交窖》1993年第3期,24页。
    ⑦[汉]扬雄撰,[四]鄭樸编《揚子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1063冊,136页上下。
    ①[清]永瑢等《四库叢书總目》,中革书局影印浙江杭州本,1965年版,1272页上。
    ②[清]马骗《绎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徵言》2页。
    ③吉聯抗《两汉论樂文字辑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版。
    ④[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傅续撰《白孔六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91册,195页上。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害局影宋本,1960年版,1861页下、3085页下。按:卷四○三引作“子思子曰”舆卷六九一引作“荘子曰”相矛盾,恐是誤引。考卷四○三所引孩条以“又日”领起,排在“子思了曰”条之下,而“子思子曰”條的上一條為“荘子曰”,疑此条為竄誤,常排在“蒋子曰”条之下。
    ②[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樂保群等校點《困学纪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256頁。
    ③[明]馮惟讷《古詩纪》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379册,34页上。
    ④[明]]許學夷《詩源辯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3页。
    ⑤逯欽立《<古诗纪>袖正叙例》,载逯欽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10页。
    ①[明]为惟讷《古詩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379册,32页上。
    ②[梁]萧統编,[唐]李善注《文遴》,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度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676页;[南朝宋]范嘩《後汉書》,中华害局1965年版,1938页。
    ③[明]楊慎真《古音餘》,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239冊,302页上下。今按:王谟《遗书钞》本《琴操》案語云:“《水经注·漯水》引孔子臨狄水而歌曰:狄水衍兮风揚沙,船楫颠倒更相加,歸來歸來兮胡為斯。疑是《将歸操》之脱文。”([清]王摸輯《汉魏遗书钞》,清嘉度五年刊本)
    ④[北魏]酈道元著,陈橋驛校證《水经注校證》,中华書局2007年版,143页。
    ⑤[清]孫星衍编《平津馆叢书》,清嘉度十一年初刻本。今按:孫星衍所引“漯水”當為“河水”之誤。
    ⑥见[清]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輯佚书續编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1989年版,458页。
    ①[日]藤原佐世《日本国兑在书目錄》,清光緒十年《古逸叢書》影印日本舊钞卷子本。
    ②见[清]王謨辑《汉魏遗書钞》,清嘉度五年刊本。
    ①清馬瑞辰《琴操校本序》,載《平津馆装害》本《琴操》前,清嘉慶十一年初刻本。
    ②吉聯抗《琴操考异》,《音樂研究》1982年第2期。
    ③李祥霆《<琴操>撰者辨證》,《中央音樂學院学报》1983年第3期。
    ④馬萌《<琴操>撰者考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报》2005年第2期。
    ⑤趙德波《<琴操>的作者及其成书》,《西南交通大學学報(社會科学版)》2008第5期。
    ⑥過元琛《关于“王昭君自精速嫁匈奴”的傳說及琴曲<怨曠思惟歌>的產生年代——兼考今本<琴操>的撰者》,《復口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
    ⑦[德]沙敦如撰,王泉译《<琴操>:一种思想体系的开端》,《艺苑(音樂版)》1991年第4期。
    ①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271页、272页。
    ②刘耀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580页、581页。
    ③本文关於《琴操》版本考论的文字,系笔者与王小盾师合作撰写的《从<琴操>版本论间樂古籍辑佚学》(《音樂研究》2011年第3期)的一部份。併入本文畴,结构略有调整,内容有所增删。
    ④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籍佚文》所辑《琴操》,仅有佚文三条,可不作为单独的版本看待。
    ①王重民認為《平津馆》本《琴操》的底本系章宗源所辑,原校者亦是章宗源。王氏所著《清代兩大辑佚書家評傳·章宗源》,在章宗源辑佚书中列有“《琴操》二卷《補遗》一卷(原注:豫星衍校平津馆本)”,其下按語云:“《昭代經师手簡》二编 孫星衍致王伯申第二信云:‘章逢之《古史考》、《琴操》等,俱有辑本,略为编次,未能妥善。’又第五信云:‘章逢之有《辑本琴操》、《物理论》、《先賢行状》等,適有焉同年宗琏之生子來此,好睾深思,屬為编次。’今平津館本有马瑞辰校本序,稻渊如觀察校正付梓,正同,则原为先生(筆者按:指章宗源)手校也。”(载王重民《中国目录學史論叢》,中华書局1984年版,292页)今按:章宗源為《平津馆》本《琴操》原校者之貌,或者可信,因为孫星衍自言只做過“编次”工作。而其底本为章宗源所辑之說,则值得商榷。如下文所言,《平津館》本的底本《讀畫齋》本源自惠楝手抄本,或與惠楝手抄本有共同祖本,從其時代来看,不可能为章宗源所辑。此處所謂章宗源有《輯本琴操》,可能是章氏所藏或所傳的《琴操》辑本,而這個辑本即是《讀畫齋》本或惠楝手抄本。
    ②阮元嘉度五年(1800)始任浙江巡撫,至嘉度十六(1811)六月《四库未收百種书提要》编成,《宛委別藏》之书常在此期间奏進。参張鑒等《阮元年措》,中华書局1995年版,第97页。
    ③豫啟治、陈建华《中国古佚书辑本目錄解题》認為《讀畫齋》本的底本即惠楝手钞本:“今存《琴操》舊本二卷,为惠楝抄本,不詳所自,其文與褚書所引多合,阮元收入《宛委别藏》中。其後《讀書齋叢書》等所刊者即此本,业附《補遗》三節,乃采自《藝文類聚》、《文選》李善注,不知何人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243页)《解题》所云,不妥之處有二:(1)《讀畫諯叢書》刊於嘉慶四年(1799),早於《宛委别藏》,而非在《宛委别藏》之後。(2)《宛委》本《琴操》實有《補遺》三節,《解题》於此失察,誤以为是《讀畫齋》本在:《宛委》本之外所新補。
    ①兑[清]孫星衍编《平津館装书》,清嘉度十一年初刻本。
    ①见[清]孫星衍编《平津馆装害》,清嘉慶十一年初刻本。
    ②参孫啟治、陳建华《中国古佚書辑本目錄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243页。
    ③[德]沙敦如撰,王印泉譯《琴操:一種思想體系的開端》,《藝苑(音樂版)》1991年第4期,40页。
    ④兑[清]王摸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度五年刊本。
    ⑤[清]马骕《绎史》,中华書局2000年版。
    ①吉聯抗《<琴操>考異》,《音樂研究》1982年第2期,62页。該文又收入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琴操(兩種)》,作為該书序言。
    ①逯敛立輯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詩》,中華书局1983年版,305页。
    ②逯敛立輯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詩》,中華书局1983年版,322页。
    ③曹道衡、劉耀進《先秦兩汉文學史料學》,中华书局2005年版,396页。
    ①本文引用的《讀畫齋》本《琴操》文字,均出自清嘉度四年刊《讀畫齋叢书》,以下不一一注明。
    ②[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七一引《古今樂錄》,中华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582页。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七一引《古今樂錄》,中华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612页。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611页。
    ⑤[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岳麓書社影印明萬歷四十五年高暉堂刻本,1991年版,396页上[清]马驌《绎史》,中華书局2000年版,2370页。
    ⑥逯钦立楫校《汉詩·琴曲歌辭》“箕山操”條解题案語云:“細審二十四则中,如《周太伯》、《文王思士》、《崔子渡河操》等,皆不出《琴操》。乃辑家據《古今樂錄》移入者,應從删。”(见逯欽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詩》,中华書局1983 年版,307页)逯欽立說《周太伯》、《文王思士》、《崔子渡河操》不出《琴操》是對的,但说後兩篇出自《古今樂錄》,恐怕有誤,《古今樂錄》常作《大周王樂》。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七八引《大周正樂》,中華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611页。
    ②[宋]郭茂倩编《樂府詩集》卷六○引《古今樂錄》,中華書局1979年版,882页。
    ③[宋]郭茂倩编《樂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882页。
    ④[宋]郭茂倩编《樂府詩集》,中华書局1979年版,826页、850页。
    ⑤[宋]郭茂倩编《樂府詩集》,中华書局1979年版,842页
    ⑥[唐]徐坚等《初学記》,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386页;[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華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608页下。
    ①關於河间雜歌二十一章篇目問题,下文有群论,可参。
    ②[清]王謨辑《汉魏遺书钞》,清嘉度五年刊本。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609页、2610页。
    ④按:趟德波《蔡邕<琴操·鹿嗚>考论》一文,因不明《鹿鸣》解题文字系從《大周正樂》族辑,仍将其作為立論的基本依據,因此該文的部份结論無法成立。
    ⑤[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七八引《大周正樂》,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609页。
    ⑥《孔装了》,吉林大学出版社影印《汉魏遗书》本,1992年版,334页下。
    ⑦[唐]徐堅等《初学記》,中华書局2004年第2版,386页。
    ⑧[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七八引《大周王樂》,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610页。
    ⑨[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七一引《古今樂錄》,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583页。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七八引《大周正樂》,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609页。
    ②[明]馮惟訥《古诗纪》卷四引《琴苑要錄》,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1379册,30页上。
    ③逯欽立輯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303页。
    ④逯欽立輯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303页。
    ⑤[唐]余知古《渚宫舊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407冊,565页下。
    ⑥[唐]徐堅等《初学记》,中华書局2004年第2版,386页。按:今本《初學记》無“所”、“也”二字,
    ⑦[唐]徐堅等《初学記》,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386页。按:今本《初學記》無“也”字。
    ①刘師培《琴操補释》,《刘申叔遗书》1934年刊本,2页。
    ②[明]楊慎《风雅逸篇》,《四库全書仔目叢书》影印吉林省图館藏清光緒七年至八年廣汉鍾登甲樂道齋刻函海本,齊魯書社1997年版,集部第299冊,112页下。
    ③[明]馮惟讷《古持纪》,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379冊,33页上。
    ④逯欽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詩》,中華书局1983年版,321页。
    ⑤[明]馮惟讷《古詩纪》,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庫全书》本,1987年版,第1379冊,33页上。
    ⑥[唐]徐堅等《初学耙》,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386页。按:今本《初学记》無“所”、“也”二字,
    ⑦[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七一引《古今樂錄》,中华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582页。
    ①[清]王謨辑《汉魏遗书钞》,清嘉慶五年刊本。
    ②[宋]郭茂倩编《樂府詩集》,中华書局1979年版,824页。
    ③[清]王謨辑《汉魏遺書钞》,清嘉慶五年刊本。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七八引《大周正樂》,中华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611页。
    ⑤[唐]欧陽訽撰,汪绍楹校《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1428页。
    ⑥[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選》,中华书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357页上;[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2268页;[唐]徐堅等《初學記》,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651页。
    ⑦[南朝宋]范曄《後汉書》,中華书局1965年版,第1938页。
    ①[南朝宋]范曄《後汉害》,中华書局1965年版,第1938页。
    ②[清]桂馥《说文解字義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752页。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七八引《大周正樂》,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610页下2611页上。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七一引《古今樂錄》,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583页上。
    ⑤[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選》,中华书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533页下。
    ⑥[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岳麓害社影印明萬歷四十五年高暉堂刻本,1991年版,439页下-440页上。
    ⑦[清]王謨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度五年刊本。
    ①[唐]徐堅等《初毕記》,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386页。
    ②例如《初牟记》卷十五引沈约《宋书》曰: “秦樂曰《五行》;汉樂曰《文始》、《武德》、《安世》、《昭容》、《楷容》、《嘉至》、《四時》、《昭德》、《盛德》、《云翘》、《育命》、《巴渝》;魏樂曰《昭武》、《正世》、《迎靈》、《武颂》、《昭叢》、《鳳翔》、《靈應》、《大韶》、《大武》。”(中华害局2004年第2版,386页)封比《宋书》,可知這段貌以目錄的文字是對《宋書》卷一九相关记载的概括。
    ①[宋]黄伯思《东觀餘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850冊,382页上。
    ②[清]盧文弨《鐘山札记》,《叢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2册,67页。
    ③[清]王謨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度五年刊本。
    ①逯敛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詩》,中华書局1983年版,307-308页。
    ②刘師培《琴操補释》,《刘申叔遗书》1934年刊本。
    ①逯敛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詩》,中华书局1983年版,399页。
    ②李祥霆《<琴操>撰者辨證》,《中央音樂学院學報》1983年第3期。
    ③刘躍進《中古文学文献学》,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238页。
    ④馬萌《<琴操>版本考辨》,《許昌学院學報》2010年第4期,55页。
    ⑤王謨《序錄》云:“如《通考》、陳氏說,此书宋世猫存,惜未见有傳本,惟《初学记》载有詩歌五曲、十二操、九引,與陳氏周特五篇、操引二十一篇篇數悉合。今一據以为本,而以他书所引《琴操》事辭逐條编次,許由以下二十九條亦常在古操引五十篇中。此於孔氏原书體例雖不必合,然其大概办有可采。今业钞出,凡五十七條。”(载[清]王謨辑《汉魏遗书钞》,清嘉度五年刊本)
    ⑥如《崔子渡河操》、《易水曲》、《大风起》、《霍将军渡河操》、《雍門周說孟嘗君》等条即是。
    ⑦如“十二操”中已據《初學记》和《樂府詩集》所引綴成《履霜操》条,而“河间雜歌二十一章”中又據《文選注》輯有一段相似文字。
    ⑧[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续撰《白孔六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892冊,50页上。
    ⑨[汉]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義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293页。
    ①[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岳麓书社影印明萬歷四川四十五年高暉堂刻本,1991年版,395页下。
    ②[北魏]郦道元著,陈橋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772页;[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608页上。
    ③[宋]郭茂倩编《樂府诗集》卷五七《琴曲歌辞一》引《琴操》,中华書局1979年版,833页。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华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611页下。
    ⑤[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岳麓書社影印明萬歷四十五年高暉堂刻本,1991年版,492页上下。
    ⑥[唐]欧陽訽撰,汪绍楹校《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1570页;[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華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608页上下、4068页上下。
    ①見《藝文類聚》卷九○引《琴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1570页;《太平御览》卷九一七引《琴操》,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4068页上下。
    ②[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岳麓書社影印明萬歷四十五年高暉堂刻本,1991年版,504页上。
    ③[明]馮惟讷《古詩纪》,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379册,81页上。
    ④[清]張澍《蜀典》卷一○上,清道光十四年張氏安懷堂刻本,1页。
    ⑤[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岳麓書社影印明萬歷四十五年高暉堂刻本,1991年版,504页上。
    ⑥[晋]常璩撰,任乃強校注《华陽国志校補圓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23页。
    ①[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岳麓書社影印明萬歷四十五年高暉堂刻本,1991年版,506页上下。
    ②[店]杜佑撰,王文锦等點校《通典》,中華書局1988年版,3729-3730页。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華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587页下。
    ④[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岳麓書社影印明萬歷四十五年高暉堂刻本,1991年版,1104页下-1105頁上。
    ⑤[漠]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196页。
    ⑥[清]王先谦《漢書補注》,《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王氏虚受章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冊,240页上。
    ①[唐]徐堅等《初学纪》,中华書局2004年第2版,386頁。
    ②[宋]曾慥《類說》三六引《风俗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873冊,628页上。按:“霹靈”當為“霹靂”之誤。
    ③[宋]阙名《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三四、[宋]謝维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五七、[宋]王應麟《小毕紺珠》卷四引《风俗通》,分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924册,434页下;第939冊455页上;第948册,470页上。按:各书所引文字略有小異,乃至有误,今综各本,以正確者出之。
    ①陸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建安二年”云:“應劭拜軍谋校尉,著《汉官儀》、《禮儀故事》、《中汉辑序》、《风俗通義》、《汉书集解》等书,寻卒於鄴。”“他在鄴多暇,故各種著作大都完成於此。”(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322页、323页)刘躍進《秦汉文学编年史》“漢献帝刘協建安二年(197)丁丑”云:“應劭《風俗通義》常亦此時定稿。”(商務印书館2006年版,627页)
    ①逯敛立輯校《先秦汉魏晋南北制詩》,中华書局1983年版,307-308页。
    ②按:《琴操》所載河间雜歌二十一章章名無考,为便稱引和討论,姑因《讀蛊齋》本《琴操》所凝之名。其中《孤鶼》为逯欽立所擬,《寧戚》原作《飯牛歌》,为逯欽立所改。
    ①[元]马端臨《文献通考》,中华书局影印萬有文库十通本,1986年版,1590页中。
    ②[德]沙敦如撰,王印泉譯《<琴操>:一種思想體系的開端》,《藝苑(音樂版)》1991年第4期,40页。
    ③[宋]祝穆撰《古今事文類聚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927册,400页上。按:他书引《琴操》均作“河间雜歌”,惟此處作“河间雅歌”,當是“河间雜歌”之误。
    ④[宋]闕名《锦繡萬花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924册,434页下。[宋]谢維新《古今合璧事类備要·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939册,455页上。
    ①[宋]潘自牧《记纂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932册,397页上。按:中华書局1988年影宋本《记纂渊海》無此段文字。《四库全書》所收《记纂渊海》一百卷,是经明萬歷年间陈文燧等人加工的重编本,已非宋本之舊。清瞿鏞《鐵琴铜劍樓藏書目录》論此本云:“明萬歷中,陈文燧偕蜀郡蔡呈奇、顧爾行重编百卷本付梓,增入天文、地理、物類各部,颠倒次序,盡失原书之舊。即所存原本各部中,亦多阙失。如论議部‘憎人及胥门’下,脱去‘眾口難調’一门。……其每条中脱失全文字句,尤不可稱數。”([清]瞿镛编纂,瞿果行標点,瞿鳳起覆校《鐵琴銅劍樓藏书目录》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36页)上引《四库全書》本《配纂渊海》文字出自《樂部》,而《樂部》亦为宋本《记纂渊海》所無,應是陳文燧等人重编進所增。
    ②按:王利器《风俗通義校注》、吳树平《风俗通義校释》书末《佚文》均未收錄“河间新弄二十一章”之目。《古今合璧事类備要》所引“河間新弄二十一章”紧接“九引”之後,《校注》、《校释》據《事类備要》收錄了“九引”之目,但拾弃了“二十一章”之目,表明王、吴二人都認为“二十一章”之目是误引文字,因此不予收录。然而,《校注》、《校释》亦收录了曾慥《類說》所引《风俗通》“二十一章”之目的佚文,其中《陽春弄》、《連珠弄》又是《记纂渊海》所引《琴雁》的篇目,而《记纂渊海》所引《琴歷》的目錄又與《事类備要》所引《风俗通》“二十一章”之目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因此,要将《事类備要》所引《风俗通》“二十一章”之目判断為误引,也缺乏根據。
    ①[宋]陈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齊書錄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80页。
    ②[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樂保群等校點《困學纪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089页。
    ③付林鹏《<樂纬>研究》有詳論,可参。东北師范大学2009年硕士論文,9页。
    ④萧洪恩《緯書研究概述》,《哲学動態》1986年第3期,7页。
    ①参付林鹏《<樂纬>研究》,东北师範大學2009年硕士论文,6-9页。
    ②参付林鹏《<樂纬>研究》,东北师範大學2009年硕士论文,7-8页。
    ③按:古籍所引“耀”又写作“曜”、“熠”。
    ④按:古籍所引“叶”又寫作“汁”、“葉”、“協”,“汁”当是“葉”之形譌。
    ⑤[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書局1965年版,2721页。
    ⑥[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言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解说》49页。
    ①[汉]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禮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818页。
    ②[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傅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2220页中。
    ③[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傅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2228页下。
    ④[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傅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2352页下。
    ⑤[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552页下。
    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552页下。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574页下。
    ②[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華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3603页上。
    ③[南朝宋]范曄《後汉書》,中华書局1965年版,3126页。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1656页下、47页上。
    ①[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樂保群等校点《困学纪闻》卷八《经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089页。按:清閻若璩注“二《礼》”云:“二《禮》亦《周禮》、《禮记》。”
    ②[清]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緒九年嫏嬛館補校本,1990年版,2132页下。
    ③[清]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緒九年嫏嬛館補校本,1990年版,2042页下。
    ④[北齊]魏收《魏书》,中革书局1974年版,2836页。
    ⑤[宋]奠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中華书局1995年版,1509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中革害局1977年版,5056页。
    ①《太平御覽》卷一《天部一·太傃 》引《樂動聲儀》:“作樂制禮,時有五音,始於上元,戊辰夜半,冬至北方子。”其下云:“磙子玄注曰:‘戊辰,上位。土为宫,宫为君,故作樂尚之,以為始也。夜半子,亦天時之始。’”(中華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3页上)
    ②[漢]鄭玄注,[唐]孔颖连疏《礼記正義》,中華书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版,1276页中。
    ①[清]侯康《補後汉书藝文志》,《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2119页上。
    ②[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清光绪十年《古逸叢书》影日本舊钞卷子本。
    ①《玉镯寶典》全本久佚,直至清光緒年間黎庶昌将其影刻輯入《古逸叢书》,国人方得以目睹,生常明世的孫鼓應無缘得见。《古微书》所辑《稽耀嘉》這段文字以孔颖達《正義》所引为據,保留“以寅為朔”句而未使用或注以《玉燭寶典》“以平旦为朔”句,也說明孫彀未曾参考《玉燭寶典》。
    ②[清]侯康《補後汉书藝文志》,《二十五史補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2119页上。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31页下-32页上。
    ④[唐]陸德明《经典釋文》卷一,中华書局1983年版,6页上。
    ⑤[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2421页。
    ⑥[晉]陈壽《三国志》,中华书局1964年版,414页。
    ①[晉]陈壽《三国志》,中华书局1964年版,1026页。
    ②[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書局影印本,1966年版,第5册,4033页上。
    ③[唐]魏徵等《隋书》,中华書局1973年版,94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害局1974年版,2351页。
    ⑤[宋]王欽若等编,周勛初等校訂《册府元龜》,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7册,6977页。
    ⑥[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证》,中華書局2007年版,375-376页。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2574页下。
    ②[清]裔松年《纬攟》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500页下:[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66-567页。按:《纬攟》、《纬书集成》将正文舆注文分豁處理,極為不妥。詳见下文分析。
    ①[唐]姚思廉《梁書》,中华書局1973年版,676页、677页。
    ②[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131页。
    ③[清]余萧客《古经解钓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庫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册,496页下-497页上。
    ④[元]陶宗儀原纂,[明]陶珽重编《貌郛》,《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冊,238页。按:陶宗儀所纂原本《說郛》未辑《樂稽耀嘉》一篇。
    ①[唐]徐堅等《初學記》,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366页。
    ②[清]趙在翰辑《七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緯书集成》影印小積石山房嘉慶十四年序刊本,1994年版,890-891页。
    ③[唐]徐堅等《初学記》,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369页。按:“真潤萬物”,“真”《初學記》作“德”,是。
    ④[梁]萧統编,[唐]李善注《文選》,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度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796页。
    ⑤[梁]萧統编,[唐]李善注《文選》,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度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284页。
    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傅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2352页下。
    ②[唐]徐堅等《初學记》,中华書局2004年第2版,368页。
    ③任蜜林、柳蔺芳《<禮纬>、<樂纬>合论》,《中国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学報》2011年第5期,54页、55页。按:该文脚注顯示,其所引《樂緯》文字来自日本《纬书集成》,然《纬书集成》仍作阙名注,未標作鄭玄,故属誤判。
    ④《初学记》卷一六在《琴操》文字之下,夾有注文,造些注文系《初學记》编撰者撮合《琴操》相關文字而成。前文對此有论,可参。
    ①徐三见《汲古阁藏明钞六十卷本<說郛>考述》,《东南文化》1994年第6期,117页。今按:孩本筆者未曾目寓,本文涉及孩本的论述,均據徐文。據徐文附表所列,該本《說郛》卷三五为《古典錄略》,收有纬书14種,但無《樂纬》。
    ②[清]永熔等《四库全书總目》,中华书局影印浙江杭州本,1965年版,1062页中。
    ①昌彼得《說郛考》,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版,33页。
    ②按:六十卷本收在卷三五,百卷本收在卷二,百二十卷本收在卷五。
    ③昌彼得《說郛考》,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版,44页。
    ④[元]陶宗倦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238页上。
    ⑤楊喬岳《緯書》本《樂緯》筆者未能目寓,本文涉及的楊氏《緯書》所收《樂緯》佚文情沉,均據日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所載资料轉錄,以下不再說明。
    ①[元]陶宗儀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238页上。
    ②[唐]虞世南编撰,[清]孔廣陶校注《北堂书钞》,中国书店1989年版,325页上。
    ③[唐]欧陽詢撰,汪绍楹校《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706页。
    ④《太平御览》卷五三二《礼儀部十一·礼稷》引作《孝经说》。(中华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2414页下)按:據前文所辨,《孝經说》實即《孝经纬》,《太平御览》卷三○《時序部十五·社》引用相同文字而標作《孝經纬》,亦可为證。
    ⑤[元]陶宗儀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卷六九下,《說郛兰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册,3231页下。
    ⑥按:其误辑路径,似亦可考。《原本說郛》卷二《经典錄略》有《孝经纬》一篇,辑錄文字二條,首條即是這段文字,與《藝文類聚》所引全同。《重编說郛》卷五《经典錄略》删除了《孝经纬》,增加了《樂稽耀嘉》。在《原本说郛》中屬於《孝经緯》的文字,到《重编说郛》中卻被辑入了《樂稽耀嘉》,当是明人重编《說郛》時錯录了《原本说郛》的文字,因此造成造一族辑。
    ⑦[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点校《点校袖正经義考》,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第8冊,25页。
    ⑧[元]陶宗儀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卷六九下,《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238頁上。
    ⑨[汉]董仲舒撰,[清]蘇與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中华書局1992年版,437页。
    ⑩[元]陶宗倦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238页上。
    ①[漢]董仲舒撰,[清]蘇與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中华書局1992年版,213页。
    ②[元]陶宗儀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238页上。
    ③[漢]董仲舒撰,[清]蘇與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中华書局1992年版,263页。
    ④[元]陶宗儀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238页上。
    ⑤[元]陶宗儀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238页上。
    ⑥[漢]董仲舒撰,[清]蘇與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中华書局1992年版,263页。
    ①[元]陶宗儀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238页上。
    ②[漢]董仲舒撰,[清]蘇與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中华書局1992年版,265页。
    ③[元]陶宗儀原纂,[明]陶珽重编《說郛》,《說郛三種》影印宛委山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238页上。
    ④参鍾肇鹏《識纬論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51-252页。
    ⑤[目]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凡例》1-2页。
    ①據《四库全書總目》,總計72種。鍾肇鹏《識纬论略》剔除不當為谶纬者,共得63種,此據其數。
    ②群参李悔訓《<古微书>版本源流述略》,《文献》2003年第4期。
    ③[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49页上。
    ①[南朝宋]范曄《後汉害》,中华書局1965年版,2721页。
    ①[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62页下。
    ②[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65页上。按:“召南之有”,《初學记》卷一七《人部·贤》引作“召南有之”(中华書局2004年第2版,412页),於義当是。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4055页上、54页下、1856页下。
    ④[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50页下。
    ⑤[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1775页。
    ①[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57页下。
    ②[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64页下。
    ③[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中华书局1994年版,269页;[梁]沈约《宋書》,中华书局1974年版,329页。按:“耀”,《宋书》作“曜”。
    ④[梁]沈约《宋書》,中華书局1974年版,329-330页。
    ①[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811页上。
    ②[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49页下。
    ③[唐]徐堅等《初学記》,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366页。
    ④[清]趙在翰辑《七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清喜慶十四年小積石山房刊本,1994年版,889页上。
    ⑤[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50页上下。
    ①[清]喬松年辑《纬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緯書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546页上。
    ②[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57页上。
    ③[清]喬松年辑《纬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緯書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545页上。
    ④[汉]鄭玄注,[唐]孔颖達疏《禮记王義》,中华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版,1528页中。
    ①[明]楊慎《丹鉛纬缘》,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害》本,1987年版,第855冊,624页上。[明]楊慎《升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书》本,1987年版,第1270册,326页下。今按:“音相生應”之“音”,楊慎二書均作“應”,而《四库全书》本《古微书》亦作“應”。
    ②[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64页上。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1932页下。按:“樂嘉耀稽”常系“樂稽耀嘉”之誤。
    ④[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58页上。
    ⑤[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吳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382页。
    ①清河郡本此二句下尚有“宋均注:五藏,心、肝、膽、肺、臀也”十一字,未明出處,系偽造之文。群见下文考辨。
    ②[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1736页下。
    ③[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59页上。
    ④[南朝宋]范曄《後汉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3016页。按:點i校本改“土灰”作“土炭”。
    ⑤[清]喬松年辑《纬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害集成》影印清光緒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545页上。
    ⑥[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59页上下。
    ⑦[清]喬松年辑《纬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545页下。
    ①[清]焉国翰辑《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補校本,1990年版,2057页上。按:“风俗通正羲”常系“风俗通義”之误。
    ②[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59页上。
    ③[清]喬松年辑《纬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545页下。
    ④[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62页下。
    ⑤[汉]鄭玄注,[唐]孔颖達疏《禮記正義》,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1425页中。
    ⑥[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62页下。
    ⑦[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4055页下。按:“鳳皇来翔”作“鳳皇翔”。
    ①《竹書纪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303册,4页下。
    ②参方詩铭、王修龄《古本竹書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③[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63页下。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3603页。
    ⑤[明]孫瑴輯《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194冊,966页上。
    ①昌彼得《說郛考》,台湾文史出版社1979年版,24页。
    ②鄭春颖《重编<說郛>辑佚研究》,《社會科学戰線》2002年第2期,262页。
    ③参鍾肇鵬《谶緯论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53-254页。
    ①[清]黄爽辑《黄氏逸书考》,民国二十六年朱長圻重刊本。
    ②此佚文条條系據黄奭《黄氏逸書考》、黄奭《汉学堂知足齋叢书》兩书所引相加而得。按:《逸書考》本轉錄的清河郡本佚文分为两類:一是以“清河郡本”为惟一出處者;二是先標其他出虚,再標“清河郡本”者。前者是查無寅據的佚文,後者是来源明確的佚文,《逸书考》本封這兩種佚文均予收录,可见《逸書考》的本意是将清河郡本佚文悉數轉錄。因此,《逸书考》所录清河郡本佚文条数理论上應與清河郡本佚文實际条數相同。常然,也不能絕封排除《逸书考》漏錄的可能,故清河本佚文實際条數常多於《逸害考》所錄的138条。
    ①李梅訓《宋均生平著述考論》,《山东師范大学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92页。
    ②孫啟治、陈建华《中国古佚书辑本目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129页。
    ③《黄氏逸书考》葉仲经序云該本“率鄭玄注、宋均補,授受分明,絕非偽讬。”(兑[清]黄爽辑《黄氏逸书考》卷首,民國二十六年朱長圻重刊本)《逸书考》也是将其作為傳本使用的。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凡例》则明確将“清河郡本(出處不明)”列作“用於校勘的出處资料”而非“用於资料合校的辑佚書”,也即将清河郡本作为傳本而非辑本来看待。《中国古佚书辑本目錄》行文中雖提及黄奭引“清河郡本”之文,但未收錄清河郡本《纬书》,也是以孩本为傳本。
    ④鍾肇鹏《谶纬論略》就将款本作为辑佚書介绍,参該书253-254页。又如楊權《識緯研究述略》認為《清河郡本纬書》系“無名氏辑”。(《中國史研究動態》2011年第6期,13页)
    ⑤李梅訓《宋均生平著述考論》云“清河郡本《纬害》原為钞本,很可能本身就是一種識纬辑本或傳本”。(《山东師范大学學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92页)
    ⑥[清]薛壽《学詁齋文集》卷下《書通卦驗娜注後下篇》,轉引自鍾肇鵬《識纬論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53页。
    ①参李梅训《宋均生平著述考論》,《山東師范大学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93页。
    ②本文此下所缘清河郡本《樂纬》佚文,除注明出自《汉學堂知足齋装书》本(書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影印清刻本)《樂纬》所引之外,均出自《黄氏逸書考》本(民國二十六年朱畏圻重刊本)《樂纬》所引,不再一一出注。又,以下各条“宋均注”三字均為原本所有,非筆者增加。無“宋均注”领起的文字则是該本《樂纬》正文。
    ③括號内文字不是清河郡本《樂纬》的獨有佚文。为節省篇幅,清河郡本《樂緯》獨有的宋均注所封應的正文一般不子標列,但为論述方便或完整反映獨有佚文的上下文環境,有時也将清河郡本《樂纬》非獨有佚文補出,以圆括號標示。
    ①[唐]虞世南编撰,[清]孔廣陶校注《北堂書钞》,中国书店1989年版,413页下。
    ②[汉]司馬遷《史記》,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306页、1307页。
    ①[唐]徐堅等《初學记》,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397-398页。
    ②[汉]刘安撰,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662页。
    ③[汉]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禮注疏》,中華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789页中。按:“三燮而致鳞物”,“致”原作“示”,據文例当误,今改。
    ①[汉]鄭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禮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789页下。
    ②[汉]鄭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禮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789页下-790頁上。
    ③[汉]鄭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禮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790页上。
    ①[汉]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版,795页中。
    ②[呈]章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国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32页、137页。
    ①[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444页下。
    ②[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445页下。
    ③[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445页下。
    ④[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445页下。
    ①[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445页下。
    ②[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446页下。
    ③[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445页下-446頁上。
    ④[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446页下。
    ①第44条至第55条文字據《汉学堂知足齋装书》本《樂動謦儀》補錄,《黄氏逸书考》僅有第44、45條,餘脱漏。
    ②[汉]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禮注疏》,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796页下。
    ③《藝文類聚》卷一九、《太平御覽》卷三九一引作《樂動聲儀》。(《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355页;《太平御览》,中華書局影宋本,1960年版,1807页上)
    ①见[汉]班固撰,[清]陳立疏证,吴则虞點校《白虎通疏證》,中华书局1994年版,382页。按:前文论述《古微害》本時對《白虎通》這段文字已有考辨,可参。
    ①[汉]鄭玄注,[唐]孔達疏《礼记正義》,中华書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1527页中。
    ②[汉]鄭玄注,[唐]孔達疏《礼记正義》,中华書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1527页中。
    ①[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461页下-462頁上。
    ②[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58页下。
    ③[宋]陳旸《樂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本,1987年版,第211冊,653页下。
    ①[清]任道镕《纬攟序》,載[清]裔松年辑《纬攟》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緯書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404页下。
    ①[清]殷元正輯、陸明睿增訂《集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上海圖书館藏觀我生齋本,1994年版,760页下。
    ②[清]殷元正輯、陸明睿增訂《集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上海圖书館藏觀我生齋本,1994年版,764页下。
    ③[清]殷元正輯、陸明睿增訂《集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上海圖书館藏觀我生齋本,1994年版,761页下。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337页上下。
    ②[清]殷元正輯、陸明容增訂《集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上海圖书館藏觀我生齋本,1994年版,761页下。
    ③[清]殷元正輯、陸明容增訂《集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上海圖书館藏觀我生齋本,1994年版,760页下。
    ④[清]警學寵辑《緒经纬遗》,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緯书集成》影印清道光十五年《青照堂叢書》本,1994年版,1045页上。
    ①[清]趙在翰辑《七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書集成》影印清嘉度十四年小積石山房刊本,1994年版,893页上。
    ⑦《七緯》此條佚文下注:“《白虎通·三教》。桉盧校本云:‘尚’字常是‘问’譌,‘變’字句絕。”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亦引盧文弨校語,其文史全:“‘尚’常‘问’字之誤,‘變’字絕句,意謂虞夏之受禪亦變否耶,下乃夫子所答也。”([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吳则汉點校《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年版,370页)
    ③[清]趙在翰辑《七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書集成》影印清嘉度十四年小積石山房刊本,1994年版,889页上。
    ④[清]趙在翰辑《七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書集成》影印清嘉度十四年小積石山房刊本,1994年版,890页上。
    ①[清]趙在翰辑《七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書集成》影印清嘉度十四年小積石山房刊本,1994年版,889页上。
    ②[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经注校證》,中华書局2007年版,791页。
    ③[清]趙在翰辑《七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書集成》影印清嘉度十四年小積石山房刊本,1994年版,893页上。
    ④[汉]鄭玄注,[唐]孔颖達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1276頁中。
    ⑤[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51页。
    ⑥[清]趙在翰辑《七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書集成》影印清嘉度十四年小積石山房刊本,1994年版,901页上下。
    ⑦[日]中村璋八《五行大義校注》,东京汲古书院1998年增訂版,6页。按:《校注》僅用顿號、句號斷字句,未使用中国新式標點標示引文起訖。
    ①《玉續》本脱“为變宫蕤賓”五字,故末句誤作“應鐘为變徵”。
    ②劉国忠《<五行大義>校文》,附同氏《<五行大義>研究》後,遠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34-235页。
    ③参别国忠《<五行大義>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日]中村璋八《五行大義校注》,东京汲古书院1998年增訂版,148页。
    ①[日]中村璋八《五行大義校注》,东京汲古书院1998年增訂版,148页。
    ②[日]豐原统秋《體源钞》,轉引自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69页。
    ③關於《玉函山房辑佚书》收書種數,由於所據版本不同或统计標準有異,存在585種、587種、619種、638種數说,参章宏偉《马国翰與<玉函山房辑佚书>》,《济南大学學报(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23页。
    ①[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66页上。
    ②[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56页下。
    ③[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58页上。
    ④[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61页上。
    ⑤[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63页上。
    ①[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57页上。
    ②[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61页上。
    ③[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58页上。
    ④[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1197页。
    ⑤[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1197页。
    ⑥[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1265页、1266頁。
    ⑦[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1606页。
    ①[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59页下。
    ②[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经注校證》,中华書局2007年版,941页。
    ③[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閣四库全書》本,1987年版,第373册,590页下。
    ④[清]马國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嫏嬛館袖校本,1990年版,2065页下。按:《玉函》本脱“宋均曰”三字,为便論述,筆书據《後汉书·律歷志下》刘昭注補出。
    ⑤见[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書局1965年版,3058页。
    ①《逸书考》本《樂動聲儀》漏刊末页。該页共有佚文12条,兹據《汉学堂知足齋装书》本《樂動聲儀》補計。
    ①日人林衡编辑的《佚存叢書》十九世纪初傳進中國,收入孩叢書的蕭吉《五行大義》遂逐渐进入清儒視野。喜慶九年(1804),許宗彦根據佚存本翻刻《五行大義》五卷(范氏古歡堂)。嘉慶十二年(1807),阮元编選《宛委别藏》,其中亦有《五行大義》。嘉度十八年(1813),鲍廷博编辑《知不足齋叢書》,亦收《五行大義》。由于阮元的鼓吹,加之《知不足齋叢書》印行數量很大,《五行大義》在清代学術界影響迅速擴大。喬松年之前或同時代的学者,如趙在瀚、孫星衍、黄奭、陈喬樅等人都先後引用了《五行大義》,取得可觀的成果。(参錢杭《萧吉與<五行大義>》,《史林》1999年第2期,49-50页)
    ②[清]裔松年辑《纬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404页下。
    ③[清]裔松年辑《纬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495页上。
    ④[汉]鄭玄注,[唐]孔颖達疏《禮记正義》,中華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1528页中。
    ①[清]喬松年輯《纬攟》,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纬害集成》影印清光緒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496页上。
    ②[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43页。
    ③[清]喬松年辑《纬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強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1545页下。
    ④[汉]鄭玄注,[唐]孔颖達疏《禮耙正義》,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1425页中。
    ①李勤德《識纬的散失和明清時期的辑佚》,《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第1期,52页。
    ①[清]王仁俊輯《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圖书館藏稿本,1989年版,86页上。
    ①該本云《七纬》本所錄“其天命以黑”條“为誤引也”([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51页),是惟一一處辨偽,寅属例外。然而,該本雖已判断该条为《禮·稽命徵》之文,卻仍予收錄,则是去取無有,判而不決。
    ①[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解說》80-81页。
    ②常然,誠如前文所辨,清河郡本獨有文字多系伪造,《集成》本因疏忽而漏錄了清河郡本《樂勤聲儀》、《樂稽耀嘉》两篇的偽文,可謂意外之书。
    ③[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46页。
    ④[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書集成》,河北人民出J版社1994年版,556-557页。
    ①[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46页。
    ②[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輯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緒九年螂嬛馆補校本,1990年版,2056页下。
    ③[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59页。
    ④[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59页。
    ⑤[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3016页。
    ⑥[唐]魏徵等《隋鲁》,中华書局1973年版,940页。
    ①[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第8册,2627页。
    ②[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解說》546页。
    ③[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134页下。
    ④[清]汪師韓《文選理学權與》,清嘉慶四年《讀書齋叢書》本。
    ①洪業等编纂《文選注引书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59页。
    ①對歌诗集舆樂占书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成果,筆者無進一步的袖充,故本文未考此兩類樂书。
    ①按:《汉志》所载28種歌詩集全部亡佚,但各歌诗集所收的歌詩则有存有佚,王小盾師、許繼起《論<汉书藝文志>所載汉代歌詩的渊源》對此有詳考,可参。
    ①按:此书《隋志》著錄,两《唐志》五行類著錄為《京氏周易飛候》六卷。羅藝峰《中國音樂思想舆古代的音樂占候衍》云:“飛候是京房獨創的占法,常取律管候氟、五音風角或纳音,都舆音樂占候有关。”(《音樂藝術》2007年第1期,32页)故将其祝为樂占之書。
    ①参王小盾師、許繼起《論<汉书藝文志>所载汉代歌詩的渊源》,《中国社會科學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11年版,15-16页。
    ②這三家《樂纬》注是依《樂纬》本文而行還是单獨成书,现在難以知曉,故本文未作为单獨樂书列考,而是以《樂纬》注家的形式出现。
    ①按王小盾師、許繼起《论<汉書藝文志>所载汉代歌詩的渊源》一文云:“《汉书·禮樂志》所稱汉武帝‘始立樂府’,不僅意味著一佃行政機構的建立,而且意味著一套制度和一系列實隙活動的實施。在班固看琮,有計劃地創作和整理新歌詩等舉措乃是“立樂府”的標志。因此,我们應當這樣水理解汉武帝立樂府的意義:它不僅造成了樂府活動的制度化,而且且造成了“歌詩”造一圖书品種的成立。”(《中国社會科學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11年版,13-14页)
    ①《续汉书·百官志》劉昭注引《汉官》云:“靈臺待詔四十一人……七人候鐘律”。《续汉书·律歷志》亦云: “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侯鐘律,權土炭,效隂陽。”(分见[南朝宋]范曄《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3572页、3016页)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1711页。按:淮南、刘向《琴颂》七篇或是颂琴的文学之作,非關教化,故被從樂類中剔除。
    ③[汉]班固《漢书》,中華书局1962年版,1727页。
    ①余嘉锡《古书通例》,中华书局2007年版,190-191页。
    ②李梅训《<汉书艺文志>不著录识纬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1期。
    ③[唐]魏徵等《隋书》卷一三《音乐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288页。
    ④兑[梁]阮孝绪《七缘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本,1991年版。
    ①[南朝宋]范晔《後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2545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1986年版,1504页下。
    ③《樂记》因被收入《稽记》和《史说》而保存了十一篇或十三篇,但使用的是《礼记·樂记》、《史记·樂书》的名羲,已不是《汉志》著录的单体樂书《樂记》二十三篇。《汉志》著录的单体樂书《樂记》二十三篇不存於世,因此不能算作例外。
    ①见豫启治、陈建华《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54页、242-243页。
    ①按:古人对《樂纬》的分类也偶有例外,如郑樵《通志·艺文略》於樂大类之下即设識纬小類,著录《樂纬》三卷,反映出鄭樵进步的学科意識。方志平《谈識纬文献》對此有评:“鄭樵《通志·藝文略》對識纬文献的著錄分類方法较之《隋书·經籍志》又有進步,按照學術類别來區分識緯文献,将各種纬书對應到性質與之相類似的经书類中,使專门之書守專门之類,不但類例分明,便於查考,而且可以通過對图书内容的辨别,来考察各類學術的源流演變。”(《文献》1993年第4期,140页)
    ①曹書傑《中国古籍辑佚学論稿》,东北師大出版社1998年版,214页。
    《周易述》,清惠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尚书大传》,汉伏腾撰,清孙之騄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尚书大传》,汉伏腾撰,清陈寿祺辑,四部丛刊初编影印上海涵芬楼藏左海文集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六家诗名物证》,明冯復京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诗说考略》,清成僎撰,清道光王氏信芳阁木活字印本。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達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
    《佚礼扶微》,清丁晏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
    《春秋繁露义证》,汉董仲舒撰,清苏与义证,锺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经典释文》,唐隆德明撰,中华書局1983年版。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吴承仕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古经解鉤沉》,清余萧客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经义杂记》,清臧琳撰,中华书局影印清经解本,1988年版。
    《惜抱轩九经说》,清姚鼐清撰,清同治刻惜抱轩全集本。
    《拜经日记》,清臧庸撰,中华书局印清经解本,1988年版。
    《十三经拾遗》,清王朝榘撰,清光绪中豫章丛书本。
    《经学通论》,清皮锡瑞撰,中华书局1954年版。
    《谶纬论略》,鍾肇鹏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尔雅注》,汉刘歆撰,清马国翰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娜嬛補馆校玉函山房辑佚书本,1990年版。
    《尔雅汉注》,清臧庸撰,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说文解字义证》,清桂馥撰,中华书局1987年版。
    《古音餘》,明杨慎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书疏证》,清沈钦韓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书局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汉书注校補》,清周寿昌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十年周氏思益堂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汉书補注》,清王先谦撰,续修四和库全书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王氏虚受堂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後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
    《後汉书補注》,清惠栋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九年冯集梧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第2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隋书》,唐魏徵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旧唐书》,後晋刘晌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竹书纪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撰,王国维遗书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撰,王国维遗书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補》,范祥雍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方诗铭、王修龄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汉幻》,汉荀悦撰,中华书局2002年版。
    《繹史》,清马骗撰,中华书局2000年版。
    《束观汉记》,汉刘珍等撰,清姚之駰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东观汉记校注》,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十意辑存》,汉蔡邕撰,清于文华辑,二十四史订補影印东阳于氏丛书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路史》,宋罗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国语》,吴章昭注,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版。
    《渚宫旧事》,唐余知古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玉燭宝典》,隋杜臺卿撰,清光绪十年古逸丛书影印日本旧钞卷子本。
    《华阳国志校補图注》,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蜀典》,清张澍撰,清道光十四年张氏安怀堂刻本。
    《水经注》,北魏郑道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水经注校证》,北魏酈道元著,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通志二十略》,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1986年版。
    《史通通释》,唐刘知幾撰,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唐虞考信录》,清崔述撰,崔束壁遗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清梁启超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汉晋学术编年》,刘汝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史记索隐引书考實》,程金造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
    《桓谭评传》,鍾肇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秦汉文学编年史》,刘躍造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汉艺文志考证》,宋王应麟撰,二十五史補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版。
    《汉书艺文志拾補》,清姚振宗撰,二十五史補编本,中华書局1955年版。
    《汉书艺文志条理》,清姚振宗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版。
    《汉书艺文志讲疏》,顾实撰,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补後汉书艺文志》,清侯康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版。
    《补後汉书艺文志》,清顾怀三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版。
    《後汉艺文志》,清姚振宗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版。
    《补後汉书艺文志并考》,清曾朴撰,二十五史补褊本,中华书局1955年版。
    《补三国艺文志》,清侯康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版。
    《三国艺文志》,清姚振宗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版。
    《隋书经籍志考证》,清姚振宗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版。
    《七略别录佚文 七略佚文》,汉刘向、刘敌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七录序》,梁阮孝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本,1991年版。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日本藤原佐世撰,光绪十年古逸丛书影印日本旧钞卷子本。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点校补正经义考》,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点校,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
    《经义考补正》,清翁方纲撰,台湾广文书局书目续编影印粤雅堂本,1968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珞等撰,中华书局影印浙江杭州本,1965年版。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铺编纂,瞿果行标点,瞿凤起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文选注引书引得》,洪业等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孙启治、陈建华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琴书存目》,周庆云编,周氏梦坡室民国三年刊本。
    《中国古代音乐书谱目录》,黄友棣编,载黄友棣著、吴心柳编校中国音乐思想批判,台北乐友书房1965年版。
    《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缩,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年音乐书谱全目》(增订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2版。
    《孔丛子》,吉林大学出版社影印《汉魏遗书》本,1992年版。
    《说苑校证》,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新论》,汉桓谭撰,清严可均辑,黄霖、李力校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新辑本桓谭新论》,汉桓谭撰,朱谦之辑,中华书局2009年版。
    《京氏易》,汉京房撰,清王保训辑,清光绪李氏木犀轩刊本。
    《五行大义校注》,日本中村璋八校注,东京汲古书院1998年增订版。
    《<五行大义>校文》,刘国忠校,附同氏《<五行大义>研究》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五行大义>研究》,刘国忠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淮南子集释》,汉刘安撰,何宁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金楼子校笺》,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
    《白虎通疏证》,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版。
    《束观馀论》,宋黄伯思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乐保群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丹铅总录》,明杨慎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巵林》,明周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钟山札记》,清卢文诏撰,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越缦堂读书记》,清李慈铭撰,由云龙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汉王充撰,黄晖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风俗通义校释》,汉应助撰,吴树平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风俗通义校注》,汉应助撰,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氏谈录》,宋王钦臣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类说》,宋曾糙纂,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说郛》,元陶宗仪原纂,明陶挺重编,说郭三种影印宛委山堂一百二十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说郛》,元陶宗仪纂,说郭三种影印涵芬楼1927年排印张宗祥校一百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说郛考》,昌彼得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清孔广陶校注,中国书店1989年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
    《白孔六帖》,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太平御览》,未李防等撰,中华书局影宋本,1960年版。
    《太平御览》,宋李防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撰,周勋初等校订,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锦绣万花谷》,宋佚名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古今事文类聚》,宋祝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记纂渊海》一百九十五卷,宋潘自牧撰,中华书局影宋本,1988年版。
    《记纂渊海》一百卷,宋潘自牧撰,明陈文燧等重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宋谢维新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玉海》,宋王应麟撰,广陵书社影印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2007年版。
    《小学钳珠》,宋王应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万姓统谱》,明浚迪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广博物志》,明董斯张撰,岳麓书社影印明万历四十五年高晖堂刻本,1991年版。
    《扬子云集》,汉扬雄撰,明郑朴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升庵集》,明杨慎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戴震文集》,清戴震撰,中华书局2006年版。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版。
    《文苑英华》,宋李防等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年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风雅逸篇》,明杨慎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光绪七年至八年广汉锺登甲乐道斋刻函海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古诗纪》,明冯惟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影印清光绪年问王毓藻刻本,1958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遂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诗源辩体》,明许学夷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文选理学权舆》,清汪师韩撰,清嘉庆四年读画斋丛书本。
    《余嘉锡文史论集》,余嘉锡著,岳麓书社1997年版。
    《洪业论学集》,洪业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朱自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运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读画斋丛书》,清顾修编,清嘉庆四年刊本。
    《汉魏遗书钞》,清王谟辑,清嘉庆五年刊本。
    《平津馆丛书》,清孙星衍编,清嘉庆十一年初刻本。
    《宛委别藏》,阮元编,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版。
    《玉函山房辑佚书》,清马国翰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九年乡媳馆补校本,1990年版。
    《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清黄奭辑,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清刻本,1992年版。
    《汉学堂丛书》,清黄奭辑,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黄氏逸书考》,清黄奭辑,民国二十六年朱长圻重刊本。
    《邵武徐氏丛书》,清徐干编,清光绪刊本。
    《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清王仁俊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1989年版。
    《古微书》,明孙壳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集纬》,清殷元正辑,陆明睿增订,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上海图书馆藏观我生斋本,1994年版。
    《七纬》,清赵在翰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小积石山房嘉庆十四年序刊本,1994年版。
    《诸经纬遗》,清刘学宠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清道光十五年青照堂丛书本,1994 年版。
    《纬桥》,清乔松年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影印清光绪四年强恕堂初刊本,1994年版。
    《纬书集成》,日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历代乐志律志校释》(第一分册),丘琼荪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两汉论乐文字辑译》,吉联抗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古乐书佚文辑注》,吉联抗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琴史》,宋朱长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乐书》,宋陈阳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琴书大全》,明蒋克谦撰,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古琴学会编琴曲集成影印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
    《琴学丛书》,杨宗稷编撰,民国元年刊本。
    《琴操补释》,刘师培撰,刘申叔遗书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琴史初编》,许健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音乐史》,李咏敏著,载史仲文主编中国艺术史音乐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律学》,缪天瑞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第3版。
    《中国乐律学探微》,陈应时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乐记>论辩》,人民音乐出版社编,1983年版。
    《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蔡仲德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乐府诗述论》(增补本),王运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赵敏俐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乐府文学文献研究》,孙尚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汉魏乐府艺术研究》,钱志熙著,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越等撰,中华书局2005第2版。
    《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躍造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曹道衡、刘躍进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達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古籍版本学》,曹之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曹书傑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校勘学大纲》,倪其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