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准征收及土地发展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财产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是人的安生立命之本,也是开展各种民事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国历来非常重视对财产权的保护,从宪法到民法为财产权编制了一个严密的保护网络。但与此同时,近代以来,对财产权所施加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其中,财产征收就是一种对财产权的比较重要的限制。而征收制度发展到现代,在征收的范围、方式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准征收制度就是一例。所谓准征收制度,是指当政府或其授权的机关出于公共利益对财产权利的行使进行限制,导致财产权人无法正常对财产进行使用收益、财产价值遭到贬损时,权利人可以请求政府对该项财产(或某项权利)进行征收并支付补偿的制度。
     由于财产征收体现和彰显了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之间的紧张和冲突关系,所以历来受到理论及立法上的重视。关于财产征收的理论著作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在我国大陆学界对财产征收理论的研究中,似乎仅仅偏重于将财产征收界定为对财产的一种剥夺。很少有人关注征收理论的现代发展趋势,即将对财产权的限制超过一定程度时也视作征收而考虑,以至于在不经意间限缩了财产征收的新类型——准征收。笔者认为,对准征收及其补偿的研究是极其有必要的,这可以扩大国家保护财产权利的范围,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标志之一。而反观我国准征收的研究,我们对此研究较为缺乏,这是我们理论上更是立法上的一个盲点。因此,笔者选取了准征收制度及其发展权移转补偿方式,在对其制度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之后,希望能为我所用,将该制度引入我国,具体分析我国一些政府行为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构成准征收,以便对权利人进行补偿。笔者认为,这一尝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可以完善我国的准征收理论,使我国的准征收理论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实现由传统征收理论向现代征收理论的转型;另使政府依法行政充分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益。
     另外,在对准征收制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该研究究竟属于宪法、行政法等公法学领域,还是属于民法这种私法学领域?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笔者的问题。因为准征收涉及到国家公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对国家公权力的限制问题,所以可以纳入宪法、行政法范畴;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财产权属于民法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民事权利,故而对财产权的限制也应该属于民法学研究范畴,同时征收补偿也应遵循民法上的一些原则,这一点在一些著名的民法典中都有体现,如《法国民法典》第545条、《意大利民法典》第822条、我国《物权法》第42条对私有财产的征收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笔者认为,以上两种看法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本文主要从民法学上财产权保护的角度对准征收及其补偿方式问题进行研究,当然文中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一些公法学上的术语和制度。
     在准征收的类型中,管制准征收是典型代表,而对古迹的过度限制便构成了管制准征收。在准征收的补偿方式上,发展权移转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方式之一。发展权移转通过容积移转的方式,将受限制发展的部分移转到别的区域发展。在具体实施规则上,其又分为送出基地、接受基地,移转限制等,可以移转的容积,其也有着自己的公式。
Property righ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vil rights which provide the basis for our everyday activities. Hence, modern states put much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 and devise all kinds of protective mechanisms ranging from constitutional law to civil law. However, the limits imposed on property right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modem times. Condemnation is one of the limits which have been undergone constant changes. Inverse condemnation is one example of such changes. The so-called accurate collection system, is refers to, when the government or its authorization's institution exercises stemming from the public interest to the property right carries on the limit, causes the property rights person to be unable to carry on normally to the property when the use income, the property value encounter disparage, the obligee may request that the government (or some right) carries on to this property levies and pays the compensation the system.
     As the collection of property embodies and demonstrates the state power and civil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nsion and conflict, it has always been theoretical and legislative attention. Collection of theoretical writings on the property are too numerous. But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scholars study the theory of property charge, it seems that only the emphasis on collection of property defined as a deprivation of property. Few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he theory of modern Fazhanqushi Zhengshou, about right degree of property rights restrictions Chaoguoyiding when Shizuo which are being Kaolv, so between the limited reduction in casual collection of Xin Lei Xing Le Cai Chan - standard charg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argeting compensation levy and study its necessary, it can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s also one of the hallmarks of modern civilized nations. By comparison, China's quasi-collection study, we have more a lack of research, this is our theory is a blind spot in legislation. Therefore, I selected the accurate collection system and its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compensa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meaning after the system, hoping for our use, the system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acts of government and legal regulations constitute accurate collection, in order to compensate the rights holders. In my opinion, this attempt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Improvement of the quasi-one can impose the theory of quasi-charge to our modern scientific theory, to achieve imposed by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he transition to the modern theory of charge; another full protection of the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law the legitimate property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In addition, the system aimed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collection, the unavoidable question is: What is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search, administrative and other areas of public law, private law or civil law of this domain? This is indeed a need for careful treatment issue, but also has long been troubled by the question writer. Because the quasi-charge related to national public pow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te right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restrictions on public power issues, so it can into the constitution, administrative areas; but from the other hand, property rights belonging to civil law focus of the study area, is a very important civil rights, was tailored to limit property rights should also be part of civil law areas, and amount of compensation they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on this point in the Civil Code has a number of well-known expression, such as " French Civil Code, "Article 545," the Italian Civil Code "section 822, our" Property Law "Article 42 imposed on private property, made a clearly define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se two views is correct, jus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iss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civil law on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perspective modalities targeting and compensation levy study course text, inevitably involves a number of Public Law on the terminology and systems.
     Type in the prospective taking, the control quasi-collection is typical, but the excessive restrictions on the monuments constitute a quasi-charge control. In the accurate collection of compensation, 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is one of the more popular manner.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by way of capacity transfer will be subject to restrictions on transfer to another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sending base, accepting base, transfer restrictions, you can transfer the volume, it also has its own formula.
引文
1.张鹏:《财产权合理限制的界限与我国公用征收制度的完善》,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4期。
    2.张泰煌:《从美国法准征收理论论财产权之保障》,载《东吴法律学报》,东吴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卷第1期。
    3.陈明灿:《从财产权保障观点论土地之使用限制与损失补偿:兼论我国既成道路与公共设施保留地相关问题》,载《中兴法学》第45期。
    4.催卓兰、施炎:《国家补偿理论与法律制度》,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5.胡静:《美国的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及其成效借鉴》,载《时代经贸》,2007年,第9期。
    6.丁成日:《美国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及其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载《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3月。
    7.惠彦,陈雯:《英国土地增值管理支付的演变及借鉴》,载《中国土地科学》,第22卷第7期。
    8.郜永昌:《土地发展权损失补偿的制度分析及对策》,载《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1期。
    9.黎晓武、陈威:《生存权与发展权视野下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研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0.田春雷:《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中土地发展权的配置》,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1.吴宇哲、彭毅、鲍海君:《基于土地发展权分配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2.郭慧娇:《土地发展权对耕地保护的启示》,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年,第10期。
    13.刘明明:《土地发展权的域外考察及其带来的启示》,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10期。
    14.刘国臻:《论我国设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8期。
    15.刘国臻:《论英国土地发展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4期。
    16.刘明明:《土地发展权研究述评: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2008年,第3期。
    17.郭凌:《农村土地发展权实现问题研究——以乡村旅游为视角》,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8.刘祚祥,《黄权国:公共领域、农地产权与农民的土地发展权分享》,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9.臧俊梅、王万茂:《农地发展权及其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实施途径与管理方式》,载《广东土地科学》,2007年,第5期。
    20.朱未易:《论物权法上土地发展权与人权法上发展权的制度性契合》,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9期。
    21.孙鹤汀、刘明明,《论土地发展权的地位》,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2009年,第4期。
    22.祝平衡:《土地发展权价格测算初探》,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2009年,第1期。
    23.王守智:《农地流转:彰显土地发展权的新路径》,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4.穆松林、高建华:《土地征收过程中设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第1期。
    25.杜明义、王秋生:《土地征用中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制度思考》,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6.王海鸿、杜茎深:《论土地发展权及其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创新》,载《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
    27.刘国臻:《房地产老板之暴富与土地发展权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8.刘国臻:《论美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3期。
    29.刘明明、卢群群:《论土地征用中农地发展权的保护》,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0.彭三:《基于不确定利率及土地发展权的农用土地征地补偿方案》,载《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31.郭熙保、王万珺:《土地发展权、农地征用及征地补偿制度》,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2.李长健、伍文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利益均衡:土地发展权配置》,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3.申京诗:《建议设立农地发展权和城市土地开发经营权》,载《中国土地》,2006年,第2期。
    34.苏志强:《基于不确定利率及土地发展权的农用土地征地补偿方案》,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5.张友安、陈莹:《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载《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5期。
    36.刘国臻:《中国土地发展权论纲》,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
    37.万磊:《土地发展权的法经济学分析》,载《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38.黄海姣:《从地上权的发展看土地与地上物的关系》,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9.戴中亮、杨静秋:《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二元主体及其矛盾》,载《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0.杜业明:《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不均衡性及其变迁》,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1.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2期。
    1.谢哲胜:《准征收之研究——以美国法之研究为中心》,《财产法专题研究(二)》,谢哲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谢哲胜:《土地使用管制法律之研究》,载《财产法专题研究(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3.张平华:《财产权限制的意义》,房绍坤、谢哲胜主编《中国财产法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周家维:《土地使用管制准征收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
    5.王庭瑞,《从“农地释出”的政策目标探讨发展权移转及发展许可制度的可行性——以桃园县为例》,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5.吕卫青:《发展权观念在土地使用计划上可行性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80年。
    6.王瑞兴,《从美国移转发展权之办理检验探讨我国实施移转发展权之可能性》,台湾:《台湾地政》,第134期。
    7.李华文:《开发区土地发展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8.沈子龙:《土地发展权中国化的路径选择》,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9.屈仁斌:《城市房屋拆迁土地发展权补偿评估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0.严栋:《征地补偿与土地发展权分配》,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1.杜争辉:《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2.刘明明:《土地发展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刘文静:《农地征用的土地补偿机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4.单新国:《土地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5.田春雷:《土地发展权及其在我国的配置》,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6.粟庆斌:《我国土地发展权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7.亓飞:《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8.李志乔:《我国农用地征收补偿制度形成及改革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9.彭韬:《论我国农用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0.王林涛:《土地征收补偿纠纷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1.刘璇:《土地征收补偿方式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2.陈科:《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制度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3.刘晓晖:《农村土地征收中的政府角色限定与公共利益界定》,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4.黄江勇:《公益征收补偿焦点法律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5.王婷:《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烟台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6.甄华英:《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缺陷及改进研究》,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7.李溪:《武汉市土地征收补偿的公平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8.崔兆在:《论土地征收的公平补偿原则》,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9.赵子嘉:《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之立法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0.辛光博:《农地征收正当法律程序的缺陷和完善》,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1.王树晖:《农民土地征收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2.杨铁生:《财产征收专门立法问题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3.陈珍玲:《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4.刘军明:《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5.刘淑生:《农地征收的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6.龚建阳:《农地征收的产权关系和补偿标准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7.李磊:《环境行政征收法制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8.杨新登:《公益征收若干问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9.张璐:《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0.罗云飞:《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1 .李旻:《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2.周义:《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政府角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3.吴莹:《我国土地征收的程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4.王艳秋:《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5.曹志新:《我国土地征收法制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6.薛忠勋:《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7.郁永勋:《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之完善》,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8.王忠虎:《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地征收补偿制度创新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9.邓韶华:《村镇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整合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50.程晓燕:《文物古迹保护法律制度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51.叶扬:《《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2.林美珍:《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分析》,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3.梁玲玲:《小城镇建设中文物古迹保护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1.洛克:《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叶百修:《从财产权保障观点论公用征收制度》,1989年,自版,第82页。
    3.李进之等著:《美国财产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
    6.翁岳生:《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英〕安东尼·奥格斯:《财产权和经济活动自由》,载〔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8.森塔尔:《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9.金俭:《不动产财产权自由与限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赵达文:《土地征收与补偿之研究》,成文出版公司,1982年版
    11.孙弘,《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邹得慈等译,《城市和区域规划(原著第四版)》,[英]彼得·霍尔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13.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4.陈华彬:《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5.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上)、(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17.余能斌:《现代物权法专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8.游劝荣:《物权法比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9.高富平:《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崔健远:《我国物权法立法难点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屈茂辉:《用益物权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23.温世阳:《物权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4.张双根译,《德国物权法(上)》,[德]鲍尔/施蒂尔纳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5.申卫星、王洪亮译,《德国物权法(下)》,[德]鲍尔/施蒂尔纳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6.罗结珍译,《法国财产法(上)、(下)》,[法]弗朗索瓦·泰雷、菲利普·森勒尔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7.王铁雄:《财产权利平衡论——美国财产法理念之变迁路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8.江平:《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白作霖译:《比较行政法》,[美]古德诺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黄竹胜:《行政法解释的理论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袁曙宏:《社会变革中的行政法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3.孙丽岩:《受益行政行为研究——探寻行政法通道内的公共资源配置》,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4.罗豪才:《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5.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6.堪中乐:《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7.应松年:《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8.周永坤:《宪政与权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9.费巩:《比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0.石佑启:《私有财产权的公法保护研究:宪法与行政法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宁金成:《私有财产权、私有经济的价值与法律保护》,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San Diego Gas &Electric Co. v. City of San Diego.146.Cal. Rper.103(Cal. App. 1978).
    2 . Pizor ,Peter J, Making TDR work : A study of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6,203.
    3.Coughlin , Robert E. and John C.Keene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 :A Reference Guindebook for state and
    4.local Government, National Agricultural Lands Study, 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Amherst, M.A.1980,148.
    ③洛克:《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④叶百修:《从财产权保障观点论公用征收制度》,1989年,自版,第82页。
    ⑤陈明灿:《从财产权保障观点论土地之使用限制与损失补偿:兼论我国既成道路与公共设施保留地相关问题》,载《中兴法学》第45期,1999年,第324页。
    ⑥张平华:《财产权限制的意义》,房绍坤、谢哲胜主编《中国财产法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①管制准征收是准征收的一种,管制准征收源于政府的警察权。参见李进之等著:《美国财产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10页。
    ②张泰煌:《从美国法准征收理论论财产权之保障》,载《东吴法律学报》,东吴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卷第1期,第114页。
    ③参见谢哲胜:《准征收之研究——以美国法之研究为中心》,《财产法专题研究(二)》,谢哲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65页。
    ④参见陈明灿:《从财产权保障观点论土地之使用限制与损失补偿:兼论我国既成道路与公共设施保留地相关问题》,载《中兴法学》第45期,1999年,第330页;谢哲胜:《准征收之研究——以美国法之研究为中心》,《财产法专题研究(二)》,谢哲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57页。
    ⑤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②参见李进之等著:《美国财产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①参见谢哲胜:《准征收之研究——以美国法之研究为中心》,《财产法专题研究(二)》,谢哲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59页。
    
    ①参见翁岳生:《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2页。
    ②翁岳生:《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3页。
    ③翁岳生:《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3,1674页。
    
    ①金俭:《不动产财产权自由与限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②叶百修:《从财产权保障观点论公用征收制度》,作者自版,1989年版,第100页。
    ③翁岳生:《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5,1676页。
    
    ①催卓兰、施炎:《国家补偿理论与法律制度》,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②董彪:《准征收法律问题研究》,《民商法论文精粹》,李大元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③赵达文:《土地征收与补偿之研究》,成文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4页。
    ④叶百修:《从财产权保障观点论公用征收制度》,作者自版,1989年版,第98—116页。
    ⑤翁岳生:《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5—1677页。
    
    ①翁岳生:《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9页。
    ③周家维:《土地使用管制准征收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61页。
    ①参见周家维:《土地使用管制准征收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61页。
    ②参见周家维:《土地使用管制准征收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62—64页。
    
    ①参见周家维:《土地使用管制准征收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64页。
    ②参见周家维:《土地使用管制准征收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69—75页。
    ①转引自周家维:《土地使用管制准征收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72页。
    ①胡静,《美国的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及其成效借鉴》,载《时代经贸》,2007年,第9期,第62页。
    ②丁成日,《美国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及其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载《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3月,第76页。
    
    ①王庭瑞,《从“农地释出”的政策目标探讨发展权移转及发展许可制度的可行性—以桃园县为例》。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建筑及都市计划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第二章第20页。
    ①吕卫青,《发展权观念在土地使用计划上可行性之研究》,台湾地区: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80年5月,第16页。
    ②Pizor ,Peter J, Making TDR work : A study of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6,203.
    ③Coughlin , Robert E. and John C.Keene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 :A Reference Guindebook for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National Agricultural Lands Study, 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Amherst, M.A.1980,148.
    ④同上,174.
    ⑤王瑞兴,《从美国移转发展权之办理检验探讨我国实施移转发展权之可能性》,台湾:《台湾地政》,第134期,第15-21页。
    ①张泰煌:《从美国法准征收理论论财产权之保障》,载《东吴法律学报》,东吴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卷第1期,第117页。
    ①周家维:《土地使用管制准征收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35页。
    ②参见谢哲胜:《土地使用管制法律之研究》,载《财产法专题研究(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74页。
    ①参见谢哲胜,《土地使用管制法律之研究》,《财产法专题研究(三)》,谢哲胜著,原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①参见谢哲胜:《准征收之研究——以美国法之研究为中心》,《财产法专题研究(二)》,谢哲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76—179页;金俭:《不动产财产权自由与限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97,198页。
    ②发展权移转是土地发展权的一种,后文在土地发展权部分将进一步详述发展权移转。
    ③参见周家维:《土地使用管制准征收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112,128页;王文伟:《论古迹保存之法制度——建构一个符合文化资产保存理念及财产权保障概念的古迹保存环境》,中正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版,第127—129页。
    ④San Diego Gas &Electric Co. v. City of San Diego.146.Cal. Rper.103(Cal. App. 1978).
    ①参见谢哲胜:《准征收之研究——以美国法之研究为中心》,《财产法专题研究(二)》,谢哲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81页。
    ①谢哲胜:《准征收之研究——以美国法之研究为中心》,《财产法专题研究(二)》,谢哲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91,19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